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心论研究-手机知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心在荀子哲学中的地位。

“心”是荀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荀子哲学的奠基处,是荀子哲学思想的根基所在。

荀子最终把天地自然的客观规律作为心所向之善,从而使“心”的主体地位得以 ... 手机知网App 24小时专家级知识服务 打开 哲学 手机知网首页 文献检索 期刊 工具书 图书 我的知网 充值中心 荀子心论研究 山东大学 | 李玉丽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然而荀子在儒学史上的地位却是几经浮沉,对其学说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要对荀子的思想进行解读,“心”是一个不能跳过的概念。

学术界对荀子“心”的解读大多着眼于认识论或与所谓正统儒学的心性论对立的角度,并且缺乏对其心论的全面考察和分析。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荀子之“心”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求深化对荀子心学思想的认识。

荀子的“心”具有多重意涵:物质心、情欲心、认知心、道德心、主宰心。

其中最主要的是“认知”义和“道德”义。

“荀子”心的这五个层面是一体的,以“认知”为核心连接起来。

把荀子的“心”的意涵归结为一点就是:荀子的“心是一个具有向善倾向的认知主体。

在荀子哲学中,其“心”论具有根基性的意义,这种根基性通过“心”与荀子的以下理论的关系得以体现:第一,心与身。

心是个体的人的主宰,是形之君、神明之主。

第二,心与物。

人不同于物的地方就在于,人是可以进行认知,物只能被认知,心为认知主体,物为心的认知客体。

第三,天与人心。

天地生人,心为天地所生之“天官”,心又是人成的关键所在,故而“心”是连接天人、天生人成的枢纽。

第四,心与道。

人可以认识天地自然运行的客观规律也就是“天道”,而以礼义为主要内容的人道的存在的根源就在于心之“辨”,也就是人道的根基在心,故而心是要合于道的。

第五,心与性。

性与伪统一于心。

荀子以情欲讲性,性为一生理、心理本能,是心与“气”相连的情欲的体现;荀子所说的人性不是本然就是恶的,而是有向恶的可能性。

伪是由心化性的产物,是向善倾向引导心的思虑,抉择礼乐之道的产物。

第六,心与礼。

“礼”之产生是基于圣人对于顺应人的物欲的自由发展而可能产生乱的反思,以及对天道的认识和体悟,而经由心的思虑,找到的避免这种乱的方法,即是制定礼义法度。

圣人之“心”可以抉择礼的根源在于人心乃是一具有向善可能性的认知主体,这种认知主体顺应向善之倾向而可作出具有“善”性之抉择。

第七,“心”与乐。

乐或者说“善”之乐的创作,源于圣人对于“情”之外发的认知、思虑,以心来梳理情之表达方式,对情之不合理、不利于“群”的发展的表达方式进行化解,而代之以合于“群”之需要的、合于人心之向善趋向的表述方式。

第八,圣人由心而化性起伪,制礼作乐。

而要成为君子圣人,则需要一个积礼义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要学习礼义,修身养心,使“心”的向善倾向外发出来,化性起伪,使自己的言行皆合于礼,并认识到礼乐皆顺应人心,使心最终达到“大清明”的状态。

荀子的养心理论主要是以礼乐化心、“虚壹而静”、以诚养心。

就是要通过专心一致的守仁行义,使心可以真实无妄的认知、践行仁义,最后达到“大清明”的境地。

心在荀子哲学中的地位。

“心”是荀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荀子哲学的奠基处,是荀子哲学思想的根基所在。

荀子最终把天地自然的客观规律作为心所向之善,从而使“心”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进而使荀子的哲学体系确立了自己的合理性。

并由此,荀子哲学体现出了“客观性”的特征。

机 构: 山东大学 领 域: 哲学; 关键词: 荀子; 心; 功用; 养心; 根基; 9 729 查看目录 开通会员更优惠,尊享更多权益 下载CAJ版(2796K) CAJ阅读器下载 手机阅读本文 下载APP手机查看本文 硕士论文 《山东大学》 2012年硕士论文 精选好书 查看更多好书 相似文献 期刊 硕士 博士 会议 报纸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共引文献 同被引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二级引证文献 图书推荐 相关工具书 搜索 登录 注册 充值 文献 期刊 工具书 图书 文集 首页 搜索 客户端 充值 帮助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2-8866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2022中国知网(CNKI)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