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派工作,光靠夢想不夠:「想換個環境試試看」的,通常很快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但誠心建議在外派工作前,還是要審慎思考一下,自己能否接受與家人長期分離、聚少離多的心理磨難。

圖/Shutterstock. 外派「比較高薪」、「發展機會大」 ...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Podcast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時事現場 New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海外職場 職涯 外派工作,光靠夢想不夠:「想換個環境試試看」的,通常很快就離開了 外派太太KoTaiTai 2019/08/28 25319 PhotoCredit: 現在社會上的風氣,經常鼓勵大家「跳脫舒適圈」,再加上近幾年外派、海外求職風氣盛行,許多人抱著雄心壯志,想到國外闖出一片天。

現在社會上的風氣,經常鼓勵大家「跳脫舒適圈」,再加上近幾年外派、海外求職風氣盛行,許多人抱著雄心壯志,想到國外闖出一片天。

不過,跟著先生外派已經超過5年的我,也想在這裡提醒大家:離鄉背井的外派工作,絕對不是光靠「勇氣」、「抱負」和「夢想」,就可以做下去的。

事實上這些年來「鎩羽而歸」者眾,只是媒體報導,大多只談成功例子而已。

因此,透過以下的文章,想和讀者朋友們分享筆者在馬來西亞多年的真實經驗,也提供對此議題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們參考: 外派真正的考驗,在「文化」和「心理」 首先,外派工作的難處,其實通常不是「工作本身」──在國內或國外工作,遇到的職場專業問題老實說不會差太多。

至於許多人談到的「語言」,通常準備好要外派的人,都要經歷層層考核與面試,語言只是第一關,所以其實問題也不太大。

筆者認為,外派最辛苦的,還是「文化」和「心理」。

每個國家的風俗、民情均不同,不同種族、族群的習慣也不同。

因此到了當地,不論在職場或生活中,不同「文化」的磨合與適應,會是第一個大考驗: 例如當我剛來到馬來西亞時,曾以為「同文同種」的馬華(馬來西亞華裔)同事,應該是最好相處的人了;但等真正到了當地之後,才發現情況並非如此。

雖然彼此語言相通沒有溝通障礙,但在當地馬華同事們的眼中,我們仍是外派一陣子後就會離開的「外國人」。

此外,由於台灣人多擔任幹部,更讓他們感覺有距離,甚至會有部分排擠孤立台灣同事的情形──馬華在「馬來人優先」的相關國家政策上,已長期感到受到不公待遇,因此面對「外國人」主管時,難免較容易產生排斥心理。

遇到這種情形,只能用時間和耐心來證明真情:我們自己租房買車、積極融入當地生活,證明我們不只是「過客」而已。

文化不同或能逐漸習慣、融入,外派最苦的,還是心理。

舉例來說,在台灣時,你若不喜歡某個同事,可以敬而遠之、減少不必要的接觸,至少下班後就不用再看到對方。

但在國外派駐,大部分公司都有員工宿舍和餐廳,所以下班之後、吃飯時間,還是會看到那位同事,更慘的是連周末都「躲不掉」: 為什麼呢?因為台灣許多海外企業,都位在工業區或郊區,一來通勤不方便與安全考量,二來出了廠區人生地不熟,公司多會備車、甚至附司機,方便員工辦公與假日時外出之用。

但由於成本考量,通常都要簽派車單,並且「希望」要坐滿一定人數,才能一起行動。

換言之,到了週末要出外購買生活用品?也要和同事們一起約個時間出發。

你可能想去其他地方逛逛?先揪到同行的乘客再說。

此外,有家庭的人考量更多:並非每間公司,都願意讓你攜伴侶、家人同行。

如果長期分隔兩地,必然會有許多出發前難以想像的考驗。

舉例來說,我兩胎剖腹產,都是自己進手術房。

孩子抱出手術室後,看到的第一眼都是我的母親。

生完老二那次,先生更因公事繁忙,幫我搬入月子中心後就得趕搭飛機回去上班。

就算我可以釋懷,他也難免覺得遺憾。

兩個孩子滿6個月之前,我都留在台灣。

先生在孩子2、3月時回馬國工作,之後都是兩邊的媽媽幫我一起照顧──身體上的疲憊還可以接受,但心理上的空虛真的無法彌補。

長子還曾經在假日時看到別人爸爸帶小孩出去玩,轉頭問我:「爸爸呢?」我無法取代父親的角色,只能一直告訴孩子「我們很快就會相聚」。

許多家庭都為了生活分隔兩地;或者忙到沒時間陪伴小孩。

但誠心建議在外派工作前,還是要審慎思考一下,自己能否接受與家人長期分離、聚少離多的心理磨難。

圖/Shutterstock 外派「比較高薪」、「發展機會大」?未必如此 除了職場、生活上的壓力,還有外派市場的現實問題:現在打開人力銀行的網站,幾乎每間有海外據點(或辦公室)的公司都在徵外派人才,且大多徵的是「儲備幹部」。

但是,公司真需要那麼多儲備幹部嗎?真有那麼多外派的位置嗎?第一個答案是肯定的,公司以儲幹的名義招攬人才,通常會在台灣總部培養訓練一段時間,才視情況外派;但如果培訓成果不佳、或是暫時沒有位置,你就會以儲幹的名義留在總公司,「等待適合的時機」。

原本期待的外派高薪、國外生活全部無限期延期,變成只是領著跟其他人一樣薪水的「儲備幹部」而已。

對公司而言,這樣的策略很合理:因為台幹畢竟名額有限,而總公司也需要人力。

但對想外派的人來說,這無止盡的等待簡直是酷刑。

第二的問題的答案,則要依國家而定:東南亞像是泰國、馬來西亞這些生活條件相對較好的地方,通常位置都被「卡滿了」。

其他國家的流動率比較高,比較常有空缺。

但流動率高,也就表示⋯⋯可能這個位置考驗更大,並不見得適合每個人。

另外,台灣在外設廠的公司多以傳統產業為主,總公司也會希望透過「在地化」降低成本──訓練當地人員取代台幹,是近年來越來越盛的風氣。

同時外派台幹的薪資加給等福利,也不像早年那樣的「美好」了:台幹「責任制」無償加班是應該的,因為你的階級、薪水比較高;當地員工則一切按照當地法規來,該給多少絕對不短少。

有的人以為東南亞的假期多,甚至可以「台灣、當地兩邊放假」。

但其實當地放假、台灣沒放的時候,台幹還是得隨時待命,經常來自總公司的電話響個不停,頂多對方加一句:「不好意思打擾你的假期⋯⋯」。

我一位朋友的先生長期外派大陸,後來決定回來的原因,就是因為薪資問題──他在台灣加班時有加班費,但外派有加給卻沒加班費。

他後來算一算,其實薪資/工時比差不多,何必拋家棄子、離鄉背井? 圖/Shutterstock 外派工作是嚴肅決定,「試試而已」必然難以為繼 其他還有很多:包括「返台假」的計算,有的公司不把飛行時間列入,我朋友被派去印度,每次來去都還要在新加坡等待轉機──他的返台假就因而減少許多。

或者,回台假期是否要回總部報告;總部與派駐地各類法規、工作習慣的不同,要如何自己從中找到解方;薪資如何匯款、稅務如何計算⋯⋯等零零碎碎的問題累積起來,很可能都成為讓人對外派工作,從「躊躇滿志」到「心灰意冷」的原因。

在異鄉的這5年時間,我看到一位女同事離開回台灣結婚、兩位男幹部分別自願/非自願調回台灣「挽救家庭」、兩位男同事與當地馬華結婚、一位女性與當地馬華在一起⋯⋯。

這些例子不是證明「愛情有多重要」,而是隻身在外工作者沒有親人、朋友在旁,與當地人的友情很容易就昇華成愛情。

而公司通常都樂見其成──因為你就牢牢綁在這裡。

  現在,每當有新人報到時,我都會不免俗地問一句:「為什麼想出來工作?」大部分的人都回答「想換個環境試試看」──但通常這樣回答的人,最後都沒有辦法留下來。

因為外派這份工作,不是讓你用來「測試」離開舒適圈的滋味,或是「逃避」目前環境的不順遂的:離開舒適圈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跨部門、跨產業,甚至砍掉重練新的專業。

如果只是抱持「換個環境、看看會不會更好」的心態選擇外派,更絕不足以應付即將面臨的職場、生活、文化⋯⋯上的種種壓力。

這不是一場可以「說走就走的旅行」:離開需要很大的勇氣,到了當地,更會像是把身體血液全部抽乾,再注入全新的血液一般──很痛苦,但熬過才能真的「脫胎換骨」。

在這裏,誠摯地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仔細想想你的目標、做好功課與心理上的準備,才能夠讓這場人生最盛大的壯遊更加輝麗。

  執行編輯:張詠晴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Credit:Shutterstock 馬來西亞 外派 職場 關聯閱讀 「你不是去了好地方嗎,幹嘛想台灣?」──被另眼看待的台灣鮭魚族,思索鄉親們的「被分手」心態 台商圈多年觀察──「培育台灣年輕人」,哪有這回事? 從「你加班,我泡茶」到「你創業,我失業」──台商、台幹南進,別重演在中國的失落 作品推薦 參考資料 TOP 外派太太KoTaiTai 在台灣生活了29年後,我隨著先生外派至馬來西亞,五年期間我們從兩個人變四個人。

在雞飛狗跳的生活之餘,我透過文字與照片記錄當地的風土民情,內容多為文化觀察、旅遊生活。

我想跟你分享我眼中的外派生活。

FB:外派太太KoTaiTai IG:外派太太KoTaiTai 看更多 上一篇 面對兩個英國工作Offer,為何我轉身回台灣辦公益營隊 下一篇 宏都拉斯當志工、荷蘭念碩士、英國求職──10年後我帶著全世界回到台灣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評論Opinion 「外派東南亞,起薪乘上1.6」的代價──「新南向」台幹們現身說法:決定前,務必先多看多聽多想 職涯Career 我的30歲,艱難卻不無力:一個台中技職畢業生,來到德國成家立業的真實心路歷程 教育Education 不預設立場、不歌功頌德,認真看看「德國的技職教育」 職涯Career 以最暖的溫度,打造青年生根的南國之鄉 【未來人才進行式】EP1小紅帽創辦人林薇Vivi 熱門文章 1 政黨惡鬥、人心焦慮,中產階級受創深──加拿大通膨31年新高,我的在地觀察 2 在穩定與自由之間:年過30的我辭去7年公職,赴蘇格蘭攻讀博士的三個考量 3 「你以為的天賦,只是別人的皮毛」──我在巴黎音樂學院的領悟 4 台大資工系副教授陳縕儂:離開美國微軟,「回台灣教書讓我更快樂」 5 「在柬埔寨、東南亞工作都是詐騙!」排山倒海的聳動報導,解救了誰? 6 虔誠國度的人肉市場:《我的母親賣了我》爭議,與東南亞的雛妓剝削問題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