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嫉妒?從情緒發展的科學看嫉妒的意義 - 獨立評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這些狀況下,不論是我們要改進自己的舉動,又或者是自己受到不公對待,而他人需要改進他們的舉動,我們都必須要有所作為,以減少痛苦。

他人的嫉妒心, ... 獨評讀好書 為什麼我們嫉妒?從情緒發展的科學看嫉妒的意義 作者 傑克.路易斯(JackLewis) 2021-09-07 我們注意到他人與自己有差距,且自己比不上對方時,會感到嫉妒。

這會在我們落後於同儕時帶來提醒效果,而這種社會情緒就是在驅策我們要努力「跟上別人」。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已成功複製連結 在屬於七大罪的各種行為中,嫉妒最無樂趣可言。

好色和貪吃毫無疑問可帶來愉悅感。

在假日,愛怎麼賴床就怎麼賴床,無疑是人生最大樂事之一,所以說,懶惰絕對會讓人快樂。

工作完成之後褒獎從四面八方而來,自我膨脹的感覺之棒,任誰也無法否認,傲慢也讓人快樂。

有人冤枉自己時,朝著對方發怒能夠得到短暫的滿足感,所以就算是暴怒也有帶來愉悅的。

但是沒有人看到自己比別人糟的時候會有半點正面情緒──嫉妒不會帶來任何滿足感。

嫉妒一定讓人不爽快,而且程度與種類變化多端。

聽到一個自己沒有獲邀的派對辦得很有趣,人會感覺到一陣扎心的刺痛。

聽到學生時代的朋友現在比自己更有錢、快樂與成功,嫉妒之情會如一陣波浪襲來。

知道自己同專業領域的對手雖然成果普通但廣受讚揚與賞識,還超過了自己,那嫉妒感就像一把刀插進身體那樣。

嫉妒會如針刺或如刀剮,主要取決於我們比較的對象是誰,以及所感覺到那種比較結果的高下差距有多大。

什麼情境容易引發嫉妒? 近20年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蘇珊.費斯克(SusanFiske)和同事研究了數十個在美國和其他國家進行的心理學實驗,這些實驗結果指出了,人類在評斷他人的時候,往往依據兩個主要原則:能力與親切。

缺乏能力又不親切的人,會成為我們藐視的對象;能力高又待人親切的人會受到尊敬;親切但缺乏能力的人會受到同情;能力高但不親切的人就會讓人嫉妒。

嫉妒之情總是針對那些我們認為能力強過自己的人,但對於能力不如自己的人就不會有這種感覺。

一想到那些各方面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在某些地方超越了自己,嫉妒的感覺最容易襲來。

嫉妒和七大罪中其他罪惡的另一個重大區別,便在於嫉妒是由外界驅動,而不是完全發自於內心。

對手的衣服更漂亮、度假品質更高、休閒嗜好更刺激、事業更成功、擁有的特權更多──在在凸顯出差異,他們有而你沒有,這才會讓人嫉妒。

許多心理學研究都指出,嫉妒的感覺需要有四個先決條件才能被激發出來。

首先,我們比較的對象社會地位要和自己差不多。

除非你已躋身特權階級,否則不太可能會羨慕皇室成員的生活。

皇室成員的生活和一般人的差距實在太大了,在這之間嫉妒根本不會發生。

第二,把自己和他人放在一起比較的事情,必須直接和自己的處境有關。

除非你本身也是個演員,否則不會因為哪個熟人在賣座電影中擔任主角而嫉妒他。

第三個先決條件是,不論一個人的嫉妒之情是與何種事物有關,那必定是難以取得的目標。

第四是覺得那些較優越、有利的事物並非他人所應得。

瑪莉.康涅(MaryKonye)和娜歐米.歐尼(NaomiOni)在12歲時都上同一所學校,兩人成為好友。

就如同許多人青少年時期經歷過的友誼關係,瑪莉嫉妒娜歐米的美貌與異性緣。

2011年,瑪莉發了一堆簡訊給娜歐米當時的男朋友。

她們彼此辱罵之後,好幾個月再也沒有講話。

2012年12月30日,當時21歲的瑪莉等候工作的娜歐米下班。

她穿著兜帽遮住臉,跟蹤娜歐米回家。

在一條相當安靜且隱蔽的路上,瑪莉拿出一個瓶子,把內容物潑到娜歐米臉上。

濃硫酸灼傷了她皮膚,身體的臉部和胸部都受到了疼痛的化學燒傷,並且造成永久性外貌損傷。

瑪莉在策畫與執行這可怕的暴力行為時,顯然受到了許多情緒宰制,而嫉妒正是這樁恐怖罪行的核心。

嫉妒是怎麼激發這種經過事先策畫的毀滅性暴行的? 嫉妒:保護自己有的、想要得到別人有的 雖然在一般英文的用法上,envy和jealousy兩者經常交互使用,但基本上是不同的概念。

jealousy是指不願意把自己已擁有的事物給予他人的情緒;envy來自於他人有你想要、但卻沒有的東西時所產生的情緒。

在英文中用「綠眼怪物」(green-eyedmonster)來形容的嫉妒,是人要保護自己已擁有之事物的感覺,例如保護自己的愛人不被情敵搶走,或是小朋友不讓其他人玩自己的玩具。

而另一種嫉妒則是想要得到他人擁有的事物。

叔本華(ArthurSchopenhauer)指出,「人類看到他人的快樂與財富,就會更深刻體認到自己的不足帶來的痛苦。

」 將他人擁有的和自己擁有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較,會令我們感覺自己矮人家一截。

要了解嫉妒為什麼會讓人做出類似於瑪莉.康涅那樣可怕的舉動,康德說得最好,他認為嫉妒的人會想要「摧毀他人的幸福」。

順便一提,但丁可能希望能夠減輕嫉妒帶來的痛苦,而不是加重其嚴重性,於是寫道,那些犯嫉妒之罪的人上下眼皮會被用鉛線縫起來。

如果我們看不到別人過得多好,也就無從把自己與他人做比較,這樣就消除了嫉妒造成的禍害了。

從腦科學探索嫉妒情緒 以腦部造影探索嫉妒的研究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由高橋英彥與日本多個科學機構的同事所合作進行的研究──2009年發表於著名的期刊《科學》上。

他們用磁振造影掃描受試者的頭部,發現到在研究人員對其描述的對手更為優秀的情況下,嫉妒感會加深,而背側前扣帶皮質的上側活動更強烈。

在自戀者遭到他人拒絕而感到極度不舒服時,以及一個人若分配到極度不公平之少的資源那種尷尬情況下,背側前扣帶皮質的活躍度都變強了。

自戀性格量表檢測分數愈高的人,以及受到排擠會感到愈痛苦的人,這個腦區的活躍程度都會愈高。

每個人在生活中不時都會有嫉妒的感覺,這種負面情緒偶然發生,稱為「零星式嫉妒」(episodicenvy)。

「性格式嫉妒」(dispositionalenvy)則不同於偶爾產生、快速消失的嫉妒情緒,出現的次數更頻繁、持續的時間更久,感受到的痛苦也更深刻。

在性格式嫉妒評量中得高分的人,通常會贊成下面這些陳述:「不論我做什麼,總是會感到嫉妒。

」或是「嫉妒感總是折磨著我。

」追根究柢,探究長期嫉妒者的腦部是很重要的工作,因為這些腦部構造牽涉到各種負面情緒,包括了憂鬱、低自尊與工作出勤狀況不良等問題。

這項研究發現到,差異位於背側前額葉皮質中的一個部位,這個區域就和右邊額頭與一般人髮際線位置的交界處等高。

日常中愈容易感覺到嫉妒的人(由性格式嫉妒量表測得),背外側前額葉皮質中該部位就愈小。

研究人員收蒐了73份腦部的掃描資料,並且對27名完全不同的受試者再次進行相同的實驗,以確定結果無誤。

在這兩項研究中,他們也進行了情商測試,發現到情商愈高的人,背外側前額葉皮質中該部位就愈大。

屬於背側前額葉皮質的那些大片皮質部位,通常和情緒與衝動行為的自我調節有關。

背外側前額葉皮質的那個部位似乎具備了抑制嫉妒這種躁動情緒的能力,而它的大小影響了腦部重要的認知功能。

在性格式嫉妒量表中得分低的人,往往情商得分比較高,這也沒有什麼好驚訝的。

這些高情商者在得知同儕比自己成功之後所產生的嫉妒心,比較能夠靠自己讓這種情緒平復。

這表示能夠消除嫉妒的力量來自於發育比較好的背外側前額葉皮質。

我們已經知道了腦中產生嫉妒心的部位,以及減緩嫉妒心的部位,也知道了導致嫉妒產生的狀況,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受到這種負面影響,可能做出什麼事。

最重要的問題是,嫉妒會引起這些麻煩,那麼到底人類最初為何要演化出嫉妒的能力呢? 嫉妒的情緒發展與功用 快樂和悲傷等基本情緒在人出生後約9個月會出現,至於和社交相關的情緒出現得比較晚,大約3歲時才發展出來。

原因是嫉妒、罪惡感、尷尬和羞愧等情感,需要三組神經系統發育完成後,才會出現。

嫉妒之情要能夠出現,先決條件之一是要感覺得到「自我」。

證據指出,自我感知意識通常在出生後18個月顯現出來。

第二,幼兒也要有能力了解別人也有自我感知意識才行──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感覺、優先偏好、意圖和欲望。

這大約會在四歲出現。

第三,小孩還必須知道重要的社會規範:家人、監護人和社會期待他們做出的行為有哪些。

精確掌握某個內群體期待我們所做出的行為,是在適當的時候產生罪惡感、羞愧感或嫉妒之情的先決條件。

嫉妒、罪惡感、尷尬和羞愧等社會情感會讓人苦惱,這是有原因的。

如果這些感覺讓人愉快,那麼就無法用來遏止不當的社會行為。

人類天生就有競爭心理,嫉妒是一種由「別人比較幸運」所造成的情緒。

我們注意到他人與自己有差距,且自己比不上對方時,會感到嫉妒。

這會在我們落後於同儕時帶來提醒效果,而這種社會情緒就是在驅策我們要努力「跟上別人」。

我們可以把嫉妒看成一種情緒指標,它會在我們面臨到自己正處於劣勢的不公狀態時,警告我們。

這種不愉快的體驗來自其他人勝過自己所造成的社會痛苦,如芒刺在背,而它也推著我們採取行動。

舉例來說,嫉妒心可能讓我們主張得到公平分配的權利,只要我們抱怨得夠多,或許就足以讓自己將來不被其他人占便宜。

在這些狀況下,不論是我們要改進自己的舉動,又或者是自己受到不公對待,而他人需要改進他們的舉動,我們都必須要有所作為,以減少痛苦。

他人的嫉妒心,也能讓我們調整自己的行為。

自私與貪婪的本能會持續讓人想要得到更多,但這麼做會令最親近的同伴不愉快,嫉妒可以讓我們去維持某種平衡。

我們可能會採取某些做法,以避免招他人嫉妒。

所以嫉妒的另一個功能是讓我們找到自利和群體利益的平衡點,以免受到他人惡意傷害。

良性嫉妒:幫你砥礪自己變得更好 嫉妒的感覺不好,但是嫉妒激發出來的行為,並不一定只有壞的結果。

若你的同儕有某些地方勝過你,那就有兩種方法可以消滅這個差距:提升自己,或是將對方扯下來。

亞里斯多德是最早談到良性嫉妒的其中一人,他指出,如果注意到其他人比較厲害,那麼人可能就會督促自己研究他人的優點,並且模仿對方。

這種形式的嫉妒或許能夠激勵我們從優於自己的同儕身上學習值得欽佩的特質。

幾十年來,已經有一些實驗指出,在工作場所中是有這種現象存在的。

科學家發現嫉妒心能夠激發工作動力、改善工作表現,讓人因為欽佩他所嫉妒的對象而加以學習。

這是良性嫉妒,會鞭策我們行動,把心力放在自己的技術不足之處,勉力工作來自我提升。

只要能讓人加倍努力、把自己提升到和比較對象同樣的水準,那麼嫉妒就算是種美德。

不過就算是良性嫉妒,如果太過頭,還是會有不良影響。

競爭心態過強的人背後驅動其前進的動力太強,結果反而造就了工作狂。

把工作放在第一而不顧生活其他面向的人,得到的結果往往並不理想。

但話說回來,既然許多人這麼厭惡辛苦工作,那麼良性嫉妒依舊是非常有用的,足以提供讓人奮起並認真工作的動力。

如果懶人感受到嫉妒,而他的反應是額外獲得振作的動力,那就像是拿起棍棒趕走懶惰的惡魔,讓自己免於誘惑。

嫉妒有這些複雜的面向,因此是七大罪中比較不那麼明確的人性之惡。

好書推薦: 書名:墮落的人腦:從神經科學解讀傲慢、貪吃、好色、懶惰、貪心、嫉妒與暴怒,探究我們難免使壞,犯下小奸小惡背後的科學 作者:傑克.路易斯(JackLewis) 譯者:鄧子衿 出版:臉譜 出版日期:2021/06 瀏覽次數:13017 已成功複製連結 訂閱電子報 給您當週最熱議題,飽覽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編輯推薦 老闆幫你的同事加薪,你會嫉妒嗎? 歡迎來到「自尊貿易戰」的時代 你不喜歡的負面情緒,是幫助你進步的動力 延伸閱讀 關鍵字: 嫉妒 心理 情緒 大腦 書摘 獨評讀好書 獨評讀好書 獨評讀好書 做為一個關注文教、擁抱多元、力挺公平正義的評論網站,「獨立評論@天下」在此為您選書精讀。

除了書摘,也刊載各方書評觀點。

聯絡請洽:[email protected]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獨評讀好書 獨評讀好書 做為一個關注文教、擁抱多元、力挺公平正義的評論網站,「獨立評論@天下」在此為您選書精讀。

除了書摘,也刊載各方書評觀點。

聯絡請洽:[email protected] 熱門文章 1 費德勒退役震撼網壇!三個選擇讓他超越偉大,延續生涯影響力 2 【投書】承認自己「沒那麼好」:讀北一女讓我學會的四件事 3 異鄉人的台北人圖鑑 4 確診以後怎麼辦?保險理賠要準備什麼?完整走過10+7的確診心得 5 【投書】「媽媽,我上大學要iPad才能讀書!」大學校園中的「數位落差」 訂閱電子報 時事、國際、社會、教育、性別⋯⋯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飽覽當週最熱議題與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支持獨立評論,成為天下雜誌全閱讀訂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