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聚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地點與位置. 1.地點:. (1)市聚落所在地範圍內的條件。

(2) · 二、聚落型態. 1.聚落的定義:人們在工作、居住、生活的地方,稱為『聚落』。

2.分為『鄉村』聚落和『都市 ... 一、地點與位置 1.地點: (1)市聚落所在地範圍內的條件。

(2) 例如鹿港、布袋在海濱,是因船隻停泊比較方便;屏東縣的竹田、新埤或彰化縣的社頭,是因全水豐沛;台東縣的鹿野和桃園縣的大溪位在可避水患的河階;台北縣的瑞芳、平溪是因產煤而興起;台中縣的東勢或宜蘭縣的羅東是與林木砍伐有關。

2.位置: (1)是聚落對其範圍外的空間關係(而以交通關係最為重要)。

(2) 利如艋舺(萬華)位於新店溪和淡水河交會處,因交通位置優越,可停泊大型船隻,而取代新莊成為十九世紀台灣北部重要商港,也是今日台北是最早發展的地區。

二、聚落型態 1.聚落的定義:人們在工作、居住、生活的地方,稱為『聚落』。

2.分為『鄉村』聚落和『都市』聚落。

3.『鄉村』聚落: (1)意義:指以農、林、漁、牧業等第一級產業為主的聚落。

(2)鄉村俱洛可區分為兩種類型――『散村』和『集村』。

A.『散村』:指住宅零星散處在鄉間的聚落型態。

B.『集村』:指一種住宅較為密集的聚落型態。

(3)影響聚落形成散村或集村的因素: A.水源:為共用有限的水,或集合人力開鑿水井等水資源,形成住屋密集的景觀。

B.耕作制度: 如台灣荷治時期的王田與明鄭時期的官田,屬由官方主導的開墾方式,農民集體耕作,因此形成集村景觀。

C.安全:治安不佳的地區,為防禦外人入侵,故形成集村。

D.地形: 丘陵地區,由於地勢崎嶇,平原狹小,居民常分散居住;平原地區,如果安全無虞,水資源豐富,農民為求耕作方便,常將屋舍建在自己的田地上,而形成散村景觀,如台灣的宜蘭平原。

3.『都市』聚落 (1)意義:指人口聚集規模大,經濟活動以第二級(製造業)、第三級(服務業)產業為主的聚落。

(2)都市化: A.意義: 都市中由於工商業發達,就業機會多,具有較佳的醫療、教育等服務,吸引大量鄉村人口移入,這種人口由鄉村移往都市及中的過程,稱為『都市化』。

B.都市化程度的意義: 一國或一地都市人口佔總人口比例的高低。

常用來檢視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的高低。

通常經濟發展程度越高的地區,都市化程度也越高。

(3)都市機能: A. 一個都市中,居民從事某種行業的人數較多,這種行業可視為這個都市的主要機能。

如高雄市的工業機能。

B. 隨著都市規模越大,都市機能也由單一機能漸趨向複雜,故大都市的機能通常是綜合性的 (4)台灣度市化的特色: A.都市化程度高: 台灣的都市化程度已達70%以上,遠高於世界平均值的42%。

B.都市化程度快: 日治時期,台灣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居住在都市地區;光復後都市化的程度更加明顯,至民國90年已達73%。

C.都市化地區集中: 台灣目前人口密度達到1000人/平方公里以上的聚落,普遍集中在台北、台中及高雄三大都會區。

三、鄉村和都市的比較: 聚落 人口數 人口密度 產業活動 景觀 鄉村 較低 較低 農、林、漁、牧、礦等地一級產業活動 綠色田園、漁村、寺廟、老街等。

都市 較多 較高 工業、商業等二、三級產業活動 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百貨公司、商店街、影城、書店等。

四、城鄉關係及問題 1.城鄉關係:鄉村提供程式所需的糧食、原料及動力;程式則提供鄉村居民就業與服務。

2.城鄉的社會問題: (1)鄉村地區勞力不足、人口老化、經濟力量薄弱,以致公共福利設施欠缺。

(2)都市人口快速增加,住宅短缺、環境汙染、交通擁擠、治安不佳等成為都市問題。

3.縮短城鄉差距: (1)都會區的問題,可以透過都市計劃和都市更新,把都市問題減到最小。

(2)鄉村地區,由政府投入經費帶動產業發展,並透過各種方式,鼓勵人潮回流。

單元實力考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