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奈兒「綠茶婊」,迪奧「直男癌」,聖羅蘭「抄襲」?大牌往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每當你路過百貨商場,看到奢侈品大牌的LOGO和櫥窗里陳列的華服時,可能早就習以為常了。
這些擁有符號般意義的品牌,光鮮盛名的背後,都有著一段段值得被訴說的跌宕起伏的精彩歷史。
時間回到上世紀的巴黎——以香奈兒、迪奧和聖羅蘭為代表的三大陣營,進行了一場關乎時尚、服裝乃至「女性精神」的大牌之戰。
01
1954年2月5日,已是70歲高齡的可可.香奈兒(Chanel)在她的幸運數字(5)日,舉行了她回歸以來的第一個時裝發布會。
從白雪皚皚的瑞士回到五光十色的巴黎,香奈兒此舉意在告別為躲避二戰紛擾的隱居生活,並表明自己重返時尚界的決心。
可法國輿論界並沒有給這位早已名聲顯赫的老婦人留一點情面——他們對她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稱她的回歸之作是「充滿悲傷、失望和老舊的回顧」乃至於「災難」。
很多人認為法國媒體是「酔翁之意不在酒」。
讓一位曾經的時尚女教主受到苛責的不是她「一無是處」的衣服,而是她備受國人爭議的戰時行為——在德軍占領巴黎期間和一位德國軍官談戀愛、同居。
而當時另一位叱吒巴黎時尚圈的設計師——克里斯汀.迪奧(Dior)在倍受讚譽和矚目的同時,也引來了諸多非議。
人們認為對於剛經歷德軍占領而一片蕭條的法國,迪奧的服裝奢華得不合時宜。
「被迪奧激怒」是香奈兒回歸的原因之一。
因為迪奧成功的將女性衣著帶回緊身胸衣的潮流,而這些本是香奈兒早在一戰時期就秉力掃除的元素。
勵志於創造讓女性能生活、能呼吸、能舒適、能工作的時尚的香奈兒堅持著一貫的簡約流暢風格。
雖然二者的設計理念截然對立,但值得「欣慰」的是他們都受到了諸多的批評和指責。
雖然我們無從得知當時兩位「大佬」有沒有因此在心底產生一點「惺惺相惜」的意味,但任憑他們天賦異稟,服裝設計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此帶來的壓力相比外界的非議必然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點在伊夫.聖.羅蘭(YSL)中後期的設計生涯中體現得更淋漓盡致一些。
要賦予一件時裝、一個時裝品牌獨特又經得住考驗的元素和靈魂,創始人的人生特質至關重要。
只有了解他們的人生經歷,才能為那一個個令使人驚嘆的靈感找到最初的密碼。
02
在「香奈兒」被標榜為一個女權符號的今天,始終擺脫不了的另一個爭議面,是她被譏諷為「靠各種男人上位」的「心機婊」。
究竟是「獨立的女權」還是「攀附的女婊」?
這樣的爭議起因於她以「嘉伯麗爾.香奈兒」為原名的窮苦出生。
1883年8月19日,嘉伯麗爾.香奈兒誕生於法國羅亞爾河畔的索繆濟貧院。
父母是兜售針頭線腦和針織品的流動商販,她在6個孩子中排第2。
11歲喪母。
常年在外漂泊不顧家的父親把她和兩個姐妹送進了奧巴辛修道院,男孩們則被寄養在一戶農民家當免費童工。
從此音訊全無。
陪伴嘉伯麗爾在奧辛巴修道院7年的除了每日的閱讀和縫紉訓練之外,只有無盡的苦悶、壓抑和不安。
當然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段艱難的過往也為她日後的設計提供了許多靈感。
最有名的或許是修道院彩繪玻璃窗的圓環相扣圖案,和日後香奈兒的雙C標誌驚人相似。
到嘉伯麗爾18歲,不願意成為修女的她被迫離開修道院,投奔一位姑姑,並在穆朗城一家針織品店找到了一份店員兼縫紉工的工作。
在這座有不少軍團駐紮的小城裡,她得到了兩個足以改變自己命運的收穫。
在一次為駐軍舉辦的音樂會上,主動登台的嘉伯麗爾獻唱了兩首歌,其中一首描寫丟了狗的少婦的活潑小調《誰見過可可?》大受歡迎,觀眾們還用那條小狗的名字稱呼她——從此,她毅然選擇從嘉伯麗爾.香奈兒變成了可可.香奈兒。
另一個,則是在那裡遇到了她的第一任情人,貴族軍官:艾提安.巴勒松。
1903年,香奈兒與巴勒松
1905年,22歲的香奈兒跟著退役的巴勒松來到了他位於霍亞里越的奢華宅邸。
不過這並非王子和公主在城堡開始幸福生活的劇本——風流成性的巴勒松不止她一個情人,也經常和別的姑娘尋歡作樂。
作為一個既非女僕也非女主人的尷尬存在,香奈兒在自己妾身未明的窘境中只能選擇靠衣服來尋找自己的定位,并力求區別於眾多的交際花。
也許是財力有限,也許是冥冥中的天賦加持,她選擇了與當時主流的束腰大蓬裙和大帽子截然相反的風格——簡單利落的,男士風格的黑白上裝和馬褲。
影視劇中的可可.香奈兒
儘管在巴勒松的豪宅體會了聲色犬馬的貴族生活,可香奈兒始終無法在這裡找到安穩和歸屬——出於她卑微的出生和巴勒松的多情,她註定無法得到一紙婚約。
直到1909年,一位叫亞瑟.卡柏的英倫紳士與她相戀。
這次,她毅然選擇了追隨他去巴黎。
「男孩」卡柏
卡柏是香奈兒親口承認的一生摯愛。
除了他良好的修養,更重要的是,他尊重她,欣賞她——這對香奈兒從圈養的金絲雀到一位懂自尊的女性轉變影響深遠。
而遺憾的是,卡柏也是一位處處留情,無法忠於一人的浪子。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香奈兒和卡柏,以及尾隨而來的巴勒松,三人一直處於一種混亂不清的狀態。
不能全然否認兩位男士對她都有愛,只是不專一,所以她始終無法從他們兩任何一個人那裡得到自己想要的歸屬。
這也是香奈兒想擁有一份自己的事業,而兩位男士都果斷為她提供資金和鋪面支持的原因。
年近30歲的香奈兒就在兩位情人的幫助下開啟了自己的第一間帽子店。
不同於當時主流的繁瑣、累贅、艷俗的花帽子,她在百貨店選購樣式簡潔的平頂草帽,再墜上簡單的絲帶,以簡單別致的風格迅速在全巴黎受到歡迎和矚目。
香奈兒首度發布的,帶著自己設計的帽子的肖像照
生意越來越大的她開展了服裝方面的業務,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也隨即點燃。
如果一定要點明香奈兒在時尚方面的過人之處,「因時因地因人的獲取靈感」一定是她最重要的天賦之一。
一面繼續著對男裝元素的參考,一面針對戰時面料選擇的匱乏和婦女參與備戰工作的實際需要,外表簡約清爽、活動自如的針織外套、直筒裙和素凈水手衫的推出不僅讓她在戰時也收入頗豐,也給陰暗的戰爭年代點綴了些許色彩。
戰爭帶來了破壞,但香奈兒也從中察覺到了新時代、新風尚的來臨。
她認為浮誇、繁瑣和雜糅的巴洛克風格終將日薄西山。
精簡、舒適、實用的理念才是女性時裝的未來。
而戰爭沒能造成的傷害,卻在以1918年為起點的兩年里紛至沓來。
1918年,卡柏與一位貴族女子結婚——即便是在浪漫的法國,門第才是當時婚姻的首要考量。
1919年,卡柏車禍離世。
香奈兒忍受著巨大的悲痛在時尚事業中尋求依靠和安慰。
在用卡柏遺留給她的4萬英鎊擴展店面後,相互倚靠的雙C標誌(Chanel與Caple)也成為了他們愛情的永恆見證。
代表喪服的小黑裙,也終於以香奈兒所期許的「貫穿一切,橫掃萬物」的姿態席捲時尚界。
1920年,經由當時的情人俄羅斯大公狄米崔,香奈兒認識了曾服務於沙皇宮廷的調香師恩尼斯。
後者為她調製了一系列的香水,她從中選出了一款,並親自命名——經久不衰的香奈兒5號香水橫空出世。
香奈兒與狄米崔大公
香奈兒5號香水
事業的成功所帶給她的不僅是財富,還有日益崇高的社會地位。
41歲,她與當時的英國首富西敏公爵成為戀人。
在和這位熱愛釣魚和運動的公爵相處的日子裡,香奈兒還認識了大名鼎鼎的溫斯頓.邱吉爾。
香奈兒與西敏公爵
香奈兒(中)與邱吉爾(右)
西敏公爵那些充滿英倫風情的服飾和家庭裝飾給予了香奈兒大量的靈感,促使她締造了一批英倫風的作品。
軟呢套裝
身著經典套裝和經典雙色高跟鞋的模特
和西敏公爵的戀愛依舊沒有修成正果——他需要一位能生育男性繼承人的女子,而香奈兒無論從年齡還是體質上都難以再孕了。
當然,作為當時最富有的英國男人,你也不用指望他是個專一的情種。
而後不僅僅是沒能落實的「公爵夫人」頭銜,二戰的陰霾也再次籠罩了歐洲,籠罩了法蘭西。
1940年,在德軍占領巴黎的日子裡,她關閉了店面和工作室,裁掉了大量的員工。
正當你以為她要躲避戰火過安靜日子時,她又公然和一位納粹軍官談起了戀愛。
作為一位巴黎的名人,此舉讓她捲入了和納粹有關的一系列關係和漩渦中。
雖然戰後不少人猜測因為邱吉爾的暗中幫助使得她逃過了很多「審訊」和「清算」,但這時期的行為難免落人口實。
為了德國愛人和健康狀況惡化的外甥,以及自己的處境,她於1945年二戰結束前夕開始了在瑞士的隱居生活。
二戰結束初期,法國百廢待興。
而香奈兒留下的時尚真空沒有留白太久,一位大器晚成的時裝大師將為沉寂許久的時尚界抹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03
如果說香奈兒立志以簡潔實用的理念塑造女性的「剛」,那迪奧則還原了女性如花朵般「柔」的一面。
和香奈兒不同,這樣一位溫柔風格的男性有一個歡樂的童年。
1905年1月21日,克里斯汀.迪奧出生於法國諾曼第格蘭威爾的一個富商之家,和香奈兒一樣在家中排老二。
他老爸在格蘭威爾有一棟霸氣的豪宅,宅邸中那個種植了很多植物的花園影響了他一生的美學理念。
花朵元素成為dior日後的經典元素之一。
他媽媽則是一位審美品位極高的貴婦,因為興趣和老媽相投,又長得好看。
年少的迪奧很受老媽偏愛。
他從小喜歡熱鬧的人流和觀察他人的服飾。
每年的格蘭威爾嘉年華,來自巴黎的貴婦和各色人馬都讓他大開眼界,並熱衷於自我打扮。
18歲時,在一心想讓孩子成為外交官的父母的強制要求下,沒能讀成心愛的藝術專業,轉而進入了巴黎政治學院。
在這所法國著名的高等學府,他很長時間混跡於學校的藝術圈群體,見識了很多前衛多樣的藝術理念,結實了很多優秀的朋友,並萌生了想自己開畫廊的想法。
直到1929年,命運突然急轉直下。
始於美國的那次名記史冊的「1929經濟危機」波及世界上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
被危機衝垮的不僅他的畫廊,父親的工業活動也陷入停滯,不得不在30年代初出售格蘭威爾的豪宅。
禍不單行,母親也於1931年逝世。
醉心於藝術的貴族公子哥就這樣突然成了生活窘迫的困難戶,在顛沛流離中艱難求生。
1935年,30歲的迪奧開始替人畫一些設計的零稿,也為一些流行刊物繪製服裝原畫。
在當時有「時尚王子」之稱的設計師羅伯.貝格啟用了他的很多設計,並僱傭他為裁縫師,使得迪奧得以更進一步的學習服裝的設計和製作。
1939年二戰的陰雲密布,他被徵召入伍,由於法國迅速敗北投降,1941年他復員重返了巴黎,以設計師的身份進入了另一家著名的服裝公司——勒龍公司。
此時他也開始考慮有一家自己的服裝公司的可能性。
1945年,有幸結識了紡織業巨頭馬塞勒.布薩克(Marcel Boussac),後者十分賞識迪奧的才華,想與他合作,交給他打理一家古老的店鋪。
1946年,時年41歲的克里斯汀.迪奧就這樣在蒙田大道正式擁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時裝屋。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1947年2月,迪奧發布了自己的第一個名為「corolle花冠」的高定系列。
採用多層次結構來展現花朵般綻放的華麗的美,廓形上則著重腰部和臀部的誇張處理,經典的「沙漏輪廓」首次面世。
不僅震撼了巴黎,更是被美國時尚報刊驚呼為「新風貌」(new look)!
「花冠」系列的影響不單單在服裝的設計上,也被認為是給戰後的法國帶來了一次真正的「美的回歸」。
我覺得我們剛從戰爭中走出來,擺脫了制服與強壯如拳擊手的女兵形象,我描繪了如花朵一般的女性。
肩部柔美,上身豐腴,腰肢纖細如蔓藤,裙裾寬大如花冠。
如「新風貌」的字面意義一般,往後他的各種精彩設計層出不窮:不對稱裙子、千鳥格、垂直型服裝、O型、A型、Y型、H型……
A型裙
千鳥格
H型
鈴蘭廓型裙
迪奧手稿
他憑藉自己的獨具匠心,不僅讓時尚中心重回法國,也第一次定義了「國際奢侈品公司」的概念。
1948年在美國第五大道建立第一家分店,1951——1952年dior沙龍風靡世界。
當然,世界上沒有讓所有人都滿意的設計。
對女性塑身美的追求——相應的導致了女性衣著的不舒服,比如要穿高跟鞋、緊身胸衣,讓一些女性、模特對此產生不適。
(晚期有所改進)
於迪奧本人而言,大器晚成和一夜成名都太有戲劇性——「想到我突然的成功,我有些遺憾。
但是已經成功了,也不能冷漠的將它否定。
」
不能被草率定義的除了成功的意義,還有美。
我們無法評論香奈兒與迪奧的時尚理念孰高孰低,孰對孰錯。
香奈兒以「女性主導衣服」賦予女性更多行動的自由和選擇的可能,迪奧則雕琢了女性更精緻柔美的那一面。
讚譽與謾罵相伴,兩位時代的傳奇摩擦出的火化於全世界而言都足夠耀眼璀璨。
——唯一的遺憾,或許只是大器晚成的迪奧在掌舵10年後就因心臟病突發,於1957年在義大利驟然離世,享年52歲。
像他一生鍾愛的那些短暫盛放過絕色的花朵。
此時,在本國遭遇寒流的香奈兒,卻在大洋彼岸的另一端:美國,引發了巨大的反響。
全美各界對香奈兒設計的熱捧讓她再次揚名,以至於有了她之後的達拉斯之行,以及同好萊塢的合作。
迪奧雖入土為安,卻早已為巴黎時尚界栽下一棵足以撐起另一片天的樹苗。
04
在克里斯汀.迪奧那個萬人悼念葬禮的一角,靜靜站著一個為老師的離世失落的年輕人。
由不得自己悲傷太久,很快他就臨危受命成為Dior新的掌門人,肩負起復興Dior的重任。
這個年輕人叫伊夫.聖.羅蘭。
18歲時成為迪奧的助手,21歲時則成了他的繼任者。
只用一年時間,年輕的新掌門就在1958年的第一次發布會上讓世人對Dior重拾希望。
1958年展的兩套服裝
天賦異稟,年少有為,出生可尋。
1936年,伊夫.聖.羅蘭出生於法屬阿爾及利亞一個富裕的家庭,從小就得以接觸眾多上流社會的服裝和珠寶。
酷愛戲劇,設計過舞台布景,同時在繪畫方面極具天賦。
17歲,被世界頂級時尚雜誌《vogue》發掘,18歲時受到克里斯汀.迪奧的賞識,成為其助手。
相較於他以四年時間扶助了飄搖不定的Dior大廈並使其重煥生機的成就,更為人注意的,是他在擔任dior首席設計師期間與自己一生的伴侶皮埃爾.貝爾熱在一場社交活動上的相識,並迅速陷入熱戀。
好像那個年代的設計師都躲不過「戰爭魔咒」——哪怕二戰已休,1960年阿爾及利亞戰爭的爆發,剛剛年少成名的聖羅蘭被應徵入伍。
因為天生的內向和敏感,在軍旅備戰生活中飽受精神折磨,嚴重到不得不被送往醫院治療。
直到1961年,獲准出院的聖.羅蘭回到巴黎,卻也收到了來自Dior公司的解約書。
面對這樣的處境,他認真的對自己的伴侶皮埃爾說,「我們可以自己做的。
」
於是在愛人的資助下,1962年,聖.羅蘭成立了以自己名字縮寫YSL命名的工作室。
從次,巴黎時尚圈再無「克里斯汀.迪奧二世」,獨一無二的YSL開始書寫自己的傳奇,並閃耀了長達20多年的時間——相比於老師迪奧,聖.羅蘭不僅更「離經叛道」,涉獵的風格和靈感的汲取範圍也更為廣闊。
1962年,YSL品牌第一次時裝發布會,「水手外套」被提升為「高級時尚」。
經典的「吸菸裝」,在女權隱約萌芽的60年代,把男性專屬的「吸菸」以女裝方式表達,超越了服裝和時尚本身。
1965年,以荷蘭風格派畫家皮特.蒙德里安的作品《紅,黃藍構圖》為靈感設計出的同樣經典的「蒙德里安裙」。
1968年首推非洲風格的「狩獵外套」。
1970年蕾絲透視裝。
1979年畢卡索主題系列。
1998年法國世界盃,YSL的時裝作為法國的驕傲出現在開幕式,後來成為法國第一夫人的卡拉.布呂尼身著YSL畢卡索系列服裝。
致敬梵谷
汲取中國靈感的「鴉片」香水
香奈兒曾在採訪中用一種似是而非的稱讚打擊年輕的伊夫.聖.羅蘭:「他的品味非常棒。
他越是模仿我,就越顯得有品味。
」
無論是作為老對頭Dior的新繼承人,還是自己另立門戶的新對手,聖羅蘭對「給予女性更多選擇以展現他們的自信「的理念還是與香奈兒在晚年有了某種程度的契合,當然女權主義興起的時代背景也是重要因素。
輝煌的千帆過境,經典永不褪色,但人終有老去的時候。
05
晚年的香奈兒依舊保持著每天高強度的工作。
也許是出於對時尚的熱愛,也許是為了躲避自己深深的寂寞,她白天埋頭於剪刀和衣服之中,到了夜晚,則經常需要藉助安眠藥才能入睡。
隱退的聖羅蘭也沒能躲開精神和藥物的折磨——他抑鬱和不安的症狀在遠離大眾視野後仍對他如影隨形。
對此,陪伴了他一生的伴侶皮埃爾在接受採訪時說過這麼一句話:「名望是對快樂的華麗哀悼。
」
這句話送給晚年孤苦的香奈兒或許同樣合適。
儘管自己對時尚擁有著與生俱來的天賦和熱忱,可當初涉足時尚行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兩個愛他的男人都不能給他安穩和承諾。
儘管後來在事業上取得傲人成就,經濟自立的她,一樣沒有停止過對愛的渴望,只是天不隨人願,都沒能走到盡頭而已。
依靠和獨立,有時候並不是絕對分割和對立的。
如果我們能理性地承認任何人的成功都是需要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也就無需對「香奈兒是不是靠男人上位」的爭議多有猶豫——畢竟迪奧和聖羅蘭背後同樣有貴人相助,只因為香奈兒是一個女人就要受這樣的指控太有失偏頗。
1971年1月10日,一個明媚的清晨,香奈兒在巴黎麗茲酒店的白色臥室里與世長辭,那也是她復出以來唯一一個不用工作的日子。
2008年6月1日,伊夫.聖.羅蘭因腦癌過世,享年71歲。
品牌仍舊屹立,時尚不停流轉。
這些大牌在不同繼任者的手中,繼續著他們讚賞與批評摻半的征程。
不變的還有世人對傳奇的懷緬。
帶領香奈兒重回頂峰的繼任者——「老佛爺」卡爾.拉格斐畫過這樣一幅「想像中的對話」插圖。
香奈兒問:你又要拿我的名字搞什麼花樣?
香奈兒接著再問:你做香奈兒,不膩麼?
卡爾回答:不會,但是對這樣的問題,很膩!
在伊夫.聖.羅蘭的葬禮上,他的伴侶皮埃爾做了這樣一番悼詞:「這是我最後一次跟你說話,伊夫,我記得我們的初次見面和過往種種,我們決定在一起的那天,我記得以你的名字命名的第一系列,最後你流淚了。
然後很多年過去了,時間過得多快呀!分手是避免不了的,但是愛從未終止。
香奈兒和你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女裝設計師。
她是第一半,你是第二半。
我不知道如何說再見,因為我永遠不能離開你。
我們永遠不能一起看日落了。
我們會面前,永遠不能一起分享彼此的感情了。
但有一天我會和你在一起,我會去摩洛哥的棕櫚樹下找你。
」
文章轉載自【為你寫一個故事】,侵刪
20世紀的法國,能與戴高樂和畢卡索齊名的人,叫香奈兒
某些潮流會過時,而經典從不過時。正如香奈兒創始人Gabrielle Chanel所說的,「流行稍縱即逝,而風格永存」。永恆的傑作生存於潮流的指示之外。時間見證了潮流歷史的變遷,而永恆的經典一直歷...
為什么女孩子都喜歡聖羅蘭的口紅?
「優雅是魅力的臉龐,一道謎,一瞬移動的姿態。」這是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的一句經典slogan,對於許多人來說,聖羅蘭都是自信的象徵,它總是鼓勵大家欣賞他人,也被他人欣賞,...
現實中那些傳奇的「魅影縫匠」們
2018上半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在國內一如既往引發了討論,比起其他被頻頻提起的入圍電影,《魅影縫匠》顯得很冷門。劇情也屬於不太符合大眾口味的文藝片,不喜歡此類風格的人看起來會覺得無聊又難懂。不過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