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3〉必也正名乎 - 論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最後故事的結尾是:「孔子曰正假馬之言,而君臣之義定矣。
《論語》曰:『必也正名乎!』《詩》曰:『君子無易由言。
』」﹝《詩經》 ...
2015年10月1日星期四
〈子路3〉必也正名乎
〈子路3〉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這章是孔子教誨子路為政先後的順序。
子路請教孔子:「如果衛出公請您去治理衛國,您要先從哪一項開始?」孔子回答說:「那就一定要從正名實開始啊!」子路聽了就﹝很不以為然地﹞說:「有這種事?您是不是扯得太遠了﹝不切實際﹞?正甚麼名實啊?」孔子也很不客氣地回答說:「由啊!你講話怎麼這麼粗魯!一位有德的君子對於他所不知道的事情,就會有所保留。
君臣之名實如果不正,正式場合說話就不會順暢;正式場合說話不順暢,那麼國家大事就沒法成功;國家大事沒法成功,禮樂就不能落實運行;禮樂不能落實運行,刑罰就會失去它的公正性;刑罰失去公正性,那麼人民就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所以,一位有德的統治者先正名實,然後才可以在正式場合說話順暢,正式場合說出來的話也才能踐行。
有德的統治者對於正式場合說的話都不是隨隨便便的。
」
這件事情發生的年代有二說:一說是魯哀公六年(西元前489年,孔子時年六十三)(戴望);一說魯哀公十年(西元前485年,孔子時年六十七)。
「衛君」是指「衛出公」,名輒,因為父親蒯聵謀害祖父衛靈公之妻事敗出走,所以出公輒就繼承了祖父的君位。
後來父親蒯聵奪位復辟,他又逃往他鄉。
四年後蒯聵被趕走,出公輒才又回到衛國當政。
朱子認為「是時出公不父其父而禰其祖,名實紊矣,各孔子以正名為先。
」。
劉寶楠也認為「正名」是指「蒯聵之事」。
「正名」的說法有數種:一、馬融說是「正百事之名」,皇侃說是「正百物之名」;二、朱子說是「名實」,程樹德也這麼主張;三、戴望說:「名有三科:一曰命物之名,方圓白黑是也;二曰毀譽之名,善惡貴賤是也;三曰況謂之名,賢愚愛憎是也」;四、劉寶楠說是「正世子之名」,特別是根據孔子的看法,蒯聵沒有被靈公廢除其繼承權,雖然逃亡在外,靈公死後應該繼位,所以稱其為世子,表示他應該有繼承權。
「迂」是「遠」(包賢和皇侃)或「遠於事情,非今日之急務也」(朱子)或「往」(戴望)。
「野」是「不達」(孔安國和皇侃)或「鄙俗」(朱子),也就是「質勝文則野」(〈雍也18〉)。
這也是孔子告誡他「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17〉)的重要理由。
「興」是「行」(皇侃)或「改作憲章」(戴望)。
「措」是「置立」。
「刑」是大罪,「罰」是小罪。
「不中」是「不得中正」(戴望)。
最後孔子說「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朱子和黃式三都引證蒯聵相關史實來解說。
黃懷信則認為這段話是純就「正名」而說,不必然是指衛公子事。
「正名」的重要性,傳承到荀子思想中。
《荀子》〈正名3〉就說過:「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實辨,道行而志通,則慎率民而一焉。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實性1〉則引用孔子這裡說的「名不正則言不順」,延伸到「性有善質,而未能為善也」的結論。
甚至《呂氏春秋》〈審分覽〉〈審分3~4〉中也說到:「人主不可以不審名分」以及得出「國之亡也,名之傷也」的結論。
有幾個孔子「正名」的實例。
〈顏淵20〉中孔子就在回答子張的問題時,將「聞」和「達」加以「正名」。
《韓詩外傳》〈卷五33〉孔子也恭敬地回答季孫:「吾聞君取於臣,謂之取,不曰假。
」季孫事也欣然接受告訴他的下屬說:「今以往,君有取,謂之取,無曰假。
」最後故事的結尾是:「孔子曰正假馬之言,而君臣之義定矣。
《論語》曰:『必也正名乎!』《詩》曰:『君子無易由言。
』」﹝《詩經》〈小雅〉〈小旻之什〉〈小弁8〉,大致的意思是:君子不要輕易發言。
﹞
「名、言、事、禮樂、刑罰」這五項指的應該都是「國家的制度」,因為子路這裡問的是「為政」,而不是一般生活。
前四項都是從正面來說,後一項則是負面的;制度不立,人民就不知所措,君臣上下就處於一個疏離崩解的狀態。
不同的時代,政治上的名和實也會不同。
譬如:以前稱作「官員」,現在稱作「公僕」,原來「管人」的意象轉化成「服務」的意象,雖然實質上差別可能不大。
在同門的關係上,我也強調過幾次「正名」的問題:一是老師的名諱「愛新覺羅毓鋆」應該是一個完整的單位,不該因為名字太長就隨便改成「愛新覺羅‧毓鋆」,中間的點應該去掉;另一個是我們受教於老師門下的弟子應該稱老師為「毓老師」而不能隨老師同輩或外人那樣稱「毓老」,縱然同門這樣稱呼沒有不敬的意思,但總是不合於學生稱呼老師之禮。
別人沒跟老師讀過書可以不懂,我們這些弟子跟著老師念過幾年聖賢書,應該更注意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雍也18〉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為政17〉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荀子》〈正名3〉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實辨,道行而志通,則慎率民而一焉。
故析辭擅作名,以亂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訟,則謂之大姦。
其罪猶為符節度量之罪也。
故其民莫敢託為奇辭以亂正名,故其民愨;愨則易使,易使則公。
其民莫敢託為奇辭以亂正名,故壹於道法,而謹於循令矣。
如是則其跡長矣。
跡長功成,治之極也。
是謹於守名約之功也。
今聖王沒,名守慢,奇辭起,名實亂,是非之形不明,則雖守法之吏,誦數之儒,亦皆亂也。
若有王者起,必將有循於舊名,有作於新名。
然則所為有名,與所緣以同異,與制名之樞要,不可不察也。
《春秋繁露》〈實性1〉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
」今謂性已善,不幾於無教而如其自然!又不順於為政為道矣。
且名者性之實,實者性之質。
質無教之時,何遽能善?善如米,性如禾。
禾雖出米,而禾未可謂米也。
性雖出善,而性未可謂善也。
米與善,人之繼天而成於外也,非在天所為之內也。
天所為,有所至而止。
止之內謂之天,止之外謂之王教。
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
故曰性有善質,而未能為善也。
豈敢美辭,其實然也。
《呂氏春秋》〈審分覽〉〈審分3〉夫名多不當其實、而事多不當其用者,故人主不可以不審名分也。
不審名分,是惡壅而愈塞也。
壅塞之任,不在臣下,在於人主。
堯、舜之臣不獨義,湯、禹之臣不獨忠,得其數也;桀、紂之臣不獨鄙,幽、厲之臣不獨辟,失其理也。
《呂氏春秋》〈審分覽〉〈審分4〉今有人於此,求牛則名馬,求馬則名牛,所求必不得矣;而因用威怒,有司必誹怨矣,牛馬必擾亂矣。
百官,眾有司也;萬物,群牛馬也。
不正其名,不分其職,而數用刑罰,亂莫大焉。
夫說以智通,而實以過悗;譽以高賢,而充以卑下;贊以潔白,而隨以汙德;任以公法,而處以貪枉;用以勇敢,而堙以罷怯;此五者,皆以牛為馬,以馬為牛,名不正也。
故名不正,則人主憂勞勤苦,而官職煩亂悖逆矣。
國之亡也,名之傷也,從此生矣。
〈顏淵20〉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子曰:「是聞也,非達也。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
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
《韓詩外傳》〈卷五33〉孔子侍坐於季孫。
季孫之宰通曰:「君使人假馬,其與之乎?」孔子曰:「吾聞君取於臣,謂之取,不曰假。
」季孫悟,告宰通曰:「今以往,君有取,謂之取,無曰假。
」孔子曰正假馬之言,而君臣之義定矣。
《論語》曰:「必也正名乎!」《詩》曰:「君子無易由言。
」
張貼者:
41
於
晚上11:13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Facebook分享到Pinterest
標籤:
十三、子路篇,
子路篇,
從政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孫老師
自許
自我學習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
論語全文朗讀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道德經全文朗讀
喜馬拉雅聽讀網(可聽古籍)
中國歷史地圖(疆域變遷)
中國古代歷史人物--秦始皇(呂世浩老師)免費課程
毓老師
Pages
奉元書院
毓老追思紀念專輯
台大奉元社
SampleText
DefinitionList
TextWidget
Home
SamplePage
Archive
Portfolio
Support
Contact
BuyThisTheme
Labels
七、述而篇
九、子罕篇
二、為政篇
八、泰伯篇
十、鄉黨篇
十一、先進篇
十二、顏淵篇
十三、子路篇
三、八佾篇
士
子夏
子羔(高柴)
子貢
子張(顓孫師)
子游
子路
子路篇
中庸
五、公治長篇
仁
公天下
公西華
六、雍也篇
孔子之日常生活
孔子之衣著
孔子之理想自我
孔子平日的神態
孔子的工作倫理
孔子的感嘆
弔喪
文
冉求(冉有)
冉耕(伯牛)
司法
司馬牛
四、里仁篇
失意時勉勵自己
正己
用與捨
仲弓(冉雍)
因材施教
好色
有子
行
君子
君子小人對比
志
里仁篇
周公
周朝的德行
忠
明
朋友
治國
知(智)
信
勇
思
禹
美
宰我
問與答
從政
教學
教學方法
堯
曾子(曾參)
曾皙
舜
閔子騫
義
聖
詩
詩經
道
對財富的態度
儉
德
樂
樊遲
賢人
學習態度
優先順序
禮
顏淵
禱
權
FlickrImages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
LikeusonFacebook
FollowusonG+
FlickrImages
PopularTopics
Instagram
Translate
PopularPosts
〈子罕6〉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子罕6〉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這章是別人稱讚孔子,孔子聽到後的謙虛辯駁之辭。
孔子的回答除了回憶起自己不堪回首的少年往事之外,大概也有著因為「多能...
〈述而7〉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述而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這章是孔子自述收學生的標準。
這章很出名,讀過《論語》的人都記得。
孔子說:「只要年滿十五歲、服裝儀容整齊、自己也準備好要學習了,還帶了肉乾當見面禮,﹝這樣的學生﹞我從來沒有拒絕教誨他。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麼長的翻譯...
〈顏淵7〉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顏淵7〉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這章是孔子講為政要講究「食」、「兵」和「信」三項,其中又以「信」為最根本。
子貢請問孔...
〈雍也26〉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雍也26〉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這章是老給孔子出難題的學生宰我詢問一個假設性的問題來考老師。
之前,宰我回答魯哀公問「社」的答案,讓孔子很不高興;他的晝寢事件也是遺臭萬年的故...
〈述而30〉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30〉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這章是孔子鼓勵弟子行仁,別找藉口。
孔子說:「仁是離我們生活很遠的事情嗎?我想要行仁,自然就會展現出仁的行為。
」
〈述而20〉我非生而知之者
〈述而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這章也是孔子的自述。
孔子說:「我不是﹝人家謠傳的﹞天生聰明睿智的人,我只是好從古人的言行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然後勤快地而且謹慎地去求道和行道的人。
」這裡比較需要解釋的字是「敏」:皇侃解作「疾速也」,朱子的...
〈泰伯13〉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泰伯13〉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這章是孔子提醒弟子要先「好學」才能「善道」。
而且為了要行「善道」,也得看清楚大環境的情況而作調整。
孔子說:「﹝君子﹞要先能努力向學,充...
〈先進12〉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先進12〉季路問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這章表明孔子是個實事求事之人,不語怪力亂神之事。
子路請教孔子怎麼服侍鬼神。
孔子說:「連活著的人都沒法服侍好,怎麼去談服侍鬼神的事情?」﹝子路又﹞問了有關死的問題。
孔子回答說:「連生...
〈子路5〉誦詩三百
〈子路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這章孔子強調誦讀《詩經》的目的在於能用,而不在於多。
孔子說:「就算把整本《詩經》三百篇都背得滾瓜爛熟,可是一旦受命治理國政,卻無法達成使命;受命擔任外交工作,也卻無法﹝運用詩經的恰當辭句...
〈子罕25〉主忠信
〈子罕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這章和〈學而8〉後段的文字一模一樣,缺了「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一句。
程樹德認為這是因為《論語》不出於一人之手,所以才會有重覆。
還有一個用字的不同,本章的「毋」在那章作「無」。
這章講的是修己安人的具體實踐。
...
VideoOfDay
標籤
七、述而篇
(38)
九、子罕篇
(31)
二、為政篇
(1)
八、泰伯篇
(21)
十、鄉黨篇
(18)
十一、先進篇
(27)
十二、顏淵篇
(22)
十三、子路篇
(14)
三、八佾篇
(29)
五、公治長篇
(26)
六、雍也篇
(30)
四、里仁篇
(26)
熱門文章
〈述而7〉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顏淵7〉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子罕6〉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網誌存檔
▼
2015
(191)
▼
10月
(28)
〈子路14〉其事也
〈子路13〉苟正其身
〈子路12〉世而後仁
〈子路11〉善人為邦百年
〈子路10〉苟有用我者
〈子路9〉子適衛,冉有僕
〈子路8〉子謂衛公子荊
〈子路7〉魯衛之政
〈子路6〉其身正,不令而行
〈子路5〉誦詩三百
〈子路4〉樊遲請學稼
〈子路3〉必也正名乎
〈子路2〉仲弓問政
〈子路1〉子路問政
〈顏淵24〉曾子曰君子
〈顏淵23〉忠告而善道之
〈顏淵22〉樊遲問仁
〈顏淵21〉攻其惡,無攻人之惡
〈顏淵20〉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
顏淵19(待補)君子之德風
〈顏淵18〉季康子患盜
〈顏淵17〉季康子問政於孔子
〈顏淵16〉君子成人之美
〈顏淵15〉君子博學於文
〈顏淵14〉子張問政
〈顏淵13〉聽訟
〈顏淵12〉子路無宿諾
〈顏淵11〉齊景公問政於孔子
►
9月
(2)
►
7月
(29)
►
5月
(18)
►
4月
(32)
►
3月
(35)
►
2月
(10)
►
1月
(37)
►
2014
(98)
►
12月
(30)
►
11月
(35)
►
10月
(25)
►
9月
(8)
延伸文章資訊
- 1- 正名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正名 · 名詞解釋: 「正名」語出〔論語.子路篇〕,所指的是一個人的身分或地位,要和行為或作為相符合。原文是:「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 ...
- 2〈子路3〉必也正名乎 - 論語
最後故事的結尾是:「孔子曰正假馬之言,而君臣之義定矣。《論語》曰:『必也正名乎!』《詩》曰:『君子無易由言。』」﹝《詩經》 ...
- 3必也正名乎
- 4必也正名乎《論語》 - note :: 痞客邦::
「正名」意即上起天子、下至平民, 都應安守本份, 名實相副。所以各人要各守自己職責, 不能僭越, 因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以求 ...
- 5『』必也正名乎『』背後是政治,而不是哲學 - 每日頭條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該闕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