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內·笛卡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雖然笛卡兒證明了真實世界的存在,他認為宇宙中共有2個不同的實體,既思考(心靈)和外在世界(物質),兩者本體都來自於上帝,而上帝是獨立存在的。
他認為,只有人才有靈魂, ...
勒內·笛卡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若您熟悉來源語言和主題,請協助參考外語維基百科擴充條目。
請勿直接提交機械翻譯,也不要翻譯不可靠、低品質內容。
依版權協議,譯文需在編輯摘要註明來源,或於討論頁頂部標記{{Translatedpage}}標籤。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1年5月9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勒內·笛卡兒"—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勒內·笛卡兒出生(1596-03-31)1596年3月31日 法蘭西王國圖賴訥拉海(今安德爾-羅亞爾省笛卡爾市)逝世1650年2月11日(1650歲-02-11)(53歲)瑞典帝國斯德哥爾摩國籍法蘭西王國信仰羅馬公教[1]時代17世紀哲學家地區西方哲學家學派笛卡兒主義、理性主義、基礎主義主要領域形上學,知識學,數學
受影響於
阿·卡加里、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安瑟倫、阿奎那、奧古斯丁、奧卡姆、蘇瓦雷茨、馬蘭·梅森、恩披里克、蒙田、司各特
影響於
斯賓諾莎、霍布斯、阿爾諾、馬勒伯、帕斯卡、洛克、萊布尼茨、莫爾、康德、胡塞爾、薩特、布倫士維格、喬姆斯基
簽名
系列條目勒內·笛卡兒
哲學
笛卡兒主義
理性主義
基礎主義
機械論
方法的懷疑
夢境論證
我思故我在
惡魔假說(英語:Evildemon)
商標論證
Causaladequacyprinciple(英語:Causaladequacyprinciple)
心物問題
解析幾何
笛卡兒坐標系
笛卡兒循環
笛卡兒葉形線
笛卡兒符號法則
浮沉子
Balloonisttheory(英語:Balloonisttheory)
蠟塊論證
心靈實體
廣延物
著作
指導心靈的規則
論世界(英語:TheWorld(Descartes))
談談方法
幾何學(英語:LaGéométrie)
第一哲學沉思集
哲學原理(英語:PrinciplesofPhilosophy)
靈魂的激情(英語:PassionsoftheSoul)
人物
克里斯蒂娜女王
巴魯赫·斯賓諾莎
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
弗朗辛·笛卡兒(英語:FrancineDescartes)
閱論編
勒內·笛卡兒(RenéDescartes;拉丁化:RenatusCartesius[2];1596年3月31日-1650年2月11日[3][4][5])是一位出身法蘭西王國的哲學家、數學家和科學家。
他發明了解析幾何,將先前獨立的幾何和代數領域聯繫起來。
他在荷蘭共和國度過了大部分事業生涯,最初為拿騷的毛里茨的荷蘭國家軍隊、奧蘭治親王和荷蘭省督服務。
作為荷蘭黃金時代最著名的知識分子之一[6],笛卡爾也被廣泛認為是現代哲學和代數幾何的創始人之一。
笛卡爾哲學的許多元素在亞里斯多德學派晚期、16世紀復興的斯多葛主義或奧古斯丁等早期哲學家中都有先例。
在他的自然哲學中,其與經院哲學的區別主要有兩點:第一,他拒絕將有形的實體分解為物質和形式;其次,在解釋自然現象時,他拒絕任何訴諸神聖或自然的最終目的。
[7]在他的神學中,他堅持上帝創造行為的絕對自由。
笛卡爾拒絕接受先前哲學家的權威,經常將他的觀點與他之前的哲學家區分開來。
在現代早期關於情感的論文《靈魂的激情》(法語原名:LesPassionsdel'âme)的開篇部分,笛卡爾甚至斷言他將在這個主題上寫作,「就好像以前沒有人寫過這些問題一樣」。
他最著名的哲學陳述是「我思故我在」(拉丁語:Cogito,ergosum;法語:Jepense,doncjesuis),見於《談談方法》(1637年;法語和拉丁語)和《哲學原理》(拉丁文原名:PrincipiaPhilosophiae;1644年,拉丁文)(類似的概念曾由戈麥斯·佩雷拉提出於約1554年[8])。
笛卡爾常被認為是近代哲學的重要先驅,他在很大程度上被認為促使17世紀人們對認識論日益關注。
[9]他為17世紀的歐陸理性主義奠定了基礎,後來由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等倡議,但遭由霍布斯、洛克、喬治·柏克萊和休謨等學說組成的經驗主義學派的反對。
在17世紀的荷蘭共和國,早期現代理性主義的興起—作為歷史上第一次以其自身的高度系統化的哲學流派—對整個現代西方思想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笛卡爾和斯賓諾莎的兩個有影響力的理性主義哲學體系(他成年後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荷蘭聯合省完成了他的所有主要著作)和斯賓諾莎—即笛卡爾主義和斯賓諾莎主義(英語:Spinozism或Spinozaism)。
正是17世紀的主要理性主義者,如笛卡爾、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為「理性時代」(即「啟蒙時代」)賦予了它的名字並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萊布尼茨、斯賓諾莎[10]和笛卡爾都精通數學和哲學,笛卡爾和萊布尼茨也對科學做出了巨大貢獻。
[11]
笛卡爾的《第一哲學沉思集》(1641年)仍是大多數哲學系的標準教材。
笛卡爾對數學的影響同樣明顯。
笛卡爾坐標系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被認為是解析幾何的奠基者,該技術是代數和幾何之間的聯絡者,並被用於發現無窮小微積分和分析。
笛卡爾也是科學革命的關鍵人物之一。
目次
1生平
1.1宗教信仰
2哲學思想
2.1笛卡爾方法
2.2形上學與認識論
3對數學和歷史貢獻
4瑣事
5著作
6中文文獻
6.1原著譯文
6.2中文學術文獻
6.2.1中文
6.2.2外文譯文
6.2.3科普與其他
7參見
7.1數學相關條目
7.2哲學理論
8參考文獻
8.1引用
8.2來源
8.3外部連結
生平[編輯]
1596年,笛卡兒出生在法國安德爾-羅亞爾省的圖賴訥拉海(現改名為笛卡兒以紀念這位偉人)。
他出身於地位較低的貴族家庭,父親Joachim是雷恩的布列塔尼議會的議員。
1歲多時母親患肺結核去世,而他也受到傳染,造成體弱多病。
[12]母親去世後,父親移居他鄉並再婚,而把笛卡兒留給了他的外祖母帶大,自此父子很少見面,但是父親一直提供金錢方面的幫助,使他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追求自己的興趣而不用擔心經濟來源問題。
1604年,笛卡兒進入位於拉弗萊什的耶穌會的皇家大亨利學院(英語:CollègeRoyalHenry-Le-Grand)學習。
[13]在那裡,他學習到了數學和物理學,包括伽利略的工作。
[14]1616年12月畢業後,他遵從他父親希望他成為律師的願望,進入普瓦捷大學學習法律,並獲得業士學位(英語:Baccalauréat)和文憑。
[15]畢業後笛卡兒一直對職業選擇不定,又決心遊歷歐洲各地,專心尋求「世界這本大書」中的智慧。
1618年,笛卡兒加入荷蘭的拿騷的毛里茨的軍隊。
但是荷蘭和西班牙之間簽訂了停戰協定,於是笛卡兒利用這段空閒時間學習數學。
[16]
在笛卡兒的時代,拉丁文是學者的語言。
他也如當時的習慣,在他的著作上簽上他的拉丁化的名字——RenatusCartesius(瑞那圖斯·卡提修斯)。
正因為如此,由他首創的笛卡兒坐標系也稱卡提修坐標系。
笛卡兒對結合數學與物理學的興趣,是在荷蘭當兵期間產生的。
1618年11月10日,他偶然在路旁公告欄上,看到用佛萊芒語提出的數學問題徵答。
這引起了他的興趣,並且讓身旁的人,將他不懂的佛萊芒語翻譯成拉丁語。
這位身旁的人就是大他八歲的以撒·貝克曼。
貝克曼在數學和物理學方面有很高造詣,很快成為了他的導師。
[17]4個月後,他寫信給貝克曼:「你是將我從冷漠中喚醒的人……」,並且告訴他,自己在數學上有了4個重大發現。
1619年9月,他去到了法蘭克福,在那時他宣稱發現了一種方法,可以解決任何算術或幾何問題。
但笛卡兒認為基於所有學科的基礎都是哲學,而哲學沒有任何確定性,所以他要先在哲學建立確定性的基礎。
笛卡兒意識到任務是艱巨的,「那時我只有二十三歲,我想只有等到更成熟的年紀,在長時間的準備之後才可以去嘗試完成這個任務。
」[18]實際上到1628年後他才開始建立他的準則。
1621年笛卡兒退伍。
1622年,當他26歲時,笛卡兒變賣掉父親留下的資產,用4年時間遊歷歐洲,其中在義大利住了2年,隨後遷住於巴黎。
他在巴黎結識了馬蘭·梅森,梅森在1624和1625年出版的兩部論戰作品,既反對放縱派也反對懷疑主義。
後來笛卡兒的《沉思集》就是專門討論這兩個主題的。
離開巴黎後,梅森依然隨時向他通報論戰的進展。
[19]
因為在當時的法國教會勢力龐大,不能自由討論宗教問題,因此笛卡兒在1628年移居荷蘭,在那裡住了20多年。
在此期間,笛卡兒致力於哲學研究發表了多部重要的文集,包括了《方法論》(Discoursdelaméthode)、《形上學的沉思》(Méditationsmétaphysiques)和《哲學原理》(lesPrincipesdelaphilosophie)等,成為歐洲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
1629年,笛卡兒開始寫一部作品,想構建能解釋所有自然現象的統一學說。
第一部分名為《世界》,第二部分名為《論人》。
《世界》中包含了地動說的假設,他本計劃1633年將初稿寄給梅森,但他聽到伽利略宣揚地動說被監禁的消息,因為害怕遭受同樣的命運,他在34年放棄了出版。
該作品在他去世才得以出版。
[20]
1639年11月笛卡兒開始寫作《沉思集》,於40年完成,幾個月後他5歲的女兒弗朗辛因熱病去世。
[21]
1649年笛卡兒受瑞典克里斯蒂娜女王之邀來到斯德哥爾摩擔任女王的私人教師,但不幸在這片「熊、冰雪與岩石的土地」上得到肺炎,在1650年2月去世,享年54歲。
1663年他的著作在羅馬和巴黎被列入禁書之列。
1740年,巴黎才解除禁令,替代當時在法國開始流行的艾薩克·牛頓世界體系。
宗教信仰[編輯]
笛卡兒的宗教信仰在學術圈中一直被嚴格地爭論著。
他聲稱是虔誠的羅馬天主教(天主教)徒,以及「沉思」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基督教信仰。
但是在他自己的時代,笛卡兒被指控宣揚秘密的自然神論和無神論信仰。
與他同時代的布萊茲·帕斯卡說,「我不能原諒笛卡兒;他在其全部的哲學之中都想能撇開上帝。
然而他又不能不要上帝來輕輕碰一下,以便使世界運動起來;除此之外,他就再也用不著上帝了。
」[22]
史蒂芬·高克羅格(英語:StephenGaukroger)的笛卡兒傳記中寫到,「他作為一個天主教徒有著很深的宗教信仰,並一直保持到他死的那一天,並帶著堅定的,熱情的探索真理的渴望。
」[23]在笛卡兒死於瑞典後,克里斯蒂娜女王放棄了她的王位轉信羅馬天主教(瑞典法律要求統治者是新教教徒)。
她一直聯繫的僅有的天主教徒就是笛卡兒,他曾是她的個人家庭教師。
[24]
哲學思想[編輯]
主條目:笛卡兒主義
手稿CollègeRoyalHenry-Le-Grand(英語:Prytanee),LaFlèche(英語:LaFlèche),1616年
笛卡兒在哲學方面影響力很大,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他著名命題「我思故我在」。
事實上,他在形上學、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面都有很大貢獻,影響力至今。
笛卡兒方法[編輯]
他從邏輯學、幾何學和代數學中發現了4條規則[25]:
凡是我沒有明確地認識到的東西,我絕不把它當成真的接受。
把我所審查的每一個難題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為解決。
按次序進行我的思考,從最簡單、最容易認識的對象開始,一點一點逐步上升,直到認識最複雜的對象。
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儘量全面地考察,儘量普遍地複查,做到確信毫無遺漏。
形上學與認識論[編輯]
笛卡兒是一個二元論者以及理性主義者。
笛卡兒認為,人類可以使用數學的方法——也就是理性——來進行哲學思考。
他相信,理性比感覺更可靠。
例如,他認為數字、物理定律這類超出感官的實在是通過理性思考得知的,是無法通過感官認識的。
他在「第一個沉思」中提出人無法完全區分睡夢的經驗與清醒的經驗[26],從而懷疑了感官,反駁了亞里斯多德主義的經院哲學家「一切思想來源於感覺」的觀念。
笛卡兒第一步認為懷疑就是出發點,感官知覺的知識是可以被懷疑的,我們並不能信任我們的感官。
所以他不會說「我看故我在」、「我聽故我在」。
從這裡他悟出一個道理:我們所不能懷疑的是「我們的懷疑」。
意指:我們無法去懷疑的,是我們正在「懷疑」這件事時的「懷疑本身」,只有這樣才能肯定我們的「懷疑」是有真實性的,並非虛假的產物。
人們覺得理所當然或習以為常的事物,他卻感到疑惑,由此他推出了著名的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sum)。
笛卡兒將此作為形上學中最基本的出發點,從這裡他得出結論,「我」必定是一個獨立於肉體的、在思維的東西。
笛卡兒還試圖從該出發點證明出上帝的存在。
笛卡兒認為,我們都具有對完美實體的概念,由於我們不可能從不完美的實體上得到完美的概念,因此必定有一個完美實體——即上帝——的存在來讓我們得到這個概念。
從所得到的兩點出發,笛卡兒繼續推論出既然完美的事物(神)存在,那麼我們可以確定之前的惡魔假設是不能成立的,因為一個完美的事物不可能容許這樣的惡魔欺騙人們,因此藉由不斷的懷疑我們可以確信「這個世界真的存在」,而且經由證明過後的數學邏輯都應該是正確的。
現實世界中有諸多可以用理性來察覺的特性,即它們的數學特性(如長、寬、高等),當我們的理智能夠清楚地認知一件事物時,那麼該事物一定不會是虛幻的,必定是如同我們所認知的那樣。
雖然笛卡兒證明了真實世界的存在,他認為宇宙中共有2個不同的實體,既思考(心靈)和外在世界(物質),兩者本體都來自於上帝,而上帝是獨立存在的。
他認為,只有人才有靈魂,人是一種二元的存在物,既會思考,也會占空間。
而動物只屬於物質世界。
笛卡兒強調思想是不可懷疑的這個出發點,對此後的歐洲哲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我思故我在所產生的爭議在於所謂的上帝存在及動物一元論(黑猩猩、章魚、鸚鵡、海豚、大象等等都證實有智力),而懷疑的主要思想,確實對研究方面很有貢獻。
對數學和歷史貢獻[編輯]
克里斯蒂娜女王(左)和笛卡兒(右)。
笛卡兒對數學最重要的貢獻是創立了解析幾何。
笛卡兒成功地將當時完全分開的代數和幾何學整合。
在他的著作《幾何》中,笛卡兒向世人證明,幾何問題可以歸結成代數問題,也可以通過代數轉換來發現、證明幾何性質。
笛卡兒引入了坐標系以及線段的運算概念。
笛卡兒在數學上的成就為後人在微積分上的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而後者又是現代數學基石。
他創新地將幾何圖形『轉譯』代數方程式,從而將幾何問題以代數方法求解,這就是今日的解析幾何(或稱「座標幾何」)。
此外,現在使用的許多數學符號都是笛卡兒最先使用的,這包括了已知數a,b,c以及未知數x,y,z等,還有指數的表示方法。
他還發現了凸多面體邊、頂點、面之間的關係,後人稱為歐拉-笛卡兒公式。
還有微積分中常見的笛卡兒葉形線也是他發現的。
在物理學方面,笛卡兒也有所建樹。
他在《屈光學》中首次對光的折射定律提出了理論論證。
他還解釋了人的視力失常的原因,並設計了矯正視力的透鏡。
力學上笛卡兒則發展了伽利略運動相對性的理論,強調了慣性運動的直線性。
笛卡兒發現了動量守恆原理的原始形式(笛卡兒所定義的動量是一純量,不是向量,因此他的動量守恆原理後來也被證明是錯誤的)。
他還發展了宇宙演化論、漩渦說等理論學說,雖然具體理論有許多缺陷,但依然對以後的自然科學家產生了影響。
他還用光的折射定律解釋彩虹現象,並且通過元素微粒的旋轉速度來分析顏色。
在心理學方面,笛卡兒也是有所貢獻的。
他的觀點和重大發現,對後來心理學頗有影響。
他是近代二元論和唯心主義理論著名的代表。
他的反射和反射弧的重大發現,為「動物是機器」的論斷提供了重要依據。
並提出,反應----刺激的假設。
但是笛卡兒的反射概念是機械性的,他強調人和動物的區別,動物沒有心靈,人是有心靈的,這樣的推斷是二元論的典型表現。
另外,心神交感論也是笛卡兒在身心關係上二元論的又一典型表現,他認為,人的肉體是由物質實體構成的,人的心靈是由精神實體構成的。
心靈和人體即可以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相互作用。
他認為人的原始情緒有六種:驚奇、愛悅、憎惡、欲望、歡樂和悲哀,其他的情緒都是這六種原始情緒的分支,或者組合。
笛卡兒的二元論心理學思想雖然在理論上是錯誤的,但是在當時社會背景下,是非常具有推動和進步作用的,他利用二元論擺脫了神學對科學的絕對控制,將人們的思想引導至理性思維和具體研究上,所以,他對心理學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
瑣事[編輯]
此章節的準確性有爭議。
笛卡兒死後墳墓遭盜墓賊挖掘,其頭骨幾經易手現存於法國巴黎夏樂宮人類博物館。
笛卡兒堅決否認他與德國玫瑰十字會之間的關係,他所留下的相關文件中卻有許多巧合,他不承認可能是因為害怕被當時的教會打壓。
笛卡兒將早期在整合幾何與代數的研究與貝克曼一同分享,且曾說:「如果有機會,你不嫌棄用到我的研究或想法時,你大可表示那是你的想法。
」這只是他過於客氣與謙虛的態度罷了,但貝克曼卻真的當作是自己的功勞。
這使笛卡兒備受侮辱,所以他譴責貝克曼的「愚蠢和不學無術」。
同行評審(peer-review)的制度淵源於笛卡兒。
在《第一哲學沉思集》出版前,Mersenne收到委託手稿後,將其發給多位哲學家與神學家閱讀;隨後收到了六組反對意見,這些《反駁》與笛卡兒所作的《答辯》被收錄在書中的附錄一同印行,為歷史上最早的同儕評論。
[27]
著作[編輯]
1618.MusicaeCompendium.笛卡兒為其早期合作者撰寫的關於音樂理論和音樂美學的論文,IsaacBeeckman(去世後第一版,1650)。
1626–1628.Regulaeaddirectionemingenii(《指導心靈的規則》)。
不全。
逝世後第一版是1684年的荷蘭語翻譯版,拉丁原文在1701年阿姆斯特丹出版(R.Des-CartesOpusculaPosthumaPhysicaetMathematica)。
GiovanniCrapulli編輯的最好的批判的版本,包括了1684年荷蘭語的翻譯(TheHague:MartinusNijhoff,1966)。
1630–1631.Larecherchedelavéritéparlalumièrenaturelle(英文譯名:TheSearchforTruth),是未完成的對話集,1701年發表。
1630–1633.LeMonde(《TheWorld(英語:TheWorld(Descartes))》)andL'Homme(《論人》)。
笛卡兒第一部系統論述他的自然哲學的作品。
《論人》在其死後,1662年用拉丁語發表;《論世界》1664年。
1637.Discoursdelaméthode(《談談方法》)。
介紹其作品Essais,包括了Dioptrique,Météores和Géométrie。
1637.LaGéométrie(《幾何學》)。
笛卡兒在數學方面的主要作品。
英語版由MichaelMahoney翻譯(NewYork:Dover,1979)。
1641.Meditationesdeprimaphilosophia(《第一哲學沉思集》),拉丁語版亦作MetaphysicalMeditations。
1642年發表第二版,包括了反駁和答辯,和LettertoDinet(《給迪內的信》)。
Luynes的Duke翻譯出法文版,可能未經笛卡兒審查,1647年發表,包括了反駁和答辯。
1644.Principiaphilosophiae(《哲學原理(英語:PrinciplesofPhilosophy)》),拉丁教科書,笛卡兒最初的目的是用此書來替代亞里斯多德主義的經院哲學教科書。
法文翻譯Principesdephilosophie,翻譯者ClaudePicot,笛卡兒審核,1647年以給波赫米亞的伊莉莎白公主的信為序言。
1647.Notaeinprogramma(英語:CommentsonaCertainBroadsheet)。
笛卡兒信徒HenricusRegius給笛卡兒的回信。
1648.Ladescriptionducorpshumain(《人類身體的描述(英語:TheDescriptionoftheHumanBody)》),笛卡兒死後由Clerselier在1667年發表。
1648.ResponsionesRenatiDesCartes...(《與波爾曼的對話集》,英語:ConversationwithBurman)。
用問答形式呈現與FransBurman在1648年4月16日的對話。
1895年重新發現,1896年發表。
批註後的雙語版本(拉丁語原文、法語譯文)由Jean-MarieBeyssade編輯,1981年發表。
(Paris:PUF)。
1649.Lespassionsdel'âme(《靈魂的激情(英語:PassionsoftheSoul)》)。
關於伊莉莎白公主》
1657.Correspondance(三卷本:1657,1659,1667)。
笛卡兒的遺囑執行人ClaudeClerselier(英語:ClaudeClerselier)發表。
1667年的第三卷是最全的。
但是Clerselier忽略了許多關於數學的資料。
2010年11月,之前未知的信件,1641年5月27日寄,由一位荷蘭哲學家Erik-JanBos用Google發現。
Bos發現信件以總結形式提及了哈弗福德學院保存的自傳,在Haverford,Pennsylvania(英語:Haverford,Pennsylvania)。
學院不知道信件從未發表。
這是近25年來發現的第三封信件。
[28][29]
笛卡兒的手寫信,1638年12月
《哲學原理》拉丁文版,1644年
中文文獻[編輯]
原著譯文[編輯]
龐景仁譯《第一哲學沉思集:反駁和答辯》(商務印書館,1986年)ISBN9787100006859
王太慶譯《談談方法》(商務印書館,2000年)ISBN9787100030908
關文運譯《哲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58年)ISBN-
中文學術文獻[編輯]
中文[編輯]
施璇譯《笛卡兒的心物學說研究》(上海人民,2015)ISBN9787208128316
吳增定《自因的悖謬——笛卡兒、斯賓諾莎與早期現代形上學的革命》《「我思」及其主體性——簡析胡塞爾在《第一哲學》中對於笛卡兒的解釋》
雷思溫《笛卡兒普遍懷疑中的上帝、數學與惡魔》《戴上面具的笛卡兒與卸下面具的盧梭》
外文譯文[編輯]
凱莫林(AndreasKemmerling)《「我」之觀念:笛卡兒哲學研究》(華東師範,2015)ISBN9787567527690
G.哈特費爾德《笛卡兒與》(廣西師範,2007)ISBN9787563366521
科普與其他[編輯]
孫衛民《笛卡兒》(九州,2012)ISBN9787510814877
劉小楓編《笛卡兒的精靈》(華夏,2009)ISBN9787508051796
參見[編輯]
Principiaphilosophiae,1685
數學相關條目[編輯]
笛卡兒坐標系
MyDay
笛卡兒葉形線
等角螺線
笛卡兒符號法則
笛卡兒積
笛卡兒閉範疇
歐拉-笛卡兒公式
解析幾何
哲學理論[編輯]
我思故我在
理性主義
懷疑論
唯物主義
方法論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RenéDescartes.Newadvent.org.[2012-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24)....preferredtoavoidallcollisionwithecclesiasticalauthority.
^Wells,John.LongmanPronunciationDictionary3rd.PearsonLongman.3April2008.ISBN 978-1-4058-8118-0.
^Descartes.CollinsEnglishDictionary.HarperCollins.
^"Descartes,René"(USEnglish).Lexico.OxfordUniversityPress.2020.
^Colie,RosalieL.LightandEnlightenmen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57:58.
^Nadler,Steven.2015.ThePhilosopher,thePriest,andthePainter:APortraitofDescartes.PrincetonUniversityPress.ISBN 978-0-691-16575-2.
^Carlson,NeilR.PhysiologyofBehavior.NeedhamHeights,Massachusetts:Pearson:Allyn&Bacon.2001:8.ISBN 978-0-205-30840-8.
^Pereira,Gómez.1749[1554]."DeImmortalitateAnimae."AntonianaMargarita.p.277.
^BertrandRussell(2004)Historyofwesternphilosophypp.511,516–17.
^Moorman,R.H.1943."TheInfluenceofMathematicsonthePhilosophyofSpinoza."NationalMathematicsMagazine18(3):108–15.
^Grondin,J.,IntroductiontoMetaphysics:FromParmenidestoLevinas(NewYork,NY:ColumbiaUniversityPress,2004),p.126.
^Rodis-Lewis,Geneviève.Descartes'lifeandthedevelopmentofhisphilosophy.Cottingham,John(編).TheCambridgeCompaniontoDescarte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2:22.ISBN 978-0-521-36696-0.
^Desmond,p.24
^Porter,Roy.TheNewScience.TheGreatestBenefittoMankind:AMedicalHistoryofHumanityfromAntiquitytothePresentpaperbackedition,135798642.GreatBritain:HarperCollins.1999:217[1997].ISBN 0006374549.
^Baird,ForrestE.;WalterKaufmann.FromPlatotoDerrida.UpperSaddleRiver,NewJersey:PearsonPrenticeHall.2008:373–377.ISBN 0-13-158591-6.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RenéDescartes.FamousScientists.org.[2011-12-15].
^參考StephenGaukroger:Descartes.AnItellectualBiography.ClarendonPress:Oxford1995,p.68.
^[英],湯姆·索雷爾.牛津通识读本:笛卡尔.譯林出版社.2014-08:p33.ISBN 9787544732703. 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link)
^索雷爾(Sorell,Tom);Liyongyi.;索雷爾.;李永毅.巴黎岁月.牛津通识读本:笛卡尔.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08:p57–58.ISBN 978-7-5447-3270-3.OCLC 910687808. 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link)
^索雷爾(Sorell,Tom);Liyongyi.;索雷爾.;李永毅.秘而不宣的物理学.牛津通识读本:笛卡尔.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08:p62–63.ISBN 978-7-5447-3270-3.OCLC 910687808. 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link)
^索雷爾(Sorell,Tom);Liyongyi.;索雷爾.;李永毅.牛津通识读本:笛卡尔.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p103–104.ISBN 978-7-5447-3270-3.OCLC 910687808. 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link)
^[.htm〔法〕帕斯卡爾《思想錄》,思想錄34]
^TheReligiousAffiliationofphilosopherandmathematicianReneDescart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Webpagelastmodified5October2005.
^Smith,Kurt.Descartes'LifeandWorks.TheStanfordEncyclopediaofPhilosophyBYCOLA.Fall2010.
^笛卡兒.谈谈方法2017年6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11月:16.ISBN 9787100030908.
^G.哈特費爾德.笛卡尔与《第一哲学的沉思》.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77–79.ISBN 9787563366521.
^Kenny,Anthony.ANewHistoryofWesternPhilosophy,Volume3,TheRiseofModernPhilosophy.p37
^Vlasblom,Dirk.UnknownletterfromDescartesfound.NRC.nl(英語:NRC.nl).2010-02-25[2012-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8)(荷蘭語).
^Vlasblom,Drik.HoeDescartesin1641opanderegedachtenkwam.NRC.nl(英語:NRC.nl).[2020-02-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7)(荷蘭語).
來源[編輯]
書籍
Clarke,Desmond.Descartes:ABiography.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6.ISBN 0-521-82301-3.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語錄上的笛卡兒語錄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RenéDescartes
Gutenberg-方法論(英文)
笛卡兒,一位善於思考的人
archive.org-DescartesPhilosophicalWritingstr.byNormanKempSmith
archive.org-StudiesintheCartesianphilosophy(1902)byNormanKempSmith
archive.org-ThePhilosophicalWorksOfDescartesVolumeII(1934)
天涯線上書庫-笛卡兒:第一哲學沉思集——反駁和答辯
華梵大學-笛卡兒:引導天賦的規則
閱論編科學哲學概念
分析
分析-綜合區別
先驗
因果
可公度性
構想(英語:Construct(philosophy))
劃界問題
經驗證據
解釋力(英語:Explanatorypower)
事實
可否證性
我們現在不知道,將來也不知道
歸納推理
智巧(英語:Ingenuity)
探究(英語:Inquiry)
科學探究模型(英語:Modelsofscientificinquiry)
本性(英語:Nature(philosophy))
客觀性
觀察
範式
歸納問題(英語:Problemofinduction)
科學解釋(英語:Modelsofscientificinquiry)
定律
科學方法
科學革命
科學理論
可測試性
選擇理論
科學元理論
驗證整體論(英語:Confirmationholism)
真理融貫論
語境主義(英語:Contextualism)
傳統主義(英語:Conventionalism)
演繹的法則的(英語:Deductive-nomologicalmodel)
實證主義-還原論-決定論
可謬論
基礎主義(英語:Foundationalism)
假設-演繹模型(英語:Hypothetico-deductivemodel)
無限主義(英語:Infinitism)
工具主義
實用主義
理性主義 /經驗主義
科學理論的接受觀(英語:Receivedviewoftheories) /語義觀(英語:Semanticviewoftheories)
科學實在論 /反實在論(英語:Anti-realism)
科學主義
自然主義
懷疑論
均變論
生機論
科學哲學相關條目
知識論
科學哲學史(英語:Historyandphilosophyofscience)
科學史
物理哲學
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哲學(英語:Philosophyofthermalandstatisticalphysics)
化學哲學
生物學哲學
演化思想史
環境哲學
時間和空間哲學(英語:Philosophyofspaceandtime)
神經科學哲學(英語:Neurophilosophy)
精神哲學
心理學哲學
感知哲學(英語:Philosophyofperception)
人工智慧哲學
計算機科學哲學(英語:Philosophyofcomputerscience)
信息哲學
技術哲學(英語:Philosophyoftechnology)
社會科學哲學(英語:Philosophyofsocialscience)
偽科學
宗教與科學
科學修辭學(英語:Rhetoricofscience)
科學知識社會學(英語:Sociologyofscientificknowledge)
更多...(英語:Indexofphilosophyofsciencearticles)
科學哲學家古典時期
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
伊壁鳩魯
斯多葛主義
中世紀
聖維克托的休格
羅吉爾·培根
伊本·魯世德
多明尼庫斯·貢狄薩利奴斯(英語:DominicusGundissalinus)
羅伯特·基爾沃比(英語:RobertKilwardby)
奧卡姆的威廉
近代
弗蘭西斯·培根
皮埃爾·伽桑狄
勒内·笛卡兒
伽利略·伽利萊
托馬斯·霍布斯
艾薩克·牛頓
18~19世紀
伊曼努爾·康德
弗里德里希·謝林
威廉·維赫維爾
奧古斯特·孔德
約翰·斯圖爾特·密爾
赫伯特·斯賓塞
威廉·馮特
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
威廉·文德爾班
儒勒·昂利·龐加萊
皮埃爾·迪昂
魯道夫·斯坦納
卡爾·皮爾遜
科學哲學創立
卡爾·波普爾
查理·鄧巴·博爾德(英語:C.D.Broad)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托馬斯·庫恩
拉卡托什·伊姆雷
其他現代哲學家
分析哲學: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
伯特蘭·羅素
卡爾·亨普爾
南希·卡特萊特
威拉德·范·奧曼·蒯因
精神哲學:奧圖·紐拉特
魯道夫·卡爾納普
尤爾根·哈貝馬斯
其他:保羅·費耶阿本德
丹尼爾·丹尼特
路德維克·弗萊克
主題
分類
閱論編宗教哲學宗教概念
來世
尤西弗羅困境
信仰
智能設計論
神跡
罪惡問題
宗教信仰
靈魂
精神
神義論
神學無用論(英語:Theologicalveto)
神的概念
亞里斯多德神學(英語:Aristoteliantheology)
梵
巨匠造物主
神聖至簡(英語:Divinesimplicity)
倫理利己主義
太一
聖靈
仇神論(英語:Misotheism)
泛自然神論
人格神
進程神學(英語:Processtheology)
至高存在
不動的動者(英語:Unmovedmover)
各信仰中的神
儒教、道教、華人民間信仰
亞伯拉罕宗教(英語:GodinAbrahamicreligions)
佛教(英語:CreatorinBuddhism)
基督教
印度教(英語:GodinHinduism)
伊斯蘭教
耆那教(英語:GodinJainism)
猶太教(英語:GodinJudaism)
摩門教(英語:GodinMormonism)
錫克教(英語:GodinSikhism)
巴哈伊信仰
巫術(英語:Wiccanviewsofdivinity)
神的存在性支持
美論證
基督論證
意識論證
宇宙學論證
程度論證
欲望論證
宗教經驗論證
愛論證
奇蹟論證
美德論證
本體論論證
帕斯卡的賭注
合理基礎論證
理智論證
目的論論證
超驗主義關於神存在的論證
目擊者論證
反對
終極波音747策略
無神論者的賭注
伊壁鳩魯悖論
自由意志悖論
地獄問題(英語:ProblemofHell)
不一致啟示論證
無信仰論證(英語:Argumentfromnonbelief)
神學語言非認知主義(英語:Theologicalnoncognitivism)
奧卡姆剃刀
全能悖論
肚臍假設(英語:Omphaloshypothesis)
壞設計論證(英語:Poordesign)
羅素的茶壺
無知者的命運(英語:Fateoftheunlearned)
宗教理論
道
天人合一
無宇宙論
不可知論
泛靈論
反宗教主義
無神論
明理思想運動
法(印度哲學)
自然神論
基督徒自然神論
神聖命令論
二元論
秘教
宗教排他論
存在主義(基督教、不可知論、無神論)
婦女神學
諾斯底主義
單一主神教
人文主義(宗教、世俗、基督教)
宗教兼容主義
一元論
一神教
神秘主義
自然主義(形而上、宗教、人文主義)
新紀元運動
非二元論
非有神論
泛自然神論
泛神論
多神論
過程神學
宗教原教旨主義
宗教唯心論
薩滿教
道教
有神論
先驗論
多重宗教身份認同
宗教多元主義
更多...
宗教哲學家(按活躍年代)古代中世紀
赫拉克利特
奧古斯丁
波愛修斯
安瑟莫
邁蒙尼德
馬爾毛帖的高尼羅
魯世德(阿威羅伊)
托馬斯·阿奎那
米蘭多拉
伊拉斯謨
啟蒙運動
笛卡兒
帕斯卡
斯賓諾莎
威廉·沃勒斯頓
托馬斯·喬伯
大衛·休謨
霍爾巴赫
康德
赫爾德
1800185018801900
施萊爾馬赫
黑格爾
威廉·維赫維爾
費爾巴哈
克爾凱郭爾
立敕爾
海克爾
克利福德
尼采
哈格爾德·霍夫丁
威廉·詹姆士
弗拉基米爾·索羅沃夫
恩斯特·特勒爾奇
魯道夫·奧托
列夫·舍斯托夫
布爾加科夫
弗洛伊德
卡西爾
1920戰後19701990
喬治·桑塔亞那
羅素
帕弗羅·弗羅倫斯基
馬丁·布伯
保羅·田立克
卡爾·巴特
布魯內爾
雷茵霍爾德·尼布爾
米爾恰·以利亞德
J.L.麥凱
彼得·積奇
安東尼·弗魯
威廉·阿爾斯頓
威廉·L·羅
阿爾文·普蘭丁格
斯溫伯恩
羅伯特·摩爾日修·亞當斯
丹尼爾·丹尼特
威廉·萊恩·柯萊格
相關條目
宗教批判
查經
宗教史
宗教
宗教學
宗教哲學
神學
宗教與科學
政治與宗教
理性與信仰
更多...
主題門戶 · 分類目錄
閱論編形上學學者古代
巴門尼德
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
中世紀
邁蒙尼德
迦毗羅
普羅提諾
鄧斯·司各脫
托馬斯·阿奎那
近代
弗朗西斯科·蘇亞雷斯
尼古拉·馬勒伯朗士
勒內·笛卡兒
約翰·洛克
大衛·休謨
托馬斯·里德
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
艾薩克·牛頓
巴魯赫·斯賓諾莎
18~19世紀
伊曼努爾·康德
喬治·貝克萊
G.W.F.黑格爾
亞瑟·叔本華
卡爾·馬克思
弗里德里希·尼采
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
若瑟·馬雷夏(英語:JosephMaréchal)
19~20世紀
馬丁·海德格爾
亨利·柏格森
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
路德維希·維根斯坦
伯特蘭·羅素
魯道夫·卡爾納普
威拉德·范·奧曼·蒯因
當代
朵洛西·埃米特(英語:DorothyEmmet)
喬治·愛德華·摩爾
讓-保羅·薩特
吉爾伯特·賴爾
希拉蕊·懷特哈爾·普特南
斯特勞森
柯林武德
阿道夫·斯托爾(英語:AdolphStöhr)
索爾·阿倫·克里普克
伊莉莎白·安斯康姆
唐納德·戴維森
麥可·達米特
阿爾文·普蘭丁格
彼得·范·因維根(英語:PetervanInwagen)
德里克·帕菲特
理論
行動理論
反實在論(英語:Anti-realism)
決定論
二元論
生成論(英語:Enactivism)
本質主義
存在主義
自由意志
印度教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
自由意志主義(英語:Libertarianism(metaphysics))
自由
唯物主義
機械唯物主義
生命的意義
一元論
自然主義
虛無主義
現象主義
實在論
物理主義
柏拉圖式唯心主義(英語:Platonicidealism)
相對主義
數論
科學實在論
唯我論
主觀主義
實體論(英語:Substancetheory)
類型論
概念
抽象客體
世界靈魂(英語:Animamundi)
存有
範疇
因果
選擇
我思故我在
概念
涉身認知(英語:Embodiedcognition)
實體
本質
存在
經驗
有實體設定的抽象(英語:Hypostaticabstraction)
想法
同一性
同一性與變化
信息
洞察
智力
意思表示
情態
物質(英語:Matter(philosophy))
意義(英語:Meaning(existential))
模因學
心靈
運動
必要性
觀念(英語:Notion(philosophy))
客體
模式
知覺
物體
原理
性質
感質
質(英語:Quality(philosophy))
現實
靈魂
主體
實體形式(英語:Substantialform)
思想
時間
真理
類型–個例之辨(英語:Type–tokendistinction)
共相
不可觀測性
價值
相關話題
價值論
宇宙學
知識論
後設
本體論
精神哲學
科學哲學
心理學哲學(英語:Philosophyofpsychology)
自我哲學
時空的哲學(英語:Philosophyofspaceandtime)
目的論
理論物理學
分類
主題
專題
相關更改
閱論編知識論學者
托馬斯·阿奎那
希波的奧古斯丁
威廉·阿爾斯頓(英語:WilliamAlston)
羅伯特·奧迪(英語:RobertAudi)
A.J.艾耶爾
喬治·貝克萊
勞倫斯·邦久(英語:LaurenceBonJour)
勒內·笛卡兒
愛德蒙德·葛梯爾
阿爾文·戈德曼(英語:AlvinGoldman)
納爾遜·古德曼
保羅·格萊斯
大衛·休謨
伊曼努爾·康德
索倫·克爾凱郭爾
索爾·克里普克
約翰·洛克
G.E.摩爾
羅伯特·諾齊克
阿爾文·普蘭丁格
柏拉圖
希拉蕊·普特南
托馬斯·里德
P.F.斯特勞森
W.V.O.蒯因
伯特蘭·羅素
維根斯坦
尼古拉斯·沃特斯多夫(英語:NicholasWolterstorff)
維也納學派
理論
真理融貫論
真理符應論
建構主義認識論(英語:Constructivistepistemology)
情境主義
決定論
經驗主義
進化知識論(英語:Evolutionaryepistemology)
可謬論
女性主義知識論(英語:Feministepistemology)
信仰主義
基礎主義
發生認識論(英語:Geneticepistemology)
整全觀
無限主義(英語:Infinitism)
固有觀念說(英語:Innatism)
內在主義與外在主義(英語:Internalism_and_externalism)
樸素實在論(英語:Naïverealism)
自然主義知識論(英語:Naturalized_epistemology)
現象主義
實證主義
還原主義
可靠主義(英語:Reliabilism)
表現實在論(英語:representativerealism)
理性主義
懷疑論
理型論
先驗觀念論(英語:Transcendentalidealism)
均變論
概念
先驗
分析
分析-綜合區別
信念
因果
常識
陳述性知識
探索性思考(英語:Exploratorythought)
葛梯爾問題
理由(英語:Theoryofjustification)
知識
歸納
客觀性
歸納問題(英語:Problemofinduction)
他心問題
知覺
命題
回溯論證(英語:Regressargument)
簡單(英語:Simplicity)
思辨理性(英語:Speculativereason)
真理
更多...
相關條目
知識論概要
Alethiology(英語:Alethiology)
理性與信仰(英語:Faithandrationality)
形式知識論(英語:Formalepistemology)
元知識論
感知哲學(英語:Philosophyofperception)
科學哲學
社會知識論(英語:Socialepistemology)
主題
分類
專題
歷史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IBSYS:90060650
BNA:000038895
BNC:000035290
BNE:XX990358
BNF:cb11899775j(data)
BPN:59351556
CALIS:n2004375164
CiNii:DA00162931
CONOR:5220707
FAST:36818
GND:118524844
ISNI:0000000121296144
LAC:0014C1450F
LCCN:n79061201
LNB:000032223
MusicBrainz:05099e0b-bbb1-4aca-97b8-7eca9fbae68a
MGP:125358
NDL:00437738
NKC:jn19990001725
NLA:35035074
NLC:037958787
NLP:A11786425
NNL:000038706
NSK:000026514
NTA:068457170
RKD:435090
ICCU:CFIV009080
SELIBR:183696
SNAC:w6mc943m
SUDOC:027287165
ULAN:500223252
VIAF:41838958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勒内·笛卡尔&oldid=72569090」
分類:1596年出生1650年逝世勒內·笛卡爾法國哲學家法國數學家法國物理學家語言創造者啟蒙運動哲學家17世紀哲學家普瓦捷大學校友形上學學者17世紀拉丁語作家理性主義者科學哲學家宗教哲學家安德爾-羅亞爾省人箴言作家在荷蘭的外國人隱藏分類:含有過時參數的引用的頁面含有英語的條目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CS1荷蘭語來源(nl)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自2011年5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含有多個問題的條目頁面同時使用了collapsiblelist的titlestyle的background和text-align使用受影響於參數的人物信息框含有簽名的傳記作品含有hCards的條目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相同含有法語的條目含有拉丁語的條目使用小型訊息框的頁面準確性有爭議的作品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P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ALI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ONO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A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MusicBrainz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MG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N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S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RKDartist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ELI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ULA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32元素的規範控制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語錄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العربيةالدارجةمصرىঅসমীয়াAsturian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Žemaitėška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বাংলাབོད་ཡིག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НохчийнCebuanoکوردی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SuomiVõroFøroysktFrançaisNordfriiskFryskGaeilge贛語KriyòlgwiyannenGalegoAvañe'ẽ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nterlingue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La.lojban.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QaraqalpaqshaTaqbaylitKabɩyɛҚазақшаភាសាខ្មែរ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adinoLëtzebuergeschLinguaFrancaNovaLimburgsLadinLombardLietuviųLatviešuमैथिलीMalagasy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MaltiMirandésမြန်မာဘာသာЭрзяньمازِرونیNāhuatlPlattdüütschनेपाली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uormandOccitanLivvinkarjalaਪੰਜਾਬੀKapampanganPicard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Ikinyarwandaसंस्कृतम्СахатылаᱥᱟᱱᱛᱟᱲᱤSicilianu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Taclḥit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سرائیکی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తెలుగు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mençe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Тывадыл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Vepsänkel’TiếngViệtVolapükWalon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歸納法與演繹法 - 教育未來
歸納法是培根提出的,先推理,最後統整出一個結論 例:我是人,我媽也是人,我將來會死,我媽將來也會死,所以"是人都會死" 演繹法是笛卡兒提出的,先 ...
- 2笛卡兒: 我思故我在- 文化藝術 - RFI
- 3笛卡爾用演繹法證明生命是什麼,上帝到底是誰?(哲學第7期)
笛卡爾用演繹法證明生命是什麼,上帝到底是誰?(哲學第7期) ... 上期講到培根認為:知識就是力量。培根等英國經驗主義者認為,知識和真理的來源是歸納總結 ...
- 4笛卡兒的直觀/懷疑式閱讀術~世界名人閱讀術十五
笛卡兒認為,分析或分解法依賴直觀(intution)。所謂的直觀,指的是專心不偏的心靈所具有的明白不可疑的觀念,只從理性之光湧現。透過直觀作用 ...
- 5勒內·笛卡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雖然笛卡兒證明了真實世界的存在,他認為宇宙中共有2個不同的實體,既思考(心靈)和外在世界(物質),兩者本體都來自於上帝,而上帝是獨立存在的。他認為,只有人才有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