海德格爾:生命意義的倒計時——向死而生 - 人人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給出了生命的極終答案: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即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海德格爾:生命意義的倒計時——向死而生
2020-09-09自由的讀書人
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給出了生命的極終答案: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即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
人無法避免死亡,就像人沒有權力決定出生一樣。
死和亡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死,是一個過程,是從出生就開始走向死的邊緣,我們度過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走向死的過程,生命在此之上的存在,就是向死而生;亡,是亡故,是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消亡,是一個人走向死的過程的全部結束。
當人對現實感到痛苦、迷茫、孤獨的時候,便會去思考生命「存在」的問題。
「存在主義」是人們急於解決眼前生存問題的態度和方法,這些人或許是社會中的大多數,在他們生活的絕大部分時間,只關心自己在不同瞬間的生存。
因受其本身的社會地位或思想的限制,他們不想,或根本無法考慮除了現存生活以外的事情。
在這些人的眼裡,自己能在此時此刻達到最高的生活境界,就是生命存在的最好狀態。
或者說,解決生存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最高問題,其他人的問題、社會的問題,或未來的問題,都無關緊要。
所以,研究道德、理想、社會諸類人的「普世價值」是毫無意義的,因爲人的存在是沒有共性的,人的存在首先是個人的存在。
加繆說:「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
」存在主義不會專注於研究如道德、生活目的、理想等問題,因爲這些問題都不是決定一個人之所以存在的因素。
世界上有太多人沒有所謂的理想,也從來不把道德問題放在眼裡,可是他們照樣存在著,而且還自我感覺良好。
相反,那些自稱以擁有理想的人,其存在時而受到威脅,精神時而感到痛苦。
存在主義要解決的是如何讓人活的沒有痛苦,更好的「活在當下」,而理想主義則是給予人精神的麻醉劑,爲了「遠方」而自願承受痛苦,甚至不惜讓他人一起承受痛苦。
柏拉圖認爲,人的本質是神祕的靈魂,而靈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感情組成的。
理性是最高的美德——「智慧」的基礎;意志是勇敢的美德的基礎;克制是節制自律的美德的基礎。
而第四種美德——正義,則是前三種美德,即智慧、勇敢和節制的和諧結合。
與柏拉圖的上述主張相反,德謨克利特則認爲抽象地討論人的本性和美德是毫無意義的,生命存在的目的在於靈魂的愉快……在這愉快中,靈魂平靜地、安泰地生活著,不爲任何恐懼、迷信或其他情感所苦惱,這種愉快就是「幸福」。
在德謨克利特看來,人的最高理想是自由。
他說:「在一種民主制度下過貧窮生活,也比帝王統治下享受所謂的幸福好些,就像自由比受奴役好些一樣。
」後來,德謨克利特的學生伊壁鳩魯更果斷地反對各種關於人性虛僞的道德、理想說教,明確地主張生活的目的就是享樂。
他認爲享樂就是沒有痛苦。
他說:「因此,當我們說快樂是生活最終目的的時候,並不是指某些人想像的放蕩者的快樂或肉體享受;這些人或者是不知道,或者是不同意,或者是曲解我們的意思,我們所謂的快樂是指身體和靈魂沒有痛苦和紛擾。
」而薩特爲所有的爭辯做出了最後的總結:哲學必須以人的存在作爲出發點和歸宿點,所以存在主義也是一種人道主義。
過去的思想家,是脫離人的存在這個基本前提,卻只抽象地討論世界的本原、認知的本質、人的本性等問題的。
他們的一切論爭,最後都導致最抽象的「形上學問題」,無助於解決戰亂、饑荒、暴政帶來的個人生存問題。
思考人的「存在」,是每個人的現實問題——人是如何「存在」的?人的存在狀態是怎樣的?人是自由自在地存在嗎?人的現在的存在距離「不存在」——「死亡」還有多遠?在人的趨向「死亡」的存在過程中,人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存在方式?……如此等等。
「存在主義」所探討的人生,是爲那些想自由生活的個人而設計的人生觀,而存在的最高意義,便是沒有煩惱的活著。
海德格爾也認爲,即使人生充滿了勞碌和痛苦,但依然要充滿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之上,這便是人生的本質。
海德格爾用「死」的概念來激發人對「生」的欲望和活力,這就像《孫子兵法》中說的: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因爲海德格爾很清楚地知道,人之貪慾遠遠超過生命的活力,不在思想上把人逼進絕境,人的靈魂就無法覺醒。
一個在精神上無法覺醒的人,他的存在對於這個世界而言,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
海德格爾正是用這種「倒計時」的死亡哲學,讓人們明白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是可以延長的,這種延長是「內涵性」的,就是通過內在精神成長的方法,看淡世間色相的各種誘惑,珍惜生命每分每秒的時刻,煥發生命的積極進取的意識和內在活力,很好的活在當下,只有這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展現出無限的可能性。
米蘭昆德拉在《不朽》中說:「人生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爲自我的存在。
生活,生活並沒有任何幸福可言。
生活就是在這塵世中帶著痛苦的自我。
然而存在,存在就是幸福。
」生命是簡單的,人生是痛苦的,活著是容易的,尋得自我卻是艱難的。
本我就存在天性之中,離得很近,自我卻在遠方,離得很遠,需要慢慢找尋。
自我離得越遠,人的痛苦越大,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也被壓的愈加彎曲而越貼近大地,慢慢、真切地感受痛苦與煎熬。
當我們緊貼著養育萬物的大地時,就會覺悟到:真正的生活,並不像動物那樣只需解決飢餓,因爲人的痛苦、焦慮、彷徨、孤獨……並不是腹中無食,而是迷失於通往自我的路途。
存在,就是幸福。
這個世界有善也有惡,有痛苦也必有幸福。
本我可以讓人活著,而自我可以讓人活的幸福,雖然通往幸福的路途遙遠而艱辛。
至少,存在讓我們觸摸到了真實的世界,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切的真實,特別是讓我們體驗到了做一個真正的人,因爲森林的動物是沒有自我的。
我們需要謹慎地選擇自己的生活,不讓自己迷失於衆生色相的世界,不讓自己停留在充滿誘惑的角落,用心傾聽來自遠方的呼喚,冷眼相對身後的種種是非。
相關焦點
品讀《存在與時間》: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用理性的推理詳細的討論了死的概念,並最終對人如何面對無法避免的死亡給出了一個終極答案: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
死和亡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概念。
死,可以指一個過程,就好比人從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邊緣,我們過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時,甚至每一分鐘,都是走向死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過程。
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個人生理意義上真正的消亡,是一個人走向死的過程的結束。
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
《活著》:向死而生,爲生命本身而活,才能活出生命的真義
03向死而生,才能真正把握生命的意義余華是通過寫別人的故事、別人的生死,來體悟生命與生活的道理。
同時代還有一位作家,是通過自己生命的磨難來體悟的,他就是史鐵生。
史鐵生原本身體健全、活潑好動。
在下鄉插隊期間,身體受傷並惡化,不能正常行走。
就在21歲生日當天,他住進了北京友誼醫院,經過一年多的治療也未能痊癒。
《檸檬桌子》:向死而生,在生命的盡頭探尋人生的意義
03向死而生,在生命的盡頭探尋人生的意義每當我重刷《回憶積木小屋》,我都會因老人面對死亡和回憶以往幸福生活的畫面轉換而痛心。
孤獨的世界總是那麼痛苦,用幸福來作對比的孤獨,更是觸碰到我們所有人的內心的痛點。
死亡和孤獨是我們無法逃避的現實。
珍惜生命,向死而生——兒童生命教育的意義
但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我們不得不思考生命教育對於孩子的意義。
不要覺得孩子小,難以理解生命和死亡,但是孩子需要生命教育。
國外關於生命教育的課題比國內要早,他們對於生命教育非常重視,也採取了很多措施。
如,·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小學生命教育基本普及。
設立了「美國死亡教育協會」,出版了《生與死》《死》等雜誌,各種書籍、影片、視聽教材不計其數。
人生有一種態度,叫向死而生
我們像接受日常一樣接受它,暗自慶幸自己還活著,放棄了對死的思考。
但是,逃避思考死亡,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逃避思考生命的意義。
02向死而生,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梁實秋在晚年感嘆,「人一出生,死期已定,這是怎樣的悲傷,我問天,天不語」。
《活著》:生命意義終極答案——向死而生
臧克家曾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這兩種狀態以前還不能理解,隨著不斷成長,才明白生命意義的終極答案是向死而生。
福貴與春生春生開車撞到了牆,不小心壓死了在牆下睡覺的有慶;女兒嫁了一個好丈夫,卻在生產當天因爲大夫被福貴送的饅頭給噎住,沒有辦法及時救治難產而死,就這樣到福貴晚年兒女都已不在身邊,
向死而生:好好活,做有意義的事!
但同時又在心裡感嘆,人的生命始終是有終點,無論是活80歲還是117歲,最後都是要到閻王爺那裡報到。
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帶著死亡去生活,正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講的,向死而生,人生的過程,就是不斷走向,不斷靠近死亡的過程。
如果假設人的生命是無窮的,會出現什麼問題?很簡單,大家都不努力了,既然可以一直活下去,那爲什麼現在要弄的這麼累呢?有什麼事還可以以後來做嘛。
《紅海行動》:向死而生的意義
每一個人的終點都是肉身的消亡, 海德格爾說,向死而生。
海清扮演的夏楠,不要命似的追尋真相, 在恐怖分子炸掉她的車後, 她依然不懼威脅,死磕到底。
爲什麼?
從李開復「向死而生」看人生的生老病死
從李開復「向死而生」看人生的生老病死資訊標籤: 淋巴癌李開復向死而生
你的《向死而生》,打算寫成誰的版本?
偶然在手機閱讀APP中看到李開復的《向死而生》,最近利用碎片時間讀完了它。
紙質書出版於2015年,李開復在書中分享了他罹患癌症後治療和康復的整個過程及其心得,後來還拍了同名紀錄片。
在我的經驗里,這種書通常會講述作者患病前後的人生態度,感悟生命無常,警示讀者珍惜眼前。
這種警示對讀者確實有影響,輕則讓人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重則讓人做出一些行爲調整,但多數情況下,起作用的時間不會太長,幾天、幾周,觸動過後,往往心態和行爲又回歸於日常習慣。
《最後的假期》:生命進入倒計時,向死而生才有意義
故事情節也很簡單,簡而言之就是生命的最後時刻,該做怎樣的人生選擇。
女主角喬治婭是位平凡的售貨員,但看似平凡的她,內心深處其實滿懷著夢想。
可是當夢想沒能實現的時候就只能把夢想裝進相冊,集成夢想之書作爲念想。
人生只是一個向死而生的過程,我們要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一,人生是向死而生的過程我媽曾說人生就如一盞點燃的燈,遲早都會熄滅而死亡,就是熄燈之時。
總之,人生就是向死而生的過程。
我們可以試想,如果生命是無限的,沒有了死亡,那麼活著又有多大的意義呢?有人說,生命就像一個斷開的圓,一端連著生,另一端連著死。
人們用嘹亮的啼哭,表示生的痛苦;用無奈的呻吟表達死的痛苦。
但如果無生無死,便沒有那段美麗的過程。
「向死而生」,恰恰是死亡,最能賦予生命莊嚴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出自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史記是一部最偉大的歷史著作之一,卻是司馬遷身受腐刑折磨下完成的著述。
可見呢,只要能夠賦予生命意義,就能戰勝生活的壓力,就能擁有生命的莊嚴。
生與死的意義是什麼生命教育:尊重生命是核心
讓生命教育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萌芽 「能不能請您談談,從事殯葬行業的真實感受?您會害怕,或者不習慣嗎?您覺得生與死的意義是什麼?」 近日,在安徽省生命教育講師團(下稱「講師團」)舉辦的一場生命教育論壇現場,台下學生向講師團成員、90後殯葬禮儀策劃師張偉發出一連串提問。
沈德詠:我們需要一種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1926年出版的《存在與時間》一書中,以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第一次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學概念。
作者站在哲學理性思維的高度,論證了「死」和「亡」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概念,在「向死而生」的概念之下,死是過程,亡是結果,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
生命的歷程需各種修煉,向死而生,讓你重新思考活的意義和方式
生命的歷程需要各種修煉,向死而生,會讓你重新思考活的意義和活的方式。
今天小編爲大家推薦的這本書是作者對過去一年的動情回顧,情真意切,字字珠璣。
真實地再現了作者在病中的所思所想,讓讀者看到了他重生之後日漸成熟的人格魅力與價值觀。
向死而生:假如婚姻必然會失敗
海德格爾有句名言:向死而生。
這話到底什麼意思?文章後面我們再來解釋。
先從一段戀愛說起。
不對等的戀愛,想分手該怎麼提?先說我自己,學校985,大四學生,目前在國企實習,畢業後即可轉正。
中產階級家庭,父母關係和諧,也都在國企上班。
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
早年的海德格爾跟隨布倫塔諾的學生胡塞爾學習現象學,極得胡塞爾賞識,他本來以爲海德格爾會繼承自己的衣鉢。
然而當胡塞爾讀到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時,他才了解到海德格爾對現象學的理解,已經跟自己漸行漸遠。
存在與存在者兩者的區分,海德格爾稱之爲存在論差異(ontologicaldifference),這個問題的發現與探究,是海德格爾在哲學史上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向死而生,向陽而活
文丨思同·主播丨塗山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其著作《存在與時間》中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學觀點,即生存的開始的同時死亡也悄然而至。
時間並不是斷裂的,而是延續的不可分割的,我們可能同時存在於多個維度之中,所以生與死無法分割。
面對死亡,逃避或恐懼是無效的,最好的辦法是:向死而生!
有些人歌頌生命,有些人歌頌死亡,比如詩人狄金森、作家莫迪亞諾、《少女與死亡》的作者圖尼埃爾,以及昆丁·塔倫蒂諾的暴力美學電影。
不僅西方如此,東方亦如此。
對於死亡,孔子認爲先把勝過好,然後才是死,所以他說「未知生焉知死」。
延伸文章資訊
- 1海德格爾:生命意義的倒計時——向死而生 - 人人焦點
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給出了生命的極終答案: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即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
- 2人是向死而存有的——談生命的學問、懷念學員裘伯伯
海德格其中一個最著名的學說:人是「向死存有的」(Being-towards-death),意思是當人意識到自己終將一死時,就會深刻反思自己生命的意義。海德格稱每個此 ...
- 3【來稿】要死了,海德格啊海德格,你到底在說什麼? - 哲學新 ...
海德格對死亡哲學的最大貢獻是:他要我們正面迎擊死亡,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過一個真實的人生——誠實地活著,並明白生命真正的意義。若不能意識到死 ...
- 4向死而生(馬丁·海德格爾提出的生死概念) - 中文百科全書
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用理性的推理詳細的討論了死的概念,並最終對人如何面對無法避免的死亡給出了一個終極答案: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 在書中海德 ...
- 5叫「向死而生」!站在死亡面前,才看得清生命的意義 - 理財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