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台灣人」? 要在台灣住多久,才能算「台灣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現在台灣的本土與文化的形成,是這移民大歷史的一部分。

台灣最早的住民,從考古與人類學來說,是今天被稱為「原住民」的十幾個族群。

各 ... 天下文化首頁 主題 什麼叫「台灣人」?要在台灣住多久,才能算「台灣人」? 人文社科 發表日期 2018.10.08 關鍵字人文社科 收藏文章 0 文章摘錄自 島嶼的另一種凝視 歷史的核心是人,是人性、是人的命運。

在每個關鍵時刻,個人如何抉擇、如何參與、如何改變歷史,往往出乎意... 定價350元優惠價85折,298元$35085折$298 暫無庫存 分享 什麼叫「台灣人」?要在台灣住多久,才能算「台灣人」? 楊渡 圖片來源:unsplash 什麼叫「台灣人」?要在台灣住多久,才能算「台灣人」?是要從明朝算起,還是清朝算起?或者,像謝雪紅,她的父親移民來台灣當佃農,她就是外省人的後代,她能算「台灣人」嗎?如果一九四九年隨國民政府大撤退移民來台灣的人,已經在台灣生下第四代的兒孫,都不能稱為台灣人,什麼叫「台灣人」?歷史無法回頭,我們唯有放大視野,從全球化的大歷史,移民人口大遷徙的過程,尋找當前「台灣人」形成的歷史,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

總體來看,台灣經歷過「七波移民潮」。

現在台灣的本土與文化的形成,是這移民大歷史的一部分。

台灣最早的住民,從考古與人類學來說,是今天被稱為「原住民」的十幾個族群。

各族群有各自的傳說與神話,語言有的相近,有的完全不通。

他們遷徙來台時間不一,大體說來屬於南島語系。

因此更準確的說法,應該叫「先住民」。

原住民之後,第一波移民是在明朝的鄭燮寫《東西洋考》的時代,荷蘭與西班牙人來之前。

先來的漢人,用農具、鐵器、衣服、珠玉等,和原住民交換鹿皮、鹿肉、砂金、硫磺等。

這些漢人是明末亂世的漁民、流浪者,也是商人,但定居者數量有限。

第二波移民是荷蘭人和西班牙人。

那是大航海的時代。

他們以台灣為根據地,開展世界性的貿易(或打劫),但他們不是為建設台灣或長期統治而來,而只是把台灣當作剝削的海外殖民地,短期的航海根據地與補給站,移民人口不多,對台灣的貢獻非常有限。

一旦被擊敗,就全部退出。

第三波是明朝鄭成功的時候,大量湧進來的部隊,以及明朝遺民。

第四波移民是清朝幾次海禁與開放政策下,大量的移民。

由於大陸的人口過多,土地併吞嚴重,這是人數最多的一次移民。

台灣的閩南、客家人,大多是這時候移民進來的。

它也形成土地與資源的爭奪戰,閩客械鬥、漳泉械鬥,只是這種生存戰爭的反映。

第五波,就是日據時代的日本人了,他們歷經五十年的統治,留下社會與文化,經濟與政治制度的影響,但移民者則於二次大戰後被遣返。

與荷蘭、西班牙一樣,這一波移民沒有人口數量的問題,但有文化遺留的痕跡。

第六波移民是一九四五年後,國民政府來台接收人員,以及國民政府於一九四九年大撤退所帶來的兩百萬左右的移民。

他們來自大陸各地,本有不同語言和地方文化,但對日抗戰和內戰有如颶風,把他們捲離家鄉,輾轉流浪,來到台灣。

為了國防與安置,國民政府在台灣各地設立營區與眷村,這就形成總體的文化影響與衝突這些帶著遙遠的鄉愁,無法歸返的旅人,被歷史帶著走的中國的尤里西斯啊,只能在生活中,尋找同鄉,尋找熟悉的口味,互相慰藉。

於是台灣的飲食口味、生活習性、藝術創作、地方性格、語言口音、流行文化等等,都形成一種大融合的現象,並且變成一種具有包容力的生活習慣。

無可置疑,這一波移民帶來最重要的影響,不僅是讓台灣,重回中國文化與經濟圈,五○年代的冷戰體制,讓台灣劃入資本主義陣營,進入長時期的戒嚴體制。

更有趣的對比毋寧是:雖然國民政府帶來戒嚴體制,卻也帶來胡適、雷震、殷海光等自由主義知識份子,以及以「自由中國」為代表的思潮。

要知道日據時代台灣的反抗運動大體只有兩種性質,其一是民族主義(如台灣民眾黨),其二是社會主義(如文化協會、農民組合),自由主義的思想,最多只能說反映在議會請願運動,但微弱不堪。

台灣之有自由主義思想,還真是拜國民政府的大遷徙與「自由中國」之賜。

然歷史所難以逆料者,是國民政府所帶來的自由主義,反抗蔣介石威權體制,成為反對運動的思想啟蒙者,也就是黨外的政治理論基礎,培養黨外運動的根苗。

但也因此有了民進黨的成立。

這是歷史最為微妙的辯證性發展。

第七波移民則始於八○年代。

當台灣開放大陸探親,開放新移民配偶來台之後,台灣注入新的移民潮。

根據統計,至二○一五年為止,台灣的新移民配偶有四十幾萬人,每七個孩子之中,就有一個為新移民配偶所生。

而一九九○年開放時就來台的配偶,他們所生的孩子已經大學畢業,進入社會。

這樣的人會愈來愈多,成為台灣社會的主力。

這就是第七波的移民。

 【書籍資訊】 《島嶼的另一種凝視》 瀏覽此文章的人,也瀏覽... 顯示抗日的決心 人文社科歷史八年抗戰 廖彥博《決勝看八年》 帶著小提琴的革命家 人文社科台灣歷史二二八 楊渡《島嶼的另一種凝視》 當年荷蘭人真是「發現」台灣嗎? 人文社科 楊渡《島嶼的另一種凝視》 28歲考上新聞系,險被「勒令退學」!窮困青年用堅毅找回畢業之路 人文社科人物傳記聯合報蔣經國許倬雲王建煊沈君山聯合報系香港聯合報世界日報龍應台李亦園楊國樞高希均王惕吾孫震陶百川胡佛姑念該生 張作錦《姑念該生》 相關文章MORE 當年荷蘭人真是「發現」台灣嗎? 人文社科 楊渡《島嶼的另一種凝視》 陳映真和《將軍族》 人文社科歷史台灣媒體 楊渡《暗夜裡的傳燈人》 度人與度己 華文創作優人神鼓更生人表演藝術 劉若瑀、楊渡《77個擁抱》 向那些敢於突破禁忌的人致敬 人文社科歷史台灣 楊渡《暗夜裡的傳燈人》 相關書籍 島嶼的另一種凝視 暗夜裡的傳燈人 書到通知我 請輸入您的Email作為書到通知的信箱 書到通知我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了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