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層面過於活潑的「大腦多向思考者」 - 關鍵評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標籤: 想太多也沒關係實戰篇, Christel Petitcollin, 大腦多向思考者, 高敏族, 複雜性思維, 高度敏感, 障礙, 自閉症, 注意力, 精神疾病, 標籤, DSM.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2017/09/17,生活PhotoCredit:AHealthBlogCCBYSA2.0 精選書摘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克莉司德・布提可南(ChristelPetitcollin)你只是單純與一般人不同嗎?要解決「缺乏自我」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帶著任何恐懼或假謙虛的態度,誠實地面對自己原本的樣貌。

其實「你是誰」這個問題,我們在《想太多也沒關係》一書中就已談論過了。

當我們說到「大腦多向思考者」時,我們會問:他們是誰?他們的行為表現是如何呢?這些人是天才資優生,還是一種智商高於情商的人?或是早熟的小孩?是不是「大腦多向思考者」也包括有閱讀障礙、拼寫障礙、算數障礙或圖像障礙⋯⋯等的XX障礙者呢?又或者這類的人士是過動兒?是無法集中注意力的人、自閉症、左撇子?還是有邊緣性格的人或有憂鬱與躁鬱症的人都可以算在內呢?在《我的自閉生活》一書中,作者潭伯・加登(TempleGrandin)指出,那些擁有超高智商或有閱讀障礙的人,至今為止都是尚未開發的未知領域。

我認為,當「一般人」研究以上提到的症狀、現象時,會過於切割每個症狀,將每個現象賦予單一的醫學名稱。

之後,專家學者便專門地研究這些各別不同的障礙或症狀。

因此,無法發現「大腦多向思考者」,其實是一個整體現象的事實。

為了要了解哪些人是「大腦多向思考者」,我們必須先釐清以上各個醫學名稱與內容,其中不同的病理學名中,有些現象在部分的病症中,會有重複或互補的狀況。

同時,也必須說明的是:之所以會給這群人冠上某種病理學名,是由於他們的行為舉止與「一般人」不同。

也就是說,他們的行為舉止不在「標準值」之內。

因此,當我們說某人有XX缺陷時,是否我們也可以說這個人只是「不一樣」而已呢?當在這一片病理學名亂如麻的世界中,我們很難將某人的特別的行為舉止,判定為某單一病症。

尤其是,我們又如何界定某人是屬於合理範圍內的異常現象,或是異常中的特別現象呢? 既複雜又特別的思維我建議使用「思維」二字來看待「大腦多向思考者」的智慧:他們擁有的是特別的、複雜的思維系統,其思考運作的方式就像蜘蛛網絡一樣,會不斷地發散,同時還會回溯到之前的經驗。

在《想太多也沒關係》一書中,我曾描述:相較於「一般人」的思維是以線性、序列的方式思考,而「大腦多向思考者」的思維則如同樹枝狀地,開枝散葉。

首先,這是理解你思維機制的第一個概念。

然而,之後我發現到使用「發散」與「串連」的思維方式來解釋你大腦運作情形是既不完整,也不精準的;「發散的思維」只能說明你大腦運作功能的一部分而已。

因為,你的思維運作還包括回溯與交叉功能的網狀思考。

而且,假如我說你的思維如樹枝般的發散,其實這說法含有線性的概念在其中。

因此,我覺得用「複雜」的思維方式來形容「大腦多向思考者」的大腦功能,其實更貼近。

但「複雜」並不一定意味著混亂的意思!我們來看看埃格・莫蘭(EdgarMorin)如何定義「複雜性的思維」:複雜性的思維,首先是一個念頭接著另一個念頭。

一般的傳統思維是,人們在知識學問上作各個不同的分門別類,而形成單一學科或領域。

然而與傳統的思維相比,『複雜性的思維』會不斷地產生交錯、連續、回溯的思考模式。

這樣的思考模式不同於將知識切割,形成不同科目的「線性思考」模式。

因為「複雜性的思維」是根據其當下事件的情況,將知識重組。

如果可能的話,會以整體的方式將各個不同的知識還原於其中。

因此,當我們觀察「複雜性的思維」運作時,會理解到這是一種系統性的思維:所有的資訊都是根據當下事件的情況(contexte)進行分析、思考,而以全觀式的概念來解析所有資訊,也就是說某部分的訊息是屬於整體的訊息,而整體的訊息其實也隱含在某部份的訊息裡。

「複雜性的思維」是以「迴路」的方式運作,而不是以線性的因果關係運行。

這種思維,它不僅考慮到環境的主觀性,也權衡其不完備性:所以,「複雜性的思維」是永遠不會是完美的,也不會面面俱到、盡善盡美。

但它會不斷的演變、修正其想法。

也因為「複雜性的思維」是一種機械式的互動機制,當事人會根據原因,便聯想到結果。

因此,這種思維模式有如運用汽車GPS(全球定位系統):你的目的地是單一、固定的,但你抵達該目的地的規劃路線則維持靈活彈性;可以不斷地重新評估,根據當下狀況而作調整。

我們除了用GPS這比喻來說明你的大腦運作外,其實你大腦所擁有的GPS是更靈活:你大腦中目的地會不斷變更調整,也就是說你連目標都是彈性靈活的。

而唯一不變的是,你對人道關懷的價值觀。

此外,「複雜性的思維」沒有分層、階級的觀念,他們認為沒有任何一個元件可以控制整個系統。

這也許就可以解釋「大腦多向思考者」為何對於社會上的階級概念是如此難以接受的原因!可是,擁有「複雜性的思維」的人,當他遇到不複雜、簡單的事情時,就會產生無聊的感覺,甚至會發生情緒低潮的情況。

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大腦多向思考者」常會被認為有無法集中注意力的缺點。

那實在是因為當下的事件,讓他們感到過於簡單、無趣,因此會產生無聊、不專心的行為。

舉例來說,有的父母會對我說,他們的孩子被診斷為過動兒,因此被貼上「無法集中注意力」的標籤。

然而,他們發現他的孩子竟可以花好幾個小時專注在堆疊樂高積木上,但卻無法專心在課堂上的學習。

「大腦多向思考者」之所以會無法集中注意力的原因:當對話者或演講者說話的節奏過於緩慢,或者過於圍繞在主題的外緣時就會難以集中注意力。

此時,「大腦多向思考者」早已淹沒在說話者所敘述的細節中(就「大腦多向思考者」的角度來看),又或者因為他腦中正有個打不開的結,自己一直在這想法裡打轉。

我想你也了解在公司上班時,有些會議開起來,真讓人苦不堪言。

其實,這情況就是發生在「大腦多向思考」孩子的身上。

由於老師課堂上所教授的知識,無法讓這些孩子產生腦力刺激、腦興奮的感受,因此他們在教室中會坐立不安。

有些「大腦多向思考」的孩子對於學校的課程相當失望,有些人甚至認為這種學習方式,實在是無聊到死。

因為現今的教育體制不適用於「大腦多向思考者」的學習方式。

「大腦多向思考者」對我說道:我們需要的是可以帶動我腦力刺激、達到我所需強度的心智活動,這樣我們才會產生心理振奮的感覺。

然而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活動,很少有機會可以提供如此強度的腦力刺激。

但「大腦多向思考者」也別忘了一件事:小心你大腦所需要的複雜性!沒錯,你的大腦的確是有能力,能讓你在現實生活中,探究宇宙光年的解釋;或只是上上健身房做做運動而已。

然而「大腦多向思考者」會由於某種事物帶有複雜的表象而讓自己產生迷惑的樂趣。

因此,當你探究某種知識時,若有所不明白時:請記得不是你比別人笨,而是你的腦子轉得太快了,尋求太多的說明。

請記得回頭來找尋簡單的原理及證據。

那麼,有人會問:擁有一個「複雜性的思維」,這是一種疾病嗎?何不聽聽喬約德・何斯耐(JoëldeRosnay)的說法:我們一直以線性分析的方式,來研究過去所有的數據資料。

然而,今日我們的生活環境則是不斷地改變當中。

而此變化速度並非以線性式的增長,而是以恆定數率倍數式地成長。

然而「一般人們」並沒有了解生活環境的變化速度。

他們將你的「與眾不同」視為是一種缺陷。

被貼上「與眾不同」的精神疾病標籤派翠克·蘭德曼(PatrickLandman)博士,他是一位精神病學專家及兒童精神科醫生。

他的著作《情緒企業:關於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醜聞》,該書引起大眾對《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一書的反思。

所謂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是一本有關於各種心理疾病的辭典。

他認為由於心理醫師們大量使用該辭典來問診病患,因而產生診斷出了大量的精神障礙者。

再加上,心理醫師開出大量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有過於氾濫之嫌,如惡性的通貨膨脹。

當初之所以會編纂《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目的,其實是為了世界各國的心理醫師找到共通的語言,並比較各個醫師所開出的藥物,所產生的藥效。

因此,該手冊在美國也成為各個醫師、心理學家及社會工作者重要的參考書籍。

然而,《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主要問題是:專業人員以該書其特定、過低的主觀標準來診斷患者的情緒與行為模式,判斷患者是否有生病或為正常人。

所以,這些過於細則的標準也形成該手冊過於劃分各種的病症。

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第一版中,約定義了一百多種的精神官能病症。

然而,到了第五版(DSM-5)時,該書竟有高達五百多種精神官能病症的定義。

舉例來說,由於親人過世而產生的悲傷,低潮是正常且長期的過程。

在較早年代的守喪時期,人會因為越接近忌日之時,情緒會大幅地低落。

然而,時至今日,如果一個人的情緒低落超過兩個禮拜時,便就會被診斷為「沮喪」,甚至還需要使用藥物治療。

同時,《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也積極參與污名化「不同於一般人的人」的實驗。

一開始,診療有學習困擾的孩子,會被稱為「過動兒」。

然後,如果這些小孩上課感到無聊,便再給他貼上「注意力無法集中」的標籤。

甚至到現在為止,會對一個不遵守規則的孩子,冠上「有對立與挑釁傾向」的兒童。

然而,當人們標籤化某些人的行為舉止時,如此診斷決定是相當危險的,尤其對那些未成年的孩子。

在美國,有越來越多的兒童被診斷為精神官能症。

說真的,如果你想惡劣的對待一個小孩,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他服用藥物。

這可比在學校或家庭裡好好糾正管教這小孩簡單的多。

人們以為使用藥物可以讓孩子專心上課或讓父母容易管教。

但有所不知的是,一顆小小藥丸絕對比不上一對稱職的父母。

現今醫藥產業的影響力其實已不可否認,即使我們一再譴責如此的現狀。

同時,濫用藥物的現象也與現代的社會發展有關,因為人們擁有越來越少的時間與空間,來處理個人生活中產生的突發事件。

因此,依賴藥物。

還有,現今預防醫學的概念中有關於心理領域的問題時,也製造出了道德問題。

蘭德曼博士預測,當《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在法國出版時,將會有更多人被診斷出更多不同的偽流行病。

首先,你要體認到:你是「與眾不同」的人。

因此,你要為此付出代價:人們會在你的身上貼上標籤。

鮑里斯・喜魯尼(BorisCyrulnik)解釋: 當人們看到的某種現象時,會創建一個專有名詞。

然後,該現象會隨著社會大眾濫用該專有詞彙而產生擴大的現象:對於所有類似的現象,皆一概而論。

因此,無論在什麼狀況下,群眾都會積極地、大量地使用該專有名詞。

可能會導致有人錯誤使用該詞彙,形成積非成是的效果。

由於社會大眾頻繁地使用該詞彙,但我們無法確定大眾是否都充分了解該醫學詞彙所代表的現象。

因此,會形成社會大眾人云亦云的情形。

而此詞彙就會形成濫用的現象,會達到很荒謬的程度。

有時他們所說的情況與該詞彙所代表的意義毫無關連。

對於選擇在適宜的情況下,以正確方式來使用該詞彙的人來說,當然會對這種使用繆誤的情況,感到相當失望。

但就另一方面來說,該醫學詞彙廣為人知,甚至有過於濫用的情況時,會減少社會大眾對該類精神疾病的排擠性。

也由於這種真空的專有詞彙現象(指大眾濫用詞彙,導致人們已經不理解它真正的含義),保護了「大腦多向思考者」。

比喻來說,新進產生的精神官能標籤「情緒兩極化的人」(同時具有憂鬱與躁鬱傾向的人),簡單地來說,就是指情緒容易波動的人。

當大眾不理解它確切的定義時,便濫用該詞彙,成為普遍的用語。

也因此,「大腦多向思考者」幾乎每個人都會被貼上「情緒兩極化」標籤,這就是你們要付出的代價。

一旦「大腦多向思考者」被貼上「情緒兩極化」的標籤後,其實也就是讓心理操縱者有機可趁,可以肆無忌憚地長驅直入,掌控你們。

而那些相信自己「生病」的人(被診斷有情緒問題的「大腦多向思考者」),他們的親人還得帶著憐憫的眼光,宿命地忍受這些人的壞脾氣。

我們發現到大家明明都是在同一個籃子裡,但彼此的思考模式與行為處事竟是如此地南轅北轍。

然而,「大腦多向思考者」一直期盼有一天可以了解自己。

但你們要小心:千萬不要讓那些蓄意的人,惡意的給你們貼上心理疾病的標籤;這會讓你誤導你自己。

相關書摘▶想想「划船手的寓言」,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大腦多向思考者」在職場容易受到排擠書籍介紹本文摘錄自《想太多也沒關係實戰篇:人生幸福的思想指南!》,大樹林出版*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克莉司德・布提可南(ChristelPetitcollin)譯者:楊蟄以「總是想太多的人」為主角的《想太多也沒關係》一書深受讀者喜愛。

身為心理諮商師的作者克莉司德・布提可南在《想太多也沒關係》一書當中曾提到,全球人口當中約有15~30%的人為「精神層面過於活潑」的「大腦多向思考者」。

同時作者也透過神經學依據在書中解釋這些「大腦多向思考者」為何總是想太多、與一般人有何相異之處。

《實戰篇》根據上千名讀者的反應和回饋,並以作者20多年的臨床治療經驗為基礎,提供這些「想太多」的人在職場、戀愛、人際關係之中的具體建議──例如:如何舒緩自己的情緒?為什麼自己那麼努力,在職場上還是受挫?在愛情中為什麼總是遇見水準低的人?自己最適合什麼類型的戀人?如何不再被人際關係所困擾?以及你認為自己不如作者所言:「智力高群」、「善良仁慈」⋯⋯等質疑,作者都一一在書中詳細說明!相信常聽到:「你想太多」、「你太敏感了」的人一定能透過本書學到如何讓人生過得更幸福。

因為想太多而出現的各種苦惱和挫折,這本書都有解決辦法! PhotoCredit:大樹林出版社責任編輯:游家權核稿編輯:翁世航 最新發展:想想「划船手的寓言」,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大腦多向思考者」在職場容易受到排擠4年前Tags:想太多也沒關係實戰篇ChristelPetitcollin大腦多向思考者高敏族複雜性思維高度敏感障礙自閉症注意力精神疾病標籤DSMMore...成為會員,在關鍵評論網暢所欲言成為會員成為會員防止大量小額消費「洗發票」,符合4項客觀要件狀態將不發統一發票獎金1則觀點【四個公投的公民課】保育與開發只能對立嗎?擁有7000年歷史的,是地質藻礁還是藻礁生態系?1則觀點「我又不吃豬肉,公投跟我沒有關係吧?」和2018年相比,為何今年許多大學生對公投冷感?1則觀點【TNL本週沙龍議題】新變種病毒Omicron來勢洶洶,你認為疫情會更嚴重嗎?1則觀點許多人吹捧「元宇宙」、「區塊鏈」這些新名詞,但本質上都是你早就知道的概念1則觀點(更新)英特爾CEO稱「台灣不是一個穩定的地方」,呼籲白宮勿投資台積電,劉德音:不值得回應1則觀點說宮崎駿抄襲《小倩》,是對他天大的污衊—話說《千與千尋》(下)1則觀點千尋為何不殺死湯婆婆?宮崎駿介意被謠傳是「無臉男」—話說《千與千尋》(上)1則觀點高嘉瑜記者會談家暴事件:自己識人不明很蠢,希望我是最後一個受害者1則觀點台上的像瘋子,看戲的是傻子:公投辯論娛樂化,淪為收割媒體聲量的競技場1則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