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_直通地方 - 中國政府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廣東省位於中國大陸最南部,陸地面積17.98萬平方公里,海島面積1592.7平方公里,南臨南海,大陸海岸線總長3368.1公里,島嶼眾多。

全省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陸地中部。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新華微博 人民微博 QQ空間 人人網 開心網 豆瓣網 分享 簡體|繁體|English 客戶端|公務郵箱 舊版回顧   國務院 新聞 專題 政策 服務 問政 數據 國情 首頁> 國情> 直通地方   廣東 放大圖片 省長:朱小丹 省會:廣州市 省政府辦公廳地址:廣州市東風中路305號 郵編:501031 網址:http://www.gd.gov.cn/     廣東省位於中國大陸最南部,陸地面積17.98萬平方公里,海島面積1592.7平方公里,南臨南海,大陸海岸線總長3368.1公里,島嶼眾多。

全省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陸地中部。

2122公里長的珠江為中國第三大河流,珠江三角洲土地肥沃,是著名的魚米之鄉。

地理和自然狀況 位置、範圍和面積      廣東省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

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連廣西,南鄰南海,珠江口東西兩側分別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島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

全境位於北緯20°09′~25°31′和東經109°45′~117°20′之間。

根據2014年度土地變更調查,全省陸地面積17.97萬平方千米,其中島嶼面積1448平方千米。

全省沿海有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759個,數量僅次於浙江、福建兩省,居全國第三位。

另有明礁和幹出礁1631個。

全省大陸海岸線長4114.3千米,居全國第一位。

按照《聯合國海洋公約》關於領海、大陸架及專屬經濟區歸沿岸國家管轄的規定,全省海域總面積41.9萬平方千米。

  地貌        受地殼運動、岩性、褶皺和斷裂構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綜合影響,廣東省地貌類型複雜多樣,有山地、丘陵、臺地和平原,其面積分別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3.7%、24.9%、14.2%和21.7%,河流和湖泊等只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5.5%。

地勢總體北高南低,北部多為山地和高丘陵,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位於陽山、乳源與湖南省的交界處;南部則為平原和臺地。

全省山脈大多與地質構造的走向一致,以北東─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貫粵西、粵中和粵東北的羅平山脈和粵東的蓮花山脈;粵北的山脈則多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脈,此外粵東和粵西有少量北西─南東走向的山脈;山脈之間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佈。

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面積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還有高要、清遠、楊村和惠陽等沖積平原。

臺地以雷州半島─電白─陽江一帶和海豐─潮陽一帶分佈較多。

構成各類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崗岩最為普遍,砂岩和變質岩也較多,粵西北還有較大片的石灰岩分佈,此外局部還有景色奇特的紅色岩係地貌,如著名的丹霞山和金雞嶺等;丹霞山和粵西的湖光岩先後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沿海數量眾多的優質沙灘以及雷州半島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遊資源。

沿海沿河地區多為第四紀沉積層,是構成耕地資源的物質基礎。

  氣候        廣東省屬於東亞季風區,從北向南分別為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是全國光、熱和水資源較豐富的地區,且雨熱同季,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

   全省年平均氣溫21.8℃。

年平均氣溫分佈呈南高北低,雷州半島南端徐聞最高(23.8℃),粵北山區連山最低(18.9℃)。

月平均氣溫最冷的1月為13.3℃,最熱的7月為28.5℃。

全省86個氣象站中,歷史極端最高氣溫為42.0℃,出現在韶關;極端最低氣溫-7.3℃,出現在梅州。

   年平均降水量為1789.3毫米,最少年份為1314.1毫米,最多年份達2254.1毫米。

年降水量分佈不均,呈多中心分佈。

3個多雨中心分別是恩平—陽江、海豐和龍門—清遠,其中年平均降水量恩平超過2500毫米,海豐接近2500毫米,龍門為2100毫米。

暴雨最頻繁的是海豐,年平均暴雨日數達13.5天。

月平均降水量以12月最少(32.0毫米),6月最多(313.5毫米)。

最大日降水量640.6毫米,出現在清遠。

   年平均日照時數自北向南增加,由不足1500小時增加到2300小時以上;年太陽總輻射量在4200兆~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間。

   廣東省是各種氣象災害多發省份,主要災害有暴雨洪澇、熱帶氣旋、強對流天氣、雷擊、高溫、乾旱及低溫陰雨、寒露風、寒潮和冰(霜)凍等低溫災害,災種多,災期長,發生頻率高,災害重。

  礦産資源      廣東省地處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接處,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産資源種類較多,優勢礦種集中度高。

至2014年底,全省發現礦産148(亞)種,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産有101種。

其中能源礦産7種,黑色金屬礦産4種,有色金屬礦産11種,貴金屬礦産2種,稀有稀土及分散元素礦産15種,冶金輔助原料礦産8種,化工原料礦産9種,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産41種,水氣礦産4種。

廣東省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前10位的礦産61種,居全國前3位的礦産26種,居全國第一位的礦産7種,分別為鈮鉭礦、碲礦、高嶺土、建築用花崗岩、水泥用粗面岩、建築用大理岩、泥炭。

全省已開發利用的礦種主要有地下熱水、礦泉水、鐵、銅、鉛、鋅、錫、銻、稀土、金、銀、硫鐵礦、高嶺土、陶瓷土、水泥用灰岩、大理岩等。

  植被和生物資源      廣東省光、熱、水資源豐富,四季常青,動植物種類繁多。

全省有維管束植物289科、2051屬、7717種。

其中野生植物6135種,栽培植物1582種。

此外,還有真菌1959種,其中食用菌185種,藥用真菌97種。

植物種類中,屬於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的有仙湖蘇鐵、南方紅豆杉等7種,屬於二級的有桫欏、廣東松、白豆杉、樟、凹葉厚樸、土沉香、丹霞梧桐等48種。

在植被類型中,有屬於地帶性植被的北熱帶季雨林、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中亞熱帶典型常綠闊葉林和沿海的熱帶紅樹林,還有非緯度地帶性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常綠針—闊葉混交林、常綠針葉林、竹林、灌叢和草坡,以及水稻、甘蔗和茶園等栽培植被。

香蕉、荔枝、龍眼和菠蘿是嶺南四大名果,經濟價值可觀。

   廣東省動物種類多樣。

陸生脊椎野生動物有774種,其中獸類110種、鳥類507種、爬行類112種、兩棲類45種。

此外,還有淡水水生動物的魚類281種、底棲動物181種和浮游動物256種,以及種類更多的昆蟲類動物。

動物種類中,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的有華南虎、雲豹、熊猴和中華白海豚等22種,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的有金貓、水鹿、穿山甲、獼猴和白鷴(省鳥)等95種。

   廣東省開展對動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重視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保護。

至2014年底,全省有森林公園759處。

廣東省重視綠化荒山,提高森林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

  海洋資源      廣東省海岸線長,海域遼闊,海洋資源豐富。

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動物和植物,共有浮游植物406種、浮游動物416種、底棲生物828種、游泳生物1297種。

遠洋和近海捕撈,以及海洋網箱養魚和沿海養殖的牡蠣、蝦類等海洋水産品年産量約400萬噸;可供海水養殖面積77.57萬公頃,實際海水養殖面積20.82萬公頃,是全國著名的海洋水産大省。

雷州半島的養殖海水珍珠産量居全國首位。

沿海還擁有眾多的優良港口資源。

廣州港、深圳港、汕頭港和湛江港成為國內對外交通和貿易的重要通道;大亞灣、大鵬灣、碣石灣、博賀灣及南澳島等地還有可建大型深水良港的港址。

珠江口外海域和北部灣的油氣田己打出多口出油井。

沿海的風能、潮汐能和波浪能都有一定的開發潛力。

廣東省沿海沙灘眾多,氣候溫暖,紅樹林分佈廣、面積大,在大陸最南端的燈樓角有全國唯一的大陸緣型珊瑚礁,旅遊資源開發潛力大。

  大氣環境質量      城市空氣 2014年,廣東省21個地級以上城市及順德區二氧化硫(SO2)年平均濃度為1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3%,年均值範圍為7~33微克/立方米,均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標準,其中12個城市達到一級標準。

二氧化氮(NO2)年平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與上年持平,年均值為14~49微克/立方米,18個城市達到二級標準。

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平均濃度為60微克/立方米,與上年持平,年均值範圍為47~74微克/立方米,除肇慶市外,其餘城市及順德區達到二級標準。

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為41微克/立方米,年均值範圍為29~52微克/立方米,6個城市達到二級標準。

臭氧日最大8小時(O3-8h)均值為148微克/立方米,範圍為125~188微克/立方米,16個城市達到二級標準。

一氧化碳(CO)日均值為1.7毫克/立方米,範圍為1.1~2.7毫克/立方米,均達到一級標準。

   珠三角地區SO2年平均濃度為1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8.2%,均達到二級標準,其中6個城市達到一級標準。

NO2年平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下降9.5%,6個城市年均濃度達到二級標準。

PM10年平均濃度為62微克/立方米,下降11.4%,肇慶市外,其餘城市年均濃度達到二級標準。

PM2.5年平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下降10.6%,3個城市年均濃度達到二級標準。

O3-8h均值為158微克/立方米,與上年持平,5個城市達到二級標準。

CO日均值為1.6毫克/立方米,下降5.9%,各城市均達到一級標準。

   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及順德區2014年空氣質量指數達標率在70.2%~95.6%之間,平均85%,首要污染物主要為PM2.5(佔首要污染物比例為46.3%),其次是O3-8h(佔32.8%)和NO2(佔10.4%)。

全省各市(區)按照環境空氣綜合質量指數排名,湛江、汕尾和陽江列前三位,肇慶、佛山和韶關列後三位。

珠三角地區年達標天數比例70.2%~95.6間,平均81%,比上年上升5.9個百分點,首要污染物主要為PM2.5(佔首要污染物比例為40.8%),其次是O3-8h(佔34.4%)和NO2(佔17.2%)。

   城市降水 全省49個城市降水測點pH均值為5.11,範圍在4.68(清遠)~6.30(汕頭),酸雨(pH最小值<5.6)頻率為35.5%,81.8%的城市(18個)出現酸雨,63.6%的城市(14個)受酸雨污染(pH均值<5.6)。

清遠、佛山和深圳3個城市屬重酸雨區(pH均值<4.5或4.5點pH均值<5.0且酸雨頻率>50%),佔13.6%。

與上年相比,全省城市降水pH均值下降0.09個pH單位,酸雨頻率上升0.5個百分點。

  水環境質量      飲用水源 2014年,廣東省79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每月開展常規監測,按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評價,水質100%達標。

飲用水源水質以Ⅱ類為主,水質總體優良。

79個水源地中,3.2%為Ⅰ類水質,66.8%為Ⅱ類水質,水質為優;30.0%為Ⅲ類水質,水質良好。

韶關、肇慶、汕尾、清遠、河源、潮州、中山、雲浮等市水源地水質近年均保持在Ⅰ~Ⅱ類,為高水平達標;東莞、梅州、茂名等市水源水質長期保持在Ⅲ類;湛江5個地下水源長期保持在Ⅲ類,1個地表水水源為Ⅱ類;珠海、惠州、江門等市水源Ⅰ~Ⅱ類水質比例逐年提高,趨勢向好。

   江河水質 全省主要江河水質總體良好,124個省控斷面中,84.7%的斷面水質達到水環境功能區水質標準,77.4%的斷面水質優良(Ⅰ~Ⅲ類)。

其中,52.4%的斷面水質為優(Ⅰ~Ⅱ類),25.0%水質為良好(Ⅲ類),12.1%的斷面水質為輕度污染(Ⅳ類),2.4%斷面水質為中度污染(Ⅴ類),8.1%的斷面水質為重度污染(劣Ⅴ類)。

   西江、北江、東江幹流及部分支流、韓江幹流和部分支流、螺河陸豐段、黃江河、漠陽江、袂花江、鑒江(茂名段、湛江段)、南渡河和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幹流水道水質優良;龍崗河、坪山河、深圳河、練江和小東江湛江段5個江段水質屬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總磷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與上年相比,全省主要江河水質總體穩定,局部水域水質略有波動,水質優良斷面比例下降0.8個百分點,達到水環境功能區目標要求的斷面比例下降1.6個百分點,水質好轉的有尋烏水和黃江河2個江段,其中尋烏水水質明顯好轉;水質下降的有公莊河、容桂水道和漠陽江3個江段。

   湖泊水庫 全省3個省控湖泊,湛江湖光岩湖、惠州西湖水質為Ⅲ類,營養狀態均為中營養;肇慶星湖水質為Ⅳ類,呈輕度富營養。

3個湖泊均是景觀用水,肇慶星湖、惠州西湖水質達到水環境功能區劃目標;湛江湖光岩湖因總磷濃度超Ⅱ類標準值,未達到水環境功能區劃目標。

   全省35個省控水庫,因深圳市楓木浪水庫、銅鑼徑水庫施工未監測,其餘33個省控水庫水質優良。

其中8個大型水庫中,新豐江水庫、流溪河水庫、楓樹壩水庫、白盤珠水庫水質為Ⅰ類,楊寮水庫和飛來峽水庫水質為Ⅱ類,水質優;鶴地水庫和高州水庫水質為Ⅲ類,水質良好。

全省水庫營養程度整體較輕,呈貧營養狀態為8個,佔24.2%,中營養為25個,佔75.8%。

   跨市河流 全省跨市河流交接斷面水質達標率82.0%,其中雲浮、河源、佛山、江門、中山、珠海、韶關、清遠和梅州等9市交接斷面水質完全達標,深圳市、揭陽市流出的水質達標狀況較差,達標率分別為13.9%和0。

與上年相比,全省跨市河流交接斷面水質總達標率下降0.7個百分點,深圳市、佛山市流出的水質達標率分別上升5.6和1.7個百分點,廣州、肇慶、惠州和茂名市水質達標率分別下降4.2、2.8、2.8和8.3個百分點。

   跨省河流全省主要入境河流的東江尋烏水贛粵省界斷面(興寧電站)水質為Ⅲ類,水質良,未達到其斷面水環境功能區劃目標,主要超標項目為氨氮和溶解氧。

定南水贛粵省界斷面(廟咀裏)、西江桂粵省界斷面(封開城上)、賀江桂粵省界斷面(白沙街)、汀江閩粵省界斷面(青溪)和武江湘粵省界斷面(三溪橋)均為Ⅱ類水質,水質優,達到斷面水環境功能區劃目標。

九洲江桂粵省界斷面(石角)為Ⅲ類水質,水質良,未達到其斷面水環境功能區劃目標,主要超標項目為氨氮、總麟和溶解氧。

與上年相比,尋烏水贛粵省界斷面水質明顯好轉,水質類別由劣Ⅴ類好轉為Ⅲ類,其他省界斷面水質無明顯變化。

   入海河口 全省19條主要入海河流中,73.7%(14條)的河口水質為Ⅱ~Ⅲ類,水質優良;15.8%(3條)為Ⅳ類水質,屬輕度污染;10.5%(2條)水質劣于Ⅴ類,屬重度污染。

磨刀門水道、橫門、蕉門、洪奇瀝、螺河、黃江河和烏坎河入海口水質最好,為Ⅱ類水質;深圳河和練江河口水質最差,均劣于Ⅴ類,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氨氮和總磷。

   與上年相比,螺河、黃江河和烏坎河入海河口水質好轉,均由Ⅲ類升為Ⅱ類;韓江河口水質由於總磷濃度上升,水質類別由Ⅱ類降至Ⅲ類;其他入海河流河口水質保持穩定近岸海域全省近岸海域功能區水質監測點位67個,按照《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評價,水質達標率94.0%。

13個沿海城市中,除深圳為72.7%、東莞為0(東莞僅1個點位)外,其餘11個城市近岸海域水環境功能區均全部達標。

67個近岸海域水環境功能區中,3個屬重度污染,均位於珠江口海域,主要污染指標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

   全省近岸海域功能區營養程度總體較輕,呈貧營養狀況的功能區有33個,佔49.2%;呈輕度富營養狀況14個,佔20.9%;呈中度富營養狀況16個,佔23.9%;呈重富營養狀況1個,佔1.5%;呈嚴重富營養狀況3個,佔4.5%。

   與上年相比,全省近岸海域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下降3.0個百分點,水質富營養狀況基本穩定,其中,貧營養功能區比例下降5.9個百分點,輕度富營養功能區比例上升4.5個百分點,中度富營養功能區、重富營養功能區比例不變,嚴重富營養功能區比例上升1.5個百分點。

  聲環境質量      2014年,廣東省功能區噪聲晝間達標率90.2%,韶關、珠海、惠州、梅州、河源、陽江、潮州和揭陽等8市達標率100%;全省功能區噪聲夜間達標率63.7%,肇慶和河源2市達標率100%。

   全省城市區域環境晝間噪聲等效聲級平均值為55.5分貝。

38.1%的城市(8個)區域聲環境處於一般水平,61.9%的城市(13個)受輕度污染。

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源構成以交通和生活類聲源為主,分別佔32.8%和32.2%。

   各城市道路交通晝間噪聲等效聲級平均值均小于70分貝,全省總平均值為67.7分貝,61.9%的城市(13個)屬於好的水平,38.1%的城市(8個)屬於較好的水平,總體屬於較好的水平。

   與上年相比,全省城市區域環境噪聲等效聲級上升0.4分貝,道路交通噪聲達到好和較好以上城市比例保持不變,功能區噪聲晝間點次達標率上升1.6%,夜間下降20.4%,全省城市聲環境質量有所下降。

  輻射環境質量      2014年,廣東省放射性環境狀況正常,沒有輻射環境事故發生,核設施、核技術利用項目周圍環境電離輻射水平總體未見明顯變化,全省陸域環境γ輻射劑量率、氣溶膠、沉降物總α和總β、空氣中氚、土壤中放射性水平與歷年監測結果相比未見變化;地表水放射性水平與歷年監測結果相比未見變化;近海海水中人工放射性核素鍶-90和銫-137活度濃度均在《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規定限值內。

   全省電磁輻射環境水平處於正常的背景值,總體情況保持穩定,伴有電磁輻射的設施周圍環境電磁輻射水平總體未見明顯變化。

  人口語言 人口        人口總量慣性增長 2014年末,廣東省常住人口10724萬人,其中男性5676.21萬人、女性5047.79萬人,性別比(女性為100)112.45。

常住人口比上年增加80萬人,增長0.75%,增幅上升0.28個百分點;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597人。

2014年全省人口總量由於受龐大人口基數和增長慣性影響,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人口自然增長保持平穩 2014年,廣東省常住人口出生人數115.39萬人,出生率10.80‰;死亡人數50.21萬人,死亡率4.70‰;自然增長人數65.18萬人,自然增長率為6.10‰。

與上年相比,全省出生、死亡以及自然增長人數分別增加1.66萬人、0.41萬人和1.25萬人。

   人口撫養系數略為上升 根據2014年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結果推算,廣東省年末常住人口年齡結構為:0~14歲1649.19萬人、15~64歲8187.91萬人、65歲及以上886.90萬人,分別佔常住人口總量的15.38%、76.35%和8.27%。

全省人口年齡結構繼續表現出“兩頭低、中間高”的特徵,即少年兒童人口(0~14歲)和老年人口(65歲及以上)所佔比例相對較低,而成年人口(15~64歲)的比例較高。

2014年,全省少年兒童撫養系數20.14%、老年人口撫養系數10.83%、總撫養系數30.97%;少年兒童、老年人口以及總撫養系數分別比上年上升1.17、0.25和1.42個百分點。

老年人口逐年增多是導致全省總撫養系數上升的主要原因。

全省常住人口總撫養系數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27個百分點。

   人口城鎮化水平穩步提升 2014年末,在廣東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有7292.32萬人、居住在鄉村的有3431.68萬人,分別佔常住人口總量的68%和32%;其中,粵東西北地區的人口城鎮化率分別為59.55%、41.03%和46.37%,分別比上年提升0.17、0.58和0.39個百分點。

截至2014年底,全省居住在城鎮的人口比上年增加79.95萬人,增長1.11%;稍高出同期常住人口增長幅度0.36個百分點。

  語言      廣東省語言狀況複雜,除粵北、粵東有瑤、壯、畬語及粵北土語外,主要流行3種保留了豐富的古漢語特點、又各有特色的漢語方言。

  民族宗教 民族        廣東省是56個民族成分齊全的省份。

少數民族人口334.75萬人,比上年減少7.05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2.9%。

世居少數民族有壯、瑤、畬、回、滿族。

  宗教      廣東省是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齊全的省份。

  僑鄉僑情 廣東是著名僑鄉        廣東省自古就是中國海上貿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近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重點僑鄉。

   海外僑胞眾多、歸僑僑眷眾多 廣東有3000多萬海外僑胞,超過全國一半以上,遍及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分佈在東南亞的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越南、柬埔寨,歐美的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南美洲的秘魯、巴拿馬、巴西、委內瑞拉,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非洲的毛裏求斯、馬達加斯加、南非、留尼汪等國家和地區。

省內有10.17萬歸僑、3000多萬僑眷,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梅州地區。

   僑捐項目眾多、僑資企業眾多 廣東籍海外僑胞、港澳同胞素有念祖愛鄉的光榮傳統,一向關注支持家鄉的經濟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至2014年,海外僑胞、港澳同胞捐贈折合人民幣510億元,捐建道路、橋梁、學校、醫院、圖書館、體育館等逾3.9萬項。

僑資企業是廣東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力量,全省僑資企業總數5.8萬家,其中港澳投資在冊企業5.3萬家,華僑華人投資在冊企業約5000家,累計投資近2000億美元,佔全省實際吸收外資近七成。

廣東省以僑為橋引進大量海外人才、先進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管理理念,全省留學回國華僑華人專業人士5萬多人,創辦企業3000多家。

   華僑文化、僑鄉文化積澱深厚 華僑文化與僑鄉本土文化的結合,形成獨特的僑鄉文化。

華僑文化、僑鄉文化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文化遺産“開平碉樓與村落”、世界記憶遺産“僑批檔案”是華僑文化和僑鄉文化的典型代表。

廣東省的留學文化、商業文化、慈善文化等也都與華僑華人有密切聯絡。

   涌現大批近現代著名華僑先驅人物 中國近現代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是廣東的華僑先驅。

在政界方面,有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葉劍英等;在實業界方面,有回國興辦第一家繅絲廠的南海籍華僑陳啟沅,興辦“張裕葡萄酒公司”的大埔籍華僑張振勳,興辦新寧鐵路的臺山籍華僑陳宜禧等;在商業界方面,有創建上海永安百貨公司的華僑郭樂、郭泉兄弟,創建先施百貨公司的華僑馬應彪等;在教育界,有開創中國留學教育先河的珠海籍華僑容閎等。

此外,還有“洪門元老、一生愛國”的著名華僑領袖司徒美堂,集實業家、慈善家、領事、僑領一身的珠海籍華僑陳芳,為汕頭市政建設做出貢獻的泰國米業大王澄海籍華僑陳慈黌等。

他們對中國近現代文明發展做出突出的貢獻,他們的思想和精神是廣東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行政區劃 簡述        2014年度,廣東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國務院關於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要求,嚴格審核各地上報的行政區劃變更材料,對部分行政區劃進行調整。

經國務院批准,全省撤銷3個縣、2個縣級市、3個市轄區,設立6個市轄區;經省和市人民政府批准,全省設立2個街道辦事處。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全省有21個地級市,21個縣級市、34個縣、3個自治縣、61個市轄區,4個鄉、7個民族鄉、1128個鎮、448個街道辦事處。

  各市行政區劃變動詳情      廣州 2014年撤銷黃埔區、蘿崗區,設立新的廣州市黃埔區;撤銷從化市、增城市,設立廣州市從化區、增城區。

   惠州 劃出惠陽區淡水街道部分區域,設立惠陽區西區街道辦事處;劃出惠陽區淡水街道和秋長街道部分區域,設立惠陽區三和街道辦事處。

   陽江 撤銷陽東縣,設立陽江市陽東區。

   茂名 撤銷茂港區、電白縣,設立電白區。

   雲浮 撤銷雲安縣,設立雲浮市雲安區,將雲浮市雲城區的都楊鎮劃歸雲安區管轄,將原雲安縣的前鋒鎮、南盛鎮劃歸雲城區管轄。

  經濟建設 概況      2014年,廣東省經濟保持平穩增長,全省人均地區生産總值63452元,首次超過1萬美元;轉型升級步伐更加紮實,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提前一年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質量效益處於全國領先水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6611.86億元,比上年增長12.4%(比全國平均水平高9.1個百分點),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065.08億元,增長13.9%(比全國平均水平高4個百分點),城鎮新增就業159.60萬人,超過預期目標近40萬人,空氣質量指數(AQI)平均達標率86.7%;經濟運行支撐性指標穩中趨好,全社會用電量5235.23億千瓦時,增長8.4%,貨物運輸週轉量14994.06億噸公里,增長22.7%,貸款餘額84921.79億元,增長12.2%。

此外,廣東省經濟發展面臨穩增長和調結構的雙重壓力,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因素持續增加,經濟下行壓力比預期大,投資增長持續能力不強,消費需求增長動力偏弱,進出口形勢依然嚴峻,受多重因素影響,地區生産總值、投資、消費、進出口等指標增速未能實現年度預期目標。

實體經濟發展環境趨緊,民生保障和生態環保任務依然繁重,少數群眾生産生活仍比較困難,氨氮等指標完成“十二五”減排任務難度較大。

經濟結構不合理、體制機制不健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依然存在。

  經濟保持平穩增長      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 2014年,廣東省落實國家各項穩增長政策,出臺22項財政支持穩定經濟增長和25項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具體措施,經濟運行逐季回升。

初步核算,全省實現地區生産總值67792.24億元,比上年增長7.8%。

人均地區生産總值63452元,按匯率折算超過1萬美元。

第一、第二、第三産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3%、7.7%和8.2%,三次産業比重調整為4.7:46.2:49.1。

   財政金融平穩運行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065.08億元,比上年增長13.9%,比預期目標高3.9個百分點,其中稅收收入佔比80.7%;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9152.64億元,增長8.8%。

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和存款餘額分別為84921.79億元、127881.47億元,分別增長12.2%、6.9%,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53215.87億元,增長5.1%。

   企業發展環境優化 廣東省出臺支持大型骨幹企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年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的企業201家,比上年增加20家,超1000億元的企業20家,增加5家。

出臺進一步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實施科技金融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專項行動計劃。

公佈《廣東省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目錄清單》,免徵32項國家部門設立、7項省設立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中省級收入部分,同時落實國家結構性減稅政策,共為企業減負約380億元。

  經濟領域改革深化      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 2014年,廣東省重點抓好行政審批、企業投資體制、商事制度等有利於激發市場活力的改革,在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面出臺24項文件,推進79項改革試點。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 出臺行政許可監督條例及行政審批事項目錄管理辦法,新取消和下放省級行政審批事項69項,制定並公開省市縣三級行政審批事項通用目錄,統一公開46個省直部門行政審批事項清單,公佈首批11個省直政府部門權責清單。

省直部門80%以上行政審批事項和70%以上社會服務事項實現網上辦理,網上辦事大廳覆蓋到全省各縣(市、區)和珠三角地區所有鎮街。

   市場規則建設 提出《廣東省企業投資項目實行清單管理的意見(試行)》以及準入負面清單、行政審批清單和政府監管清單。

擴大向社會資本開放投資領域,推出第四批97項面向民間投資招標重大項目,總投資2120億元。

實施工商登記註冊資本認繳登記制,推行“先照後證”(先申領營業執照後,再辦理有關許可證),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壓減89%以上,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增長17.9%、註冊資本金增長118.8%,制定商事制度改革後續監管清單。

出臺實施《廣東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啟動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建設。

放開、取消和下放28項價格事項,推動實施階梯水價、氣價制度。

   財政金融和國有企業改革推進 出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率先基本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總體方案,探索推進預算編制改革。

出臺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的意見,加快推進珠三角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建設,在粵東西北地區20個縣開展農村普惠金融試點。

出臺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意見和深化省屬國有企業改革的實施方案,推進國有資産優化配置、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多項改革,推進53個省屬國企與民間資本對接項目,在50家省屬二級及以下企業開展混合所有制試點。

  “三農”基礎進一步鞏固      農村經濟保持平穩 2014年,廣東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長3.3%,糧食等主要農産品産量保持穩定,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繼續增強。

全年糧食、肉類、禽蛋、水産品産量分別為1357萬噸、435萬噸、32萬噸和832萬噸。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省級農業龍頭企業570家、農民合作社3.1萬多家、家庭農場3.75萬家。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 全面推進農田水利萬宗工程、千宗治洪治澇保安工程、千里海堤加固達標工程和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建設,基本完成429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成29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任務,開工建設30多宗中型灌區和800多宗山區小型灌區改造工程。

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進。

完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35.84萬公頃,耕地保有量317.27萬公頃。

   扶貧開發“雙到”(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推進 全省投入扶貧資金75.4億元,實施貧困村扶貧項目2.6萬個、貧困戶扶持項目58.8萬個,完成新農村公路硬化6100千米,完成10萬戶農村低收入家庭危房改造和1.28萬戶“兩不具備”(不具備生産、生活條件)貧困村莊移民搬遷安置。

開展“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全省認捐款額(含物資折款)25.8億元。

  産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      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 2014年,廣東省制定促進服務業投資發展的若干意見,70個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及一批産業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建設。

制定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行動計劃和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

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比重58.4%,完成預期目標。

   戰略性新興産業快速發展 推進新一代顯示技術、新型動力電池、蛋白類生物藥及植(介)入器械等6個戰略性新興産業集聚發展試點,認定第二批19家省戰略性新興産業基地,廣州樂金顯示8.5代液晶面板等項目順利投産。

以戰略性新興産業為主的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25.7%,比預期目標高1.7個百分點。

海洋生産總值1.3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3.8%。

   先進製造業較快發展 出臺加快先進裝備製造業發展的意見,編制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産業帶規劃,湛江鋼鐵、中海油深水海洋工程裝備製造基地、惠州煉化二期擴建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北汽增城工廠首款轎車順利下線。

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48.1%,完成預期目標。

   新一輪技術改造 出臺推動新一輪技術改造促進産業轉型升級的意見,制定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指導目錄,重點支持企業增資擴産、設備更新和智慧化改造。

技術改造完成投資2668.24億元,比上年增長12.5%。

   自主創新能力提升 出臺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決定,啟動實施計算與通信集成芯片、雲計算與大數據管理技術、智慧工業機器人等9個重大科技專項。

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生産總值比重2.4%,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二位,每百萬人口發明專利申請量699件,有效發明專利在全國率先突破10萬件,PCT(專利合作協定)國際專利申請量超過全國總數一半。

  固定資産投資平穩增長      投資結構繼續優化 2014年,廣東省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5928.09億元,比上年增長15.9%。

其中服務業投資、民間投資分別增長15.9%、20.3%,佔比分別提高至66.1%、58.1%;工業投資增長17.3%,提高4.2個百分點,其中先進製造業、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分別增長23.9%、23.3%。

房地産開發投資增長17.7%。

   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 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392億元,為年度計劃投資的119.8%。

建成國電肇慶大旺“上大壓小”熱電聯供工程等72個項目,新開工建設深茂鐵路江門至茂名段等138個項目。

樂廣等8個高速公路項目及貴廣、南廣、贛韶鐵路項目建成通車,新增3條高速公路出省通道和連山、南澳兩縣通高速。

新增高速公路里程581千米,通車總里程6280千米,躍居全國第一位。

新增鐵路運營里程545千米、電源裝機容量500萬千瓦。

   國家支持項目取得新進展 獲國家批准建設汕昆高速公路龍川至懷集段等8個項目,總投資約1241億元。

中央預算內投資35.45億元,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項目建設。

獲國家核準和發行企業債券19隻,總規模367.8億元。

  市場消費保持平穩      消費市場逐步趨旺 2014年廣東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471.15億元,比上年增長11.9%。

限額以上統計中,汽車類、通訊器材類消費分別增長19.2%、22%,高端消費品、高檔餐飲等高檔消費趨於理性,住宿餐飲業零售額增長4.5%。

網上零售持續快速增長,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通過互聯網實現商品零售額642.27億元,增長70.7%。

   國內市場繼續拓展 舉辦146場“廣貨全國行”市場開拓活動,簽訂合同金額超過7000億元。

工業品內銷83039.89億元,比上年增長11%,內銷佔比達71.3%,提高0.5個百分點。

   消費新業態發展態勢良好 電子商務交易額2.6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30.5%;快遞業務量完成33.6億件,增長59%;信息消費規模約8600億元,增長超過20%;物聯網産業市場規模約2400億元,增長28%。

健康、養老、體育等新型消費快速發展。

旅遊總收入9227億元,增長12%。

企業通過“廣貨網上行”活動平臺發放紅包1.25億元,拉動消費近百億元。

   物價水平保持穩定 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3%,控制在預期目標範圍內。

推進蔬菜大棚、冷藏設施、平價商店“三項建設”,運用省級價格調節基金擴大政策性蔬菜種植保險試點範圍,完善低收入群眾臨時價格補貼和保障標準與價格上漲聯動機制。

加強價格監督檢查,整治醫療、銀行等領域收費秩序,查處各類價格違法案件2399件,沒收違法所得和罰款等經濟制裁1.73億元。

  外經貿結構優化      外貿進出口總體平穩 2014年,廣東省進出口總額10767.3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4%,其中出口總額6462.2億美元,增長1.5%。

   外貿轉型升級加快 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速比加工貿易高13.9個百分點,佔全省進出口比重38.6%,比上年提高4.8個百分點;加工貿易“委託設計+自主品牌”方式出口占出口總額比重66.2%,提高3.2個百分點。

旅遊購物出口增長6.2倍,租賃貿易進口增長50.8%。

跨境電子商務快速發展,交易量佔全國近七成。

   “引進來”和“走出去”步伐加快 加強與歐洲、北美、東盟、非洲和中亞等國家和地區交流合作,新設立6個駐境外經貿代表處。

編制《廣東省參與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規劃》,舉辦首屆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

實際利用外資268.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7%。

新增對外協議投資額124.9億美元,增長138.2%。

   粵港澳合作不斷深化 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批。

深入實施粵港、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率先基本實現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

港珠澳大橋、廣深港客運專線等跨境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進展順利。

  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      珠三角地區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2014年珠三角地區抓好項目建設、技術改造、重大平臺、骨幹企業和科技創新“五大抓手”,加快推進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等重大轉型升級平臺建設,出臺實施智慧城市群建設和信息化、科技創新、生態安全、物流、旅遊等五個一體化規劃。

珠三角地區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比重、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提高至61.8%、53.1%。

   粵東西北地區發展提速 粵東西北地區抓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産業園區擴能增效、中心城區擴容提質和新區建設等“三大抓手”,推動設立121億元粵東西北振興發展股權基金,拉動社會投資約1200億元,加強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對口幫扶,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廣東省原中央蘇區發展。

省財政籌集1367億元,加大對粵東西北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補助力度。

粵東西北地區生産總值比上年增長9.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個百分點。

安排粵東西北地區省重點項目年度計劃投資1709億元,佔年度計劃投資的38%,提高2.8個百分點。

   區域合作取得新進展 聯合港澳承辦第十屆泛珠論壇暨經貿洽談會,泛珠合作各方共同簽署《泛珠三角區域深化合作共同宣言(2015—2025年)》,推動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啟動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建設,規劃建設閩粵經濟合作區。

做好對口支援工作,2014年度安排援藏項目99個,援藏資金4.56億元;安排援疆項目98個,援疆資金22.55億元。

啟動對口支援四川省甘孜州工作。

   新型城鎮化穩步推進 出臺實施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意見,編制全省新型城鎮化規劃和珠三角全域規劃綱要。

廣州、東莞、惠州、深圳光明新區納入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改革完善戶籍管理制度,新增3萬名異地務工人員積分入戶。

  綠色低碳發展加快      節能減排工作推進 2014年廣東省實施“十二五”後半期節能和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行動計劃、2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

完成電機能效提升370萬千瓦,新增649.5萬千瓦現役燃煤火電機組完成降氮脫硝改造,燃煤小鍋爐淘汰1964台,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68.4萬輛。

初步核定,全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4%左右,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3.65%、4.17%、3.79%、6.82%。

   污染治理推進 實施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方案、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行動計劃等,推進廣佛跨界河流等重點流域污染治理。

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89萬噸,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保持100%達標。

完成近4000個空氣污染治理項目,珠三角城市空氣質量指數(AQI)平均達標率為81%,提高5.9個百分點,PM2.5、PM10年均濃度分別下降10.6%、11.4%。

   生態建設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成效明顯 全面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建設生態景觀林帶2750千米,完成森林碳匯工程造林23.67萬公頃,新建森林公園155個、濕地公園55個,擴大省級生態公益林5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8.7%。

加快節約集約用地示範省建設,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試點,新增實施“三舊”改造面積6666.67公頃。

   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進 做好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頒布實施《廣東省碳排放管理試行辦法》,截至年底,廣東碳市場總成交量1521萬噸,其中公開競價拍賣1382萬噸、二級市場交易139萬噸,交易總額8.14億元,佔全國的58.5%,推動80%以上控排企業實現主要産品碳強度下降。

編制全省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組織申報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

主體功能區規劃順利推進,清遠市和南嶺生態地區被納入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試點。

  民生保障 民生支出力度加大      2014年廣東省民生類支出6177.11億元,比上年增長11.2%,佔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7.6%,提高0.5個百分點。

全省撥付十件民生實事資金1940.98億元,完成年度預算112.4%。

  就業、城鄉居民收入保持穩定      新增城鎮就業159.6萬人,完成年度任務133%,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

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4%,控制在預期目標內。

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8%、10.6%。

  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升      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城鄉基本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4154萬人、9804萬人、2840萬人、3093萬人和2801萬人,均完成預期目標。

企業退休人員月平均養老金增長10.4%,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人均標準提高至80元/月。

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320元/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標準提高至35元以上,在全省鋪開大病醫療保險。

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454元/月和355元/月,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標準分別提高到8100元/年和6200元/年,孤兒基本生活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標準分別提高到1150元/月和700元/月。

全省價格調節基金向低收入群眾發放臨時價格補貼5.46億元。

  教育文化事業穩步發展      新創建教育強縣(市、區)16個、教育強鎮(鄉、街道)266個,山區和農村邊遠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崗位津貼標準提高到人均700元/月。

學前三年毛入園率95.7%,規範化幼兒園比例60%。

公辦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覆蓋率91.2%。

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為95.9%、31.9%。

扶持欠發達地區新建、改擴建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50個。

  保障房建設完成國家下達任務      新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6.6萬套、棚戶區改造4.1萬戶,基本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0.9萬套。

  直通地方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河南 湖北 湖南 廣東 廣西 海南 重慶 四川 貴州 雲南 西藏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香港 澳門 臺灣         全國人大全國政協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 國務院部門網站 外交部 國防部 發展改革委 教育部 科技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 國家民委 公安部 監察部 民政部 司法部 財政部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國土資源部 環境保護部 住房城鄉建設部 交通運輸部 水利部 農業部 商務部 文化部 衛生計生委 人民銀行 審計署 國家語委 航天局 原子能機構 核安全局 國資委 海關總署 稅務總局 工商總局 質檢總局 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體育總局 安全監管總局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 統計局 林業局 知識産權局 旅遊局 宗教局 參事室 國管局 預防腐敗局 版權局 僑辦 港澳辦 法制辦 國研室 臺辦 新聞辦 防範辦 新華社 中科院 社科院 工程院 發展研究中心 行政學院 地震局 氣象局 銀監會 證監會 保監會 社保基金會 自然科學基金會 信訪局 糧食局 能源局 國防科工局 煙草局 外專局 公務員局 海洋局 測繪地信局 鐵路局 民航局 郵政局 文物局 中醫藥局 外匯局 煤礦安監局 檔案局 保密局 密碼局 地方政府網站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河南 湖北 湖南 廣東 廣西 海南 重慶 四川 貴州 雲南 西藏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香港 澳門 台灣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 駐港澳機構網站 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 駐外使領館網站 駐外機構 新聞媒體網站 人民日報 新華社 中國網 中央電視臺 求是 中國日報 中國廣播網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 中青報 光明日報 經濟日報 中央企業網站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國家電網公司 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華能集團公司 中國大唐集團公司 中國華電集團公司 中國國電集團公司 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 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 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公司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 中國電子信息産業集團公司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 東風汽車公司 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哈爾濱電氣集團公司 中國東方電氣集團公司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 寶鋼集團有限公司 武漢鋼鐵(集團)公司 中國鋁業公司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 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 中國航空集團公司 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公司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 中糧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五礦集團公司 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 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 國家開發投資公司 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 華潤(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港中旅集團公司[香港中旅(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 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 中國誠通控股公司 中國中煤能源集團公司 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機械科學研究總院 中國中鋼集團公司 中國冶金科工集團公司 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公司 中國化工集團公司 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公司 中國輕工集團公司 中國工藝美術(集團)公司 中國鹽業總公司 中國恒天集團公司 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中國建築材料集團公司 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 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 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公司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 中國中車集團公司 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公司 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 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普天信息産業集團公司 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 中國農業發展集團總公司 中國中紡集團公司 中國中絲集團公司 中國林業集團公司 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 中國國旅集團公司 中國保利集團公司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民航信息集團公司 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 中國航空器材集團公司 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黃金集團公司 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 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華錄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貝爾股份有限公司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 華僑城集團公司 南光(集團)有限公司 珠海振戎公司 中國西電集團公司 中國鐵路物資(集團)總公司 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 有關單位 供銷總社 中國行政管理學會 中央政府採購 國家域名註冊管理網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關於我們|網站聲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微博、微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