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活得更自由,女人總要付出更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各位小夥伴兒,歡迎來到「文學有毒」專欄。
不知不覺間,小毒師已經陪大家走過了兩個月的文學閱讀之旅。
寒冬已過,春陽將至,又到了萬物復甦的季節……也即將迎來一個美好的日子——3.8婦女(女生)節!
其實隨著時代的變化,現在大多數的女性在社會、家庭或兩性關係中,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弱勢了,慶祝婦女節的意義不再局限於確立女性社會地位,而是讓我們時常體諒到,女人需要比男人付出更多,才能活得更自由。
就像最近湖南衛視熱播的綜藝《我家那閨女》,在觀眾盯著女明星的日常生活,討論她們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牌子護膚品的表面話題下,其實引申出一些更值得反思的女性問題:身為女性,必須要嫁人生孩子嗎?如果你沒有嫁人生孩子,那事業必須要成功才對得起這個社會嗎?
《我家那閨女》吳昕痛哭
和《我家那閨女》畫風不同的另一個姐妹綜藝《妻子的浪漫旅行2》,即使耀眼如章子怡,也要背負著生孩子、養孩子的甜蜜「負擔」,而小毒師更感觸於包文婧說的那段話,大意是,結婚這麼多年,她終於能有一次屬於自己的旅行,不用每日忙於洗衣做飯打掃衛生了。
未婚的小毒師表示心裡戚戚然,繼而想到我們出版的許多文學書,都在探討女性問題。
文學是現實生活的高度濃縮,文學有毒欄目關注我們每一位讀者的生活,也希望用高度濃縮的文學藥丸療愈你們。
所以這個三月,我們想通過4本書來講講那些能影射現實生活的女性故事。
這些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媽媽,已深陷育兒和自我提升的矛盾與焦慮中;有的是正在成長的青春期女孩兒,從她的眼中,會怎樣看待自己的母親,又打算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呢?
有的則是遙遠的部落女性,讓生活在都市中的你多少感到自己的幸運。
而當你的愛情被婚後平庸度日的丈夫消磨殆盡,甚至遭遇背叛,你又將如何抉擇?
我們嘗試用這4個故事觸達女性問題中最常見的幾種情感,讓這個三月變得有溫度,也有深度。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
作者: [美]薇妮斯蒂·馬丁 譯者:許恬寧
《你希望我成為的一切》
作者: [美]明迪·梅西亞 譯者:郭國璽
《母獅的懺悔》
作者:[莫三比克]米亞·科托 譯者:馬琳
《消失的愛人》
作者: [美] 吉莉安·弗琳 譯者:胡緋
讓我們開始今天的連載吧!
三月的第一個故事,是一個居住在紐約上東區的媽媽,為將孩子變成王子公主拚命奮鬥的故事。
電視劇《天空之城》的爆火告訴我們,上流社會的女性尤其辛酸。
為什麼你需要一隻鉑金包?你該擁有什麼樣的身材和皮膚?你要買一所哪個位置的房子?當代社會女性地位的提高意味著你需要做出更多努力,薇妮斯蒂·馬丁會在接下來7天的故事中逐一告訴你。
全世界媽媽的焦慮都是一樣的!
以下內容選自《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
[美]薇妮斯蒂·馬丁著 許恬寧 譯
中信出版集團 / 2019.1
1
我的家鄉位於美國中西部,因此我有一個生活步調緩慢又相當傳統的童年。
每天早上,我和一群年紀大小不一的鄰居孩子一起走路上學。
中午放學後,我們玩踢罐子,有時在家中後院打發時間,有時則跑到附近樹林,在沒有大人看管的情況下,一直玩到夕陽西下。
周末的時候,我們騎自行車或加入童子軍。
再大一點的時候,我偶爾會在晚上或周末去別人家照顧小孩。
由於我平日就當慣了大姐姐,鄰居的小孩很愛找我玩,保姆這個職業順理成章成為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二十多歲時,為了追求五光十色的生活,我搬到紐約市,讀文化研究與比較文學博士。
曼哈頓讓我的人生起了重大變化,人生目標有天翻地覆的改變。
我後來還是讀完博士,但決定不過學術生活。
我原本和其他住在富裕都市的高學歷女性一樣,遲遲沒結婚,也沒生孩子;但到了三十五歲,還是嫁給一個土生土長的紐約人。
我先生由於工作的緣故,無法離開紐約,而情感上也離不開這座城市。
他對紐約市的歷史如數家珍,幾乎每一個街角、每一棟建築、每一個街區,都曾有他的故事。
先生用他對這座城市的熱情,破解了我對於在紐約定居的所有疑慮。
我選擇住在紐約還有一個原因:我是一個作家,很少有城市能夠養活作家,紐約是那個得天獨厚的異數。
不論是廣告、出版或教學,紐約都能提供特殊的生態環境,整座城市生氣勃勃,變化萬千,讓我想起雨林。
除了雨林,沒有一個生物棲息地能像紐約一樣,滋養如此繽紛的生命形式。
看我住的分區,就知道紐約多麼多元。
我曾住在印度街區,旁邊是秘魯區,後來還搬到小瑞典區附近。
由於先生不肯搬到紐約以外的地方,我也不想強迫他,我們兩個人就在下城區找房子。
婚後六個月,我懷孕了,但我們依舊沒想過要離開紐約市。
畢竟我先生是紐約人,而如果要搬回我的家鄉,就得大老遠從曼哈頓穿越半個美國。
紐約對我們的孩子來說,已經夠好了,對吧?就這樣,我們一家留在紐約。
發現懷孕之後,我們兩人都很開心,但高興之餘,我也發現自己開始了一場更具挑戰的旅程,這世界不再只有我,不再只有我的婚姻,或是我的成長背景,或是我對於當母親的感受。
我後來才發現,懷孕其實是人生的一個過渡期,我掉進了另一個世界——曼哈頓媽媽的世界。
2
我接下來要講述的故事是比小說更離奇的現實。
「911」事件後,我和先生為了遠離令人鼻酸的事故現場,也為了離他的家人近一些,決定搬到紐約上東區。
當時我懷有身孕,在世界令人感到危機四伏、紐約隨時可能土崩瓦解的時刻,我和先生需要多一點安全感,若親愛的家人就在身旁,尤其能讓他的心踏實一些。
搬家其實不算太困難,真正難的是學習上東區媽媽的生活方式以及融入她們。
我和先生最終在曼哈頓公園大道與七十幾街的交叉口找到新房。
我把新家當成基地,開始參加附近的「媽咪與我」組織的活動,帶孩子上貴族音樂課程,跟保姆吵架,以及和其他媽媽喝咖啡。
除此之外,我先是為了我家大寶,接著又為了二寶,參加了無數次的託兒所「面試徵選」。
在這一連串的摸索過程中,我的心得是:在曼哈頓島上為人母,已經是在「島中之島」生活,而上東區的媽媽們,又自成一個小圈圈。
上東區媽咪組成一個秘密社團,有自己的遊戲規則、自己的儀式、自己的穿衣風格,以及四季避暑與過冬的遷徙模式。
對我來說,那是個全新的世界。
住在上東區的貴婦,另有一套不同於常人的信念、野心與做事方法,當初的我做夢都想不到這個世界有多麼不同。
我成為上東區媽媽之後,不論是一天該怎麼過、該如何與人互動,或只是去一下兒童遊樂場,一切的一切都令我戰戰兢兢。
我和先生搬到了一個人人是超級富豪、階級感極重的地方,每一位鄰居貴婦看起來都自命不凡。
穿著超級華服的眾媽咪,令我感到自己格格不入,不知所措。
我讀過文學與人類學,知道人科動物要是沒有歸屬感,不能真正融入群體,就會迷失自我。
靈長類動物學家也告訴我們,帶著新生兒加入新群體的雌性靈長類動物,性命尤其堪憂,例如黑猩猩媽媽如果試圖加入一群陌生的同類,不但通常會被騷擾,還會遭受肢體暴力,施暴者是新群體里地位高的母猩猩;極端情況下,新來的黑猩猩母子甚至會被殺掉,而兇手正是他們想融入的同伴。
過後我深深感受到,當務之急是必須想辦法融入群體。
誰想當被排擠的人?誰不想在早上送孩子上學後,可以和朋友出去喝杯咖啡?誰不想讓孩子有玩伴?先生和他的家人都幫助我適應新生活,告訴我要到哪裡買菜,還向我解釋大小聚會複雜的規定,我得弄懂男孩和女孩不同的猶太成人禮,還得弄懂各種社團、公寓管理委員會,以及新家所在的大樓奇奇怪怪的慣例。
雖然很多事有先生那邊的協助,但我還得靠自己搞清楚上東區媽咪的文化。
我誠心想融入,也勢必要融入,一定得搞定這件事。
先前我因為念書的緣故搬到紐約後,曾多次勇闖上東區,原本就知道那地方五光十色,出入的都是有錢有勢的社會名流,低調是行不通的。
那裡的人不論穿著打扮、觀念信仰、風土人情,全都和紐約下城區迥然不同。
然而,一直到我完全進入那個世界、在那裡當母親之後,我才開始真正了解那個自成一格的世界。
要不是我有了孩子,我大概永遠不會注意到那個上流社會居住的平行世界,那裡的媽咪是天之驕女,孩子是天之驕子。
我懷孕之後,不得不拚命融入她們的世界—— 我覺得自己有義務了解那個貴族世界,我得想辦法擠進去,破解貴婦的文化密碼。
3
上東區小孩過的生活,不論從任何人的角度來看,都非同尋常。
他們平日出入有司機、保姆陪同,還會搭乘直升機到漢普頓度假。
兩歲大的孩子,必須上「正確」的音樂課程。
到了三歲的時候,就得請家教,準備迎接幼兒園的入學考與面試。
到了四歲,不會遊戲的孩子得請遊戲顧問。
他們不會玩,因為他們有太多「加強班」要上——託兒所放學後,除了法文課、中文課、小小學習家課、烹飪課,另外還有高爾夫球課、網球課、聲樂課。
如果說紐約孩子過著不尋常的生活,紐約母親的日子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我開始向身邊有孩子的完美貴婦,以第一手方式學習正宗的紐約上東區生活。
紐約上東區的貴婦個個都經過千錘百鍊的考驗:除了搬進社區要面試,孩子入學要考試,她們的身材更不容許有任何不完美的地方。
她們以不達目的誓不休的精神,用盡一切手段,追求幾乎不可能買到的奢侈品(我也曾一度「入境隨俗」,想方設法買到鉑金包)。
此外她們還會尋求「內線交易」資訊,例如想辦法聘請有迪士尼殘疾通行證的黑市導遊,好讓她們在遊樂園不用排隊。
上東區的媽咪們,還得處理麻煩又複雜的僱傭關係,管理她們請來帶孩子與做家事(她們可能有好幾棟房子)的管家與用人。
對我來說,向住在萊辛頓大道以西的上東區媽咪學當媽媽,在她們之中生活,為我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我目眩神迷,深深受教,時常驚奇到目瞪口呆。
那些教我如何在上東區當媽媽的女性,通常都冷酷無情,不論是對自己的孩子,或是對自己,都是一樣。
她們的確愛孩子,但她們也是得確保自身地位的「開國女皇」,一定得成功,一定得擁有「成功」的孩子。
許多上東區媽媽會幫孩子安排玩伴,但只跟有錢有勢者的後代玩,以求往上爬。
至於那些父母較為「低階」的孩子,則得想辦法巧妙避開,就像甩掉用過的創可貼一樣。
階級是隱形的,但無所不在,沒有人能逃脫。
我突然理解了那些曾在學校走廊上聊過天、住在我家附近的女性,對她們之中的某些人來說,孩子是提高身份的方式。
孩子就像是拿來炫耀的裝飾品,而不是活生生的人。
孩子是洋娃娃,是她們揮金如土的對象。
她們在一流專家的協助下,打扮孩子,餵孩子最好、最健康的食物,把他們送進最貴族的學校。
我得承認,看多了這個世界之後,我越來越不認同。
我發現這群野心勃勃的貴婦的另一面,是極端的焦慮。
她們承受著不能踏錯一步的巨大壓力,必須當完美的母親,完美的社交對象,完美的衣服架子,還得當完美的性感女人。
為了完美,她們投注無數時間與精力,許多人瀕臨崩潰。
上東區的媽媽們比我精通人情世故,很願意分享她們看到的事。
她們知道自己以及周遭的人,過著具有諷刺意味的生活,她們以幽默的態度看待一切。
我認識的一位媽媽說:「那些看不出我們的生活有多荒謬、多極端、多好笑、多瘋狂的人,我不想與那種人為伍。
」
阿信說
正如蕾切爾·卡斯克在《成為母親:一名知識女性的自白》一書中驚訝於這樣一個事實:人類的每一位成員都會經歷從出生到獨立這一異常艱辛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必須徵用某個女人的生命。
相信很多女性都有和本書作者薇妮斯蒂·馬丁相似的感受,成為母親,是一個重新反覆打造自己的過程,是一個讓自己脫胎換骨的經歷。
可薇妮斯蒂的故事還沒有講完,她會發現,邁入上東區媽媽交際圈,遠不是那樣簡單。
你是怎麼看待「成為母親」這件事的呢?在你的育兒路上有過哪些或欣慰或無奈的瞬間呢?在留言區和我們分享你的故事吧!
相關書籍推薦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
[美]薇妮斯蒂·馬丁 著丨2018.12
紐約精英媽媽有多拼?學區房、擇校大戰都只是小起點。
火爆全美的年度話題書。
關於育兒焦慮、中年危機,全世界媽媽面臨的問題都是一樣的。
這些人住在最精英的社區,卻活得像叢林裡的猩猩
從大別山深處的小鎮毛坦廠,到車水馬龍的海淀黃莊,無論貧富,每一個陪讀的媽媽,都承受了難以想像的焦慮。紐約上東區也不例外。那裡生活著一群小小年紀就必須學會十八般武藝的孩子,那裡的育兒經和教育方式看...
前上東區貴婦揭秘,混上流社會有多拼
范主說:都不容易~前陣子,范主寫了一篇比弗利嬌妻的浮誇生活,評論中有范友提到另一個米國著名貴婦社區——紐約上東區的現實生活,並推薦了一本書,叫《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
數萬中國留學生想要留在美國,真實的上流社會是能混進去的麼?
李連杰大女兒真有出息,留學成哈佛高材生,長得還跟爸爸好像,這可真的是基因的傳承啊。李連杰年輕的時候顏值不低,雖然算不上小鮮肉,但是很陽光很精神。他的妻子利智的顏值就非常高了,畢竟是亞洲小姐選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