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理解老子所說的『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少則多,多則惑,是說你覺得自己缺什麼,就會努力去獲取,而得到了就會覺得也沒什麼,反過來看你這一路的作為也就沒有意義。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逃不開這個怪圈,吃不起的 ... 標籤:文學老子人物道德經書籍 怎麼樣理解老子所說的『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 07-19 當你讀懂道德經時,你會發現何為少?何為多?它不只是虛詞,它背後有數理的邏輯。

可以說,一則少,三則多。

少則得,即一則得。

多則惑,易經曰:三則疑也,就是這個意思,三則分。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一即太極。

抱一,即抱太極,太極為圓,故抱一的本質就是抱圓。

練過太極運氣的大都知道吧。

太極為一,散之為二。

二即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國文化中俗稱一對。

中國人做什麼都喜歡一對一對的。

這也與傳統文化對宇宙的理解有關吧。

手機碼字不方便,見諒。

經文:少則得,多則惑。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則無不為。

(四十八章),這就是少則得。

慾望少則修道就會成功,慾望多則修道不會成功。

世人追求太多,人生就不快樂了。

追求極少,人生就快樂了。

人生的成功在於追求極少,而不是追求太多。

看見他人慾望多,你應該為他感到悲哀。

看到他人慾望極少,你應該肅然起敬,為他感到高興,為他祝福。

你應該拜他為老師。

誰能夠做到慾望最少,他就是人生的成功者。

最富裕的人不是財富最多的人,而是慾望最少的人。

世間事業要獲得成功,目標要單一,這樣才能足夠深度,使別人重視你。

鼫鼠五技而窮,能飛不能過尺,能爬不能上樹,技能雖多,這有何益?是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

抱一是老子修行的根本修法。

內明心五步實修法中,「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是第一步。

抱一又稱為執一,但抱一更準確。

後文有「善抱者不脫」,一個「抱」字,用肢體語言來表示內在精神的凝聚,與集中注意力有點類似。

這個集中不是集中淺意識,而是集中深意識。

淺意識與深意識是人的二種不同深度的意識狀態,淺意識與外境、五官相連,深意識與道相連。

一是什麼?老子《道德經》對一有特殊的理解,這與儒家不同。

王弼註:「一,少之極也。

」最小的數字是一,所以一代表開始,宇宙的起源,這與道一致。

一在道家學說中是核心概念,《道德經》沒有太極的概念,但莊子反覆說太極,《呂氏春秋》進一步說「太一」,漢代楊雄作「太玄」,實際是老子「玄之又玄」的新描述。

一、太極、太一、太玄都在探索一種宇宙的終極性。

基督教哲學家奧古斯汀堅決捍衛「三位一體」的核心思想。

老子思想中也有非常類似的宇宙架構:道、無、一三位一體。

抱一可以看為抱住「道、無、一」三位一體的那個一。

是少則得的進一步歸納。

既明少則得,則可以次第修行,直至抱一。

在老子為代表的東方思想中,有與古希臘和西方哲學不同的陰陽玄同思想。

老子把宇宙視為大玄同體。

按照老子在入定中的觀照,宇宙既不是一,也不是二,而是非一非二。

龍樹《中論》也深入此境,說「非一亦非異」,與非一亦非二相同,但這一中觀思想無疑是老子第一個發明的。

這是人的精神面對的一個最深刻的問題。

科學進入電子、光子和量子力學階段,「物質」這個古老的概念正在發生動搖,正在苦苦掙扎,為自己的存在性而作無效的抵抗。

物質具有實在性、質礙性和確定性,這些世人堅信不疑,並作為其他思維的基準概念,但今天難以維護這個經典的物質觀念了。

物質的質能關係、光子的波粒二象性、隨機論、概率論代替了確定論。

老子的玄同思想,即「非一非二」的中觀思想得到證實。

老子凝神抱一,抱住的是這個大玄同體。

一就是大玄同體,陰陽玄同就是既非陰,亦非陽,陰缺陽,陽缺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這樣一個新宇宙模型。

只有這個宇宙模型可能產生生命,否則古老的實在性、質礙性和確定性的物質概念與生命現象是對立的,與精神現象更加對立。

一不是古老的物質(星球)的縮微版本,而是一個陰陽玄同體。

抱住這個陰陽玄同體就抱住了道,同時也抱住了無。

這個無是非有非無的無,是有無玄同的無。

以為天下式,式就是法式,法則(王弼注)。

修道士入濁世,與俗人為伍,以開導俗人作為自己的唯一事業,必須抱住這個大玄同體,不然就會成為俗人隊伍中的一員,不能度俗人,反被俗人度。

比如一個人有1000元錢,只想著買點吃的,穿的就好了,有了1000000時,愁了,怎麼花,還得防賊偷。

開始胡思亂想了,給自己找不自在。

所以,慾望這東西越少越省心,聖人能剋制自己慾望,乾脆抱個球修鍊得了。

少則多,多則惑,是說你覺得自己缺什麼,就會努力去獲取,而得到了就會覺得也沒什麼,反過來看你這一路的作為也就沒有意義。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逃不開這個怪圈,吃不起的東西是美味,等隨便能吃起任何東西了,連吃飯都覺得是在應付。

情慾上來了難以自控,發泄完畢又覺得空虛無趣。

包括我們的執念,有時候你拚命努力的方向細想一下,好像並沒有太大意義。

道家清靜無為,無為先要無欲,餓了吃飯困了睡覺,自然而然,不刻意為之,最大程度放大你本身的自然需求而放空人慾。

無欲無為則能抱一,一者道也,道法自然,這個時候你就真的認清自己了。

老子之言,多為常人不能所及之言,頗有些矯枉過正的意思,按照自然之道,老子認為,人遇到老虎,自然而然該是被吃的命運,該惶恐還是要惶恐,該抗爭還是要抗爭,但被吃這件事是必然的,也是符合天道的,無需感到悲傷,你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

這在我們個體看來當然是不可取的,但是從天地大道的角度看,這是比較完美的。

生活在這世間,誰都不能從局外的角度看問題,所以人人皆不能成聖賢,故此儘管歷朝歷代對道家推崇備至的大家比比皆是,但沒有一朝道家思想可以凌駕儒家之上,道家思想適合君子修身,持正,使你無論身處何方陷入何等勾心鬥角明爭暗鬥的境地,都能保持靈台一點清明。

不可作為處世之道。

買了新手機和新的Ipad要下好多app軟體,下多了有的也用不了,每天都想下新的app好累。

淘寶購物,隨便逛逛,不小心買了一些東西,自己想以後用得著,有的後來當垃圾扔了。

每天點外賣,想到別人買的外賣好便宜又好吃,自己後悔知道太晚。

但一想不知道別人買的這一回事,我也不鬧心了。

於是,我不是聖人。

我沒有穩定的情緒。

推薦閱讀: TAG:文學|道德經書籍|老子人物| 一點新知 GetIt0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