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孟子之弟子萬章與其餘弟子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被尊称为亞聖(僅次於「至聖」孔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条目的主題是中國战国时的儒家人物。
關於其余被称为孟子的人或书籍,請見「孟子(消歧义)」。
孟轲鄒國亞聖公孟子畫像,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出生公元前372年4月2日(周烈王四年)中國(今山東省鄒城市)逝世公元前289年(周赧王二十六年)(83-84岁)时代和国时期地区中国学派儒学(孟氏之儒/思孟學派)主要领域倫理學、社會哲學著名思想良知、性善论、仁政、王道、民本思想
受影响于
孔子、子思
影响于
众多東方哲學家
儒家
儒學理論仁 ·義 ·礼 ·智 ·信天命 ·良知 ·天理 ·中庸三纲五常 ·四端 ·五倫 ·四维八德仁政 ·名教 ·宗法 ·井田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 ·内圣外王 ·大同道統 ·聖賢 ·君子 ·王道
先聖先哲尧 ·舜 ·禹 ·商汤周文王 ·周武王 ·周公孔子 ·孟子 ·荀子
四配顏回 ·孟子 ·曾参 ·孔伋
十二哲闵损 ·冉雍 ·端木赐 ·仲由卜商 ·有若 ·宰予 ·冉耕冉求 ·言偃 ·颛孙师 ·朱熹
古代儒者中國董仲舒 ·何休 ·鄭玄 ·王肅王通 ·韓愈 ·程颢 ·程颐邵雍 ·周敦頤 ·張載 ·朱熹陸九淵 ·吳澄 ·陳獻章 ·王守仁薛瑄 ·吕坤 ·罗钦顺 ·顾炎武王夫之 ·黄宗羲 ·颜元 ·戴震
日本藤原惺窩 ·林羅山 ·室鳩巢新井白石 ·雨森芳洲
朝鮮薛聰 ·權近 ·吉再 ·安珦 ·李穡李滉 ·王仁 ·李齊賢 ·鄭夢周 ·鄭道傳崔致远 ·徐敬德 ·趙光祖 ·李彦迪 ·李退溪 ·李栗谷
越南朱文安 ·阮秉谦 ·阮廌黎贵惇 ·阮文超 ·吳時任
琉球程順則 ·向象賢 ·蔡溫
儒家經書六经 ·五经 ·四书 ·十三经周易 ·尚書 ·诗经周禮 ·儀禮 ·礼记春秋 ·左传 ·公羊传 ·穀梁傳孝經 ·论语 ·尔雅 ·孟子大學 ·中庸十三經注疏 ·四书章句集注
古典儒學中国儒学经学 ·今文经学 ·古文經學宋明理學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陽明學 ·朴学 ·經世之學 ·實學
日本儒学水戶學 ·石門心學
朝鮮儒學朝鮮實學
越南儒學
琉球儒學
當代儒學學者熊十力 ·梁漱溟 ·马一浮 ·唐君毅牟宗三 ·方东美 ·徐复观 ·张君劢蔣慶 ·杜維明 ·成中英 ·劉述先學派新儒家 ·孔教 ·學衡派 ·波士頓儒家
宗教場所聖所天坛 ·地坛 ·日月壇 ·社稷壇太庙 ·孔庙 ·忠烈祠 ·祠堂國子監 ·書院 ·私塾 ·
主要聖職聖職天子 ·學官 ·山長 ·塾師 ·教师祭官 ·禮生 ·族長 ·
儀式典禮儀禮祭天 ·祭孔 ·祭祖 ·冠禮 ·婚禮 ·喪禮 ·拜師禮
信仰崇拜神祇自然崇拜 ·祖先崇拜 ·庶物崇拜 ·聖賢 ·忠烈 ·行業祖師
相关事项六艺 ·孔子弟子焚書坑儒 ·獨尊儒術 ·批林批孔 ·衍聖公 ·科举 ·国子监 ·孔子學院 ·孔子和平獎
儒家文化圈查论编
伦理学
理论
後設伦理学
规范性 ·描述性
效果论义务论美德伦理学
关怀伦理学
善与恶 ·道德
应用
生物伦理学 ·网络伦理 ·神经伦理学(英语:Neuroethics) ·医学
工程 ·环境
人权 ·动物权利
法律(英语:Legal_ethics) ·媒体商业 ·市场营销宗教信仰 ·战争
核心问题
正义 ·价值
权利 ·责任 ·美德
平等 ·自由 ·信任
自由意志 ·同意
道德责任
主要思想家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阿奎那
休谟 ·康德
边沁 ·密尔
齊克果 ·尼采
罗尔斯 ·诺齐克 ·辛格
列表
伦理学主题列表
伦理学家名录
本模板:查看讨论编辑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1],姬姓,孟氏,名轲,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其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曹魏、晉代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舆、子展等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
生卒年月因史傳未記載而有許多的說法,其中又以《孟子世家谱》上所記載之生於周烈王四年(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較為多數學者所採用。
孟子之弟子萬章與其餘弟子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被尊称为亞聖(僅次於「至聖」孔子)[2],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目录
1生平
2思想
2.1性善論與性惡論
2.2政治思想
2.2.1民本思想
2.2.2仁政與王道
3身后
3.1地位变迁
3.2纪念
3.3海外影响
4孟子後代
5評價
6流行文化
7參見
8参考文献
9研究書目
9.1歷代善本
10参考来源
11外部連結
生平[编辑]
据说孟子是魯桓公的庶长子孟庆父的后代,孟庆父之子孟孙敖另立一族,为孟孙氏,或称仲孫氏、孟氏。
魯穆公八年(公元前408年),齐国攻破了孟孙氏的食邑郕城,孟孙氏子孙遂分散开来。
孟子的祖先就從魯國遷居到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於是孟子自此成了鄒國人。
相傳其父名為激,字公宜;其母親的姓氏也有仉氏與李氏之說。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子思為師,但根據史書考證發現子思去世時離孟子出生還早幾十年,所以還是如《史記》中所記載的受業於子思的門人的說法比較可信。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辩论。
思想[编辑]
孟子思想主要分为政治哲学,即仁愛,以及人生哲学,即性善(人性善)以及重義輕利[3]。
性善論與性惡論[编辑]
主条目:人性、性善论、性恶论和心理利己论
先秦儒家對於人性善惡問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
在中國人性論史上,第一個提出性善論的是孟子。
他認為,人性是向善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孟子認為,人生來都有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賦本性,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或者說對別人的憐憫之心、同情心。
他舉例說,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里去(「乍見孺子將入於井」),都會有驚懼和同情的心理。
這種同情心,並不是為了討好這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鄉親朋友中獲得好名聲,也不是厭惡見死不救的名聲,而完全是從人天生的本性中發出來的,這就是“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也叫“惻隱之心”。
此外還有“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這四種心(也叫“四端”或“四德”),就是孟子論述人性本善的根據。
孟子認為,人與禽獸的差別很微小,僅僅在於人有這些“心”。
如果沒有這些“心”,就不能算作是人。
在他看來,如果為人而不善,那不是本性的問題,而是由於捨棄了本性,沒有很好地保持住它,絕不能說他本來就沒有這些“善”的本性。
因此,人如果有了不善的思想和行為,就應閉門思過,檢查自己是否放棄了那些天賦的“心”,努力把這些“心”找回來,以恢復人的本性。
這就是孟子所說的“求其放心”,後世稱為“復性”。
如果反省自己,一切都合乎天賦的道德觀念,那就是最大的快樂,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孟子的性善論對傳統思想影響很大,宋代以後流傳的《三字經》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性善論也成為後來儒家的正統觀念。
在先秦儒家中,有一派反對孟子的性善論,而主張性惡論。
這一派的代表就是荀子。
荀子提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的著名論點。
他認為,人生來的本性是:餓了就想吃飽,冷了就想穿暖,累了就想休息,這是人之本性的真實表露。
在他看來,“好利”、“疾惡”、“好聲色”等,都是人的自然情欲,也是人的性惡的表現。
而善的道德意識是後天人為加工的結果。
這種後天人為的加工就叫“偽”。
荀子針對孟子的性善論,第一次運用“性”與“偽”的範疇來說明人的自然本性和社會道德的關係,反對把人的自然屬性道德化,強調“性偽之分”,認為人的自然本性是基於生理機能而產生的物質生活的欲求,而社會道德規範是對這種欲求的限制和調節,二者是對立的。
同時,二者又是統一的,“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
性偽合,然後聖人之名一”。
意思是說,沒有自然本性,社會道德的人為加工就无从施加;沒有人為加工,人性就不能由惡變善。
聖人的作用就在於把“性”和“偽”很好的結合起來、統一起來。
荀子較全面的論述了“性”與“偽”的對立統一關係,並着重強調對人性的改造,提出了“化性起偽”、“塗之人可以為禹”等觀點,認為人都有改變本性,成為聖人的可能。
荀子性惡論的觀點對法家影響甚大,但始終未能成為儒家的正統觀念[來源請求]。
傅斯年認為荀子的說法與孔子相近,反而孔子與孟子對性的看法迥不相同,而這點差異「宋儒明知之,而非宋儒所敢明言也」。
[4]
政治思想[编辑]
民本思想[编辑]
参见:師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這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部份人以為孟子是民主的先驅)。
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孟子认为取得政权要有爱民之心,还要有合法的手段。
而且政权还要有取决于民意,若上位者的德行和为政不为百姓所接受,那上位者就要丧失继续执政的资格了。
孟子并引用尚书太誓篇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告诫人君重视民心。
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
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並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刘三吾等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5][6]如《盡心篇》,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十字。
又《盡心篇》,刪“吾今而後知殺人親之重也: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
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間耳。
”七句。
又《離婁篇》,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六句[7]。
孟子另外提出「浩然正氣」之說,影響了南宋政治家文天祥。
仁政與王道[编辑]
主条目:仁政和王道
孟子主張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論,孟子認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將自己的仁德推廣,所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愛護自己的家人,到愛護國民,就是仁政。
推行仁政的具體措施是行「王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樂,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擁戴君主,國家自然富強安定。
关于孟子究竟是主张王道还是德道学术界意见不一。
从马王堆帛书和郭店简思孟学派代表作《五行》看,孟子主张的是善道和德道。
《五行》讲:仁义礼智四行全,善道也;仁义礼智圣五行全,德道也。
善道,人道也;德道,天道也。
《童子问易》总结由《易经》而来的德道说:所谓德道,就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文明、和谐,革故、鼎新,民主、法治之德性与德行。
[8]
身后[编辑]
地位变迁[编辑]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汉书·楚元王传赞》说:“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
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
”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甚至有一首諷刺孟子的打油詩:“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有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9]。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取代了颜回成为“亚圣”。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明朝朱元璋輯有《孟子節文》,删掉《孟子》裡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6]。
朱元璋曾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10]越南学者张汉超在文章中说:“为士大夫者,非尧舜之道不陈前,非孔孟之道不著述。
”
纪念[编辑]
歷代追封追諡
齐宣王封孟子为稷下学宫第一任上大夫。
1083年(宋元豐六年),升鄒國公。
1330年(元至順元年),加贈為鄒國亞聖公。
1452年(明景泰二年),孟子嫡派後裔被封為翰林院五經博士,子孫世襲。
1530年(明嘉靖九年),奉為亞聖,罷公爵。
1914年(民國三年),第73代翰林院五經博士孟慶棠改封奉祀官。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改稱亞聖奉祀官。
海外影响[编辑]
孟子对日本明治维新发起人吉田松阴等人有一定影响。
因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作为战犯被判处绞刑的东条英机在监狱中也曾引用孟子的话「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者而不動者,未之有也”(《孟子·离娄上》)。
[11]
孟子後代[编辑]
主条目:孟子家族
評價[编辑]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評價孟子:把孟子說成孔子的繼承人,並認為聖人之道在孟子以後失傳,使孟子在道統中具有了與孔子同等的地位。
北宋蘇洵著有《苏评孟子》二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南宋陸象山認為:孟子以先立其大而盡心知天,所謂「大」字,本心」(本體之心)或理。
明王陽明:心學高峰。
傅斯年認為孟子的邏輯功夫遠不如荀子,其討論性善的言論「放而無律」,「孟子之詞宜在淳于髡之上,荀卿之下也。
」[12]
流行文化[编辑]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傳》中黃蓉曾说道:“孟夫子最爱胡说八道,他的话怎么能信?”
小说《大秦帝国》虚构了张仪与孟子的两次论战。
電視劇《太平天國》洪秀全曾對傳教士說道「孟子的話都是妖論,唯有「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參見[编辑]
儒家、儒教(孔教)、孔子
孟子世系、孟子家族、孟母三遷
主观唯心主义、心学
浩然之氣
参考文献[编辑]
^孟子生卒年考(372BC.3.17-290BC.12.25)_殷雪渊_新浪博客.blog.sina.com.cn.[2020-02-17].(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7).
^赵岐在《孟子注》书前的总序《孟子题辞》中赞扬“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士大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励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
有风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
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这是“亚圣”一词最早的出现。
^伍崇林.试论孟子的义利观.文教资料.2009,(21):91–92.ISSN 1004-8359.doi:10.3969/j.issn.1004-8359.2009.21.046.CNKI WJZZ200921047.NSSD 31164616.
^傅斯年《性命古訓辯證》,152頁;收錄於《傅孟真先生集》第三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1952年。
^容肇祖《明太祖的〈孟子節文〉》一文說:“今北平圖書館,藏有洪武二十七年刊《孟子節文》一部,可見所刪八十五條內容如何。
”(《讀書與出版》二卷四期,1947年4月上海生活書店刊)
^6.06.1钟葵.朱元璋贬孔不成便“删孟”.广州日报.2011-08-11[2013-06-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1).
^楊伯峻《孟子譯注》
^任国杰:《的“宗揆驱鬼”“以形判道”》(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4,(4),478)
^王培军:《小说旁证》引清人潘永因编纂《宋稗类钞》卷六一
^全祖望《鲒埼亭集》卷35
^日戰犯詩中無悔意.蘋果日報(香港).2004年5月9日[2019年9月10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1月18日).
^傅斯年《性命古訓辯證》,164頁;收錄於《傅孟真先生集》第三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1952年。
研究書目[编辑]
JamesBehuniakJr.&RogerT.Ames(安樂哲)編,梁溪譯:《孟子心性之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黃俊傑:《中國孟學詮釋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李明輝:《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
FrancoisJullien著,宋剛譯:《道德奠基:孟子與啟蒙哲人的對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劉述先:〈孟子心性論的再反思(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黃俊傑:〈孟子思維方式的特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黃俊傑:〈孟子運用經典的脈絡及其解經方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黃俊傑:〈從孟學詮釋史中國詮釋學之特質(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黃俊傑:〈孟子思想中的生命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李明輝等:〈孟子學研究的現況與展望(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李明輝:〈孟子王霸之辨重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王棕琦 :〈「不動心」的本質是甚麼?─《孟子》〈知言養氣章〉的文理與義理〉,《漢學研究》第39卷第2期(2021.6),頁1-3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歷代善本[编辑]
以下為孟子相關參考論著資料:[1]
東漢趙歧注、北宋孫奭:《孟子注疏》
南宋朱熹:《孟子集注》
清焦循:《孟子正義》
楊伯峻:《孟子譯註》
王業興:《孟子研究論文集》
参考来源[编辑]
^何晉編著:《新編中國歷史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04頁。
外部連結[编辑]
从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了解更多有关“孟子”的内容
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维基文库上的原始文献
维基教科书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维基学院上的學習资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孟子
《孟子》全文在线阅读(繁体简体白话翻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孟子》全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规范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IBSYS:90556641
BNE:XX1028738
BNF:cb11915581g(data)
CALIS:n2004434236
CBDB:0134984
CiNii:DA01020524
CONOR:47126115
CYT:AC000218671
DILA:A004486
FAST:73576
GND:118933558
HKCAN:9811105474303406
ISNI:0000000121235720
LCCN:n81060110
LNB:000125240
NDL:00626576
NKC:jn20011211139
NLA:35346470
NLC:000205593
NNL:000091995
NTA:139136568
SELIBR:76495
SNAC:w64s182k
SUDOC:027023044
VIAF:22145766
查论编山东主题省会:济南市历史
名称
旧石器时代
东夷(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
山东(古代)
齐国
鲁国
山東省(清朝)
山东近代史
山東省(中華民國)
山東問題
地理
华北平原
華北陸塊
山东半岛
胶东半岛
山东丘陵
胶莱平原
河流
黄河
沂河
沭河
大汶河
大沽河
胶莱河
京杭大运河
黄河三角洲
微山湖
渤海
渤海海峡
莱州湾
黄海
胶州湾
长山列岛
经济
货币史
GDP
环渤海经济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山东半岛城市群
旅游业
金融业
山东铁路
山东高速公路
政治
行政区划史
行政区列表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山东省对外事务
友好城市
军事
孙武
吴起
孙膑
北洋水師
济南惨案
台儿庄战役
孟良崮战役
潍县战役
济南战役
北部战区陆军
北部战区海军
山东省军区
山东舰
文化
儒家
孔子
孟子
吕剧
山東快書
山东梆子
柳琴戏
山东方言
冀鲁官话
中原官话
胶辽官话
高校
媒体
宗教
鲁菜
糖醋鲤鱼
拔絲地瓜
九转大肠
四喜丸子
葱烧海参
扒原壳鲍鱼
德州扒鸡
木须肉
𬲱汤
黄焖鸡
景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齐长城
趵突泉
大明湖
千佛山
崂山
台儿庄古城
蓬莱阁
三孔
泰山
刘公岛
沂蒙山
分类
共享资源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孟子&oldid=74074151”
分类:生年不详卒年不详孟子中国思想家中国哲学家中国法学家戰國人邹城人春秋战国作家春秋戰國儒家人物孟姓中国纸币上的人物先知邾国人中国政治哲学家道院神祇隐藏分类:页面同时使用了collapsiblelist的titlestyle的background和text-align使用受影响于参数的人物信息框含有hCards的条目本地相关图片与维基数据不同有未列明来源语句的条目包含BIBSY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E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CALI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CBDB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CINI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CONO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CY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DDB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FAS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HKCA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NB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L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L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N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ELIB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NAC-I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25元素的规范控制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维基语录维基文库
其他语言
AfrikaansالعربيةمصرىAsturianuAzərbaycancaБашҡортсаবাংলাབོད་ཡིགBrezhonegCatalàMìng-dĕ̤ng-ngṳ̄کوردیČeštinaЧӑвашла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lego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atinaLietuviųLatviešuMalagasy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ਪੰਜਾਬੀ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延伸文章資訊
- 1孟子的王道政治已不合時宜?—— 從現代自由主義的角度反思
提起「儒家思想」,你第一個印象可能是「古老」、「保守」及「封建」,這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儒家思想時的印象。但當我後來在哲學碩士課修讀中國哲學時, ...
- 2孟子思想體系| 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 敏隆講堂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開創者,而儒學理論的建構,則成之於孟子之說。他說出的每一句話,幾乎都可以從《論語》找到源頭。他的哲學思想,有三大綱領,一在人性論的人禽之辨, ...
- 3孟子思想_百度百科
全書雖非孟子手筆,但為孟子弟子所記,皆為孟子言行無疑。從書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論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張性善論。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 ...
- 4孟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孟子之弟子萬章與其餘弟子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被尊称为亞聖(僅次於「至聖」孔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 5孟子仁政學說的內容及其價值--理論-人民網
孟子以儒家的和諧王道精神、仁政思想、修身思想,剛毅勇猛的君子人格來成就儒家的內聖外王。孟子的政治思想對后代的影響非常深遠,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