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稱禮拜寺。

公元7世紀中葉,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經海路和陸路來到中國的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 ... 回族 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稱禮拜寺。

公元7世紀中葉,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經海路和陸路來到中國的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定居。

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西域人大批遷入中國,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回族。

回族的通用語為華語,第二語言為阿拉伯語,在回族群內部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基本信息中文名:回族別名:回民、回回、回回民族人口:981.68萬(2000年)代表人物:撒貝寧、劉詩詩等民族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代表食品:牛羊肉泡饃等分布:大分散、小集中,全國都有分布語言:通用漢語、或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基本介紹中國回族穆斯林少年語言:回回民族以回回語(法爾西)為元明時期共通語及宗教語言,至今任然保留很多母語辭彙在口語中。

中國境內的回族通用漢語漢字,分布在中亞其他國家的回族通用東乾語、俄語及所在國主體民族語言。

阿拉伯語為回回民族宗教語言,在回族群內部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邊疆民族地區,回族人民還通曉並使用當地民族的語言。

在通用漢語中,日常語言表達上也大量使用語氣詞和帶有感情色彩的嘆詞等。

節日:包括三大最主要節日:大小爾迪Eidfetr(開齋節)、Eidqurban(宰牲節)、聖紀節以及其他日子(阿舒拉日、法圖麥太太日、白拉特夜)。

Nawrooz(新年)是被回族遺失的古老傳統的民族節日。

簡介回族,有人口約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新疆、青海、甘肅、陝西、山西、河北、天津、北京、上海、江蘇、雲南、河南、山東、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也有不少聚居區。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

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吸收了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生活習俗,服飾特別。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點。

在內地,回族主要與漢族雜居;在邊疆,回族主要與當地少數民族雜居;大都分布於水陸交通線上,因此經濟文化較為發達。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有的兼營牧業、手工業。

回族還擅經商,尤以經營飲食業突出。

喜愛摔牛的運動,滄州、臨夏、周口地區的回族善於練武。

喜食炸油香。

血統回族是以古代中亞粟特、波斯等伊朗民族為源頭,唐王朝時期稱為大食人,數量較少,主要身份多為商人,客居中國繁衍發展。

蒙元時,以被迫東遷的伊斯蘭化及波斯化的東伊朗土著民族:塔吉克及部分葛邏祿(統稱Sart人)為父系主體,結合東北亞母系,以來源於共同祖先及來源地、都尊奉一神信仰(大多數為穆斯林,還有少量猶太教徒、拜火教徒、景教徒)、波斯語為共同語為民族認同心理素質形成民族發展基石,在之後的漫長歷史中又以伊斯蘭為強有力核心強化凝聚民族認同,在漢語背景下不斷塑造重構民族。

名稱來歷回族的“回”字,是沿用伊斯蘭教在中國的舊稱“回回教”中的“回”,回字“大口裡有小口”,取該字意在告誡人們要言行一致,而且這與伊斯蘭教的信仰——“口舌承認,心裡誠信(穆罕默德奉安拉之命的宣教)”是相符合。

所以從文字的演化上講,回族的“回”在意思上其範圍縮小了。

隋唐時期的胡人、蕃客、胡商,實際主要是指來自波斯和中亞地區的人群(可參見《太平廣記》等唐代的記載),這些胡人有僑居也有定居,定居所住的地方叫“蕃坊”,這就是回族習慣把聚居地稱為“回坊”的來由。

僑居的則來往於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從事商業活動,從事經商的胡人蕃客,會選擇寒冷季節到來前趕回去,氣候轉暖時再回來。

回族民間有說法認為,這是被漢語人群稱做“回”或“回回”的原因。

國內史學界則多認為是“回回”是“回紇”、“回鶻”的異寫或音轉。

唐代的在華胡人中,還有波斯和中亞小國的一些王族和平民,他們是為躲避阿拉伯人的侵略,逃亡而來。

《四夷館考》中說到:“回回在西域,地與天方國鄰”。

元代之前,“回紇”、“回鶻”和“回回”,這三個詞在的漢語文獻中沒有明確的界限,幾乎是同義詞,在不同作者的漢文史籍中通常是交替混用,所指囊括了西域、漠北胡人直至中亞和波斯一帶人群,用回回一詞稱呼來自回鶻地帶還往西的人則顯得更多一些。

宋元時期,分布在中東部的回回(粟特、猶太、波斯等胡商成分較多)以及部分回紇、回鶻被稱為回回人;而分布在漠北一帶的部分回鶻、回紇或回回,則聯合當地一些民族西遷後形成畏吾兒,還有的發展成為塔吉克、烏茲別克等西域民族。

此際,胡人、回鶻、回紇這類稱謂,在史書記載中基本消失。

“回回”一詞明朗起來,在官方的詔諭和漢文記載中凡涉及到民族的一般為“蒙古、畏兀兒、回回、也里可溫、河西、契丹、女真、漢人”這類字樣。

元代“回回”在官方或漢語史籍中除了指已經定居在中國境內的回回人外,通常也指的是比“畏吾兒”更西的人群,也就是“蔥嶺以西、黑海以東”——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伊朗、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亞塞拜然以及哈薩克斯坦、伊拉克、土耳其和高加索部分地區。

宋元以至明清期間,除了明代的撒拉等族外,凡是從這一地區入華的商人、工匠、軍士、學者等幾乎都自然的歸入回回人里。

歷史長河中,這一地帶分分合合,時而統一為一個國家,時而分裂為諸多小國,雖然不同國家不同族群在語言和文化的細部上存有差異,但整個文化面貌和人種上則大體一致,也都有禁食豬肉等古老的西域民族傳統。

明代,“回回”和“色目人”在漢文記載中並用,如《大明律》有關律條正文下面的纂注中,通常有“色目即回回”的釋文。

但也有使用“回輝”的現象,如呼和浩特清真寺清真寺記憶體有“洪武皇帝御製回輝教百字”碑。

“杭郡重修禮拜寺記”也有“回輝氏”一語。

明萬曆四十一年的北京牛街禮拜寺“敕賜禮拜寺記”碑中,回族自稱為“回回”,這是目前為止回族人以回回自稱的最早證據。

實際回回做為自稱的年代比這早得多,只是由於相關歷史文物、記載被毀壞和篡改掉了,也和各代封建統治者的文字獄有直接的關係。

回族一詞做為民族稱謂,目前有據可查的是出現在清乾隆時代。

乾隆《重修肅州新志》卷三十“西陲紀略”敘述哈密人口向肅州地方的遷徙時寫道:“哈密夷人於故明時徙居肅州衛東關鄉居住者三族。

曰維吾兒族,其人與漢俗微同;曰哈喇布族,其人與夷同;曰白面回回,則回族也。

今皆男耕女織,為邊氓矣。

士商營伍,鹹有其人”。

再往後的年代,“回族”做為民族稱謂使用越來越普遍,僅在官方記載中的例子就不勝牧舉。

民族語言母語母語是一個民族的所共同認同並傳承的、有一定本民族內在文化認同的思想符號形式。

回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從以阿拉伯語、波斯語做母語的初期,到明末清初群體性使用漢語做通用語的千年歷程中,勾勒出一個民族的成長史。

但是要說明的是,回族在使用漢語的同時任然保留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屬性。

這種回族形式的華語言是漢語有有其自身存在的特點。

所以這正是回族通用漢語的原因,而非成為母語。

所以,對於一個民族的語言創製任重而道遠。

回族的語言中必然要凸顯出回族的文化屬性來。

經堂語經堂語是可以說是回族的一種語言!因為他包含了民族語言的兩個基本元素,其一,說著自己民族的事情,其二,凸顯民族精神。

回族人的文化屬性毋庸置疑是伊斯蘭,而回族阿訇們承擔起了領袖及導師的作用,在演講中,夾雜大量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又用漢語藉此來表述民族觀點,通過每個星期五的演講,這種古老的民族創製語言延續發展了下來!解放初期,曾有學者論證過這種語言作為一種獨立語言的真實價值和意義,但是因為這種語言是有局限性的,人民大眾使用起來並不方便也不現實,所以就被擱置下來!近幾年,隨著學者對經堂語的搶救性保護及完善,很有可能使這種古老的回族語言傳承並發展成為實用的語言。

這需要回回民族自己進行保護,更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小兒錦小兒錦是回族獨立創造的通用語文字!由於在小兒錦中夾雜了大量阿拉伯語和波斯語使得小兒錦又在某一方面來說屬於回族的經堂語和生活用語都包涵的語言形式。

說成是一種語言並不為過。

小兒錦的基礎字母是以“古蘭經”字母為基礎的,回族人分散在祖國各地又根據自己所處的語言區創製了4個獨有字母!在中亞的回族(東乾族)傳承了這種語言文字並發展成為中亞回族母語,後在蘇聯時期用“斯拉夫”字母進行拼讀,目前仍在使用。

屬於世界語言支系的一支。

宗教習俗回族穆斯林做禮拜回族人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動,經典主要是《古蘭經》,信徒稱“穆斯林”。

生活習俗固守回族傳統,遵循教規,講究衛生,不吃豬肉,狗肉,動物的血液等。

伊斯蘭教在回族的形成過程中曾起過重要作用。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舉行禮拜和宗教活動的場所,有的還負有傳播宗教知識、培養宗教職業者的使命。

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著重要位置。

按伊斯蘭教曆,每年12月10日為古爾邦節。

每年的這一天,形成了宰牲獻祭的習俗沿襲至今。

另外,伊斯蘭教規定,每年教歷9月定為齋月。

在齋月里要封齋,要求每個穆斯林在黎明後至落日前的時間裡,戒飲、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讓人們在齋月里認真地反省自己的罪過,使經濟條件充裕的富人,親自體驗一下飢餓的痛苦心態。

到教歷10月1日即齋戒期滿,舉行慶祝齋功完成的盛會,這一天就是開齋節。

開齋節這天,人們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齊地到清真寺作禮拜,聆聽教長講經布道。

然後去墓地“走墳”,緬懷“亡人”,以示不忘祖先。

婚禮習俗婚禮習俗婚姻方面,實行一夫一妻制。

回族婚禮很隆重,且有許多宗教和民族的特點。

如舉行婚禮,要請阿訇念"尼卡哈"即因阿拉伯經文進行證婚和祝賀。

回族信仰伊斯蘭教,認造物主為最高主宰,一切生活、行為無不受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所制約。

飲食方面,以牛、羊為主,禁食豬、馬騾、驢、狗、猛獸肉和自死之物及宿食,以及各類生物之血,禁止喝酒和抽菸(特別是草煙);行為方面,禁止賭博、鬥毆、姦淫盜竊、損人利已。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節日活動和宗教活動的中心,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節,在不同的地方還有阿舒拉節、姑太節、雲人節等,以上節日都以教歷(回曆)計算。

回族穆斯林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在住房、服飾、語言等方面大致與漢族相同,只是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雖有經文,但也是阿拉伯文。

回族的婚姻與其他九種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一樣受伊斯蘭教的約束。

穆罕默德說:"結婚是我們定製,背棄我的定製,不是我的教生。

"回族的婚姻必須遵循伊斯蘭教的規定,把結婚視為天命和聖行。

婚姻須雙方同意,在自願的原則下,經家長和媒人施以聘禮,合乎教規手續,才能舉行婚禮。

認為夫妻之道,必須彼此相敬相愛,愛之以德,敬之以禮,夫治一外,妻治於內,相互謙讓,相互幫助,反對互相猜忌,更不允許夫妻雙方不忠,精誠一致,家道乃成。

夫妻應孝順雙方的父母,教育子女遵守伊斯蘭之道,愛國愛家,奉公守法,盡國民應盡之義務,贊助公益事業,夫妻共勉,才能保證家庭的和睦幸福。

回族穆斯林青年婚前要由男方下聘訂親,並擇婚禮日期。

訂新叫吃糧茶,結婚要請阿訇贊聖證婚,"贊聖"就是讚美安拉促成了這一對青年的美滿婚姻,並由阿訇向新郎、新娘講授伊斯蘭教常識,要求男女雙方遵守"依瑪尼"(信德),背誦清真言,問他們各自的“經名”(宗教名字),若無經名便由阿訇為他們命名,部新郎是否已送新娘“邁赫爾”(禮物),因為禮物是夫妻恩愛的象徵。

最後由阿訇正式含"尼柯哈"是婚禮必行之禮,有了證婚詞,才能說明婚姻得以宗教的正式承認。

其後還要舉行扒果活動,由阿訇事先把象徵長生不老的長生果、早生貴子的棗子、表示富貴的金屬小錢及花生、水果糧、米花、核桃等吉祥物放置桌上,抓三把執於新郎事先準備的帕布中,(有的地方撒在新郎內衣內),再交給新娘。

待客人走後,夫妻共享,表示夫妻恩愛,同甘共苦,白頭諧老,也是阿訇對新婚夫婦的良好祝願。

婚禮結束,可根據家庭經濟狀況,舉辦較豐盛飯菜待客,開宴前得請阿訇(或師傅)"光道口",後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才能開始就餐,但禁止喝酒。

飲食習慣概述回族分布較廣,食俗也不完全一致。

如:寧夏回族偏愛麵食,喜食麵條、面片,還喜食調合飯。

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

油香、饊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是節日饋贈親友不可少的。

民間特色食品有釀皮、拉麵、打滷面、肉炒麵、豆腐腦、牛頭雜碎、臊子麵等。

多數人家常年備有發酵面,供隨時使用。

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習慣飲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的青魚、鰱魚、鰉魚等。

鴿子在甘肅地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聖鳥,可以飼養,但不輕易食用。

如有危重病人,徵得伊瑪目(宗教職業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

回族長於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技法,風味迥異的清真菜餚中,既有用髮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

西北地區的回族民間還喜食醃菜。

回族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淨的水均不飲用。

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

回族也喜飲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區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

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萬盛馬糕點、羊筋菜、金鳳扒雞、翁子湯圓和綠豆皮等。

青海省西寧市,回族著名的萬盛馬糕點影響很大。

河北石家莊的金鳳扒雞、保定的馬家滷雞和白運章包子,遼寧瀋陽市的馬家燒麥,義縣的伊斯蘭燒餅,陝西的牛羊肉泡饃,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湯圓、綠豆皮、牛肉米粉在當地都很有名氣。

盛行於寧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羅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等套菜馳名全國。

“五羅”是指五種炒菜同時上齊,“四海”是指四種帶湯汁的菜餚一次上桌。

“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分別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謚美之詞。

日常食品居住在城市的回族,早餐大多都是在家烹製牛羊肉泡饃,或烙飥飥饃配炒鹹菜吃,或配臘牛羊肉吃,還有的老人喜歡配炒花生米吃。

午餐吃牛羊肉泡饃的人也較多,還有很多家庭喜歡吃飥飥饃配炒菜。

炒菜一般也較簡單的家常菜,如蓮花白炒肉、芹菜炒肉、醋溜土豆絲、醋溜西葫蘆、辣子炒鹹菜、炒辣子醬等。

晚餐大多數都吃麵條,麵條的種類很多,有碎面、長面、撈麵、籠面等,也吃餃子、蒸包子、烙包子、韭餅等。

散居在各地農村、山區、牧區的回族,其飲食習俗多受居住地的影響。

例如寧夏南部山區的回民,以土豆、蕎麥、莜麥、糜子、豌豆為主食,新疆阿爾泰地區回民吃馬肉和奶食品,米麵食品退居次要地位,這顯然是受哈薩克飲食習俗的影響,居住在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和西藏一帶的回民,主食與藏民一樣,吃青稞、豌豆、三餐離不開糌粑和酥油茶。

西北地區農村的回族飲食,最有特色者當屬民間宴席。

“九碗三行”就是回族的正宗宴席,一般在舉辦婚喪禮儀活動中,多用這種宴席招待眾多的客人及親屬。

從總體上看,回族的日常食品有如下鮮明的特點:一是主食中麵食多於米食。

麵食是回族人民的傳統主食,其品種之多,花樣之新,味道之香,技術之精,都是無與倫比的,顯示回族人民的聰明才智。

據統計,回族飲食中,麵食品種達60%多,而其他品種中,也或多或少地運用到麵粉。

拉麵、饊子、餄餎、長面、麻食、餛飩、油茶、餛饃等等,經過回族人的製作,都會成為待客的美味佳品,甚至外國人也是一吃為快,好不留戀。

二是甜食占有一定的地位。

這和阿拉伯穆斯林喜歡吃甜食有一定的淵源關係。

阿拉伯穆斯林婦女生下小孩後,用蜜汁或椰棗抹入嬰兒口中,才開始哺乳;寧夏回族嬰兒出生後,也有用紅糖開口之俗。

回族著名菜餚中,有不少是甜菜,如它似蜜、炸羊尾、糖醋裡脊等。

米麵中的甜食就更多了,如涼糕、切糕、八寶甜盤子、甜麻花、甜饊子、糍糕、江米糕、柿子餅、糊托等,寧夏回族還把穆斯林的傳統美食油香做成了甜食,調製麵團時,給裡邊加入蜂蜜、紅糖等。

三是在菜餚中牛羊肉菜比重很大。

回族特別喜愛吃牛羊肉,這和伊斯蘭教的飲食思想有關。

伊斯蘭教倡導食用牛羊雞鴨魚等肉,禁戒豬驢騾及凶禽猛獸之肉。

劉智在《天方典禮》中說“飲食,所以養性情也”,“凡禽之食谷者,獸之食芻者,性皆良,可食”,又說“惟駝、牛、羊獨具純德,補益誠多,可以供食”。

伊斯蘭教所倡導的食物,都是佳美的食物。

所謂“佳美的食物”,馬堅先生解釋說,就是純潔的、可口的、富於營養的食物,更具體地說就是要有良好的外觀形象、鮮香的嗅覺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價值。

以羊為例,性情溫順,自身潔淨,其肉美味可口,同時還對身體有滋補食療作用。

羊肉成份中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鈣、磷、鐵等礦物質。

經常食用羊肉,可以開胃健力,散寒助陽,益腎補虛。

日常飲品回民最喜愛的傳統飲料是茶。

茶既是回族的日常飲料,又是設席待客最珍貴的飲料。

茶是回族人民飲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無論西北東北或西南,也無論是城市鄉鎮或農村,只要到回族家做客,熱情的主人都會首先端上一碗熱騰騰的釅茶。

回族很講究茶具,不少回族家庭都備有成套的各式各樣的茶具。

過去煮茶或沏茶所用的壺,一般都是銀和銅製做的,形式多樣,別具一格,有長嘴銅茶壺、銀鴨壺、銅火壺等。

現在沏茶一般都用瓷壺、蓋碗或帶蓋瓷杯,煮茶多用錫鐵壺,夏天講究用紫砂壺。

蓋碗茶是西北回族一種獨特的飲茶方式,相傳始於唐代,相傳至今,頗受回族人民喜愛。

蓋碗茶由托盤、茶碗和茶蓋三部分組成,故稱“三炮台”。

每到炎熱的夏季,蓋碗茶便成為回族最佳的消渴飲料;到了嚴寒的冬天,農閒的回族人早晨起來,圍坐在火爐旁,或烤上幾片饃饃,或吃點饊子,總忘不了刮幾盅蓋碗茶。

回族人還把蓋碗茶作為待客的佳品,每逢古爾邦節、開齋節或舉行婚禮等喜慶活動,家裡來了客人時,熱情的主人都會給您遞上一盅蓋碗茶,端上饊子、乾果等,讓您下茶。

敬茶時還有許多禮節,即當著客人的面將碗蓋打開,放入茶料,沖水加蓋,雙手捧送。

這樣做表示這盅茶是專門為客人泡的,以示尊敬。

如果家裡來的客人較多,主人根據客人的年齡、輩份和身份,分出主次,先把茶奉送給主客。

喝蓋碗茶時,不能拿掉上面的蓋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茶葉,而是左手拿起茶碗托盤,右手抓起蓋子,輕輕地“刮”幾下,其作用是一則可潷去浮起的茶葉等物,二則是促使冰糖融解。

刮蓋子很有些講究,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變清湯。

每刮一次後,將茶蓋呈傾斜狀,用嘴吸著喝,不能端起茶盅接連吞飲,也不能對著茶碗喘氣飲吮,要一口一口地慢慢飲。

主人敬茶時,客人一般不要客氣,更不能對端上來的茶一口不飲,那樣會被認為是對主人不禮貌、不尊重的表現。

民族節日概述回族民間節日主要有:開齋節,也叫肉孜節。

古爾邦節、聖紀節等。

這些節日和紀念日都是以伊斯蘭教曆計算的。

伊斯蘭教曆,以月亮盈虧為準,全年為12個月,平年354天,閏年355天,30年中共有1個閏年,不置閏月,與公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曆多出1年。

故回族上述三大節日一般每三年提前一個月。

開齋節在我國陝西、甘肅、青海、雲南等地的回民穆斯林將開齋節亦稱為“大爾德”,流行在全國十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蘭教的十個民族的穆斯林在過節時又有許多本民族的特點和習俗。

回族穆斯林的齋月,是伊斯蘭教曆九月(萊麥丹月)。

回族穆斯林為什麼要封齋呢?據《古蘭經》載,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40歲那年(伊斯蘭教曆九月),安拉開始把《古蘭經》的啟示給他。

因此,回族視齋月為最尊貴、最吉慶、最快樂的月份。

為了表示紀念,就在每年伊斯蘭教九月封齋一個月。

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現的日期而定。

齋月里,回族穆斯林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時要豐盛得多。

一般都備有牛羊肉、白米、白面、油茶、白糖、茶葉、水果等有營養的食品。

封齋的人,在東方發白前要吃飽飯。

東方發曉後,至太陽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斷絕一切飲食。

封齋的目的就是讓人們體驗飢餓和乾渴的痛苦,讓有錢的人真心救濟窮人。

通過封齋,回族穆斯林逐步養成堅忍、剛強、廉潔的美德。

當人們封了一天齋,快到開齋時,齋戒的男子大多數都要到清真寺等候。

聽見清真寺里開齋的梆子聲後,就在寺里吃“開齋飯”了。

開齋時,若是夏天,有條件的先吃水果,沒有條件的喝一碗清水或蓋碗茶,而後再吃飯。

這主要是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乾渴,而不是飢餓。

若在冬天,有的人講究吃幾個棗子後再吃飯。

相傳穆罕默德開齋時愛吃紅棗,所以回民現在也有這種習慣。

齋戒期滿,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之———開齋節。

開齋節要過三天,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

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來,打掃院子巷道,給人以清潔、舒適、愉快的感覺。

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

回族民眾聚會和活動的場所——清真寺,節日裡也都打掃得乾乾淨淨,懸掛起“慶祝開齋節”的巨幅標語和彩燈。

節日中,家家戶戶炸饊子、油香等富有民族風味的傳統食品。

同時,還宰雞、羊,做涼粉、燴菜等,互送親友鄰居,互相拜節問候。

新疆地區的回族穆斯林,在節前要掃塵,粉刷房屋。

男人要理髮,男女都要沐浴、換新衣。

全家吃“粉湯”。

這種習俗,在全國各地都大體相同。

有許多回族穆斯林青年在開齋節舉行婚禮,使節日更加熱鬧,展示出絢麗迷人的色彩。

古爾邦節“古爾邦”,阿拉伯語音譯“爾德·古爾邦”,意為“犧牲”、“獻身”,故亦稱“宰牲節”、“忠孝節”。

大部地區的回族稱為“小爾德”,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一般在開齋節過後七十天舉行。

回族為什麼要宰牲過古爾邦節呢?人類的古代先知之——易卜拉欣夜間受到安拉的啟示命他宰殺愛子伊斯瑪儀獻祭,考驗他的信仰。

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閃閃發光,非常鋒利。

並問他的兒子:“兒子啊,爸爸真的不忍心下手啊!你走吧。

”但是,他的兒子儀斯瑪儀說:“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爸爸,我們是真主的僕人,來到這個世界只為拜萬能至大的主。

”當伊斯瑪儀側臥後,易卜拉欣把刀架在兒子的喉頭上。

這時他傷心痛哭,淚如溪流。

這時,安拉派天仙吉卜熱依勒背來一隻黑頭羚羊作為祭獻,代替了伊斯瑪儀。

這時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頭一宰,羊便倒了。

這就是“古爾邦”的來歷。

其中那種對主的忠誠,以及孝敬父母的毅然決然,是後世人要學習的。

是全人類學習的楷模。

古爾邦節,還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宰牲典禮,這就是節日裡,除了炸油香、饊子、會禮外,還要宰牛、羊、駱駝。

一般經濟條件較好的,每人要宰一隻羊,七人合宰一頭牛或一峰駱駝。

宰牲時還有許多講究,不允許宰不滿兩歲的小羊羔和不滿三歲的小牛犢、駱駝,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選體壯健美的宰。

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親友鄰居,一份濟貧施捨。

宰牲典禮舉行後,家家戶戶又開始熱鬧起來,老人們一邊煮肉,一邊給孩子吩咐:吃完肉,骨頭不能扔給狗嚼,要用黃土復蓋。

這在古爾邦節是一種講究。

肉煮熟後,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燴成菜。

而後訪親問友,饋贈油香、菜,相互登門賀節。

有的還要請阿訇到家念經,吃油香,同時,還要去游墳,緬懷先人。

這種慶賀節日的形式多種多樣,各地互有異同。

有些地方除了參加聚禮和訪親問友外,還組織各種文娛體育活動。

新疆地區的回民在古爾邦節,無論男女,喜歡組織各種遊藝活動,歡天喜地,格外熱鬧。

聖紀節聖紀節,是紀念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

由於穆罕默德的誕辰與逝世恰巧都在伊斯蘭教曆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稱“聖紀”。

節日這天首先到清真寺誦經、贊聖、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跡,之後,穆斯林自願捐贈糧、油、肉和錢物,並邀約若干人具體負責磨麵、採購東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雜活都是回族民眾自願來乾的。

回民把聖紀節這一天義務勞動視為是行善做好事,因此,爭先恐後,不亦樂乎。

儀式結束後,開始會餐。

有的地方經濟條件較好,地方也寬敞,擺上十幾桌乃至幾十桌飯菜,大家歡歡喜喜,一起進餐;有的地方是吃份兒飯,回族民眾叫“份碗子”,即每人一份。

對於節前散了“乜貼”,捐散了東西,而沒來進餐的,要托親友、鄰居給帶一份“油香”去品嘗。

回族的齋月每年回曆九月,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開始進入齋月。

齋月也是中國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人民傳統習俗的一部分。

回族人口約860.2萬,遍布全國各地。

主要從事農業。

偏愛麵食,尤其擅長製作油炸麵食。

回族是中國最早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之一。

《古蘭經》規定,禁食豬馬驢騾狗及一切自死動物。

無論牛羊雞禽,均須經屠宰才可食用。

節慶習俗:齋月。

齋月回曆九月,每個成年穆斯林(回教徒)都要把齋,即從日出後到日落前,不得進食,直到回曆十月一日“開齋”才恢復正常飲食生活。

屆時要歡慶三天,家家宰羊,牛等招待親朋好友慶賀,並做油香饊子等二十多種節日食品。

服飾特色服飾概述回族服飾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區中,回族民眾依然保持著中亞人的傳統穿衣打扮。

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回族特點的穆斯林服飾——男子多帶小白帽,女子帶各種花色的頭巾。

回族服飾的主要標誌在頭部。

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

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另一種是六棱形的。

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

回族婦女常戴蓋頭。

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綠色的,顯得清新秀麗。

不少已婚婦女平時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帶沿圓帽。

圓帽分兩種,一種是用白漂布製成的,一種是用白線或黑色絲線織成的,往往還織成秀美的幾何圖案。

服裝方面,回族老漢愛穿白色襯衫,外套黑坎肩(老鄉稱“馬夾”)。

回族老年婦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並有扎褲褪的習慣。

青年婦女冬季戴紅、綠色或蘭色頭巾,夏季戴紅、綠、黃等色的薄紗巾。

服飾歷史動漫形象回族把服飾通常稱為“衣著”、“穿戴”。

宋代朱或在《萍洲可談》中載:“廣州蕃坊,蕃人衣裳與華異……”唐宋時期,有大量的阿拉伯、波斯來的商人,一般都被稱為“蕃客”,這是回族的先民。

這就看出,當時回族先民的服飾與漢族不同,是有自己特點的。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中則記載得更明確:“宋時蕃商巨富,服飾皆珍珠羅綺,器用皆金銀器皿。

”可見他們當時穿的是有花紋的絲織品,佩戴戒指,使用金銀器具等。

回族男子頭纏“戴斯達爾”、戴白帽的習俗,也在很早以前就有了。

宋代周輝《清波別志》說:“層檀,南海旁國也。

貴人以好越布纏頭。

人之言語如大食。

”元代,回族人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都比較高,回族人的服飾習俗和其他習俗一樣,都是自由的,沒有任何限制,有著漢族服裝的,有穿阿拉伯、波斯等地樣式的,有自製的白帽、巾袍和鞋等,開始向民族服裝發展。

但是,到了明代,回族人的服飾習俗就開始受到限制。

回回民族不是依據信仰習俗和祖先的服裝樣式,結合在中國居住發展的實際來想穿什麼就穿什麼,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而是受到了統治階級的強迫命令和限制。

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後,採取禁止“胡服”的政策,讓回族人民著漢裝,這樣,回回民族開始形成的服飾習俗就不能很快得到發展,也不能受到尊重。

到了清代,統治階級對回族人民更存偏見。

雍正初年,山東巡撫陳世宮和署理安徽按察司魯國華等地方大員向清廷上疏,對回民的服飾、信仰等橫加指責、干涉,妄加罪名,說回民“平日早晚皆戴白帽,設立禮拜……”因此,他建議:“請令回民遵奉正朔,服制,一應禮拜等寺,盡行禁革。

……戴白帽者以違制律定擬。

”這樣,回族的服飾,既受到了西域民族的影響,又受到了統治階級的強迫限制。

但是,回族服飾並沒有因為統治階級禁止就完全屈服而全部改著漢裝,而把一些帶有伊斯蘭教特色和民族特色較濃的服飾習慣,堅持和保留了下來。

如清代袁大化《新疆圖志》記載:“阿訇之帽,上銳而高,檐以白布綻之,厚二三寸,脫帽為敬。

人門必解履。

婦女必障面。

皆古制也。

”又說“惟寺中禮拜,戴棱冠。

上銳下圓,五色皆備,而白者為多”。

直到今天,回民仍然頭戴白帽,有的頭纏“戴斯達爾”,女的搭蓋頭等,這都是回族服飾習俗發展變化的重要特徵。

服飾作用回族的服飾具有多重作用。

一是保護身體。

這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存的客觀的必然需要。

根據不同的季節選擇不同的服飾,夏天穿單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東北和西北地區的回族人為了防寒還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

回族婦女為了防風沙還戴蓋頭、搭圍巾等等。

二是裝飾的作用。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這是人類美化自身的內在要求。

如男子穿襯衫、套青坎肩,女子點額、染指甲,在衣服上繡花,都有裝飾的因素。

三是具有信仰的因素,回族人去清真寺或過民族節日,需頭纏戴斯達爾、穿準白、穿麥賽襪子,婦女搭蓋頭等,因此回族服飾除了保護身體和裝飾的作用外,還有信仰的因素,這構成了回族服飾的民俗特點。

回族的服飾,根據性別形成了男子服飾和女子服飾,且男女服飾區別很大;根據年齡形成幼兒服飾、成年服飾和老年服飾,回族女性服飾分未婚服飾、已婚中年服飾和已婚老年服飾;根據地區和季節、宗教職業形成不同的服飾等。

下面就男女服飾兩大類中的主要服飾品目,作一概述。

男子服飾回族服飾回回帽:男子戴的無檐小白帽,亦稱“禮拜帽”,回族傳統男帽,一種無沿小圓帽。

回族在禮拜磕頭時,前額和鼻尖必須著地,戴無沿帽行動更為方便,遂發展成為一種服飾習俗。

回回帽從顏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藍、綠、紅、黑等顏色,有的是純色,也有很多帶伊斯蘭風格花邊或圖案、文字的,如星月圖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據季節和場合的不同選擇戴那種合適。

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

最尋常的還是以白色為尋常帽式,結婚的新郎多戴紅色帽子,以示喜慶。

回回帽一般用的確良、滌卡、棉布等布料製作,也有用白棉線鉤制的。

黑色是用的多為平絨、棉粘毛氈、花達呢等材料,用毛線鉤織也可。

此外還有用牛羊皮革製作的帽子也很受人歡迎。

戴斯他勒:波斯語音譯,意為清真寺的阿訇或教長頭上纏的布。

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黃色毛巾或布料纏頭,俗有“纏頭回回”之稱。

相傳穆罕默德在早期傳播伊斯蘭時,頭纏戴斯他勒禮拜。

戴斯他勒長度一般為9尺或12尺。

纏頭時有許多講究,前面只能纏到前額髮際處,不能把前額纏到裡面,這樣不利於叩頭禮拜,纏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長吊在背心後,另一端纏完後壓至後腦勺纏巾層里。

過去回族頭纏戴斯達爾的較多,現在多數回族民眾習慣戴白帽,清真寺里的阿訇、滿拉和常去寺里鄉佬們則纏頭的比較多。

麥賽海襪:亦稱麥賽襪子,是北方穆斯林老人冬天穿的一種皮製襪子。

“麥賽海”為阿拉伯語音譯,意為“皮襪子”,一般用近似皮夾克軟、薄的牛皮製成,潔淨光亮,結實耐用。

如果穿上麥賽襪子可以免去小淨中的洗腳程式,而且用濕手在襪子的腳尖至腳後跟摸一下,即等於洗腳。

所以回族穆斯林一般比較喜歡麥賽襪子。

過去麥賽襪子都是自己縫製,現在甘肅臨夏等地有專門加工麥賽襪子的工廠,滿足了廣大穆斯林的要求,受到了好評。

準白:阿拉伯語音譯,意即“袍子”、“長大衣”。

這是回族滿拉、阿訇和回族老人喜愛的服裝。

準白一般選用黑、白、灰等顏色的棉布、化纖料或毛料製作,有單、夾、棉、皮四種。

其款式近似現代的長大衣,但領子一般都是制服領口。

回族男子還喜歡穿白襯衫、白高筒布襪、白布大襠寬鬆褲等。

坎肩:是回族男子服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表現了回族簡樸、大方的民族特點。

回族男女都愛穿坎肩,特別是回族男子喜歡在雪白的襯衫上套一件適體的對襟青坎肩,黑白對比鮮明,清新、乾淨、文雅,也有很多帶有精美伊斯蘭圖案和各種花色的坎肩,穿在身上給人感覺很利索、幹練。

回民根據不同的季節,穿不同的坎肩,有夾的、棉的,還有皮的。

既可當外套,又可穿在裡面。

回族男子的青坎肩,在襟邊、袋口處用針扎出明線,使衣服各邊沿平挺工整,突出服裝造型的線條美,同時,用相同的衣料做小包扣,顯得雅致。

皮坎肩選料頗講究,要用胎皮和短毛羊皮,縫成後輕、柔、平、展。

冬天穿上這種皮坎肩,再穿上一件外套,既輕便保溫,又感到和諧、不臃腫。

特別是回民愛清潔,講衛生,又有尚武習俗,經常要洗臉、洗手、洗小淨、練武,穿上坎肩,挽袖子洗手洗臉、幹活、習武既方便,又保暖。

回民對在清真寺念經畢業的滿拉,舉行了“穿衣”儀式的,本坊的教民則給他準備一身新衣服、綠帽、綠袍等,讓他穿上。

這個風俗起源於波斯(伊朗一帶),因為波斯即舊時的綠衣大食,北方回民冬天還用黑色棉布或狐狸尾巴做耳套,用布料做的耳套。

其外形似桃子,並繡有簡單的圖案。

回民喜歡穿自己縫製的搭面子二毛皮大衣、老羊皮大衣。

傳統回族男子的鞋,一般都是自製的方口或圓口布鞋,也有用麻和線自製的涼鞋。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多數回民現在到商店購置各種布鞋和牛皮鞋、涼鞋等,但忌穿豬皮鞋。

農村男子的襪跟、鞋墊一般都是繡花的。

回族老人有扎綁褲腿的習慣。

回族男子還喜歡隨身佩帶一把小刀,俗稱腰刀。

回民掛腰刀,一是為了裝飾,二是為了隨時宰牲、救牲。

這種習俗與唐代杜環記載的阿拉伯人“系銀帶,佩腰刀”的習俗是一樣的,是從阿拉伯傳人我國回族人民當中的,後來逐漸成為回族人民的習慣。

女子服飾回族服飾回族婦女的衣著打扮也是很有特點的。

一般頭戴蓋頭(也叫搭蓋頭)。

蓋頭,旨在蓋住頭髮、耳朵、脖頸。

回族認為這是婦女的羞體,應該加以遮蓋。

戴蓋頭的習俗,一是受阿拉伯國家的影響。

在阿拉伯地區,原來風沙很大,水源較少,人們平時難以及時沐浴淨身。

為了防風沙、講衛生,婦女們自己縫製了能遮面護髮的頭巾。

後來許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這種習俗帶到中國。

二是受伊斯蘭教的影響。

《古蘭經》說:“你對信女們說,叫她們降低視線,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飾,除非自然露出來的,叫她們用面紗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飾……”中國回族女性雖然已棄用面罩,但也以頭巾護頭面,一般把頭髮、耳朵、脖子都遮掩起來,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婦女戴蓋頭的習慣。

回族在戴蓋頭前,有的將頭髮盤在頭頂,有的留把把頭,將頭髮盤在腦勺後,戴上帽子,爾後再戴蓋頭。

回民的蓋頭,無論在泉州、廣州、海南等沿海地區,還是在內地,一般通常有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

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戴綠蓋頭顯得清俊嬌麗;戴白蓋頭顯得乾淨持重;戴黑色蓋頭顯得素雅端正。

回族婦女的“蓋頭”,講究精美,大都選用絲、綢、喬其紗、的確良等高中檔細料製作。

在樣式上,老年人的蓋頭較長,要披到背心處;少女和媳婦的蓋頭比較短,前面遮住前頸即可。

回族婦女還喜歡在蓋頭上嵌金邊,繡風格素雅的花草圖案,看上去清新、秀麗、明快、悅目。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青年回族女性的蓋頭也有了一些樣式、色彩上的變化,顯得更加活潑和大方。

回族婦女的傳統衣服一般都是大襟為主,裝飾內容卻很豐富。

少女和媳婦很喜歡在衣服上嵌線、鑲色、滾邊等,有的還在衣服的前胸、前襟處繡花,色彩鮮艷,形象逼真,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回族女裝都是右邊扣扣子,紐子是自己用料子製作的。

傳統回族女子的鞋喜歡在鞋頭上繡花。

襪子主要講究遛跟和襪底,遛跟襪大都繡花,襪底多製成各種幾何圖案,也有繡花的。

回族婦女衣服的顏色不喜歡妖艷,一般老年人多著黑、藍、灰等幾種顏色;中、青年喜歡穿鮮亮的,如綠、藍、紅等顏色。

回族婦女老少一般都備有節日服裝;經常禮拜的人,還專門有一套禮拜服。

大部分回族女子從小就要扎耳朵眼子,七八歲時要戴耳環;同時,還喜歡戴戒指、手鐲,有的還點額、染指甲等等。

已婚婦女還要經常開臉,顯得清秀、乾淨。

回民戴戒指的講究與土耳其、巴基斯坦、埃及等中東阿拉伯國家的穆斯林和中國漢族的講究相同:戴無名指上表示已婚,戴中指上表示沒有對象,戴小拇指上表示已有對象還未結婚。

除此以外,回族婦女還喜歡戴手鐲與耳環。

傳說是在很早以前,有位回族媳婦兒養活著一個老婆婆,因為家裡很窮,連飯都吃不飽,她就到一個商人家去打短工,給人做飯。

每次和完面,這位媳婦兩手都捨不得洗手,沾兩手面偷偷回來洗掉給婆婆做麵糊糊吃,這樣可以勉強果腹。

過了一段時間後,突然有一天天空中電閃雷鳴、烏雲翻滾,婆婆和媳婦都很害怕,媳婦不禁懺悔不應該吃人家的東西,於是把手伸出去,把兩眼一閉,想讓雷劈掉算了。

一聲巨雷響過後,媳婦睜開雙眼,發現自己的雙手不但絲毫未損,而且兩個手上都戴上了金手鐲。

從此,回族媳婦戴手鐲也成了孝順老人的象徵。

現在有的回族女性沒金手鐲的,也可以用其他材質的代替,如銀手鐲、玉手鐲等。

回族婦女喜歡戴耳環,除了裝飾以外,據說還能使人心明眼亮。

回民當中有句順口溜說:“姑娘眼睛亮,耳環子掛兩旁。

”這話確有道理。

眼部穴位在耳垂中央,戴耳環可以刺激耳部眼睛的穴位。

回族女性還喜歡用鳳仙花染指甲。

這個習俗也是由阿拉伯、波斯等地傳來的,因為中國在漢朝以前沒有鳳仙花。

漢武帝時,張騫聽說西方有一個條支國(阿拉伯),後來甘英奉使西域,中國與阿拉伯之間才有了交通。

從此以後,互相往來,鳳仙花也從西域傳到中國。

鳳仙花的阿拉伯名為“海葫”。

周密的《癸辛雜識》對此有詳細的記載:“鳳仙花,紅者,用葉搗碎,入明礬少許在內,先洗淨指甲,然後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纏定過夜。

初染,色淡,連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滌不去,可經旬,直至退甲,方漸去之。

或雲此亦守宮之法,非也。

今回回婦女多喜此。

”回族形成後,仍襲祖先的習俗,代代相傳,時至今日,許多回族女性還喜歡用鳳仙花染指甲,以示美觀。

服飾文化回族服飾是回族特有的文化現象,回族服飾文化是一個歷史悠久、絢爛多彩、積澱豐厚的寶庫。

回族服飾的發展變化及多種形態,潛移默化地受到時代、地域以及周邊兄弟民族習慣等影響,但在根本上或者說整體上,是受到伊斯蘭文化對回回民族形成的深厚影響。

人類服裝史權威、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布蘭奇·佩尼曾深有感慨的表示:“對服裝歷史的研究,可以說,等於從事一項探險活動,它涉及的領域很廣,而且饒著有興趣。

”由於回族服飾是半隨著發展的節奏,就可以幫助我們從巨觀上把握回族歷史發展的主脈。

回族服飾的研究沒有局限在衣飾、頭飾等直觀服飾的層面上,而是拓展視野,把回族的鞋飾、佩飾、婚禮與喪葬服飾、舞台表演服飾及學生樣服都收納到考察範圍之內,從而豐富了回族服飾文化的研究內容。

各民族服飾這所以千姿百態,除了受到地域環境的影響和社會變革的牽動,還由於各民族具有自己獨特的審美觀。

服飾現狀隨著社會環境的發展,城鄉回族的服飾較之新中國成立前和新中國成立後的五六十年代有了很大變化。

特別是居住在城市裡的中青年男女,穿戴打扮豐富多樣。

回族男子的衣服由單一的白汗衫、青坎肩、便裝、中山裝向西裝、夾克衫等款式新穎的方向發展。

城市裡的一些回民打扮,已很難從服飾上辨清他們的族屬了。

回族服飾的傳統文化和多數其他民族的一樣,也面臨著如何很好的保持沿襲的的問題,在此希望廣大回族同胞關注我們的民族服飾傳統文化和習俗,讓我們民族的燦爛文化永遠的傳承和發展下去,這是我們當代回族青年一代義不容辭的責任!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服飾傳承回族服飾回族服飾是回族宗教信仰、生存環境、文化活動的生動寫照,也是回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但根據調查,銀川市現有回族服飾樣式古板,色調單一;回族服飾缺乏專門人才,研發力度不夠;信息採集傳播不快,缺乏必要的溝通,發展回族特色產業又缺乏一定文化氛圍。

銀川商會的一項初步統計顯示,銀川市從事服裝經營、生產加工的企業、個人約12000多家,絕大多數從事經營流通,專事服裝生產加工的企業只有30餘家,僅有的4家民族服飾生產企業也瀕臨倒閉。

多年研究回族服飾的寧夏社會科學院圖資中心副研究館員陶紅老師說,發展回族服飾,首先要在有需求的回族民眾中去挖掘市場,有了這個固定的市場,各相關服裝企業在做工、面料選擇上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此基礎上,開展回族服飾的設計,比如回族婚禮服、禮拜服、高檔生活裝等才可能有所作為。

甘肅臨夏、青海循化等地著回族服飾的人比寧夏多,這些地區除回族外還有信仰伊斯蘭教的東鄉、撒拉等民族,他們的服飾與回族的服飾一樣,能形成一定的氛圍。

另外,我區回族居住比較分散,隨著社會的發展,除特定場合外,大多數回族民眾不著回族服飾,因此發展回族服飾的市場太小。

2005年,寧夏舉辦了全國首次回族服飾展演大賽,一些設計高雅與時代發展同步的回族服飾,得到了寧夏廣大回族民眾的讚賞。

中國音樂學院國際一級舞台美術設計師、大賽評審馬書敏認為,回族服飾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逐步得到了人們的認可,但目前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服飾風格。

她認為,回族的服飾文化底蘊很深厚,之所以沒有形成自身風格,與回族的散居有很大關係,加上受漢文化影響比較大,民族特徵不是很明顯。

她希望設計師們能推出一批具有回族風情的服飾,同時廠家能夠以低利潤對回族服飾進行推廣。

陶紅老師告訴記者,發展回族服飾首先要有自己的設計師,在回族服飾的基調和設計上大膽創新,把民族文化與市場結合起來,把回族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方式結合起來,把開發高檔服飾與中、低檔服飾結合起來。

回族禁忌回族穆斯林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菸、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

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裡。

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菸,不飲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

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

回族穆斯林在飲食方面最突出的習慣就是禁食一些食物,而且有比較嚴格要求。

在肉食方面,回族只食蹄分瓣反芻的動物肉。

如牛、羊、駱駝、鹿、山兔的肉等;禽類中只食雞、鴨、鵝、鳩、鴿的肉等;在水產中只食魚、蝦。

在這些可食動物中,不吃自死的,也不吃外族人屠宰的;必須是清真寺四掌教(刀師傅)或阿訇屠宰的方可食用。

回族穆斯林除了不吃豬肉外,還不吃下列動物的肉:有爪子的、不反芻的獸類,如馬、騾、驢、貓、狗、象、虎、豹、熊、狼、狐狸、鼠、貉的肉;性情凶暴的禽類,如鷹、鷂、鷲、梟、烏鴉的肉;兩棲類的蟒肉,爬行類動物中的蛇肉;水產類中奇形怪狀的生物,如龜、泥鰍、蛙、蚌、海參、蜇、蟹等(但海產品的禁食範圍有些變化)。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信仰和法律的源泉,是穆斯林行為的最高規範。

《古蘭經》上既規定禁食,那么,所有穆斯林就必須遵守這些教規。

這些禁食的教規,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逐漸演變為穆斯林的生活習慣。

這些食物禁忌習慣,已被廣大穆斯林所接受歷代相襲。

參與抗戰1938年1月,馬本齋在家鄉河北省滄州獻縣東辛莊組建抗日武裝——回民支隊,約六七十人。

3月,以馬仲三為隊長的河北游擊軍回民教導隊在河間成立。

同月,馬本齋率部到河間與馬仲三部合編,馬本齋被委任為隊長,馬仲三為副隊長,劉文正為政治主任。

回民支隊成立後,先後參加了第二次勝芳保衛戰、青滄戰役、子牙河東戰鬥和南減河等戰鬥,成為冀中平原上的一支主力部隊。

1948年1月中旬,回民支隊和冀中第十軍分區七十五團、七十八團出擊大清河北,連續攻克雄縣、霸縣、昝崗、牛駝、白溝等城鎮,橫掃大清河沿岸堡壘20多座。

國民黨河北保全部隊王鳳崗部在大清河苦心推行的“三角暗碉、點線封鎖”戰術徹底破產。

5月,回民支隊調到第九分區活動,參加了徐水縣白塔鋪伏擊戰和北常堡阻擊戰,消滅了大批敵人。

10月下旬,國民黨傅作義部襲擾石家莊,企圖突襲中央所在地西柏坡。

回民支隊協同冀中第九軍分區獨立營,在民兵的配合下,擔負保定至張登、溫仁一線的阻擊任務,用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形式,阻敵3天,勝利地完成了阻擊任務。

11月上旬開始,回民支隊和冀中軍區部隊圍攻保定市,22日敵人棄城北逃,保定市解放。

回民支隊進駐保定市,擔任市內警戒任務。

1949年8月,河北省軍區成立,回民支隊改編為河北省軍區獨立警備二團,仍駐保定,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番號撤銷。

1950年抗美援朝開始,編入六十八軍開赴朝鮮戰場。

成就科學技術回族人民在文化、科學技術方面的成就很大,對祖國的文化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元代,回回不僅帶來了西亞的天文學、醫學、建築學、音樂等方面的科學文化成就,而且在學習和傳播漢族科學文化技術方面也十分突出。

中國的重大發明如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都是經回回商人的介紹傳播到歐洲大陸的。

回族天文學家扎馬魯丁於至元四年(1267年)向元世祖忽必烈撰進《萬年曆》,頒行全國,並在北京建立觀象台,製造渾天儀、敘緯儀、平偉儀、地球儀、方位儀、天球儀和觀象儀等七種天文儀器,在中國天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在欽天監里仍設有“回回曆”專科。

回回人亦黑迭兒丁是元代著名的建築學家,他是元大都(北京)宮殿和宮城的設計者和工程組織者,為以後北京故宮以及整個北京的城市建築發展奠定了基礎。

明代回族穆斯林航海家鄭和,7次率領龐大的船隊遠航,先後到過亞非37個國家和地區。

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比哥倫布的遠航早半個世紀。

航行中繪製的《鄭和航海圖》,是早期海洋地理學的珍貴地圖。

醫學回回醫學也相當著名。

回回醫術在外科和藥物使用上都有顯著療效。

其醫藥也有自己的體系,回回醫學家收集改訂名醫藥方,著有《瑞竹堂經驗方》5卷,“以惠斯世”,流傳至今。

文化回族舞蹈在文學、哲學、音樂、書畫方面,回族也有許多創造。

元代著名回回詩人、詞人,著有《雁門集》、《薩文錫逸詩》、《西湖十景詞》等詩、詞集,在當時十分有名。

元代學者贍思不僅通經學、文史,還鑽研天文、地理、水利、算學等,被當時稱為百科式的學者。

李贄是明代著名的回族大哲學家、思想家。

他在哲學上認為世間都是實在的,宇宙以物質性的陰陽二氣為基礎·經過無數變化,生出萬物來,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在社會倫理道德上,他公開向封建倫理挑戰,批評男尊女卑思想,反對道家宣揚的“偽道統”。

在文學上還提出“童心說”理論,主張創作抒發己見,反對復古摹擬。

李贄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代大家。

回回的音樂,在元代十分流行。

回回樂與西夏樂、中國樂一起,構成了元代宮廷音樂。

在發展中,回回音樂成為中國音樂的一部分。

元代著名曲作家馬九皋,是當時著名散曲家八人之一,與關漢卿齊名。

回族畫家也不少,著名的有元代高克恭,清代改琦。

他們的存世作品被視為稀世珍寶。

“花兒”是甘肅、青海等地流傳的民歌,過去當地回民常用“花兒”控訴黑暗、憧憬未來傾訴愛情,現在“花兒”增加了新內容,更為回民所喜聞樂唱。

回族名人古代蒲壽庚、賽典赤·贍思丁、阿合馬、扎馬魯丁、常遇春、鐵鉉、鄭和、李贄、海瑞、老回回、丁國棟、哈元生、杜文秀、馬如龍、馬新貽、左寶貴等。

近現代軍政界:白崇禧、薩鎮冰、馬麒、馬麟、馬步青、馬步芳、馬福祥、馬鴻賓、馬鴻逵、馬仲英、劉格平、馬駿、馬本齋、劉清揚、李成玉、楊靜仁、回良玉等。

演藝界:馬天宇、劉詩詩、馬三立、于魁智、陳建斌、洪劍濤、蔡明、于和偉、買紅妹、馬連良、李默然、洪宇宙、哈輝、法提麥·雅琦、王剛、蔡國慶、博弘、馬羚、馬蘇、納伊莎、伊揚等。

學者界:蔣錫夔、劉廣均、張廣學、白壽彝、霍達、白先勇、張承志、李佩倫等。

商界:馬永升、馬輔臣、沙鵬程、米恩華、王守義等。

體育界:王子平、杜峰、穆祥雄等。

其他:陳魯豫、撒貝寧、童自榮、海霞(央視播音員)、曾杏緋等。

相關詞條 《回族民俗學概論》 《回族民俗學概論》是由回族民俗學專家王正偉所著。

回族作為我們祖國多民族中的一員,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整套本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這些民俗遍及社會的... 序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回族的宗教信仰習俗   第三章回族的禮儀習俗 回族文學 回族文學包括豐富的民間文學和作家文學,作家文學可以追溯到元代。

回族文學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回族風情 回族是一個十分講究衛生的民族,除個人衛生、家庭衛生外,飲食衛生尤其講究,處處突出\"潔淨\"二字。

回族禁食豬肉。

回族醫學 回族醫學是中國傳統醫學與阿拉伯-伊斯蘭醫學東西合璧的產物,回族醫學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民間療法。

回族民間偏方驗方有個重要的特點,就是藥... 醫藥簡史   食療方法   回族保健   著名醫著   相關條目 回族醫藥 是中國傳統醫學與阿拉伯-伊斯蘭醫學“東西合璧”的產物。

當歐洲其他各國尚未脫離神學統治之回族醫藥時,阿拉伯人開始發展科學文化。

他們開辦大學、建立圖書館,培... 起源    傳入中國   重要醫著   回回藥方   回藥套用 回族婚禮 回族的婚禮可真是回族人民名副其實的終身大事,因此回族的老人都把為兒女完婚的責任稱為“卸擔兒”。

出於對回族婚禮的重視,回族結婚風俗的講究也非常多,儘管隨著... 簡介   結婚流程   海南回族婚禮 回族古爾邦節 回族古爾邦節是伊斯蘭教兩大節日之一(回族)。

又稱宰牲節(‘Idal-Adha),與開齋節並稱為伊斯蘭教的兩大節日。

是阿拉伯語爾一德·艾多哈的意譯,亦稱... 簡介   節日由來   節日時段   時的小吃   準備食品 羊三木回族鄉 羊三木回族鄉,毗鄰市區,為河北省黃驊市衛星城鎮,被譽為“市區後花園”。

全鄉轄八個行政村,人口12000人,面積60平方公里。

205國道、津汕高速、黃萬鐵... 簡介   地理環境   經濟建設   農業發展   工業產區 相關搜尋猶太人回族佛教白族回族節日回族民間故事選藏族摸奶節回族姓氏土家族鳳凰傳奇西藏漢族回族回族服飾維吾爾族中華人民共和國回族民間文學導論滿族女真族李雙江回族醫學奧義宗教玉樹縣回族習俗熱門詞條316不鏽鋼FICTION喜歡兩個人國立空中大學大快朵頤天神傳巔峰極限心痛愛你千萬次柚木傢俱椎名林檎漢光軍事演習潘佩莉白熊第一中文網老張牛肉麵老鼠娶親脂肪酸自怨自艾范筱梵萌學園5異界對決鎧甲勇士捕王骷髏頭齋藤工360瀏覽器cGMPF16rd人魚公主味全奶粉孝莊祕史完美解碼富勒烯愛液日本動漫網松山法貝兒省錢經典詠流傳記憶體不足跳傘銀翼青芒果魯智深transformice麗茲·維拉斯奎茲折木奉太郎酶雨鞋非凡假期大飯店風之樂章首映禮回族@百科知識中文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