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都會區青少年偶像崇拜文化之研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論文摘要由於過去雖然有關於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一些研究,但是這些研究鮮少以青少年性別和階級因素來探究崇拜偶像的不同,因此本研究欲從階級文化、性別觀點出發,探究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206.189.149.24)您好!臺灣時間:2022/08/0614:46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林兆衛研究生(外文):Chao-Wei,Lin論文名稱:台北都會區青少年偶像崇拜文化之研究論文名稱(外文):Socialclass,gender,andadolescents''idolizationculture指導教授:張建成指導教授(外文):Jason,Chang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學門:教育學門學類:綜合教育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02畢業學年度:90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208中文關鍵詞:社會階級、青少年、偶像崇拜、性別外文關鍵詞:socialclass、gender、adolescent、popularculture、idolization相關次數: 被引用:53點閱:2178評分:下載:0書目收藏:14 由於過去雖然有關於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一些研究,但是這些研究鮮少以青少年性別和階級因素來探究崇拜偶像的不同,因此本研究欲從階級文化、性別觀點出發,探究勞工階級和中上階級學生對偶像崇拜行為的差異,研究目的如下:一、探討兩所不同社經背景學校的國中生崇拜偶像的類別和行為。

二、剖析兩所不同社經背景學校的國中生經由那些管道認識和崇拜偶像。

三、瞭解兩所不同社經背景學校的國中生欣賞偶像那些特質和其影響。

四、探究兩所學校內不同性別和社經背景國中生崇拜偶像的差異。

五、歸納兩所社經背景不同學校的國中生偶像崇拜行為對教育的意義。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中的觀察與訪談法蒐集資料,研究對象為台北都會區兩所國中的二年級學生,一所國中位於中上階級為主的社區,另一所位於勞工階級為主的社區。

觀察內容主要以學生下課時間與其他活動,所表現出的偶像崇拜行為為主,觀察資料主要是補訪談資料的不同。

訪談則是針對學生崇拜偶像的行為、崇拜原因、崇拜偶像影響和性別關係,進行訪談。

觀察及訪談資料均轉錄成逐字稿並根據逐字稿進行編碼,發展出主題與項目,進行分析與解釋。

經過探討之後,本研究得到下列結論:一、三星人物成為兩階級學校國中生最主要的崇拜對象,師長失去偶像地位。

二、國中生崇拜偶像多以男性偶像為主。

三、女生崇拜偶像的強度較高,並且以勞工階級學校的女生為然。

四、大眾媒體已普遍影響兩個階級學校的青少年,但接觸管道及頻率仍以勞工階級為多。

五、文化工業所生產的偶像商品,以勞工階級及女性消費程度較高。

六、同儕會增強青少年認同偶像,尤其是勞工階級的青少年更為顯著。

七、崇拜偶像成為青少年休閒生活的重心,尤以勞工階級為然。

八、青少年藉由偶像崇拜獲得身份認同,甚至認同異文化。

基於上述結論,本研究對未來後續研究提出一些建議,備供參考。

Thisstudyexplorestheidolizationcultureofteenagersintermsofclassandgenderdifferences.Itemploysparticipantobservationandsemi-structuredinterviewtechniquestocollectidolization-relateddatafromtwojuniorhighschoolsinTaipei.Oneisinaworking-classcommunityandtheotheramiddle-upper-classcommunity.Themajorfindingsareasfollows:1.Theso-calledthreestars(singers,moviestarsandsportsmen)havebeenidentifiedasthemostfavoriteidolsbystudentsinbothschools.Theschool-teachersarenolongerontheiridollist.2.Theidolsthatjuniorhighschoolstudentslikemostare,byandlarge,male.3.Girlsidolizestarsmoreoftenthanboys,especiallyintheworking-classschool.4.Girlsandworking-classstudentsconsumemoreidolproductsmerchandisedbytheculturalindustries.5.Studentsoftheworking-classschoolconnectmorewiththemassmediawhichhasevidentlycausedanimmenseimpactonadolescents’idolization.6.Peergroupservesascatalystforthefacilitationofidentificationwithidols,especiallyinthelifeworldofworking-classstudents.7.Theworking-classstudentsusuallyhaveagrandtimewithidolization-relatedactivitieswhentheyareatleisure.8.Idolizationplaysanimportantpartintheprocessofadolescents’identityformation,andsomeofthemevenwanttolearnaforeignculturesimplybecausetheiridolsarebroughtupinit.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第二節研究範圍與名詞釋義....................................4第二章文獻探討第一節偶像崇拜相關理論......................................7第二節國內外相關研究.......................................24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第一節研究方法與步驟.......................................37第二節前導研究.............................................44第三節研究場地............................................................48第四節資料蒐集過程.........................................56第五節資料分析與處理.......................................63第四章研究發現與討論第一節國中生最喜歡的偶像...................................65第二節國中生偶像崇拜的來源與行為..........................102第三節國中生偶像崇拜的教育意涵............................140第五章結論與建議第一節結論.................................................161第二節建議.................................................169參考書目.....................................................171附錄一:問卷.................................................179附錄二:訪談大綱.............................................182附錄三:公園國中訪談.........................................183附錄四:工廠國中訪談.........................................195圖表目次表2-1台灣近年研究之偶像崇拜對象歸納表.......................25表2-2偶像吸引力表...........................................28表2-3有關偶像訊息來源的相關研究結果摘要表表.................31圖3-1研究循環圖.............................................41圖3-2資料分析圖.............................................43表3-3問卷偶像排序表........................................38表3-4研究對象家長教育程度對比表.............................39表3-5研究對象家長職業比較表.................................40表3-6公園國中女生受訪者的特徵簡介表.........................46表3-7公園國中男生受訪者的特徵簡介表.........................47表3-8公園國中訪談對象及時間表...............................47表3-9工廠國中女生受訪者的特徵簡介表.........................48表3-10工廠國中男生受訪者的特徵簡介表........................49表3-11工廠國中訪談對象及時間表...............................50表3-12公園國中觀察時間表.....................................51表3-13工廠國中觀察時間表.....................................51表4-1公園國中兩次問卷三星人物中女性偶像比率表...............66表4-2工廠國中兩次問卷三星人物中女性偶像比率表...............67表4-3兩個不同階級學校兩次問卷最喜歡偶像前五名比較表..........69表4-4兩個階級學校學生喜歡偶像類型比較表......................79表4-5兩個階級學校學生喜歡偶像原因比較表......................90表4-6兩個階級學校學生討厭偶像類型比較表.....................100表4-7兩個階級學校學生接觸偶像管道比較表.....................108表4-8兩個階級學校學生蒐集偶像資訊比較表.....................117表5-1研究結果歸納表.........................................161 一、中文部份王文科(1995)。

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淑娟(1999)。

麗水國小五年級學生次文化的人種誌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朴允哲(1995)。

中華民國臺灣社會階級和階級意識:以中產階級為分析核心,國立臺灣大學社會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朱龍祥、陸洛(2000)。

流行歌曲歌迷偶像崇拜的心態與行為初探,應用心理研究8期,171-208。

何星亮(1991)。

圖騰文化與人類諸文化的起源,北京:中國文聯印刷店。

何星亮譯,XahtyhH.E.著(1993)。

圖騰崇拜,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何庸一譯,佛洛依德著(1995)。

圖騰與禁忌,台北:志文出版社。

余德慧(1991)。

中國人的青春崇拜。

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吳明清(1991)。

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淑玲(1996a)。

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價值關係之研究(上),教育研究文摘37:3(218),166-190。

吳淑玲(1996b)。

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價值關係之研究(下),教育研究文摘37:4(219),157-175。

李丁讚、陳兆勇(1998),衛星電視與國族想像:以衛星中文台的日劇為觀察對象,新聞學研究56,9-34。

李天鐸(1998)。

跨國傳播媒體與華語流行音樂的政治經濟分析,當代7:125,54-71。

李長貴(1984)。

組織行為學,台北:台灣中華。

言淵功一(1998)。

全球文化在台灣:全球本土化與現代性的「芳香」,當代125期,14-38。

岳曉東(1999)。

偶像與榜樣選擇的代溝差異,香港和長沙成年人的見解,香港社會科學學報15期,27-51。

林英貴(1987)。

台北地區國中生電視明星認同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邱魏頌正、林孟玉(2000)。

從當代流行文化看消費者從眾行為--以日本流行商品為例。

廣告學研究15,頁115-137。

胡幼慧(1996)。

焦點團體法,收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孫立群(1999),日本卡通對青少年消費文化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孫季思(1995)。

人生的偶像崇拜,台北縣:新雨出版。

翁嘉銘(1996)。

迷迷之音:蛻變中的台灣流行歌曲,台北:萬象。

高士雄、姚曉瑛、徐素華(1997)。

國小高年級學童偶像類型之研究─以臺東縣為例,社會科教育學刊7期,136-157。

涂爾幹著,芮傳明、趙學元譯(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

張君玫、黃鵬仁譯,RobertBocock著(1996)。

消費,台北:巨流。

張春興、林清山合著(1981)。

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酒雄等(1993)。

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10,261-322。

張智雅(2000)。

偶像崇拜與青少年認同─以台灣流行音樂歌迷為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花蓮。

許坤結(1995)。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與教育工作,神學論集103,135-144。

許展榮(1997)。

請重視學生崇拜偶像的問題,國教輔導34(2),39-40。

郭生玉(1995)。

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郭致君(2001)。

台北地區國中生偶像崇拜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陳坤宏(1995)。

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

陳淑湘(1999)。

青少年休閒生活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休閒同儕關係、休閒活動選擇與休閒無聊感之型態分析,靜宜青少年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中縣。

陳祥裕、許歆宜(1998)。

國小高年級學童偶像崇拜情形與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傳習16,29-50。

喬繼堂(1993)。

中國人的偶像崇拜,台北市:百觀出版社。

彭倩文譯,SimonFirth著(1994)。

搖滾樂社會學,台北市:萬象出版。

曾文志、劉玲君(1995)。

青少年對偶像、流行歌曲、流行用語之看法與態度,學生輔導通訊41,144-148。

黃牧仁譯(1999),PhilErwin著。

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黃政傑(1996)。

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

台北:漢文。

黃淑君(2000),社會階級與青少年性別世界之建構─以台北都會區兩所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黃德祺(2000)。

誰是哈日族?日本電視節目收視率分析,廣告雜誌(2000年六月號),118-122。

黃識銘(1999),「生活型態」、「消費態度」與「消費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台灣地區世代群剖析,私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中壢市。

楊瑞明(2001)。

網路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頭城家商學報第一期,14-33。

楊蕙菁(1998)。

從「小虎隊」到「四大天王」--台灣流行音樂偶像崇拜現象。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溫世頌(1997)。

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三民出版社。

廖炳惠(2000),台灣流行文化批判,當代雜誌149,76-95。

劉黎兒(2000),後偶像時代來臨,通才偶像成新寵,新新聞678,141-142。

劉曉倫(2001),國中學生崇拜影視明星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南市。

潘英(1985)。

中國上古史新探:中國上古政治社會變遷之指標,台北市:明文書店。

簡慶哲(1980)。

國中學生認同對象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市。

二、英文部份AmiramRaviv,DanielBar-Tal,AlonaRaviv&AsafBen-Horin.(1996).Adolescenceidolizationofpopsinger:causes,expressions,andreliance.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ce,Vol.25,No.5,631-650.Andersen,Nail(1996).Adolescentcultureandmusic.Emergencylibrarian,Vol.24Issues2,30-32.Bennett,Countney(2002).Fanclubconfession:Teensunderestimateinfluenceofcelebrityidols.PsychologytodayJanuary/February,18.Benninghaus,C.&Kotz,K.,(2001).What''sagegottodowithit?Youthandgenderintwentieth-centuryGermany.JournalofWomen''sHistory,Vol.13,No.1,207-209.Brasor,Philip&Masako,Tsubuku.(1997).IdolChatter:Theevolutionofj-Pop.Japanquarterly(April-June),55-65.Campbell,W.J.(1962).TelevisionandtheAustralianadolescent.Sydney:AngusandRobertson.Cheng,Sheung-Tak(1997).Physhologicaldeterminantsofidolatryinadolescents.Adolescence,Vol.32Issue127,687-692.Creswell,J.W.(1998).Qualitativeinquiryandresearchdesign:choosingamongfivetraditions.CA:sage.Denzin,N.K.&Lincoln,Y.S.(1998).Strategiesofqualitativeinquiry.CA:Sage.Denzin,N.K.&Lincoln,Y.S.(Eds.)(1998).Analyzingtalkandtext.Handbookofqualitativeresearc.33-55.California:Sage.Denzin,N.K.(1989a).Interpretiveinteractionism.NewburyPark:CA:Sage.Denzin,N.K.(1989b).Theresearchact(3rded.).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Denzin,N.K.&Lincoln,Y.S.(Eds.)(1998).TheinterviewfromStructuredQuestionstoNegotiatedText.Handbookofqualitativeresearch.645-672.California:Sage.Duck,J.M.(1990).Children’sideals:theroleofreal-lifeversusmediafigures.AustralianJournalofPsychology,42,19-29.Faber,R.J.(1992).Moneychangeseverything,Americanbehavioralscientist,Vol.35,Issue:6,Jul/Aug,17-46.Fetterman,D.M.(1998).Ethnographystepbystep.NewburyPark,CA:Sage.Field,P.A.,&Morse,J.M.(1991).Nursingresearch:theapplicationofqualitativeapproaches.London:Chapman&Hall.Fielding,N.G.,&Fielding,J.L.(1986).Linkingdata.BeverlyHills,CA:Sage.Flick,U.(1992).Triangulationrevisited:Strategyofvalidationoralternative?Journalforthetheoryofsocialbehaviour,22,175-198.Frey,C.U.&Rothlisberger,C.(1996).Socialsupportinhealthyadolescents.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ce25,17-31.Havighurst,R.J.&MacDonald,D.V.(1955).DevelopmentoftheidealselfinNewZealandandAmericanchildren.Journalofeducationalresearch,49,263-273.Havighurst,R.J.,Robinson,M.Z.&Dorr,M.(1946).Thedevelopmentoftheidealselfinchildhoodandadolescence.Journalofeducationalresearch,49,241-257.Hill,RobertE.(1995).Adolescenceandoldage,part1:terminal,problemculturesinAmericansociety.Educationalgerontology21(3),275-283JohnStorey(1993).Anintroductiontoculturaltheoryandpopularculture.London&NewYork:HarvesterWheatsheaf.Kiesler,C.A.&Kiesler,S.B.(1969).Conformity,Ma:Addison-Wesley,7-25.Kvale,Steinar(1996).Interviews:Anintroductiontoqualitativeresearchinterviewing.CA:sage.Larson,R.(1995).Secretsinthebedroom:Adolescents’privateuseofmedia.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ce24(5).535-547.McQuail,D.(1997).AudienceAnalysis.Sage.Morrison,j.&AndersT.F.(1999).Interviewingchildrenandadolescents:skillsandstrategiesforeffectiveDSM-IVdiagnosis.NY:theGuilfordPress.Morse,J.M.(1986).Qualitativeresearch:issuesinsampling.InP.L.Chinn.(Ed.),Nursingresearchmethodology:Issuesandimplementation,181-193.Rockville,MD:Aspen.Morse,J.M.(1991).Strategiesforsampling.InJ.M.Morse.(Ed.),Qualitativenursingresearch:Acontemporarydialogue(rev.ed.),127-145.CA:Sage.Nelson,C.,Treichler,P.A.,&Grossberg,L.Culturalstudies.InL.Grossberg,C.Nelson,&P.A.Treichler(1992).(Eds.),Culturalstudies.1-16.NewYork:Routledge.R.M.Lerner&F.A.Villarruel(1998).Adolescence.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thesociologyofeducation.729-734.Roe,K.(1985).Swedishyouthandmusic:listeningpatternsandmotivations.CommunicationResearch,12,353-362.Roe,K.(1995).Adolescents’useofsociallydisvaluedmedia:towardsatheoryofmediadelinquency.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ce,24(5),617-629.Sebald,H.(1984).Adolescence:socialPsychologicalAnalysis(3rded.).Prentice-Hall,EnglewoodCliffs,NJ.Spiegler,Marc(1996).Marketingstreetculture:bringinghip-hopstyletothemainstream,Americandemographics,Novermber,29-34.Steel,J.R.&Brown,J.D.(1995).Adolescentroomculture:studyingmediainthecontextofeverydaylife.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ce,24(5),551-570.Teigen,KarlH.,Normann,Hanne-TrineEngdal,BjΦrkheim,JanO.&Helland,Sturla(2000).Whowouldyoumostliketobelike?Adolescence’idealsatthebeginningandtheendofthecentury.Scandinavianjournalofeducationalresearch44(1),5-26.Tuckman,B.W.(1978).Conductingeducationalresearch(2nded.).NewYork:harcourtBraceJovanovich.Wheeler,D.K.(1961).DevelopmentoftheidealselfinWesternAustralianyouth.Journalofeducationalresearch,54,163-167.Wollcott,H.F.(1995).TheArtoffieldwork.WalnutCreek,CA:Sage.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生活型態、消費態度與消費行為之關聯性研究 2. 日本卡通對青少年消費文化影響之研究 3. 青少年休閒生活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休閒同儕關係、休閒活動選擇與休閒無聊感之型態分析 4. 國小高年級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之研究 5. 台北地區國中生電視明星認同研究 6. 國中學生認同對象之研究 7. 麗水國小五年級學生次文化的人種誌研究 8. 台北地區國中生偶像崇拜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9. 偶像崇拜與青少年認同--以台灣流行音樂歌迷為例 10. 國中學生崇拜影視明星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 11. 國小高年級學童控制信念、自我概念、偶像崇拜行為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12. 國小性別平等教育統整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以「身體意象」主題為例 13. 社會階級與青少年性別世界之建構--以台北都會區兩所國中為例 14. 從小虎隊」到「四大天王」─台灣流行音樂偶像崇拜現象   1. 蘇東平(民71):生活壓力與疾病。

臨床醫學,9卷4期,303-310頁。

2. 李丁讚、陳兆勇(1998),衛星電視與國族想像:以衛星中文台的日劇為觀察對象,新聞學研究56,9-34。

3. 李天鐸(1998)。

跨國傳播媒體與華語流行音樂的政治經濟分析,當代7:125,54-71。

4. 盧俊宏(民79):大專運動員運動競賽特質性焦慮之研究。

體育學報, 5. 廖主民(民82):心理因素與運動傷害。

體育與運動,87卷,30-39頁。

6. 季力康(民84):運動員的心理技能訓練。

大專體育,19期,4-8頁。

7. 朱龍祥、陸洛(2000)。

流行歌曲歌迷偶像崇拜的心態與行為初探,應用心理研究8期,171-208。

8. 岳曉東(1999)。

偶像與榜樣選擇的代溝差異,香港和長沙成年人的見解,香港社會科學學報15期,27-51。

9. 邱魏頌正、林孟玉(2000)。

從當代流行文化看消費者從眾行為--以日本流行商品為例。

廣告學研究15,頁115-137。

10. 高士雄、姚曉瑛、徐素華(1997)。

國小高年級學童偶像類型之研究─以臺東縣為例,社會科教育學刊7期,136-157。

11. 許坤結(1995)。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與教育工作,神學論集103,135-144。

12. 許展榮(1997)。

請重視學生崇拜偶像的問題,國教輔導34(2),39-40。

13. 陳祥裕、許歆宜(1998)。

國小高年級學童偶像崇拜情形與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傳習16,29-50。

14. 廖炳惠(2000),台灣流行文化批判,當代雜誌149,76-95。

15. 劉黎兒(2000),後偶像時代來臨,通才偶像成新寵,新新聞678,141-142。

  1. 偶像崇拜與青少年認同--以台灣流行音樂歌迷為例 2. 追星族的新人:少女時代男性迷群的消費與認同 3. 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 4. 台北地區國中生偶像崇拜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5. 國小高年級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之研究 6. 流行音樂歌曲歌迷偶像崇拜的行為與心態初探 7. 青少年漫畫閱讀文化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兩所國中為例 8. 日本卡通對青少年消費文化影響之研究 9. 青少年偶像崇拜傾向與崇拜延伸消費之研究 10. 國民中學青少年次及文化、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 11. 青少年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偶像崇拜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地區高職生為例 12. 偶像崇拜與消費行為之研究---以高中職為例 13. 國中學生崇拜影視明星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 14. 偶像崇拜在青少年同儕關係與自尊、歸屬需求之間的角色 15. 群體規範、認知、認同對產品態度與忠誠度的影響---以青少年之偶像崇拜行為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