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是如何形成的?使用Obsidian 將形成知識的過程變得視覺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DIKW體系就是關於資料(Data)、資訊(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及智慧(Wisdom)的體系。
當中每一層比下一層賦予某些特質。
資料層是最基本的,資訊層 ...
GetunlimitedaccessOpeninappHomeNotificationsListsStoriesWritePublishedinPM的生產力工具箱知識是如何形成的?使用Obsidian將形成知識的過程變得視覺化前言從今年4月開始認真研究Obsidian已經2個月了。
隨著研究的時間愈久,我愈發現這款工具的潛在威力無窮,它完全顛覆了我對「做筆記」的想像。
雖然網路上有許多影片、文章介紹Obsidian的操作方法,但我認為不理解背後的運作原理,是沒有辦法用好Obsidian的。
接下來我會寫一系列關於Obsidian的文章,談談身為知識工作者的我們,到底該如何用好這項工具。
雖然Obsidian官方說這是一款筆記工具,但我認為:Obsidian不是一款「筆記管理」工具,而是一款「知識管理」工具。
知識管理?那是什麼東西?別著急,讓我先簡單介紹到底什麼是「知識」。
一、知識組成模型—DIKW提到知識的組成,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知識組成模型—DIKW。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DIKW體系就是關於資料(Data)、資訊(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及智慧(Wisdom)的體系。
當中每一層比下一層賦予某些特質。
資料層是最基本的,資訊層加入「內容」,知識層加入「如何去使用」,智慧層加入「什麼時候才用」。
看文字很難明白,不如直接看圖:DIKW模型Data(資料)任何你從外界得到的訊息,都算是Data。
Information(資訊):加入內容加入自我理解的內容,也就是將訊息經過自我消化與整理。
Knowledge(知識):了解如何使用需要將Information不斷的連結,也就是所謂的「融會貫通」。
經過一段時間,你會形成一個個的知識主題,這些就是你對該主題的理解內容。
Wisdome:了解什麼時候才用有了Knowledge,我們能依據不同問題,自由地組織知識來解決問題。
事實上生活中、工作中的一切學習都有DIKW的影子,讓我舉一個例子說明。
二、知識到底怎麼來的?小明是一個料理新手想要精通煮咖哩飯,於是他讀完了一本「如何做出美味的咖哩飯」的美食書。
從一開始操作,到最後小明能做出一碗美味的咖哩飯,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Data(資料)食譜書對於小明而言,就是「資料」。
小明一開始按書操作:1.食材備好。
2.鍋熱油,洋蔥先下鍋爆香。
3.雞腿肉下鍋拌炒。
4.紅蘿蔔、馬鈴薯也下鍋,加水燉煮。
水量需要淹過食材。
5.水滾後,加入咖哩塊調味。
蓋上鍋蓋轉小火繼續墩煮。
6.待紅蘿蔔、馬鈴薯軟,雞肉熟,即完成。
7.盛碗白飯,淋上咖哩醬,就可以開動啦!就算他認為已經完全按照書上的步驟,一開始的成品肯定不好吃。
也許飯煮得太爛、咖哩太稀、馬鈴薯切得太大塊…等。
這也是多數人學習上的盲點。
你看過、聽過的事情,未必就是真的了解了。
再沒有加入自身的理解之前,它們都只是屬於「資料」。
Information(資訊)一直到後來,小明知道了「食材備好」指的是馬鈴薯、雞肉、紅蘿蔔、白飯;煮飯可以在備好食材後先煮、調理咖啡塊的水不能放太多、馬鈴薯大概切成比姆指稍大一點還不錯吃。
此時這些步驟對他來說已經不再只是書上的文字,他將書上內容與自己的經驗做對照,將訊息經過自我消化與整理,變成一條條能夠應用的「資訊」。
Knowledge(知識)經過不斷的練習,小明開始掌握了煮咖哩飯的訣竅。
此時小明也發現,做咖哩飯的某些步驟也可以拿來做其他菜,例如菜要怎麼切才能切的有效率、飯要怎麼煮才能煮的軟硬適中,有許多事情是共通的。
他查詢了網路,發現有些料理高手會將步驟單獨拆開練習,例如「刀功」、「炒菜」、「燉煮」…。
對他們來說,如果能將這些「步驟」拆解出來分別練習與掌握,烹飪其實就是一連串獨立步驟的排列組合。
當小明將Information不斷的連結,例如切馬鈴薯的「刀功」也可以用在煮蘿蔔湯的切蘿蔔上,他就正在將煮菜的技巧「融會貫通」,形成「Knowledge」。
wisdom(智慧)終於在不斷的烹煮下,小明掌握了多項烹飪技巧。
此時他不再只是會做咖哩飯了,甚至親子丼、生魚片、炸天婦羅、烤魚…等菜餚都相當上手。
他能夠依據不同的場合自在地搭配出各種菜餚,讓自己與朋友、家人都非常開心。
不同場合其實代表著不同的問題,例如「日常煮飯」和「朋友來家中聚餐」就是不同的問題情境。
組合不同技能、烹飪出不同菜餚來滿足需求,此時的小明已經有了烹飪的「Wisdom」。
PhotobyVincentKeimanonUnsplash三、Obsidian如何幫助我們獲得知識?將「記憶」外包出去在小明煮咖哩飯的例子中,小明必須靠不斷地嘗試錯誤(tryanderror),將data逐步轉化成wisdom。
這些過程都發生在小明腦中,仰賴的是小明的大腦記憶,如果小明無法每一次都記起「原來我曾經有這樣的資訊」,那形成知識的速度就會非常緩慢。
事實上,人的大腦是非常不擅長記憶事情的,例如大家熟知的「遺忘曲線(forgettingcurve)」,就是說明在沒有複習的狀況下,學習過的事物將隨著時間而逐漸忘記。
而Obsidian的強大之處。
就是:視覺化DIKW的步驟。
當我們可以將學習過的「資訊」、「知識」、「智慧」都紀錄在Obsidian,並透過軟體功能進行連結時,就能夠加速知識的形成。
使用Obsidian視覺化DIKW步驟下方影片是使用Obsidian內建功能展示DIKW的形成過程。
請留意:每個點都代表一則筆記,筆記與筆記進行連結就會形成一片「知識網」。
每片「知識網」都代表你對某個主題的知識理解程度。
每個點之所以顏色不同,是因為每則筆記的「狀態」不同,這個我會在之後的文章詳細解釋。
「藍色」代表一則知識主題筆記,「棕色」代表一則資料(data)筆記;「黃色」代表一則資訊(information)筆記,「綠色」代表一則知識(knowledge)筆記筆記的演化順序為「棕色」>「黃色」>「綠色」,相似性質的筆記會用一則「藍色」筆記進行連結(請參考MOC筆記的概念)若你對Obsidian有興趣,歡迎參考下方的系列教學文。
Obsidian系列教學文基礎篇【Obsidian使用教學】基礎篇01—認識預設介面與基礎功能【Obsidian使用教學】基礎篇02—認識「設定選單」與我的設定建議【Obsidian使用教學】基礎篇03—認識「主題」與CSS客製化設定【Obsidian使用教學】基礎篇04—做好筆記備份,使用iCloud和GoogleDrive進行雙重備份【Obsidian使用教學】基礎篇05—如何調整ObsidianApp設定檔?讓ObsidianApp擁有自己的外觀主題與插件筆記篇【Obsidian使用教學】筆記篇01—了解Obsidian的Metadata,建立一套可持續迭代的筆記系統【Obsidian使用教學】筆記篇02—使用「漸進式總結」來寫筆記,逐步萃取出高含金量的知識內容【Obsidian使用教學】筆記篇03—讓Obsidian變得更好用!分享我的Obsidian筆記版面配置【Obsidian使用教學】筆記篇04—寫筆記就像是在種樹,在Obsidian中實作EvergreenNote的概念【Obsidian使用教學】筆記篇05—結合資訊處理流程,讓筆記的Metadata變得更詳細【Obsidian使用教學】筆記篇06—在筆記的Metadata使用[[內部連結]],在無形之中累積對某一主題的認識【Obsidian使用教學】筆記篇07—使用Workspaces功能,快速取用不同的版面配置【Obsidian使用教學】筆記篇08—倍速提升你的操作速度,14個Obsidian快捷鍵設定建議【Obsidian使用教學】筆記篇09—Markdown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只需要學會這3個語法就能上手Markdown插件篇【Obsidian使用教學】插件篇01—如何在Obsidian中快速拆分筆記?使用NoteRefactor讓你彈指之間完成【Obsidian使用教學】插件篇02—如何在Obsidian中自動彙整筆記?使用Dataview查詢與呈現符合條件的筆記【Obsidian使用教學】插件篇03—如何讓Obsidian自動推薦關聯筆記?使用Breadcrumbs查看有哪些相關筆記可以連結【Obsidian使用教學】插件篇04—做好筆記備份,使用ObsidianGit自動備份筆記到Github應用篇【Obsidian使用教學】應用篇01—如何建立一套筆記複習流程?【Obsidian使用教學】應用篇02—如何透過Obsidian幫助知識工作者寫作?分享我的Obsidian寫作流程整理篇【Obsidian使用教學】整理篇01—整理我的Obsidian使用流程【Obsidian使用教學】整理篇02—最完整的Obsidian使用教學與學習資源觀念篇Zettelkasten卡片盒筆記法,建立知識連結網路來活用筆記如何正確使用Zettelkasten筆記法?了解4種筆記形式的功能,以利後續筆記連結什麼是EvergreenNote(長青筆記)?如何寫出有效的筆記?問自己4個問題,幫助提取曾經學習過的知識.問自己4個問題,幫助提取曾經學習過的知識知識是如何形成的?使用Obsidian將形成知識的過程變得視覺化你所知道的「筆記工具」,早就演化成不同的物種▶︎關於文章1/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獲得實用的生活與工作技巧,每週二中午12:00準時發刊2/想要掌握最新文章,可以點擊下方「Follow」我~3/如果你覺得文章寫的不錯,可以對文章拍手讓我知道👏🏻▶關於我我是朱騏,一個組織能力超強的軟體產品經理,喜歡研究各種生產力工具、時間管理方法。
1/我可以提供產品管理、時間管理、生產力工具的「個人問題諮詢」與「講座邀約」。
2/若是個人諮詢,可以請我喝杯咖啡、吃頓晚餐,可透過Email/Facebook跟我約時間,請參考「聯繫方式」。
3/若是講座邀約,請直接使用Email聯繫。
︎▶︎聯繫方式-📪Email:[email protected]💬Facebook:請先加我個人好友並簡短說明想要諮詢的主題▶︎建立人脈歡迎使用LinkedIn與我交流,你可以「加我為好友」建立連結|LinkedIn@ChiChu歡迎交流--MorefromPM的生產力工具箱Hi,我是朱騏,歡迎來到PM的生產力工具箱。
我是一位軟體業PM,也是一位熱愛研究數位生產力工具的人。
喜歡分享軟體工具與學習方法,藉以提升職場與生活的產出。
ReadmorefromPM的生產力工具箱AboutHelpTermsPrivacyGettheMediumappGetstarted朱騏2.9KFollowersSoftwareTechnicalwriter@OwlTing奧丁丁集團,我專注寫(1)SaaS軟體產品規劃(2)個人知識管理(3)線上寫作的文章。
擁有6+年的SaaS產品經理工作經驗,☕️歡迎講座邀約、諮詢或跟我喝杯咖啡聊聊天,我的信箱是muhenry608@gmail.comFollowMorefromMediumDerekArdolfindendron2021DendronNewUserSurveyResultsVictoriaIchizli-BartelsinS1000DImplementationMapPublicationModuleDecisionPoints(SchemaDetails)MappedforTenoftheS1000DIssues:1.9to5.0JoyDaiinSynologyC2SecureproductivitymadeeasywithC2PasswordAriannaGoldeninThroughtheEyeofthePrism3EasytoUseToolsforDictation&TranscriptionHelpStatusWritersBlogCareersPrivacyTermsAboutKnowable
延伸文章資訊
- 1知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2第二章歷史學科知識的特性與結構
是故此種. 方法與其他各種科學方法根本不同。其事實研究也在於. 根據史料而間接之推理,非直接之觀察也。所有歷史之. 知識均屬間接之 ...
- 3知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知识是对某个主题「認知」與「識別」的行為藉以确信的认识,并且这些认识拥有潜在的能力为特定目的而使用。意指透過經驗或聯想,而能夠熟悉進而了解某件事情;這種事實 ...
- 4知識 - MBA智库百科
知識(Knowledge)知識是對某個主題確信的認識,並且這些認識擁有潛在的能力為特定目的而使用。認知事物的能力是哲學中充滿爭議的中心議題之一,並且擁有它自己的分支— ...
- 5一、人的知識從哪裡來?
人與世界之間的互動形成了知識,而人的價值觀,便是人所獲得的知識與人自身的欲求,兩加相乘的衍生物。 教育改革,側重於人得到什麼樣的知識;社會改革則強調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