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簡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樣你不但是一個好人,更是君子,將來還會成佛呢! 「人之初」,人剛生下來的時候。

「性本善」,本性都是善良的,這句話是孟子說 ...             三字經簡說(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首先要介紹開頭的第一個字是「人」,就是要我們學「做人」,這本書的最終目的,也是在教我們如何建立「人格」。

  「人」,有好人和壞人,我們不可以學壞人,因為現世一定會受苦報,將來還會投生到不好的地力去受苦。

那麼要如何做好人呢?就是要孝順、友愛、忠誠、守信、有禮、行義、廉潔、知恥。

簡單的說就是要做利益別人的事,不要害人、佔別人的便宜。

我們是佛弟子,更應廣積功德,利益眾生,再把功德回向西方,願一切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

這樣你不但是一個好人,更是君子,將來還會成佛呢!   「人之初」,人剛生下來的時候。

「性本善」,本性都是善良的,這句話是孟子說的。

孔子是說「性相近」,每個人的本性原本都是很接近的,不善也不惡,但是,「習相遠」,後來因為生活在不同的環境,「學習」了不同的事情,慢慢地,相差就越來越遠了。

   你們看,剛生下來的嬰兒,他躺在搖籃裡,吃飽了睡,睡飽了吃,拉屎尿溼他就哭,根本不知什麼是善惡,什麼也不會做,每個嬰兒都一樣,這是「性相近」最好的說明。

但是當他慢慢長大,由父母那裡學習觀念、習慣、動作、語言後,就有所改變了。

如果父母生活規律、動作文雅、說話溫和,一切行為都正正當當,孩子就學到好的,成為好孩子,上學後又遇到好老師教他學問道理,就會成為正人君子了。

可見環境對一個人是多麼重要,因此我們要多親近好人,學習好的行為。

更要趁年幼頭腦清楚之時,把握學習機會,養成好習慣,去掉壞毛病。

     由經文,我們可以知道學習環境對一個人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我們有了好環境,學習起來將是事半功倍,不容易退轉。

古人有句話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蓬是一種雜亂無章的草,但是如果把它種在麻中(麻是一種直挺生長的植物)蓬也不得不直了,這可以給學習環境的重要下個註腳。

   我們求道學佛最好的環境,要算是西方極樂世界了,那兒有良師: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益友:許多大菩薩、阿羅漢。

你有疑問可以馬上向他們請教,他們都是好榜樣,你看見大家都很用功,自己自然而然也跟著進步了。

   那兒氣侯溫和,沒有炎夏、寒冬,用起功來很舒適,餓了食物自然現在你面前,吃完自然隱去,省去許多麻煩,真好。

但是那兒不是隨便可以去的,必須發願往生,並精進念佛,隨時隨地都要想到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了,才有希望去。

同學或許會問:「就這麼便宜嗎?」是的,阿彌陀經上寫得清清楚楚,我們要信佛說的話才是。

   但是佛經沒有人解說,你再聰明也無法明白裡面的意思,那怎麼辦?要知道,目前我們讀的佛經是用中文翻譯而成的,因此我們必須先讀中國的聖賢書,從最基本的三字經讀起,虛心接受老師的教悔,並且把書中的道理,實行在日常生活中,改掉自己不好的習慣,養成好規矩,使自己成為一位彬彬君子。

如此,國學有了相當基礎,再研究佛學,就容易明瞭,因此當前最好認真用功讀書,無形中,你就會進步,這就是在做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準備了。

   苟是「如果」的意思。

「苟不教」,如果不去教育他。

任何人剛生下來的時候,都是懵懂無知的,凡事都要經由父母、兄姊、師長給予指導才會明白。

我們且看小孩子,他們本來不會走路;不會說話;不會拿筷子;不會穿衣服、穿鞋子,經過一段時間的指導他會了,可見習慣和行為要經由指導才會,道理更是要教才會明白;知道那些事該做,那些不該做;那些東西可以拿,那些東西不可以拿;那些話該說,那些話不該說,父母師長要負起這個重要的教育工作,引導小孩子往「正」路上走,使他做正事、去正路、說正話,這樣要想孩子成為正人君子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相反的,如果父母不教育他,他的性情就會變遷,遷就是「改動、遷移」,但往好處遷移的機會很小,除非他的資質很好,會分辨是非善惡,否則都只有往壞處發展;脫下的鞋子亂放;吃完的果皮亂丟;看見別人的好東西就佔為己有,只求隨心所欲,而不管會不會妨害他人,最後成為社會的害蟲,這全是因為沒有教育他的緣故。

  「教之道」教導的方法,「貴以專」,注重在使孩子專心,「專心」可以說是學習的利器,如果一心二用,下再多的功夫也是枉然,譬如你正在算數學,又一面看電視,這就是不專心,數學一定會算錯。

所以做什麼事都必須專心,能專心就是有定力,同學們可以用念佛來訓練自己的定力,有定力的孩子,學習能力會特別強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