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美國的苗族來源於中國南方或者東南亞國家,主要分布於加利福尼亞州、明尼蘇達州、威斯康星州和北卡羅來納州,總數約27萬,美國苗族以白苗居多,常用語言有英語、漢語、羅馬 ... 苗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苗族Hmongb(Hmoob)/Hmub/Xongb/abHmaobm̥oŋ˦˧/m̥ʰu˧/ɕoŋ˧˥/a˥˧m̥ao˥˧貴州省郎德苗寨的苗族少女總人口1300萬[來源請求]分佈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1106萬(2020)[1] 越南787,600 寮國460,000(2005)[2] 美國260,073(2010)[3] 泰國120,000 法國15,000 澳大利亞2,190[4] 法屬圭亞那2,000[5] 加拿大600 阿根廷600 德國500語言苗語、勉語金門方言(海南)宗教信仰苗族傳統信仰(如祖先信仰、蚩尤信仰,萬物有靈),佛教,道教,基督宗教,其它外來宗教相關族群瑤族、畬族、東家人、客家人 苗族(苗語湘西方言:GhabXongb(嘎熊)、DebXongb(大熊)或DebNceut(大楚——風鳥的意思)(註:以上Ghab、Deb皆為名詞前的詞頭無實義);黔東方言:Hmub(姆)、Ghabnes(嘎鬧——鳥的意思);川黔滇方言:Hmongb;泰語:แม้ว/ม้ง;越南語:H'mông)中國以外苗語:Hmoob,是發源於中國華中的國際性民族,主要聚居於中國華南及東南亞。

根據2020年人口普查,中國大陸有苗族1106萬人,占苗族總人口的70%以上,為中國第五大民族[1]。

海外苗族多為苗語西部方言hmoob,在越南和寮國有787,604人口,在美國約有大約27萬人口。

[6] 目次 1分布 1.1中國的分布 1.1.1苗族在中國的自治地方 1.1.2各省苗族人口 1.1.3苗族聚居區 1.2東南亞的分布 1.2.1寮國的分布 1.2.2越南的分布 1.2.3泰國的分布 1.2.4緬甸的分布 1.3美國的分布 2支系 3姓氏 3.1苗姓 3.2漢姓 4語言 5歷史 6宗教和文化 7知名人物 8建築 9節慶 10婚俗 11注釋 12參考文獻 13外部連結 分布[編輯] 苗族的銀飾 傳統蠟染童帽(北投文物館展示) 苗族發源於東南亞與中國,約有8成的苗族人口分布於東南亞和中國西南與中南省份,而在東南亞的越南、泰國、寮國、緬甸也有相當規模的苗族。

1975年寮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後,數萬苗族人成為難民,部分移居到美國和法國。

中國的分布[編輯] 中國苗族世居地分布於湘鄂黔渝交界的武陵山區及其毗鄰的黔東南的苗嶺、月亮山,黔南的大、小麻山,廣西的大苗山,滇黔川渝烏蒙山等。

省份分布包括貴州、湖南、雲南、重慶、廣西、湖北、四川以及海南8個省區,居於這8省區的苗族達到8,653,417人,占苗族人口的96.73%。

苗族人口過百萬的有三個省份,其中貴州有苗族4,299,954人,占苗族人口的48.07%,占貴州少數民族人口的32.24%,占全省人口的12.2%,為僅次於漢族的第二大民族。

湖南為苗族人口第二大省份,湖南苗族占苗族人口的21.48%,占湖南少數民族人口的29.97%,占全省人口的3.04%,為僅次於漢族、土家族的第三大人口。

雲南為苗族人口第三大省份,雲南苗族占苗族人口的11.67%,占雲南少數民族人口的7.37%,占全省人口的2.46%,次於漢、彝、白、壯、哈尼、傣的第七大人口。

重慶是苗族人口第四大省級行政區,集中居住於東南部的秀山、黔江、酉陽、彭水四縣,重慶的苗族大多與土家族雜居,占重慶少數民族的46%。

隨著工作就業帶來的遷徙流動,廣東、浙江與江蘇3省有196,270苗族人,占苗族的2.19%,這類人口以雜居為主。

其餘1.07%的苗族人散居於其餘20個省份(含現役軍人)。

中國有135個世居苗族人口過1萬的縣市區,其中有58個苗族人口超過5萬,24個苗族人口超過10萬,5個苗族人口超過20萬,(貴州)凱里、(重慶)彭水、(湖南)麻陽為苗族聚居最集中的3個縣市,松桃、沅陵、花垣、鳳凰、綏寧5縣聚居的苗族占苗族人口比例均超過2%。

苗族在中國的自治地方[編輯] 自治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貴州省)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州省)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州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雲南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 自治縣 湖南省:麻陽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城步苗族自治縣 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雲南省:屏邊苗族自治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隆林各族自治縣 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 各省苗族人口[編輯]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各省份苗族人口列表(普查時點人口;單位:人) 位次 省級行政區 當地總人口 當地苗族人口 占中國內地苗族人口比重(%) 占當地少數民族人口比重(%) 占當地人口比重(%) 中國內地(含現役軍人)合計 1,245,110,826 8,945,538 100 8.698 0.720 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合計 1,242,612,226 8,940,116 99.939 8.496 0.719 1 貴州 35,247,695 4,299,954 48.068 32.243 12.199 2 湖南 63,274,173 1,921,495 21.480 29.973 3.037 3 雲南 42,360,089 1,043,535 11.665 7.370 2.463 4 重慶 30,512,763 502,421 5.616 25.457 1.647 5 廣西 43,854,538 462,956 5.175 2.751 1.056 6 湖北 59,508,870 214,266 2.395 8.251 0.360 7 四川 82,348,296 147,526 1.649 3.582 0.179 8 廣東 85,225,007 120,606 1.348 9.503 0.142 9 海南 7,559,035 61,264 0.685 4.663 0.810 10 浙江 45,930,651 53,418 0.597 13.510 0.116 11 江蘇 73,043,577 22,246 0.249 8.559 0.030 12 福建 34,097,947 22,065 0.247 3.780 0.065 13 河北 66,684,419 8,088 0.090 0.279 0.012 14 新疆 18,459,511 7,006 0.078 0.064 0.038 15 安徽 58,999,948 6,995 0.078 1.758 0.012 16 山東 89,971,789 6,949 0.078 1.098 0.008 17 河南 91,236,854 5,425 0.061 0.474 0.006 18 江西 40,397,598 5,414 0.061 4.306 0.013 19 北京 13,569,194 5,291 0.059 0.904 0.039 20 上海 16,407,734 4,808 0.054 4.629 0.029 21 黑龍江 36,237,576 3,173 0.035 0.179 0.009 22 遼寧 41,824,412 3,009 0.034 0.045 0.007 23 山西 32,471,242 2,805 0.031 2.719 0.009 24 內蒙古 23,323,347 2,159 0.024 0.044 0.009 25 天津 9,848,731 1,582 0.018 0.593 0.016 26 吉林 26,802,191 1,531 0.017 0.062 0.006 27 甘肅 25,124,282 1,509 0.017 0.069 0.006 28 陝西 35,365,072 1,388 0.016 0.787 0.004 29 青海 4,822,963 436 0.005 0.020 0.009 30 寧夏 5,486,393 407 0.005 0.021 0.007 31 西藏 2,616,329 389 0.004 0.016 0.015 現役軍人 2,498,600 5,422 0.061 0.005 0.217 苗族聚居區[編輯]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苗族聚居區人口列表(按縣級行政區排列;普查時點人口數;單位:人) 位次 縣級行政區 所屬省級行政區 所屬地級行政區 當地苗族人口 占中國內地苗族人口比重(%) 中國內地(含軍隊)苗族人口合計 8,945,538 100 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8,940,116 99.94 現役軍人 5,422 0.06 1 凱里市 貴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274,238 3.07 2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重慶 273,488 3.06 3 麻陽苗族自治縣 湖南 懷化市 263,437 2.94 4 松桃苗族自治縣 貴州 銅仁地區 228,718 2.56 5 沅陵縣 湖南 懷化市 217,613 2.43 6 花垣縣 湖南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2,138 2.15 7 鳳凰縣 湖南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85,111 2.07 8 綏寧縣 湖南 邵陽市 184,784 2.07 9 融水苗族自治縣 廣西 柳州市 168,591 1.88 10 黃平縣 貴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61,211 1.80 11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貴州 遵義市 157,350 1.76 12 城步苗族自治縣 湖南 邵陽市 136,943 1.53 13 台江縣 貴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35,827 1.52 14 從江縣 貴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29,626 1.45 15 水城縣 貴州 六盤水市 126,319 1.41 16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湖南 懷化市 114,641 1.28 17 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 貴州 安順市 114,444 1.28 18 劍河縣 貴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12,950 1.26 19 吉首市 湖南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12,856 1.26 20 思南縣 貴州 銅仁地區 112,464 1.26 21 雷山縣 貴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10,413 1.23 22 瀘溪縣 湖南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07,301 1.20 23 天柱縣 貴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06,387 1.19 24 丹寨縣 貴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04,934 1.17 25 榕江縣 貴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96,503 1.08 26 惠水縣 貴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91,215 1.02 27 廣南縣 雲南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88,444 0.99 28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重慶 85,182 0.95 29 隆林各族自治縣 廣西 百色市 84,617 0.95 30 織金縣 貴州 畢節地區 81,029 0.91 31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雲南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80,820 0.90 32 西秀區 貴州 安順市 79,906 0.89 33 錦屏縣 貴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78,441 0.88 34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貴州 遵義市 76,658 0.86 35 黎平縣 貴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75,718 0.85 36 馬關縣 雲南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73,833 0.83 37 納雍縣 貴州 畢節地區 72,845 0.81 38 都勻市 貴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71,011 0.79 39 來鳳縣 湖北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70,679 0.79 40 麻江縣 貴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68,847 0.77 41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重慶 66,895 0.75 42 施秉縣 貴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66,890 0.75 43 丘北縣 雲南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66,826 0.75 44 花溪區 貴州 貴陽市 62,827 0.70 45 龍山縣 湖南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61,709 0.69 46 黔西縣 貴州 畢節地區 60,409 0.68 47 屏邊苗族自治縣 雲南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0,312 0.67 48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貴州 畢節地區 60,157 0.67 49 黔江區 重慶 59,705 0.67 50 保靖縣 湖南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57,468 0.64 51 文山縣 雲南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57,303 0.64 52 古丈縣 湖南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54,554 0.61 53 利川市 湖北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53,590 0.60 54 晴隆縣 貴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53,205 0.59 55 三江侗族自治縣 廣西 柳州市 53,076 0.59 56 大方縣 貴州 畢節地區 52,547 0.59 57 硯山縣 雲南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51,624 0.58 58 六枝特區 貴州 六盤水市 50,833 0.57 59 長順縣 貴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48,902 0.55 60 福泉市 貴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48,731 0.54 61 蒙自縣 雲南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48,132 0.54 62 銅仁市 貴州 銅仁地區 47,080 0.53 63 麻栗坡縣 雲南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45,655 0.51 64 彝良縣 雲南 昭通市 44,736 0.50 65 平壩縣 貴州 安順市 44,107 0.49 66 三都水族自治縣 貴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43,464 0.49 67 貴定縣 貴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42,450 0.47 68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貴州 銅仁地區 42,431 0.47 69 龍里縣 貴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40,096 0.45 70 清鎮市 貴州 貴陽市 39,845 0.45 71 望謨縣 貴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39,491 0.44 72 畢節市 貴州 畢節地區 38,508 0.43 73 永順縣 湖南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37,676 0.42 74 赫章縣 貴州 畢節地區 37,128 0.42 75 威信縣 雲南 昭通市 36,293 0.41 76 三穗縣 貴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35,745 0.40 77 羅甸縣 貴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35,463 0.40 78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貴州 安順市 34,379 0.38 79 宣恩縣 湖北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34,354 0.38 80 會同縣 湖南 懷化市 33,977 0.38 81 安龍縣 貴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32,926 0.37 82 金沙縣 貴州 畢節地區 31,884 0.36 83 敘永縣 四川 瀘州市 30,362 0.34 84 普定縣 貴州 安順市 30,254 0.34 85 興文縣 四川 宜賓市 30,020 0.34 86 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貴州 安順市 29,746 0.33 87 西林縣 廣西 百色市 28,967 0.32 88 資源縣 廣西 桂林市 27,827 0.31 89 咸豐縣 湖北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7,668 0.31 90 南明區 貴州 貴陽市 27,460 0.31 91 鎮雄縣 雲南 昭通市 26,963 0.30 92 富寧縣 雲南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26,396 0.30 93 東莞市轄區 廣東 東莞市 26,241 0.29 94 江口縣 貴州 銅仁地區 25,588 0.29 95 盤縣 貴州 六盤水市 25,428 0.28 96 龍勝各族自治縣 廣西 桂林市 24,841 0.28 97 興仁縣 貴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24,130 0.27 98 芷江侗族自治縣 湖南 懷化市 23,698 0.26 99 開遠市 雲南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3,504 0.26 100 貞豐縣 貴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23,054 0.26 101 平塘縣 貴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22,980 0.26 102 鎮遠縣 貴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22,883 0.26 103 普安縣 貴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22,683 0.25 104 烏當區 貴州 貴陽市 22,468 0.25 105 雲岩區 貴州 貴陽市 21,685 0.24 106 古藺縣 四川 瀘州市 21,390 0.24 107 武定縣 雲南 楚雄彝族自治州 20,931 0.23 108 桑植縣 湖南 張家界市 20,125 0.22 109 石阡縣 貴州 銅仁地區 18,449 0.21 110 開陽縣 貴州 貴陽市 18,161 0.20 111 通道侗族自治縣 湖南 懷化市 17,575 0.20 112 新晃侗族自治縣 湖南 懷化市 17,084 0.19 113 珙縣 四川 宜賓市 17,042 0.19 114 祿豐縣 雲南 楚雄彝族自治州 15,818 0.18 115 筠連縣 四川 宜賓市 15,531 0.17 116 甕安縣 貴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5,177 0.17 117 箇舊市 雲南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15,021 0.17 118 洪江市 湖南 懷化市 14,675 0.16 119 岑鞏縣 貴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4,326 0.16 120 河口瑤族自治縣 雲南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14,324 0.16 121 寶安區 廣東 深圳市 13,644 0.15 122 鶴城區 湖南 懷化市 13,077 0.15 123 鐘山區 貴州 六盤水市 13,019 0.15 124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雲南 昆明市 12,988 0.15 125 西疇縣 雲南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12,910 0.14 126 鳳岡縣 貴州 遵義市 12,700 0.14 127 修文縣 貴州 貴陽市 12,268 0.14 128 南丹縣 廣西 河池市 12,058 0.13 129 彌勒縣 雲南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11,996 0.13 130 鹽津縣 雲南 昭通市 11,852 0.13 131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 海南 11,715 0.13 132 正安縣 貴州 遵義市 11,715 0.13 133 元陽縣 雲南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11,350 0.13 134 仁懷市 貴州 遵義市 10,838 0.12 135 師宗縣 雲南 曲靖市 10,414 0.12 136 大關縣 雲南 昭通市 10,212 0.11 137 興義市 貴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0,088 0.11 138 餘慶縣 貴州 遵義市 9,849 0.11 139 冊亨縣 貴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9,610 0.11 140 永善縣 雲南 昭通市 9,588 0.11 141 獨山縣 貴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9,318 0.10 142 瓊海市 海南 8,906 0.10 其他 718,611 8.03 東南亞的分布[編輯] 苗族後來亦成為東南亞的世居民族。

寮國的分布[編輯] 在寮國,苗族和瑤族通常被合稱為「老松人」或「山頂寮人」,意即住在山上的寮國人。

寮國的苗族如今已達30餘萬人。

主要聚居在豐沙里、屋多姆塞、坡里坎塞、川壙、華潘、琅勃拉邦、沙耶武里、甘蒙等省,其中以川壙省為最多。

他們通常居住山脈兩側的高山地區,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

寮國的苗族自稱「蒙」。

西方學者試圖將他們分為三大類:「白苗」、「青苗」和「黑苗」。

寮國的苗族大多屬於「白苗」,自稱為「蒙豆」,「青苗」人數次之,自稱為「蒙刷」,「黑苗」的人數最少,只有兩個村寨。

有的資料認為寮國還有「紅苗」。

[7] 越南的分布[編輯] 主條目:越南苗族 在越南,大部分苗族自稱「蒙」Hmongb,只有一小部分自稱「那苗」。

在越苗族支系很多,大體可分為5個主要分支:「白苗」Hmongbdleub,自稱為「蒙豆」;「黑苗」,自稱為「蒙那」Hmongbdlob;「紅苗」,自稱為「蒙西」Hmongbshib;「花苗」或「青苗」,自稱為「蒙冷」HmongbLab或「蒙佐」Hmongbnzhuab;「漢苗」,自稱為「蒙刷」Hmongbshuab。

[8] 據越南1991年的資料,在越苗族有50餘萬人。

他們生活居住範圍較廣,沿越北越南的河宣、黃連山、萊州、高平、山蘿、宜安、高諒、河江、老街、清化、義靜、安沛、北太、河山平諸省山區,與其他民族雜居,但不象瑤、倮倮、布依等許多民族那樣,苗族明顯地、成地區地集中。

在共同生活的各民族中,苗族人口數所占的比例要高得多。

在越苗族主要集中的地區是:同文高原、黃樹腓、封土、興湖、土廟、奠邊、順州、巡教、沙霸、木州縣、北河縣、沙巴、鐸佐州、姆庚塞州等地區。

[9] 在越苗族通常居住在海域800—1700米的高山叢林中,這裡地勢險峻,巨石嶙峋、山高澗深,道路狹窄,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多數地區降雨充沛,有雨季和旱季之分。

[10] 在越苗族的居住地區並不相連成為一個地帶,而常被其他民族的許多居住地區分隔開,但是,各地區的人民,尤其是相毗連地區在宗教和婚姻上仍有一定的聯繫。

[11] 泰國的分布[編輯] 在泰國北部地區,亦聚居了苗族人,根據2004年的人口統計,當地苗族人口約有12萬人,是當地次於嘎良族的山區民族。

他們約於18世紀至19世紀時自中國西南地區遷入泰北地區。

主要分布於北部各府,其中以難府、清邁府、清萊府和達府最多,這4個府的苗族人口占泰國苗族總人口數的75%以上,另外,苗族在碧差汶府、鼓也洛、南邦、帕府、夜豐頌、黎府、甘烹碧、那空沙汪、猜納、素可泰、烏泰他尼等府也有分布。

在泰國北部和中部地區,至少在13個府有苗族居住。

如果不包括近年來逃到泰國的寮國苗族,泰國的苗族村寨約有245個。

泰國苗族是該國境內分布地域僅次於克住族的山地民族。

泰國苗族同樣自稱「蒙」,主要有「白苗」——HmongNjew。

也有人認為,泰國苗族還有「紅苗」之分。

[12] 緬甸的分布[編輯] 緬甸撣邦亦有世居的苗族人。

主要分布在撣邦的果敢區的大水塘、家地峁、野牛壩、八威、曼洛、八馬寨、宋干、麻粟壩、蛇甸壩、嘎門、登尼、莫奈、若開邦等地,他們自稱是從貴州遷入緬甸的。

[13] 美國的分布[編輯] 主條目:苗族裔美國人 美國的苗族來源於中國南方或者東南亞國家,主要分布於加利福尼亞州、明尼蘇達州、威斯康星州和北卡羅來納州,總數約27萬,美國苗族以白苗居多,常用語言有英語、漢語、羅馬拼音的苗文、越南語、寮語等。

英文名稱為Hmong,代表人物有王寶、布蘭達·宋、馬咪等。

在美國歷史上有苗族到達記錄的時間是1975年12月,當時有3466個獲得美國政府的假釋從泰國難民營來美國。

從1975年到80年代早期,已有5,204名苗族在美國安家落戶。

根據美國2010年人口普查,美國的苗族人口近三十萬人。

支系[編輯] 在歷史上,苗族曾有過多種分類方法。

按服飾顏色劃分,有黑苗、白苗、青苗、紅苗、花苗等;按外貌特徵劃分,有長角苗、歪梳苗、黑蹄苗、長裙苗、短裙苗等;按苗族不同的自稱劃分,則有「牡(黔東苗語:Hmub,/m̥ʰu˧/)」、「蒙(川黔滇苗語:Hmongb,/m̥oŋ˦˧/)」、「阿卯(滇東北苗語:adHmaob,/ɑ˥m̥ɑw˥˦/)」、「仡雄(湘西苗語:ghobXongb,/qɔ˧˥ɕoŋ˧˥/)」、「帶叟(湘西苗語:debSongb)」等,據研究,這些自稱(前綴除外)都是同源的[14]。

如今比較系統和科學的劃分方法是按照方言劃分。

(苗語方言族群的分布和下文苗語方言的分布不能對等,因為有些地區的苗語已經消失) 苗語湘西方言(湘西方言)族群 西部次方言族群,自稱「仡雄(ghobXongb)」,但通常謙稱為「代雄(debXongb,deb在苗語湘西方言中有「字輩」的含義)」。

主要分布於中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西部、懷化市部分地區,貴州省銅仁市部分地區,重慶市東南部地區,零散地分布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貴州南部、廣西北部的部分縣市也有零星分布。

東部次方言族群,自稱「阿宋(abSongb)」,謙稱「代宋(debSongb)」。

主要分布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東部,懷化市部分地區。

苗語黔東方言(中部方言)族群,自稱「木(Hmub)」或「嘎鬧(ghadnes)」。

主要分布於中國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湖南省懷化市部分地區、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綏寧縣,在越南也有少量分布。

苗語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族群 除滇東北次方言族群和重安江次方言族群以外,都自稱「蒙(Hmongb)」。

廣泛分布於中國貴州省西部、雲南省全境、四川省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小規模分布於中國重慶市西部,在中南半島各國以及歐美地區也有大規模分布。

滇東北次方言族群,自稱「阿卯(adHmaob)」。

分布於中國雲南省、貴州省西部。

重安江次方言族群,自稱「哥摩」,他稱「革家人」。

分布於中國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一帶,由於歷史上與當地的黔東方言族群關係緊張,因此對自己的民族成分提出異議,目前為中國未識別人群。

勉語金門方言族群,自稱「金門」。

僅分布中國海南省。

姓氏[編輯] 苗族有兩種姓氏,一種是苗姓,一種是漢姓。

苗姓是苗族原本固有的,是用於區分各宗族的標誌,主要在苗族群體內部之間使用。

由於苗族的古文字已失傳,在入戶籍時,漢字無法表達苗姓,於是苗族又使用了漢姓,便於對外使用。

苗姓[編輯] 湘西方言地區苗族的六大苗姓為仡肖(ghobxot)、仡羋(ghobmiel)、仡瓜(ghobghueas)、仡佧(ghobkhad)、仡萊(ghoblel)、仡刊(ghobkheat)(註:「仡」為語氣詞,無實意),而六大宗族姓氏下又各有許多分支姓氏。

黔東方言地區苗族只有一部分擁有苗姓,而另一部分苗族實行子父連名制。

川黔滇方言地區,次方言和不同土語特別多,所以苗姓比較複雜。

白苗支系內部有28姓。

即「夸葉」、「夸卯」、「夸洛」、「夸讓」、「夸擋」、「夸慮」、「夸皆」、「夸槓」、「夸眾」、「夸乃」、「夸兩」、「夸這」、「夸路」、「夸抓」、「夸告」、「夸巴」、「夸暫」、「夸合」、「夸查」、「夸那」、「夸插」、「夸故」、「夸勒」、「夸聳」、「夸干」、「夸拿」、「夸捏」、「夸策」。

大花苗支系內部則有「卯簡」、「卯檔」、「卯漏」、「卯蚩」、「卯遠」、「卯懶」、「卯魯」、「卯讓」等苗姓。

每一種苗姓都大致有一種漢姓可以相對應,但這種關係並不絕對,兩者之間不能對等,所以苗姓一旦失傳,是無法根據漢姓來追回的。

漢姓[編輯] 湘西和松桃苗族的七大漢姓為吳、龍、麻、石、廖、田、楊,此外還有符、滕、陳、尹等不少雜姓。

黔東南苗族漢姓主要有:吳、羅、李、楊、潘、王、雷; 廣西融水苗族漢姓賈、韋、梁; 滇東北和川南苗族漢姓熊、陶、王、馬、古; 滇東南和滇南苗族漢姓張、吳、李等均為大姓。

這些漢姓,都是隨著與漢文化聯繫的加強,特別是通過清代改土歸流,苗民「編戶」、「入籍」,才改用和移植漢姓。

語言[編輯] 西江千戶苗寨 苗族人語言的統稱為苗語,屬於苗瑤語族的苗語支。

苗語曾有文字,但已經失傳。

現時在中國的苗族採用的文字是中國語言單位在1956年10月為中國的三大苗語方言發明的拼音文字,採用了26個基本的拉丁字母作為聲母、韻母及聲調的標示。

各地的苗語有不同的複雜程度,但簡單來說,受漢文化影響愈大的地區,其語言的簡化程度及漢字詞使用的程度也愈高。

苗語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分支: 湘西方言,100萬人 黔東方言,200萬人 川黔滇方言,300多萬人 當中以川黔滇方言最為複雜,又分為川黔滇、滇東北等多種次方言。

國外苗族的語言基本都屬於苗語川黔滇次方言。

苗語的三個分支和瑤族的布努語等語言同屬苗語支,而苗語支與瑤語支共同組成苗瑤語系。

歷史[編輯] 此章節需要擴充。

根據各地所流傳有關苗族歷史的傳說,他們的起源都可以上溯至炎黃時代。

一般認為九黎民族的先祖蚩尤也是神農的後裔。

苗族原居於中國中部,經過數次向南方、西方的大遷徙,20世紀最遠抵達法國、美國。

美國學者馬克·普法伊費爾(英語:MarkPfeifer)研究指出苗族為約在公元前3000年到2500年從西伯利亞遷徙到中國的高加索人。

但中國學者普遍不採信此說,認為缺乏確鑿證據證明此一說法。

清朝期間,苗族曾多次爆發反對清朝統治的起義,如苗民起義(1795–1806年)等,19世紀60、70年代,苗民曾在中國湖南等地發起反清叛亂,後為湖南巡撫王文韶平定。

美國在抗共援越時期,也同時在寮國發動了一場鮮為人知的秘密戰爭,苗族人當時是為美國作戰的[15]。

戰爭結束後,大量苗族遭到屠殺,1975年,約10多萬苗族人飽受戰爭之苦,淪為難民而流入泰國。

而後,在泰國政府以及有關國際救援組織的幫助下,有6萬苗族難民移居美國。

然而有學者指出「蚩尤是苗族祖先」的說法起源自清末的法國漢學家拉克伯里,此漢學家提出「華夏起源於巴比倫,後遷入中國,擊敗當地土著首領蚩尤,蚩尤屬下餘眾或淪為奴隸,或逃到南方成為後來的苗族」,他的學說被諸多日本學者吸納,接得影響當時留日的中國學者(如梁啓超、章太炎),此觀點正式被中國官方組織編寫的《苗族簡史》收納於其中,自此苗族歷史被人為歷史重構完成[16]。

宗教和文化[編輯] 苗族人多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其信仰系統極為複雜,每族不同。

苗族的宗教一個特點是具有大量繁雜的宗教儀式、神秘主義、密儀、密軌、傳說、太陽曆法、咒語、草藥,可以說人類早期曾經有過的各種神秘宗教儀式,在苗族的傳統風俗里基本占全了。

而在苗族自身的文化里,這些宗教儀軌只是為敬祖、驅鬼、拜天、婚嫁等淳樸的生活目的服務。

苗族風俗不僅繁複,並且可以在艱難生存條件下自成體系,維護族內生活秩序的習慣法非常完備,各種生活矛盾的解決方案都可以在苗族習慣法里找到,並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可以口舌相傳,長期維持一個小規模族群的穩定,這也是他們長期隱居山林而能保持風俗的原因。

同時為了維護這些風俗並做到世代傳承,是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的,譬如一身苗族姑娘的服飾費用就相當昂貴,更不用說那些耗費的宗教儀式了,它們對苗族這樣以原始農業生產為主要生存手段的部族幫助並不多。

這些特點,也使得苗族至今成為最貧窮的幾個少數民族之一,但是它居然能存在下來而不解體,且人口數量還是不少,類似的瑤族和畲族的情況就遠不如苗族。

如果不是得到持續的外部經濟支持,那苗族的風俗系統則是非常完美的,這也很難解釋它們是自然形成的。

19世紀無數歐洲人進入苗疆,對苗族的風俗發生了極大興趣,進行大力研究。

苗族的信仰里除了有善神,也有很多惡靈的存在,很多傳說中都包括世仇與委屈的情節,將恐懼與仇恨的力量潛在地埋在心底。

儘管是以美好的傳說故事形式,但它一旦有觸發點就會起作用。

同時,苗族宗教密儀的精神控制力量也都被完好地保存下來,還包括大量草藥學。

所以保護苗族的傳統風俗的意義非常之大,對揭示早期宗教的作用就是一個博物館。

滇東北次方言區和海外的苗族有一部分信仰基督教。

知名人物[編輯] 東丹甘:苗族蘆笙演奏家,作曲家 宋祖英(1966年8月13日-):苗族,當代著名歌唱家 宋布蘭(布蘭達宋,BrendaSong,1988年-):美國著名演員 王寶(VangPao,1931年-2011年1月6日):著名寮國苗族將軍 王志明(1907年-1973年12月29日):中國基督教牧師 雷阿幼朵(1980年4月29日—):當代歌唱家,中國國家一級演員 王朝文:貴州省省長、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 熊朝忠:中國拳擊運動員 陳求發:遼寧省省長 馬咪:美國前明尼蘇達州州參議員。

石之瑜: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知名政治批判學者 畢贛:中國大陸新生代導演 曹璐(1987年8月30日):苗族人,韓國女子團體FIESTAR的中國籍藝人 陳忱(作家):(1994年2月8日):苗族,新銳懸疑作家,中國90後懸疑第一人,第一個登上坎城電影節紅毯的90後女編劇,中國90後作家排行榜六十強第42名。

建築[編輯] 苗族人的傳統建築為干欄式,多用杉松木建造,屋頂用杉樹皮或瓦片覆蓋,分上下三層,樓下圈養牲畜,二樓住人,三樓儲糧。

節慶[編輯] 招龍節 姐妹節(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基場水族鄉每年一次) 新米節 亞努節 龍舟節(貴州) 苗年節(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雷山縣巴啦河流域一帶,農曆十月份) 鼓藏節(隆重,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每十三年一次) 趕秋節(湘西方言苗族地區,每年立秋) 踩山節(又稱花山會,花杆會,流行於川南地區,時間一般是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 婚俗[編輯] 苗族婚姻遵守同宗不娶,婚俗很傳統,即使是自由戀愛也要明媒正娶,否則不合禮俗,要受歧視。

婚禮中新郎家的親人在新娘進門要迴避,新婚之夜,新娘不與新郎同宿,第二天新娘要回娘家住。

婚期之後,新郎再去請新娘回來,開始夫妻生活。

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門會長達一兩個月,謂之「坐家」,這就是「不落夫家」婚俗。

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諱打雷變天,所以婚期多在秋冬舉行。

注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01.1中國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4-07-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7).  ^楊朝榮:《美國苗族的社會文化變化》 ^AmericanFactFinder.Factfinder2.census.gov.[2012-06-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1).  ^ABSCensus–ethnicity.[2012-06-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8).  ^Hmong'snewlivesinCaribbean.2004-03-10[2014-03-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7).  ^AmericanFactFinder.Factfinder2.census.gov.[2012-06-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1).  ^譚厚鋒,中國境外苗族的分布與變遷[J].貴州民族研究,1997,03 ^譚厚鋒,中國境外苗族的分布與變遷[J].貴州民族研究,1997,03 ^譚厚鋒,中國境外苗族的分布與變遷[J].貴州民族研究,1997,03 ^譚厚鋒,中國境外苗族的分布與變遷[J].貴州民族研究,1997,03 ^譚厚鋒,中國境外苗族的分布與變遷[J].貴州民族研究,1997,03 ^譚厚鋒,中國境外苗族的分布與變遷[J].貴州民族研究,1997,03 ^譚厚鋒,中國境外苗族的分布與變遷[J].貴州民族研究,1997,03 ^王輔世主編,《苗語簡志》,民族出版社,1985年。

^(法新社洛杉磯6日電)越戰時期指揮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所資助苗族游擊隊的寮國前將領王寶(VangPao)來源:YAHOO新聞越戰苗族名將王寶在美過世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04-07. ^楊志強:《蚩尤崇拜與民族認同——論當今中國苗族樹立"精神共祖"的過程及背景》2010年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苗族 苗族聯盟網 苗族網(貴州省苗學會)[永久失效連結] 中國苗族網(貴州省苗學會) 苗族在線 三苗網 文山苗族網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村寨網‧中國西南少數民族 苗族名人 胡曉真:〈旅行、獵奇與考古──《滇黔土司婚禮記》中的禮學世界〉 閱論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苗族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州和自治縣貴州省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依族和苗族)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依族和苗族)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和侗族)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仡佬族和苗族) 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布依族和苗族) 松桃苗族自治縣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彝族、回族和苗族)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仡佬族和苗族)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土家族和苗族)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布依族和苗族) 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布依族和苗族) 湖北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和苗族) 湖南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和苗族) 城步苗族自治縣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苗族和侗族) 麻陽苗族自治縣 雲南省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壯族和苗族)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苗族、瑤族和傣族)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彝族和苗族) 屏邊苗族自治縣 海南省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族和苗族)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族和苗族) 廣西壯族自治區 隆林各族自治縣(苗族、彝族和仡佬族) 龍勝各族自治縣(侗族、瑤族和苗族) 融水苗族自治縣 重慶市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苗族和土家族)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苗族和土家族)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苗族和土家族) 民族自治地方 侗族 回族 朝鮮族 滿族 苗族 蒙古族 藏族 土家族 維吾爾族 瑤族 彝族 壯族 其他 閱論編中國境內的民族和族群(按語系分類)漢藏語系漢白語族漢族(漢族民系)·回族·白族·瓦鄉人·穿青人·蔡家人·羿人·勒墨人·平地瑤藏緬語族藏語支藏族·門巴族·夏爾巴人·白馬人羌語支羌族·納西族·土家族·普米族·普米藏族·黑水藏族·嘉絨人·木雅人·爾蘇人·納木依人儂語支獨龍族·阿儂人緬彝語支彝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諾族·怒族·阿昌族·載瓦人·畢蘇人景頗語支景頗族其它珞巴族·僜人壯侗語系壯傣語支壯族·傣族(含傣那、傣端等)·布依族·撣族侗水語支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莫家人·標人·茶洞人仡央語支仡佬族·拉基族·布標族·木佬人·布央人其他黎族·臨高人·仡隆人·茶山瑤苗瑤語系苗族·瑤族·畲族·巴天族·繞家人·布努人·包瑙人蒙古語系蒙古族·東鄉族·土族·達斡爾族·保安族·裕固族(東部)·蒙古回回(蒙古族穆斯林·托茂人)·康家人滿-通古斯語系北通古斯語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翁闊人南通古斯語族滿族·錫伯族·赫哲族·巴拉人突厥語系葛邏祿語支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艾努人·克里雅人·土爾克人西伯利亞語支裕固族(西部)·圖瓦人·富裕柯爾克孜人(哈卡斯人)欽察語支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塔爾族烏古斯語支撒拉族南亞語系佤族·布朗族·京族·德昂族·倈人·布甘人·克木族·莽族·曼咪人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俄羅斯族印度-伊朗語族塔吉克族(色勒庫爾人·瓦罕人)·達曼人·在華印度人(英語:IndiansinChina)(中印混血兒)羅曼語族土生葡人日耳曼語族德意志人南島語系台灣南島語族高山族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馬來-松巴哇語群占族(回輝人)·馬來人(英語:Category:Chinese_people_of_Malay_descent)·印尼人(英語:Category:ChinesepeopleofIndonesiandescent)(在港)菲律賓語族菲律賓人·伊萬特人(達悟人)其他朝鮮族·和族(遺華日僑)·猶太人·未識別民族粗體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認定的56民族,其中高山族和臺灣原住民族有分類部分重疊、爭議處。

參見:中華民族·中國各民族生育率表·中國境內的民族和族群(按區域分類)·中國古代民族··中華民族分類索引 閱論編貴州族群(按語言系屬分類)漢族客家 –穿青人(里民子) –屯堡人 –喇叭人 –六甲人 –辰州人苗瑤族群苗族 –瑤族 –巴哼人 –東家人 –革家人 –西家人 –繞家人壯侗族群布依族 –侗族 –仡佬族 –水族 –木佬人 –羿人 –壯族 –佯僙人 –莫人藏緬族群彝族 –白族 –土家族 –羌族其他回族 –蒙古族 –盧人 –蔡家人 –菜族人 –龍家人歷史族群冉家蠻 –楊保苗 閱論編四川族群漢族巴蜀人 –土廣東 –老湖廣藏族康巴人 –嘉絨人 –白馬人 –安多人其他羌族 –彝族 –摩梭人 –苗族 –土家族 –四川蒙古人 閱論編重慶族群漢族巴蜀人 –土廣東 –老湖廣其他土家族 –苗族 閱論編越南境內的民族和族群(按語言系屬分類)南亞語系越芒語支1哲族·芒族·越族·土族2·源族· 阿森人(越南語:NgườiArem)·單萊人(越南語:NgườiĐanLai)壯侗語系布依族·熱依族(普那人(越南語:Các_dân_tộc_tại_Việt_Nam#Người_Pú_Nả))·佬族(越南佬族(越南語:NgườiLào(ViệtNam)))·盧族·儂族(𣗼人(越南語:Các_dân_tộc_tại_Việt_Nam#Người_En))·山澤族(高欄人)·岱依族(土僚人(越南語:TiếngThuLao)(文麻壯族)、帕迪人(越南語:NgườiPaDí))·泰族(傣擔、傣端、傣登)·仡佬族·拉基族·拉哈族·布標族·康族(侗族)苗瑤語系瑤族·赫蒙族(苗族、麻標人(越南語:Các_dân_tộc_tại_Việt_Nam#NgườiMơPiu))·巴天族·山瑤族·水族南亞語系其它語支巴拿族·布婁族·布魯-雲喬族·遮羅族·戈族·格賀族·戈都族·葉堅族·赫耶族·抗族·高棉族·克木族·麻族·莽族·墨儂族·俄都族·勒曼族·達渥族(普農族(英語:Pnongpeople))·欣門族·色當族·斯丁族·帕古人(越南語:NgườiPaKô)·塔門人(越南語:TàMun)漢藏語系漢語族華族(胡志明市華人、藩切市華人(越南語:Người_Hoa_ở_Phan_Thiết)、臺灣人、明鄉人、潮汕人(越南語:Người_Tiều_(Việt_Nam)))·艾族(客家人(𠊎人)、艾族儂人、疍家人(在越南(越南語:Các_dân_tộc_tại_Việt_Nam#NgườiĐản))、畲人(越南語:Các_dân_tộc_tại_Việt_Nam#Người_Ngái)、黎人)·山由族·上方人(越南語:Các_dân_tộc_tại_Việt_Nam#Người_Xạ_Phang)南島語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占族·朱魯族·埃地族·嘉萊族·拉格萊族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貢族·哈尼族·拉祜族(苦聰人)·倮倮族(彝族)·夫拉族·西拉族其他奈及利亞人·越南印度人(英語:IndiansinVietnam)·越南泰米爾人(泰米爾語:வியட்நாமியத்_தமிழர்)·越南法國人(英語:FrenchVietnamese)(亞歐混血兒)·越南朝鮮人(越南語:NgườiTriềuTiêntạiViệtNam)(越戰韓越混血兒)·越南日本人·美亞人(越戰戰後美越混血兒(英語:Bụiđời))·越南猶太人(越南語:NgườiDoTháitạiViệtNam)註1:語言歸屬有爭議註2:與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土族並無關聯。

越南有兩個自稱為土的族群,一個說與岱-儂語相近的土語,風俗上也十分相似,目前已歸為岱依族。

另一個自稱為土的族群,其語言與越族、芒族相近,目前越南將其劃分為單一民族。

註3:一些高棉語族戈都語支(越南語:NgữchiCơTu),巴拿語支和南島語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占語支及壯侗語族的民族,如嘉萊族、埃地族、巴拿族、格賀族、墨儂族、斯丁族等民族,也被統稱為高地族。

註4:粗體字為越南為官方識別的54民族 閱論編 寮國族群壯傣語支 佬族 傣仂 潘人 PhuThai Saekpeople(英語:Saekpeople) 泰赬(紅泰) 泰黮(黑泰) 泰皓(白泰) TaiMaen TaiNüa(英語:TaiNuapeople) 越語支 Bo 哲族 京族 Krih Liha Maleng Phong PhonSung(Aheu) Thavung Tum 南亞語系 阿拉克人 比蒂人 布婁族 布魯族 戈都族 Doi Htin Jeng Kaleung 卡坦人 Keu 抗族 克木族 Kuy 拉密特人 Laven Lavy Makong 米拉比里人 Nghe Nyaheun 俄都族 Oy Pacoh Samtao(Kiorr) 色當族 Sou Talieng 達渥族 XinhMun(Puoc) Yae(Jeh) 苗瑤語系 白苗 青苗 Lanten 瑤族 藏緬語族 阿卡人 哈尼族 Kado Kaduo 拉祜族 Phana' 貢族 西拉族 漢語族 華族 廣府人、廣西人、潮州人、閩南人、客家人、雲南人、四川人 閱論編泰國族群泰語系中部泰語 中部暹羅 傣崩 潮州裔 ·福建裔 ·客家裔 ·海南裔 ·廣府裔 印度斯坦裔(英語:IndiansinThailand) 旁遮普裔(英語:SikhisminThailand) 波斯裔(英語:IraniansinThailand) 帕坦裔(英語:PakistanisinThailand) 越南裔(泰語:ไทยเชื้อสายญวน) 占裔(泰語:ไทยเชื้อสายจาม) 爪哇裔(泰語:ไทยเชื้อสายชวา) 葡萄牙裔(泰語:ไทยเชื้อสายโปรตุเกส) 高棉裔 孟裔 南部泰語 南部暹羅 普吉峇峇 福州裔 塞鈽哩馬來裔(英語:SatunProvince) 寮語 依善人 傣黎(英語:LaoLom) 甲萊溫人(英語:Kaleunpeople) 老迪人(英語:LaoTi) 老克朗人(英語:LaoKrang) 普泰人 清盛支 沅族 傣擔 傣多 傣登 傣仂 潘人 西北支 大泰人 傣坎迪 傣昆(泰語:ชาวเขิน) 傣哪 傣雅(泰語:ไทหย่า) 老龍族 老紐人(英語:LaoNgaew) 老宋人 老韋恩人(英語:LaoWieng) 尼翁人(英語:Nyongpeople) 銳人(英語:Yoypeople) 石族(英語:Saekpeople) 裕人(英語:Nyawpeople) 其他南島語系 北大年馬來人 莫克倫人(英語:Moklen) 奧朗勞特人(英語:UrakLawoi’people) 莫肯人 克木語族(英語:Khmuiclanguages) 拜人(英語:Praypeople) 克木人 盧瓦人(英語:Luapeople) 馬布里人 派人(英語:Phaipeople) 聽人(英語:Malpeople) 苗瑤語系 蒙人(苗族) 瑤人 南亞語系 布魯人 根休人(英語:Kensiulanguage) 桂人(英語:Kuypeople) 肯塔人(英語:Kintaq) 尼亞庫人(英語:NyahKurpeople)(操本人) 紐人(英語:Nyeu) 馬尼人(矮黑人) 皮爾人(英語:Pearpeople) 薩奧芝人(英語:Sa'ochpeople) 塞芒人 沙蓋人 梭人(英語:Aheulanguage) 佤德昂 巴朗人(德昂人) 布朗人 拉篾人 拉威人 莫格人(英語:Moklanguage) 漢藏語系 阿卡人 畢蘇人 波克倫人(緬甸語:ပိုးကရင်လူမျိုး) 勃歐人 貢人 克倫人 克嚴人 克耶人(紅克倫人) 拉祜人 傈僳人 倮倮人(彝人) 姆比人(英語:Mpipeople) 斯高克倫人(英語:S'gawpeople) 土瓦人(緬甸語:ထားဝယ်လူမျိုး) 烏功人(英語:Ugongpeople) 秦和人 僑民 緬人 高麗人(英語:KoreansinThailand) 羅興亞人 尼泊爾人(英語:NepalisinThailand) 日本人 法郎(白人新郎) 菲律賓人(英語:FilipinosinThailand) 閱論編柬埔寨境內的民族和族群(按語系分類)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高棉族(中央高棉人·下高棉人·北高棉人·高棉穆斯林·高地高棉人1)·布魯族·比爾族(英語:Pearpeople)·Kachok·Kavet·Kreung·桂族(英語:Kuypeople)(歸族)·薩奧基族(泰語:สะโอจ)·綏族(英語:Suoylanguage)越芒語支2京族巴拿語支(越南語:NgữchiBahnar)坦普安族(英語:Tampuanpeople)·斯丁族·墨儂族(普農族(英語:Pnongpeople))漢藏語系漢語族華族(潮汕人·廣府人·福建泉漳人·海南人·客家人·越南華人)壯侗語族佬族·傣族(裕人(英語:Nyawpeople)·潘人)·撣族(庫拉人(英語:Kulapeople(Asia)))·泰族藏緬語族緬族苗瑤語族赫蒙族(苗族)·瑤族南島語系馬來多島語族占族·嘉萊族·埃地族其他柬埔寨印度人·柬埔寨法國人(英語:FrenchlanguageinCambodia)·柬埔寨日本人(英語:Ethnic_groups_in_Cambodia#Ethnic_Groups_of_Cambodia)·柬埔寨朝鮮人(英語:Ethnic_groups_in_Cambodia#Ethnic_Groups_of_Cambodia)註1:指墨儂族·桂族·坦普安族·嘉萊族·皮爾族·斯丁族·布魯族·埃地族等山地民族的統稱。

註2:語言歸屬有爭議 閱論編無代表國家和民族組織非洲 阿非利卡人 阿馬齊格人 巴羅策蘭(英語:Barotseland) 巴特瓦蘭 哈拉廷人 卡比利亞 歐加登 奧戈尼人(英語:Ogonipeople) 奧羅米亞 里霍博斯人 索馬利蘭 西多哥蘭 比亞法拉 貝拉人(英語:Ikelan) 約魯巴人 贊比西亞人 美洲 哥倫比亞地區 大洋洲 關島 亞洲 亞齊 阿瓦士人(阿拉伯斯坦) 亞述 伊朗亞塞拜然 東俾路支斯坦 西俾路支斯坦 吉大港山區 德加爾人 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巴拉瓦里斯坦(英語:Balawaristan)) 苗族蒙人 南蒙古 下高棉人 庫德斯坦 馬德西人 南馬魯古 那加蘭 信德 臺灣 蘇祿 圖博(西藏) 東突厥斯坦 歐洲 阿布哈茲 布列塔尼 加泰隆尼亞 列茲金蘭 克里米亞韃靼人 薩伏依 閱論編海南專題海南島  海南省省會:海口市  省域副中心城市:三亞市總體 歷史 海南省 經濟 飲食 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 海南島 五指山 霸王嶺 尖峰嶺 七仙嶺 東山嶺 洋浦半島 蜈支洲島 分界洲島 大洲島 海甸島 永興島 三亞灣 崖州灣 亞龍灣 海棠灣 海口灣 南渡江 昌化江 萬泉河 松濤水庫 永樂龍洞 生物 海南兔 海南疣螈 海南新毛蝟 海南山鷓鴣 海南孔雀雉 海南湍蛙 海南溪樹蛙 海南黑冠長臂猿 交通 三亞有軌電車 粵海鐵路 西環鐵路 海南環島高速鐵路 海南環島高速公路 海南環島旅遊公路 海南航空 海口美蘭國際機場 三亞鳳凰國際機場 紅塘灣國際機場 海口汽車總站 崖州港 海口港 八所港 三亞港 教育 海南中學 海南大學 海南醫學院 海南師範大學 瓊台師範學院 海口經濟學院 海口市第一中學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海南科技職業大學 三亞學院 人口 海南人 海南僑鄉 新加坡海南人 馬來西亞海南人 香港海南人 下南洋 闖海人 移民 歸難僑 回輝人 黎族 苗族 壯族 蜑家 臨高人 大陸仔 外省人 候鳥 建築 海文大橋 昌江核電站 海口天后宮 海口世紀大橋 海南省圖書館 海南省博物館 三沙市圖書館 西沙海洋博物館 南山海上觀音聖像 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 五源河體育場 飲食 文昌雞 嘉積鴨 東山羊 和樂蟹 海南粉 後安粉 清補涼 陵水酸粉 福山燒豬 海南炒冰 海南黃燈籠椒 海南雞屎藤稞仔 景點 天涯海角 假日海灘 大小洞天 東坡書院 東寨港紅樹林 觀瀾湖度假區 南山文化旅遊區 亞龍灣熱帶天堂森林公園 南山海上觀音聖像 海南省博物館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落筆洞(英語:LuobiCave) 觀瀾湖明星獎杯(英語:MissionHillsStarTrophy) 南灣猴島自然保護區(英語:NanwanMonkeyIsland) 南山寺 鳳凰島 五公祠 天涯海角 洋浦千年古鹽田(英語:YangpuAncientSaltField) 亞龍灣 蜈支洲島 七仙嶺溫泉國家森林公園 經濟 海南自由貿易港 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 離島免稅政策 海南59國人員入境旅遊免簽政策 椰樹集團 文化 公期(軍坡) 儋州調聲 十番 更路簿 瓊劇 趕海節 水尾聖娘 2020年亞洲沙灘運動會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 語言 海南話 黎語 臨高語 儋州話 瓊山村話 軍家話 仡隆語 勉語 邁話 回輝話 富馬話 蜑家話 苗語 海南腔普通話 海南島語言史 歷史 海南島戰役 瓊崖戰鬥 海南特別行政區 海南日占時期 瓊崖專區 瓊崖蘇維埃政府 瓊崖縱隊 瓊崖道 黎區 人物 馮白駒 蘇軾 孟言嘉 吳啟爵 張岳崧 馮子才 丘濬 海瑞 王佐 政治 中美撞機事件 中國共產黨海南省委員會 媒體 海南廣播電視總台 海南衛視 海南民生廣播 海南新聞廣播 三沙衛視 海南日報 海南特區報 南國都市報 海口電視台(英語:HaikouTelevision) 三亞電視台 東方市廣播電視台 軍事 南海艦隊 榆林基地 三亞綜合保障基地 海軍潛艇第二基地 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 海南艦 海口艦 三亞艦 五指山艦 區劃 海口市 三亞市 三沙市 儋州市 定安縣 屯昌縣 澄邁縣 臨高縣 五指山市 瓊海市 文昌市 萬寧市 東方市 白沙黎族自治縣 樂東黎族自治縣 陵水黎族自治縣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 分類 共享資源 旅行指南 新聞報導 閱論編雲南主題省會:昆明市歷史 名稱 古人類 石器時代 青銅時代 滇國 西南夷 寧州 南寧州 南詔 大理國 雲南行省(元) 雲南布政司(明) 雲南省(清) 雲南省(中華民國) 地理 地貌 地質 河流 湖泊 山脈與山峰 氣候 植物 動物 礦產 自然災害 政治 省委 政府 人大 政協 行政長官 縣市列表 鄉鎮列表 行政區劃史 友好城市 經濟 經濟史 金融史 貨幣史 GDP 農業 工業 第三產業 旅遊 文化 宗教 語言 文學 藝術 體育 節慶 石屏話 建水話 社會 人口 民族 教育 醫療 媒體 郵政 電信 交通 公路史 省道 高速公路 機場 鐵路 水運 分類 共享資源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苗族&oldid=69036499」 分類:四川族群重慶族群苗族中國族群海南族群越南族群柬埔寨族群寮國族群泰國族群隱藏分類:Webarchive模板wayback連結含有非中文內容的條目使用過時圖像語法的頁面自2009年7月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含有泰語的條目含有越南語的條目擴充中的條目所有擴充中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使用小型訊息框的頁面自2018年4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cèhAfrikaansአማርኛالعربيةAzərbaycancaБългарскиབོད་ཡིགCatalàMìng-dĕ̤ng-ngṳ̄ČeštinaDanskDeutschEnglish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日本語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한국어KurdîLatinaLietuviųမြန်မာဘာသာNorsknynorskNorskbokmålPolskiپنجابیРусскийSlovenščinaSvenskaTürkçe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Oʻzbekcha/ўзбекча吴语Vahcuengh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