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民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直接民主制的效率會隨著人數、議案數目及議案的複雜性增加而大大降低。

政治機制[編輯]. 大多數代議制民主政體允許以下三種直接民主政治行為 ... 直接民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瑞士的一次州民大會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4年5月15日)請協助改善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擴充請求中找到。

請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政治主題的一部分民主 民主史 民主論 古典形式 雅典式民主 羅馬式民主 基本形式 直接民主 全民政治 多數人暴政 抽籤式民主 電子民主 暴民政治 共識民主 包容性民主(英語:InclusiveDemocracy) 半直接民主 參與式民主 基層民主 經濟民主(英語:Economicdemocracy) 產業民主 間接民主 多頭政體 委任式民主 一黨優勢制 無黨制民主 人民民主專政 自由民主制 蘇維埃民主(英語:Sovietdemocracy) 民主集中制 威權民主 極權民主 不自由的民主 其它形式 審議式民主 激進民主 社會民主主義 宗教民主(英語:Religiousdemocracy) 基督教民主主義 伊斯蘭民主主義 預期民主(英語:Anticipatorydemocracy) 其他形式 政治主題頁閱論編 政治主題的一部分政體基本形式(英語:Listofformsofgovernment) 權力基礎(英語:FrenchandRaven'sbasesofpower) 民主政體多數人的權力 抽籤民主政體 直接民主政體 自由民主政體 代議民主政體 社會民主政體 社會主義民主政體 其他民主政體 寡頭政治少數人的權力 無體制政體 貴族制政體 勞工制政體(英語:Ergatocracy) 老人制政體 盜賊制政體 判官制政體 智主制政體 政黨制政體 財閥制政體 軍閥制政體 專家制政體 獨裁政治一個人的權力 專制政體 獨裁政體 軍事獨裁政體 僭主政體 無政府主義沒有人的權力 無政府政體 自由人政體(英語:Freeassociation(Marxismandanarchism)) 無國家政體 權力思想 君主制對共和制社會政治意識形態 君主專制政體 君主立憲政體 委員會制政體 法家制度政體 議會共和政體 總統共和政體 半總統制政體 社會主義政體 威權制對自由制社會經濟意識形態 無政府主義 殖民主義 共產主義 專制主義 分產主義 封建主義 社會主義 極權主義 部落主義(英語:Tribalism) 全球對本地地緣文化意識形態 公社 城邦 政府間組織 民族政府 世界政府 民族主義 國際主義 全球主義 權利結構 單一主義 單一制 帝國制 封國制 從屬主義 聯繫邦 屬地 自治領 保護國 傀儡國 傀儡君主 衛星國 自治殖民地(英語:Self-governingcolony) 朝貢國 緩衝國 附庸國 副王領(英語:Viceroyalty) 聯邦主義 邦聯制 權力下放制 聯邦制 超國家制(英語:Superstate) 超國家聯盟 國家權力 小國 地域大國 中等強國 大國 超級大國 行政區劃 政治主題頁閱論編 直接民主,又稱全民民主,是一種自古存在的民主體制,常被認為首見於原始社會。

在這種體制中,每一個公民直接參與所有政策的制訂,而方法是全體投票來決定,例如公民投票便是其中一種實踐直接民主的方式。

完全的直接民主體制指的是所有公民為政策做決定,例如,古希臘的公民大會制。

工業時代,大多數民主國家是代議民主制。

[需要較佳來源]馬達加斯加的鄉村社區Betafo,是一個共識主動性直接民主的社會,那裡不管達成什麼決定都必須由當地10000人經協商達成一致後才能執行。

一般認為現代的直接民主,以瑞士州民大會為代表,但瑞士州民大會亦因為執行上的原因由原來的8個州減少至現有的兩個州仍然使用。

直接民主制的效率會隨著人數、議案數目及議案的複雜性增加而大大降低。

政治機制[編輯] 大多數代議制民主政體允許以下三種直接民主政治行為: 倡議 公民投票 罷免選舉 參考文獻[編輯] 參見[編輯] 政治主題 共識主動性 公社制 時代精神運動 半直接民主制 民粹主義 雅典式民主 規範控制 BNF:cb13188693t(data) GND:4134792-4 HDS:048664 LCCN:sh2003003061 NDL:00576990 NKC:ph119373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直接民主&oldid=70393686」 分類:​直接民主民主制度各類型民主社會無政府主義隱藏分類:​自2014年5月擴充中的條目需要查證來源的維基百科條目自2019年5月需要查證來源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HD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lemannischAragonésالعربيةAsturianuتۆرکجه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CatalàČeština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legoگیلکیAvañe'ẽ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LombardLingálaLietuvių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BahasaMelayu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ਪੰਜਾਬੀ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icilianu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Việt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