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專題導向學習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溝通能力的研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Shih-Tsai Chen · 科學專題導向學習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溝通能力的研究 · Project-Based Learning for Science to Enhance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Sixth Graders.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206.189.149.24)您好!臺灣時間:2022/05/2110:39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陳世財研究生(外文):Shih-TsaiChen論文名稱:科學專題導向學習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溝通能力的研究論文名稱(外文):Project-BasedLearningforSciencetoEnhancetheCommunicationSkillsofSixthGraders指導教授:郭金美指導教授(外文):Jin-MeeiKuo口試委員:郭秋勳、林建隆口試委員(外文):Chu-HsunKuo、Jang-LongLin口試日期:2013-06-21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明道大學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學門:教育學門學類:綜合教育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3畢業學年度:101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239中文關鍵詞:科學專題導向學習、溝通能力、國小六年級學生外文關鍵詞:project-basedlearningforscience、communicativecompetence、six-graders相關次數:
被引用:3點閱:643評分:下載:39書目收藏:8
本論文研究目的在透過科學專題導向學習的教學法實施教學,以檢視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溝通能力的影響。
進行一組一專題的實驗,並對所任教之彰化縣市區某國小,101學年度六年級某班學生共29人為研究對象,實施十三周26節課,共17時20分的「科學專題」的教學實驗活動。
實驗研究的過程中,透過學習單、錄音與照相等工具進行質性收集與分析,並且採用研究者自製的溝通能力量表進行量化探究。
本實驗研究的結果發現整體學生溝通能力前後測有顯著差異;在溝通能力的分向量上,實驗前後的語言能力表現、寫作能力表現、口語表達內容表現、合作態度表現及自我溝通能力認知的表現有顯著差異,而實驗前後的表情儀態表現沒有顯著差異。
高溝通能力與低溝通能力的表現有顯著差異;自然學業成績高、低成就學生在溝通能力的表現及男生與女生兩組在溝通能力的表現沒有顯著差異。
至於質性分析結果:1.語言能力中在語調自然與語速流暢度有進步,而語音、音量沒有改變;2.寫作能力的流暢度增加、內容較豐富及意思也清楚許多,圖文解說有進步但不明顯;3.在口語表達內容上,能掌握重點、思緒清晰,但在用字與創意上,沒有改變;4.在合作態度上,融入團體感覺愉悅、能接受建議,工作達成度較好,而尊重則沒有明顯改變;5.在表情儀態上,除了較為自然外,其他表情、動作及儀容上幾乎跟實驗前一樣。
Thepurposeofthestudywastosurveysix-graders’communicativecompetencethroughproject-basedlearningmethodforscience.Toadoptproject-basedscience,29six-gradersweredividedintofivegroups.Eachgrouphaditsownproject.Viaclassroomobservations,semi-structuredinterviews,recordingandworksheetsfor13weeks(26lessons),aqualitativeresearchwasapplied.Acommunicativescalemadebytheautherwasusedtotestsix-graders’communicativecompetenceandtheresultswereexplainedwithaquantitativeresearch.Theresultsofthestudyareasfollows:1.Thequantitativeresearchindicatesthatafterapplyingproject-basedlearningforscience,itissignificantamongstudents’communicationcompetence.Tobemoredetailed,itissignificantinlanguageskills,writingability,oralperformance,cooperatingandself-cognitionofcommunicativecompetence,butnotsignificantinfacialexpression.Itissignificantbetweenadvancedandbasiccommunicativecompetence,butnotsignificantinschoolnatureworkachievementandgender.2.Thequalitativeresearchshows:(1)Studentsmakeprogressinintonationandfluencybutnotinphoneticsandvolume.(2)Theyimprovewritingabilitywithsubstantialandmeaningfulcontent.Howeverthepicturecompositiondoesn’thavegreatprogress.(3)Theyhavemorepointsandthinkmoreclearbutdonotincreasevocabularyandcreativity.(4)Remainrespectful,theyarewillingtocooperateandtakeadvicewhichmakesiteasiertoachievegoals.(5)Facialexpressionismorecomfortable.
中文摘要………………………………………………………………………….......IAbstract....................................................II目次…………………………………………………………………………….......III表次………………………………………………………………………….........ⅤI圖次…………………………………………………………………………........VIII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1第二節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8第三節重要名詞釋義………………………………………………………………....9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10第二章文獻探討………………………………………………………………........11第一節國小學生的溝通基本能力……………………………………………………..11第二節溝通能力的理論基礎…………………………………………………………..14第三節提升溝通能力的相關文獻……………………………………………………..27第四節科學專題的理論基礎…………………………………………………………..36第五節建構主義與溝通能力…………………………………………………………..44第六節科學專題導向學習……………………………………………………………..50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55第一節研究方法流程…………………………………………………………………..55第二節研究對象………………………………………………………………………..61第三節教學模組與教材………………………………………………………………..63第四節研究工具………………………………………………………………………..68第五節資料處理與分析………………………………………………………………..73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77第一節整體學生溝通能力差異分析…………………………………………………..77第二節不同溝通能力學生差異分析…………………………………………………..91第三節自然學業成績高、低成就學生在溝通能力差異分析………………………..99第四節不同性別的溝通能力差異分析……………………………………………...107第五章結論與建議…………………………………………………………………....115第一節結論…………………………………………………………………………...115第二節建議…………………………………………………………………………...119參考文獻一、中文部分………………………………………………………………………....125二、英文部分………………………………………………………………………....140附錄附錄一自然語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目標、基本能力與能力指標………….....144附錄二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高年級溝通能力指標………………………………....145附錄三國小學童所應具備的溝通能力指標…………………………………….....148附錄四科展為主的科學專題研究……………………………………………….....150附錄五科展為主的研究方向…………………………………………………….....155附錄六科學探索為主的研究方向……………………………………………….....156附錄七各種教學法與溝通能力的研究………………………………………….....157附錄八問題可行性評估學習單………………………………………………….....159附錄九各專題教學教材與活動內容…………………………………………….....160附錄十科學專題學習單………………………………………………………….....165附錄十一專家意見調查表……………………………………………………….....183附錄十二溝通能力量表初稿與修訂表………………………………………….....195附錄十三預試問卷說明帖……………………………………………………….....202附錄十四學生溝通能力預試問卷……………………………………………….....203附錄十五學習單初稿、專家審查與正式稿間的關係表……………………….....206附錄十六科學專題作品評分表………………………………………………….....210附錄十七科學專題(前)學習活動教案設計………………………………….....211附錄十八科學專題(一)學習活動教案設計………………………………….....214附錄十九科學專題(二)學習活動教案設計………………………………….....218附錄二十科學專題(三)學習活動教案設計………………………………….....222附錄二十一科學專題(四)學習活動教案設計……………………………….....225附錄二十二科學專題(五)學習活動教案設計……………………………….....228附錄二十三家長同意書………………………………………………………….....233附錄二十四問題解決紀錄單…………………………………………………….....234附錄二十五實驗日誌…………………………………………………………….....236附錄二十六研究者紀錄………………………………………………………….....238附錄二十七七人小組校外教學規劃書………………………………………….....239
中文部分丁崇祺(2011)。
國中教師對科展之態度、心理依附與意動忠誠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方紫葳、佘曉清、陳學志、蘇嘉鈴(2011)。
正向情緒及幽默有助於國中生之科學問題解決嗎?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4),43-68。
王志仁(2005)。
中學生參與科展製作對其科學知識本質觀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秀芬(2012)。
國小五年級不同科學探究能力學童的解題歷程與思考類型探討(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100NPTT5476012)王美芬、熊召弟(1995)。
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
台北市:心理。
王美芬、熊召弟(2005)。
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
台北市:心理。
王郁文(2003)。
科學探索活動及高層次思考對國中生科學素養影響之探究~以[生物科技大未來]為活動設計主題(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2NSYS5112058)王雅雪、盧秀琴(2004)。
環境教育融入生活課程之設計與實現。
國教學報,16,153-184。
王順福(2003)。
網路「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1NKNU0036038)王筱婷(2006)。
學齡兒童於科學博物館參與式展品之學習效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銘傳大學,台北市。
王錦銘(2009)。
如何指導國小學童進行科學展覽。
載於賴慶三(主編):國小科學實驗語教學策略(2009)(129頁)。
台北市:台北教育大學。
石惠敏(2009)。
圖卡、圖形與影音式社會故事教學對提升自閉症學童搭火車之溝通能力與降低自傷行為之影響(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8MDU05611003)任真影(2009)。
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
教出合群、有自信的孩子,15-61。
台北市:智慧大學。
朱則剛(1994)。
建構主義知識論的起源與近代哲學知識論的趨勢。
教育工學的發展與派典演化,173-219。
台北市:師大書院。
朱柏州(2002)。
合作學習在網路教學上對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0NKNU0036011)江良捷(2010)。
資深科學展覽指導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做科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江崇男(2011)。
應用「專題導向學習」之教學模式指導數學科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何華國(2005)。
溝通關係。
人際溝通(24-81頁)。
台北市:五南。
余民寧(2002)。
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語教學評量。
台北市:心理。
吳世霖(2003)。
全國科展參展作品有關環境教育概念內容分析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2NTCTC587018)吳百興、傅麗玉(2009)。
探討教師對科展活動的看法:從一個科學專題研究實例。
中華民國第25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口頭發表-短篇論文,168-175。
吳俊憲(2000)。
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及其在九年一貫課程之相關性探討。
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11,4。
吳美蘭(2010)。
全國科展國小組生物科作品分析(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8THMU4112010)吳清山(2003)。
體驗學習的理念與策略。
教師天地,127,14-22。
吳進欽(2009)。
自閉症幼兒社會溝通能力發展之研究(博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8CCU05071005)呂嘉洋(2006)。
自我管理教學增進國中自閉症學生社會溝通能力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宋文里譯(2001)。
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學的觀點(Bruner原著),台北市:遠流李弘善(譯)(2000)。
R.J.Sternberg&L.Spear-Swerling著。
思考教學(Teachingforthinking)。
台北市:遠流。
李秀月(2008)。
團隊發展歷程中挫折因應之研究-以一個國小科展團隊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7NTNT5212022)李秀晟、楊棠浩、鍾崇燊(2009)。
科學家的巧思。
科學發展月刊,437,64-67。
李依蓉(2008)。
以音樂為媒介的社交技能課程對國中特教班學生溝通能力及人際關係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中原大學,桃園縣。
李俊岳(2001)。
科學探索式的網路學習環境(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0YUNTE393025)李姿嬅(2000)。
以專題為基礎的教學與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自然科學習成就與班級氣氛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李秋桃(2010)。
應用手勢溝通教學提升發展遲緩幼兒溝通能力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中原大學,桃園縣。
李素蓉(2006)。
合作學習活動之文學小圈圈對台灣國中生之口語溝通能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銘傳大學,台北市。
李婉鳳(2005)。
透過課室討論文化的教學促進四年級學童數學溝通能力表現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4NHCT5480017)李登隆(2004)。
資訊融入專題導向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態度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李瑋仁(2005)。
多元智能分組合作網路問題解決學習模式成效之探究-以數學領域合作學習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3NTCTC480012)李嘉佩(2007)。
國小一年級學童說話能力探究—以彰化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李遠哲(2001)。
科學知識的普及與創新-何謂科學。
取自科學小視窗http://ashan.gl.ntu.edu.tw/chinese/definition-sciences.html李曉峰(2006)。
世界最簡單的口才書。
德威(吳氏代理)杜書伍(2010)。
溝通能力的基礎。
2012年7月19日。
天下雜誌。
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7610汪麗花(2010)。
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探究與溝通能力之教學研究~以電磁作用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明道大學,彰化縣。
沈惠淳(2010)。
高雄市國小教師指導科展現況、困難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怡君(2010)。
臺中縣市新住民國小身心障礙學童語言溝通能力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周金城(2001)。
以孔恩的常態科學探究高中師生科學社群中科學探索活動的歷程─參與科學展覽活動之得獎個案分析(博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0NTNU0231001)周憲男(2011)。
網路錨式學習法中的問題解決歷程分析-以八年級有機化合物肥皂製作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9NCTU5395012)周麗蘭(2011年4月5日)。
國小自然科教師荒。
中時電子報。
取自http://tb.chinatimes.com/?Forum1.asp?ArticleID.林生傳(1988):新教學理論與策略。
台北市:五南。
林生傳(1994)。
教育心理學。
台北市:五南。
林妙貞(2007)。
國小學童創意自我效能、目標導向、依附關係與創意活動投入及創意表現之關係-以科展團隊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5NTPTC790010)林志穎(2005)。
杜威的社會論教育理念之探討。
國立臺南大學「南大學報」,39(1),41∼62林我崇(2002)。
問題導向教學策略對技職校院學生行銷研究學習成效及人際溝通能力提昇之研究(博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1NCUE0037025)林沈明瑩、陳登義、楊蓓譯(1998)。
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TheSatirmodel:familytherapyandbeyond)。
(原著Satir,V.M.,Banmen,J.,Gerber,J.,&Gomori,M.)。
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林秀慧、莊璧光譯(2003)。
共創活力的婚姻。
(DavidOlson&AmyOlson原著)。
台北市:愛家文化基金會。
林怡伶(2003)。
國小實施資訊科技融入「以專題為基礎之教學與學習」:以高年級自然科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1NPTTC620013)林旻臻(2005)。
影響台灣地區商管學院教育服務品質之研究—以EMBA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玄奘大學,新竹市。
林長青(2002)。
支撐向量機應用於科學探索(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1YUNT5393193)林淑媛(2006)。
專題本位的教學與學習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電路學習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4NTPTC147014)林晶珮(2006)。
透過探究教學培養七年級學生數學解題與溝通能力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5NCUE5231020)林欽榮(2001)。
人際關係與溝通。
台北市:揚智文化。
林裕仁、洪振方、高蕙蓮,(2009)。
科學本質明示教學中的契機與困惑。
屏東教大科學教育,29,17-29。
林嘉娥(2007)。
大學生對科學理論評價觀點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6NTCTC147018)林齊誠(2009)。
現行國民小學高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教科用書中環境教育議題融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靜怡(2003)。
創造力青少年其家庭教養環境之研究--以全國科展得獎國中生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1NTNU0261040)邱清駿(2008)。
實施探究式教學於國小科學專題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邱雯靚(2010)。
應用開放性問題探討國小二年級學童的數學溝通能力--以乘法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施春輝(2008)。
專題本位的教學與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兒童「力與運動」單元學習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6NTPTC147031)洪文正(2004)。
從參加科展活動學生探討比較兩位國小教師指導科學展覽之特徵(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3NTNT1147010)洪文東(2006)。
以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活動設計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
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3,26-42。
洪秀雄(1997)。
試論資訊科技快速發展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本論文發表於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舉辦之第二屆「當前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
洪振方(2003)。
探究式教學的歷史回顧與創造性探究模式之初探。
高雄師大學報,15,641-662。
洪素卿(2009)。
54%大專畢業生自認選錯系。
取自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28/today-life12.htm洪蘭(2009)。
培養正確表達意思的能力。
天下雜誌。
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38010。
紀浩成(2010)。
以符號互動論探討社區大學學員學習行為-以南投社區大學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8CYUT5121039)英特爾(2003)。
設計成效卓著的教學單元計畫:專題特點。
取自http://download.intel.com/education/Common/tw/Resources/DEP/projectdesign/DEP_pbl_research.pdf唐有慶(2012)。
以自編校園說唱藝術教材提升新住民學童說話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明道大學,彰化縣。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
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
台北市:心理。
徐慧芝(2010)。
家庭背景、學校類型與畢業後就業情形之關連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泰晤士報(2009)。
英國重視學生語言溝通能力。
取自教育部電子報第387期。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4758。
翁樹澍、王大維譯(1999)。
《家族治療—理論與技術(IreneandHerbertGoldenberg原著)》,台北市:揚智文化。
高玉娟(2005)。
探究專題本位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星星與太陽」學習之影響(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3NTPTC147031)高洪敏(2005)。
比爾.蓋茲給青年的9個忠告(210-237頁)。
台北市:海鴿文化。
國立編譯館主譯與林宗德譯(2007)。
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原作者:SergioSismondo)。
台北市:群學。
(原著出版年:2004)基督教箴言報(2007)。
「高中決定專業」成美國教改新方向。
取自教育部電子報第279期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653常雅珍、毛國楠(2006)。
以正向心理學建構情意教育之行動研究。
師大學報:教育類,51(2),121-146。
張玨(1999)。
性教育/兩性教育/性別教育/兩性平等教育。
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17-23。
張世忠(200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
台北市:五南。
張可彤(2008)。
科學展覽表現優良教師指導科展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張正平、陳文典(2005)。
<傳達溝通的能力>,陳文典(編)《科學素養的內涵與解析》,頁79-101。
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
張政義、熊召弟(2003)。
由超炫3D立體鏡的創製探索兒童科學專題的學習歷程。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2),213~256。
張春興(1994)。
教育心理學。
台北市:東華。
張美玲(2000)。
以專題為基礎之教學與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88NPTTC576013)張美珍(2005)。
科技博物館作為科學與科技探索場域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剛碩(2008)。
國小學生參與科展活動對其科學本質觀與科學態度之影響(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6TMTC5147015)張凱筑(2007)。
幼兒自然科學教材教法教學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6STU00709024)張善楠譯(2008)。
大學教了沒?:哈佛校長提出的8門課(OurUnderachievingColleges)。
台北市:天下文化。
(原作者:DerekBok)張惠婷(2009)。
新移民性子女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張華葆(1992)。
社會心理學理論。
台北市:三民書局。
張雅惠(2007)。
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教學運用專題本位PBIL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雅惠(2010)。
模糊理論於科展評分方式之應用(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8NTPTC480026)張曉蕊(2009)。
腦力激盪4原則、7步驟,捕抓好點子。
取自經理人月刊http://news.pchome.com.tw/magazine/report/fi/managertoday/1029/124378560062828008002.htm強迫入學條例施行細則(1984年5月7日)。
教育部(1994)。
專題。
教育部重修國語辭典修訂本。
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B1M%C3D&pieceLen=50&fld=1&cat=&ukey=1601600482&serial=1&recNo=0&op=f&imgFont=1教育部(2001)。
創造力教育白皮書。
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
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
國民中小學占行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綱要。
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
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十項基本能力。
國民教育資訊網。
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basic.php教育部(2010)。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十項基本能力。
國民教育資源網。
取自2010年8月8日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basic.php莊承霖(2008)。
應用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指導六年級學童科展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6TMTC5231012)莊明貞(2012)。
批判理論及其在課程研究應用之評析。
課程改革:理念、趨勢與議題,23-49。
台北市:心理。
莊筱玟(2007)。
戲劇教學對國小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及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6NKNU5238064)許良榮(2011)。
探究式教學。
收錄於黃鴻博主編: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P91-93)。
台北市:五南。
許芳菊(2011)。
口語表達是自信心的關鍵。
親子天下雜誌,20。
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6333。
郭玉詩(2003)。
低年級兒童的智能特質與科學問題解決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政源(2006)。
數學-科學-科技(MST)統整教學模式對國中學生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郭榮得(2004)。
專題本位的教學與學習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奇妙的光」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郭慧仙(2005)。
功能性溝通訓練對促進國小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能力之成效(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4NTNT5284021)郭懿慧(2001)。
溝通式教學觀對國小學童英語口語溝通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陳文典(2003)。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課程及其實施。
NSTST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資源中心。
取自http://phy.ntnu.edu.tw/nstsc/first_class.htm陳文德(1998)。
如何激發幼兒潛能—0~六歲幼兒的智慧教育啟蒙。
台北市:遠流陳仲宇(2011)。
科學教師如何增進其指導國小科展之專業知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秀芬(2008)。
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科學口語表達之行動研究-以「水的流動」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依珮(2011)。
國小職前科學教師對於探究教學專業知能成長之個案研究-以指導科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陳芸慧(2006)。
建構主義理論之探討。
《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3期。
取自2006年3月15日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3/53-13.htm陳奎熹(1992)。
教育社會學研究。
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建宏(2008)。
科學探究的數位學習環境:收集資料、產生假設與假設檢查之訓練(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7YUNT5392010)陳建良(2002)。
資訊科技融入國小科學專題式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建良(2003)。
國小五年級學童在科學專題導向課程中互動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建良(2008)。
探討國小教師指導科展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6TMTC5231014)陳映羽(2004)。
鷹架式遊戲團體對低功能自閉症兒童溝通能力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3NTTTC576004)陳郁凱、劉錦駿和洪振方(2012)。
以團體互動歷程的觀點探討凝聚力對科學創造力之影響。
教育與心理研究,35(1),29-56。
陳時平(2004)。
國小職前與在職教師對科學理論評價觀點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3NTCTC147016)陳淑芬(2003)。
整合性遊戲團體對增進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口語溝通能力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1TMTC0742017)陳皎眉(2004)。
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234頁)。
台北市:雙葉書廊。
陳章正(2008)。
高中物理解題教學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6NKNU5231017)陳惠媛(2004)。
以「專題本位教學與學習」策略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童「運輸工具與能源」科學與技術認知之概念學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陳雅惠(2002)。
國小自然科教師對過時科學理論教學價值觀點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1NTCTC147024)陳雯宜(2009)。
運用概念構圖對臺灣國小五年級學生口語能力之影響(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8NTPTC694026)陳儀君(2005)。
說故事活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口語表達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傅鼎端(2007)。
不同開放程度的班級科展活動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科學過程技能、科學態度、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動機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單小懿(2010)。
有實力更有說話力。
商業周刊,1168期,P.110。
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9835&p=1游家政(1998)。
建構主義取向課程設計的評析。
中華民國課「課程與教學季刊」,1(3),頁31-46。
覃怡華(2011)。
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英語口語能力與英語學習態度之影響-以英語情境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賀惠芬(2010)。
第四十屆至第四十九屆全國中小學科展有關新興科技能源內容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馮伊薇(2009)。
中國節慶故事融入讀者劇場對學習動機及口語能力之影響:以台北市某私立國小高年級英語低成就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黃大釗(2008)。
贏再溝通。
台北市:宇河文化黃永昆(2005)。
運用專題為基礎之教學與學習以激發國小三年級資優生科學創造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黃泉泰(2010)。
全國中小學科學展覽會獲獎學生學習歷程與指導教師教學策略之研究-以高職組土木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美慧(2004)。
融入專題本位的教學與學習策略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童「月亮」單元的概念學習(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2NTPTC476059)黃茂在與陳文典(2004)。
問題解決的能力。
科學教育,273,21-41。
黃素菲編譯(2007)。
人際溝通(原作者:RonaldB.Adler&RussellF.)(1-39頁,181~185頁)。
台北市:湯姆生。
黃國勳(2012)。
發展小學專題學習課程方案之行動研究-以四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莉聆(2010)。
促進護生與精神病患有效溝通能力介入措施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義守大學,高雄市。
黃敦晴、李岳霞譯(2012)。
全局式學習:7大原則提升學習效率(MakingLearningWhole)。
(原著DavidPerkins大衛•柏金斯著)。
台北市:天下雜誌新華網(2009)。
〝科學的定義〞混沌五百年19字重新下新定義。
取自hwui999的部落格http://blog.udn.com/hwui999/2947251楊千慧(2001)。
當代女性地球科學家科學探索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明儒(2009年06月15號)。
探索教學法應用在科技概念學習之成效。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生《網路社會學通訊》,第80期。
取自http://tw.search.yahoo.com/r/_ylt=A8tUwY.8HvJQFicArwlr1gt.;_ylu=X3oDMTBzMzZsYWdqBHNlYwNzcgRwb3MDMjcEY29sbwN0dzEEdnRpZAM-/SIG=123bvu004/EXP=1358073660/**http%3a//www.nhu.edu.tw/~society/e-j/80/80-17.htm楊桂瓊、林煥祥和洪瑞兒(2012)。
以論證活動探討國小學童論證能力和科學本質之表現。
科學教育學刊,20(2),145-170。
楊喬涵(2008)。
「專題導向學習」策略應用在商業概論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
中等教育,59(1),111-128。
楊雅婷(2006)。
國小學童科展問題解決類型與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楊慕慈(2002)。
人際關係與溝通。
台北市:華騰。
楊龍立(1998)。
建構教學的研究。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9,21-37。
楊鎮豪(2010)。
國小五年級學童在科學專題導向課程中互動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楊鎮豪(2011)。
資訊科技融入國小科學專題式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腦力激盪法(2012)。
維基百科。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8%85%A6%E5%8A%9B%E6%BF%80%E7%9B%AA%E6%B3%95葉淑華(2008)。
國小高年級獨生子女學童的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台東市。
董家莒(2000)。
「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學成效(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88NTNU0135003)詹文男,楊錦波,天下網路部整理(2012)。
幽默感,是人際關係殺手?小心5禁忌。
2012年7月19日。
天下雜誌。
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Login.action?id=5032024&memberOnly=fullPage詹秀玉(2005)。
科展表現優良師生之互動歷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鄒慧英(2000)。
專題學習的概念介紹與評量設計示例。
發展小班教學精神宣導專書(5)-新世紀優質學習的經營,(35-52頁)。
台北市:教育部。
鄒慧英(2001)。
課程、教學、評量三位一體的專題學習。
台南師院學報,34,155-194。
廖雁慈(2002)。
台中地區國小自然科職前與在職教師對科學理論評價觀點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1NTCTC147025)廖銀秋(2009)。
情境引導對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童說話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彰化師範大學(1994)。
為什麼需要建構主義。
資料來源:八十三學年度台灣中區國民中學數理科概念改變教學策略研習會。
主辦單位: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取自台中縣教育網路中心www.tcc.edu.tw/~com/idea/idea1/idea1.doc彰化縣教育局(2012)。
彰化縣101年第52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實施計畫。
2012年8月10日取自http://www.chsport.tw/science/html_zz.asp?pid=6甄曉蘭、曾志華(2002)。
建構教學理念的興起與應用。
建構論—理論基礎與教育應用。
詹志禹編。
台北市:正中書局。
劉孟奇(2008)。
培養良好的表達溝通能力《給社會新鮮人的一封信》之一。
大紀元電子報。
取自2012年7月20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8/8/29/n2245661.htm?p=2劉孟奇(2008)。
給社會新鮮人的第一封信:培養良好的表達溝通能力。
大紀元電子報。
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8/9/23/n2272539p.htm劉彥宏(2007)。
線上專題導向學習管理系統之設計及其在專題導向合作學習的應用(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5TMTC5480001)斳知勤(2002)。
效化「基本科學素養」問卷。
科學教育學刊,10(3),287-308。
斳知勤(2011)。
科學素養與科學教育的目標。
收錄於黃鴻博主編: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P9-10)。
台北市:五南。
歐映青(2007)。
以認知師徒制觀點探討科展績優教師應用科學社團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禚建茹(2010)。
參與社團活動、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就業力培養之關係研究。
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6,1-26。
蔡文輝(1994)。
社會學理論。
台北市:三民書局。
蔡品瑢(2009)。
幼教教師運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幼兒科學園」進行自然科學教學之需求與滿意度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8NTCTC587017)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
(2001)。
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
台北市:心理。
蔡淑靖(2010)。
綜效動機對指導科展之國中教師創造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蔡喜信(2001)。
博物館成人觀眾學習參與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鄭佩芬(2000)。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台北市:揚智文化。
鄭博真(2011)。
我國幼兒教師創造力人格特質與創造力教學行為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報,31,71-98。
鄭維儀(2011)。
奈米科學探索活動對高中生科學素養的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蕭雨潔(2009)。
探究中學生參與科學展覽活動對其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蕭智仁(2010)。
融入溝通能力之5E探究教材對九年級電流磁效應單元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9NCUE5198023)蕭雅慈(2010)。
主題式教學法對台灣國小學生英語口說溝通能力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賴世真(2007)。
輔助溝通系統介入腦性麻痹多重障礙幼兒溝通能力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6NTCTC789012)賴秋梅(2006)。
創意問題解決教學歷程之研究~生手教師指導科展創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賴慶三(2002)。
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專題本位教學之探討。
國民教育,43(1),59-64。
賴慶三、高汶旭(2004)。
國小專題本位科學展覽活動教學之研究。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
35(2),259-286。
賴瑩霜(2011)。
科展指導教師之認真型休閒特質、休閒動機、休閒滿意度與行為意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錢康偉(2010)。
科學中心營運策略之研究-以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謝宏杰(2008)。
專題本位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電磁作用」單元學習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6NTPTC147023)謝佩雯(2003)。
從觀眾與從業人員的視角探討科學博物館成人教育實踐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2NKNU0142033)謝敏男(2011)。
運用情境式教學法融入科學動手做課程。
國小科學教育之理論、實務與科學新知。
主編:賴慶三。
100年度地方教育輔導叢書。
台北市:台北教育大學。
謝惠聰(2007)。
一位科展績優教師在科學教育的歷程反思(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5NSYS5331021)謝智謀(2003)。
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
教師天地,127,6-13。
謝憶芳(2010)。
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與科學素養之探討-以太陽能電池為主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鍾志輝(2002)。
科學專題研究的指導策略--以水震盪之研究為例。
(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1NKNU0231005)簡聿成(2009)。
學校本位科學展覽指導教師輔導方案之發展與評估(博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
22098NKNU5231011)羅婉萍(2011)。
國中學生參與科展過程中所表現的數學資優特質之探討(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9NCUE5284033)羅雯萍(2008)。
提升國小一年級學童說話能力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6NHLT1461003)嚴長壽(2002)。
御風而上:嚴長壽談視野與溝通。
台北市:寶瓶文化。
嚴婉尹(2008)。
國中生科展經驗對其科學探究技能與歷程覺知之影響(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096NTOU5331031)蘇丹威(2009)。
學科教室型與特別教室型科學教師的專業成長:個案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8NTNU5065103)蘇純繒、丁秋瑤(2008)。
運用管制圖於受試者能力測驗之試題品質分析。
測驗統計年刊,16(上),75-88。
蘇錦麗、李昕翰(2009)。
大學校院學生學習成果本位評估模式之行動研究:建構與運用。
載於楊思偉(主編),課程實驗與教學改革,121-154。
台北市:五南。
蘭馨(2012)。
排排坐教育/座位一律ㄇ形另種僵化。
聯合報。
取自http://udn.com/NEWS/OPINION/X1/7303505.shtml讀賣新聞(2009)。
日學生溝通力不足,校園暴力事件增加。
取自教育部電子報第388期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4777龔東昇(2009)。
科學博物館培育國民科學素養指標之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英文部分Blumer,H.(1969).Symbolicinteractionism.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Boghossian,P.(2006).Behaviorism,constructivism,andSocraticpedagogy.Educationalphilosophyandtheory,38(6),713-722.Bomford,A.(2011).Nopens'driveforpupilsstrugglingwithsentences.BBCNews.Retrievedfromhttp://www.bbc.co.uk/news/education-15036247Brammer,L.M.(1993).Thehelperingrelationship:processandskill.NewYork:Allyn&Bacon.Cupach,W.R.,&Canary,D.J.(1997).Competenceininterpersonalconflict.NewYork:McGraw-Hill.Foa,U.G.,&Foa,B.E.(1974).Socialstructureofmind.Springfield,IL:CharlesC.Thomas.Gardner,H.(1993).CreatingMinds.NewYork:BasicBooks.Glover,T.(1993).Theteachingofeducationalpsychologythroughproject-basedlearning.(ERICDocumentReproductionServiceNo.367703)Gordin,D.N.,Polman,J.L.&Pea,R.D.(1994).Theclimatevisualizer:sense-makingthroughtscientificvisualization.JournalofScienceEducationandTechnology,3(4),203-226.Heider,F.(1958).Thepsychologyofinterpersonalrelations.NewYork:NortonHenry,J.(1994).Teachingthroughprojects.London:KoganPageLimited.Hilton,J.U.(1988).Project-basedlearningforforeignstudentsinanenglish-speakingenvironment.(ERICDocumentReproductionServiceNo.301054)Homans,G.C.(1974).Socialbehavior:Itselementaryforms.NewYork:Harcourt,Brace&Jovanovich.Jian-Jung,C.,Huann-Shyang,L.,Ying-Shao,H.,&Huei,L.(2011).Dataandclaim:Therefinementofsciencefairworkthroughtargumentation.Internationaljournalofscienceeducation,1(2),147-164.Jocelyn,W.,Davit,G.,Marie,J.&Patricia,T.(2011).Discussingethicalissuesinschoolscience:Aninvestigationintotheopportunitiestopracticeanddevelopargumentsofferedbyonlineandface-to-facediscussions.Internationaljournalofscienceeducation,l(1),47-69.Johnson.D.W.&Johnson.R.T.(1994).ThenewcirclesoflearningcooperationintheclassroomandSchool.American:ASCD.Jussim,L.(1990).Socialrealityandsocialproblems:Theroleofexpectancies.Journalofsocialissues,456,9-34.Katherine,A.Y.(1994).Constructingbuildings,bridgesandminds:Buildinganintegratedcurriculumthroughsocial.Curriculumreview,33(9),25-26.Katz,L.G.(1994).Theprojectapproach.ERICDigest.(ED368509)Krajcik,J.S.,Blumenfeld,P.C.,Marx,R.W.&Soloway,E.(1994).Acollaborativemodelforhelpingmidlegradescienceteacherslearnproject-basedinstruction.Theelementaryschooljournal,94(5),483-497.Krajcik,J.S.,Czerniak,C.M.,&Berger,C.F.(2003).Teachingscienceinelementaryandmiddleschoolclassrooms:Aproject-basedapproach(2nded.).US:McGraw-Hill,2002.Lewis,P.V.(1975).Organizationalcommunication:Theessenceofeffectivemanagement.Columbus,OH:Grid.Maccoby&Jacklin(1974).Stree,activity,andproximityseeking:Sexdifferencesintheyear-oldchild.ChildDevelopment,44(1),33-42.Maslow,A.H.(1943).Atheoryofhumanmotivation.PsychologicalReview.50(4),370-396.Mead,G.H.(1934).Mind,self&society.Chiago:TheUniversityofChiagoPress.Meyer,D.K.,Turner,J.C.&Spencer,C.K.(1997).Challengeinamathematicsclassroom:students’motivationandstrategiesinproject-basedlearning.TheElementarySchoolJournal,97(5),501-521.Miller,G.R.(1976).Introduction.InG.R.Miller(Ed.),Explorationsin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NewburyPark,CA:Sage.Montgomery,B.M.(1988).Qualitycommunicationinpersonalrelationships.InS.W.Duck(Ed.),Handbookofpersonalrelationships(pp.343-359).NewYork:Wiley.Morgan,A.(1983).Theoreticalaspectsofproject-basedlearinginhighereducation.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alTechnology,14(1),66-78.Park,M.R.(1985).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andthequestforpersonalcompetence.InM.L.Kanapp&G.R.Miller(Eds.),Handbookof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pp.171-201).Parke,R.D.&O’Neil,R.(1997).Handbookofpersonalrelationships(2ndedn.).Chichester:Wiley.Ritzer,G.(1992).Sociologicaltheory(3rded.).NewYork:McGraw-Hill.Rola,K.(2012).Natureofscienceanddecusion-making.InternationalJournalofScienceEducation,34(1),67-100.Schutz,W.(1966).Theinterpersonalunderworld.PaloAlto,Calif.:ScienceandBehaviorBook.Schutz,W.C.(1958).Athree-dimensionaltheoryofinterpersonalbehavior.NewYork:Shaffer,D.R.(1996).Developmentalpsychology:Childrenandadolescence(4thed.).NewYork:Brooks/ColeandITP.Spitzberg,B.H.,&Cupach,W.R.(1989).Handbookofinterpersonalcompetenceresearch.NewYork:Springer-Verlag.Spitzberg,B.H.,&Hecht,M.L.(1984).Commponentmodelofrealationlcompetence.HumanCommunicationResearch,10,575-599.Sulliven,H.S.(1953).Theinterpersonaltheoryofpsychiatry.NewYork:W.W.Norton&Company.Inc.Tedeschi,J.T.,&Norman,N.M.(1985).Socialpower,self-presentation,andtheself.InB.R.Schlenker(Ed.),Theselfandsociallife(pp.293-322).NewYork:McGraw-Hill.Thibaut,J.W.&Kelley,H.H.(1986).Thesocialpsychologyofgroups,2nded.NewBrunswick,N.J.:Transactionbooks.Thibuat,J.W.,&Killy,H.H.(1978).Interpersonalrelations:Atheoryofinterpendence.NewYork:Wiley.ThirdInternationalMathematicsandScienceStudy(TIMSS),(2007).Improvingmathematicsandscienceeducation.RetrievedJune27,2011,fromTIMSSinternationalStudyCenterWebsite:www.timess.org.Thomas,J.W.,Mergendoller,J.R.&Michaelson,A.(1999).Project-basedlearning:AhandbookforMiddleandHighSchoolTeachers.Novato,CA:TheBuckInstituteforEducation.Trenholm,S.&Jensen,A.(1996).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Belmont:ITP.Tubbs,StewartL.(2011).Asystemsapproachtosmallgroupinteraction,7thed.NewYork:McGraw-Hill.Verderber,R.F.&Verderber,K.S.(1992).Inter-act:Usinginterpersonalcommunciationskills(6thed).Belment,Calif:Wadsworth.Verderber,R.R.,&Verderber,K.S.(1995).Inter-Act:Using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skills(7thed.).NewYork:Thomson.Wiemann,J.M.,&Backlund,P.(1980).Currenttheoryandrearchincommunicationcompetence.ReviewofEducationalResearch,50,185-199.Wolk,S.(1994).Project-basedlearning:Pursuitswithapurpose.EducationalLeadersship,52(3),42-45.Yilmaz,C.(2012).Developingchildren’sviewsofthenatureofsciencethroughroleplay.InternationalJournalofScienceEducation,34(7),1075-1091.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以專題為基礎之教學與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
2.
「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學成效
3.
資訊融入專題導向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態度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
4.
合作學習在網路教學上對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
5.
以專題為基礎的教學與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自然科學習成就與班級氣氛影響之實驗研究
6.
說故事活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口語表達能力影響之研究
7.
網路「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為例
8.
整合性遊戲團體對增進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口語溝通能力之研究
9.
國小實施資訊科技融入「以專題為基礎之教學與學習」:以高年級自然科為例
10.
創造力青少年其家庭教養環境之研究--以全國科展得獎國中生為例
11.
溝通式教學觀對國小學童英語口語溝通能力影響之研究
12.
博物館成人觀眾學習參與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
13.
問題導向教學策略對技職校院學生行銷研究學習成效及人際溝通能力提昇之研究
14.
融入專題本位的教學與學習策略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童「月亮」單元的概念學習
15.
國小高年級獨生子女學童的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
1.
王雅雪、盧秀琴(2004)。
環境教育融入生活課程之設計與實現。
國教學報,16,153-184。
2.
吳俊憲(2000)。
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及其在九年一貫課程之相關性探討。
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11,4。
3.
吳清山(2003)。
體驗學習的理念與策略。
教師天地,127,14-22。
4.
李秀晟、楊棠浩、鍾崇燊(2009)。
科學家的巧思。
科學發展月刊,437,64-67。
5.
李登隆(2004)。
資訊融入專題導向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態度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6.
林志穎(2005)。
杜威的社會論教育理念之探討。
國立臺南大學「南大學報」,39(1),41∼62
7.
林裕仁、洪振方、高蕙蓮,(2009)。
科學本質明示教學中的契機與困惑。
屏東教大科學教育,29,17-29。
8.
洪秀雄(1997)。
試論資訊科技快速發展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本論文發表於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舉辦之第二屆「當前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
9.
洪振方(2003)。
探究式教學的歷史回顧與創造性探究模式之初探。
高雄師大學報,15,641-662。
10.
常雅珍、毛國楠(2006)。
以正向心理學建構情意教育之行動研究。
師大學報:教育類,51(2),121-146。
11.
張美玲(2000)。
以專題為基礎之教學與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88NPTTC576013)
12.
郭懿慧(2001)。
溝通式教學觀對國小學童英語口語溝通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13.
陳文典(2003)。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課程及其實施。
NSTST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資源中心。
取自http://phy.ntnu.edu.tw/nstsc/first_class.htm
14.
陳淑芬(2003)。
整合性遊戲團體對增進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口語溝通能力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1TMTC0742017)
15.
陳章正(2008)。
高中物理解題教學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22096NKNU5231017)
1.
不同分組方式進行專題導向學習之研究―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為例
2.
雲端上的科學專題導向學習-運用雲端運算服務於國小科學之專題導向學習研究
3.
專題導向學習對國小學生批判思考的影響以健康飲食生活課程為例
4.
專題導向學習對國中學生英語學習動機成效之研究-以平板電腦結合網路資源為例
5.
以專題導向學習融入教學媒體與科技課程之行動研究
6.
專題導向學習應用於程式設計實習課程對技術型高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習態度之影響
7.
應用專題導向學習提升大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行動研究─以數位學習概論課程為例
8.
運用數位概念構圖於跨學科專題導向學習之成效分析-以國中生物數學之網路學習為例
9.
專題導向學習實施於公立高職三年級學生之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
10.
專題導向學習運用於國小節能減碳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太陽-永續家園」主題為例
11.
臺北市國小學童母親與級任教師管教方式對學習行為影響之研究
12.
專題導向式學習於智慧教室之研究
13.
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臉書與人際關係的相關度探討
14.
雲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之性別角色、班級歸屬感與霸凌行為之相關研究
15.
領導成員交換關係對職場偏差行為之影響-台日美企業文化為干擾變數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延伸文章資訊
- 1科學專題- 科技大觀園
科學專題. 111/05/16. 「癌」沒準備好嗎?解析癌症,掌握健康. 111/05/09. Say yes to STEM:傑出女力的卓越成就. 111/05/02. 借古鑑今-關於科學與歷...
- 2高一科學專題課程簡介
一上. 多元探索. 藉由參與物理、化學、生物、地科、數學. 等各領域之專題講座、校外參訪、實地操. 作,讓學生了解各領域之研究範疇、相關. 發展及應用。
- 3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成果網高年級科學專題研究學生作品
::: 您的位置:首頁 > 科學專題研究 > 102學年度 > 高年級科學專題研究學生作品. 友善列印,開新視窗.
- 4生命科學專題研究--微生物免疫與生物藥學系暨研究所 - 嘉義大學
- 5科學專題導向學習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溝通能力的研究
Shih-Tsai Chen · 科學專題導向學習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溝通能力的研究 · Project-Based Learning for Science to Enhance the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