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仁政學說的內容及其價值--理論-人民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孟子以儒家的和諧王道精神、仁政思想、修身思想,剛毅勇猛的君子人格來成就儒家的內聖外王。
孟子的政治思想對后代的影響非常深遠,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 ...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官網|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網站|中國共產黨歷史網|中組部12380舉報網|中組部黨建研究網|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網統一戰線新聞網|旗幟網
|中國人才網|中國人事考試網|工會新聞網|女性之聲|中國僑聯|毛主席紀念堂|周恩來紀念網|鄧小平紀念網
高層動態干部論壇人事理論黨建群團獨家視頻部委信息領導活動反腐評論黨史先鋒滾動綜合
高層動態干部論壇人事理論黨建群團獨家視頻部委信息領導活動反腐評論黨史先鋒滾動綜合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孟子仁政學說的內容及其價值
孔德立
2018年08月06日09:1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孟子是比肩孔子的儒家聖人,偉大的思想家與教育家。
孟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的重大貢獻集中體現在孟子的仁政學說中。
孟子的仁政學說從廣義上來說,包括孟子的性善論、盡心說、浩然之氣等多個方面的內容。
孔子的政治思想重心側重於統治階層的道德教育,由統治階層帶領人民。
在早期的儒家文獻裡面,沒有一種文獻談到要解決民生疾苦。
主要是致力於建立禮儀,強調君子修身。
但是,戰國時期出現了一個緊迫的現實情況,就是老百姓的生存與溫飽已經面臨嚴重威脅,這是當時最大的民生問題,卻很少有人關注。
孟子站在這個歷史節點上,直面民生與百姓疾苦問題,提出了他的仁政學說。
一、孟子仁政學說的主要內容
孟子的仁政方案有特定內涵,就是關心人民疾苦,解決民生問題。
孟子認為,這是政治的第一要務。
孔子的仁學主要落實在教化上。
在孔子思想中,仁是各種美德的總稱。
孟子接著講孔子的教化思想,但是孟子把論述的重點放在了解決民生疾苦的社會重大問題上。
這是孟子繼承孔子思想又發展孔子思想的獨特貢獻。
孟子發現,偉大而又簡單的政治學原理就是解決民生問題,施行仁政。
孟子的浩然之氣、舍我其誰的精神氣概,都來源於他的這個偉大發現。
孟子認為,政治就是贏得人心。
他覺得這個太重要,但又很簡單。
他相信統治者隻要能夠靜下心來認真領會這個原理,一定願意去做。
孟子勸齊宣王行仁政,但齊宣王有些猶豫,感覺自己做不到。
在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中,齊宣王說出了自己的“大欲”。
孟子說,“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你的大欲望能說說嗎?齊宣王不好意思講。
孟子說,你不說,我替你說:你的大欲望難道是你吃的東西不夠好嗎,住的房子不夠大嗎,身前的美女、侍從不夠多嗎?都不是,因為你的大臣的這些需求都可以滿足,難道作為一個國君的這些願望還無法滿足嗎?齊宣王說,是的,這些都不是。
孟子接著說,“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你的大欲望就是通過戰爭來開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讓秦楚來朝見,統一天下。
在戰國戰亂的時代,戰爭的最終目的就是奪取天下,“蒞中國而撫四夷”。
孟子洞察了這一點。
所以,孟子並不反對齊宣王的大欲望。
但孟子認為,齊宣王以目前的方法去實現大欲望是不可能的,甚至情況會更糟,會引來殺身之禍。
孟子說:“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以你的所為去求你的大欲,就如同“緣木求魚”,根本不可能做到。
齊宣王一聽,驚訝地說:“若是其甚與?”有這麼可怕嗎?孟子說,后果更可怕,“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捉不到魚白忙活一場,沒危險,但是齊宣王“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
”不但捉不到魚,還要有更大的危險。
意思是,你以一國之力與天下為敵,這不是自取滅亡嗎?
孟子敏銳的把握時代的脈搏,洞察時代的走向,回應了人民的需求,痛心地指出:“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時者也。
”“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在這樣一個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社會,如果統治者能給百姓做出一點點好事,滿足他們的基本生活保障,讓他們活下去,老百姓都會心存感激。
孟子說:“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統治者“解民倒懸”,讓百姓脫離“水深火熱”,是應該行的仁政啊!
孟子對梁襄王說,七八月間禾苗快旱死了,這時候,“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意思是說,當今天下大亂,人民困苦,快活不下去了,如果這時候王能行仁政,老百姓都會跟著你干。
這就是“久旱逢甘霖”的道理。
孟子的話語具有說服力與穿透力。
他對於直面的問題並不是立即給出答案,而是講究策略,最終亮出自己的觀點。
當梁惠王問:“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梁惠王急切地希望孟子幫著自己的國家迅速強大起來。
但是孟子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對這個問題提出了批評,說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國君帶頭講利,大夫就會效仿,大夫講利,士就會效仿,最后的結果就是以下犯上,社會秩序失衡。
梁惠王帶孟子參觀他的私家園林,問孟子:“賢者亦樂此乎?”孟子說:“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賢者可以享有此樂,但是“賢者而后樂此”。
宋代的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其源頭就出自於此。
這裡體現了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
統治者不應該先考慮到自己的享受,而是要體察民情,解決民生問題,與百姓同呼吸、共命運,如此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不然的話,你越快樂,百姓越生氣。
孟子說:“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不能與民同樂就是“獨樂”“獨樂”的結果是“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
”《尚書》記載,人民痛恨夏桀到了極點,恨不得與他同歸於盡。
人民如果這樣想,統治者怎麼能樂呢?
孟子卓越的演講才能,打動了齊宣王。
但是齊宣王說自己有很多毛病,“寡人好勇”“寡人好貨”“寡人好色。
”。
“好勇”是喜歡動用武力,“好貨”是喜歡積聚財物,“好色”是喜歡美女。
作為一般人來說,這些欲望的提出沒有問題,但是作為國君就有問題。
孟子給齊宣王講了古代聖王是如何處理這“三好”的。
好勇,可以保國安民,抵御外敵﹔好貨,屯聚起來的東西大家一起用﹔好色,“昔者太王好色”“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王好色,卻不獨佔。
但是,如果王有“三好”,百姓卻沒有生命安全保障,財產的保障,甚至男的娶不到妻,這時候,王的“好勇”“好貨”“好色”就成為社會動亂的導火索了。
二、善政是為政者的責任
孟子的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
性善論不只是單純的人性論,還是為政者的政治責任。
《孟子》書中“見牛未見羊”的故事就說明了這個道路。
有一個人牽著一頭牛從堂下過,齊宣王坐在堂上,問,牽牛干什麼去。
牽牛的人說,將以“舋鐘”。
舋鐘是在新鐘落成的時候用動物的血來祭一下,是古代的禮儀。
現在就是牽牛去殺掉,以牛的血去祭鐘。
齊宣王看到牛打哆嗦,就說,把牛放了吧。
牽牛的人說,是不是不用舋鐘之禮了?齊宣王說,不要廢禮,用羊代之。
於是,齊國有人說國君小氣,舍不得殺牛,改用羊祭鐘。
齊宣王覺得自己不是吝嗇,但是又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孟子給出了答案。
你為什麼舍不得牛,是因為你看到了牛打哆嗦,你“不忍其觳觫”,又不想廢禮儀,於是換一隻羊。
關鍵問題不是牛或者羊的問題,而是“見牛未見羊”。
即你看到了牛打哆嗦,沒看到羊被殺的時候也打哆嗦。
孟子認為,人都有同情心,激發同情心的最直接因素就是看到一種值得激發同情心的現象。
孟子還舉了個例子。
一個小孩將要掉到井裡面去,你看到后把孩子救了。
是什麼原因促使你救孩子。
孟子排除了三種可能,第一種,你認識這個孩子的父母,並且想以此結交他的父母﹔第二種,你想當一名見義勇為的英雄﹔第三種,你厭惡小孩的哭聲。
這三種原因都是救人的原因。
到底是什麼使你救了他?孟子說,是惻隱之心,“不忍人之心”。
你不忍心看到他掉到井裡被淹死。
這個例子和齊宣王“見牛未見羊”的例子是一樣的,見到與沒有見到不一樣。
孟子講仁義禮智,其起點就是仁,惻隱之心,用到政治上就是“不忍人之心”。
孟子說,人的不忍人之心,就是同情心。
人都有同情心,將心比心,看見不善的行為心會痛,這就是不忍人之心。
孟子認為,這種感受是自然而然的,是良知。
但是內心的良知要成長起來,變成一個支配生命的原則的過程,不是自然的,是需要努力。
但保存良知,並且呵護其成長又很難,所以,孟子認為,隻有少數人願意努力,大部分人是不願意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行“仁”這麼難。
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人和禽獸的差別一點點。
老百姓把這一點點的差別去掉了,隻有君子能保存。
就此而言,儒家的善政是少部分人的責任。
每個人都有天生的善,但是把善保存培養起來的人就是有德的人。
你能夠把這個德保存培養起來,這是一個責任。
隻有少數人願意承擔這個責任,那麼是不是普通百姓不可能作為一種有道德的人?不是。
普通老百姓也會成為有道德的人。
但是,普通人一般不是自覺的堅守這種原則,容易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恆產是穩定的生活,基本的物質保障。
孟子特別強調為政要使百姓有恆產。
有了恆產,就有了恆心,就願意做好人。
恆產沒了,百姓不會有恆心。
“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
”什麼事都可能干的出來。
如果百姓因為沒有恆產而做出違法的事情,官府不能治罪,因為百姓犯罪的根源在於統治者執政的不負責造成的。
孟子說:“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仁人執政,怎麼能罔民呢?社會秩序失衡,洪水橫流,根源在哪裡?根源是政治壞了。
政治壞了,責任在哪裡?責任在官,在領導,在統治者。
善性每個人都有,但是把性善培養起來就需要努力。
這是君子的責任,不是人民的責任。
如果說領導與普通人有區別,區別就在於領導干部要有責任,要能負責。
能負責的前提是領導要具備孟子所說的“無恆產者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因為當領導要做好犧牲個人利益的准備,並且要具備常人不具備的恆心與毅力。
性善論對於政治來說,更重要的是一種責任。
冷酷的人掌權,權力越大,對國家的危害越大,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不忍”說明有仁愛之心,如果“忍”,就不能行仁政。
三、孟子仁政學說的當代價值
當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生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庄嚴承諾”。
這是我們黨傳承古代優秀治國理政思想,特別是仁政學說的體現。
仁政的落腳點是讓老百姓豐衣足食。
老百姓的恆產最重要的是土地。
今天來講,土地對農民依然重要。
黨中央提出來要保護耕地,保護農村的宅基地,不侵蝕農民的土地,保護農民的恆產,農民有土地,“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予死亡”。
薄稅斂,是儒家的重要觀點。
老百姓自身有生存,社會才有發展。
魯哀公問孔子的學生有若,“現在國家的財政收支不相抵,怎麼辦?”有若說,你應該減少賦稅。
哀公說,現在的稅率是50%,都不夠開支,減少更不夠了。
有若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百姓有,你就有﹔百姓沒有,你也沒有。
社會上有四種弱勢群體,《禮記•禮運》篇叫“矜寡孤獨”,即“鰥寡孤獨”。
老而無妻叫做鰥,老而無夫叫寡。
少而無父叫孤,老而無子叫獨。
孟子說,“文王發政施仁”,先考慮到這四種人,照顧好弱勢群體。
今天的脫貧攻堅戰特別要在弱勢群體上用力。
作為政府管理者,要考慮社會財富分配的均衡問題。
分配制度很重要,一旦不公平,就會造成制度性的不均衡,社會不穩定。
特別是由於不是自己的不努力、也不是自己的愚鈍造成的貧困,就會形成社會的動蕩因素。
孟子說:“人之有道,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政府財政收入提高了,百姓吃得好,穿得好,接下來就需要教化了。
孟子提出五倫之教:“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大力倡導社會倫理道德建設,彰顯優秀典范,表彰孝親敬老榜樣,可以德化民俗。
《孟子》書裡出現過幾次“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國君尊重賢能之士,並且要給予一定職位。
齊國有一個辯士叫淳於髡,是稷下先生,對孟子說,你來到齊國能給齊國實惠嗎?你沒給齊國帶來實惠,也沒有擴大自己的名聲,你這樣離開齊國,這是仁者的做法嗎?孟子說,君子隻要做到仁就可以了,方式不一定一樣。
淳於髡又說,魯穆公的時候,公儀子為政,子柳、子思為臣,魯國的國力衰敗。
他用這些有本事的人,國力也沒強大起來。
可見賢者、仁者對國家沒有好處。
孟子說,虞國是個小國,虞國不用百裡奚亡國了,秦穆公用百裡奚就稱霸了。
如果魯穆公不用子思,不用子柳,早就亡國了。
不用賢,不僅僅是國力衰敗的問題,是要亡國的。
所以,國家治理一定要用仁者,用賢者。
發現干部、選拔干部、監督干部、考核干部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更為重要的是,把干部放到最合適的崗位上,發揮他的才能,才是真正的“尊賢使能”。
孟子全面闡發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他又回到了孔子提出來的為政以德的路子,但不是簡單的一個回復,而是更高層次的發展。
孟子提倡性善論,推行仁政學說,又不忽視教化。
孟子通過教化,特別是強調通過少數關鍵,社會精英的成長,有責任,有擔當,然后在政治上承擔責任,推行仁政。
孟子以儒家的和諧王道精神、仁政思想、修身思想,剛毅勇猛的君子人格來成就儒家的內聖外王。
孟子的政治思想對后代的影響非常深遠,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儒家追求的政治理想就是孟子的仁政理想。
直到今天,孟子的仁政思想對我們治國理政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廣大黨員領導干部,要講政德、講廉政,就是要基於中國政治實際,又要根植於優秀傳統文化,投身到新時代的政治實踐中去。
隻有黨員干部在心裡樹立了精英意識,有關注民眾疾苦的仁愛精神,才可以想方設法解決百姓的實際問題。
(作者系中國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本文系山東省理論建設工程重點研究基地項目《孟子思想與干部政德修養》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人民出版社,2017.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中華書局,1983.
(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年第8期)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學習路上
時習之
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據庫中央文件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領導“十四五”規劃編制
中央和國家機關創建模范機關
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延伸文章資訊
- 1孟子仁政思想的開展 - AWS
是孟子對於政治秩序重建的觀點,在基調上是不同於孔子的(註一),固然孟子並不曾 ...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秩序觀是關於孔子德治秩序觀的延續,不僅從思想的內容上有了 ...
- 2孟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孟子之弟子萬章與其餘弟子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被尊称为亞聖(僅次於「至聖」孔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 3孟子仁政學說的內容及其價值--理論-人民網
孟子以儒家的和諧王道精神、仁政思想、修身思想,剛毅勇猛的君子人格來成就儒家的內聖外王。孟子的政治思想對后代的影響非常深遠,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 ...
- 4孟子思想的三大綱領 - 方格子
孟子的思想有三大綱領:. (一) 人禽之辨,是講人類與動物不同處,是講自覺心。 (二) 義利之別,是講公義與私利不同處,是講價值論。 (三) 王霸之分 ...
- 5孟子的王道政治已不合時宜?—— 從現代自由主義的角度反思
提起「儒家思想」,你第一個印象可能是「古老」、「保守」及「封建」,這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儒家思想時的印象。但當我後來在哲學碩士課修讀中國哲學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