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解釋學(英語:hermeneutics),又称詮釋學、阐释学,是关于文本解释的理论。
在中世纪欧洲,主要是对于《圣经》的解释。
19世纪施莱尔马赫把解释学扩展到解释文本意义和 ...
解釋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解釋學(英語:hermeneutics),又称詮釋學、阐释学,是关于文本解释的理论[1][2]。
在中世纪欧洲,主要是对于《圣经》的解释。
19世纪施莱尔马赫把解释学扩展到解释文本意义和文化意义的一般规则的理论。
[3]
廣義的解釋為意義之理解(understanding)或詮釋(interpretation)的理論或哲學。
由於意義經常有許多歧義,須透過理解詮釋方能把握全部涵意,詮釋學即是探究如何形成理解及如何實踐理解之科學理論。
[4]
詮釋學之遞嬗,依其對「理解」的探索過程中著重點不同,略可分為:傳統詮釋學、近代詮釋學、當代詮釋學等三個時期。
傳統詮釋學之源流可遠溯希臘「荷美斯」(Hermes)神話。
相傳荷美斯乃天神之信使,負責將眾神意旨轉譯、解釋並傳達給世人,但眾神之意旨透過語言、文字之轉譯傳達,往往變成既清晰又隱晦,似是而非。
為能真正明瞭諸神之意旨,因此對於語言、文字有理解詮釋之必要,詮釋學由是而生。
詮釋學形成之初,極重視語言涵意脈絡之確定及揭露象徵所蘊涵之旨意。
中世紀後詮釋學廣泛應用於神學、文學及法學方面,用以解釋聖經、文獻典籍及各種法典等,此時詮釋學可稱作是一種正確理解之技術。
近代詮譯學始於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
史萊爾瑪赫是第一位於意義詮釋過程中,專注於「理解過程」之探究者。
他並將理解過程區分為「文法理解」及「心理理解」,強調理解在於回溯作者思想及意識,並將作者之內在精神再現。
易言之,詮釋學即是重建作者創造之過程。
其後,狄爾泰從精神科學觀點,強調自然科學與精神科學應嚴格區分,自然科學之探究應只作因果解釋,而精神科學之整體性及獨特性,則應訴諸意義之理解。
故他以生命概念為基礎,認為一切「生命表現」皆可透過擬情之再體驗來理解,藉此而建構出具歷史意識探究之理解過程。
狄爾泰以為詮釋學乃精神科學之普遍方法論。
當代詮釋學主要包括哲學詮釋學、方法論詮釋學及批判詮釋學等三思潮。
哲學詮釋學代表人物伽达默尔認為理解是「此有」(Dasein)之存有方式及開顯自我之進程,而詮釋學應奠基於存有論之基礎,深化成一種哲學探究,以作為一切科學理論之堅實基礎。
嘉達美並強調理解立基於歷史傳統上,藉語言之中介而行,人無法脫離歷史傳統而獨存。
即哲學詮釋學主張理解乃真理、自我之彰顯,反對方法之宰制,並強調歷史、傳統及語言在彰顯過程中之重要性。
方法論詮釋學代表人物保罗·利科認為哲學詮釋學雖經存有論而深化詮釋學之涵意,但忽略方法論之重要性,實難達成全部之理解。
因此強調透過方法論之迂迴路徑而達到存有論之層次,才是較真確之途徑,故提出「方法之迂迴」概念,藉以提供經典詮釋規則,並據以仲裁不同詮釋之衝突。
批判詮釋學代表人物哈伯瑪斯承繼法蘭克福學派之批判理論,將詮釋學思想帶入社會科學方法論中,發展出批判詮釋學。
哈伯瑪斯之重點在於社會科學理論與社會實踐關係之探討,認為個人居於社會歷史與傳統中是不爭之事實,但必須透過理性反省及不斷自我批判過程,將社會歷史傳統中宰制、扭曲溝通情境因素一一呈顯並消除,才能獲得真正無宰制之溝通環境,理解、對話方得以實現。
即批判詮釋學強調溝通理性,旨在建立理想溝通情境及獲得溝通能力,以確證理解之合法性及客觀性。
詮釋學之旨趣,有兩方面涵意。
就消極性而言,詮釋學反對實徵主義所主張之方法論一元化觀點,即把科學經驗分析方法及因果解釋法則應用到社會科學探究中,而忽略主體性之考量及偏重工具理性與技術之傾向。
就積極方面而言,詮釋學以人類主體性為基點來建構生活世界之意義,強調自我省察、批評及人際關係互為主體性溝通之必要性。
即詮釋學旨在透過人類主體性之開展,形成互動之對話情境,以建構出合理並和諧之生活世界關係。
目录
1「文本」的概念
2辭源
3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4文字解释學
5代表思想家
5.1迦達默爾
6參見
7参考文献
8研究書目
9外部連結
「文本」的概念[编辑]
「文本」的概念被擴展為書面文件。
例如:講話、表現、藝術作品和事件。
因此,任何一個人都在細說或者詮譯「社會文本」。
辭源[编辑]
“Hermeneutics”源自於希臘語(ἑρμήνευω),意思是“瞭解”。
這是從希臘神赫耳墨斯(Hermes)的名字得來。
相传他是宙斯的信使,经常用词所对应的事物来告诉人们词的意义。
对其他学科的影响[编辑]
解释学接近于文本分析法,影响了翻译研究学科,使得阐释主义翻译理论创立。
文字解释學[编辑]
在一般情況下,解释學常常意味著解釋聖經的過程。
在猶太和基督徒歷史學者和研讀聖經的學生為了意思而開發了詮釋學各種各樣不同的系統。
因為哲學詮釋學為各種解釋性項目提供理論依托,所以它可以被視為聖經詮釋學的發展。
哲學詮釋學在某種程度上對當代聖經詮釋學有影響。
代表思想家[编辑]
迦達默爾[编辑]
海德格爾認為理解是主觀的,且理解本身具有歷史性,取決於觀者先前的理解,有所謂的「前結構」,因此理解要以「前理解」和「前結構」為前提。
迦達默爾進一步提出了理解的「效果歷史」、「遊戲」、「時間間距」、「視域融合」等概念。
視域融合(Horizontaler-Schmelzung):理解的過程是在文本的作者原初視界和解釋者現有視域的交織融合,達到一種既包容,又超出文本與讀者原有視野的新的視域,造成了一個理解有賴於前理解,前理解又有賴於理解的循環,這就是所謂「解釋學的循環」(derhermeneutischeKreis)。
正當的解釋學應當在理解中顯示歷史的真實,歷史不是純然客觀的事件,也不是純然主觀的意識,而是歷史的真實和歷史的理解,二者間的相互作用,因此歷史總是含著意識,不是客觀的。
強調藝術真理的本體論地位,審美理解就是對藝術真理的理解,也就是對世界本體存在的理解,藝術作品作為審美理解的對象,實際上就是存在的敞開,一方面藝術最直接地對我們說話,同我們有一種神秘的親近,使我們覺得同藝術融合為一體,另一方面,我們也不斷從藝術品中看到自身的存在,彷彿同自己照面。
藝術品本體意義的發現是無止境的,審美理解實質上就是藝術品和解釋者、觀賞者間不斷的對話,是存在意義的不斷揭示。
迦達默爾從本體論的角度把「遊戲」從主體論的傳統中跳脫出來,把它看作是藝術品本身的存在方式,就是遊戲。
遊戲總是有一種來回重複的運動,具有「自我同一性」,它無目的又含目的,具有「無目的的理性」這個重要特質,藝術品的欣賞者,亦即「同戲者」始終主動以真實的經驗在理解著藝術品的內涵。
迦達默爾的美學是對20世紀現代藝術的辯護,具有全面反傳統性質,達到了時代的高度。
參見[编辑]
解釋學美學
聖經詮釋學
電腦語言學
內容分析
解構主義
知識表達
文學理論
意義
符號
阐释主义翻译理论
宗教註釋(exegesis/exegete)
参考文献[编辑]
^Audi,Robert.TheCambridgeDictionaryofPhilosophy2nd.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377.ISBN 0521637228.
^Reese,WilliamL.DictionaryofPhilosophyandReligion.Sussex:HarvesterPress.1980:221.ISBN 0855271477.
^赵敦华.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84.ISBN 978-7-301-24314-5.
^Hermeneutics-詮釋學.terms.naer.edu.tw.[2019-06-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研究書目[编辑]
王慶節:《解釋學、海德格爾與儒道今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外部連結[编辑]
詮釋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國家教育研究院-詮釋學Hermeneutic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世新大學-詮釋學基本概念(影音檔)
華中大新聞網-洪漢鼎:诠释学不只是文本解释的技术[永久失效連結]
洪漢鼎:詮釋學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洪漢鼎:詮釋學經典文選(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洪漢鼎:詮釋學經典文選(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洪漢鼎: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洪漢鼎:真理與方法II(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賴賢宗:佛教詮釋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查论编哲学 分支(形而上学 ·知识论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價值論)哲学与……
艺术
设计
音乐
电影
历史
人性
语言
文学
文化
教育
人生
宗教
宇宙学
存在
哲学
精神
痛苦(英语:Pain(philosophy))
幽默
心理学(英语:Philosophyofpsychology)
神经哲学(英语:Neurophilosophy)
行动
数学
人工智能
信息
时空
科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环境
技术
工程(英语:Philosophyofengineering)
医学哲学
醫療衛生哲學
性(英语:Philosophyofsex)
社会科学(英语:Philosophyofsocialscience)
经济
公正
法律
政治
社会
战争
哲学学派哲學史
西方
古典
中世纪
文艺复兴
近代(巴洛克时期 ·啟蒙時代 ·19世紀)
当代
东方
古典中国
儒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魏晉玄學
道家
杨朱
禅宗
希腊-希臘化哲學
前苏格拉底
毕达哥拉斯主义
诡辩学派
柏拉图主义
亞里斯多德主義(逍遙學派)
犬儒學派
伊比鳩魯學派
斯多亞學派
新柏拉图主义
解釋學
印度
佛教
顺世论
印度教(英语:Hinduphilosophy)
耆那教(英语:Jainphilosophy)
波斯(英语:Iranianphilosophy)
玛兹达克
祆教
楚尔凡教义
中世紀9–16世纪基督欧洲
经院哲学
人文主义
托马斯主义(阿奎那)
东亚
宋明理學(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永嘉学派)
韓國儒學
日本朱子学
印度
新逻辑学派(印度哲学)(英语:Navya-Nyāya)
有保留的非二元论(英语:Vishishtadvaita)
二元论(英语:Dvaita)
伊斯兰
阿威罗伊主义(英语:Averroism)
阿维森纳
照明主义(英语:Illuminationism)
伊斯兰教义学
苏菲主义(英语:Sufiphilosophy)
犹太教
犹太-伊斯兰(英语:Judeo-Islamicphilosophies(800–1400))
近代17–19世纪人物
新托马斯主义
笛卡尔主义
康德主义
新康德主义
黑格尔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唯心
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绝对唯心论(英语:Absoluteidealism)
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
效益主義
实用主义
其他
自由主义
无政府主义
現代主義
現象學
超验主义
存在主义
日本國學
新儒家
寂静主义
改革宗知识论(英语:Reformedepistemology)
当代20–21世纪分析
分析女性主义(英语:Analyticalfeminism)
分析马克思主义
后分析哲学(英语:Postanalyticphilosophy)
结果论-功利主義
道义论-罗尔斯主义
德性倫理學
實驗哲學
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英语:Internalismandexternalism)
证伪主义
基础主义-真理融贯论
维特根斯坦-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日常語言哲學-蒯因的自然主义(英语:Naturalizedepistemology)
科学主义
法律实证主义
欧陆
新馬克思主義-西方马克思主义-後馬克思主義
黑格尔主义
批判理論-法蘭克福學派
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
現象學-存在主义
解釋學
符號學
女性主義
精神分析学-拉康主义
后殖民主义
后现代主义(英语:Postmodernphilosophy)
社会建构主义
非西方
京都學派
俄国宇宙主义(英语:Russiancosmism)
更多
领域形上學
原子論
二元论
一元论
自然主义
本体论
行动
事件
过程哲学(英语:Processphilosophy)
現實
反实在论(英语:Anti-realism)
概念論
唯心主義
唯物主义
自然主义
唯名論
實在論
自然神论
知识论
理性主义
唯心主義知識論
经验主义
建构主义(英语:Constructivistepistemology)
特殊主义(英语:Epistemologicalparticularism)
怀疑论(英语:Philosophicalskepticism#Epistemologyandskepticism)
唯我論
信仰主義
精神
行为主义
取消主义
副现象主义
机能主义(英语:Functionalism(philosophyofmind))
客观主义
主觀主義
伦理学
结果论
义务伦理学
德性倫理學
自由意志
相容论
決定論
自由意志主义(英语:Libertarianism(metaphysics))
规范性(英语:Norm(philosophy))
绝对主义
特殊主义(英语:Moralparticularism)
相对主义
虚无主义
怀疑主义
普遍主义
美学
形式主义
制度论(英语:Institutionaltheoryofart)
美学回应(英语:Aestheticemotions)
逻辑学
经典
非经典
形式
非形式
悖论
谬误
各地区哲学哲学相关列表各地区哲学
非洲(埃塞俄比亚(英语:Ethiopianphilosophy))
阿兹特克(英语:Aztecphilosophy)
东方(中国 ·日本 ·朝韩(英语:Koreanphilosophy) ·香港 ·臺灣 ·印度 ·伊朗(英语:Iranianphilosophy) ·印尼(英语:Indonesianphilosophy) ·巴基斯坦(英语:Pakistaniphilosophy))
西方(美国(英语:Americanphilosophy) ·英國 ·丹麦(英语:Danishphilosophy) ·法国(英语:Frenchphilosophy) ·德国 ·希腊 ·意大利(英语:Italianphilosophy) ·波兰(英语:Polishphilosophy) ·罗马尼亚(英语:Romanianphilosophy) ·俄国(英语:Russianphilosophy) ·斯洛文尼亚(英语:Slovenephilosophy))
列表
概要
索引
问题
学派
词汇表
概念
哲学家
运动
出版物
主题
分类
专题
最近更改
规范控制
AAT:300055858
BNE:XX524505
BNF:cb11932017p(data)
GND:4128972-9
LCCN:sh00006024
NDL:00564641
NKC:ph120687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解釋學&oldid=69666554”
分类:哲学分支文學批評社会哲学美学存在主义主义解釋學马丁·海德格尔隐藏分类:含有英語的條目自2018年4月带有失效链接的条目条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链接包含AA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E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AfrikaansالعربيةAzərbaycanc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Català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eilgeGalegoעברית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LietuviųLatviešuMalagasyМакедонскиBahasaMelayuPlattdüütsch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粵語
编辑链接
延伸文章資訊
- 1詮釋學,或怎樣閱讀一個文本(上) - 香港01
作者:[美]萬百安. 譯者:王立秋. 按:. 如何閱讀中國哲學的文本?西方學者如何介入研究中國思想?這篇文章從西方讀者的視角出發,藉詮釋學的理論來 ...
- 2什麼叫做「詮釋學(解釋學)循環」? - GetIt01
解釋學循環是解釋學的中心問題。是指整體只有通過理解它的部分才能得到理解,而對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過對整體的理解實現。
- 3Hermeneutische Spirale - 詮釋螺旋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詮釋螺旋 · Hermeneutische Spirale · 名詞解釋: 詮釋螺旋概念係德國哲學家嘉達美(Hans-Georg Gadamer, 1900~)以理解的先前結構為基點,參酌詮釋循...
- 4解釋學循環 - 中文百科知識
解釋學循環. 解釋學用語。指在對文本進行解釋時,理解者根據文本細節來理解其整體,又根據文本的整體來理解其細節的不斷循環過程。
- 5學生為本課程之意涵探索: 一個詮釋性現象學的個案研究
該三個概念分別為「先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 「詮釋循環」(hermeneutic circle)及「視域融合」(fusion of horizons)。 詮釋學學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