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群體和偏見能如此容易地形成:社會認同理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你通過保護像你一樣的其他人來保護自己。

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 不過, ... 心理學知識特快-首頁 跳到主文 蒐集很多外國文章翻譯讓大家可以吸收外國的知識 內容大多都是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哲學邏輯等等 部落格全站分類:財經政論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留言迴響不必打驗證碼!!!本站歡迎交換連結 -意者在右邊留言板留言- 【加到我的最愛】 Jan23Sat201017:11 為什麼群體和偏見能如此容易地形成:社會認同理論   我們為什麼去做愚蠢而不合理的事情:十大傑出社會心理學研究(七) 為什麼群體和偏見能如此容易地形成:社會認同理論  這項經典的社會心理學研究證明了人們只需要一點點藉口就可以形成群體,並開始歧視不屬於這個群體的其他人。

 人們在群體中的行為總是引人入勝而又時常令人煩惱。

一旦人們組成了群體,我們就開始做出奇怪的事情:模仿群體中其他成員的行為,偏袒自己群體中的成員,尋找一位可以頂禮膜拜,並抗擊其他群體的領袖。

只要去看看Sherif做的RobbersCave實驗就能夠發現,要挑起不同群體間的衝突是多麼容易的一件事。

  但是看看你屬於的不同類型的群體,你就會看到它們之間有巨大的差異。

有一些群體更像是屬於同一作戰部隊的士兵,他們從小就互相熟識。

這種關係持續時間長久、緊密,成員之間相互保護對方。

或許屬於這種群體中的人們徹底地改變自己的行為,並在很多方面袒護同胞就顯得並不足為奇。

  不過,其他的一些群體則遠沒有這麼緊密。

比如說,一家體育俱樂部的支持者,或者只在幾個月內一起研究同一課題的同事,甚至是在一間畫廊鑒賞同一幅畫作的一群人。

  在任何能引起人注意的範圍內,我們似乎都不可能認為共同站在同一幅畫前僅僅30秒鐘的人形成了一個群體。

這種關係難道不顯得太過於稍縱即逝了嗎?這正好就是社會心理學家Henry Tajfel和他的同事們要來回答的問題。

  他們相信,一個群體和隨之形成的偏見有可能形成於很短的時間內。

實際上,他們認為即使在成員之間沒有面對面的交流,相互之間互不認識,而且他們的“群體”行為沒有實際影響力的情況下,還是有可能形成群體。

換句話說,他們從這個徒有形式的群體那裡完全無法獲得任何得失。

      形成一個“群體概念最為淡薄的群體”   Tajfel和同事們想出了一個證明他們想法的簡單有效的方案。

一些14、15歲的男孩作為被試被帶進實驗室,並且看了Klee和Kandinsky兩人畫作的幻燈片。

他們被告知,實驗者會根據他們對於這些畫的偏好將他們分為兩組。

  當然,這是一個為了在他們心中產生“我們”和“他們”的概念的謊言。

實驗者希望這兩組孩子對於誰和自己同組,組別意味著什麼,或者他們有什麼得失這些問題幾乎沒有任何概念。

  在安排完之後,孩子們一個一個被單獨帶入一間小隔間。

然後每人被要求將虛擬貨幣分發給兩個組中的其他成員。

他們知道的資訊只有那些男孩是屬於哪個組的,以及屬於那個人的一個代碼。

  為了弄清楚在自己這組和對方的那組之間這些孩子更偏向于哪一方,實驗者設計了一系列的規則。

在其他的一些試驗中規則被稍作改動,以便於驗證一些其他理論。

這些孩子在分發虛擬貨幣時是否:   公平?   為了獲得最大的共有利益?   為了獲得最大的本組利益?   為了獲得兩組間最大的差距?   有所偏袒?這包含了最大本組利益和最大兩組間差距的結合。

    令人吃驚的發現   根據孩子們分發虛擬貨幣的情況來看,被試確實證明了群體成員間典型的行為界限:相對于其他組的成員,他們更偏向於自己組的同伴。

在其他很多試驗中,這種格局持續地得到發展,而且在其他的實驗中得到了複製。

如果你能相信的話,在這些實驗中,群體概念甚至更加淡薄。

  在我第一次看到這項實驗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它太令人吃驚了。

要知道,那些孩子完全不知道誰“和自己”在同一組中,以及誰在另一組中。

但是,關於這項實驗最為令人費解的一點在於這些孩子從偏袒自己這組中完全無法得到任何好處——看起來並沒有任何東西左右他們的決定。

  在現實世界中有一個很好的偏袒自己的群體的理由——一般來說這對你自己也是有利的。

你通過保護像你一樣的其他人來保護自己。

      社會認同理論(SocialIdentityTheory)   不過,Tajfel認為,有一些東西左右了男孩們的決定。

那是一種非常微妙而又無比深刻的東西。

  Tajfel相信人們的身份是建立在自己的群體成員身份之上的。

舉例說,想想你自己屬於什麼群體:比如在工作上,或是在家庭中。

你自己的身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由這些群體來定義的。

換言之:你所屬群體的性質決定了你的身份。

  鑒於這種說法,我們希望成為地位高、形象良好的群體中的一員就再正常不過了。

不過非常關鍵的一點在於,地位的高低是在比較中才能看得出來的。

也就是說:知道自己所屬的群體高人一等就需要有另外一組可以讓我們俯視的群體的存在。

  那麼,根據社會認同理論,實驗中的那些男孩確實有理由在分配虛擬貨幣的時候變得自私。

這完全是通過讓自己的這組看上去更優秀,從而抬高自己的身份。

      批評   沒有任何實驗可以,或者應該停留在其表面價值上。

我們必須問,它是否真的證實了作者聲稱它所證實的理論。

這項實驗和對其的解釋時常遭致兩種批評。

  1.   被試的行為可以通過經濟上的利己主義來解釋。

但是:在另一個試驗中,“虛擬”貨幣被換成了符號,結果仍然相同。

2.   被試只是用他們認為實驗者希望他們給出的回應方式來做出回應(心理學家將其稱為“需要特徵”)。

但是:Tajfel認為被試並不知道實驗者想要的結果是什麼。

回想一下,分發虛擬貨幣的規則時常變化。

而且,實驗者鼓勵被試認為選擇自己喜歡哪位元畫家的作品(“第一部分”實驗)和分配虛擬貨幣(“第二部分”實驗)之間沒有聯繫。

  儘管有這些批評,Tajfel和同事們的發現經歷了時間的考驗。

這個實驗以及類似的實驗在改變了實驗變數之後被重複了很多遍,實驗結果幾乎不變。

      群體成員的向心性   社會認同理論說明,我們的身份是由我們所屬的群體塑造的。

其結果就是我們有目的地改善自己的群體和其他群體相對的形象和地位。

  Tajfel和同事們的實驗表明我們所從屬的群體對於自己是如此重要,以至於我們在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激勵的情況下還是會加入持續時間最為短暫的群體。

然後我們會自發地讓自己所屬的群體看上去比其他群體更優秀。

  我們所屬的群體對於我們的重要性,以及我們經常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如此輕易地加入不同的群體,這些都是關於人性微妙而又深刻的觀察。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Hook 心理學知識特快-首頁 Hook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全站分類:生活綜合個人分類:心理學此分類上一篇:每個人的固定邏輯"好我""壞我" 此分類下一篇:關掉一些門的好處 上一篇:每個人的固定邏輯"好我""壞我" 下一篇:關掉一些門的好處 歷史上的今天 2010:目光意味著思考 2010:愛情5定律 2010:睡前行為看男人性格 2010:自殺預防手冊 2010:男女搭訕的心理學 2010:年齡的意味 2010:路西法效應︰普通人心中的惡魔 2010:網路遊戲中的人類行為 2010:社會學解讀︰愛與親密關係 2010:人格心理學的寓言 2010:身邊的好日子 2010:沒有統治者的和諧社會 2010:第三人稱講述“我”自己 2010:太多選擇的煩惱 2010:遗忘是如此迅速 2010:舌尖現象,堵塞的記憶 2010:健忘。

焉知非福? 2010:記憶是如何扭曲和虛構的︰錯誤歸因 2010:光環效應︰你的大腦是個謎 2010:服從威權還是墨守陳規? 2010:我們陰暗的內心︰史丹佛監獄實驗 2010:RobbersCave實驗中的戰爭與和平,以及實力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2010:我們如何以及為何對自己撒謊 2010:虛假偏差 2010:關掉一些門的好處 2010:每個人的固定邏輯"好我""壞我" 2010:十個心理學的效應 2010:格林童話原始版本(很黃很暴力) 2010:晚睡其實是一種疾病!"拖延症Procrastination" 2010:記憶能否除去 2010:接納的預言 2010:熟人相親??? 2010:溝通手冊-自我表露 2010:日本人的性風俗 2010:九張圖看出你的性格!!! 2010:世界不是由天才創造的 2010:有關欺騙自我的真相 2010:你是騙子嗎?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文章分類 電影(1)書評(2)理財資訊(2)博奕論(6)奇聞軼事(41)心理學(205)未分類文章(2) 熱門文章 New 最新迴響 文章搜尋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