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崇拜與青少年認同--以台灣流行音樂歌迷為例 - 碩博士論文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論文名稱:偶像崇拜與青少年認同-以台灣流行音樂歌迷為例院校系組: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畢業時間及摘要別:八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論文提要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206.189.149.24)您好!臺灣時間:2022/08/0614:47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張智雅研究生(外文):Changchiya論文名稱:偶像崇拜與青少年認同--以台灣流行音樂歌迷為例論文名稱(外文):IdolizationandYouthidentification指導教授:萬育維指導教授(外文):YuweiWanne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慈濟醫學院系所名稱:社會工作研究所學門:社會服務學門學類:社會工作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00畢業學年度:88語文別:中文中文關鍵詞:偶像崇拜、青少年認同、歌友會外文關鍵詞:idolization、youthidentity、singerfansclub相關次數: 被引用:115點閱:5031評分:下載:915書目收藏:20 論文名稱:偶像崇拜與青少年認同-以台灣流行音樂歌迷為例院校系組: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畢業時間及摘要別:八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論文提要研究生:張智雅指導教授:萬育維博士論文摘要:由於社會結構與生活型態劇變,許多青少年的行為也以一種更強烈鮮明的型態引起社會大眾的注意及議論,而「偶像崇拜」便是顯而易見的例子,本研究為對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行為做更深入的了解,以質性研究深度訪談的方式,收集十四位受訪者偶像崇拜自我描述的資料,探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意義及影響。

主要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對於偶像的選擇,除了一般認知外在的條件外,還包含多重要素的交互影響,而且他們大都能清楚地區辦出自己偶像的獨特性。

歌迷為表現對偶像的支持,創造的儀式包含消費偶像相關商品-靜態及動態;偶像相關活動的參與-簽唱會、電視錄影、歌友會等;最獨特及重要的部份為偶像相關文本的自我創作。

而偶像崇拜對於青少年的影響可分為三個部份來說明,1.偶像本身:理想的異性條件、模仿的對象、緩衝壓力的工具、協助自我認知及能力的發展、價值觀及宗教信仰的導引。

2.偶像文本創作:讓青少年生活更富變化、引發青少年對自我能力的發掘及肯定、有深刻的記憶可尋、找到認同的力量。

3.參加歌友會對青少年的影響:拓展人際關係、與成員的經驗交流幫助青少年自我反省及思考、歌友會組織的再教育功能。

另外要特別提到,在上述影響中,認同在青少年偶像崇拜過程中,所發揮增強及循環的作用。

最後藉由本研究的研究內容及建議,盼能開啟外界對青少年偶像崇拜現象新的認識,並提供了解青少年行為的另一途徑。

關鍵詞:偶像崇拜、青少年認同、歌友會 IdolizationandyouthidentityAbstractDuetosocialstructureandlife-stylehadchanged.Alotofteenager’sbehaviorusedaveryobviouspatternthatcausedthepublicattentionsanddiscussions.Then“idolization”wasanobviouslyexampleincases.Wewantedtoknowmoredetailsandhavecollectedmanyinformationfrom14interviewerofidolizationintheirownwordsbymeansofin-depthinterview.Alsowewereinquiredintosomemeaningsandtremendousinfluenceofidolizationtoteenagers.Themainstudiesfoundthatteensalmostchosetheiridolsbytheirappearance.Forthisreason,includedmanydifferencekeyelementsthatteensshouldunderstandidol’suniqul-style,teensfanshavetosupportandcreatetheiridols.Forexample,buyinganyrelatedmerchandisesandactivitiesincludesignaturemeetingtelerecordingandsingerfansclub.Also,self-creativetextwasmostspecialandthepartofimportantforidolrelatedversion.Therewerethreepartsofinfluenceidolizationstoteenagers.Thefirstofall,idolswillbeanidealfactorsandimitativeobject,reducingpressure’sway,assistingself-recognitionandtodeveloptheirabilities,canleadreligionsbelieftothem.Second,idolversioncreativemadeteens’lifemorechanging,bringteensintoself-ability’sexplorationandapproval.Theyhavefoundoutapprovablepowerandadeepmemoriesintheirmind.Third,participatingsingerfansclubincludedthatcanbeeffectedtoteens.Theyhavetoexplorrelationshipsandmember’sexperiencescanhelpteensself-examinationandthinking.Theorganizationfunctionofsingerfansclubshouldbeeducated.Moreover,weespeciallymentionedthatidentificationhavegivenmorepowerfulcirculative’seffectintheseinfluence.Therefore,wehopethatstudiescontentsandsuggestionscanofferwaystounderstandteens-behaviorfromthisresearch.Itcanopenpeopleoutsideuptothenewknowledgeoftheteens-idolization.Keywords:idolization,youthidentity,fansclub 目錄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研究緣起-----------------------------------1第一節研究目的-----------------------------------2第三節研究問題-----------------------------------2第二章文獻探討第一節青少年的社會與心理發展---------------------3第二節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意義及影響-----------------9第三節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原因-----------------------12第四節偶像崇拜與青少年認同理論-------------------18第三章研究方法第一節研究方法的使用-----------------------------24第二節研究對象-----------------------------------29第三節資料收集的過程與分析-----------------------32第四章訪談資料分析第一節歌手如何進入青少年歌迷的世界---------------35第二節認同偶像的表現-----------------------------39第三節偶像崇拜對青少年的影響及意義---------------50第五章議題討論與建議第一節研究結果摘要--------------------------------68第二節議題討論-----------------------------------75第三節研究建議-----------------------------------79第四節研究限制--------------------------------91第五節未來研究展望----------------------------93參考書目-------------------------------------------94附錄附錄一偶像崇拜相關研究之整理--------------------99附錄二排行榜-------------------------------------102附錄三聯絡唱片公司之名單-------------------------103附錄四訪談大綱-----------------------------------104附錄五訪談分析主題的對照-------------------------106附錄六訪談過程記錄實例一至十二------------------108附錄七與歌友會聯繫之傳真內容---------------------120附錄八尋求受訪者之詢問信函-----------------------121表次表一可信任度的內涵、指標與量化研究的對照表----------26表二提昇嚴謹性和可信度的策略-----------------------27表三訪談對象基本資料-------------------------------31圖次圖一資料收集流程-----------------------------------32 參考書目◎中文部份:奇摩電子報大成報影劇版.2000.03.13。

奇摩電子報民視新聞網.2000.04.03。

星報相思成災留言板.2000.03.26。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概論。

台北。

五南圖書。

李美枝.(1986).國中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攻擊性行為及收看電視習性的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3期:139-154。

黃安邦編譯.(1986).社會心理學。

台北。

五南圖書。

(原作者:DavidOSears,JonathanL.Freedman,L.AnnePeplau.原書名:SocialPsychology)。

林英貴.(1987).台北地區國中生電視明星認同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駕騂.(1985).青少年問題探究。

台北。

巨流圖書。

林勝義.(1988).學校社會工作。

台北。

巨流圖書。

黃俊傑等.(1988).都市青少年的價值觀。

台北。

巨流圖書。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

台北。

師大書苑。

呂民璿.(1990).青少年社會參與及社會適應。

台北。

巨流圖書。

莊懷義等.(1990).青少年問題與輔導。

台北。

國立空中大學用書。

謝錦芳譯.(1990).消費影像-美國文化與文化研究中的影像與修辭.當代雜誌.51期:42-52。

余德慧等.(1991).中國人的青春崇拜。

台北。

張老師出版社。

黃俊傑.(1991).台北市青少年生活意識與價值變遷之研究.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2部,23:1-88。

青輔會.(1991).全國青年輔導會議參考資料.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黃慧真譯.(1992).發展心理學。

台北。

桂冠圖書。

(原作者:SallyWendkosOlds,DianeE.Papalia.原書名:HumanDevelopment)彭寶瑩.(1992).一群社會新貴的掘起-談青少年次文化.學生輔導通訊.21期:88-90。

許臨高主編.(1992).「質化研究在社會工作界的應用」論見彙編。

台北。

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社工員訓練叢書。

張酒雄、陳枝烈、簡慶哲、張淑美.(1993).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10期:261-322。

蔣桂嫚.(1993).高中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奎喜.(1993).學生次文化的研究與評析.台灣教育,511期:1-10。

高強華.(1993).青少年次級文化的瞭解與應用.台灣教育,511期:11-15。

溫毓麒.(1993).淺析青少年次級文化.台灣教育,511期:25-27。

劉安彥、陳英豪.(1994).青少年心理學。

台北。

三民書局。

李茂興等譯.(1995).社會心理學。

台北。

揚智文化。

(原作者:ElliotAronson,TimothyD.Wilson,RobinM.Akert..原書名:SocialPsychology)。

范麗娟等.(1995).少年福利服務現況分析--以高雄市為例。

社區發展季刊.72期:95-104。

蘇建文等.(1996).發展心理學。

台北。

心理出版社。

盧建榮.(1996).台灣青少年認同文化的型塑.思與言.34(3):113-146。

丘彥南.(1996).國中生心理疾病的防治及心理衛生的保健.學生輔導月刊.42期:32-37。

江承曉.(1996).青少年壓力因應之探討.諮商與輔導月刊.131期:31-34。

戴嘉南、鄭照順.(1996).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之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學生輔導月刊.47期:128-142。

吳淑玲.(1996).國中生偶像崇拜與價值觀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37)3:166-190、(37)4:157-175。

陳奎喜.(1996).青少年次文化的社會學分析.台灣教育,546期:2-7。

彭懷真.(1996).新新人類新話題。

台北。

巨流圖書。

徐宗國.(1996).社會心理學。

台北。

五南圖書。

楊士隆.(1995).大眾傳播媒體與校園學生暴行.學生輔導雙月刊.37期:28-35。

闕漢中.(1995).家庭對青少年生活型態的影響-兼論家庭功能與對策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6).青少年白皮書(85年版)。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曾文志、劉玲君.(1996)青少年對偶像、流行歌曲、流行用語之看法與態度-調查報告(教育部委託高師大研究).學生輔導.41期:144-148。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台北。

巨流圖書。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青少年狀況調查報告.(1997)。

行政院主計處與青年輔導委員會合編。

高士雄、姚曉瑛、徐素華.(1997).國小高年級學童偶像崇拜類型之研究-以台東縣為例。

社會科教育學刊。

7期:136-157。

吳瓊洳.(1997).國中學生偶像崇拜之研究.輔導通訊.51期:49-51。

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

台北。

心理出版社。

朱龍祥.(1997).流行歌曲歌迷偶像崇拜的行為與心態初探。

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

台北。

巨流出版社。

(原作者:AnselmStraussandJuiletCorbin.原書名:BasicsofQualitativeResearch—GroundTheoryProceduresandTechniques)周逸芬編譯.(1997).發展與輔導。

台北。

五南圖書。

(原作者:JaneB.Brooks.原書名:THEPROCESSOFPRAENTING)林崇德.(1998).發展心理學。

台北。

東華書局。

楊蕙菁.(1998).從小虎隊到四大天王-台灣流行音樂偶像崇拜現象。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佩真.(1998).偶像文本的消費意義:迷與偶像關係之探討。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瓊洳.(1998).談國中生的重要他人.學生輔導.59期:106-111。

王煥琛、柯華葳.(1999).青少年心理學。

台北。

心理出版社。

鄭照順.(1999).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

台北。

心理出版社。

曾華源、郭靜晃.(1999).少年福利。

台北。

亞太圖書。

萬育維、張智雅.(2000).青少年偶像崇拜行為其社會意涵之初探.香港青年研究學報.第3卷.第1期:146-156。

◎英文部份:Banister,P.,Burman,E.,Parker,I.,Taylor,M.&Tindall,C.(1995),Qualitativemathodsinpsychology:aresearchguide,HongKong:Buckingham.CheungS.K(1997),IdentitySalience,Self-Discrepancy,andDepressiveExperiencesamongChineseEarlyAdolescents,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3):17-33。

Cheng,S.T.(1997).PsychologicalDeterminantsofidolatryinadolescent.Adolescent,32:687-692.Lincoln,Y.S.&E.G.Cuba(1985).Naturalisticinquiry.Chp.11:Establishingtrustworthiness.(pp.289-331).BeverlyHills:Sage.Raviv,A.,Bar-Tal,D.,Raviv,A.,andBen-Horin,A.(1996).AdolescentIdolizationofPopSinger:Causes,Express,andReliance.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t,5:631-650.VosslerJ.M.(1998).AgainsttheTide.MiddleSchoolJournal,29(5):60-66.Wills,T.A.,Mariani,J.,andFiler,M.(1996).Theroleoffamilyandpeerrelationshipsinadolescentsubstanceuse.Pierce,G.R.,Sarason,B.R.andSarason,I.G.(Ed),Handbookofsocialsupportandthefamily.NewYork:PlenumPublishingCorporation.Zastrow.C(1994),THEPRACTICEOFSOCIALWORK,California,ColePublishingCompany.參考書目◎中文部份:奇摩電子報大成報影劇版.2000.03.13。

奇摩電子報民視新聞網.2000.04.03。

星報相思成災留言板.2000.03.26。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概論。

台北。

五南圖書。

李美枝.(1986).國中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攻擊性行為及收看電視習性的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3期:139-154。

黃安邦編譯.(1986).社會心理學。

台北。

五南圖書。

(原作者:DavidOSears,JonathanL.Freedman,L.AnnePeplau.原書名:SocialPsychology)。

林英貴.(1987).台北地區國中生電視明星認同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駕騂.(1985).青少年問題探究。

台北。

巨流圖書。

林勝義.(1988).學校社會工作。

台北。

巨流圖書。

黃俊傑等.(1988).都市青少年的價值觀。

台北。

巨流圖書。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

台北。

師大書苑。

呂民璿.(1990).青少年社會參與及社會適應。

台北。

巨流圖書。

莊懷義等.(1990).青少年問題與輔導。

台北。

國立空中大學用書。

謝錦芳譯.(1990).消費影像-美國文化與文化研究中的影像與修辭.當代雜誌.51期:42-52。

余德慧等.(1991).中國人的青春崇拜。

台北。

張老師出版社。

黃俊傑.(1991).台北市青少年生活意識與價值變遷之研究.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2部,23:1-88。

青輔會.(1991).全國青年輔導會議參考資料.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黃慧真譯.(1992).發展心理學。

台北。

桂冠圖書。

(原作者:SallyWendkosOlds,DianeE.Papalia.原書名:HumanDevelopment)彭寶瑩.(1992).一群社會新貴的掘起-談青少年次文化.學生輔導通訊.21期:88-90。

許臨高主編.(1992).「質化研究在社會工作界的應用」論見彙編。

台北。

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社工員訓練叢書。

張酒雄、陳枝烈、簡慶哲、張淑美.(1993).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10期:261-322。

蔣桂嫚.(1993).高中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奎喜.(1993).學生次文化的研究與評析.台灣教育,511期:1-10。

高強華.(1993).青少年次級文化的瞭解與應用.台灣教育,511期:11-15。

溫毓麒.(1993).淺析青少年次級文化.台灣教育,511期:25-27。

劉安彥、陳英豪.(1994).青少年心理學。

台北。

三民書局。

李茂興等譯.(1995).社會心理學。

台北。

揚智文化。

(原作者:ElliotAronson,TimothyD.Wilson,RobinM.Akert..原書名:SocialPsychology)。

范麗娟等.(1995).少年福利服務現況分析--以高雄市為例。

社區發展季刊.72期:95-104。

蘇建文等.(1996).發展心理學。

台北。

心理出版社。

盧建榮.(1996).台灣青少年認同文化的型塑.思與言.34(3):113-146。

丘彥南.(1996).國中生心理疾病的防治及心理衛生的保健.學生輔導月刊.42期:32-37。

江承曉.(1996).青少年壓力因應之探討.諮商與輔導月刊.131期:31-34。

戴嘉南、鄭照順.(1996).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之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學生輔導月刊.47期:128-142。

吳淑玲.(1996).國中生偶像崇拜與價值觀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37)3:166-190、(37)4:157-175。

陳奎喜.(1996).青少年次文化的社會學分析.台灣教育,546期:2-7。

彭懷真.(1996).新新人類新話題。

台北。

巨流圖書。

徐宗國.(1996).社會心理學。

台北。

五南圖書。

楊士隆.(1995).大眾傳播媒體與校園學生暴行.學生輔導雙月刊.37期:28-35。

闕漢中.(1995).家庭對青少年生活型態的影響-兼論家庭功能與對策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6).青少年白皮書(85年版)。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曾文志、劉玲君.(1996)青少年對偶像、流行歌曲、流行用語之看法與態度-調查報告(教育部委託高師大研究).學生輔導.41期:144-148。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台北。

巨流圖書。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青少年狀況調查報告.(1997)。

行政院主計處與青年輔導委員會合編。

高士雄、姚曉瑛、徐素華.(1997).國小高年級學童偶像崇拜類型之研究-以台東縣為例。

社會科教育學刊。

7期:136-157。

吳瓊洳.(1997).國中學生偶像崇拜之研究.輔導通訊.51期:49-51。

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

台北。

心理出版社。

朱龍祥.(1997).流行歌曲歌迷偶像崇拜的行為與心態初探。

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

台北。

巨流出版社。

(原作者:AnselmStraussandJuiletCorbin.原書名:BasicsofQualitativeResearch—GroundTheoryProceduresandTechniques)周逸芬編譯.(1997).發展與輔導。

台北。

五南圖書。

(原作者:JaneB.Brooks.原書名:THEPROCESSOFPRAENTING)林崇德.(1998).發展心理學。

台北。

東華書局。

楊蕙菁.(1998).從小虎隊到四大天王-台灣流行音樂偶像崇拜現象。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佩真.(1998).偶像文本的消費意義:迷與偶像關係之探討。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瓊洳.(1998).談國中生的重要他人.學生輔導.59期:106-111。

王煥琛、柯華葳.(1999).青少年心理學。

台北。

心理出版社。

鄭照順.(1999).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

台北。

心理出版社。

曾華源、郭靜晃.(1999).少年福利。

台北。

亞太圖書。

萬育維、張智雅.(2000).青少年偶像崇拜行為其社會意涵之初探.香港青年研究學報.第3卷.第1期:146-156。

◎英文部份:Banister,P.,Burman,E.,Parker,I.,Taylor,M.&Tindall,C.(1995),Qualitativemathodsinpsychology:aresearchguide,HongKong:Buckingham.CheungS.K(1997),IdentitySalience,Self-Discrepancy,andDepressiveExperiencesamongChineseEarlyAdolescents,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3):17-33。

Cheng,S.T.(1997).PsychologicalDeterminantsofidolatryinadolescent.Adolescent,32:687-692.Lincoln,Y.S.&E.G.Cuba(1985).Naturalisticinquiry.Chp.11:Establishingtrustworthiness.(pp.289-331).BeverlyHills:Sage.Raviv,A.,Bar-Tal,D.,Raviv,A.,andBen-Horin,A.(1996).AdolescentIdolizationofPopSinger:Causes,Express,andReliance.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t,5:631-650.VosslerJ.M.(1998).AgainsttheTide.MiddleSchoolJournal,29(5):60-66.Wills,T.A.,Mariani,J.,andFiler,M.(1996).Theroleoffamilyandpeerrelationshipsinadolescentsubstanceuse.Pierce,G.R.,Sarason,B.R.andSarason,I.G.(Ed),Handbookofsocialsupportandthefamily.NewYork:PlenumPublishingCorporation.Zastrow.C(1994),THEPRACTICEOFSOCIALWORK,California,ColePublishingCompany.◎中文部份:奇摩電子報大成報影劇版.2000.03.13。

奇摩電子報民視新聞網.2000.04.03。

星報相思成災留言板.2000.03.26。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概論。

台北。

五南圖書。

李美枝.(1986).國中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攻擊性行為及收看電視習性的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3期:139-154。

黃安邦編譯.(1986).社會心理學。

台北。

五南圖書。

(原作者:DavidOSears,JonathanL.Freedman,L.AnnePeplau.原書名:SocialPsychology)。

林英貴.(1987).台北地區國中生電視明星認同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駕騂.(1985).青少年問題探究。

台北。

巨流圖書。

林勝義.(1988).學校社會工作。

台北。

巨流圖書。

黃俊傑等.(1988).都市青少年的價值觀。

台北。

巨流圖書。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

台北。

師大書苑。

呂民璿.(1990).青少年社會參與及社會適應。

台北。

巨流圖書。

莊懷義等.(1990).青少年問題與輔導。

台北。

國立空中大學用書。

謝錦芳譯.(1990).消費影像-美國文化與文化研究中的影像與修辭.當代雜誌.51期:42-52。

余德慧等.(1991).中國人的青春崇拜。

台北。

張老師出版社。

黃俊傑.(1991).台北市青少年生活意識與價值變遷之研究.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2部,23:1-88。

青輔會.(1991).全國青年輔導會議參考資料.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黃慧真譯.(1992).發展心理學。

台北。

桂冠圖書。

(原作者:SallyWendkosOlds,DianeE.Papalia.原書名:HumanDevelopment)彭寶瑩.(1992).一群社會新貴的掘起-談青少年次文化.學生輔導通訊.21期:88-90。

許臨高主編.(1992).「質化研究在社會工作界的應用」論見彙編。

台北。

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社工員訓練叢書。

張酒雄、陳枝烈、簡慶哲、張淑美.(1993).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10期:261-322。

蔣桂嫚.(1993).高中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奎喜.(1993).學生次文化的研究與評析.台灣教育,511期:1-10。

高強華.(1993).青少年次級文化的瞭解與應用.台灣教育,511期:11-15。

溫毓麒.(1993).淺析青少年次級文化.台灣教育,511期:25-27。

劉安彥、陳英豪.(1994).青少年心理學。

台北。

三民書局。

李茂興等譯.(1995).社會心理學。

台北。

揚智文化。

(原作者:ElliotAronson,TimothyD.Wilson,RobinM.Akert..原書名:SocialPsychology)。

范麗娟等.(1995).少年福利服務現況分析--以高雄市為例。

社區發展季刊.72期:95-104。

蘇建文等.(1996).發展心理學。

台北。

心理出版社。

盧建榮.(1996).台灣青少年認同文化的型塑.思與言.34(3):113-146。

丘彥南.(1996).國中生心理疾病的防治及心理衛生的保健.學生輔導月刊.42期:32-37。

江承曉.(1996).青少年壓力因應之探討.諮商與輔導月刊.131期:31-34。

戴嘉南、鄭照順.(1996).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之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學生輔導月刊.47期:128-142。

吳淑玲.(1996).國中生偶像崇拜與價值觀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37)3:166-190、(37)4:157-175。

陳奎喜.(1996).青少年次文化的社會學分析.台灣教育,546期:2-7。

彭懷真.(1996).新新人類新話題。

台北。

巨流圖書。

徐宗國.(1996).社會心理學。

台北。

五南圖書。

楊士隆.(1995).大眾傳播媒體與校園學生暴行.學生輔導雙月刊.37期:28-35。

闕漢中.(1995).家庭對青少年生活型態的影響-兼論家庭功能與對策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6).青少年白皮書(85年版)。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曾文志、劉玲君.(1996)青少年對偶像、流行歌曲、流行用語之看法與態度-調查報告(教育部委託高師大研究).學生輔導.41期:144-148。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台北。

巨流圖書。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青少年狀況調查報告.(1997)。

行政院主計處與青年輔導委員會合編。

高士雄、姚曉瑛、徐素華.(1997).國小高年級學童偶像崇拜類型之研究-以台東縣為例。

社會科教育學刊。

7期:136-157。

吳瓊洳.(1997).國中學生偶像崇拜之研究.輔導通訊.51期:49-51。

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

台北。

心理出版社。

朱龍祥.(1997).流行歌曲歌迷偶像崇拜的行為與心態初探。

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

台北。

巨流出版社。

(原作者:AnselmStraussandJuiletCorbin.原書名:BasicsofQualitativeResearch—GroundTheoryProceduresandTechniques)周逸芬編譯.(1997).發展與輔導。

台北。

五南圖書。

(原作者:JaneB.Brooks.原書名:THEPROCESSOFPRAENTING)林崇德.(1998).發展心理學。

台北。

東華書局。

楊蕙菁.(1998).從小虎隊到四大天王-台灣流行音樂偶像崇拜現象。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佩真.(1998).偶像文本的消費意義:迷與偶像關係之探討。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瓊洳.(1998).談國中生的重要他人.學生輔導.59期:106-111。

王煥琛、柯華葳.(1999).青少年心理學。

台北。

心理出版社。

鄭照順.(1999).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

台北。

心理出版社。

曾華源、郭靜晃.(1999).少年福利。

台北。

亞太圖書。

萬育維、張智雅.(2000).青少年偶像崇拜行為其社會意涵之初探.香港青年研究學報.第3卷.第1期:146-156。

◎英文部份:Banister,P.,Burman,E.,Parker,I.,Taylor,M.&Tindall,C.(1995),Qualitativemathodsinpsychology:aresearchguide,HongKong:Buckingham.CheungS.K(1997),IdentitySalience,Self-Discrepancy,andDepressiveExperiencesamongChineseEarlyAdolescents,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3):17-33。

Cheng,S.T.(1997).PsychologicalDeterminantsofidolatryinadolescent.Adolescent,32:687-692.Lincoln,Y.S.&E.G.Cuba(1985).Naturalisticinquiry.Chp.11:Establishingtrustworthiness.(pp.289-331).BeverlyHills:Sage.Raviv,A.,Bar-Tal,D.,Raviv,A.,andBen-Horin,A.(1996).AdolescentIdolizationofPopSinger:Causes,Express,andReliance.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t,5:631-650.VosslerJ.M.(1998).AgainsttheTide.MiddleSchoolJournal,29(5):60-66.Wills,T.A.,Mariani,J.,andFiler,M.(1996).Theroleoffamilyandpeerrelationshipsinadolescentsubstanceuse.Pierce,G.R.,Sarason,B.R.andSarason,I.G.(Ed),Handbookofsocialsupportandthefamily.NewYork:PlenumPublishingCorporation.Zastrow.C(1994),THEPRACTICEOFSOCIALWORK,California,ColePublishingCompany.  電子全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高中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 2. 國小教師轉化、互易領導與學生文化關係之研究 3. 線上遊戲的魅力-以重度玩家為例 4. 流行音樂歌曲歌迷偶像崇拜的行為與心態初探 5. 國小高年級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之研究 6. 台北地區國中生電視明星認同研究 7. 青少年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偶像崇拜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地區高職生為例 8. 台北地區國中生偶像崇拜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9. 國中學生崇拜影視明星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 10. 國小高年級學童控制信念、自我概念、偶像崇拜行為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11. 國中學生性別角色、同儕關係與性別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 12. 台北都會區青少年偶像崇拜文化之研究 13. 青少女流行音樂團體之研究:形象、身體文化與情慾流動 14. 越界的日本流行文化現象:「哈日族」十五人的生活風格實例研究   1. 林英貴.(1987).台北地區國中生電視明星認同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2. 黃俊傑.(1991).台北市青少年生活意識與價值變遷之研究.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2部,23:1-88。

3. 彭寶瑩.(1992).一群社會新貴的掘起-談青少年次文化.學生輔導通訊.21期:88-90。

4. 張酒雄、陳枝烈、簡慶哲、張淑美.(1993).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10期:261-322。

5. 高強華.(1993).青少年次級文化的瞭解與應用.台灣教育,511期:11-15。

6. 溫毓麒.(1993).淺析青少年次級文化.台灣教育,511期:25-27。

7. 丘彥南.(1996).國中生心理疾病的防治及心理衛生的保健.學生輔導月刊.42期:32-37。

8. 江承曉.(1996).青少年壓力因應之探討.諮商與輔導月刊.131期:31-34。

9. 戴嘉南、鄭照順.(1996).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之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學生輔導月刊.47期:128-142。

10. 吳淑玲.(1996).國中生偶像崇拜與價值觀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37)3:166-190、(37)4:157-175。

11. 楊士隆.(1995).大眾傳播媒體與校園學生暴行.學生輔導雙月刊.37期:28-35。

12. 高士雄、姚曉瑛、徐素華.(1997).國小高年級學童偶像崇拜類型之研究-以台東縣為例。

社會科教育學刊。

7期:136-157。

13. 吳瓊洳.(1998).談國中生的重要他人.學生輔導.59期:106-111。

14. 林英貴.(1987).台北地區國中生電視明星認同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黃俊傑.(1991).台北市青少年生活意識與價值變遷之研究.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2部,23:1-88。

  1. 流行音樂歌曲歌迷偶像崇拜的行為與心態初探 2. 流行音樂歌手形象、偶像崇拜與消費行為關係研究 3. 青少年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偶像崇拜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地區高職生為例 4. 青年粉絲對韓國偶像崇拜、周邊商品知覺價值與購買意願關係之研究 5. 群體規範、認知、認同對產品態度與忠誠度的影響---以青少年之偶像崇拜行為為例 6. 偶像崇拜與消費行為之研究---以高中職為例 7. 青少女流行音樂團體之研究:形象、身體文化與情慾流動 8. 國小高年級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之研究 9. 偶像崇拜在青少年同儕關係與自尊、歸屬需求之間的角色 10. 台北地區國中生偶像崇拜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11. 國小高年級學童控制信念、自我概念、偶像崇拜行為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12. 青少年偶像崇拜傾向與崇拜延伸消費之研究 13. 台北都會區青少年偶像崇拜文化之研究 14. 青少年偶像崇拜與周邊商品消費行為之研究 15. 國中學生崇拜影視明星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