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研學-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簡說 - 蓮榮會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其次吳聰敏居士的《十四表演述》,醒公老師有序文,此書與吳聰龍居士的《述記》,都是解釋十四表的論中論。

期數選擇 131 130 129 128 127 126 125 124 123 122 121 120 119 118 117 116 115 114 113 112 111 110 109 108 107 106 105 104 103 102 101 100 99 98 97 96 95 94 93 92 91 90 89 88 87 86 85 84 83 82 81 80 79 78 77 76 75 74 73 72 71 70 69 68 67 66 65 64 63 62 61 60 59 58 57 56 55 54 53 52 51 50 49 48 47 46 45 44 43 42 41 40 39 38 37 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 27 26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首頁 關於蓮榮 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 蓮榮會刊 社論 大德法語 常禮舉要講座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錄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共修研學 小止觀導覽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 勸發菩提心文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研學記要 隨念三寶經 菩薩清淨的行持 專題研學 孔門十哲塑像介紹() 聖者的祕密~大佛頂首楞嚴經二十五圓通暨七處徵心探源 講座因緣與法語觀修 二十五圓通暨七處徵心簡介 六趣輪迴經簡介 十大礙行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研學記要 大乘百法明門論簡說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簡說 遠端教學解惑篇─各地讀書會問答 人生大事—不能忽略的事實助念生西觀念作法研究 蓮池海會 往生見聞記 助念問答 三代共修活動報導 週六共修活動止靜法語 週四共修止靜法語 週四佛一共修止靜法語 專題報導 福建建甌文化行-孔門聖像授贈揭幕紀行() 道藝春秋~二00九春江逸子國畫塑像作品展 如是我見~母親節感恩活動與浴佛法會 中美教育差別 聖人後裔~孔子第七十七代孫孔德成教授 道藝春秋~丁亥年江逸子老師國畫塑像作品展 孔門十哲塑像介紹 大時代的文化貢獻~道藝春秋展的饗宴 二0一二年寒假心靈成長班〜道藝人生講座 基隆淨宗學會人才培訓課程報導 莊嚴道場出坡行 養成班專題演講 教師節特輯 時哉時哉網路教育學院 如是獨行江逸子 基隆人才培訓班 孝治天下傳統文化高峰論壇 乙未年母親節福建放生活動 時哉時哉文化園區實栽農園現場報導 孔德成先生百年紀念活動 參訪觀摩 金門文化民俗之旅 森羅萬象老撾行 心靈的交流 參訪觀摩心得 未減清光照世人〜雪公特展暨遺風事業 禮懺法會 藥師懺法會報導 淨土懺法會報導 大悲懺法會報導 地藏懺法會報導 慈悲藥師寶懺法會儀軌觀修 日常省思 惑而不惑的主人翁 將病苦的示現轉成修道的資糧 娑婆喃語寄西方 後記 啟蒙園地 歷史故事 返班專題演講 九十九年大專寒訓暨心靈成長班研學課程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簡介暨心得 因果故事 弟子規 每月一字 出師表 心靈成長營返班活動報導 家長班研討專題 紀念孔子誕辰活動 九一年十二月各班返班記事 返班家長會迴響 九一年十一月各班返班記事 唐詩賞析 九二年 九二年三月各班返班記事 九二年八月三十一日各班返班記事 九二年十月專題研討〜一起走過從前 九二年十一月各班返班記事 九三年二月各班返班記事 九三年三月各班返班記事 九三年五月各班返班記事 十四講表 古文賞析 論語略說 唐詩賞析迴響篇 暑期心靈成長營特別報導 二0一七年海峽兩岸國學營 最新消息 專題講座 講病 週四三代共修專題演講 福建國學堂專題講座 活動迴響 十十無盡的期許與承諾 可堪回味的結緣 活動報導 九十九年度暑期大專講座~佛說八大人覺經 九十九年度心靈成長班~孔顏之樂 第三屆兩岸國學文化交流講座~談為人師如何正己化他 第四屆兩岸國學文化交流講座~學乃成功的秘訣 道藝春秋觀瀾~丁亥年江逸子老師國畫塑像作品展 丁亥歲末台中蓮社聯體機構參訪 一生的學習成為神木的新芽~丁亥年寒訓課程 站在文化看出路~再造雪公弘揚儒佛的環境 孔顏之樂~第二屆海峽兩岸國學文化交流講座 福建建甌文化行-孔門聖像授贈揭幕紀行 在天地間慟容~八八風災過後 一個久享尊榮的風采 九十八年暑期心靈成長班活動報導~謙謙君子 課程報導 義工心得 師長的話 心靈的印記~八八風災過後 心得隨想 災變觀修文 山水情~點亮心燈照災區 大專學佛運動之父~周宣德居士一一0歲冥誕紀念 緬懷周宣德大德紀念活動心得 丙戌年冬寒訓課程~清明上河圖暨故宮大觀展實錄 丙戌年夏大陸五古都參訪 兩岸國學文化交流講座~諸暨篇 八十九年與新社國小合辦暑期小紳士小淑女養成班活動 諸方暨集興孔學〜諸暨講座報導 二0一二年母親節活動報導 「心靈成長營」華梵大學參訪放生 丙戌年寒訓課程報導〜身安而后道隆 拉開寒訓課程的序幕 心得迴響 九十五年母親節浴佛放生法行 活動前言 活動法語 活動報導 心得分享 為初機大學生開的課程:普賢行願品講座 大專生的歷練—兒童生活體驗營 九十九年新春記事 萬古常新〜二0一0年海峽兩岸國學文化交流講座 六班學員心得節錄 第三屆兩岸國學文化交流講座—談人師如何正己化他 兩岸國學文化交流講座〜政和、永康、濟南 國家法務人員生命教育研習營—禮樂教化對獄政的功效 有朋自遠方來〜文化一家親 喻親於道—癸巳年浴佛法會暨母親節活動報導 天涯若比鄰—二0一三年三月馬來西亞丹江「認識中華文化‧論語與儒學講座」暨「論語國際交流會」系列報導 群鴻戲海-文化藝術觀瀾 佛說阿彌陀經-大專佛學講座初機課程 瀋陽國學講座暨臺北造就時代菁英講座 夢想的世外桃源—二0一三年十月雲南行紀實 迎向朝陽—飛龍在天的見地與民族 樂見青年迎向文化—記醫王學社參訪 諸暨的春天—百花初放喻國學走入現代教育 穀雨時節瀋陽行-記瀋陽師範大學講座 二0一四年暮春江南行 出路由名言中通達—由論語及百法說起 多樣性的文化之旅─期待未來道藝大展 二0一五年大專講座-佛說四十二章經 二0一五年八月濟南大型公益講座 走入時代的領導人─大專青年經典講座活動 2016年寒假佛遺教經講座 二0一六年雪廬老人往生三十週年紀念報導 我今為何等事欲遊東馬─二0一六年春東馬生態之旅 孔子風采─二0一六年山東曲阜、泗水國學公益講座 丁酉年從論語的高度看三字經講座報導 實栽農耕隊日本參訪 創造價值的人生−由論語的高度看朱子家訓 2018暑期輔導課 戊戌年秋福州順昌行 2019年唯識簡介講座 論文研究 共修法語 週六共修止靜法語 週四共修止靜法語 護生放生 九二年五月十日母親節浴佛放生 難忘的母親節 文化導覽 台語漢文詩賞析 啟蒙專題 古文與民族命脈〜興古文續民族 大陸行腳 九三年江西福建參訪放生行 重現心中的驚奇〜丙戌年夏大陸五古都參訪 滴水成河的心得〜懷雪公暨參訪心得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走向雪廬的大道〜丁亥年春濟南行 濟南來鴻 對話散文札記 丙戌年暮春江南放生行 心得分享篇 關於安慶 佛國巡禮 研學報導 高山仰止〜雪廬老人往生二十週年之緬懷 研學法語 研學心得分享 學術報告 四海遊蹤 孔學一隅 孔子聖蹟圖淺說 論語簡說 孔門七十二賢淺說 孝經簡說 孔門心法—中庸之道 三字經簡說 藝術賞析 華夏精魂千秋 孝經圖簡說 天臺小止觀講座活動報導 丁酉(2017)年實栽農園中的人生大事講座 佛學幽覽 第100期::專題研學-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簡說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簡說(二) 學佛最忌漫無章 囫圇吞棗難受用 可貴初機六門課 大海航行有指南        醒公序言   其次吳聰敏居士的《十四表演述》,醒公老師有序文,此書與吳聰龍居士的《述記》,都是解釋十四表的論中論。

《十四表演述》乃長期連載於明倫月刊,今整理出書,在出書之前(民國八十二年),醒公老師寫一篇序作此書流通之緣起。

序文云:「內學三藏,浩如煙海,學之不有其方,而欲得其門以入者,莫不戛乎其難也。

」內學是佛學(為令學者明心見性),佛學教典浩瀚如汪洋大海,大分三藏十二部。

若沒有學習三藏經典的方法,是無從入門的,戛乎是一個感歎詞,慨嘆入門實在是太困難了,沒有人引導是不行的。

「業師雪廬老人,昔創大專佛學講座,每逢寒暑假期,集三臺學子於臺中,課業六門,循循講授。

」醒公說他的老師,也就是雪廬老人,在民國五十年時創辦大專佛學講座,並在每年寒暑假開辦講座。

彙集三臺(臺北、臺中、臺南),即全臺灣的青年學子到臺中來學習。

授課的內容有六門。

首先入門的是《佛學概要十四講表》,所以是「十四表造乎端」,先依著此表來瞭解整個佛學的綱要。

再者第二門、第三門是〈唯識〉與《心經》,分窺性相。

我們知道佛法能依性宗、相宗的體系而入。

性宗依般若意趣作為佛法的究竟意趣,老人作《心經》表解,表徵性宗的意趣。

老人並以「唯識簡介」作為相宗(唯識)的綱領。

第四門是《佛說八大人覺經》,它是介紹學佛次第修行的階梯,能夠知道大小二乘的修學法。

第五門是《佛說阿彌陀經》,將佛法大意及修學法,乃至於性、相二宗的修學法結歸到淨土,到淨土繼續修學這些意趣以成佛。

並引導開展成佛的心量,依〈普賢行願品〉示以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開展修學的心量。

以上是整個大專講座的六門初級課程。

這六門課程當中,《佛學概要十四講表》造乎端,是佛法的入門,以十四表架構性的來認識三藏經典。

其次,要依什麼次第修呢?《佛說八大人覺經》的修行分為小乘、大乘的修行;成就阿羅漢以及成佛的果位,但亦可有其他的分類。

當然,雪廬老人也作有講表,以明經義。

一般開派的大師、大德,或者是寺廟的開山祖師會編寫教材,表示他對三藏經典體系的認知,根據他的認知而進入佛法的內涵,作為道場的傳承。

不管是印度、中國、西藏等地的大廟都是這樣,開派的人物就是寫教材的人物! 大乘分為兩宗,一個是唯識,一個是中觀。

唯識的部分,有《八識規矩頌》、《唯識三十頌》,乃至於唯識的《解深密經》等。

雪廬老人就編以〈唯識簡介〉來認識唯識宗,將《般若心經》編表來認識中觀宗。

性、相兩宗是學修大乘成佛的方便。

學佛如果沒有這樣學,那真是無頭蒼蠅! 再者,不管是性宗或相宗的修學法,引入成佛,最殊勝的成佛環境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就是《佛說阿彌陀經》,那裏是諸上善人聚會處,解教理的人才、行持的人才,在西方極樂世界都有。

所以我們今天要把教理解得通達,行持得有悟處,能自行、能化他,以凡夫身若不選擇西方極樂世界,那該到何方?其次〈普賢行願品〉,是擴展心量,性、相兩宗的修學是為了速速成佛以利益眾生,故以〈普賢行願品〉之十大願作為攝持修學成佛的方便,並以求生西方淨土為成佛最殊勝的方便。

初級課程能將整個佛法的架構清清楚楚的顯現。

能利益一個初級的學佛人,沒有雪廬老人,我們要怎麼深入認識佛法? 以上六門課程能夠帶領我們廣博的來解經,在行持上能夠有次第順序而進。

博解約行,可以說十四表是解,第十三表是淨土行。

也可以說解得廣博,並且將所有的解表現在行持上,在掃地上見氣象,在擦桌子上見氣象,並好好念佛求生西方,作為修學成佛的環境。

我們一般人,都是解歸解、行歸行,因為解沒有受用、沒有法喜,所以行持的時候將解放一邊,行持依然故我,到最後甚至認為解教理沒有用,所以還自行發展一派叫教理無用論,認為行持就好,其實那是最大的可惜處,如果教理無用的話,那佛何必說三藏十二部?祖師何必著書立說?祖師一生最大的的著力點都在著書立說和講學!如果這件事情不是最重要的,以最懂得人命無常、時不我與,又最認真修行的祖師,結果花最多的時間著書立說跟講學,蕅益大師、蓮池大師、憨山大師、雪廬老人皆是如此!老人寫了許多的教材,講經表解寫了幾十種,親自編述初級、高級課程教材且親自上臺講學。

在民國六十六年講《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第一表慢慢講到第十四表,該下課不下課,講課如此熱忱!他說自己從早講到晚、幹到死,目的就是為了好死,這就是他的氣派。

所以「法門無盡,契入在斯。

」也就是從《佛學概要十四講表》開始的六門初階入門課程,都能夠進入所有的法門。

在六門課程當中,《佛學概要十四講表》是總扼,也就是能夠將所有的教理通達瞭解,而且依解來行持。

淨土法門是特別的修學法,在通別的諸法當中,可以以此表為入道的先驅。

由於十四表能總括解行通達諸法的扼要,是入道的先驅,所以從雪廬老人編表,並在大專講座授課以來,已經數十年了,而且研習的風氣越來越盛,但如果不對此表做解釋,不能普利大眾。

吳聰敏老師是雪廬老人師門中好學之士。

自公讚以「息焉游焉」。

此語出自《禮記·學記》,君子如何學成?其法門為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焉是必須耐得住寂寞,把自己收藏起來,不可以外務多、事情忙。

修焉是多多串習所學,息焉是將心安住在所學的法義上,多多串習,游焉是優游其中,產生很多法喜。

其次出來與大家交流,即是出交天下士。

吳聰敏居士精勤於佛法的學習,民國七十二年《明倫月刊》從小本的刊物擴版,開出了《佛學概要十四講表》講述文章的刊載。

吳老師承雪廬老人的師命,依他歷年所聽課的筆記,撰述十四表的解釋,在刊登之前,先呈給雪廬老人校正,再刊於《明倫月刊》。

從民國的七十二年元月一直到第二年的十一月刊載完畢,在七十七年由臺大醫院慈光佛學社印行。

在民國八十二年,夏曆三月初五,是雪廬老人往生七周年紀念日,臺中蓮社為弘揚正法,為報師恩,又再次地印行。

並敦請自公老師寫下序文。

願有幸讀十四講表的人知道注解的來源。

以上是徐醒民老師的序言。

  十四表略科   先明十四表略科,將十四表旨趣說明清楚,十四表如佛經分為三科:等序分、等正宗分、等流通分。

佛經三分的形式乃東晉道安和尚之創見,而十四講表乃統論三藏十二部經典的義理,等同佛說之經,能以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架構的方式來說明。

一到三表屬於等序分,從第四表到十三表是等正宗分,第十四表是等流通分。

所謂序分如頭部,是三分的總說;正宗分如身體,解釋序分的總說;流通分如手足,將總別義理流通。

人之首是智慧所在,每一部經的序分都是一部經之首要,序分有證信序與發起序,此處乃序分之發起序,無證信序之六種成就(信、聞、時、主、處、伴)。

十四表之價值雖等同佛經,然非佛經所說之經。

序分如人的頭,是一身精華的部分,正宗分如五臟六腑,所吸收的養分,重要在支持頭腦能思維義理,亦即吃飯的目的是要學習,君不見吃飽飯以後體力足了,想事情就容易了。

最後流通分如人之手足,能將觀念具體實踐。

以上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以人體的部位來形容。

前三表即序分,第一表先明佛義,說明學習佛法時,要先瞭解所學為何?所學的內涵是什麼?它的宗旨目標是什麼? 學佛的目標是成佛,大宗旨是開智慧,故求智慧是佛法裏最重要的學習。

佛義乃智者與覺者,所有改變命運的關鍵在成為智者,然要如何成為智者呢?必須要先成為覺者,透過覺察能得到一切智,透過覺悟能得到道種智與一切種智,如此則命運全部改變,能究竟離苦得樂,此即佛義。

換句話說,透過學習而有覺,有覺而能夠成為智者,這就是佛之義。

不覺如病,覺如吃對藥,病解決一半,喻如得一切智,藥到病除喻如得道種智、一切種智,以上以吃藥及藥效做比喻。

然而佛法的藥要怎麼吃?有的人吃佛法的藥,只吃一點,得今生的快樂,他就滿意了,然而吃藥能將病根究竟除去,方是最佳的良方,故學佛能成佛,才是最究竟的。

錯誤的人生觀,不能帶給自己離苦得樂,是煩惱障的緣起。

煩惱障的破除,就在人生觀的建立,什麼才是真正的人生觀呢?知道要脫離輪迴,而且懂得修學解脫的智慧,是最殊勝的人生觀,解決錯誤人生觀─執我,若所執之我了不可得,能執之心不生,則煩惱障不生。

其次以佛法的藥來對治所知障,藥到病除就是成佛。

一般人吃佛法的藥,有的只有改變這一生的命運,有的吃了解脫的藥,有的吃了能成佛的藥,而成佛這種藥最好。

十四表的第一表是最重要的一表,告訴我們學佛就是要成佛,就得破二障,破二障與佛的智慧相互觀待。

所有的痛苦來自於障礙,所有的快樂來自於破障,能夠懂得這樣旨趣的人不是普通人。

第二表是略知別相,也就是確定了成佛的目標,並朝這個目標前進,證得佛的智慧,破除二障。

然破二障必須懂得用方法,方法即在於懂得觀察宇宙萬法的各個面相,所謂體、相、用、因、緣、果、事、理,由這八個部分去觀察。

換句話說,不論破煩惱障或所知障,都可以從體、相、用、因、緣、果、事、理這八個面相去破。

第三表消除幾種誤會。

已經立定了目標,也知道修學的方法,然而在下手修學前,必須先消除誤會。

這個誤會來自於世間對佛法的種種誤解,若不消除這些錯誤的想法與偏見,會成為我人修學的障礙。

有誤會會產生障礙,障礙的行相就是對佛教的排斥,認為佛法是迷信的,是消極的,是神權主義的,是忽略現實的,是不合科學的。

因為有了誤會,所以會排斥,排斥來自於誤會,誤會表現在排斥。

對佛法的排斥,就會生起修學的障礙。

老人云,在古代時只要講第一表、第二表即可,今日之下必須加上第三表,乃因應世間的改變,今日有許多學說橫行,破除這些錯誤見解,方能成為佛法的修學者。

神權主義當道時,人民是神佛不分,科學當道時,批判佛教是迷信宗教,是不合科學。

所以,必須編第三表消除誤會,而且所說亦符合佛義,佛陀若示現到這個時代,也會破除這樣的誤會。

解經的人除了解佛語之外,也必須通達所說的義理,方能在邪說橫行的時代裏破邪顯正,功德等同佛說。

再以一比喻,先明佛義就是知道目的地;略知別相是知道去的路線,也知道路況;消除幾種誤會是開車前要檢查車況,輪胎是否灌滿氣,油是否加滿,車子其他的功能是不是正常。

別小看這幾種誤會,或許在修學者的內心隱微處都有,比如學佛的人不但被外界認為迷信及不合科學,自己內心或許也這樣想,修學淨土法門者也或有認為極樂世界與天堂沒有兩樣,這些都是修學佛法必需要先破除的障礙。

第四表到十三表是十四表的正宗分。

由第四表到第七表,可知自己與有情,因不明白真實的義理,依著錯誤的人生觀和宇宙觀,在以苦為本質中生活與延續生命。

若由第四表人生當前所受的是苦,認知此生所受的一切皆苦,即使受樂亦是以苦為本質,若現在不解決,會推向未來,而現在又是從過去而來,根源處在無明。

由第四表與第五表,知由無明我執發展出來的離苦得樂的觀念,全部是錯誤的人生觀! 反之,要建立究竟能離苦得樂的正確人生觀,必須對治無明我執,否則人生死了又輪迴,現前造善,也是被無明我執所繫縛,享受的快樂也是以苦為本質,若能詳觀第四表與第五表,能發起對輪迴的厭離。

由第六表、第七表的觀察,對被苦攝持的有情能生起大悲心,這些有情都想要離苦得樂,然形象如渴鹿陽焰;或如水中撈月,水中無月如何撈?水月不過是天上月亮投射的幻影;或見海市蜃樓,不過是陽光折射而來的效果;依存在三界的有情,是以這種方式生活,不覺油然地生起大悲心。

第八表知佛法的體性在戒定慧,此乃無明我執的正對治,究竟能助自己與有情離苦得樂,圓滿出離心與大悲心! 第九表是五乘方便的修學,五乘是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乘,以戒、定成為人、天乘的修學法,聲聞、緣覺與菩薩的成就是慧學的修學法,以空性的智慧破煩惱障是聲聞、緣覺的成就,以空性的智慧破所知障是菩薩的成就,所知障斷盡即成佛。

第十表到第十二表則是分別敘述五乘的修學法,其中第十表是人天(增上生)的修學法,第十一表是聲聞、緣覺的修學法,第十二表是進入到大乘(菩薩乘)的修學法,上述三乘的修學法即是決定乘的成就。

第十三表是引導五乘的修學者,依著淨土法門的修學,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那裡有非常好的修學環境,能引導不同的根機者修學成佛,以上是正宗分。

第十四表是流通分,前述由序分、正宗分通達修學的內涵、次第。

流通分的內涵主要在生起警覺,警覺人身難得,而且存在是短暫又隨時死亡。

所以不但要以人身修學,且是當下修學,依《十四講表》而解、而行,千萬不可蹉跎這一生。

人生是死緣多、活緣少,能帶給我們此生及來生離苦得樂的只有正法,然善知識難得,正法難逢,人生又短暫,須不離善友當下而修。

雪廬老人此著作極偉大,《佛學概要十四講表》雖為蓮社初級佛學課程,實則攝持三藏十二部的經義。

此十四表能為初級班淺講,能為高級班深講,尤其此番根據兩位吳老師的述記,對十四表作詳解,將表前後的關聯性,在日用平常裏面依表所述義理能得到什麼樣的受用,聽講下去會帶來什麼樣的法喜。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是三藏十二部的入門,如《論語》亦是十三經的入門!今日有幸讀此介言,知道作表的緣起與所詮殊勝,一般人都將此《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當成普通的簡介,殊為可惜,今日在此學習十四講表,實在是一大福氣! 吾人學佛三、四十年中,愈學愈體會此十四表的殊勝,是佛法的綱要,實是老人對佛教的貢獻。

早期,《十四講表》的課程,都是雪廬老人親自授課。

每一次也都只能將《十四講表》做一個概略性的說明,因為它的內涵實在太豐富,無法全方位的把它說清楚。

今日在此宣講,亦是說一個大概,期盼大家同霑法益。

(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