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饅頭-美食典故:割包刈包虎咬豬,尾牙為啥要吃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割包、刈包、虎咬豬分不清? 「割包」相傳是三國時代的張飛,以刀割饅頭夾肉食用而得名。
而割包也雅 ...
美食典故:割包刈包虎咬豬,尾牙為啥要吃它?
2018年12月04日 傳統文化
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是尾牙,過了尾牙就可以等著過年了。
依照台灣傳統習俗,人們喜歡在尾牙吃刈包。
刈包像蒸饅頭夾滷肉的概念,吃起來香濃可口。
但到底為甚麼要在尾牙吃刈包呢?
為啥要做尾牙?
尾牙,也稱為喫尾牙或尾牙聚餐,源於民間商家習俗。
每月初二、十六這兩天都要拜土地公,這種祭拜儀式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稱為頭牙,十二月十六日就叫做尾牙。
舊時民間在二月初二土地公誕辰祭拜之後,東家要宴請夥計,到了十二月十六日也要拜土地公,仍然要宴請夥計。
現在老板請員工吃尾牙犒賞員工一年的辛苦,另一方面尾牙聚餐也變為員工們增進情感的一種方式。
以前的尾牙大都訂在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現在則比較隨意,只要在過年之前,老板安排任何一天犒賞員工辦尾牙宴都可以,沒有特定的日期了。
割包、刈包、虎咬豬分不清?
「割包」相傳是三國時代的張飛,以刀割饅頭夾肉食用而得名。
而割包也雅稱為「刈包」,因刈(ㄧˋ)有「割」之意。
割包也被稱為「掛包」,是因「割」的台語發音為ㄍㄨㄚˋ與「掛」同音。
「割包」又為何稱為「虎咬豬」呢?因為打開後的「割包」,外形酷似老虎的大嘴巴,人們在食用時,中間夾塊煮熟的豬五花肉,再佐以酸菜、糖粉、香菜、花生粉等,此時食物的整體外形,就彷彿「老虎在咬食豬肉」,故俗稱為「虎咬豬」。
香Q的割包與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巧妙融合,吃起來滑順又不油膩;酸菜與糖粉交織出酸甜的滋味;香菜與花生粉有增加香氣的效果,可媲美為「中國的漢堡」。
尾牙為啥吃刈包?
台灣的工商企業每月農曆十六都會準備牲醴、金紙祭祀土地公,以祈福招財,這種儀式稱為「做牙」。
在正月初二的首次做牙稱為「頭牙」,而在十二月十六日的最末次做牙稱為「尾牙」。
而一般的民眾也會準備三牲祭拜土地公,以祈福招財,在這天晚上,人們喜歡吃刈包,因其外形像「錢包」,象徵來年發大財,人人希望吃了它後能夠發財、錢包滿滿用不完!
參考1:農曆查詢
參考2:大紀元
回上頁
文章分類
精彩活動美味麵食客人評價傳統文化創意饅頭料理健康養生媒體報導
延伸文章資訊
- 1割包刈包 - iTaigi 愛台語
- 2刈包
臺灣日常中,「刈包」一詞慣以臺語「kuah-pau」(割包)發音,台灣日治時期台日大辭典即有記載,以台灣語假名標注發音為コアパウ(此處省略聲調符號)。由於戰後國民政府在 ...
- 3"割包kuah-pau" -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詞目, 割包 ; 音讀, kuah-pau ; 釋義, 刈包。用麵粉做成扁饅頭的形狀,中間有開口,通常夾入滷肉、酸菜、花生粉等配料一起吃。或稱「虎咬豬」(hóo-kā-ti),因形狀像錢包, ...
- 4刈包-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割包(台羅:Kuah-pau),亦作刈包,為臺灣知名小吃之一,常見是將發酵的麵餅蒸熟後的中夾入炕肉、酸菜及其他餡料的麵食,原型源起於福建省福州的「虎咬豬」。
- 5刈包-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