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投和罷免是民意的展現?「直接民主」的錯覺與假象 - 鳴人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少研究人員和政府都問過同樣的問題,也有一些國家採取相應措施。

譬如義大利就在恆常民主這方面做了不少,包括取消公共補助政黨,並經常舉行公民投票。

 公投和罷免是民意的展現?「直接民主」的錯覺與假象|鳴人選書|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 全產品速覽 服務 會員中心 U利點數 我的新聞 歷史新聞 活動專區 udn粉絲團 udnline好友 新聞評論 聯合新聞網 願景工程 轉角國際 鳴人堂 倡議家 時事話題 世界日報 股市理財 經濟日報網 房地產 基金 中經社 樂透 發票 生活娛樂 噓!星聞 優人物 udnSTYLE 500輯 遊戲角落 發燒車訊 元氣網 運動 NBA台灣 野球夢田 運動筆記 健行筆記 閱讀創作 讀書吧 讀創故事 udn部落格 u值媒體 聯合文學 聯經出版 聯文雜誌 文創購物 數位文創 IP授權 瘋活動 售票網 買東西 報時光 更多產品 聯合知識庫 聯合電子報 聯合影音網 聯合學苑 有行旅 APP行動網 新冠肺炎 時事觀察 軍事評論 鳴人放送 法律評論 鳴人選書 影評 作者群 公投和罷免是民意的展現?「直接民主」的錯覺與假象 鳴人選書 21Jun,2021 圖為台灣2018年九合一大選。

圖/法新社 實務上,公民在選舉期以外要如何表達政治偏好?不少研究人員和政府都問過同樣的問題,也有一些國家採取相應措施。

譬如義大利就在恆常民主這方面做了不少,包括取消公共補助政黨,並經常舉行公民投票。

瑞士也經常舉行這類投票,像是最近針對廢除國家廣電執照費的公投(幸好沒有通過)。

公民投票與「罷免」 什麼是公民投票?雖然各國採取的形式不同,但一般都將公投定義為針對部分選民之提案來進行全國表決,而重點就在多少選民才算數。

義大利於1948年將公投納入憲法,稱為「廢法公投」,只能廢除某條法律或部分法條,並且須有五十萬選民連署才能舉行,也就是義大利人口的1%。

此外,參與投票的選民必須超過人口半數,投票結果才有效,這往往導致提案不過關,就算得票率過半也不例外。

瑞士的公民投票稱為「全國公民投票」(votation),最早可以回溯至1874年設立的選擇性複決和1891年納入的公民創制,因此有兩種形式。

第一種是國會通過某項法案後的一百日內,由五萬人以上連署要求舉行全國表決,表決通過法案才能生效。

這就是選擇性複決。

第二種是任何一位選民只要取得十萬人以上連署,就能提案修改憲法,也就是公民提案複決。

兩種公投在瑞士都很便民,這樣說一點也不為過。

1848到2010年,瑞士共舉行了167次選擇性複決和158次公民提案複決。

2003年,瑞士進一步推出了「一般公民提案複決」,只要十萬名公民連署就能要求採行或修改聯邦法案,而不侷限於修改憲法。

不過,這類公投還沒辦過就在2009年遭到廢除。

法國針對公投已經討論了數十年,並經常拿瑞士當榜樣,但公投其實在法國已經推行好幾年了。

什麼,你不知道?這也難怪,因為2008年修憲之後,直到2015年元旦才生效,以致到現在還沒有人以身試法。

根據法律,「光是」提案連署人數夠多還不足以舉行表決,必須先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國會議員提出「全國表決」動議才行。

因此,這種公投稱為「共同提案公投」而非「全民公投」,並且在連署人數規定方面也不「便民」,必須超過總人口百分之十,亦即470萬人。

換句話說,又是一個中看不中用的承諾。

法國針對公投已經討論了數十年。

圖為2017年法國總統候選人之一的梅蘭雄,其主張允許公民自辦公投。

圖/路透社 這就是法國每到總統大選,真正全民公投的話題又會被拿出來再吵一次的原因。

譬如2017年五位候選人的政見都有提到全民公投,梅蘭雄也不例外,只是他沒有說明連署人數,而勒朋則是主張至少要有五十萬人連署才能舉行全民公投。

梅蘭雄還主張允許公民自辦公投,甚至創制立法,並且將「公民提案之罷免公投」列為政見核心,讓人民有機會拉下還在任期內的民意代表。

雖然「罷免公投」聽起來很激進,而且從支持者的用語看來很「民粹」(譬如「統統下台!」),不過還是得執行了才知道。

在美國「罷免」機制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尤其在加州,當時(1911年)會推行這套機制的背後理由很有意思。

儘管不少人認為目前是「新鍍金時代」,但如我們之前所見,這個說法最早是指美國二十世紀初的不平等急遽惡化,為了遏制貪瀆蔓延,經濟政治被少數大企業把持,因而設立罷免條款。

當時的經濟巨獸不是谷歌或臉書,而是南方太平洋運輸公司。

美國二十世紀有過幾次罷免請願,但在2003年以前沒有一次通過連署門檻。

加州設定的門檻為前次選舉總投票人數的12%,也就是將近一百萬人。

不過,2003年發起的罷免州長戴維斯(GrayDavis)公投倒是成功了,距離他當選才十一個月,並由政治新人阿諾史瓦辛格(ArnoldSchwarzenegger)繼任州長。

2003年9月,時任加州州長戴維斯面臨罷免公投,前副總統高爾前往加州演說支持戴維斯。

圖/法新社 直接民主的錯覺與代表的假象 若罷免到現在依然罕見,至少在美國如此,更別說拉丁美洲了,那我們不免會問罷免及其他公民創制是否徒具形式,離真正的直接民主有多遙遠。

換句話說,這些參與式民主到底解決了多少代表度不足的問題?會不會反而產生其他問題,尤其損害了選票的正當性? 就以廢法公投來說吧。

少數人可以決定由多數人選出的民意代表所制定的法律是否該廢除,這樣做是正當的嗎?當然,答案主要取決於需要多少公民連署才能舉行公投:比起一般討論的10%門檻,義大利的1%和瑞士的0.7%實在偏低。

門檻愈高,公投結果就或許愈有正當性,但門檻過高也可能讓公投變得不可行,譬如之前提到的法國就是如此。

或許有人會說,光是連署人數夠多又不一定能廢除法律,還必須得票率過半才行。

但問題是許多人根本懶得出來投票,對公投表決的事項覺得事不關己。

例如在瑞士,雖然常舉行公投,但投票率往往很低。

就這點來說,義大利規定公投投票率必須過五成才有效力就很有意思了。

直接民主必須有多數人民站出來表態支持或反對。

光是這樣就足以讓廢法公投或創制複決具有正當性嗎?絕大多數的直接民主制反對者都警告這會引發民粹,導致政治更加極化。

在這點上,瑞士2009年11月舉行的「反尖塔法案」公投便值得我們深思。

其中涉及兩個主要問題。

首先是當多數人投票「贊成」侵犯基本權利,例如一般公認受憲法保障不得加以歧視的宗教自由時,這樣的贊成是否具有正當性?其次則是公民於投票當下究竟想表達什麼?對議題又有多少認識?瑞士人到底是在贊成或反對禁止國內興建清真寺尖塔,還是在表決移民問題? 瑞士2009年11月舉行的「反尖塔法案」,針對贊成或反對禁止國內興建清真寺尖塔,引起爭議。

圖為當時的反尖塔廣告。

圖/路透社 而公民在投票時對議題有多少認識,也絕非創制公投才有的問題,只要瞧瞧脫歐公投就知道了。

英國人根本不清楚「贊成」脫歐通過後會有什麼後果,現在依然不曉得。

重要的政治爭議通常需要深思熟慮,並涉及多重規劃、修正與補充,無法化約成簡單的「贊成」或「反對」。

2016年,美國加州居民除了選舉正副總統,還同時針對多項議題舉行公投。

儘管媒體將焦點擺在大麻合法化上,但有不少極為專業的議題竟然也出現在公投項目中。

譬如第五十二號提案為「私人醫院上繳白卡(Medi-Cal)之費用未經選民許可不得移作他用」,但比起立法代表,選民真的更有能力判斷醫院營收該如何分配,更懂得如何替窮人爭取到健保費用嗎? 因此,我們要問,公民投票支持者難道不該解決專業知能的問題?雖然我無意為技術官僚辯解,但還是認為必須考慮人民是否有能力針對某些專業議題表態。

別搞錯了,問題不在大眾「到底」有沒有能力做決斷,而是他們在時間有限、無法充分掌握資訊的情況下是否有能力善盡公民的角色。

每個人當然都有辦法獲得這種能力,譬如當上民意代表。

當代民主之所以採用代議制,正是由於某些領域需要專業知識,需要時間擬定草案、思考可能有的複雜副作用,並提出改進之道。

不過,就算我們找到了實踐直接民主的神奇方程式,讓所有人民具備相關知識,能在資訊充分的情況下針對特定議題投票,這就足以解決代表度不足的問題,而且是恰當的解決之道嗎?當然不是(我實在很想加上「可惜」兩字)。

讓我花點篇幅解釋為何如此。

重要的政治爭議通常需要深思熟慮,並涉及多重規劃、修正與補充,無法化約成簡單的「贊成」或「反對」。

圖為英國倡議支持脫歐公投的標語。

圖/美聯社 公投的公平性就像骰子灌了鉛? 假設某項公民提案達到連署門檻,可以舉行公投。

接下來呢?拉票本身可能需要大筆經費,但就如第八章所說的,只要拉票或競選活動所費不貲,超過統計平均值,勝利往往歸於錢花得比較多的那一方。

這代表什麼?只要反對方組織得當,願意花大錢並發動遊說,結果往往讓提案方功敗垂成。

瑞士1848至2010年舉行的各種公投當中,有44.3%的「選擇性複決」和90.5%的創制公投最後都以失敗作收。

舉個(誇張的)例子,瑞士1984年曾經舉行「反對銀行濫用保密措施及濫權」公投,結果遭到73%的選民反對。

光是瑞銀集團花在媒體廣告上的經費就是提案方運作經費(八十萬瑞士法郎)的十倍。

這讓我們不得不回到原點,也就是必須限制選舉支出。

不這樣做,公民投票就只不過是讓「人民」誤以為自己在選舉之外也能表達意見,但骰子其實從一開始就灌了鉛。

本書之前提到加州民眾2003年投票罷免了州長戴維斯,離他當選才過十一個月。

這是「人民用選票說話」嗎?恰恰相反,因為發動罷免的不是普通民眾,不是對州長行徑不滿的加州居民,而是共和黨議員兼超級富商伊薩(DarrellIssa)。

為了蒐集足夠的連署人數,他至少花了兩百萬美元。

這位百萬富豪這樣做出於兩個動機,都和大眾利益沒多大關聯。

首先,伊薩毫不掩飾他想取代戴維斯的野心,可憐最後卻為了魔鬼終結者而含淚退出。

其次,他認為公投有利於加州轉為共和黨。

不過,雖然他發起的「罷州長救加州」行動以380美元的預算黑洞為主軸,但加州預算後來在阿諾史瓦辛格治下未減反增。

阿諾史瓦辛格在135位候選人當中名列前茅,靠著1,340萬美元的最高支出而擊退對手。

你可能會說這些都對,但只是特例。

然而,的確有人針對加州1976至2004年的公投結果受選舉支出的「因果」影響做了研究。

德菲蓋雷多(JohnM.deFigueiredo)及其研究夥伴指出,公民提案的動員經費能大幅提高提案通過的機率。

金錢再度展現了它的分量。

因此,各位不難理解我的看法。

我並不認為公民請願是壞事。

公民請願是直接民主的工具,可以有效地討論,但認為它能解決代表度不足的問題是錯的。

只要選舉支出的問題不解決,公民提案永遠會被把持。

的確,公投讓人民更常投票表達意見,但結果早就決定了,和人民的偏好無關。

說公投總算讓人民可以做出有意義的決定,這根本是一種偽善,更凸顯了人民的缺乏權力。

在我看來,不少直接民主(或曰「永續」或「恆常」民主)理論家都犯了無視選舉支出的大錯。

唯有先解決這個問題,才能重新連結人民,在代表度問題上取得具體進展。

2003年加州州長罷免案,阿諾史瓦辛格在135位候選人當中名列前茅,靠著1,340萬美元的最高支出而擊退對手。

圖/美聯社 ※本文摘自《民主的價碼》,原標題為〈公民投票和提案權〉,時報出版授權刊登。

《民主的價碼:一人一票,票票「等值」?》作者:茱莉亞.卡熱(JuliaCagé)譯者:賴盈滿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1/06/01 《民主的價碼》書封。

圖/時報出版提供 鳴人選書 時報出版 延伸閱讀 《民主的價碼》:有錢人有兩張票?潛伏在民主體制裡的金流 報復性罷免?罷免制度的爭議,與走向極化的台灣社會 公投法修法:公投不綁大選,就是民主送終嗎? 公投結果「不符民意」——為何我們還需要公投? 公投法補破網:直接民主不是強勢者優雅的欺凌工具 同意與不同意之間:從公投十案反思台灣公民教育 作者其他文章 羅冠聰/《逆天抗命》的香港人:勇氣,是奔向自由的必要條件 《西藏焚燒的雪域》:被中共消失的那個小男孩 童偉格/卡繆的《誤會》與命運的臉孔:人可以自救,也可以救他人 陳方隅/面對中國「糖衣毒藥」:台灣人選擇麵包或愛情? 蔣竹山/由探險家們開啟的全球化:你所不知道的西元一千年 這裡不是集中營,而是亂葬崗:名為「安樂死」計畫的納粹大屠殺工廠 朱家安/若我們總是為了未來而活,那我們真的活過嗎? CNN也是製造謬誤資訊的溫床?新聞如何強化我們的偏見 彭明敏/台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人民有作最後選擇的自由意志與權利 如果沒辦法立刻辭職怎麼辦?擺脫「職業倦怠」的第一步 看不見的新加坡低收入戶:照顧小孩與工作兩面兼顧是不可能的任務? 吳介祥/讓世界看見台灣:故宮作為一種國家符號的文化外交 葉浩/《反資本主義》:如何跟著大衛.哈維窺見世界危機與未來希望 萬毓澤/身處亂世的我們,該如何撼動資本主義的高牆? 伍碧雯/流離失所的猶太人:如何閱讀厚實沉重的猶太近代百年史? 看更多內容 留言區 鳴人選書 編輯室嚴選好文好書,作為各種議題的延伸閱讀。

最新文章 吳子毅/始於出生,不終於死亡——法律如何看待往生者 夏天到了!想成為游泳教練嗎?32個常見的工作問題(下) 夏天到了!想成為游泳教練嗎?32個常見的工作問題(上) 邱宇弘/彰基白色巨塔震出勞權裂隙:主治醫師何時才能安心行醫? 紅碼防上訪?「健康碼」果然淪為中共濫權維穩工具 最多瀏覽 《我的出走日記》:如何解放受社會束縛的自我?一段關係與情感的自白 登山商業團管理之始?透視山域活動定型化契約草案的影響 澎湖二戰「神明擋炸彈」傳說史實與真情(上):離島神明炸彈接很大? 雨燕無巢可歸:政府的自作聰明是導致生態破壞的元兇? 人類遲早會相信AI有意識,因為人類想要AI有意識 鳴人堂臉書專頁 鳴人堂 TO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