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大千佛學社 - 明倫海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陳甘煌於2005/8/7 下午06:26:36以十四講表接引新生,應如何深入淺出,把握要旨? 借用師長的一句話共勉之~~ ... 又智雖本能,然無始來被煩惱習氣所染污而變成識。

/ / / / / / / 唯識簡介-鍾老師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 佛說阿彌陀經 第一表 第二表 第三表 第四表 第五表 第六表 第七表 第八表 第九表 第十表 第十一表 第十二表 第十三表 第十四表 ===========  回到首頁 網站導覽   第一表   轉貼明倫講座同學的提問: 十四表為入門之鑰,平日在學社中接引新生,應如何深入淺出,把握要旨? 陳甘煌於2005/8/7下午06:26:36以十四講表接引新生,應如何深入淺出,把握要旨? 借用師長的一句話共勉之~~ 「如果真發心護持正法,一定要發大乘心!」 真正發了大乘心,就必然會解行並進! 因為末法時期眾生多思辨少能仰信,弘法者必須起碼懂得基礎教理,才能於財施、無畏施的同時,給予更重要的法施。

而法施的權巧方便,端賴平時踏實的深入鑽研,唯有深入才能淺出。

如果想從便宜中找更便宜,雪公說:「只會自誤。

」想來,更會誤人! 因為那只會令人感覺是迷信而已,因為說來說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因此,老老實實將六門功課,尤其十四講表,理路了解清楚,涵義了然於心,從日常行住坐臥去實踐與反省,這就是很踏實的行門助功夫。

護持學社一定要有熱情,但是不能只靠熱情,還要有理性。

理性就是隨時知道自己有什麼?缺什麼?可以去哪裡找資源與充電? 這樣才能有源源不絕的活水灌注,才有沃土可以長養聖胎呀! 阿彌陀佛~~ 黃靜芬在2005/8/9下午08:03:29編輯過 陳甘煌於2005/8/7下午06:26:36以十四講表接引新生,應如何深入淺出,把握要旨? 轉貼吳思飛老師的回答: 學社的對象是初學者,對佛法完全陌生,應多舉事例,能有實用及証明的價值。

而且每一表要有充分的時間,不要趕進度,否則初學者不易體會出味道,尤其較重要的第一表、二、八、十三表。

陳甘煌於2005/8/7下午06:26:36以十四講表接引新生,應如何深入淺出,把握要旨? 回想自己以前在學社聽十四講表,最感受用的就是認知六道輪廻與因果原理, 而這都是老學長慈悲請初機學長消文,藉著消文,自己有所整理,雖是囫圇吞棗, 卻也種下不少學佛種子,再者,也請老學長有空能多回學社關照一下,接引初機學長, 因為初學佛法,一定有不少疑問,若能適時解惑,說說學佛經驗,必能使其受用. 茲摘錄簡老師在明倫雜誌上—[淺釋內典研究班班訓]中的一段,與大家共勉.   一個深信因果的人,一定也是樂天知命的人,何以呢?因為一個樂天知命的人,他深切的知道:我們當前所受的苦樂果報,都是我們自己過去善、不善業因所招感來的!世界上富貴安樂的人,一定是過去樂善好施的!那貧苦窮困的人,一定是過去慳貪鄙吝的!所以樂果,固不值得驕矜;苦報也不必頹喪!因為已熟的業因,雖不可轉,而未來的苦樂,卻大有自由選擇的餘地,正需要我們現在去努力創造!深信因果的人,因為知道未來無邊的希望,一切操之在我,所以現在必須要努力向善,而不敢懶惰懈怠!又知道現在的苦樂,是自己過去善、不善業因的結果 ,所以安心受報,而不怨天尤人!正如中庸上所說的:「君子素位而行」,所謂「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君子之人,無論在什麼環境,都只有反求諸己而已,所以隨處都能悠然自得!   論語堯曰篇載,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意思是說:不知天命的人,亦即不知吉凶禍福,榮辱得失的道理的人,將不足以成為一個君子!換言之:唯有深信因果法則的人,才能成為一個德行篤厚的君子! 陳甘煌於2005/8/7下午06:26:36以十四講表接引新生,應如何深入淺出,把握要旨? 透過一遍遍的聽,一次次的研討,一回回的學講,功深力久則入! 熟方能生巧,待熟到能記住每一表八成以上的內容,不看表也能講得出來時,或可得其旨趣! 掌握每一表的脈胳,每一表的架構,每一表的旨趣時,自能左右逢源,深入而淺出!  (1)代秀妃學長貼題如下: 1、本身煩惱、環境所知之十二項內容與煩惱障、所知障有何關係?二障在第一表有何重要地位?(碧敏學長) 2、如果您為初學介紹第一表,您所要強調的重點會是那些?為什麼?(虹巧學長) 黃靜芬於2006/3/31下午03:54:48【雪窗初級組--十四講表】第一講表(乙)(丙)表研討題目 2、如果您為初學介紹第一表,您所要強調的重點會是那些?為什麼? (虹巧學長) 答:以下是虹巧個人的淺見,歡迎各位師長、學長能多加補充說明。

*為初學者介紹第一表,應當以「覺」為詩眼,貫穿脈絡。

(1)為什麼要學佛?佛與眾生的差別是什麼?人人本具佛性,不可妄自菲薄,已開發佛性者是佛,未開發者是眾生。

了解眾生都是能夠成佛的,成佛的下手處在那裡?不在你擁有多少知識學問,不在身份地位的優劣高下,其實就在眾生的「一念之間」,你肯不肯下覺察、覺悟的功夫。

(2)覺察什麼?覺悟什麼?原來人生本身多煩惱,宇宙環境有所不知,都是種種的障礙,對於宇宙人生不能支配的人,也就不能自在地做自己的主人,凡事都要依賴。

覺察、覺悟是我們學佛的第一步,踏出第一步,勇敢面對自己的痛苦、習氣,還有對環境的無知,了解自身的渺小,透過學佛認識自己、認識環境,這就是正確的宇宙人生觀。

(3)覺悟的範圍有多大?空間、時間,無窮無盡、無始無終,我們的心性也是如此,透過學佛、念佛,一句彌陀萬德洪名,蘊含宇宙萬法,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開發心性,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邁向往生成佛的大道。

{f1) 黃靜芬於2006/3/31下午03:54:48【雪窗初級組--十四講表】第一講表(乙)(丙)表研討題目 (1)本身煩惱、環境所知之十二項內容與煩惱障、所知障有何關係? 答:這十二項內容,乃雪公略舉二障於日用平常當中最切要者,以為觀照起覺之下手處。

(2)二障在第一表有何重要地位: 答:於二障起覺是修行、開發三智成就佛道的入處。

 陳甘煌在2006/4/13下午 03:15:25編輯過」 黃靜芬於2006/3/31下午03:54:48【雪窗初級組--十四講表】第一講表(乙)(丙)表研討題目 1、本身煩惱、環境所知之十二項內容與煩惱障、所知障有何關係?二障在第一表有何重要地位?(碧敏學長) 答:碧敏試著回答,如有錯誤不足處,懇請老師學長們不吝指正。

阿彌陀佛。

(1)眾生本具佛性,但因無明而不覺,如鏡蒙塵,光明隱晦。

甲表明眾生非大覺者乃因有煩惱、所知障。

乙表依本身煩惱與環境所知說明二障與吾人之關係。

觀人生本身就是煩惱,以當前所受最為深刻,總說眾苦,細舉不自由、不平等等諸苦果,由苦果溯究苦因,當前造業不止(業),總說苦因,細說縛具分別業,既造業因,必受苦果,更生煩惱,如此惑業苦輪轉無有已時。

欲除煩惱障,應起”覺察”方能離苦得樂。

觀宇宙環境充滿所知但無所知,面對世間森羅萬象--惡難遣、好難求、得易逝,備感無力,知難知易故起警覺心;面對人情事理—情多異、事多變、理多秘,深感諸”多”故起戒慎心,以破所知障,身處惡濁環境,惟有覺悟方能破迷起悟。

(2)二障在第一表有何重要地位: 示佛與眾生之差別。

為悟與迷之關鍵。

為心性開顯之樞鈕。

黃靜芬於2006/3/31下午03:54:48【雪窗初級組--十四講表】第一講表(乙)(丙)表研討題目 第一表的重點實為「覺」,「覺」的功夫,須於日用尋常之際、五倫相處之間,常起覺照。

儒家「反恭自省」、「毋自欺」、「誠」,能為「覺察」、「覺悟」,的基礎功。

學儒為學佛的基礎,基礎穩固,就不至於浮沙建塔,止於空談。

(5)雪窗初級組【十四講表】第二次研討 主持人:鄒芳蘭學長 研討日期:95.03.04上午09:00準時開始 研討範圍:十四表略科、第一講表(甲) 研討題目: 1、試分析(甲)表雪公釋佛義有何妙處?(芳蘭學長) 2、試分析雪公如何鋪排全表,例如:文理脈絡、因果關係、理事修法等?(秀玫學長) 3、「眾苦」……「理多祕」十二項應覺應知,請各舉一契理、契機的例子。

(嘉哲學長) 4、試分析第一表與其他表的關係。

(秀妃學長) 5、明白此表,對於研究佛學有何幫助?(除大方向外,請深入各段細部分析,舉其要者條列說明)(靜芬學長) 請主答學長作答,也歡迎海會師長、學長隨喜護持!  鄒芳蘭在2006/2/10下午01:10:56編輯過」 鄒芳蘭於2006/2/10下午12:48:34雪窗初級組研討題目 1、試分析(甲)表雪公釋佛義有何妙處? (1)略釋(甲)表: 佛如何言?大乘起信論曰:自性清淨心。

此人人皆具,亦即所謂:眾生皆有佛性也。

此佛性如如不動,清淨光明,能照天地,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即是智。

智力發動即成覺,但智是靜的,為本體;覺是動的,為作用。

智本無差,平等一如,但隨眾生覺的程度而有淺深之別,分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又智雖本能,然無始來被煩惱習氣所染污而變成識。

識者分別也,全在七情上,故謂之情識。

情識虛妄分別,而有我法二執,產生煩惱所知二障。

眾生迷,則智變成識;眾生覺,則識轉成智。

學佛在轉識成智,必由求覺,故覺能啟智。

覺雖是動的,但順乎理智,能如理分別,非如情識之妄動妄分別。

然覺須外緣,緣即求學解理、涵養修行,故遇佛法為無上因緣。

覺分為覺察、覺悟。

覺察功夫用以對治煩惱障,覺悟的功夫則用以對治所知障。

如此分分覺,智分分開,以此自行,並以此化他,自行化他圓滿,到達究竟至善的境界,那就是佛了。

(2)指出妙處: 智故能覺:悟(信解) 覺能啟智:修(行) 自行化他行滿:證 佛法的修行次第,已在此(甲)表完整的表達。

鄒芳蘭於2006/2/10下午12:48:34雪窗初級組研討題目 3.「眾苦」……「理多祕」十二項應覺應知,請各舉一契理、契機的例子。

嘉哲試著找出一些例子與諸位學長一起研究。

眾苦  眾苦有三苦、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八萬四千苦等。

    例如:西方有羅密歐與茱麗葉,東方有梁山伯與祝英台,都是愛別離、求不得的悽苦故事。

不自由 被煩惱所束縛而愚癡的認為這個身體就是我,     於是碰到牆壁會被擋住(被假相障礙住),     想到日月潭就得動身(不動去不了,沒有瞬間移動的功夫)。

    最大的不自由是生死不得自由,生死作不了主,只能隨業力牽引! 不平等 一樣米養百樣人,同樣是人,一出生卻有種種的不平等。

    例如:有人是天才、有人則是白痴。

(天才與白痴是一線之隔)        有人漂亮、有人醜陋。

(有人天生麗質難自棄) 苦因  因果若沒有通三世來看的話,往往會認為好人沒好報,最後不信因果造下更多惡業。

    (解苦妄作,復造苦因)     例如:釋迦牟尼佛已經是佛,為何有次生病頭痛三天?        因為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有次曾經用棒子敲魚頭三下,這三下就是苦因! 縛具  縛具就是煩惱,有貪、瞋、癡、慢、疑等。

    例如:利令智昏─貪財被金錢所迷惑,清淨光明的智慧無法開顯。

       也就是我們被煩惱束縛住而無法運用本有的智慧德性了! 分別業 虛妄分別。

例如:這是你的,這是我的,這是紅的,這是綠的、、、     其實一切萬法都是因緣所生,空無實體的,哪來你的我的呢!     眾生心理執著此物為實有,然後加以虛妄分別,     造下許多分別業,將來得到不平等的果報! 惡難遣 住在低窪地,每遇颱風就淹水,家具要泡湯,想要不淹水卻辦不到! 好難求 山上的別墅清幽雅致,但是一坪要價幾百萬,買不起! 得易逝 好不容易攢得要價數億元的山上豪宅,一個土石流就通通沖掉了! 情多異 人心隔肚皮,變化莫測,猜不透。

    例如:情人的心情真是晴時多雲偶陣雨。

       明明上一刻還有說有笑,        下一刻突然就變臉讓你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呢! 事多變 明明承諾好幾年幾月要通車,卻是一再跳票,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呀。

    政策今天這樣定,明天又改版,改來改去讓人無所適從。

理多祕 送本好書給上司當生日禮物,卻被惡臉相向,何故?(出現狗咬呂洞賓事件!)     理由一:上司認為你要他輸(書=輸),這樣你就可以坐上他的位置。

    理由二:上司認為你內心譏諷他所學不足,所以送書暗諭他要多多唸書。

      末學 嘉哲 合十 鄒芳蘭於2006/2/10下午12:48:34雪窗初級組研討題目 首先懺悔姍姍來遲---- 近來時間分配不佳,未能以研學為要,望能深加痛省,不再重犯! 阿彌陀佛! 5、明白此表,對於研究佛學有何幫助?(除大方向外,請深入各段細部分析,舉其要者條列說明)(靜芬學長) 一、研究佛學目的在知萬法之由,能夠破執去煩惱。

此表揭示煩惱的根源在於眾生有二障,遮住真如本性。

若能起覺即能破障成為大智者。

二、「智者」一段,先說果,佛具三智,簡別菩薩、二乘、凡夫,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具備三智即能無所不通、無所不達,令學者生羨之用。

三、「覺者」一段,後說修因,眾生皆有佛性,欲開三智,應起二覺。

二覺起照,二障即消。

提示修行要點。

四、「自行化他行滿」一段,說明修行人存心很重要。

存心即修因,因小果小;因大果大。

 黃靜芬在2006/3/3下午10:02:59編輯過」 鄒芳蘭於2006/2/10下午12:48:34雪窗初級組研討題目 學長: 末學無法上傳,麻煩學長幫忙!謝謝! 4、試分析第一表與其他表的關係。

(秀妃學長) 1.第一表是其他表的總綱,在第一表中可看到各表的影子. <1>第一表指出學佛即是要成佛,佛是智者覺者,如何成為智者覺者呢?必學對我們所處的宇宙人生覺悟.即要先了解病況,乃至進一步投藥,則可開發人人本具的佛性. <2>第二三表先說明學佛的方法及消除幾種誤會,破除學佛的障礙. <2>第四表至第七表即是診病 <3>知道病況就要吃藥,藥到病才會除.第八表到第十三表即是藥方 <4>第十四表進一步殷勤勸勉學者精進學佛,以開發第一表所說的人人本具佛性. 末:秀妃合十  黃靜芬在2006/3/1上午08:48:52編輯過」 (9)雪窗初級組第一次研討範圍<介言>題目如下: 1.請簡介中國倫理學,並說明它如何受了邪風?如何遭了摧殘?(靜芬學長) 2.介言所說的:「佛學是什麼?」「佛學內容是什麼?」「怎樣學?」「怎樣行?」「得什麼結果?」,請從十四表內容中找出相對應的答案,並略加說明。

(明杰學長) 3.請問十四表中那些是「依經教規範」?那些是「依科學方法」?那些是「含有倫理成分」?又為何要有這三部分?(碧敏學長) 4.您已研究過一輪的十四表,應已得了一本旅行佛界的行路指南,請問您將如何充分運用這本指南?請具體說明。

(虹巧學長) 請主答學長作答,也歡迎海會師長、學長隨喜護持!  黃靜芬在2005/12/30下午01:06:25編輯過」 陳虹巧於2005/12/30上午01:34:51雪窗初級組研討題目 1.請簡介中國倫理學,並說明它如何受了邪風?如何遭了摧殘? 初學不敢亂發議論,惟將歷來雪公所說做了一番整理,略加心得報告於下: 【一】上來先說世界三大學派,亦即世間學術文化的三大主流: 一、歐美科學:以希臘三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為代表,宗旨為利用厚        生,注重物質文明,謀求民生物質生活的改善,環繞在名利上的競爭與發        展,是屬於「形而下」之學,這是屬於世間法的學問,十九世紀以來成        為世界主流。

二、中國倫理:以中國儒家思想為代表,以五倫八德為主體,宗旨為修己安人,注重個人        修德,進而推展至人類社會之安寧,是屬於「形而上」之學,為偏重在精        神文明上之學說。

三、印度佛學:以釋迦牟尼佛為教主,注重心靈的覺悟、智慧的開發,宗旨為自覺覺他,        以及真正的解脫,亦是屬於「形而上」之學。

【二】其次簡介中國倫理學。

  中國倫理道德是世界上所沒有的。

什麼是「倫理道德」?中國發明「五倫」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間的五種倫理體系。

家庭中有三倫--夫婦、父子、兄弟,出外有二倫--君臣、朋友,整個大團體組織起來就是五倫。

五倫之間彼此都有關係,而且互相保護,就像一個大家庭,這是世界其他國家沒有的,只有中國才有。

中國倫理德育包含三方面: ◎以下參考〈出交天下士入讀古今書〉 第一、可以「修齊治平」。

把自己修正整齊,在外面表現出來的,即是修身。

身修正後,才能治理家庭。

而家齊之後,國家就有安定的基礎,這時才能出來為國家辦事。

所以,凡事要由自己一步一步做好,如此一來,就能達到人人平等、世界大同的目標。

第二、「現時安康」。

現時就能得好處,彼此成為一家人,互相厚愛,每個人都能「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

《禮記‧曲禮》云:「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

」如此一來沒有分別,可謂世界大同,都是一家人,這就是現時安康。

第三、「心身中節」。

身一切的享受都有一個中心點作為標準,只要衣食住行不缺乏、夠用就行了,不必對外發展,因為一發展就侵略別人。

如果心中明白這個道理而能控制它,讓它始終保持在恰到好處的境界,這就是「中節」。

前面說到歐美的物質發明是世間法,那中國的倫理德育是什麼法呢?雖說是世間法,但我們不一樣,是超世,超出世間之外,也就是說雖有發明但是控制住。

另外,我們還有出世法,就是學了中國文化的道理,有了人天二道的基礎之後,還能進一步學佛法,所以才稱為「超世出世合修法」。

◎以下參考〈佛教與中國之命脈〉   佛學遷入中國後因為志同道合使得中國倫理學的文化力量增強了百千倍。

因為倫理學只可化導君子,佛學卻使君子小人各得勸戒,可說自漢唐以來,家家觀音,戶戶彌陀,外儒內佛的文化思想早已深入民心。

國父中山先生有句話說:「佛教是造成民族,和維持民族的一種最雄大之自然力。

」這真是賢哲人的遠大眼光!   「中國倫理學」是以中國儒家思想為主所發展出來的,注重修己與安人。

說明人生而應以修身為本,亦即以個人德行之修養為學習重心,並立志成聖成賢,成為民族的中心思想。

不過文化的流傳並不是一帆風順,先是先秦的焚書坑儒,流失了大批古書,再是西風東漸,不斷地一意追求物質文明發達,甚而崇洋媚外,使得大多數人雖然脫離了物質貧窮,卻去陷入了另一波精神貧窮的困境,整個國家民族因此偏廢了精神文明之延續與傳承,埋下了唯物主義漫無限制滋長之後患。

【三】略述受邪風影響之背景 ◎以下參考〈佛教與中國之命脈〉、〈佛教世間法的一部分〉、橫路啟子〈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以及新舊文學論爭〉   果不其然爆發了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將孔家店裡的國產地道精品,五倫十義、四維八德,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來的文化,仁、義、禮、智,全部推翻,甚至倒在茅坑裡,說線裝書是攔路石、禮教是吃人的東西;反而大肆提倡非孝、公妻、棄禮、滅義的舶來品,充塞整個社會,在年輕人的腦海裡、身體裡灌輸了這些毒品,民族文化遭到了從根挖起的破壞,當然民族思想也起了分化。

  自鴉片戰爭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約八十年間,由於深受西洋文化衝擊,中國出現思想上、文化上的巨大演變,出現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所謂洋務派思想,後來又出現完全地「反傳統、反儒教、反文言」思想。

幾千年的文化雖未盡失,但也失去了一大半,從此國力由強大轉成衰弱,五族共和成了一盤散沙,結果連政府都流亡到了臺灣,這就是受了邪風影響之後患。

  此後患之大並不止於失去國土,連帶的中國文化也幾乎要泯滅了,近年來更幾乎要從學生課本中刪去,只剩下的宗教方面,也缺乏有志之士加以弘護,這皆可由一點一滴發生的社會事件中,看出正知正見的逐漸失傳。

例如:忠、孝這兩個德目,本就是佛法的基本條件,然而現在若有人提倡,卻反倒被譏為老套、八股。

其實這正是人格的利基、佛性的顯露,哪裡有合不合乎潮流之說法呢!   為何會如此呢?為何會泯滅忠孝的固有遺傳基因呢?那正是物欲的不斷擴張所使然,所謂「心為形役,形為物役」前段時間媒體報導,大陸上有一個年輕孩子做飯給父親吃,結果父親吃過後死了,又做飯給母親吃,結果母親也死了,當他辦完二老喪事後,隨即把祭品倒入門前溝裡,就問走過來的嬸嬸:「我父母是不是有買保險?」他嬸嬸感到一陣頭皮發麻,原來這孩子為了貪圖這保險金買手機,竟然將父母都殺了! 【四】已埋下危機,學者如何自處   儒家講「慎終追遠」、「君仁臣忠」;佛家講「度脫多生多劫父母」、「上報四重恩」都是為了從動機培養忠孝的氣節,一旦根深蒂固,其所發揮的作用,就能創造猶如「田單復國」之大業。

田單由祭祖引發全即墨城人民的愛國心,團結一致打敗了燕國的大軍,收復了齊國七十餘座城池,接回避難莒城的儲君,這就是由孝的動機所產生的覺悟力量。

所謂有善因才有善果,時下年輕人愈來愈不重視祭拜祖先了,應該更要審慎提倡才是,否則更不可能追思遠古,到最後就是國家興亡與我何干啊!   古人說:要想成佛作祖,必須先做到孝子忠臣。

印祖教人皆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自行化他。

」細看其次第,即是由世間忠孝導入出世間至孝。

雖說政治並非人人參與,但是若政治家皆出自孝子之門,必一一皆是忠臣,如此國家豈有不興之理!   今日幸好在臺中還保有靈嚴泗水之古風,留有一絲中華文化的元氣,吾人學儒學佛所為何事?如果還不能夠釐清忠孝是本性、是光明佛性的本質,依舊繼續秉棄,毫不重視,那就是中華民族的末日到來,也是世間佛法即將進入滅法時代的表徵了。

 黃靜芬在2006/1/4下午09:20:13編輯過」 陳虹巧於2005/12/30上午01:34:51雪窗初級組研討題目 各位師長,大家阿彌陀佛。

嘉哲是雪窗初級組的新生。

古語說,一股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嘉哲憑著一股衝勁, 就先把個人的見解放上來 與各位師長一起討論, 尚望各位師長不吝指教! 嘉哲先針對第二題提供個人的淺見。

佛學是什麼 Ans:佛學是宇宙人生觀的大智者、大覺者。

Ref:第一講表的(甲)與(丙) Detail:宇宙人生觀講的範圍有空間十方、時間三際, 對這觀能夠徹底覺察、覺悟、不迷惑, 恢復本自俱足的清靜光明,就是佛學。

佛學內容是什麼 Ans:佛學的內容包含解門與行門;解門部分又包括戒定慧,分別屬於律部、經部與論部。

Ref:第八講表 Detail:佛學內容所闡述的就是覺悟的方法,包括戒定慧三無漏學。

能夠謹守戒律,內心就會安定,內心安定就能開智慧。

智慧越開就越能守戒,進而內心越安定、智慧越開, 如此正向循環終究證入佛果! 怎樣學 怎樣行 Ans:學從解門,行從行門。

Ref:第八講表的(丙)二門並修。

Detail:解門又分閱藏、研宗;行門又分禪、淨、密、律四宗。

對修學淨土的人來說,可以以「廣學三藏教,不改彌陀行」為依歸。

得什麼結果 Ans:修學佛法可以得到人、天、聲聞、緣覺與菩薩乘,究竟者可成佛。

Ref:第九講表的(乙)與(丙)。

(修五戒、十善、四諦、因緣、六度萬行) 第十二講表的(乙)。

(萬行的最後---->成無上佛道) Detail:要怎麼收穫,先要那麼栽。

想要來世得人身,今生就要謹守五戒, 乃至於修六度萬行,最終成就無上佛果。

陳虹巧於2005/12/30上午01:34:51雪窗初級組研討題目 **如師長所言,此次題目並非有何標準答案,重在提醒學者多加思考、體會。

**   因此不揣淺陋,亦將心得上傳,祈請諸見聞者踴躍發言,共襄盛舉,彼此增益。

2.介言所說的:「佛學是什麼?」「佛學內容是什麼?」「怎樣學?」「怎樣行?」「得什麼結果?」,請從十四表內容中找出相對應的答案,並略加說明。

一、「佛學是什麼?」 第一講表先明佛義   此表講明學佛真義、目標和範圍,而大專根器青年學佛必得研究佛學,才能如理思維、如法修行,因為「解為行之路牌」才不致誤入歧途。

學佛真義:具備正確人生觀、宇宙觀,並依此啟覺悟,了知十方三世皆有眾生,其因皆以煩惱不斷所致。

因此學佛就是要斷煩惱,成佛道。

學佛目標:成為大智、大覺,並且自行、化他、行滿的佛。

佛學範圍:包含空間十方而推之無盡,盡括時間三際而徹之無窮。

因為佛性乃橫遍豎窮,盡虛空遍法界之心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任何一法無不從此法界流。

  而「佛學」即是學佛、成佛之方法,經過佛陀系統講說心路歷程、眾弟子整理彙編結集、古大德嘔心研究加注判釋,所傳承之一門涵盡世出世間覺悟之學。

第二講表研究佛學須先略知別相   說明佛學的研究範圍,包含宇宙和人生兩大部分,並指導初學者入手方法「信依總相、解從別相」,此即講明研究佛學之方法。

在佛法中將萬事萬物乃至起心動念統稱為「法」,每一個法皆可依表中八個方面來探討分析。

以上兩表簡介佛學完畢。

二、「佛學內容是什麼?」 第八講表內容設施梗概   此表簡介佛學內容、綱領與大意。

佛學內容:亦即佛法之體相用,以期學者能明體達用。

體,即是佛法總綱戒、定、慧,三無漏學。

相,目前可考者為流傳至中國的浩如煙海之三藏十二部,亦即法寶。

用,闡明佛法大意,乃佛佛道同之諸佛教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 既然要用,必得有解有行,因此此表中亦列出解門與行門之各種門道,供學者參考。

要在揭示末法時期環境濁惡,眾生壽命短暫、根器漏劣,唯淨土法門之帶業往生法為能成就之特別法。

三、「怎樣學?」 第二講表「信依總相、解從別相」   以此原則而按表次第學習,即可具備初級之佛學概要。

並應深信因果,解行並進,於日常生活中理事合會,既不可滯事昧理,亦不可執理廢事,每日應將所學加以融會貫通,於念佛、修身、改習氣、降伏煩惱……上頭來下功夫。

四、「怎樣行?」 第八講表內容設施梗概   一切佛法之基礎就在「戒定慧」上,非戒不能稱之為佛法,無戒即不能生定,更無從發正慧。

第九講表起至第十二講表   皆在闡釋五乘法,人天乘是世間法,二乘和菩薩乘是出世間法,指出成佛之修證途徑,然而此為通途法門,或稱普通法門。

既有普通,即有特別,因此第十三講表就揭示佛陀出現世間之一大事因緣,又徹底悲心之故,不問自說講出特別的「淨土念佛」法門。

  而且在諸念佛法門中,隆重再三推薦「持名念佛法門」,以佛果地覺為眾生因地心,致使凡心頓成佛心,一念頓入佛海,乃是出世間上上禪法,免去眾生歷劫修行之苦,和截流斷惑之難。

此為二力法門,不需斷惑,帶業往生,並且一生補處當生成就。

  此法唯須具備三資糧方能成功,即信、願、行。

信則信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如聖言量,真實不虛。

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行則有正有助,正則持佛名號,助則止惡修善。

此三關係實為一體,密不可分,蕅祖云:「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

」   故知往生關鍵全在臨終「信願」、正念分明,此全賴平日「行」之得力,若平日能降伏煩惱,臨終感應彌陀現前才有把握。

「信」要信至全身靠倒,「願」須至載欣載奔,「行」須至彌陀不離心,平日穿衣吃飯無一不為阿彌陀佛。

五、「得什麼結果?」 第十三講表(乙)門餘大道淨業。

  說明只要「信」如聖言量真實不虛,「願」專修往生乘願再來,念佛功夫至一心不亂,而且臨終心不顛倒,即可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只要感佛現前接引,當下即以凡夫位剎那往生淨土,是一品惑未斷而帶業往生,直接超出三界輪迴,了脫分段生死,並且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圓證三不退,一生補處。

  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地上莊嚴由七寶合成,光明潔淨,香光四射;水際莊嚴香過百花,味甘香甜,除渴止饑;空中莊嚴六時落花,百千種樂,鳥音說法。

生活享受衣、食、行皆思之即來,穿錦繡綺羅、吃百種妙味、行動更有蓮花乘足飛空,具足六種神通,身皆金色具三十二相,壽命無量無邊。

總之,極樂世界五塵說法,一切享受,皆能增養道心,心與佛同,漸證佛果。

 黃靜芬在2006/1/4下午09:38:58編輯過」 陳虹巧於2005/12/30上午01:34:51雪窗初級組研討題目 1.請簡介中國倫理學,並說明它如何受了邪風?如何遭了摧殘? 請參考「大視界」126期︰「食古」真的「不化」嗎? 當中「三次的文化浩劫」一段 陳虹巧於2005/12/30上午01:34:51雪窗初級組研討題目 4.您已研究過一輪的十四表,應已得了一本旅行佛界的行路指南,請問您將如何充分運用這本指南?請具體說明。

(虹巧學長) *以下心得是虹巧個人的淺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研究過一輪的十四表,就像把這本旅行佛界的行路指南,概覽式的閱讀過一遍,對其中引人入勝的地方,提起了興趣,方才驚覺過去的自己真是小覷了這本十四表呀! 對於這本行路指南真是應當愛不釋手阿!隨時隨地不離身,最好的方式就是精讀過一遍,並且繼續參加雪窗初級組的研討,在研討中解答內心的疑惑,進一步發現問題,集思廣益。

虹巧感到慚愧的是至今仍覺未充分運用這本指南,所謂解行並進,在解門上下功夫,為的是什麼?無非也是希望遇境逢緣時,提起道心,不讓這顆心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

所以於日用平常間,念念覺照,有提嘶警醒的作用,每當遇到困頓、兩難抉擇時,回到表上所言的旨意,細細推敲,不難從中找到答案,迎刃而解。

有了行路指南並不能保證一定到達目的地,還必須自己相信,並且願意去,才會著手準備上路的配備、器具、資糧…等。

所以在行門上指出了修行的歸趣—淨土念佛法門,這是一條徑中徑又徑,稱為特別法門。

於平日就要儲存資糧—信、願、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從十四表中得到正確的宇宙人生觀,知道眾生的病況,就要對症下藥,所以虹巧認為平日養成做早晚課的習慣,加上研學不斷,則能洗滌塵勞,提起道心,並時時觀照行路指南所言,雖不中亦不遠矣。

陳虹巧於2005/12/30上午01:34:51雪窗初級組研討題目 3.請問十四表中那些是「依經教規範」?那些是「依科學方法」?那些是「含有倫理成分」?又為何要有這三部分? 碧敏試著練習回答,不足之處,懇請老師學長們指正補充。

(1)十四表中「依經教規範」、「依科學方法」、「含有倫理成分」分列如下: 依經教規範: Ch1三智二障。

Ch2體相用、因緣果、事理。

Ch3三量、四正勤法。

Ch4三苦。

Ch5十二因緣。

Ch6六道輪迴。

Ch7三界、六塵。

Ch8戒定慧、佛法大意、行門四宗。

Ch9小乘、中乘、見思二惑。

Ch10五戒十善、因果、有漏無漏。

Ch11四諦十二因緣、三界迷諦。

Ch12六度萬行。

Ch13二力、信願行。

Ch14難得三喻、四馬警喻。

依科學方法: Ch1風向氣壓、太陽黑子。

Ch2氫氧化水、水與氣冰。

Ch3統系屬佛。

Ch7一大千系為若干世界集成。

含有倫理成分: Ch10五戒-仁義禮信智。

(2)分此三部份之理由: 雪公老師編表對象是大專學佛青年,知識份子對於研究學問態度是實事求是,故: 1.編表有憑有據,非空發之議論。

2.使人學一句,得一種法門,省時間,得實用。

3.期盼造福世界三大學派-中國倫理、印度佛學及歐美科學,得以重振,使學者皆受其益。

 廖碧敏在2006/1/9上午12:26:33編輯過」   私立輔仁大學大千佛學社資訊工作小組 製作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