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本知識正果法師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由貪瞋痴故,依於五處起拘礙:一顧戀內身,二顧戀諸欲,三樂相雜住,四缺於隨順教 ... [5] 增長業與不增長業:不增長業《瑜伽師地論》第九卷說有十種:「一夢所作業, ... 心,故名為惱。

二十二、有諍,有三種:[1]貪、[2]瞋、[3]痴。

諍是鬥諍,貪瞋痴能為鬥訟諍競的因,由貪瞋痴故,執持刀杖等,興諸戰諍,種種鬥訟,所以貪等,說名有諍。

二十三、火,有三種:[1]貪、[2]瞋、[3]痴。

火是燒毀義,由貪瞋痴故,燒壞所積集的善根薪,故說貪等名火。

二十四、熾然,有三種:[1]貪、[2]瞋、[3]痴。

熾然是大火,這裏譬喻惡業。

由負瞋痴故,為非法貪的大火所燒:非法貪就是貪著十種不善業道。

由貪瞋痴故,又為不平等貪的大火所燒;不平等貪就是非法非理的貪求境界。

由貪瞋痴故,又為邪法大火所燒;邪法大火就是一切外道的惡說法律。

因為非法貪等能夠引發身心中的熾然大火,如猛火烈焰,故名熾然。

二十五、稠林,有三種:[1]貪、[2]瞋、[3]痴。

大樹聚集,名為稠林。

由貪瞋痴故,於生死根本的煩惱,和雜染的業行,廣興染著,令諸有情,感種種身,流轉五趣,長夜處於生死輪迴中,如行走在大樹稠林裏,難可出離。

生死因即貪等三毒,三毒果即生死,生死即稠林,稠林由大樹,大樹即三毒,三毒起生死稠林故。

所以貪等,說名稠林。

二十六、拘礙,有三種:[1]貪、[2]瞋、[3]痴。

拘礙是拘束障礙。

《瑜伽》第八卷說:「能令眾生樂著種種妙欲塵故,能障證得出世法故,若為拘礙。

」由貪瞋痴故,依於五處起拘礙:一顧戀內身,二顧戀諸欲,三樂相雜住,四缺於隨順教誡教授,五於諸善品得少為足。

於上說五處拘礙心故,不能自在地修諸善法,故名拘礙。

乙、煩惱增上所生業(一)業的體性集諦體性的第二部分是煩惱增上所生的業,也就是有漏業,若不與煩惱相應的無漏業,則非集諦所攝了。

業是造作義,它的總相,即思業和思已業。

思業就是心內的種種分別思慮,心性界的造作。

思已業即由分別思慮的意業發現於外的身體上的動作和言語動作。

這思業和思已業,都是以思心所為體性。

思有三種:(一)審慮思,即將發動身語作業時審慮此事應當作否的思。

(二)決定思,即於將要作的事情,起決定心的思。

(三)動發勝思,就是正動身發語勢用強勝的思。

前二思是意業,亦即名思業。

《集論》裏說:「思已業云何:謂身業、語業、意業。

」意業即指貪瞋邪見,由思引發,故名思已業。

第三動發思是身語業,亦即名思已業,以身業等體非即思,但由思所引發,故名思已業。

身語二業,以第三動發善不善的思為體,意業以前二思為體,如《成唯識論》卷一說:「能動身思,說名身業:能發語思,說名語業;審決二思,意相應故,作動意故,說名意業。

」(二)業類差別(1)二業類[1]善業與惡業:惡業即十種不善業道:一殺生、二不與取、三欲邪行、四虛誑語、五離間語、六粗惡語、七雜穢語、八貪欲、九瞋恚、十邪見。

善業即十善業道,就是遠離殺生,乃至遠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

業以思為體,十善十惡有所造作共名為業,是思所游履故,通生苦樂異熟果故,故名為道。

[2]引業與滿業:六趣有情各有總報和別報的差別,總報即各趣有情得到的色心相續;別報就壽夭智愚,色形的好醜全缺等。

引發總報的強業名為引業;成滿別報的業。

名為滿業。

如《雜集論》諦品中說:「又善不善業,於善趣惡趣中,感生異熟時,有兩種差別:謂招引業、圓滿業;招引業者,謂由此業,能牽異熟果。

圓滿業者,謂由此業生已,領受愛不愛果。

」[3]作業與不作業:作就是起造現行,作業即意思業,和思已所起的身業語業。

不作業,即不思業和不思已不起身業語業。

[4]黑業與白業:黑業就是招感穢惡不淨的苦果業,白業就是招感淨妙清白的樂果業。

[5]增長業與不增長業:不增長業《瑜伽師地論》第九卷說有十種:「一夢所作業,二無知所作業,三無故思所作業,四不利不數所作業,五狂亂所作業,六失念所作業,七非樂欲所作業,八自性無記業,九悔所損業,十對下一页上一页返回列表返回首页©2022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Poweredbyiwms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