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隨眠(巴利語:Anusaya,梵語:anuśaya),又譯為使、使煩惱,佛教術語,「煩惱」之異名,但煩惱的 ... 十九取相現行。

... 三樂相雜住。

四闕隨順教。

隨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佛教 基本教義 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因緣 五蘊 緣起 空性 因果 業 戒律 毗奈耶 尸羅 五戒 禪那 業處 輪迴 波羅密 涅槃 真如 佛性 皈依 三寶 三法印 佛教共識宣言 修行成就/果位 佛 菩薩 辟支佛 四向四果 阿羅漢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人物(英語:List_of_Buddhists) 釋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馬鳴 龍樹 提婆 無著 世親 覺音 鳩摩羅什 慧遠 菩提達摩 智顗 玄奘 惠能 蓮花生 宗喀巴 宗派、國家和地區 部派 大乘 金剛乘 上座部 三乘 大乘 中乘 「小乘」 一佛乘 漢傳 藏傳 藏傳佛教史(英語:HistoryofTibetanBuddhism) 印度 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中國大陸 台灣 日本 新加坡 馬來西亞 蒙古國 歐美 歷史 佛教歷史 佛教時間線 集結 原始佛教 初期佛教 根本分裂 部派佛教 大眾部 上座部 阿育王 南傳佛教 北傳佛教 於印度衰落(英語:DeclineofBuddhismintheIndiansubcontinent) 法難 佛教現代主義(英語:Buddhistmodernism) 人間佛教 左翼佛教 經籍舉要 大藏經 巴利大藏經 漢文大藏經 藏文大藏經 阿含經 南傳尼柯耶 法句經 大般若經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解深密經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悲咒 楞嚴經 圓覺經 藥師經 地藏經 阿彌陀經 壇經 瑜伽論 大智度論 俱舍論 聖地 佛寺 精舍 八聖地 四道場 漢地寺院 佛塔列表 相關主題 藝術 修學制度 組織 人物 佛教模板 佛教主題 上座部佛教 巴利聖典 批評 論諍 大乘非佛說 十方諸佛 佛教大綱(英語:OutlineofBuddhism)佛教主題閱論編 建議將根本煩惱併入此條目或章節。

(討論) 隨眠(巴利語:Anusaya,梵語:anuśaya),又譯為使、使煩惱,佛教術語,「煩惱」之異名,但煩惱的意涵較廣(包含煩惱現行與煩惱隨眠,但通常多指煩惱現行),隨眠則只限定在為現行的煩惱,潛伏在內心深處如影「隨」形,幽微難知如「眠」,故稱為「隨眠」。

隨眠是所有表層煩惱之根源。

隨眠可分為「貪隨眠」「瞋隨眠」「癡隨眠」,它是心的內在習性,潛伏於意識流中,一旦有外境的刺激,例如:踫到可意者,則貪隨眠即生起,踫到不可意者,瞋隨眠即生起。

根據十二因緣的理論,「感受」是「貪」生起的直接原因(近因),因此,唯有透過四念住,尤其是受念住的練習,才能逐漸擺脫對「苦受」以瞋反應,對「樂受」以貪反應的習性。

目次 1隨眠的斷除 2隨眠種類 2.1十使 3參考 4參考文獻 5外部連結 隨眠的斷除[編輯] 隨眠根深蒂固,戒和定都不能克制它,只有靠內觀智,才可以發現並滅除之,按南傳佛教的觀點,三果阿那含徹底滅除瞋隨眠和大部份的貪隨眠,四果阿羅漢完全滅除剩下的貪隨眠和所有的癡隨眠。

隨眠種類[編輯] 依《顯揚聖教論》所說煩惱隨眠共有二十種: 一不定地隨眠 二定地隨眠 三隨自境隨眠 四隨他境隨眠 五被損隨眠 六未被損隨眠 七隨順隨眠 八不隨順隨眠 九具滿隨眠 十缺減隨眠 十一可害隨眠 十二不可害隨眠 十三增上隨眠 十四平等隨眠 十五微薄隨眠 十六有覺隨眠 十七無覺隨眠 十八生多苦隨眠 十九生少苦隨眠 二十不生苦隨眠[1] 比較煩惱現行的種類亦有二十種: 一隨所欲纏現行。

謂在家者。

二不隨所欲纏現行。

謂出家者。

三無所了別。

謂處惡說法者。

四有所了別。

謂處善說法者。

五互增上。

謂貪等行者。

六皆平等。

謂等分行者。

七微薄。

謂薄塵行者。

八外門纏現行。

謂未離欲者。

九內門纏現行。

謂由世間道離欲者。

十增上纏現行。

謂諸異生。

十一失念纏現行。

謂諸有學。

十二分別纏現行。

謂堅執著者。

十三俱生纏現行。

謂不堅執著者。

十四觀察現行。

謂憙觀察者。

十五不自在現行。

謂睡眠者。

十六自在現行。

謂覺悟者。

十七不可救現行。

謂無涅槃法者。

十八可救現行。

謂有涅槃法者。

十九取相現行。

謂尋思彼隨法而取相貌者。

十不取相貌現行。

謂不尋思彼隨法不取相貌者。

[2] 十使[編輯] 天台宗以煩惱得去的難易漸迅而細分為五鈍使(思惑):貪、嗔、痴、慢、疑。

與五利使(見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合稱十使,利鈍之分在於難易,利者易生易斷,鈍者漸生難斷,屬於集諦。

參考[編輯] 煩惱差別[3] 煩惱隨眠v.s.煩惱現行[4][5] 參考文獻[編輯] ^《顯揚聖教論》卷19〈11攝勝決擇品〉:「煩惱隨眠。

有二十種者。

一不定地隨眠。

二定地隨眠。

三隨自境隨眠。

四隨他境隨眠。

五被損隨眠。

六未被損隨眠。

七隨順隨眠。

八不隨順隨眠。

九具滿隨眠。

十缺減隨眠。

十一可害隨眠。

十二不可害隨眠。

十三增上隨眠。

十四平等隨眠。

十五微薄隨眠。

十六有覺隨眠。

十七無覺隨眠。

十八生多苦隨眠。

十九生少苦隨眠。

二十不生苦隨眠。

」(CBETA,T31,no.1602,p.573,b2-9) ^《顯揚聖教論》卷19〈11攝勝決擇品〉:「現行有二十種者。

一隨所欲纏現行。

謂在家者。

二不隨所欲纏現行。

謂出家者。

三無所了別。

謂處惡說法者。

四有所了別。

謂處善說法者。

五互增上。

謂貪等行者。

六皆平等。

謂等分行者。

七微薄。

謂薄塵行者。

八外門纏現行。

謂未離欲者。

九內門纏現行。

謂由世間道離欲者。

十增上纏現行。

謂諸異生。

十一失念纏現行。

謂諸有學。

十二分別纏現行。

謂堅執著者。

十三俱生纏現行。

謂不堅執著者。

十四觀察現行。

謂憙觀察者。

十五不自在現行。

謂睡眠者。

十六自在現行。

謂覺悟者。

十七不可救現行。

謂無涅槃法者。

十八可救現行。

謂有涅槃法者。

十九取相現行。

謂尋思彼隨法而取相貌者。

二十不取相貌現行。

謂不尋思彼隨法不取相貌者。

」(CBETA,T31,no.1602,p.573,a11-25) ^《瑜伽師地論》卷8:「煩惱差別者。

多種差別應知。

謂結。

縛。

隨眠。

隨煩惱。

纏。

暴流。

軛。

取。

繫。

蓋。

株杌。

垢。

常害。

箭。

所有。

根。

惡行。

漏。

匱。

燒。

惱。

有諍。

火。

熾然。

稠林。

拘礙。

如是等類煩惱差別當知。

此中能和合苦故。

名為結。

令於善行不隨所欲故名為縛。

一切世間增上種子之所隨逐故名隨眠。

倒染心故名隨煩惱。

數起現行故名為纏。

深難渡故。

順流漂故故名暴流。

邪行方便故名為軛。

能取自身相續不絕故名為取。

難可解脫故名為繫。

覆真實義故名為蓋。

壞善稼田故名株杌。

自性染污故名為垢。

常能為害故名為常害。

不靜相故遠所隨故。

故名為箭。

能攝依事故名所有。

不善所依故名為根。

邪行自性故名惡行。

流動其心故名為漏。

能令受用無有厭足故名為匱。

能令所欲常有匱乏故名為燒。

能引衰損故名為惱。

能為鬪訟諍競之因故名有諍。

燒所積集諸善根薪故名為火。

如大熱病故名熾然。

種種自身大樹聚集故名稠林。

能令眾生樂著種種妙欲塵故。

能障證得出世法故名為拘礙。

諸如是等煩惱差別。

佛薄伽梵隨所增強。

於彼種種煩惱門中。

建立差別。

結者九結。

謂愛結等。

廣說如前。

縛者三縛。

謂貪瞋癡。

隨眠者七種隨眠。

謂欲貪隨眠等。

廣說如前。

隨煩惱者。

三隨煩惱。

謂貪瞋癡。

纏者八纏。

謂無慚無愧。

惛沈睡眠。

掉舉惡作。

嫉妬慳悋暴流者四暴流。

謂欲暴流。

有暴流。

見暴流。

無明暴流。

如暴流軛亦爾。

取者四取。

謂欲取。

見取。

戒禁取。

我語取。

繫者四繫謂貪身繫。

瞋身繫。

戒禁取身繫。

此實執取身繫。

蓋者五蓋。

謂貪欲蓋。

瞋恚蓋。

惛沈睡眠蓋。

掉舉惡作蓋。

疑蓋。

株杌者三株杌。

謂貪瞋癡。

如株杌如是垢常害箭。

所有惡行亦爾。

根者三不善根。

謂貪不善根。

瞋不善根。

癡不善根。

漏者三漏。

謂欲漏有漏無明漏。

匱者三匱。

謂貪瞋癡。

如匱如是燒惱有諍。

火熾然稠林亦爾拘礙者有五拘礙。

一顧戀其身。

二顧戀諸欲。

三樂相雜住。

四闕隨順教。

五得微少善便生喜足。

」(CBETA,T30,no.1579,p.314,b20-p.315,a1) ^《瑜伽師地論》卷58:「云何建立煩惱雜染染淨差別。

謂如所說本隨二惑。

略二緣故染惱有情。

一由纏故。

二隨眠故。

現行現起煩惱名纏。

即此種子未斷未害。

名曰隨眠亦名麁重。

又不覺位名曰隨眠。

若在覺位說名為纏。

若諸具縛補特伽羅生在欲界。

成就三界煩惱隨眠。

若生色界所有異生。

成就欲界被奢摩他之所損伏煩惱隨眠。

成就色界及無色界所未損伏煩惱隨眠。

若生無色所有異生。

成就欲界及與色界被奢摩他之所損伏煩惱隨眠。

成就無色所未損伏煩惱隨眠。

如界道理隨地亦爾。

諸煩惱纏未離自地煩惱欲者自地現起。

已離欲者即不現起。

若在下地。

上地諸纏亦得成就。

非在上地得說成就下地諸纏。

」(CBETA,T30,no.1579,p.623,a20-b5) ^《顯揚聖教論》卷4〈1攝事品〉:「現行者。

謂煩惱纏。

睡眠者。

謂煩惱隨眠。

」(CBETA,T31,no.1602,p.501,b2-3) 外部連結[編輯] 我生已盡--森林法音(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唯識學探源-第二節微細潛在的煩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隨眠&oldid=70153363」 分類:佛教術語隱藏分類:需要合併的條目含有巴利語的條目含有梵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한국어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