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族外史@ 野渡無人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哈萌 楔子:「客家人是南遷的中原漢人,而且是『純種的』中原貴族」 以上這種觀點已經不被學界採信,理由很簡單,如果客家人是從唐末至宋代, ... 第一部 你是漢人嗎? 野渡無人吃飽太閒碎碎唸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302151246客族外史?我的歷史課哈萌  楔子:「客家人是南遷的中原漢人,而且是『純種的』中原貴族」 以上這種觀點已經不被學界採信,理由很簡單,如果客家人是從唐末至宋代,從中原地區往南遷移,為何只有移居閩粵與贛交界地區的中原人,才稱自己(或被稱)為客家人呢?另一方面,卻又自稱是最純種的漢人?為何遷至福建其他地區的中原人,就不稱自己是(或者不被稱為)客家人,同時,也不會強調自己是漢人呢? 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學者蔣炳釗質疑,如果閩粵地區的漢人都是在唐宋時期遷入的,那麼福建的漢人方言系統應該很單純,僅有一、兩種,為何福建後來會出現六種漢人的方言呢?況且,漢人遷移到閩越之地時,那裡並非沒人住的荒地,反而是有著眾多百越民族世居的山丘叢林。

目前主流的學術觀點認為,我們今日所接觸的客家人主體其實就是畬族文化的轉化,客家話也非古代漢語,而是畬語吸納了部分客族從中原移入的中國古代漢語而形成的混雜語言。

在閩、粵、贛交界地,也就是台灣一些客家人眼中的原鄉,當客家人還未移入時,一直是畬族的居住地,除了語言,客族也把和在中原居住時的服飾、習俗、語言(古代漢語)帶入畬族的社會,經過長期互動,互相影響,畬族的服飾有了漢人的形式,客族也吸收大量畬族語言、食物和耕種的技巧(例如在丘陵地造梯田),如此產生的新文化,就是今天台灣所稱的「客家文化」;因此,最早的客族不過就是中原地區一支特別傾漢的部族(想像今日世界上親美、親中、親賓拉登的國家或族群),因此逐漸和原屬的民族漸行漸遠,最後形成具有獨特文化特徵的新興民族,這就是「客族」形成的過程。

第一部 你是漢人嗎? 第一回漢人不是外太空來的ET 漢朝之前當然沒有「漢人」。

《說文解字》詮釋:「泉水剛出山時,水流較小,稱為『漾』,多股小漾匯集成盛大水流後便叫『漢』,因此『漢』有大河的意思。

長江的第一大支流被稱為漢水,發源於陝西省甯強縣,歷史上習稱甯強縣一帶為漢中,楚國的貴族之後項羽起義反秦,原來「秦人」的工頭劉邦因大雨延遲將拉伕強徵的工人送到指定地點,依照秦律要被問斬,他因此逃亡加入反秦項家的義軍,滅秦後,項羽讓劉邦駐守漢中,也就是後來劉備蜀國的地盤,並封他為漢王,後來劉邦又打敗項羽,建立的新政權就以「漢」為帝國名稱,所以,在劉邦政權統治下,原來的楚人或其他稱謂的百姓,成為新政體的「漢人」,就如同今日中共統治下的蒙古人、西藏(土蕃)人和住在新疆的土耳其(突厥)人,通通被稱為「中國人」。

漢朝以後,新的朝代不斷更迭,既然沒有漢朝,中國版圖上理應沒有漢人了,但是,從漢水流域延伸至關中平原和黃河中下游平原一帶,過去漢帝國核心區域的人民,長期接受漢帝國獨尊儒術的「准宗教」統治,仍自稱是「漢人」,來彰顯高水準的文化素質,有別於周遭的蠻夷,像今日有「東京人」、「紐約人」、「倫敦人」,哦,還有「台北人」這些稱謂,都是在彰顯自己是大都會的文化人,而非沒水準的「庄腳人」同樣的心態,後來凡是自認為也是受過儒教薰陶的「蠻夷」,也都爭著搶做漢人,「漢人」一詞逐漸廣義為認同儒教文化圈民族的通稱,就如同以皈依猶太教信仰做為民族認同的猶太民族一樣,那麼,你自認是「漢人」嗎? 第二回漢族的假面 漢朝建國時表面上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注意:是儒「術」)來訓練出一批柔順的納稅義務人,但對於文官系統,則延續秦制採行嚴酷的法家制度,嚴官便民,人民輕鬆謀利營生,官員提心吊膽領俸祿,因此才能在「儒術」安內的基礎上,對外大舉用兵既不虞財政匱乏,也不擔心國內百官集體糾結造反,但大漢天威在漢宣帝死後,就快速式微了。

繼位的元帝一改先帝「王霸之道雜之」的政策,極力推崇儒家,史稱這位「溫恭少欲」的元帝(台灣同胞們對於「史稱」的這句話,都感到幾分耳熟),他生活極為簡樸,就像我們修補球鞋和泳褲的那位頭目,這樣他還嫌不夠,幾次接受馬屁大臣諫書,又不斷降低自己的生活標準,像是要求辦公室節能省電,日光燈必須間隔開,並且對外宣稱自己從來不開冷氣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同時,他又重用以經術聞名的大批博士名儒進入朝堂,因此過去儒生津津樂道的治國之道,例如減刑寬政、不與民爭利都能付諸實行,奇怪的是,這些仁德治世的政策竟然都讓廣大一貧如洗的農民無感,反而因為寬弛的政策削弱了中央集權,讓權貴、官吏、地主們如同脫韁野馬,對老百姓進行貪殘暴虐的壓榨,所幸元帝並不昏庸,他看到這些情形了(對於這點,我們當今這一位...輸了),一連下了十七道詔書對劣紳酷吏進行道德勸說,但這些掉書袋光冕堂皇的詔書(類似我們當今這一位,每次玩弄的四句聯和藏頭詩),完全無助解決貧困農民的生活慘況,後來繼任的皇帝們又都是在儒術教育中養成,廟堂之上又都是既得利益的儒生集團,當然鼓動皇帝繼續採用無三小路用的儒術治國,讓皇帝『自認為』幹到流汗,結果還被百姓被醮到到流瀾,直到皇權旁落,外戚爭權、宦官亂政,建國時所奠定的穩固基礎被徹底崩毀,大漢天威從此一去不復返,漢人?汗顏矣。

漢帝國因王莽篡位中場休息,漢朝國父劉邦的九世孫劉秀,在一批由失業的饑民所組成的強盜集團簇擁下,終於復國成功,史稱東漢,他將國都遷至發動革命的軍事根據地洛陽,以防周邊鄰國蠢動,這位帶領土匪打戰的皇帝,當然最清楚甚麼叫做行動力,因此一上任就進行組織改造,廢掉四百個郡縣,中央行政官員竟然只保留十分之一(比照土匪山寨的組織),並且推行公平正義,多次發佈昭書命全國富豪釋放奴婢,又多次開放官倉發糧食給貧苦農民,再推動配套的公共投資,修築水利設施振興農業,讓農民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停止戰爭樽節國防開支,徹底打消前面皇帝累積的國庫赤字,史稱「光武中興」,但儘管組織簡化卻沒建立完整法規制度,所有政令全仰賴皇帝一人決策,也因此種下後來政局混亂,宮闈爭權奪利暗黑王朝的惡因;隨後明帝看老爸劉秀累積了大筆財富不用可惜,再度發動戰爭,命竇固、耿忠征伐北匈奴,以為漢朝已經停火止戰的匈奴,睡夢中猛然驚醒來不及反應,漢家軍直逼天山,斬首匈奴千餘,又緊追到匈奴殘部直到新疆的巴里坤湖。

其後,班超出使西域,恢復了過去西域諸國與漢朝的聯繫。

但東漢這樣的黃金時代僅僅維持六十年,一旦外戚和宦官的問題故態復萌,漢朝政權只剩一個空殼,接下去就是我們熟知三國演義的故事了。

縱觀「漢人」所引以為傲的『所謂』漢文化,其實在歷史長河中只是靈光一現,在時光的光軸上所呈現「漢人」的面貌,和日後統治者處心積慮形塑出來的文明『漢人』對照,我們自認有歷史榮光,又有別於蠻夷的『漢人』基因,不過是一個矯情與虛幻的假面,而假面的背後,細觀兩漢歷史舞台幌動的皮影,都是充滿愚昧、貪婪、淫亂和暴虐的光影,後來一些明智的中原人,寧可改稱自己是鮮卑人基因的「唐人」,應該是其來有自啊! 第三回 為何客家人堅持自己是「漢人」? 元朝統治者將境內人民分為四等:第一等自然是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第三等漢人,第四等南人。

色目人是眼珠各種顏色的人種,也就是當時中亞和今日新疆維爾族等,非黃皮膚黑眼珠漢人的統稱。

元朝重用色目人,所以高官、巨賈多是色目人,傳統蒙古文字母又是借用維吾爾族使用之回鶻文字母,緣由是1204年成吉思汗征討「乃蠻」之時,乃蠻負責掌官印的回鶻人被逮捕時,依然緊抱著國家印信不放,成吉思汗嘉許回鶻人盡忠的行為,不僅命令回鶻人掌管蒙古帝國的印信,還命令印信官教太子讀書、諸王也要學「畏兀(即維吾爾)文字,後來更以維吾爾字母來書寫蒙古語,請注意,這是唯一在中國版土上,對漢文化棄如敝屣.的民族,隨後他的銓敘部甚至將「儒生」(今日稱之為學者或名嘴),被列在釘板模的勞工,和有助於減少性侵犯罪的妓女之後,僅贏了不事生產的乞丐,史稱七匠八妓九儒十丐。

元朝內政部登記的漢人是南宋時期未受到南宋實質管轄之北方人,包括淮河以北之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山西、河北等地居民以及原本金、西夏境內族群,因此當時戶籍上的「漢人」並非今日民族主義所稱的漢族人,因為當時包括女真、契丹、南匈奴等等,接受漢化所有黑眼珠的族群通通被歸類為「漢人」,地位排名在敬陪末座的南人之前,「南人」就是原來南宋境內,以漢朝為主體的戰敗族群,換言之就是宋朝敗亡時留在淪陷區沒有隨宋室南遷,改向元朝納稅的新國民們,所以當時的客家人自然要用『匈奴』的本籍,自稱是「漢人」,來和「南人」畫清界線,以免領不到福利年金;弄清了來龍去脈,原來最初客家人堅持自稱的「漢人」,此「漢」非彼「漢」,也就是說,和整天要小孩子背誦三字經、朱子治家格言、讀論語的那些「漢人」其實毫無瓜葛,認祖歸宗,客家人應該先摸清『匈奴』的來龍去脈。

第二部客家族的原型:匈奴 第一回 大漠蘭心,粗中有細 「熏鬻」之名始見於商、周時代,屬於孫文所謂五族共和,被排名最末「苗裔」族群中住在最北方的部落,「匈奴」是後來漢族惡意使用的侮辱性稱謂,這是傳統上漢人阿Q的壞習慣之一。

戰國時期,匈奴國力強盛,逼的鄰國燕、趙、秦組同盟,共同築長城抵禦匈奴。

匈奴心思靈巧,和其他在大漠生活的部族顯著不同,公元前215年,長期駐守邊城防守匈奴入侵的秦將蒙恬,就是無意中取得一張細膩的匈奴畫軍事布署圖,發現竟是用兔毛做成的毛筆直接在獸皮上描繪而成,蒙恬得到靈感,把獸皮改成絲綢,取代原來費工又笨重的刀刻竹簡,讓他歷史留名;又由於這張布署圖實在太過清晰有如GPS導航,讓蒙恬弄清楚匈奴軍隊布陣的來龍去脈,以怨報德,一改守勢為攻勢,發兵30萬北擊匈奴,順利取下河套一帶匈奴的重要防線,匈奴被迫放棄今日內蒙包頭的駐地,往北退去。

以下上圖是匈奴軍隊猛力進逼,漢家軍連戰馬都受驚退卻的場面,下圖穿的像秦俑一樣的是漢家軍,其它的圖像是歐美考據匈奴兵的武士裝備,可看出匈奴兵的驃悍,而且很多資料顯示,匈奴戰士都是一流的神射手,這也是讓漢家軍難以招架的原因之一。

第二回出於天意,客族誕生 公元前72年(漢宣帝時期),匈奴王壺衍鞮單于為了報復曾與羌人連手攻擊他的烏孫國,親率數萬騎兵攻打烏孫,雖然大獲全勝,不料,班師回朝的路上遭遇突然的暴風雪,生還者不到十分之一,一些被羈屬的小部落趁機結合烏孫國,乘虛反擊匈奴,史載被聯軍攻擊的匈奴國「人民死者什三(十分之三),畜產什五(十分之五),匈奴大為虛弱,羈屬諸國頓時瓦解」,匈奴產生內亂,出現五個單于頭目並立的局面,情況類似1991年蘇聯瓦解;公元前57年匈奴分裂為東、西兩大塊,公元前48年,東部匈奴再分裂為南北兩部,南部的匈奴部族長期與漢人來往,西元前52年南匈奴單于呼韓邪放棄幫忙斷後五千人的部隊,率領人民歸附漢朝,這些匈奴未來將會成為一個新興民族:「客家人」。

同年,東突厥也隨南匈奴歸附漢朝,西匈奴頓失與漢朝隔離的緩衝屏障,全國西遷至今日中亞哈薩克的錫爾河中游一帶,漢朝趁機不斷攻打,直到西匈奴滅亡。

從建國以來,漢族一直是一個擴張型「嗜戰」的民族,這完全顛覆我們歷史課本中國人崇尚和平的印象。

第三回 馬車停轉,不再流浪 公元89至91年間北匈奴被(東)漢帝國和歸順的南匈奴連手擊敗,北匈奴王率領殘部往西逃至伊黎河流域的烏孫國,等喘息立足之後,再度出沒天山南北掠奪漢人,尤其是公元119年攻陷伊吾,殺死漢將索班,漢朝立即派班勇屯兵柳中,兩次擊敗北匈奴,等班勇離開返京,北匈奴又興兵騷擾漢人,公元137年漢朝再派斐岑率軍擊斃北匈奴王,公元151年漢將司馬達再又打敗新王呼衍,北匈奴被迫再度往西撤退。

,為了降低資源需求,新王呼衍將隊伍分散,一部分留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今日韃靼共和國境內,一部分定居今日保加利亞一帶,一部分散居今日涵蓋哈薩克西南部和烏茲別克、土庫曼、塔吉克等國西北部的裡海低地平,與當地民族融合,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區,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被稱為白匈奴,「白」是指這支部隊軍旗的顏色,和滿清的八旗意思一樣,無關膚色,因此歷史上也有黃匈奴和紅匈奴之稱。

白匈奴流落北印度,唯有靠燒殺擄掠才能過日,就像今天的索馬利亞海盜一樣,後來被當時盛行北印度的佛法感召,逐漸失去暴戾之氣融入印度社會。

至於呼衍單于御駕所率領的這隊人馬,衡估現實情勢,決定把老弱遺棄在烏孫國自生自滅,只率領三萬精壯善戰的戰士從烏孫踏上征途尋找一塊可以重新立足的迦南地,越過哈薩克東南部,折西北方向,穿越哈薩克與烏茲別克之間的鹹海北岸,再向西進發,於公元158年抵達裡海北岸草原地帶,兩年多這支騎兵隊,馬不停蹄橫貫歐亞大陸,從地圖上測量直線距離就達2600公里(台灣地圖全島海岸線也不過1140公里)。

匈奴長期生活於乾旱的漠北,特別能耐乾旱,裡海北岸雖然因為氣候變遷逐漸荒漠化,但溫和的氣候比起漠北凜利北風的酷寒簡直是天堂,而且遼闊的乾旱草原又適合匈奴遊牧,成為匈奴休養生息的安全地域。

有了得天獨厚的生活環境,此時的匈奴一改以往侵擾鄰近民族的習性,開始友好相鄰異族,不再輕啟事端。

從此,在此休養生息的匈奴,不知不覺一晃過了兩百年。

下圖是中國人筆下的匈奴戰士的造型,和歐洲人在電影中塑造匈奴戰士的造型,無論中外,離開戰場的匈奴戰士,經常被描繪成慵懶、悠閒的模樣,戰馬也慢條斯理低頭吃草,和今日客家的男人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四回 硬頸的靈魂 公元4世紀,草原上長達一個世紀的旱災結束,鹹海和裡海的水位相繼升高,伏爾加河以東的森林綠帶南移,乾旱的草原的面積縮小,這非常不利需要人口稀少的遼闊的放牧空間。

當龐大畜群便越來越擁擠時。

匈奴正考慮另覓新的生存環境之際,200年前因為裡海沿岸草原乾旱離開的阿蘭人(今日的伊朗人),乾旱結束,長滿青草和植物的草原向東伸延,阿蘭人紛紛東歸故土,和準備離去的匈奴狹路相逢,兩大隊人馬擠在一起,衝突在所難免了,本來正要離去的匈奴就是不肯讓路,野性再起,奮身和阿蘭人對幹起來,由此可瞧見今日客家人「硬頸」的基因。

西元360年匈奴與阿蘭人展開戰爭,阿蘭人有精良的騎兵,在西邊又有一個可靠的同盟者東哥特人,還擁有建築要塞的戰術,長期在草原放牧的匈奴,完全不懂攻佔要塞的方法,只會運用頻繁的騷擾戰術,使阿蘭人疲憊不堪,纏鬥十年結果還是戰勝阿蘭人,匈奴迅速的用騎兵控制北高加索草原,阿蘭人被匈奴打敗的消息震動了歐洲,歐洲人把這支形貌和他們不同的蠻族稱為「匈人」,今日匈牙利的主要民族和這批匈奴其實毫無瓜葛,只因當初被歐洲人認為是蠻族,因此莫名其妙得名,不過今日匈牙利北部確實有一群擅騎射的民族,自認是匈奴的後代,請看下圖。

今日匈牙利人的歷史自稱他們是馬札兒人,源自烏拉山脈,但最近有一群自稱為阿提拉後人的部族共2500多人(上面相片打領帶頭帶匈奴帽的兩位是請願團代表,下面是匈奴後代女孩)向匈牙利議會人權委員會申請恢復族「匈奴族」名稱被拒絕,這群請願者表示,「阿提拉」是古代匈奴族的首領,公元4至5世紀他率領軍隊從中亞向西進軍,征服了歐洲大部分地區。

「阿提拉」在公元453年突然暴斃,因為事先沒有安排,以致匈奴國迅速瓦解,大多數匈奴人被當地人同化,漸漸從歷史中消失。

歐洲很多歷史學家也同意,今天部分匈牙利人的主體就是西遷匈奴族的後裔,但匈牙利的歷史課本則強調他們的祖先是馬扎兒族,不是殘暴的匈奴。

問題是匈奴王「阿提拉」仍然是匈牙利男子常用的名字,這又不知如何解釋?穿所謂匈奴傳統服飾少女的紅綠花飾和奢族華服的顏色剛好契合,是否也和我們的客家少女幾分相像? 匈奴接著又要面對與阿蘭人同盟的東哥特人進攻,眼前有裡海阻絕,匈奴正苦無計可施之際,哪知匈奴作戰時都靠打獵維持糧食補給,所以會有專責打獵的騎兵隊,這支騎兵獵人看見一隻母鹿立刻趨前追趕,母鹿被趕到海岸邊縱身躍入海中,前足在水中試探一陣之後,竟然找到淺灘涉水過了海峽,捕獵者也悄悄跟隨母鹿背後,弄清了水下淺灘的位置,立即飛奔回報,匈奴大軍就這樣涉水過了海峽,迅雷不及掩耳從背後殂擊,大敗東哥特人;東哥特原本是令歐洲人聞之色變,強悍的遊牧民族,但此時他們的國王赫曼立克已經110多歲,老邁無能,無法擺脫險境和適應變化的形勢,臣屬的不同民族部落又長期飽受欺淩,紛紛起來援助匈奴,公元375年赫曼立克國王因匈奴臨城下自殺,東哥特人立即向匈奴投降,不想投降者的投奔羅馬尼亞的西哥特人。

得勝的匈奴繼續向西挺進,進逼西哥特。

西哥特人在河上佈陣阻止匈奴渡河,匈奴卻假裝撤退,實際上是重施故技,繞道河的上游涉水偷渡,向西哥特人的後方發動突擊,西哥特人大敗,紛紛逃竄到多瑙河邊,獲得羅馬帝國的允許,渡過多瑙河在保加利亞境內住下來,最後整個南俄草原和多瑙河下游北岸地區盡為匈奴所佔據,建立了境域遼闊、威震歐洲的「匈奴帝國」,讓有上帝庇佑的羅馬帝國飽受威脅,歐洲史冊稱之為「上帝之鞭」。

從沒有被漢化的「北匈奴」,或許,可以追尋到今日客族「原貌」的一些蛛絲馬跡! 第五回 「五胡亂華南遷」的貴族 南匈奴人單于等不到約定好在河對岸會合的五千人軍隊,決定放棄這些弟兄,率領19個部落人數大約有二十三萬人的匈奴人依附漢朝(我讀過一篇些歷史小說,將這故事做出極為悲壯的鋪陳,可惜忘了作者與標題),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藉著漢朝加入的一些精壯軍力與裝備,多次大敗自己兄弟「北匈奴」,接納投降的四十萬北匈奴弟兄,因此勢力大增,兵力已達到當年國民黨要反攻大陸的水準。

東漢末年曹操擔心匈奴繼續坐大,把匈奴切割成左、右、南、北、中五部,分別安置在陝西、山西、河北一帶,這是今日客家人到這些區域尋根的源由。

最初曹操遴選各部匈奴的貴族為帥,後來通通又將「帥」降級為都尉,並派漢人當「司馬」(台灣軍隊的輔導長)加以監督。

此時,東漢末年王室衰頹無力管控,周邊胡人紛紛湧入中原,其中以匈奴最多,史稱「關中人口百餘萬,戎狄居半,匈漢雜居」,「匈漢雜居」指的就是受到漢人馴化、監管的南匈奴;直到西晉的八王之亂,戰事延續十六年,給予了匈奴人擺脫漢人揚眉吐氣,晉朝五胡十六國的「前趙」、「北涼」和「夏」政權,皆由南匈奴族裔所建,這是匈奴(客家人)在漢人歷史舞台以主人身分的最後一次演出,此後都只能『客串』演出。

西元280年晉朝時期,漢人的人口是兩百四十五萬,被允許在山西地區定居的匈奴最後增至二十六萬人,然而,他們始終不被當作漢人看待,劉淵是個完全接受漢文化的匈奴人,不僅放棄自己母語,也使用漢姓(匈奴姓劉就像美國黑人姓「華盛頓」、「富蘭克林」),後來他建立了的王國也稱為後漢,即使他攻佔河南和山西,消滅了西晉,還口口聲聲稱是漢朝劉氏家族的侄子,一年舉行兩次儀式祭祀漢朝皇帝,縱然如此,匈奴劉氏還是沒有得到所統治漢人的信賴,漢人社會仍然把匈奴貴族視為粗魯的蠻族,後來匈奴後裔劉曜改國號為趙(前趙),乾脆唾棄劉邦的漢家族系,後來他又被由羯人石勒所的後趙征服,後趙與漢人的東晉以淮水為界,分治中國。

匈奴所建的後漢王國和羯人戰爭期間,與及因西晉的衰落,部分有權勢的漢人南遷,這和客家人遷徙並無關聯,但常被張冠李戴視為客家人的南遷;當漢人將領冉閔推翻了後趙,羯人有高的鼻樑及深的眼窩,很容易識別,冉閔立即屠殺所有有高鼻樑的人,類似我們近代的波士尼亞種族淨化,顯示當時漢人和非漢人之間存在著嚴重的種族衝突,高文化水準的漢人常因對蠻族的鄙視,合理化為兇殘的理由,像納粹殘害猶太人、日本皇軍蹂躪中國人都是這種心態作祟,當然,「蠻族」有機會反撲時,對於漢人也從不手下留情。

真實的客族南遷是在南北朝後期,匈奴族建立的各政權先後被攻滅,每次匈奴的政權敗亡,朝中皇親貴族就襲捲財務難逃,這是客族自稱是五胡亂華時,落魄逃難的中原的貴族故事由來,其實客族本身才是「亂華」的「胡」呵;至於那些國亡了又逃不掉的匈奴,只好就地融入漢人體系,隱姓埋名,最後,「南匈奴」就化整為零雲消霧散了。

想像逃亡的匈奴「高層」,夾帶大批財寶,雖然是落難者,到了異鄉,還是被以「客」待之,至於這些匈奴(客族)的貴族所攜帶的奴僕雜役,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自然也也通通被稱之為「客」,「客族」乃成為一個新興民族的名稱。

至於沒有「貴族」庇護的匈奴人,為了躲避漢人的種族屠殺,都喬裝成漢人當漢人的僕人或士兵,然而,晉朝是中國歷史上階級區分最嚴格的士族門閥時代,匈奴外表特徵雖不如羯人明顯,畢竟和漢人不盡相同(即使今日某些客家人面貌特徵也能被分辨出來),絕無可能進入漢人的上層社會,除非事與漢人通婚,或被漢人貴族收養,才可能接受良好教養,並且被漂白為漢人,歷史上匈奴的後代會教養出像韓愈、王陽明、朱熹這些歷史留名的文人,都是這樣過來的。

大陸以民初為背景的連續劇:『盤龍臥虎高山頂』,劇中一位名叫楊作新的女中豪傑據說是如假包換陝北匈奴的後代,這架勢是否有幾分台灣客家女的味道? 第六回 絕處逢生的「厓」 南匈奴歸附漢人後自然承襲很多漢人的服飾與習俗,唯獨從母親那裡學得的語言明顯與漢語不同,卻與同屬北方民族的朝鮮語相近,不只是發音相似,文法結構也相同,和從中國北方渡海移居的日本人,語言上也有幾分相近,語言學將客語、朝鮮語、日語都屬阿爾泰語系,一些考古學者在中國東北一些窮山惡水之地,竟然找到了操客家語的人,證實客家人是由北方而不是中原向南流浪的推論。

西元1115年(北宋宋徽宗),女真人領袖完顏阿骨打創立金國,全盛時代的統治範圍東北方到日本海、黑龍江流域一帶;南邊以秦嶺到淮河一線與南宋交界,主要精華地區為河北、河南、安徽等中原精華地區,和從陝西、山西、河北南遷,已經充分漢化的南匈奴互有來往,逐漸混居一起。

1126年金兵攻入開封,北宋於次年滅亡,女真人大量進入中原。

女真族是北方「夷族」中最有文化素質的民族,對漢文化也最為仰慕,如同近代全球都以歐美文化馬首是瞻同樣道理,我們愛國西路的國家音樂廳富麗堂皇,但絕對沒有一棟豪宅敢蓋成那副樣子;史書記載:「和阿骨打生前相處時間較長之年長諸子,如長子完顏宗幹、二子完顏宗望、四子完顏宗弼皆崇尚漢文化,對以後金國漢化影響甚大。

」,移居中原女真族大量和當地漢人通婚(當然不會和南匈奴通婚,因為這些「難民」低他們一等),於是女真人開始學習漢語,間接影響了北方的漢語,漢語大量加入女真族的外來語成為新漢語,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北京話(mandarin滿州話),女真族和後來消滅明帝國的滿族屬於同一族系,滿族為了不想漢人挑起當年金、宋之爭的仇恨,改姓為愛新覺羅,其實「愛新」的滿文發音意思就是「金」(台灣金溥聰姓氏的來源)。

金國被蒙古和南宋夾擊滅於1234年,漢化已深的金人(女真族)和南匈奴爲了避戰亂分批南遷,大部分都先徙至現今江西南部,休養生息一段時間之後,再轉至廣東東北部、福建西南部擴展生存空間,這是客族多次遷徙的原因,和女真族混居的南匈奴間接學習到漢文化,也學女真族在自己匈奴語加入大量北方漢語,逐漸脫離原來匈奴語成為一種新的方言,例如「我」發音gnâi就是取自漢字「厓」的聲符發音,卻和漢字的「我」毫無關聯,成為客語最獨特的一個字,另外就是用北方漢語的「麻介(gai)」做為疑問句的助詞,也和漢語的「甚麼」或「啥」語法沒有關聯,因此進入兩廣後(古代是同一地區稱為「粵」),被先到的漢人稱為「新民」(這是對移民最禮貌的稱呼),或者有鄙視意味的說內些「厓」話、說「麻介」話的人,來和本地人區分,在四邑地區客族與當地人發生械鬥之後,粵人就改以「客賊」或「客匪」稱之。

在江西停留較久的客族,和當地的贛語融合,形成客贛語的流派,這流派的客家話和贛語在發音特點上有較多近似處。

進入廣東後的客族,又吸收粵語詞彙,這是客族南遷退無可退的「極地」,因此今日台灣與南洋的客家話,跟粵語之共同基本詞彙最多。

此外,由於客家地區與閩語區、官話區等接壤,客家話和這些地區的方言,在詞彙上也有不少共通之處;那些以不變應萬變,停留在中原拒絕再流浪的南匈奴,因未能和進入中原女真族平起平坐無分軒輊,受女真族誘導深受漢文化薰染,最後與當地漢人無異,從此,這些客族的兄弟姊妹們,就這樣「背祖」而去,和女真族人一起成為名符其實的漢人了。

第七回 現代客族文化要拜樹頭:畲族 從歷史軌跡追蹤,清朝以前的畲族,原屬於中國東南少數民族,並非來自北方,他們世居地分布於福建、浙江、江西、貴州、廣東和湖南六省,「畬族」一向被漢人歸類為南蠻,與瑤族同系,「畬」為燒林火耕的意思,今日印尼人民仍然用放火燒森林方式墾植油棕,濃煙吹向對岸馬來西亞造成霾害,經常一兩個月不散,不知是否客家的移民教他們的?  中國農村婦人裝扮和畬族有幾分相似,台灣早期客家婦人髻鬃和北方民族相同,漢女並無此髮式 當被漢化的客族慢慢移入這些傳統畲民的地盤,南宋的史書開始出現「畬民」一詞,並將閩、粵、贛交界地域的畬民武裝成為「畬軍」來維持當地治安。

元代以後「畬瑤」被歸為一類,如同台灣將原住民全部混編一樣。

一些原來世居江西贛江流域及贛東、贛東北一帶的客族也被通通被視為畬民,元末和明初這些比較有文化的「畲客」經常因為被徵召打戰進入貴洲,族人也為躲避戰禍一同隨軍舉家遷徙進入貴州,後來些從東方移入的「畲客」被稱為「東家」(很像閩南語的「郎客」),廣東梅州及惠州地區先到的當地人則以「蛇佬」(畬的廣東發音為蛇)來稱呼這地區口音獨特的「畲客」,而這些「畲客」則自稱「哈萌」,畲語的「哈」為「客」,「萌」是「人」的意思。

所以今天客家人會用漢語與畲語混雜著說: 厓係哈萌啦!  今日台灣與南洋的「哈萌」都是從貴州進入廣西、廣東一路遷移過來的,因畲足混居,所以服飾與唐宋時期中原人民的穿著已經完全走樣,卻與畲族服飾類似,顯然客家人與畲族人民是有文化根源性的。

若客家人的組成大都是中原移民,則應該會習慣種麥,對棱米的種植應一竅不通,但從飲食的原料說起,客家人很重視的棱米(糯米)食品如白粿條和畲族所食用的一致,粢粑則是客家族從江西引進影響畲族的。

唐代劉禹錫貶至連州(廣東)寫《連州竹枝詞》九首之九寫道:『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

銀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

』這是專寫當地土著婦女耕種的情景,描述山間環境、裝束打扮和使用的工具,都與今日畲族的種畲方式相同,也和早期台灣客家山民的生活類似,特別是明清被稱為「棚民」的客家山民,其燒畲、耕種與畲民一致。

於此可見畲族生產、生活方式與客家人是有文化根源性的。

再說,客族根源於大漠,隨後移民至中原的平原,不可能了解在叢林中梯田耕種的方式,所以台灣無論客族在竹苗茶園等梯田耕種方式,也必然是從中國西南叢林中的少數民族那裏習得。

底下是雲南元陽縣哈尼族的梯田,哈尼族屬於氐羌族系,信仰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靈魂崇拜,和客族傳統上三山國王的信仰一樣,也和台灣客家人傳統上祖先崇拜的方式一致,哈尼語的「阿基估」指的是男女在山裡對唱山歌和客族採茶唱的山歌有緊密連結;由此可見,客族南下時是從西南叢林進入,適應叢林生活後,再一路轉進粵地,因此和中國西南民族的民情風俗也有所連結。

客家人唱山歌、節慶時對歌的風俗,沒有裹腳的習俗,窮人家女子赤腳(或穿木屐)與男子無異,清明節做艾粄等等都和明清時代的漢人不同,反而和畲民或中國西南方的少數民族都有連結,而客家人掃墓時間和漢人不同,客家人拾骨葬的習俗則完全繼承自百越文化。

  大陸富貴人家客家新娘與農村裡傳統農婦裝束與農具和節慶時姑娘裝扮    附篇  義民風雲餘波盪漾 清末政府功能漸失,在華南地區分類械鬥永不止歇,受害者大都是外來移民的客族,滿清政府坐山觀虎鬥,意圖藉分類械鬥自相殘殺進行種族滅絕。

1851年1月11日,台灣、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海南等地械鬥受害的客家人,全部聚集到廣西省,由一個沒考上公務員的客家人,發燒做夢看到天父交給他寶刀和印璽,睡醒他奉耶穌基督之名起義,史稱太平天國之亂,之後官方就將客族列為喜歡做亂的壞人,果不其然,日後又冒出一個客家人孫文起來革命造反。

南方自古都不是朝廷經營的地區,加上從北方逃難進入閩、粵人口逐漸增多,丘陵地的可耕之地稀少,當時臺灣一直有荷蘭的歐洲人局部經營管理,所以經濟條件不錯,加上地廣人稀,閩粵人民大都希望渡海來臺另闢新天地,台灣原住民僅會以漁獵和遊耕雜糧來謀生,閩粵人民一旦來台會從事水稻種植,俗諺說台灣氣候「種一冬,吃三冬」,很容易累積財富,「臺灣錢淹腳目」就是那時期閩粵一帶流傳的諺語。

兩岸距離一百八十公里,順風時帆船從福建出發僅需一天一夜,清廷領臺之後,雖然解除過去對鄭氏政權的海禁封鎖,但對於人民渡臺一直有「渡臺禁令」限制,還是必須先取得原籍地方官的「照單」(今日的台胞證),登陸時尚經臺灣海防同知(臺灣防衛司令)許可,最重要的是:「嚴禁攜帶家眷」。

由於近代的客族都在兩廣一帶的叢林生活,匈奴的基因造就客族成為一流的獵人,又受漢文化薰陶,擅長打鐵製造農具與刀劍,所以兩廣的客族一直是海盜招募人才的首選之地,台灣的海防同知查看「照單」(簽證),只要看到籍貫是來自廣東地區,不分青紅皂白就禁止登岸(台灣今日對中東來的旅客也有相同戒心,申請簽證格外麻煩),因此當時客籍人民來台,部分是以海盜身分在台灣沿岸抱著浮具跳船偷渡,但一些善良百姓偷渡就沒那麼容易了;專營偷渡客族人民生意的叫做「客頭」(不知是否和主要顧客是客家人有關),招攬到偷渡客(善良客家人,加上跑路的福建惡棍)用一艘破船當工具,載到海中央就鑿船稱為「灌水」,讓全船偷渡客練習海上長泳,自己則由小船接頭上岸,因為這些海峽泳客然大都會被魚吃掉,因此做這種生意又稱為「餌魚」,至於那些有拜湄洲媽祖的「客頭」,會將偷渡者很有良心的在台灣外海丟包,因此用佛家語稱為「放生」,或者在海岸沙洲逼偷渡客下船,這些偷渡客大都會陷入海砂泥淖喪命,這種情形稱為「種芋」,因為「客頭」也怕被臺灣海防捕捉啊;因此當時客籍人民順利踏上台灣土地機會,比當年盟軍在諾曼第平安登陸的機會還少。

從西元1684年到1790年代清廷都是採取這種嚴格禁令,但是到了1790年代末期,台灣極缺勞力,禁令才稍微放鬆,但客籍人民缺乏之前來到,已經能立足的鄉親接應,因此,此時來台的客籍人民大都是以招募傭工身分集體來台,也就是我們今日的外勞,這些客籍傭工當然是獨自來台,只有靠嫖妓解決生理問題,成為綠燈戶重要客源,因此被性工作者稱為「客兄」(和今日風景區商販口中的「陸客」同樣意義),所以今日閩南語的「討客兄」,「討」如同討歡心,有招攬的意思,「招攬客家男人」等於指桑罵槐說外遇的女子是妓女;直到西元1875年完全開放,讓閩粵(客族)人民自由來台,但此時臺灣西岸和東北角已經住滿拓墾的閩籍漢人,縱使客籍人民能夠自由移入,也沒有太多立足之地,幸好客籍人民在粵地早就熟悉用梯田在丘陵種植的技術,因此離開海岸,往丘陵地覓地開墾,尚能溫飽。

當時清朝指定人員和貨物只能從台南府、鹿港、和八里坌上岸,這些港口有官吏和稅吏駐守驗證,是今日「正港」一詞的來源,千辛萬險登岸後,首先面臨的是熱帶島嶼的瘴癘瘟疫,接著因沿岸耕地有限,往內山走又面臨原住民的出草人頭不保,俗語說:「六死、三留、一回頭」,因此一些單打獨鬥,僥倖在台灣登陸的客家人,發現與當初想像的境況有落差時,多半會會轉進南洋鄰近的印尼、菲律賓等地,這些被稱為「過番」的客家人也非一帆風順,俗語說「過番剩一半,過臺灣無得看」,也就是說「過番」的存活率雖然只有一半,但比起留在臺灣前途未卜還算好一點,因為「過台灣」的客族解決了新環境的威脅之後,再下來就要和先到的閩籍移民械鬥拼生死了。

首次大規模械鬥,遠因乃1720年間朱一貴的部眾以閩籍漳、泉二府為主。

而杜君英集團成員的組成則以客籍傭工(台灣今天的外勞)為主,但也包括了在同一地區漳、泉的閩籍墾民(自耕農),還有操潮州話的潮陽、揭陽、海陽等地墾民,人員成分十分複雜,起事成功後,杜英宗集團分裂為使用泉漳話的閩籍墾民,和潮汕話的粵籍墾民二股勢力互相角力,客籍傭工當然靠向粵籍墾民這一方。

當朱一貴與杜君英相爭之際,高屏下淡水溪十三大庄、六十四小莊,包含了閩籍汀州府和鎮平、平遠、程鄉三縣客籍墾民其實並未附眾起事,因懼無端被戰火波及,遂集結組織團練自保,最後和閩籍的亂民激烈戰鬥,這是台灣本土的閩客首次大規模械鬥,閩籍來的人數眾多,所以還能分成彰、泉兩派互鬥,先是鄭成功帶來他漳州鄉親仗勢欺負泉州人,囂掰了好一陣子,後來收拾鄭氏王朝的施琅是泉州人,施琅接管台灣,泉州人自然反撲漳州人,至於客籍來台的人少,若再分派等於自尋死路,所以今日客家人被公認非常為團結,純粹是現實考量,從匈奴族分合的歷史軌跡來看,並非是民族性使然,再說,大族群集體生活適合需要勞動力密集的農耕社會,但是流浪到叢林的客族,族群規模太大耗費太多的生活資源,族群太小又難以應付外在的威脅,所以採取折衷以同姓宗親為中心的小庄園或圍樓型式聚居,這種生活型態一路帶到了台灣。

高雄內門朱一貴廟閩南人膜拜 清廷設杜君英庄界,不准百姓進入,如今被客家人祭祀 1757年到1764年來台的知府是驃悍的滿人覺羅四明,他就任期間嚴厲壓制械鬥,但他一走閩粵械鬥又起,而且一次比一次還嚴重,像是1768年閩粵岡山汛械鬥,因竊盜被通緝的閩人黃教以反清復明為口號聚眾作亂,等福建水師登岸尚須一些十日,清府就近徵到一批客籍兵勇平亂,客籍鄉勇趁平亂機會,焚燒掠奪閩人村莊,變成穿了軍服的強盜,和閩人結下樑子,因此隔年在鳳山閩客就直接挑客族平民對幹。

1777年北部的閩、客族群又為了爭奪樹林的墾地打了起來,客族人少大敗,一路逃到竹塹(新竹),成為這一帶客家人的祖先。

1783年淡水的客家人人張昂,因閩人地主未歸還壓地銀兩就逼他退租,新的閩人佃戶林雲直接用武力驅趕張昂,張昂不甘示弱也聚眾強力反擊,張昂追逐林雲徒眾時中伏,被「山豬鏢」射死,林雲等人毀屍滅跡,但被官府查獲,當時清廷因客籍鄉勇在朱一貴案協助平亂有功,判例都偏袒客籍人士,所以將林雲一方的徒眾一一斬首伏法,閩客因類似判決不公的案子日後還會不斷發生,閩客之間種下的心結也就越難解開了。

1790末期開放移民之後,先來後到會有爭地衝突,爭到地的人又會有灌溉水權問題,然後是建屋蓋廟風水地的爭奪,清朝官員後來學聰明了,不僅不介入這種械鬥,甚至故意分化,造成兩敗俱傷,以削減反清力量。

又因為初期海禁不准攜帶家眷,所以島上單身無業的羅漢腳人數眾多,成為械鬥中不虞匱乏好勇鬥狠的「義勇」來源,尤其客籍語言和信仰都與閩人不同,最容易被官府分化互鬥,以1786年因林爽文做亂的在彰化的械鬥是最明顯,桃竹苗等地的客家鄉民組織的義民團練被徵召協助官兵抵抗林爽文軍隊,尤其新竹地區陳紫雲領導的客籍鄉勇,轉戰新竹、苗栗等地連戰皆捷,事件平定後,鄉民撿集死難客家鄉勇骨骸共二百多具合葬枋寮(今日新埔褒忠亭義民廟),清廷特別賜封為「義民」,這下子,閩客這場恩怨更是沒完沒了。

因此從1787年淡水廳白石湖兩方的械鬥、1790年彰化張標案械鬥、1797年噶瑪蘭蛤仔械鬥…閩客都打的難解難分,因為海禁時期限制客籍人員來台,所以客籍人員在台灣人數屬於弱勢,除非是有官方在背後撐腰,大都以鼻青眼腫落敗收場,不斷退縮保身,今日台灣的客家人,在政治上被認為總是西瓜偎大邊,傾向較有勢面的藍營,在閩南人社群通常又不願透漏客籍身分,這都是長期以來識時務的考量,並沒有甚麼複雜的心理情結作祟。

 James/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反『廢死』,就是選擇站在被害人...下一篇反『廢死』,就是選擇站在被害人這一邊!...回應 james921.lee's新文章以核養綠公投是空頭支票Netflix看電影:絕代寵姬(DangerousBeauty)Netflix看電影:誘惑(Doubt)莫迪里安尼AmedeoModiglianiBenq藍芽喇叭使用心得日本關東自由行反『廢死』,就是選擇站在被害人這一邊!客族外史傳統葬儀的虛幻中國吉利汽車收購瑞典Volvo台北英雄歷史的爛人,政治的樣板:鄭成功決鬥─佐佐木小次郎與宮本武藏悼吾弟葉金煉台灣外勞政策新思維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james921.lee'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