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綱要: 四聖諦、六波羅蜜、四弘誓願講記| 誠品線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可見,這些綱要,其實乃是佛教三乘聖者所應學習,以便達成修行的最終目標者。
四諦、六度與十二因緣,若說已涵蓋佛法所有重要的綱領,是一點也不為過的;因此,其重要意義 ...
誠品線上
中文出版
人文史哲
宗教
佛法綱要:四聖諦、六波羅蜜、四弘誓願講記
佛法綱要:四聖諦、六波羅蜜、四弘誓願講記
作者
聖嚴法師
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商品描述
佛法綱要:四聖諦、六波羅蜜、四弘誓願講記:,面對無量法門,該如何擇定修行的起點呢?《佛法綱要》可說是八萬四千法門的總綱,涵括四聖諦、六波羅蜜與〈四弘誓願〉,是修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面對無量法門,該如何擇定修行的起點呢?《佛法綱要》可說是八萬四千法門的總綱,涵括四聖諦、六波羅蜜與〈四弘誓願〉,是修行的入門起點,也是成佛的圓滿終點。
聖嚴法師在本書中做了詳盡的叮囑與解說。
「四聖諦」即苦、集、滅、道四種真實的道理,是大、小乘共同的根基。
雖是初學者的入門必修,卻是久學者最後才能證悟者。
「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種超越生死的修行方法,可以讓人從煩惱的娑婆世界,度脫至永無痛苦的涅槃。
〈四弘誓願〉是四個成佛的基本條件,佛弟子精進修學的指標,諸佛皆依此發願成佛。
掌握佛法綱要,修行道路將如佛陀親自帶路般清楚無礙。
「聖嚴師父的講記,有幾個特色:說法非常契合現代人的情境,經常以人們心中習以為常的煩惱為出發點,直探人內心深處矛盾的問題所在;或以入世心時刻叮嚀讀者,佛法應貼近日常生活,務必考量到對自己、家人和環境的關心是否足夠。
在明白易懂的解說中,不失深度。
廣引專業而有深度的經論,做為詮釋佛法的依據。
這對已經有佛法基礎的讀者而言,可以有所依循,藉以一窺佛教義理嚴密體系之堂奧,並掌握重點。
」——越建東教授導讀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聖嚴法師(1930~2009年)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
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
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
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
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編者序導讀:廣演佛綱幽微,頓曉眾生長迷——越建東壹、四聖諦講記前言佛法的基礎為何說是「四聖諦」?聖諦是什麼?四聖諦的經論依據四聖諦是世間和出世間的兩類因果四聖諦的內容一、苦諦的內容二、集諦的內容三、滅諦的內容四、道諦的內容結論一、四聖諦與十二因緣的關係二、四聖諦與三法印的關係貳、六波羅蜜講記什麼叫作波羅蜜?布施波羅蜜一、經典中談布施二、有相布施、無相布施三、三種布施持戒波羅蜜一、聲聞戒二、菩薩戒忍辱波羅蜜一、三種忍二、經典中談忍辱三、菩薩四法精進波羅蜜一、精進與發願二、三種精進三、六種精進四、經典中談精進禪定波羅蜜一、四類禪二、四禪天三、四種禪定四、四種禪定特相五、四空處定六、三等至七、三三摩地八、禪定與七加行位般若波羅蜜結論參、〈四弘誓願〉講記前言眾生無邊誓願度一、修學佛法廣度有緣二、借光又發光,普照一切煩惱無盡誓願斷一、向下心的煩惱二、修行佛法過程中的煩惱三、以願心為指標法門無量誓願學一、盡未來際皆勤學二、辨別正法與邪法三、無漏正法是目標佛道無上誓願成一、正道是不違背因果二、正道有內外層次
商品規格
書名/
佛法綱要:四聖諦、六波羅蜜、四弘誓願講記
作者/
聖嚴法師
簡介/
佛法綱要:四聖諦、六波羅蜜、四弘誓願講記:,面對無量法門,該如何擇定修行的起點呢?《佛法綱要》可說是八萬四千法門的總綱,涵括四聖諦、六波羅蜜與〈四弘誓願〉,是修
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ISBN13/
9789575989187
ISBN10/
957598918X
EAN/
9789575989187
誠品26碼/
2682039380001
重量(g)/
224
尺寸/
21X15X0.8CM
語言/
中文繁體
裝訂/
平裝
頁數/
144
級別/
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佛法綱要》是修行成佛的根本。
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如實觀照、如實行履、如實發願,終能斷煩惱、解脫而成佛。
試閱文字
導讀:廣演佛綱幽微,頓曉眾生長迷——越建東本書集結聖嚴師父在三個不同時間或場合所做的三種專題教授,其內容包括佛法中極為核心的綱要:以四聖諦、六度與〈四弘誓願〉為主,乃至兼含十二因緣等的精闢解說。
這些內容的集合,不是隨意而無代表意義的。
如《法華經.序品》中說:「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可見,這些綱要,其實乃是佛教三乘聖者所應學習,以便達成修行的最終目標者。
四諦、六度與十二因緣,若說已涵蓋佛法所有重要的綱領,是一點也不為過的;因此,其重要意義在於:彼乃學佛者所必要掌握和不可不通達者。
四聖諦,是佛陀最初、最重要的教導,不僅是大、小乘共同的根基,也是所有教義的出發點和導歸處。
在佛教思想史兩千多年的發展與流變中,即使各類繁複淵博的法門與哲學思辯層出不窮,卻沒有哪一個時期、哪一個學派從來不對四聖諦做一番深入解釋的。
如果四聖諦已是簡要明瞭不過,為何尚需重複說明?原來,其有深邃的內涵與至高的地位。
在《阿含經》中,此教理的深廣度,直達三明六通中的最高級:漏盡智證,亦即阿羅漢的果位。
換言之,此雖屬初學者的入門必修內容,卻是久學者最後才能證悟者。
在部派佛教的論書中,此教理的複雜度,貫穿修道歷程中的關鍵處:在四善根、見道位、修道位中,「見聖諦」決定了一切。
甚至在大乘的體系中,如天台所言,除了生滅四諦外,尚有更高層次的無生、無量、無作四諦。
六度又稱六波羅蜜,或全稱六波羅蜜多,是大乘修行的核心,是入菩薩道的標準法門。
下承戒、定、慧三學,上接十地之勝途。
其修行的目標與實踐的方法清晰而具體,不僅在阿含時代已然有「人尊說六度無極」、「具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真之道」之說;在部派佛教時代,也曉得菩薩要經三無數劫,修六波羅蜜多,方證無上正等菩提;修六度,是佛陀具備不共色身相好的主因之一。
在大乘經論中,對波羅蜜多的原則與修行細節,更是處處可見,不勝枚舉。
其中,特別針對般若波羅蜜多,強調其窮盡諸法實相、攝收一切智慧之極的功能,乃是眾生能得度彼岸的關鍵,因此做為六波羅蜜之根本。
四聖諦與六波羅蜜有各自的性質:前者以厭離此苦的心情,對自己生命體處處遭逢苦厄的命運(其實就是業感苦報),極想超脫;後者以不怕挑戰的胸懷,對他人生命體時時受惑業苦的擺布,憫念而樂意主動協助。
同時,四聖諦與六波羅蜜具有共同點:啟發眾生,實證空性。
不論是實證無我的空性,或實證諸法的空性,皆是完成解脫、趣證涅槃的不二捷徑,所謂:「運出三界,歸於涅槃。
」然而,完成此工程的動力來源,卻落在〈四弘誓願〉肩上。
願心是一個檢視進步的重要指標,佛法的修行經常會遇到世俗煩惱種種的刁難,因此如逆水行舟,很容易不進則退,或遇難而退;而願力卻是乘風破浪的強力划槳,不捨此方便,則有直升佛道的保證。
三者的關係,《教觀綱宗》有云:「三大乘佛果……從初發心,緣四諦境,發四弘誓,即名菩薩,修行六度。
」聖嚴法師在《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中,進一步解說「緣四諦境,發四弘誓」的內容,相當有啟發性。
在本書中,聖嚴師父的講記,有幾個特色:其說法非常契合現代人的情境,經常以人們心中習以為常的煩惱為出發點,直探人內心深處矛盾的問題所在,或以入世心時刻叮嚀聽眾或讀者,佛法應貼近日常生活,務必考量到對自己、家人和環境的關心是否足夠。
在明白易懂的解說中,不失深度。
廣引專業而有深度的經論,做為詮釋佛法的依據。
這對已經有佛法基礎的讀者而言,可以有所依循,藉以一窺佛教義理嚴密體系之堂奧,並掌握重點。
在幽默有趣的舉例中,不乏嚴肅的關懷。
讀者很容易感受到其親切的說法,同時也反省到,自己是否在種種的善巧說法、精密的剖析中,得到受用,心靈品質有所提昇。
本書篇幅,雖不厚重,內容卻是弘富;讀者細細欣賞,必然如沐春風;法師廣演幽微之際,但願眾生長迷頓曉!越建東
試閱文字
推薦序:聖嚴法師的《四聖諦講記》、《六波羅蜜講記》、《〈四弘誓願〉講記》等三本小書,原本分別屬於「隨身經典」系列中的三冊,初版發行於一九九九至二○○一年。
由於四聖諦、六波羅蜜、〈四弘誓願〉皆是佛學的根本基礎,因此將此三本小書合併為一冊,納入「現代經典」系列,方便讀者做為修習指南。
新版經過重新校訂,並邀請越建東老師撰寫導讀。
越建東老師為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ofBristol)神學與宗教研究所佛學研究博士,對於印度佛教、禪學、宗教哲學具有專業研究,經由他的詳細導讀,將幫助讀者更有層次地、完整地學習精確法義,掌握聖嚴法師所講述的《佛法綱要》核心。
四聖諦是佛陀所講的第一堂佛法課,這門功課也是所有佛弟子都必修的第一堂課。
佛陀初轉法輪的五比丘因聽聞四聖諦,而由凡夫證得阿羅漢果,成為佛陀最早的出家弟子。
從此,佛教三寶佛、法、僧便具足了。
四聖諦是指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佛陀所領悟到的四種真實道理。
基礎的佛法以四聖諦為總綱,做為生死流轉與還滅的指導原則。
四聖諦是佛法的根本,不論大、小乘佛法皆離不開此修行原則。
六波羅蜜是大乘菩薩道的修行法門,以六度統攝一切行,故名六度萬行。
六波羅蜜並非是大乘佛教專有名詞,大、小乘佛典皆有此名,重點在於是否願發無上菩提心。
六波羅蜜是指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六波羅蜜又稱六度,「度」指的是超越苦與煩惱的意思,以六種波羅蜜為修行方法,破除人我執與法我執兩種我執,斷除分段生死與變異生死兩種生死,度越至涅槃彼岸。
〈四弘誓願〉是成就三世一切諸佛的通願,因此是欲成佛者必發的誓願,從初學佛到成佛,毋忘於心。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個誓願是佛弟子於早晚課都必誦讀的,以提醒自己要度眾生、斷煩惱、學法門,在度化眾生中消解自我煩惱,以誓願為指標,精進修學佛法不懈怠。
掌握佛法綱要,體會四聖諦真理一分,便斷除煩惱一分;實修六波羅蜜方法一分,便靠近彼岸一分;牢記〈四弘誓願〉一分,便靠近佛道一分。
身心煩惱將一分一分斷除,智慧光芒將一分一分顯露,直至圓滿無礙。
法鼓文化編輯部
試閱文字
內文:什麼叫作波羅蜜?佛法是從理論的方向來認識,以及從實踐的方法來體驗。
分成基礎的佛法和發展的佛法。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並沒有小乘和大乘的佛法之分。
而是在佛涅槃一百多年之後,才有小乘部派的佛教,又經過三、四百年,有了大乘佛教的出現。
然而,大乘佛教看部派佛教,甚至於原始佛教,都認為是小乘佛教,這是很不公平的。
以大乘佛法的立場來說,修四聖諦、三十七道品是小乘;修四攝法及六波羅蜜的,才是大乘的佛法。
其實,在原始聖典《阿含經》中,可以看到四聖諦、三十七道品,同樣也有六度。
因此,六波羅蜜的名詞並非大乘佛教專用,而是在基礎的聖典裡就有。
因此,雖然是有大乘及小乘的說法,可是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法門,並沒有分別,問題在於是否發了無上菩提心。
如果只是準備在這一生或少數的幾生之中,完成解脫道而進入涅槃,這是小乘思想。
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即使進入涅槃,也是不來不去的;既不貪戀生死,也不厭離生死。
像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等諸大菩薩,都是沒有準備成佛,而是永遠做菩薩,永遠度眾生;這跟僅僅發願在修行之後,得解脫,入涅槃,是不一樣的。
但是,也有兩種人並不想離開這個世間。
一種人是認為世間太可愛、太有趣了,有男有女,吃喝玩樂什麼都有,好享受、好快樂,捨不得離開,事實上,捨不得是辦不到的。
另一種是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他看到這世間上的人,不清楚什麼是苦?什麼是煩惱?還在彼此互相傷害,於是他要幫助所有眾生,將他們從醉生夢死的煩惱之中喚醒,甚至在最後一個眾生未醒之前,也不成佛。
事實上,除了六度之外,只要是無為無漏、有為無漏的佛法,都叫作波羅蜜;所謂無漏,就是無我的、無私的。
而三十七道品、四聖諦,就是讓我們從煩惱的娑婆世界,度脫至永無痛苦的涅槃,自然這也是波羅蜜。
但是,站在大乘菩薩道的立場來看,只度自己是不夠的,必須要度一切的眾生,這才真正叫作波羅蜜。
除了少數人,幾乎我們每個人都是自私的,只會考慮先度自己。
有一次我講到六波羅蜜,一位居士聽到我說要發無上菩提心,就對我說:「師父!我已經是自顧不暇,連自己都幫不了,還叫我發願心去幫助人,請您還是給我一個方法,讓我先得到解脫就好了!」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吧?依佛法的觀點來看,如果只是用自利的方式來利益自己,得到的利益不僅很小,而且是不可靠的,但是用利他的方式來利益自己時,得到的利益才是最大最可靠的。
諸位都有家庭,如果你在家裡是一位非常自私的人,占盡了所有的好處,那麼,你與家人的關係就可想而知了。
相反地,如果你能處處考慮到、照顧到家人的福利,使他們的生活快樂及幸福,此時,你在家裡也一定是受到歡迎、受到照顧的。
佛法主張,以度人來度自己才是最可靠的方法。
因此,基本上六度就是在度自己,可是著手的方法和著眼點都是在度他人。
六度是什麼?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以此六種修行的方法,來破除二種我執而斷二種生死之此岸,度越至二種涅槃的彼岸。
「我」有兩種。
第一種是對於我們身體的執著,這個生命的我是五蘊構成的,就是一般人所講的物質和精神,而生命就是我們起煩惱的根源,斷除了我執,智慧才能出現,這叫「我空」,也叫「人無我」。
第二種是不再害怕生死的現象,生與死,不論是可愛或可怕的,都要超越它,能出生死而不厭離生死,這叫「法空」,也叫「法無我」。
「生死」也有兩種。
第一種是分段生死,是一生一生地投胎出生,然後死亡,一段一段地生與死,這是普通的凡夫。
第二種是已經到了初地以上的菩薩,菩薩有十波羅蜜,從初地至十地為止,由於他的功德每一地都在變,法身慧命不斷在成長中,這叫變易生死,一直到成佛,變易生死也就結束了。
(未完)
延伸文章資訊
- 1六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六度(梵語:ṣaḍ-pāramitā)即六波羅蜜,為佛教术语,指六種菩薩修行所具有的品德特質,被認為行之可渡生死苦惱大海,到達涅槃安樂彼岸。
- 2佛法綱要: 四聖諦、六波羅蜜、四弘誓願講記| 誠品線上
可見,這些綱要,其實乃是佛教三乘聖者所應學習,以便達成修行的最終目標者。四諦、六度與十二因緣,若說已涵蓋佛法所有重要的綱領,是一點也不為過的;因此,其重要意義 ...
- 3讀書會02-11 Q2. 「四諦六度十二緣,隨順眾生心業轉」
六度也就是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我想這大家都耳熟能詳。 我以自己最近的體會與感受與大家分享。 在布施方面,上人開示「真正 ...
- 4佛學裡經常聽到六度、四諦、十二緣緣,那到底什麼呢? - 趣關注
- 5佛教的基本教義:四諦、十二因緣 - 每日頭條
隨著佛教的發展,「三學」又進一步擴大為「六度」。「六度」即「六波羅蜜」,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是大乘佛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