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佛教)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法(梵語:धर्म,dharma,巴利語:धम्म,dhamma),可直译为万法、轨则等,音譯為曇無、昙 ... 法的梵文字根來自dha-,意思為持、保持、任持不失,印順法師在《初期大乘佛教 ... 法(佛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關於與「法(佛教)」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達摩(消歧義)」。

佛教 基本教義 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因緣 五蘊 緣起 空性 因果 業 戒律 毗奈耶 尸羅 五戒 禪那 業處 輪迴 波羅密 涅槃 真如 佛性 皈依 三寶 三法印 佛教共識宣言 修行成就/果位 佛 菩薩 辟支佛 四向四果 阿羅漢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人物(英語:List_of_Buddhists) 釋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馬鳴 龍樹 提婆 無著 世親 覺音 鳩摩羅什 慧遠 菩提達摩 智顗 玄奘 惠能 蓮花生 宗喀巴 宗派、國家和地區 部派 大乘 金剛乘 上座部 三乘 大乘 中乘 「小乘」 一佛乘 漢傳 藏傳 藏傳佛教史(英語:HistoryofTibetanBuddhism) 印度 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中國大陸 台灣 日本 新加坡 馬來西亞 蒙古國 歐美 歷史 佛教歷史 佛教時間線 集結 原始佛教 初期佛教 根本分裂 部派佛教 大眾部 上座部 阿育王 南傳佛教 北傳佛教 於印度衰落(英語:DeclineofBuddhismintheIndiansubcontinent) 法難 佛教現代主義(英語:Buddhistmodernism) 人間佛教 左翼佛教 經籍舉要 大藏經 巴利大藏經 漢文大藏經 藏文大藏經 阿含經 南傳尼柯耶 法句經 大般若經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解深密經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悲咒 楞嚴經 圓覺經 藥師經 地藏經 阿彌陀經 壇經 瑜伽論 大智度論 俱舍論 聖地 佛寺 精舍 八聖地 四道場 漢地寺院 佛塔列表 相關主題 藝術 修學制度 組織 人物 佛教模板 佛教主題 上座部佛教 巴利聖典 批評 論諍 大乘非佛說 十方諸佛 佛教大綱(英語:OutlineofBuddhism)佛教主題閱論編 法(梵語:धर्म,dharma,巴利語:धम्म,dhamma),可直譯為萬法、軌則[1]等,音譯為曇無、曇摩、曇(省稱)、䭾摩[2]、達磨、達摩、達麼,佛教術語,指佛教對世間、出世間的所有義理與修證的開示。

世間所有事物和現象稱爲世間法或有為法,與之相對的是出世間法或無為法。

所有法的集合為一切法。

目次 1概論 2語源 2.1文字寫法 3參見 4註釋 概論[編輯] 源自古印度哲學,即是在佛典上用例極多且語意不一。

主要有: 任持自性—保持自體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變,依此解法指具有自性的一切存在[3]。

軌生物解—規範人倫,令人產生對一定事物理解之根據,依此解法指認識之標準、規範、法則等。

在六境中法是指對應第六種感官意識的對境,六境指眼耳鼻舌身意,其對境為色聲香味觸法。

因明用語,性質、屬性之意。

釋迦牟尼的教法,即三寶中的正法。

佛門的加行、正行、結行,圓滿的修持就叫佛法。

語源[編輯] 法的梵文字根來自dha-,意思為持、保持、任持不失,印順法師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發展》說:「法——達磨dharma,是眾生的歸依處,是佛引導人類趣向的理想與目標。

自覺自證的內容,不是一般所能說明的、思辯的,而要從實行中去體現的。

為了化導眾生,不能沒有名字,釋尊就用印度固有的術語──達磨來代表。

」在早期佛教中,意指八聖道,因為是一切聖者所必經的,是通往解脫的不二聖道,不變不失,所以稱之為法。

文字寫法[編輯] 在古典梵語,法的拼法是dharma,而在普拉克里特諸語言(古印度俗語)和巴利語中則拼作dhamma。

阿育王詔書的古石刻文書中,其婆羅米體寫為𑀥𑀁𑀫(dhaṃma),佉盧體(從右往左)寫作𐨢𐨿𐨪𐨨(dhrama),並在坎達哈雙語岩石銘文(英語:KandaharBilingualRockInscription)將之譯為古希臘語的eusebeia(英語:Eusebeia)(εὐσέβεια,虔誠、靈性的成熟、恭敬神明)和亞蘭語的qšyṭʾ(קשיטא,真理、真實)[4][5]。

佛教傳至中國後,漢語音譯為曇無、曇摩、達磨、達摩、達麼,對譯為「法」。

藏語對譯為ཆོས(威利轉寫:chos)。

Dharma在各文字的寫法 梨俱吠陀(吠陀梵語) 天城體[6]:धर्म॑न्(dhárman) 阿育王詔書(阿育王時代俗語(英語:AshokanPrakrit)) 婆羅米體[7]:𑀥𑀁𑀫(dhaṃma)、𑀥𑀫(dhama) 佉盧體[8]:𐨢𐨿𐨪𐨨(dhrama)、𐨢𐨨(dhama) 巴利語dhamma(天城體:धम्म) 僧伽羅體:ධම්ම、ධම‍්ම 東城體:ধম্ম 古尼泊爾字體(英語:Nepalesescripts):(悉曇體:) 帕拉瓦體: 巴利語dhamma-古代印度外的文字 緬文:ဓမ္မ,方體: 孟文[9]:ဓမၟ 撣文/傣繃文(大傣,圓體傣那文):ꩪမ်မ(撣語:ထမ်ႇမ) 傣阿洪文[10](大傣,近似傣那文):𑜔𑜉𑜫𑜉 傣仂文(小傣):ᨵᨾ᩠ᨾ,圖片: (北泰語:ᨵᨾ᩠ᨾ᩺;傣艮語[11]:ᨵᨾ᩠ᨾ᩼、ᨵᨾᩜ᩼) 查克瑪文(英語:Chakmascript):𑄙𑄧𑄟𑄴𑄧、𑄙𑄧𑄟𑄳𑄟𑄧 高棉文:ធម្ម 泰文:ธมฺม、ธัมมะ,泰國高棉文: 寮文:ຘມ຺ມ、ຘັມມະ、ທັມມະ(寮語:ທຳ、ທັມ) 梵語dharma[12](天城體:धर्म) 笈多體[13]:、 悉曇體[14]:、 蘭札體: 尼瓦爾通俗體(英語:Pracalitscript):𑐢𑐬𑑂𑐩 東城體:ধর্ম 難提城體(英語:Nandinagari)[15]: 古吉拉特體:ધર્મ 夏拉達體:𑆣𑆫𑇀𑆩,圖片: 古魯穆奇體:ਧਰ੍ਮ(旁遮普語:ਧਰਮ) 烏荼體:ଧର୍ମ 莫迪體(英語:Modiscript):𑘠𑘨𑘿𑘦 貢德體(英語:GunjalaGondiscript):𑵹𑶈𑶗𑵰 帕拉瓦體: 泰盧固體:ధర్మ(泰盧固語:ధర్మము、ధర్మం) 卡納達體:ಧರ್ಮ 坦米爾體:த⁴ர்ம(坦米爾語:தருமம்、தர்மம்) 坦米爾體(延伸)[16]:𑌧ர்ம 古蘭塔體:𑌧𑌰𑍍𑌮,圖片: 古蘭塔體(潘地亞,八世紀): 馬拉雅拉姆體:ധർമ、ധർമ്മ 僧伽羅體:ධර්ම、ධර්‍ම 梵語dharma-古代印度外的文字 中亞婆羅米文字[17]:(斜體)、(直體) 占城字母:ꨖꩉꨠ 緬文:、ဓရ်္မ 查克瑪文(英語:Chakmascript):𑄙𑄧𑄢𑄴𑄟𑄧 高棉文:ធម៌、ធម្ម៌ 峇里字母[18]:ᬥᬃᬫ、ᬥᬃᬫ᭄ᬫ 爪哇字母[19]:ꦣꦂꦩ,古爪哇字母:、 泰文:ธรฺม(泰語:ธรรม、ธรรมะ),泰國高棉文: 寮文:ຘຣ຺ມ 藏文:དྷརྨ 索永布字母:𑩮𑩼𑪙𑩴 中文:達麼 閩南語[20]:ta̍t-môo,注音:ㄉㄚㄉ̇ ㄇㆦˊ[21] dharma音譯借詞 巴克特里亞語[22]:δουαρμο、δαρμο 粟特語[23]:𐼹𐽀𐼺、 𐼹𐽀𐼺,圖片:(轉寫:δrm) 回鶻語:(轉寫:δʾrm) 華語:曇無、曇摩、達磨、達摩 對譯詞 古希臘語[24](希臘文):εὐσέβεια(eusebeia)、δίκη(díkē) 亞蘭語[25](亞蘭字母):𐡒𐡔𐡉𐡈𐡀、קשיטא(qšyṭʾ) 焉耆語[26](中亞婆羅米文字):(märkampal) 龜茲語[27](中亞婆羅米文字):(pelaikne) 于闐語[28](中亞婆羅米文字):(dātä) 粟特語[29](粟特字母):𐼻𐼴𐼺、 𐼻𐼴𐼺,圖片:(nwm) 回鶻語[30](回鶻字母):、、(nwm,/nom/) 蒙古語[31](蒙文):ᠨᠣᠮ,圖片:(西里爾字母:ном) 滿語[32](滿文):ᠨᠣᠮᡠᠨ,圖片:(滿文轉寫:nomun) 西夏語[33](西夏文):𗹙,圖片:(擬音:tsji̱r) 藏語(藏文):ཆོས(威利轉寫:chos) 絨巴語[34](絨巴文):ᰇᰨ、ᰇᰨ(cho) 華語[35]:法 北京官話:fɑ̌,閩南語:huat,粵語:faat3 日語(日本漢字):法(平假名:ほう,hō) 韓語(朝鮮漢字):法(諺文:법,beop) 越南語(越南漢字):法(越南語拉丁字:pháp) 傣那語[36](傣那文):(taa⁴laa⁴、traa⁴) 傣阿洪語[37](傣阿洪文):(tara、tra) 撣語/傣那語[38](傣繃文):တြႃး(traa⁴) 查克瑪語(英語:Chakmalanguage)[39](查克瑪文(英語:Chakmascript)):𑄖𑄢(tārā) 緬甸語[39](緬文):တရား(tarāḥ) 本頁面包含特殊字元,部分作業系統及瀏覽器需要特殊字母與符號支援才能正確顯示,否則可能出現亂碼、問號、空格等其它符號。

dhammā(fromNamodhammāyaorYedhammāhetu) 天城體:धम्मा,緬文:ဓမ္မာ,僧伽羅體:ධම්මා、ධම‍්මා 緬文方體:,傣仂文:ᨵᨾ᩠ᨾᩣ,泰國高棉文: dharmā(fromNamodharmāyaorYedharmāhetu) 天城體:धर्मा,藏文:དྷརྨཱ,古爪哇字母:、 悉曇體:,蘭札體:,索永布字母:𑩮𑩼𑪙𑩴𑩛 蒙文[40](八思巴字母):ꡊꡜꡘꡏꡖ,(阿禮嘎禮): 滿文[41](阿禮嘎禮):ᢡᠠᡵᠮᠠᢇ,圖片: 參見[編輯] 法(印度哲學) 註釋[編輯] ^《佛光教科書[永久失效連結]》:法,梵語「達磨」,意譯為「軌則」。

法的定義很多,廣義而言,泛指宇宙萬有,亦即世間的森羅萬象,大到高山海洋,小到微塵砂粒,乃至我人的精神、思想、觀念、見解等,都稱為「法」。

所以,一朵花、一顆樹,一桌一椅、一人一事,乃至一個念頭等,都稱之為「法」。

本課所講的是三寶中的法寶──「佛法」。

^《大智度論》:「若聞䭾(馱)字,即知一切法中法性不可得。

䭾摩,秦言法。

」 ^《佛學大辭典》【法】:(術語)法者梵云達磨Dharma,為通於一切之語。

小者大者,有形者,無形者,真實者,虛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為法也。

唯識論以自體任持與軌生物解二義解法。

自體任持者,謂竹有竹之自體,梅有梅之自體,有形者,有形之自體,無形者,有無形之自體,各保任維持其自體也。

軌生物解者,謂如是既各有自體,皆為自體任持之狀,然只限於有體,不能容無體,法者,兼攝無體,該盡一切也。

唯識論一曰:「法謂軌持。

」同述記一本曰:「法謂軌持,軌謂軌範。

可生物解,持謂任持,不捨自相。

」俱舍論光記一曰:「釋法名有二:一能持自性,謂一切法各守自性,如色等性常不改變。

二軌生勝解,如無常等生人無常等解。

」大乘義章十曰:「法者,外國正音名為達磨,亦名曇無。

本是一音,傳之別耳。

此翻名法,法義不同。

汎釋有二:一自體為法,二者軌則名法。

」唯識述記二末曰:「法者,道理義也。

有般涅槃之義,名般涅槃法。

」 ^Howdidthe'Ramayana'and'Mahabharata'cometobe(andwhathas'dharma'gottodowithit)?.[2021-05-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6).  ^Hiltebeitel,Alf.Dharma:ItsEarlyHistoryinLaw,Religion,andNarrative.OxfordUniversityPress,USA.2011:36–37[2021-05-26].ISBN 978-0-19-539423-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31)(英語).  ^Ṛgveda(Rigveda)-TheVeda.[2021-05-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6).  ^𑀥𑀁𑀫.wiktionary.[2021-05-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5).  ^*InscriptionsofAsoka.NewEditionbyE.Hultzsch.1925:56–57(Sanskrit). 引文格式1維護:未識別語文類型(link) Mathuralioncapital.[2021-06-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CoinIndia.CoinofbothHermaiosandKujulaKadphises.[2021-06-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9).  ^Mon-Aksharamukha.[2021-05-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7).  ^*Ahom-Aksharamukha.[2021-05-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6).  โครงการอักขะระชาติพันธุ์ไต-TipiṭakaSajjhāy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aiThamAd-hocMeetingReport(PDF).[2021-06-14].(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0-10-09).  ^DeniseCush;MichaelYork;CatherineRobinson.EncyclopediaofHinduism.2012:455[2021-06-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4).Forinstance,ifwefindHindispeakerstalkingofdharm,Bengalisofdhormo,andTamilsoftharumam,itisusefultoknowthatthesearealltatsamaformsofthesameSanskritworddharma.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File:SriYashodharman.jpg.[2021-05-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31).  Fleet,JohnFaithfull.InscriptionsOfTheEarlyGuptaKingsAndTheirSuccessors.1960:150-158.  ^*義淨.梵語千字文(東京東洋文庫本).[2021-05-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8).  義淨.梵語千字文(安永二年敬光刊).[2021-05-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8).  ^*AnshumanPandey.FinalproposaltoencodeNandinagariinUnicode(PDF).[2021-05-28].(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1-21).  AnshumanPandey.PreliminaryProposaltoEncodeNandinagariinISO/IEC10646(PDF).[2021-05-28].(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3-09).  ^ShriramanaSharma.ProposaltoencodecharactersforExtendedTamil(PDF).[2021-06-10].(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6-10).  ^DieterMaue.Non-IndianBrāhmīscriptsalongtheSilkRoads.2010[2021-06-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Balilontar-PalmLeafWiki.[2021-05-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5).  PaparikanDarmapada-PalmLeafWiki.[2021-05-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6).  ^Javanesecharacternotes-r12a.[2021-05-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7).  ^吳昭新.新編台灣閩南語用字彙編(PDF).[2021-06-17].(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5-05).達:tat8……無、麼、摩、磨:moo5  ^ ta̍t的發音: ta̍t-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môo的發音: môo-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GeorgiosT.Halkias.WhentheGreeksConvertedtheBuddha:AsymmetricalTransfersofKnowledgeinIndo-GreekCultures.[2021-06-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7).Greco-BactrianinscriptionatJaḡatu,afghanistan,ofthesanskritrefugeformulatothe「three-jewels」  BactrianCorpus(NSW)PartNo.125.[2021-06-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0).  OldIndianKapālainaBactrianInscriptionfromQara-Tepe.BulletinoftheAsiaInstitute.1994[2021-06-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0).  NicholasSims-Williams.JAḠATU–EncyclopaediaIranica.[2021-06-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0).  ^BudhistTerminologyinSogdian(PDF).[2021-06-04].(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8-31).  ^GeorgiosT.Halkias.WhentheGreeksConvertedtheBuddha:AsymmetricalTransfersofKnowledgeinIndo-GreekCultures.2014[2021-06-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7).InlaterbilingualIndian-Greekcoins,dharmaisequatedwiththeGreekworddikē(δίκη),rightorjusticeandisnotrestrictedtoeusebeia(εὐσέβεια).  ^*UNESCOStaff.HistoryofCivilizationsofCentralAsia.1994:400[2021-05-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6).  Bilingual(GreekandAramaic)inscriptionsbykingAshokaatKandahar.[2021-05-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8).  ^MichaëlPeyrot.PointsofTocharianAgramma(PDF).[2021-06-04].(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6-04).  ^Tocharianwordoftheweek:"dharma".  ^MauroMaggi.AfoliooftheRatnakūṭa(Kāśyapaparivarta)inKhotanese.法鼓佛學學報.2015[2021-06-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6).  ^TheTurkicPeoplesofCentralAsiaandBuddhism.[2021-06-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TremblaymadethepointthatboththeUyghurandtheManichaeanSogdiantermswereindependentlycopiedfromspokenBuddhistSogdian.ThefrequentusageofnwmforSkt.dharmainsteadoftheBuddhistSogdianloanwordδrminUyghurBuddhisttextswouldpointinthesamedirection:nwm  ^*PeterZieme.ThefirstleafofanOldUyghur觀無量壽經Guanwuliangshoujingtranslation.WrittenMonumentsoftheOrient.2020[2021-06-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5).  UğurUZUNKAYA.AFragmentofOldUyghurUṣṇīṣavijayā-nāma-dhāraṇīfromtheBerlinTurfanCollection.[2021-06-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0).  ^EditedbyKhulanD.English-MongolianBuddhistGlossary.[2021-05-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6).  ^莊吉發.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大藏經》滿文譯本研究.東方宗教研究.1990[2021-05-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7).「法輪」,滿文譯作"nomunikurdun"……「而為沙門,受佛法者」,滿文譯作"fucihiinomunbealihasarmana",意即「受佛法之沙門」  ^西夏文-古今文字集成.[2021-05-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1).  ^*HeleenPlaisier.3.UnravellingLepchamanuscripts.[2021-06-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8).InthetitlesofLepchaworks......cho(book,learning)......ThesedesignationsareobviouslydirectloansfromequivalentcategoriesinTibetanliterature......Chos......Indeed,aLepchabook,referredtoascho,typicallyconveysacanonicalmessage  AlbertGrünwedel.DictionaryoftheLepcha-language.[2021-06-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H.Plaisier.ChapterFour.NominalMorphology.ᰇᰨᰎᰴcho–pang......books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法.[2021-05-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6).  香港小學習字表-法.[2021-05-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6).  ^DavidWharton.Language,OrthographyandBuddhistManuscriptCultureoftheTaiNuea–AnApocryphalJātakaTextinMueangSing,Laos.UniversityofPassau.2018:240[2021-05-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4).  ^StephenMorey.AhomandTangsa:CasestudiesoflanguagemaintenanceandlossinNorthEastIndia(PDF).LanguageDocumentation&Conservation.2014,7[2021-06-20].(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7-11-14).  ^Marseille,CarmenEva.Shan-Nigrammarandprocessesoflinguisticchange.2019:34[2021-05-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6).  ^39.039.1*d'Hubert,Thibaut.APersianAccountoftheReligiousCustomsoftheMagh(Arakanese)fromEarlyColonialBengal.IranianStudies.2018[2021-06-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BytheblessingofTārā(i.eDharma)......ThetermtārātranscribestheArakanese/Burmesetarāḥ,whichmaybetranslatedas"precept"or"law".ThisisthesametermusedbytheChakmastodesignatetheritualtextscalledĀgartārā,thattheLurisusedtoreciteonvariousoccasions.  d'Hubert,Thibaut.IndiabeyondtheGanges:DefiningArakaneseBuddhisminPersianatecolonialBengal.TheIndianEconomicandSocialHistoryReview,.2019[2021-06-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Then,followsabriefcommentonhowonemaybecomeaMaghbyrecitingthetentārā(Burmesetarāḥ;Palidhamma,『precepts,laws』)  BuddhistTraditionsanditsDevelopmentamongtheChakmas:AHistoricalPerspective(PDF).TheChakmaVoice.2010:33–38[2021-06-03].(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6-03).AccordingtoBechert,TarameansDharmaorreligion......Accordingtoother......Tarameansreligiousliterature  SushantChakma;JyotirMoyChakma.AShortIntroductiontoChakmaManuscripts.SEEMAANT.2017:99–104[2021-06-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7).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VinodhRajan.Aksharamukha :ScriptConverter.[2021-06-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5).  ^polyhedron.做了一個滿文阿禮嘎禮的輸入法.[2021-05-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閱論編佛教主題佛學大綱(英語:OutlineofBuddhism) 三寶 佛 諸佛 法 僧 四聖諦 苦 集 滅 道 八正道 十二因緣 五蘊 色 受 想 行 識 十八界 涅槃 緣起 三學 波羅蜜 三法印 空性 真如 中道 釋迦牟尼佛 佛陀 如來 佛誕 四門遊觀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足印 神跡(英語:MiraclesofGautamaBuddha) 家庭(英語:FamilyofGautamaBuddha) 淨飯王(父親) 摩耶夫人(母親) 摩訶波闍波提(姨母,庶母) 耶輸陀羅(妻子) 羅睺羅(兒子) 阿難(堂弟) 提婆達多(堂弟) 佛陀弟子 十大弟子 大迦葉 目犍連 富樓那 須菩提 舍利弗 羅睺羅 阿難陀 優婆離 阿那律 迦旃延 五比丘 憍陳如 跋提 跋波 阿說示 摩訶男 周利槃特 央掘魔羅 迦旃延 佛教人物列表(英語:ListofBuddhists) 術語 三相 無常 苦 無我 緣起 蘊 因果論 結生 輪迴 行 煩惱 無明 貪愛 五蓋 結 根 無上正等正覺 般涅槃 真如 二諦 空性 菩提心 菩薩 佛性 心相續 大圓滿 倫理和世界觀 佛教倫理(英語:Buddhistethics) 在家眾/居士 優婆塞 優婆夷 維摩經 維摩詰菩薩 善生經 居士戒 五戒 八戒 十善業戒 菩薩戒 佛教因果論 業與業力 六因五果 無我 無常 菩薩道 慈悲 佈施 輪迴 轉世 亡人落道 金瓶掣籤 活佛 轉世靈童 法界 世間 出世間 大千世界 娑婆世界 須彌山 四大部洲 十法界 三界 欲界 欲界天 五道/六道 天道 人道 阿修羅道 餓鬼道 畜生道 地獄道 功德 佛性 懺悔 供養 佛教神話 佛教與暴力(英語:Buddhismandviolence) 佛教與墮胎(英語:Buddhismandabortion) 佛教與自盡(英語:Buddhismandeuthanasia) 齋食 放生 佛教環保運動 佛教中的女性(英語:WomeninBuddhism) 八敬法 善女子佛教女眾國際協會 佛教與身體(英語:Buddhismandthebody) 佛教和性(英語:Buddhismandsexuality) 同性戀與佛教 佛教經濟學(英語:Buddhisteconomics) 佛教哲學 佛教和西方哲學(英語:BuddhismandWesternphilosophy) 佛教和心理學(英語:Buddhismandpsychology) 佛教和科學(英語:Buddhismandscience) 佛教聖地 佛教聖地 修行制度 比丘 比丘尼 沙彌 沙彌尼 出家人 阿姜 西亞多 三藏法師 禪師 老師(英語:Rōshi) 喇嘛 仁波切 格西 祖古(活佛) 菩薩 在家眾/居士 優婆塞 優婆夷 聲聞 十大弟子 修行法門 四護衛禪 四梵住 慈 悲 喜 捨 三學 戒 定 慧 三十七菩提分法 四念住 四正勤 四神足 五力 七覺支 八正道 波羅蜜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般若 皈依 四依四不依 獻身(英語:Buddhistdevotion) 法會 祭品(英語:Offering(Buddhism)) 跪拜(英語:Prostration(Buddhism)) 梵唄 持戒 五戒 菩薩戒 波羅提木叉 功德 護衛經(英語:Paritta) 佈施 出離 五學力 信 禪 禪修 諦(印度哲學) 諦(佛教) 禪定 曼特羅 四十業處 隨念 安那般那念 奢摩他 內觀 默照禪 禪坐 公案 曼荼羅 自他交換法 怛特羅密教 伏藏師 伏藏 念佛 淨土法門 懺悔 苦行 頭陀 證量 佛陀 辟支佛 菩薩位 四向四果 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 涅槃/般涅槃 悉地 九次第定 神通 三明六通 果位 即生成佛 肉身菩薩 經典 三藏 經藏 律藏 論藏 佛經總集 巴利文大藏經 大正藏 乾隆大藏經 藏文大藏經 原始佛教 阿含經/巴利經藏 法句經 本生經 四分律/五分律/巴利律藏 阿毘達磨 大乘佛教 華嚴經 維摩經 大般若經 金剛經 心經 六祖壇經 妙法蓮華經 淨土三經 梵網經 金剛乘佛教 大日經 金光明經 九分教 十二分教 判教 天台宗判教 流派與系統 三乘 聲聞乘 緣覺乘 菩薩道 南傳菩薩道 一佛乘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 北傳佛教 漢傳大乘佛教十宗 漢傳密宗 唐密 東密 台密 禪宗 淨土宗 律宗 天台宗 唯識宗 藏傳金剛乘佛教 寧瑪派 噶舉派 佛教組織 歷史 初期佛教 部派佛教 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 金剛乘佛教 結集 第一次結集 第二次結集 第三次結集 第四次結集 十事非法 根本分裂 法難 三武一宗滅佛 大乘非佛說論諍 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識 三期法運 地區/國別 南亞佛教(英語:BuddhisminSouthAsia) 印度佛教 阿富汗佛教 孟加拉國佛教 尼泊爾佛教 巴基斯坦佛教 斯里蘭卡佛教 東南亞佛教 泰國佛教 緬甸佛教 柬埔寨佛教 寮國佛教 越南佛教中、南部 印尼佛教 馬來西亞佛教 新加坡佛教 菲律賓佛教(英語:BuddhisminthePhilippines) 汶萊佛教(英語:BuddhisminBrunei) 馬爾地夫佛教(英語:BuddhismintheMaldives) 東亞佛教 中國佛教 日本佛教 朝鮮佛教 台灣佛教 越南佛教北部 藏地佛教 藏地佛教史(英語:HistoryofTibetanBuddhism) 不丹佛教 蒙古佛教 內蒙古佛教(英語:Religion_in_Inner_Mongolia#Buddhism) 俄羅斯佛教西、南部 中亞佛教(英語:BuddhisminCentralAsia) 烏茲別克斯坦佛教 中東佛教(英語:BuddhismintheMiddleEast) 伊朗佛教 西方佛教 美國佛教 英國佛教(英語:BuddhismintheUnitedKingdom) 法國佛教(英語:BuddhisminFrance) 比利時佛教(英語:BuddhisminBelgium) 澳大利亞佛教(英語:BuddhisminAustralia) 阿根廷佛教(英語:BuddhisminArgentina) 巴西佛教(英語:BuddhisminBrazil) 委內瑞拉佛教(英語:BuddhisminVenezuela) 藝術 佛教藝術 符號(英語:Buddhistsymbolism) 佛教建築(英語:Buddhistarchitecture) 寺院 日本佛教建築 藏地佛教建築(英語:TibetanBuddhistarchitecture) 佛教音樂 梵唄 法器 佛像 中國佛教雕塑 佛足石 佛教題材作品 佛教電影節 提綱(英語:OutlineofBuddhism) 分類 詞表 索引(英語:IndexofBuddhism-relatedarticles) 共享 語錄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法_(佛教)&oldid=69525023」 分類:佛教術語隱藏分類:自2020年1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CS1英語來源(en)引文格式1維護:未識別語文類型含有過時參數的引用的頁面含有梵語的條目含有巴利語的條目含有非中文內容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བོད་ཡིགBrezhonegDeutschEnglish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Монголမြန်မာဘာသာPortuguêsSimpleEnglishSlovenščinaไทยTürkçe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