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六) - 美國佛教會電腦資訊庫功德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六) 日常法師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零二卷A面 是自己啊!實際上,在觀察這個力量,當我們真正的體驗到了,這個有支的力量以後,我們就發現 ... 上一頁目錄下一頁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六)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六)                 日常法師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零二卷A面   是自己啊!實際上,在觀察這個力量,當我們真正的體驗到了,這個有支的力量以後,我們就發現下一生,固然是這個力量啊,引導你去。

就是我們眼前的任何一件事情啊,下一個步驟怎麼個作法?都是這個力量推動你,所以叫引生後有啊,有大勢力。

這個後有就是從現在向後去你的行為,它主要的,就是這力量在推動你。

主要的就是這力量在推動你。

那麼,所以我們曉得苦要避免苦,那麼找到苦因,那現在推向你苦的是這個。

你要快樂,推向你樂的是這個。

然後你觀察到這個力量的存在以後,你進一步說,嗯!對,現在我找到了。

那毛病在這地方。

啊!問題在這地方。

問題在這地方所以你捉到以後,你在這上面說,如果它為什麼?為什麼會轉向這個方向,或者向那個方向。

這個方向是流轉生死,這個方向是還滅生死。

那麼,那時候你啊!了解這因由。

所以順著無明相應的愛取的話,就流轉。

然後呢?順著正知見相應的,這精進、善法欲的話,就還滅。

就這樣。

所以當你觀察到了這以後的話,你起心動念等等的話,那就是非常明白,非常清楚的。

就是在因地上面防它。

所以對於整個的,我們的這概念啊,很清楚,很清楚了。

否則的話,我們任何一人,事情到了那時候啊,你就沒有力量,也沒有辦法擋得住。

昨天我們這裡有一位同修離開這地方。

嗯!他就跟我說,來了以後啊,他非常歡喜非常好。

那麼這個走的時候,他也跟我說,唉!聽了這廣論實在好啊。

但是既然實在好,為什麼要走呢?,也就說,因為他沒來之前,那時候已經接觸那個什麼?他就非常羨慕這地方,一直心心念念覺得啊!這是很好的因緣。

但是呢?後來其他的因緣就把他叉開了。

人家說,喂,這地方很好,他就來,來了以後他固然覺得這地方好。

所以他前面那一段時候啊,他一直是覺得既然眼前的狀態那麼好,因此也就算了。

耶!偏偏他父親生了病,而且非常嚴重。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就說他的父親絕對也是非常好的人。

他去看了一次,看兩次。

他家裡的人啊!總覺得,我們曉得的,一般在家人,那兒子出了家,絕對一不以的。

何況,他家裡的人,其他人,不信佛。

哎喲!就很擔心啊。

就這樣。

他父親又這樣,他因為了孝心所使,他那時候,雖然這裡有這麼好的,一個因緣,他未嘗不歡喜。

有的人不懂不歡喜,那是無法可想的,他不能契入嗎。

最後啊!他正徘徊兩可之間啊,耶!後面這力量就來了,啊這就是有,很簡單。

很明白是他本來就是有這種力量,非常強盛的力量,他一直要想到那地方去,結果被其他的因緣叉到這裡來了,等到有其他的因緣一使他那樣的話,他又去了。

所以我們啊!你能夠平常的時候,了解這一點啊,所以為什麼說,我們談到了那樸窮瓦大善知該十二有支當中,修心這特別提出來的原因之一。

就是在我們來說,現在我們非常幸運的能夠遇見這圓滿的教法,了解成佛的中心在什麼地方?那麼那時候,我們自然而然會全部精神灌注在這裡頭去。

僅管如此,但是因為以前造的很多業,這是有的力量,它會來影響我們的,影響我們的。

所以啊!如果你從這上面能夠注意到了以後,你就會怎麼樣的想辨法在這重心上面,換句話說佛法叫作這個是重心問題上面,你把它加強,這是集聚資糧。

然後呢?以前跟它不相應的這力量,想辦法把它消除,這叫做懺悔業障。

所以懺悔業障的方法,它前面告訴我們,那二種啊?就是悔所損,對治所損,對不對?這就是我們現在為什麼一定要懺悔,乃至於世間法,上次我們談到了凡四訓的時候,他也說:「沒有談在談積善之前,先要談改過,為什麼?」它這原因都在這裡。

原因都在這裡。

否則的話,一因緣,一打閒叉的話,你又去了,又去了。

所以現在在這地方啊,我們第一件特別的把這個菩提心教授的重點,要特別的加強,現在這地方我在講完了以後呢?你們應該多思惟,觀察。

多思惟,觀察。

如果有時間啊,更應該去看看那種大經,大論,譬如像華嚴啊……等等啊。

這地方就是讓我們心裡邊那把這力量,這就是是業,這就是有。

啟發我們的正知見,然後呢?由正知見帶著頭,然後呢?正精進,所謂的善法欲,把這力量提得很強,同時對以前沒有正確認識之間的,這種錯誤習性等等啊,盡量把它拿掉它。

盡量把它改掉它。

這習慣啊,很不容易改,很不容易改這習慣實際上是什麼呢?就是有啊前面一再說的,這什麼啊?就是這行薰習識,這行為?不斷薰習在識田當中留下的影響,這就是習慣。

這習性之難改啊。

剛才雖然是小地方,處處地方告訴我們,我們真正修行的,應該從那些地方去注意起。

所以我們在這地方啊!這看看,說像阿底峽尊者這樣的人,他遇見這麼多教授以後,他心裡面啊,還是,說到底什麼方法?才是能夠最快的達到這圓滿成佛呢?那麼阿底峽尊者,這麼了不起的人,他在這關鍵上頭,還是有模稜兩可的這種,告訴我們,現在我們何況是我們更應該在這地方不要讓這種模稜兩可的這種情況,消耗了,空費了我們的歲月。

我們往往在不知取捨當中,就不曉得怎麼辨?那就無可奈何的就停在這裡,一停啊?短者幾天,幾年,長者,多生多劫。

就這樣,就這樣浪費掉了。

哪這第一個,第二呢?所以啊,他去問各式各樣的人,乃至於在這地方,祈求佛菩薩。

嗯!不管在任何一地方,他都告訴他,中心在那裡啊?中心在這上頭。

實際上呢?經論上面也都在這地方。

所以這地方我們要了解,把這概念弄的很清楚。

說對於這道理啊!你要認識,認識了以後呢?照著它,努力的如理思惟,內心上面產生決定不疑的見解。

決定不疑的見解。

那麼?如果我們以前有了這種強有力的習性,那是有二種可能,有一種可能,對不起,這個習性的力量很強,你就被它牽著走了。

還有一種,雖然眼前沒有被它牽著走,萬一碰見其他的因緣的話,你又跟著這因緣跑掉了。

所以我剛才舉我們走掉的那同學,就是這樣。

就是這樣,其他的因緣一來的話他就跑掉了,雖然難得的得到了這非常殊勝的東西,所以我們在這地方,要特別的想辨法,把這一點上面啊,要把它把握的住。

所以我們看那這倒數第四行。

【「由聞是已,於菩提心,心極決定。

」】   啊,那是阿底尊者的。

現在呢?我們應該從這一地方學習起。

我們一生的生命啊,非常的短促。

說了阿底峽尊者,我就記得尊者的傳記上,有這麼一段公案。

他在西藏的時侯,的確的整個西藏的教法靠了他才能夠振興,才能夠恢復。

所以他跑到那裡都把地方的錯誤,流弊,一一都改正。

就這樣。

那麼,有一次他在一個地方也是當地一個很有名的一善個知讓,就是可以說頂尖的善知識當中的一個,跑得來就問他關於宗派之間的很多特別的意義。

阿底峽尊者,怎麼回答,啊!你的生命有限啊!很短啊!是,你儘管可以在這個問題上面啊!探討的很清楚,很明白,可是對你整個修行過程當中,眼前這個條件來說,有好處嗎?想了半天,對啊!對啊!你必定先要根本因把握住了,根本因把握住了。

始終注意哦!然後呢?你再進一步去圓滿因,那時候,你作什麼自然而然都跟它相應的。

譬如說方向,你先有,你出去幹什麼?你說我到那裡去,然後你做那種事情的話,自然每走一步都跟它相應。

否則的話呢?你自己越廣博,唉呀你這也懂,那也懂,那也懂,你始終是一盤散沙。

就像茫無頭緒的到處去,一下這樣,一下那樣,一下那樣,一下那樣,忙了半天。

啊!你說他不懂嗎?是樣樣懂。

說他懂嗎?是一樣都不懂。

就這個狀態。

所以他就問他了。

那麼這樣的話,應該怎麼辦呢?說你應該趁這機會啊,中心教授在什麼地方?你要把握住啊。

他就問他,那麼什是中心教授呢?非常簡單,就是現在我們這裡說的這個,怎麼樣你了解世間真象當中,然後把這個深入推廣,必然會走到大菩提心這條路上面去的。

這條路上面去的。

然後呢?要想達到這裡邊,他有指出幾個根本原因。

廣論上面,我們都說過了。

啊!要想徹底圓滿解決,就對自己來說,非成佛不可。

是不退小乘的最大的因,最大的因。

而要想策發這大菩提心的因,最強有力的就是慈悲。

這樣。

然後呢?以這概念,先把大菩提心建立起來。

那麼,大菩提心建立起來,進一步的話,圓滿大菩提心。

那時候,你再學這什麼東西。

就這樣。

才是真正最重要的,這所以同樣的在這地方啊,現在我們在這地方特別的重點,要注意。

根本因始終是厭離心,菩提心,然後呢?你有了菩提心,要圓滿這菩提願,再緊跟著下面學的那個。

如果拿我們修行來說的話,兩件事情。

懺除業障,集聚資糧。

拿那修學的層次來說,戒、定、慧,那東西都繞著這中心,慢慢,……這樣。

所以他下面說。

【「由是能攝大乘教授一切扼要。

」】   嗯!為什麼原因是這樣呢?因為這個東西啊,是整個大乘綱要,最重要的關鍵是一切成就的寶庫,你要成什麼東西,它真正的重點在這上,要超出二乘、大乘的特法,都是這菩提心。

所以眼前我們真的重要的,怎麼樣去修它,去增長,勇悍、歡喜,一直到什麼呢?心裡面啊! 【「如渴聞水。

」】   哎!渴的不得了,一心一意啊只求這個。

那現在我們也是這樣的,一心一意我只想什麼?要求成無上正等正覺。

而心這個,等到你一旦策發了以後啊,自然而然以後你多生多劫一直有這種力量在,這樣同時當你現在策發了以後,單單策發還不夠,我們的行持本身,也是在這上頭繞著轉,所以當你因地上頭,這樣子,繞著這轉,然後呢?自然將來感果的時候那我們現在己經了解了有幾樣東西,主要的,異熟、等流、增上。

既然你跟菩提心相應了,當然你的行持也跟它相應,所以這異熟漸漸的增上,然後呢?因為你的當時的時候心裡邊是這樣的,所以那時候,心裡面也繼續的來,同時,由於你修持的環境是這樣,所以外面這增上果也是這樣,你會啊不一執著在這個好的自它相應的環境當中,慢慢,慢慢,慢慢的,越跑越上,眼前這情況已經不錯了,那麼越來越上的話,當然會越來越好,而這當下本身就在這地方,所以我們第一要把握住這中心。

那麼這道理我們已經了解了,所以這把握住中心的話,始終記住,不是嘴巴上講的道理,而是說我們內心當中對這形相有所認識的。

以最近來說,大家真正的進步在什麼地方呢?就是以前講一些道理,現在那道理,你肯在今生上面,心裡上面下功夫,你就體驗到了,真正的業就是從這地方開始的。

所以你現在處處地方,在增長善淨之業,那就對了。

所以啊。

【「乃至多劫以希有智,最極深細觀察諸道,諸佛菩薩唯見此是速能成佛勝方便故。

如入行論云,一能仁多劫善觀察唯見此能制世間。

」】   啊!我們啊!是要這樣去修,乃至於多劫,時間是這麼長,這是表長時間的,而且呢?還要什麼希有智。

對於這一點,是一般普普通通愚痴的人哪,的的確確不容易了解,不容易了解。

然後呢?我們要真正深入的話呢?的的確確要用那智慧,這智慧不是普普通通的。

然後呢?要想進入這樣的智慧,注意,關鍵在那裡?關鍵就在親近善知識。

然後呢?聽聞正法,得正知見,如理思惟,這太重要,太重要了。

太重要,太重要的。

所以這前面告訴我們的,如果說你得到了,固然好。

如果得不到,或者還不穩固的話,應該怎辦?第一,依止善知識。

依止善知識有兩類哦!有兩類哦!第一增長善知識,第二同行善知識,就這樣。

所以哦!在那大乘的戒當中,有一條,這大乘的菩薩行者啊,他跟那聲聞乘的行者,不能同住七天,超過七天犯了戒。

為什麼原因?因為人與人之間共處啊,他不知不覺當中,他互相會影響的。

這識的本質就是如此,我們凡夫之所以凡夫,就是識,識本身一定是個能識,識那所識。

所以根境相應產生識。

所以我們這心是離不開境的,當你所對的那境是這樣的話,你不知不覺受了影響了。

所以這善知識,這樣的重。

所以啊,為什麼?這個僧團的重要,而這僧團不是說,啊!我今天剃了頭啊,然後穿了這件衣服了。

這僧團一定是什麼呢?嗯!不管形狀也好,內心也好,這完全要相應。

完全要相應。

我們所以分形狀跟內心的話,因為就行相來看,卻是如此,而產生的這力量的話,那時候,心境是互相影響的。

你看見了這境,你就對這個境有一反應,所以你的反應是使你心裡的事情,但是卻有這個境界啊,引發你的,所以你的心,不離開那境。

反過來,那個境之所以如此的話,還是因為你的心而影響到的。

譬如說你個心裡上這樣想,那時候,或者你說這地方不對,我換一地方。

或者這地方你要這樣去弄它,眼前是如此,實際上,將來我們感得的就是我們現在的心裡面所感得的。

唯識上更說,一切都是我們的唯識所現的相分。

這不是很明白嗎。

所以這地方,特別告訴我們,嗯!我們真正要這個的就是什麼呢?要依靠這樣的一個善知識。

善知識之所以善知識,一定要了解。

不是說跟你好朋友。

哎呀兩人,親親熱熱的,沒什麼事情,你安慰安慰我,我安慰安慰你,聊聊天,專門幫忙我們啊,做壞事啊!那是最大的大惡知識,這做壞事不是去殺人放火的善知識哦。

他就是看你,哎呀!某人啊!你辛苦了!你休息啊。

哎呀!這好,好,好,覺得這跟我的好朋友。

啊!絕對不是這樣啊,這你們千萬注意哦。

這一定是策勵我們,告訴我們這世間的苦啊,苦的因是什麼呀?像這樣的策發我們精進的,這才是。

就這樣啊。

像今天早晨,還有一個同修在那地方,我們隨便談起,最近情況如何?他說比較好一點。

平常他因為身體比較不大好,所以心力比較弱啊,所以我就給他說,你現在懂不懂,為什麼?世間講心理建設,我們講正知見,平常的時候,就是這個因為一向宿生的習慣,所以這一生養成身體比較差,心情自然萎縮,那坐在這地方,就是這樣。

實際上,這相是什麼?這相就是他的心,這相就是他的心,他慢慢的,越來越縮,越來越縮,縮到最後啊,像一蚌,或者像螺獅一樣。

啊!那今天一曬太陽,啊,上課了曬曬太陽,啊那一下,關在裡頭,一關關在那裡頭,他覺得天下無事,真的嗎?不是的呀。

那螺獅也是這樣的。

哎呀,肚子餓了找東西吃去了,跑的去。

不曉得你們看見過螺獅沒有?我就看見,很好玩。

你一碰,它就一縮,哎呀!縮在裡邊,好像人家碰不到,根本不曉得,掉到地面去了。

所以佛說螺獅,蚌殼類啊!一睡一千年啊。

這種安慰是萬萬不能啊。

這樣所以你心裡面哪打起來,這很明白,所以我們所以感的一這生的不理想的什麼?宿生的因果。

即然你感覺怕,那你了解了,這個如此因,感如此果。

這現在身體的弱,現在的很多環境的不理想,莫可奈何?正因為現在不理想,是苦。

所以你曉得,眼前因地當中,一定要把它做對。

做對的第一的件事情,正知見。

所以說,你就算事情做不到,你心裡說我一定要做到它。

我一定要做到它,這心哪先要建立起來。

你有這心建立起來的話呢?然後呢?自己內在的因,外面互相的策勵,那這是說我們所以說重視什麼?重視前面善知識的這道理。

而不是在剛才說的那個。

第一個。

第二呢?你要如理的要多看,啊多讀這個大經大論,那大經大論是什麼?無垢的經論。

這概念很重要,那時候才給我們正確的認識,而且這時間很長,勇猛,只有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才有機會。

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力量非常強。

非常強。

這力量非常強,非常強。

如果說你不認識,固然絕對談不到,你認識了,不努力注意對治的話,它還是一樣,沒有用。

所以它需要兩個條件。

第一個,一定要正確的認識。

第二個,認識了還要注意對治,否則你不知不覺當中,我想我們都有這習慣,你並不曉得,在不曉得的行為當中,都是照著老習慣。

對不對?我想這人人體會得的到的。

所以你要想把它扭過來,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作意對治。

這是所以,為什麼?大家,我跟你們說要看了凡四訓,了凡四訓當中有兩點對我們特別有用。

一是前面的袁先生,他自從見了雲谷法會禪師後,決心要改過了以後。

那時候他內心當中,有兩句話,從前就是悠悠放任,這是以前的。

現在呢?以後自有一番戰兢惕勵現象。

那就是說,他正確的了解了以後真正要想改過來,必定要的作意對治,他一直在作意對治它。

噯!不要讓那老毛病,不要讓那老毛病,不要讓那老毛病,就這個。

否則的話,你就算認識了以後啊!沒有用。

所以它那上面告訴我們啊,天下的英雄豪傑俊彥不少,但是他為什麼改不過來呢?只有兩個字,因循。

就是照著老樣子,苟且就這樣。

他未嚐不知道,但是他就沒有作意對治。

啊!這是一很重要的概念,不是我們現在懂得了。

往往有的時候,懂得了以後,反而還增長很多毛病。

開起口來啊!比誰都懂,但是自己的行為是老毛病。

啊!這種東西那是很可惜,很可惜的。

這種人,將來變成什麼?三世怨的時候啊。

就是那種世間很聰明的人,腦筋非常好,也很多人,你看他腦筋很好。

但是呢?噯呀 !到做什麼事情啊,都是到處碰壁,他自已還覺得很聰明一等呢?這毛病就在這地方,就在這上頭。

這樣噯!說他不知道嗎?他知道的。

但是行為嗎?他不相應。

因為行為不相應,所以感得的好的果報沒有。

因為腦筋肯動,所以這一次還是有這東西,這第一種。

第二種呢?後面像俞淨意公遇神記,這公案當中,他特別說的是什麼?他自已啊!並不自己正確了解,他並沒有真的想做惡哦!他還是很想做善哦。

他自己哦,唉噢惜字,放生,跟著很多同修大家做那什麼?做這個。

哎呀!大家做了很多善事。

嘿結果啊,一點好報都沒有,幸好他還啊肯恭敬那個神,所以神說,因為你一向對我很恭敬待侯啊,所以我今天,告訴你啊,你以為做了好事了啊,結果上帝派了一個日夜使者,跟著你三年,你一個好事都找不到,只看見你,疑惑重重啊。

這個也說明什麼?第二件說明,我們往往啊自己不知道,這是更嚴重的啊。

然後他不知道,還找種種他不是藉口啊!他每年還抱怨,還寫那疏文。

上帝:說我做了這麼多好事,怎一點好報都沒有,只有惡報啊。

這關於這地方啊,像跟我們日常生活相關的,幾個典型的例子啊,來告訴我們,策勵一下。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零二卷B面   這是關於這地方啊,像跟我們日常相關的幾個典型的例子啊,來告訴我們策勵一下。

我們今天難得有這個機會,得到了這樣的完美殊勝的教授,我們務必想辦法,採種種的方法,怎樣使得這圓滿的教授啊,能夠真正運用,改善我們自已的人生。

下面說:諸佛菩薩唯見此是,沒有一例外的、佛菩薩這都是這樣,這才是真正最快速成佛的殊勝方便故。

下面引這論上面這句話,引論上面的這句話,前面曾經說過,阿底峽尊者到西藏去的時候啊,人家問他說最好的找一快速的方法,能夠成佛,阿底峽尊者怎麼說啊,哎呀我也希望有這個,我也在求這個,啊我也大不急不得不要這樣地修啊,但是據我所知啊,說啊不修菩提心不修菩提心啊然後呢不根據菩提心去學,修行圓滿兩種資糧的佛法啊,不知道,我可不知道,佛經上面也沒有,啊這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而阿底峽尊者是代表的是什麼呢。

就是當年印度小乘、大乘、性宗、相宗、乃至於各派的傳承的重心,說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不但我們世間的經典他都看見,大家看他那個傳記當中,他到後來或者定中或者夢中看見很多空心世界,他從來沒有看見過的他都看見過,而過目不忘,但是他卻沒有看見說,啊居然有不要菩提心,居然不要積聚兩種資糧能成佛的方便,他沒看見,就這樣,所以前面啊,我重新把這一點啊,用很通俗的話來大家策勵一下,鼓勵一下,我們翻過去,發了這心了,下面啊還要讓他增長啊,增長啊。

【「正令增長所發心故修學六次發心這分二,不捨所發心願,第一不要捨棄它,第二學令增長。

」】   平常的時候呢?我們造的世間染污之業還要造增長、現在我們呀,反過來啦,不但淨除而且徹底的圓滿的要達到佛的成果,所以學會了不可以再捨棄,實際上呢我們倒不是有意的捨棄,而是說,你不作意對治,不精進努力的時候,他那無始以來的習染啊,一下又來了,一下又來了,一下又來了,來的時候你又不知不覺跟著去了,這是我們眼前最應該注意的地方。

然後呢?這個對治了,把已經學會的東西啊,再怎麼增長他。

而不是增長以往流轉生死的那些染污之業,今初,現在第一個。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為證,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

」】   先是說前面的,就是啊,受這願心發那心,啊在佛菩薩前面立那大誓願。

【「次見有情數類繁多行為暴惡,或見長久須經多劫勵力修行,或見二種資糧無邊難行皆須修學,為怯弱緣,若更捨置發心重擔,較別解脫他勝之罪,尤為重大。

」】   那麼你發了這心以後啊,緊跟著並不是停在這裡哦,要去做啦,做的時候啊,你看啦哎呀要度的這有情啊,是不但人數多啊,而且種類是千差萬別啊,這種類的千差萬別當中啊這行為是非常的糟糕啊,哎這麼多的人啊,已經是看的頭痛,還有那些人當中啊,有這麼惡劣啊,啊這樣,不但人多惡劣,而且時間要這麼長啊,哎看看啊,發心是容易啊,做起來就難了.啊做起來就難了,哪而且進一步,說從另外一方面算,你要成佛的話,要結佛之二種資糧,而積每一種資糧真是難做極了,都要去做啊,那時候心裡面啊,就覺得哎呀這不行啊,這是…….心裡面啊就會啊退卻了,啊於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啊,更捨置發心重擔,那時候啊,發了心以後啊又退了,這個發了心又退,這個罪啊非常大非常大,比這別解脫的他勝之罪還要大,所以這他勝什麼呢?這就是啊重戒,重戒啊,那麼別解脫就是比丘戒,比丘戒的重戒只有四條,犯了這四條重戒的話呢?那一定墮落,最嚴重最可怕的罪,你發了心以後,如果捨棄的話,這罪還要大。

【「如攝頌云。

」】   這上面告訴我們。

【「雖經億劫修十善,欲得獨勝及羅漢,爾時戒過戒失壞,發心重過他勝罪。

」】   說你這麼長時候,修十善和世間的,或者呢?進一步的要求啊解脫生死的二乘果,羅漢也好緣覺也好,啊而受持這戒,啊這戒的過失、戒的失壞,過是普通的一般戒,失壞就是犯了這重戒,完全失去了,但是啊你這發這菩提心這個力量啊,比他還要來的大,換句話說,如果你棄捨的話,這罪也比較大。

【「此說菩薩毀犯尸羅,以能防護二乘作意,即是菩薩最勝尸羅,故若失此即是破戒。

」】   這菩薩啊,就算毀犯了尸羅,但是呢毀犯尸羅,包括上面的這重戒喔!,乃至於啊但是啊他就把他菩薩的願心啊保護的很好,所以防護二乘作意,什麼是二乘作意啊,只管解決自己的問題,別人不去管他,所以啊!棄捨這利他之心,你雖然犯了戒,那犯戒是不得了的罪,但是啊他能夠防護這個而把他那菩提心要救一切眾生的這個願力的這願心,還保持著,哪這就是啊菩薩最殊勝的戒。

最殊勝的戒。

故若失此即是破戒,但這一失去的話那就害了那就破了戒了,啊所以在這表面看起來我們就是相矛盾的,實際上我們前面說過的,深一層去說不矛盾,因為聲聞界的真正的目的幹什麼,就是要求解脫,你要求解脫,非這樣做不可,然後呢?犯了這四個的話你絕對沒有解脫可能,所以叫他勝,也就完了,他現在菩薩戒是幹什麼,要幫一切人解脫,幫一切人解脫,他在這種狀態之下啊,他對自己啊相對的就看了最低最低,所以,你腦筋只有啊幫一切人,為了這目的制這個戒,這是菩菩薩戒,祗要幫一切人心還在的話,當然他的最重要的根本沒有失去,所以實際上,制戒的原則來說,兩者之間沒有一點矛盾,這順便一提,將來從這上面我們會瞭解這大小二乘戒、開合差別在什麼地方,這對我們將來非常重要的,所以這裡順便一提。

【「若未捨此縱於五欲無忌受用,猶非破壞菩薩不共防護心故。

」】   是說,假定說,這大菩提心你沒捨棄掉,縱然啊你對這五欲受用而且無忌的受用,啊還沒有破壞,菩薩不共這是特別的防護的地方,不過這點注意哦,不是說叫你去啊,亂攪一通哦,不是這意思,這地方是強調一個什麼,強調說這菩提心的珍貴珍重,所以說算如此,尚且都不破,實際上呢?真正一學菩薩戒要學菩薩的人要救濟一切的人,他會不會真的毫無忌憚的做這莫名其妙的事情啊,當然不會,前面發心的時候已經說過了,說他修學佛法當然是一了不起的人,啊看見世間的苦,然後呢?說求解脫,如果說只管自己的話,這人連他一個世間標準都不夠,何況是修學佛法,所以他要儘求幫忙一切人解決,所以這標準必然是一很高的標準,啊才能夠依這標準啊,做為他內心的目標,策發他步步上進而發的菩提心,有了這種高的標準的人,他會不會亂攪說對世間這種五欲亂攪、可能不可能啊?當然不可能、所以我們要從這地方啊,仔細的辨別,所以這地方之所以說,縱然如此的話是特別說明,這一發菩提心何等的珍貴,何等的重要,以及他的功德力量的大小,指這比較這點而來說,這我們要瞭解。

【「即前經云:『菩薩受用五欲塵,歸依佛法聖僧,作意偏智願成佛,智者應知住戒度。

』」】   哪,就算他菩薩照樣的受用的世間啊五欲,這都是塵勞,啊這都是雜染,哪,但是啊他怎麼啊,他歸依三寶而他目的是幹什麼啊,作意偏智他一心一意要求一切智,要度一切眾生成就無上佛道,要曉得,這他是在安住在戒當中,他並沒有啊犯戒,並沒有啊犯戒,說到這裡,今天我們桌上,昨天晚上就有了有一本啊邇勒上升經,以及下生經,啊這上頭就有這麼一段話,啊這彌勒菩薩佛懸記說:「當來下生,我走了以後下面來一位證佛果的是誰,他彌勒菩薩。

」大家就懷疑了,尤其是優波離尊者;這奇怪呢?他也不住禪定,不求解脫,哪確實是當來成佛?就這樣,這個大家想不通,啊實際上呢?這境界我們不要輕輕異議。

現在有太多人,說我是大乘行者,所以啊我也是不求禪定不求解脫,錯了錯了錯了,你不要誤解啊現在我們不必說到等覺以後的菩薩這樣,平常我們說,像禪宗的祖師當中,他們怎麼說啊,挪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到了這境界,任何情況之下,一切都在定當中,儘管你穿衣吃飯作天塌下來,他還在定當中,可是外面你就看不見,所以這境界是非常高明的境界,那裡像我們現在凡夫當中,反正你這是亂攪啊,你說耶彌勒菩薩他也不住禪定,他也不求解脫,我也不求解脫,我也這樣就學彌勒菩薩,那你學錯了,啊這次第步驟啊,我們一定要弄得很清楚,弄得很清楚,菩薩之所以受用五欲塵,他心裡上面跟他意志相應的,他並沒有離開這一點,啊總有他特別的方便,啊所以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這大智度論上面,真正說起來,他之所以安住在這個上面,他不是為了他自已的貪染,而是說正見到這個塵世利益有情的殊勝的功德,啊這樣的安住在這個五欲當中,目的是救度別人,就事實說起來,菩薩對於這三有的厭離心啊,不曉得超過這二乘的多少倍,所以我們不要從那行相上面去看,啊乃至於像維摩結大師也是如此,那聲聞乘的人,哪看看就是看不出來耶但是他就是他也是這樣耶,不住禪定啊,然後呢的的確確嘛,這道理啊我們後面才去詳細的辨它,那麼我之所以在這地方說的原因呢?啊是因為世間有很多太多人誤解,啊太多人誤解,這主要的原因在這裡,我們把這誤解一定要辨別的清楚,那麼這第一,更進一步的話呢?特別是對那個,小乘心特別重的人來說的、啊因為修小乘的行者他為了急求解脫起見,那急急忙忙的把眼前的那些所有的這啊,的的確確的一刀斬得乾乾淨淨,那麼現在大乘行者告訴我們說是的,這東西你絕對不能沾上,前面下士道已經說過了,殊勝的下士道,換句話說真實修行的人,就像開始基礎的時候啊,他決對不貪圖眼前的,如果對眼前世俗的事情放不下,整的佛法沒有建立的地方,不要說佛法啊,連他世間求增上生都不可能,連他世間求增上生都不可能耶你還談什麼佛法,當然決不可能,但他的重點啊,決不是啊切斷這東西,重點是說一步一步引導上去啊要策發那個大菩提心,就這樣所以,他非常重視你內心當中的重點,把握住這心要,所以這裡有幾重關鍵,所以在這地方的話,尤其是對我們眼前這樣的一個複雜的環境啊!我們要辨別的很清楚,要不然的話,那我們弄不清楚會走錯路子的。

【「若棄如是所受之心,則須長夜馳騁惡趣。

」】   啊你發了這個心以後。

你把他棄捨掉的話,那可怕的那可怕,啊長夜的啊在惡趣當中。

【「入行經論云:『於少惡劣物,由意思布施,若人後不施,說為餓鬼因,若於無上樂,至心請喚已,欺一切眾生,豈能生善趣。

』」】   像普通一般人來說,一點小小的東西、你啊要送給別人啊,你想送給別人,以後不送的話,這是餓鬼之因。

為什麼?你捨不得嘛!捨不得是慳貪,慳貪就是餓鬼因啊,現在你要給人家的什麼,給他無上的快樂,而且不是說給一個兩個人,要給一切人,而且不是普通人家告訴你,你自心要想給一切人無上的快樂,最後啊你捨棄了說唉啊,我不管了,那豈不是等於欺誑一切眾生,在這種情況之下,能生善趣嗎?當然不能,而這個道理我們要瞭解,耶,前面說他殊勝的利益,現在呢?說他如果說發了心以後,捨棄的過患,這個我們要辨別的很清楚,我們一定要把前面那個殊勝的利益跟捨棄的過患,兩個啊相對比,要不然的話,前面那個殊勝的利益啊,你沒弄懂,而聽見那個過患心理想哎唷害怕,算了算了那我不要發這個心了,那你學這個東西完全學錯了啊,所以他那個次第的必然性,我們要弄清楚,我們要弄清楚,其實不但是大菩提心,前面的戒等等,沒有一個例外的啊,我們必定要認得他,這樣的一個題目擺在這個地方,為什麼原因怎麼樣幫助我們步步增上,是現在我們瞭解這個地方,說發了心以後當然這個你心心念念想著,發心的殊勝的利益,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當然你一直前面是增長發的心,所以他不是急的叫我們啊,發了心馬上就受戒,馬上就行。

不是的啊,在後面啊講到六度時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凡夫絕對不要,你也不可以說,哎呀佛啊跑得去把頭目腦髓一捨,我就捨啊錯了錯了,佛絕對沒這樣的教法啊,佛絕對沒有這樣的教法,他後面很清楚的,剛才開始布施的時候你有十塊錢,好了你也送他五毛錢吧,等到你有一百塊錢的時候啊那你就送他五塊錢嘛,等到你有一百萬的時候啊,你送他個什麼十萬八萬那個可以了,絕對不是教我們現在啊一開頭就這樣做的啊他這個道理啊會說的很清楚。

【「是故此論又云:『如盲於糞聚獲得妙珍寶,如是今偶爾,我發善提心。

』謂當思念我得此者極為希有,於一切種不應棄捨,更當特緣此心,多立誓願剎那不捨。

」】   論上面又說:就像一個瞎子,然後在糞堆裡邊,瞎子本身啊已經啊是非莫辨,要想找到好東西啊,絕無可能,就偏偏又碰到在糞堆當中,你想那有可能,哪結果妙呢,找到了妙珍寶了,就像如意寶一樣,啊這個東西的珍貴啊,你可想而知啊,現在我們居然得到了啊,這怎麼可以捨得啊,這個就是啊,我們從正面一定要來策發我們自己內心的發那個菩提心,這麼難得,啊所以儘管我們現在懂得了道理以後啊,即使這個真實的願,發不起來,心裡邊一定這樣,我一定要做到他,我一定要做到他,那怕你不懂得,就是你心裡面這樣的念,嘴巴上面這樣的說,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啊,乃至語言啊也須修行,記得吧!乃至於講話,就這樣,反過來前面又說下至戲笑亦不棄捨,乃至於說開玩笑,你千萬不要說,為什麼原因,不管你開玩笑也好,在任何情況也好,你只要動這個念頭,這個念頭一動,對不起,這個就造下來了這樣的一個業,啊然後你嘴巴一開口,這個業又跟著它慢慢的相應了,所以如果不相應的念頭起一念,對不起,將來一念就有這個漏洞在這裡,啊所以說壞的地方那怕開玩笑,這個事注意,平常我們啊世間來講啊,啊尤其是現在,這個做人啊,好像要幽默一點開開玩笑,不可以啊,在這個地方不妨幽默一點,而你怎麼幽默法呢,你要用反過來,從正面的地方去說,就算你要開玩笑,那怕我開玩笑我也要學佛,就這樣那就對了,就是換句話你在任何情況之下,啊那怕開玩笑,那怕睡覺,是那怕說話,就算心裡面並不是真實相應的,你在任何情況之下,都在這個上面把他增長,因為你的所有的身語意三業,不管是強有力的,正確的、旁邊的、輔助的,處處地方都是這個,當然到最後的結果,必然是這個,這是我們眼前應該瞭解的,啊同時從這個地方我們要瞭解,為什麼說這個僧團的真正殊勝的地方在那裡,就是這樣,別的環境在世俗的環境,大家本來就忙什那麼就,忙賺錢嘛,所以你跑到這個地方不談賺錢的話,人家說你這人真顛倒,這個地方大家見了面呀,哎拿根煙抽一抽,喝一杯酒,跑到我們這裡沒這件事情對不對,你若跑到世間去有很多人說,哎呀這個受戒啊,很想受戒可是到那個時候應酬你怎麼辦,對啊,以我們這個團體當中啊,因為有這個團體啊,你又不能不應酬,因為你要應酬啊,大家見了面以後啊要合合掌,跑到那個大殿上面你非去拜他不可的,哪就是有這樣的力量,所以說我們要曉得,前面告訴我們說這個善知識的真正的重要啊,所以眼前啊大家別小看啊,我們幾十個人維持這個團體,所以我一直說,在這個團體當中你每個人向前跨半步,不得了將來這個功德就不得了,你每個人跨了半步,就集合起來就成功了嘛呢!然後呢你每個人向後退半步,這個地方就被你踩掉了,所以你別看哪,問題就這麼一點點,那個跨退之間動機在那裡啊,就在你平常的心裡面,啊所以你心裡邊平常坐在那邊沒什麼事情,一定要這樣做,這個平常你心裡面心心念念這樣的話你站起來的自然,那怕動體頭挺得這麼直直的就這樣,啊自然這種情況啊就現起來了。

【「謂當思念我得此耆極為希有,於一切種不應棄捨,更當特緣此心,多立誓願剎那不捨。

」】   嗯,就這樣啊要思念他,一再的重復,一再的強調,而這件事情真正的啊,他是善知識策勵我們,那麼我們要怎麼辦,我們要擺在我們自己心裡想,哎呀這個東西這麼個好啊!這個稀有啊!這個難得啊,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別的樣樣可以不要,啊這個絕不棄捨,尤其是特別是緣這個心的種種誓願,剎那也不棄捨,剎那也不棄捨,這件事情啊是我們平常啊,應該自己經常擺在心裡的,所以在這個地方,再提一下,隨喜功德品這段故事,大家想啊這個功德啊,我們大家現在總覺得哎呀,現在很難啊,我這個資糧沒有啊,我這個罪障啊,很重啊!沒錯嘛,既然你曉得了啊資糧不夠,那你趕快積嘛,而積聚資糧又這麼容易啊,就這個剛才你起一個心念,這個就積聚資糧,你隨喜就是積資糧,所以如果這一段公案大家不認識的話,我願意啊,或者晚上溫習,乃至於課堂上面你可翻開法華經看,我倒想起願意下一堂就翻這個法華經啊,好好的唸一下,啊親自讀給你們聽一聽這樣,這個的的確確有他非常殊勝的利益,你能夠處處地方這樣去做的話,這個資糧哪有集不起來的,剛才我說的那個啊繼續下去。

【「第二者如是不捨尚非滿足,須晝三次及夜三次勵令增長。

」】   第一個呢前面說不捨,換句話說,我們以前一直在無明當中,現在啊,經過了這一番的努力,以後啊,千萬不要動搖,儘管外面的客觀環境這麼惡劣,用什麼方式來把他堅固起來,啊那麼這個說,不但是堅固而且增長,為了這樣啊,晝三次,夜三次努力的做這個增長。

【「此復如前所說儀軌,若能廣作即如是行,若不能者,則應明想福田,供諸供養修慈悲等六返攝受。

」】   那個增長是什麼呢?就是照前面那個儀軌就像平常我們啊說三歸依,這三歸依不是說歸依完了,算完了,平常我們一直在心裡面啊,要這樣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啊那怕單單唸一下,廣作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呢?你不但嘴巴上面唸,心裡面緣唸,這個勝利這樣的心情,一直使他現前,如果不能這樣的話,那麼怎麼辦呢?那個時候啊,應明想福田,就是說我們啊坐下來,然後呢細細的思惟。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零三卷A面 【「則應明想福田,供諸供養修慈悲等六返攝受。

其儀軌者,謂:」】   就是說我們坐下來,然後細細的思惟,使得發心的這個對象,前面就是三寶等等在前面,那麼供種種的供養,這個是上面。

然後呢下面的濟度一切眾生,對眾生修慈悲,就這樣,所以平常我們從懺悔開始,觀想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自己的父母開始推到盡法界一切有情,這是我們緣他啟發慈悲的。

上面是我們本師釋迦世尊、諸大菩薩聲聞緣覺、龍天護法、一切法藏等等,這是我們的尊重福田要效法的,就這樣,然後修六趟,其儀軌修的時候是怎麼呢? 【「『諸佛正法眾中尊,乃至菩提我歸依,以我所修布施等,為利有情願成佛,每次三返。

」」】   每趟唸三遍,早三遍,晚三遍,那麼有的地方還加上這個:「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願一切眾生永離苦及苦因,願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樂,願一切眾生住平等捨。

」實際上這個也是修學時侯的內容,這個是悲心來啟發跟它相應的菩提心,這個所以是六返這樣的修法,在現在藏傳一系當中每天必定要唸這個要六趟,必定要唸的,早晨,然後呢晚上,如果說你非常忙,特別的話,他曉得今天一天忙不過來,早晨起來就把這個唸六遍就唸過了,到了中間有時間他還要唸,萬一沒有時間的話,今天至少這個六遍一定唸,而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以斷截的。

怎麼去增長它? 【「學心不捨有情者。

」】   那麼怎麼學呢?這個要學的是。

【「道炬論及發心儀軌中說學處時,雖未說及,道炬釋云:『如是攝受不捨有情,於菩提心所緣及其勝利,發心軌則,共同增長及不忘故,應當守護。

』爾時數之與根本文,意無乖違,故於此事,亦應修學。

」】   那麼學不捨有情,它在那個發心儀軌當中沒有講到,這個講是沒講,那麼在道炬論的解釋當中它這麼說:要攝受利益有情而不捨有情,以及對菩提心這個勝利以及緣菩提心了解它特別的、殊勝的利益,以及怎麼發心的方法?如何去增長?不忘照著這種次第,這是我們應該去保護增長的。

前面不是告訴我們說要每天晝三夜三六趟嗎?這個跟它根本的意趣並沒有乖違,所以這個事情是我們應該照著去做的。

換句話說這個儀軌在他們正軌的傳承當中都非常重視,一定要把那個來源追得清清楚楚。

可是現在既然這個發心的儀軌是阿底峽尊者傳進來的,但是阿底峽尊者的道炬論當中雖然沒有明顯說明,但是這個方式跟它並不違背,他特別說明這一點,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

【「心棄捨之量者,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為因緣,便生是念,於今終不作此義利。

」】   那麼我們真的要學的是不捨,那麼什麼是棄捨呢?這我們先要了解,了解了棄捨,那麼我們才曉得不捨是怎麼樣。

所以說棄捨,就是由於做了不合理的這種事情的因緣,於種種的因緣跟非理相應的因緣,那個時候使得我們心裡想說:唉!這件事情不做也罷,我不想去做,我不要去做了,那個時候就是捨棄的時候,換句話說所以不捨的話,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要生起這個念頭。

而它前面又告訴我們依非理作意等事,或者是我們自己的非理作意,或者是外面的因緣,或者是這個外面的因緣當中包括那幾樣呢?包括人、法,法者就是普通世間上面講的很多道理,人就是外面那些酒肉朋友等等,由於這種因緣會使得我們產生這個棄捨的,關於這件事情我們決定應該避免。

【「修學積集二種資糧者。

從以儀軌受願心已,當日日中供三寶等勤積資糧,是能增上菩提心因。

此除先覺傳說而外,雖未見有清淨根據,然有大利。

」】   那麼發了心以後,積集兩種資糧怎麼學呢?就是說從受了這個願心以後,當然你受了行心的話,受了菩薩戒,那馬上都是積集兩種資糧,現在你今受願心還沒有受行心之前,那個時候就應該這樣做,應該日日中供養三寶等等,這個是增長菩提心的因。

那麼像前面皈依,皈依完了以後就告訴我們,皈依完了以後你應該學這些事情,結果現在呢說發大菩提心以後它倒沒有詳細的說明,所以如果說要找清淨的根據是經論上面,它的確經論上面好像沒有這個根據,但是這前面祖師們都是這樣說的,實際上這個裡邊有大的利益。

換句話說:它雖然並沒有完整的這個傳承根據,但是的的確確做的時候應該這樣做的,他告訴我們這一點。

就實說來,他所謂的先覺像阿底峽尊者、宗喀巴大師就是那些人的話,他已經足夠分量,絕對足夠分量作為我們的依據了。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眼前我們大部份的依據不一定是根據佛經的,往往是說那一個法師講的,那一個法師講的就是好像領薦一樣了。

如果說那一個祖師講的,說是虛雲老和尚講的、印光大師講的、太虛大師講的,覺得是啊就是他的了,乃至於佛經怎麼講的跟佛經違背都不管了,對不對?我們常常有這個現象。

所以從這地方我們也看得出來,當年印度這種真正了不起的菩薩祖師們以他這樣高的這種位次,他明明在實際的這個理路上面,有這樣的正確的、完整的義利擺在這個地方,他還是要說明我這個傳承,我這個依據一點都不會亂來。

所以對我們真正想要修學佛法、弘揚佛法的人,以後這是我們的一個最好的警策,我們千萬不要說,啊!那一個人怎麼做的,那一個廟怎麼弄的,那一個人怎麼說的,對不起!看看哪!這一個地方所以說雖然一個小地方,我們應該有正確的認識去體會,那個是今生怎麼樣能夠增長不捨。

【「第二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分二。

」】   因為菩提心從現在開始乃至於證得菩提,所以不但現生而且將來一直向後,一直要增長而不可以讓它失壞的。

下面說緊跟著以後怎麼辦?怎麼樣使得這個心能夠不捨棄? 【「一、斷除能失四種黑法二、受行不失四種白法。

」】   由四個惡法如果造了以後餘生就會失去,反過來由四個善法、白法造了以後自然能夠增長,這個就出在大寶積經。

現在我們上的那個大寶積經主要的就是講這個,那個大寶積經我想大家都聽過了,一開頭世尊跟迦葉菩薩提起的就是這件事情,不過這個文稍微有一點點差別,這沒關係,這是因為兩個翻譯,經過了不同的翻譯的文字上面有一點差別,意義上面並沒有出入,現在我們看: 【「大寶積經迦葉問品說成就四法,於餘生中忘失發心,或不現行。

」】   如果說你做了這四樣事情,那麼將來你會忘失,失掉了,或者那個菩提心不再現行。

說到這個忘失或者不再現行,也許我們會說前生的事情我們這一生好像都記不得嘛?也沒有現行嘛?實際上我們現在的很多習慣什麼等等,都是前生的習慣這一生帶來的。

有的人聰明一點,有的人是笨一點,有的人他寫文章或者什麼碰見一點飛花落葉,這個情緒,這個潮思是潮湧而來,寫出來文筆很美,可是你要碰到算術的話,他就頭痛得要命,表示他腦筋不好,但是他一加一加出來就叫他困難。

有很多人對那個數理,他非常清楚,可是你叫他寫文章,他覺得這個非常困擾,為什麼?前面說的這種情況,並不是他腦筋不好,但是有的人偏向那個,有的人偏向這裡,為什麼呀?現在這個現行也就是說前一生這麼帶來了,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如果你這一生造了這種業了,他世現行猶如夢,還記得這句話吧?到下一生、他生起現行的時候像夢一樣,你自己不曉得為什麼來,它就這麼來了!就是這樣。

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我們這一生難得的獲得這樣殊勝的寶貝,你這一生雖然努力了,但是如果說你繼續做對的話,下一次自然它也現起來了,就像我們剛才一樣,這一生有很多人就是這個天才,現在你這個天才就是跟菩提心相應,那何等的好啊!反過來說你如果做的不對的話,這一生辛辛苦苦學會了話,對不起下一生就沒有了,何況這個菩提心一直從現在開始要憑著它作為根本,圓滿佛道,這麼珍貴,這麼可貴的東西!所以這個兩點黑法,我們眼前就要斷除,白法要努力,結果你能夠努力了白法,到下一世不要努力它自然現起了,這個多省力啊!就像我們常常說的一個比喻一樣,現在如果你要做一個老板的話,然後呢做一個小販,大街上背了個箱子賣枝仔冰賣起,要賣成功一個大老板的話那不曉得要做到那一天!但是如果說你從小生在一個大老板、董事長家裡的話,那什麼都不要,對吧?你什麼都不懂的時候你就是一個小老板,就是這樣。

現在我們就是這樣,這一生你能夠稍花一點氣力的話,下一生你生生世世就是那個什麼?佛的佛子,連他世間的國王的王子我都不要幹,有這麼大的好處!所以下面這兩點不要輕視它,現在我們學一下。

看下去: 【「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證菩提中間不忘菩提之心,」】   這是好的。

【「或能現行,此即願心學處。

」】   真正我們學了願心,該學的,那個是有憑有據的,這個就出在大寶積經上面。

【「四黑法中,」】   那個『四』先說四個黑法,總是先要避免的那一個。

【「欺誑親教及阿闍黎尊重福田者。

」】   這第一條。

在大寶積經上是這樣的:欺誑師長,已受經法而不恭敬。

不曉得你們記得不記得?這個大寶積經這樣說,最主要的人、法它都擺在這個地方,現在這個地方只講人,他所以欺誑師長的原因還是不敬重法,你如果真的敬重法的話他不會欺誑師長的,這我們要了解的。

我們下面解釋一下,這個概念就很清楚了。

【「當以二事了知,」】   關於這個問題分兩方面: 【「一境二師易知,」】   第一個呢,我們分兩方面來說,第一個你所欺誑的對象就是這個境,欺誑的對象是什麼?二師,就是欺誑親教及阿闍黎尊重。

【「言尊重者謂欲為饒益,言福田者謂非師數,然具功德,此是迦葉問品釋論所說。

」】   這個二師它前面就說親教或者阿闍黎。

這個親教,平常我們說和尚,譬如說我們現在出家了,剃度了,有一個是叫親教師,一個是軌範師,換句話這個地方就兩個,親教及阿闍黎。

那麼尊重呢?卻不一定是你的和尚,不一定你的阿闍黎,而是什麼?為欲饒益,他的的確確對你有好處的那些善知識,言福田者謂非師數。

除了上面這一些,還有講福田的,這不一定是老師,但是這個地方是具有功德的那些,哪一些?譬如自己的父母,他不一定是自己的老師,但是絕對是一個大功德田!那麼這個就是在這個境,釋論上面,這第一件事情。

二、第二件事呢? 【「二即於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   對於這個對象,你做了什麼事情就是算惡法,算最惡呢? 【「謂於此等隨一之境,故知欺誑則成黑法。

」】   換句話說你欺騙他,心裡面是這樣的,明明這樣的,而你欺騙他,那個不可以。

【「欺誑道理者,」】   它還很詳細的說明,什麼是欺誑?】 【「釋論解云:『謂彼諸境以悲愍心舉發所犯,以虛妄語而蒙迷之。

』」】   真正的老師,我們現在曉得尤其是大乘的老師,他隨時隨地只有一個目的,無非是希望你向上,你有不對了,他就指出來告訴你,然後告訴你怎麼策勵你,這樣。

所以看見你不對了,告訴你某人你不對了,碰見這種情況我們為過失而遮蓋,乃至於找一個藉口,這種東西是非常嚴重、非常糟糕!老師之所以為老師在什麼地方?就告訴你,你錯了,你改過來。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正知見,最難得的∣正知見,而且最根本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呢?我們在無明當中,並不知道我們錯誤!那麼這個時候一定要靠什麼?靠一個明眼人,這個明眼人告訴你某人你錯誤了,你不但不接受還要欺騙,還要這樣的話,你為你自己的黑暗保護,換句話說當下你增長的什麼?增長了惡業,既然你增長了惡業,下一世現行的就是惡業,而這個惡業偏偏又是善業的正對治。

這個很清楚,如果這個地方要想把它弄明亮的話,那點燈,點燈黑暗就沒有了,你把那個燈拿掉了以後,自然只有剩下黑暗,這很清楚、很明白。

所以我們中文譯本當中還有一個受了經法而不恭敬,經法上面告訴我們的什麼?就是這些道理,而這個善知識告訴我們的就是經法。

假定你真正尊重經法,恭敬經法的話,自己不曉得,師長告訴你,高興得不得了,感激得不得了,馬上改,你會欺誑他嗎?當然不會!對吧?所以這個內涵非常重要,就這一個事說到這裡我就想起一件事情來,我以前就是在,那時候還是小的時候,這先父有的時候告訴我一件事情,我們那時候的情況遠比現在好,我們那時候家裡面的家長說,很少敢對這個尊長去回嘴的,有的時候不小心,如果說了你什麼自己也講一點道理辯論,我父親就呵斥我,說古人很重要的就是要造什麼呢?真正重要的聖賢都是靠什麼?努力改過而來,現在別人告訴你過錯,你求之不得,歡喜都來不及,何況是尊長?所以就算人家說錯了,要曉得,那個時候你如果說否定或者辯的話,下次缺少一個再提醒的機會,你懂嗎?那個時候我不大懂,現在我了解了,我們常常有這種情況,我自己也是一樣。

剛出家的時候看見周圍的那些不但是自己的尊長、同修常常告訴他,我現在混身缺點,希望你告訴我,但是就很少有人告訴我。

我當時也不懂得什麼道理,後來慢慢的了解了,人家不是不告訴,有的時候偶然告訴你了以後,告訴你這個不對,你總是覺得耶對的對的,我沒有錯!人家第一次講的時候蠻好心的告訴你,你既然對的,誰願意第二次再告訴你?我們平常都是犯這個毛病。

所以不知不覺之間,叫人家來勸告你幫助你的路,自己已把它砍得乾乾淨淨,下次人家看見你就算了,好了,還有什麼話好跟他講?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說就算人家說錯了,你還是很歡喜的感激他,至少他吃飽了飯能夠來管你的事情,不是對你的幫助嗎?所以古人有千金市骨這一個典故。

他要求千里馬,買不到,結果有人說,以前倒有過一匹千里馬,可惜死掉了,沒關係!死掉了他也去買,出多少?一千兩金子,這個千金也許不是一千兩金子,一千塊錢。

現在一千塊錢不值錢,以前是不得了的!那個錢真是不得了的!小的時候我聽說這個雞蛋一個銅錢一個,所以一塊錢可以買雞蛋買三百個。

你想想看那一千塊錢要值多少錢啊?那個馬已經死掉了,根本沒有用的骨頭,他花了一千塊錢去買,拿我們現在來說,花了一千萬買一個死馬骨頭,結果真正有馬的人一聽見說這個人倒是真是愛馬的,就馬上賣給他了。

換句話說你有沒有這個誠心,所以這一點我們的的確確懂得這個道理,普通的人來規勸你,我們也都應該感謝他,所以叫子路聞過則喜,子路之所以為聖人的原因,人家告訴他錯了,他歡喜、感激!我們現在人家告訴你錯了,心裡面找了半天的藉口,我總歸是對的,那你還有什麼希望改過?所以這個地方千萬注意,這個地方非常重要!我們修學佛法特別重要的第一點,何況你還是欺誑的心裡面。

你不曉得,那個時候你就應該進一步找,老師,這個尊長告訴我他總有原因在。

所以前面一開始學的時候特別說∣我們在長夜無明當中,不是貪、就是瞋、就是癡!有人提醒我,我總要想辦法先去找到他那個話,你先不要還沒有講或一講的時候,你把你一大堆理由講的他說了一句話,你已經說了一百句還要停不住,那還談什麼?就算說一句你不懂,你還追問說:「對不起,我沒弄 清楚。

」總歸有道理,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到,這一個才是我們應該學的,何況現在進一步還有欺誑心,你還明知還要這個樣,那一點辦法都沒有。

所以這個地方 【「總其凡以欺誑之心,作蒙蔽師長等方便,一切皆是。

」】   就是這個。

【「然諂誑非妄者,如下當說,」】   欺誑跟諂誑不一樣,下面另外一個諂誑。

【「此須虛妄,以集學論說斷除黑法即是白法。

」】   反過來就是白法了。

【「能治此者,即四白法中第一法故。

」】   它的正對治是什麼呢?就是剛才那個,反正黑白兩樣東西就是這樣,有了它就沒有我,有了我就沒有它,二者當中。

【「若於尊重啟白餘事,而於屏處另議餘事,說善知識已正聽許,亦是弟子欺蒙師長。

」】   這地方是另外一種,說當面在這個善知識上面這樣講,跑到另外地方說另外的,說這個善知識已經聽許了,這也是欺誑,這種事情我們有的時候容易犯,就是對這個善知識上面先避重就輕說一點點,然後跑到別的地方去強調這件事情,這個不可以。

總之下面還有個叫直心。

必定要了解我們這個心裡面無始以來積累那個髒垢,你要盡最大的力量,不允許它一點點有這個東西在,一點點有這個都是損害自己的,第一是上面說過的。

下面第二: 【「於他無悔令生追悔。

」】   那麼: 【「其中亦二,境者,謂他補特伽羅修諸善事,不具追悔。

」】   這個境就是對象,這個對象就是別人,那些人做的好事,他對的、正確的,不應該追悔的。

【「於境作何事者,謂以令起憂悔意樂,於非悔處令生憂悔。

」】   那麼對這個境界、對這個對象,你造了什麼事情算犯了呢?就說他本來做對的,現在你以不正確的方法或者以不正確的觀點,讓他產生疑悔,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就害了;他本來做對的,然後經過你這麼一說他心裡面動搖起來了,這個第二個。

【「釋論中說,同梵行者正住學處,以諂誑心令於學處而生蒙昧。

此上二法能不能欺,生不生悔皆同犯罪,釋論亦同,然釋論中於第二罪作已蒙昧。

」】   這個特別解釋一下。

就是說在這個追悔他不是別的,而特別是善法,惡法就怕他不追悔,追悔了以後可以改善,而善法明明是正確的,你讓他懷疑了的話,他那個善法就打了折扣,乃至於不做,所以說這同梵行,大家一起修學的人,他正在認真的如理去學,那個時候你以諂誑心,這個諂誑心下面會告訴我們的,實際上這一個地方我們很容易犯,非常糟糕。

那麼以這種情況令他對於所學的那個內容生蒙昧,往往由於我們自己的自利或者為了我們自己的好處,這件事情我們哪、就用一種好像說起來蠻甜的蠻好的話解說、曲解了這個概念,其實他那個心裡上面就產生了一些問題了。

這個地方我想等到我們以後溫習的時候,我再提一些實際上的例子,我們隨時都可以找得到這種例子。

那麼這兩樣東西他說能不能悔呀?有一個地方說皆同犯,還有一個地方呢要作了蒙昧以後才算,實際上呢?總之就是說若從你的心跡來說,只要你的心跡有這樣的話,那就是已經出了毛病了,如果因為你的心跡透過你的語言來產生的話是更糟糕!因為大乘特質是就我們自己內心的心跡來說。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零三卷B面   因為大乘特質是就我們自己內心的心跡來說,但是呢既然大乘是利益有情,而結果你使得人家因為你而更是糟糕,這一點我們都應該分辨得很仔細。

第三,下面一個: 【「說正趣大乘諸有情之惡名等。

」】   第三點,對於這個正趣大乘的有情,說他的壞話。

我們的寶積經上面講,求大乘者,訶罵、毀謗、誑欺、惡名、正趣大乘者,就是趣大乘的行者,你說他的壞話、毀謗他。

那麼這個境,這個對象呢? 【「境者,有說已由儀軌正受發心而具足者,有說先曾發心現雖不具為境亦同,此與經違不應道理。

」】   這個對象是指大乘行者。

那麼有的人說這個大乘行者已經受了儀軌,發了心的這個;有的人說先已經發了心,現在雖然不具,換句話說這個宿生是發了心的,這一生雖然沒有,這也算。

但是第二點,本論上面說,不算。

【「其釋論中僅說菩薩餘未說明,然餘處多說具菩薩律學所學處者,謂正趣大乘似當具足發心。

」】   下面就解釋,為什麼第二種不算的道理。

這個,所以因為在這個釋論當中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別的地方都說得很清楚。

這個大乘行者一定是什麼,具足菩薩戒,正在學的。

所以應該說是具足發心,像照前面這個儀軌,這樣才算是所對的對象,你毀謗的對象,要是這樣的人。

【「於此作何事者,謂說惡名等。

」】.   那麼做了什麼事情呢?他說他壞話。

【「由瞋恚心發起而說,與釋論同。

對於何境而宣說者,釋論說云:『如彼菩薩欲求法者,信解大乘或欲修學,為遮彼故對彼而說。

』」】   因為你心裡面討厭他,不歡喜他,瞋恨他。

那麼說些什麼呢?這個菩薩為了求法,信解大乘,要想修學,但是你不歡喜他,然後呢你妨害他,這種情況之下,或者是毀謗,或者遮止,或者等等。

【「然了義者即可。

」】   他聽見了,那麼,就是。

【「其惡稱者如云本性暴惡,未明過類。

」】   那麼說他的是什麼壞話呢?他並沒有明說那一些。

只是說譬如這個人哪!什麼不好啊!任何一個。

【「惡名者如云行非梵行,分別而說。

」】   這是解釋這個。

【「惡譽者如云以如是如是行相,行非梵行廣分別說。

」】   這是容易了解。

【「惡讚者通於前三之後,是釋論解。

此於我等最易現行,過失深重前已略說。

」】   這個的的確確非常容易現行。

我們動不動就批評別人,動不動就說別人的壞話,或者是於見解上的差別,或者由於情緒上頭的問題,動不動說別人,而這個犯是容易犯。

這個過害是非常厲害!所以說菩薩戒上面就告訴我們,說四眾過,自讚毀他。

這一點啊!真是。

前面告訴我們說你毀什麼諸佛的塔廟等等這個罪,比起瞋毀菩薩那罪還要小。

瞋毀菩薩的罪遠來的大!所以這一點是非常糟糕。

【「又如菩薩起毀訾心,則此菩薩須經爾劫恆住地獄。

」】   我們對一個像上面所說,發了菩提心、修菩薩行的行者,你起一個瞋恨、毀謗的心,那個時候,這個則此菩薩,他自己也是個菩薩,而普通人更是不得了,你看!就要經爾劫恆住地獄,你這個心有多久,那麼就要經過多少長的劫數住在些地獄裡邊。

自己已經是菩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凡夫!所以這事情實在是千萬注意啊! 【「寂靜決定神變經說,唯除毀謗諸菩薩外,餘業不能令諸菩薩墮於惡趣。

」】   所以另外一個經上面就告訴我們這個修學菩薩行的人,其他的造的業他不會,也不容易墮落。

但是有一個例外,如果說毀謗其他的菩薩的話,他就墮落。

所以這個毀謗菩薩的這個罪過之大,同樣的道理,毀謗大乘經典也是這樣。

以前我曾經告訴過你們這個典型的公案,那個事情的的確確。

所以,以後當這個大乘跟小乘,大家彼此見面的時候,這一點要千萬注意。

說到這裡,我最近遇見這麼一件事情,我聽見了非常讚嘆,這個泰國派來的,是一個非常精彩的,一共三個人。

他對泰國的這個教法等等有很深切的了解,到台灣來。

我最近沒碰見他,我有一個同修碰見他了,他說:他遇見一個泰國的出家人,一談之下,他對他非常佩服。

三個人當中,有一個人中國話說得很通。

他來了以後,他就穿我們中國的衣服,中國的僧服。

他來的之前,他們上座就給他說,這個中國就是這樣,你到他那就是這樣,一點都沒差。

它這個叫做什麼?隨方毘尼,他絕對不會說,那個泰國的戒來得高明!他跑到這個地方,他不,就這樣。

然後他談起了教法的時候,他就這麼說,論這個,大家坐下來,心平氣和的談,論現在真正持戒的戒相的話,他覺得泰國是比較來得認真一點。

這個話就這麼平直,但是內容確確實實,就算聽了以後,我們也不會覺得刺耳。

然後他就說,論這個教理的完整的話,現在在西藏藏密。

然後呢中國的特質是什麼?對於禪,真正見到空性的方便善巧的話,也是獨一善巧。

我聽了真是讚嘆!你看!我們平常總覺得他好像條件很不夠,實際上我們從這個地方,我們處處地方真正要看看人家的樣!學啊!我們還沒有學通之前,隨便亂開口,隨便從行相上面去加以批評,那真是個絕大的錯誤。

我們這地方隨便談一下。

我為什麼這地方引證這一點呢?就是我們真正的內涵不大容易學到,但是那個外表的的確確一看,看見了以後,然後根據我們個人的喜好,再加上了我們的無明所使,就任意輕加是非,不知不覺當中給自己帶來無窮的禍害。

下面我們繼續看經。

【「攝頌亦云:『若未得記諸菩薩,忿心諍毀得記者,盡其惡心剎那數,盡爾許劫更擐甲。

』」】   啊!好可怕。

沒有得記,沒有得授記的菩薩,如果以瞋恚心毀謗得授記的,那麼他這種情況之下,他這個毀謗的惡心有多久,這個剎那的數目,不是時間喔!這個剎那非常短!一剎那就有這麼長的劫,多少剎那,就要多少劫,重新來過。

他為什麼說得記則說未得記呢?因為真正得記的,他一定得到了淨信相應的,他就不會犯這個毛病。

而實際上,下面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的那些人。

我們很容易犯這個毛病。

【「謂隨生如是忿心之數,即須經爾許劫。

更修其道,則與菩提極為遙遠,故於一切種當滅忿心,設有現起,無間勵力悔除防護。

」】   所以你看看,在這起這麼一點,剎那一起,要經這麼長劫的重來。

我們現在已經修學得不要說長劫,叫我們跑到這裡佛學院裡面念書,念它三年,覺得好辛苦!就這樣,那一生已經很辛苦了。

叫你長劫的話,可是你這樣積累的努力,你只要起這樣的一個惡念的話,你就會有受這麼嚴重的果報!所以這們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這個心裡面,一定想辦法把它防制,如果起來的話,馬上努力的懺除掉。

【「即前經云:『應念此心非善妙,悔前防後莫愛樂,彼當學習諸佛法。

』」】   這個前面的經上面又緊跟著告訴我們,要曉得這種心裡邊不好啊!前面的懺悔,懺悔了呢防@後面,千萬不要再讓它生起。

要努力的、真正如法的去修學。

【「若有瞋恚則其慈悲先有薄弱,若先無者雖久修習亦難新生,是斷菩提心之根本。

」】   如果你有瞋,那麼這個慈悲心,先如果有的話就薄弱,因為慈悲跟瞋恚兩樣東西,恰恰是兩個,一體相反的對治。

既然真正的大菩提心,最重要的強盛有力的是慈悲,所以你生瞋心的時候,損害了那個慈悲。

已經有的使它減弱,如果已經沒有的話,你長時修習也難生起,這個是斷菩提心的根本! 【「若能滅除違緣瞋恚,如前正修則漸漸增長以至無量。

」】   所以它告訴我們這個是相違背的,一體相違的,如果能夠滅除的話,那麼你能修的時候,就很容易的增長,乃至於增長到無量。

【「釋量論云:『若無違品害心成彼本性。

』又云:『由前等流種,漸次增長故。

此諸悲心等,若修何能住。

』」】   假定說沒有違害品,這個是違害的話,跟它相反的,沒有的話,這個心就自然而然了。

沒有違害的話,它就增長了,就成功了。

現在慈悲跟那個瞋恚卻卻是相反的,沒有這個瞋恚去違害的話,那個慈悲的心就成長了,就是這樣。

就像我們房子裡邊,燈亮了,黑暗就沒有了,然後呢黑暗來了,燈一定沒有。

就是這個又云:「由前等流種,漸次增長故。

」假定說你任那個違害的這個心情,瞋恚心在這個地方的話,因為這個心念之流啊!在我們現在了解那個等流,眼前你雖然好像沒有強烈的現起,但是心念之流一直在這個狀態當中。

前面我們已經學過這個業的增長、造作的增長。

你讓它繼續的漸次這樣的話,那麼這個時候,如果沒有違害的話,那麼慈悲就長起來了。

反過來,你如果在瞋心發了以後,完了以後這個瞋心的等流一直下去的話,那個悲心你就生不起來。

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如果你有了瞋恚的話,就算你長久學習也難得生起。

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所以現在我們正學的時候,在任何情況之下,那個瞋恚之心是萬萬不要發,不要說你有道理,你有道理已經是錯到不知道那裡去了。

在這個地方特別說,尤其在見解特別強的人,不要動不動講道理。

講了道理真正害的還是害你,還是害你自己。

我們學很多見解,主要的目標就是要淨化自己的。

不幸的是我們學錯了,結果學完了,都是在害自己,這一點我們要特別了解的。

最後一個。

【「於他人所現行諂誑,非增上心。

」】   寶積經上面講:以諂曲心,與人從事。

這個文字雖然不同,內心卻一樣。

什麼諂曲心呢?不正直,非增上心。

增上心就是說你正直的,自己本心就是這個樣的。

這個要解釋一下。

【「境者,謂他隨一有情。

」】   這個上面說的,或者菩薩,或者尊長。

現在這個地方不是,任何一個對象,任何一個人,那麼對這個人做什麼事情呢? 【「謂行諂誑。

」】   行這個不正直的心裡面,他先把那個正直兩個字。

【「增上心者釋論說為自性意樂,」】   就是說,你本來心裡面是這樣的。

換句話說,你心裡想這樣想了,這樣想就這樣想了,比如說,我隨便舉一個例子。

假定說我不歡喜這個東西,比如說廚房裡,我看見這個東西不歡喜,平常我不會說不歡喜,啊!這東西不好!沒有營養!你哪什麼說了半天,實際上呢它有沒有營養,不知道,只因為我不歡喜。

就是這種心情。

好多這種地方,跟你不相應了以後,他就轉彎抹角說了半天。

說出你不歡喜的這個道理來,不好。

然後讓人家聽信你,也跟著你走,這個就是這種心情。

我們心裡面,一天到晚這麼彎彎曲曲的做這種事情。

真正修學佛法的人,這種都是什麼?都是垃圾。

而所以這樣就是保護東西,保護的東西不是見煩惱、就是思煩惱。

無明塵沙更不談,所以塵沙無明都是這種事情,這個是隨境。

那麼下面有解釋。

【「諂誑者謂於秤斗行矯詐等。

又如勝智生,實欲遣人往惹瑪,而云遣往垛,後彼自願往惹瑪。

」】   就是這樣。

你故意說帶你到這個地方去,這樣然後他自己願意了,那就去了。

【「集論中說,此二俱因貪著利養增上而起,貪癡一分,誑謂詐現不實功德,諂謂矯隱真實過惡,言矯隱者謂於自過矯設方便令不顯露。

」】   這種情形,這個例子實際上就像我們剛才說的,你實際上心裡上想的是想這件事情,但是你嘴巴上面說的時候,故意兜一個圈子轉彎抹角,,然後呢讓它最後在你的暗示當中,走上你所希望要說的這件事情上面,就是這種心理狀態。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下面就告訴我們,貪著利養增上。

所以一個是貪,一個是癡,兩樣東西都在這個裡頭。

然後他又解釋一下,說誑,詐現不實功德。

欺詐是不實在的,單單這個文字我們不一定很清楚,所以譬如我剛才說的,雖然你不歡喜這個東西,你不明說不歡喜。

然後你說這個東西有什麼不好,什麼營養,或者什麼,其實到底營養不營養?不一定。

就實說來,尤其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修學佛法的人什麼最營養?跟法相應,最簡單不過,你最好把那種東西放得乾乾淨淨。

這個是最營養的東西。

實際上你現在把世法上,就算真的世法上去營養都不對,何況世法上面不一定有真的營養,你還說那些東西,這是我們要真實了解的。

那麼諂者謂矯詐,就是隱真實過惡。

你把你真實的罪過掩蓋起來。

就像剛才說,其實是你心裡面貪者這樣東西。

然後呢你掩蓋起來,假說另外的一樣東西。

然後讓他改變過來,就是這種心理,這個叫諂誑。

那麼這個是四黑法。

現在我們仔細看一下,這四個黑法的內容。

我們重新再看一下。

實際上呢尤其是這個裡面,我們把一點一點不妨來仔細的談一下它那個原則,不一定講文字。

我們學菩提心,菩提心的直譯叫什麼?覺。

而且這個覺是最圓滿、最大的覺。

那說明了我們現在什麼?我們現在不覺,或者叫無明。

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必須依靠自己的尊長。

這個尊長當中,或者是親教師,或者是阿闍黎,或者是其餘的尊長。

你所以能夠得到的,能夠改善的一切一切,無非都是靠這個力量。

在這種情況之下,唯一的辦法就是處處地方,要從這個地方學習了解自己的過錯,然後內心改過來。

再反過來說,對換來說,所以作為我們的尊長,不管是親教、阿闍黎,乃至於其餘的尊長,他們對我們唯一的功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指出我們這個,結果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隱瞞欺誑。

請問這個什麼狀態?眼前騙過了容易,但是這個心裡邊,既然你在這樣的話,很明白的表示我們的心理的什麼狀態。

這個心種留在這個地方的話,對不起,慢慢的發酵,像毒一樣。

你別看那個毒蛇咬一口,讓它去的話,對不起,流到心臟你就完了。

現在我們要靠著這樣的這種指導,慢慢慢慢的改善,必須要剷除罪障,集聚資糧。

所以要剷除罪障,一定要懂得正知見,正知見從這地方來了,你把它一下齊腰斬斷,當然這個不行。

然後呢集聚資糧。

所以他除了這個以外,其它的尊重等等,都是這個樣。

凡是福田,比如父母什麼等等,那個是增長你功德最好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一瞋起欺誑心的話,完了。

你集聚功德,然後淨除罪障那個路,就被你一下完全去掉了。

世間小小的都不可以,何況是這樣。

所以這一點的的確確,這個妄語這個事情,實在是說它小嘛很小,說它嚴重是嚴重得不得了。

因為它很容易犯,很容易犯,小小的地方。

那麼第二個呢?這個我們不認真的去說它。

第二個文上沒有講,可是平常我們有幾種可能性。

有一種可能性,就是說也許我們自己不了解,這是他的作法跟我們不太一樣,所以申述我的意見。

也許由於自己的特別的理由,然後使它追悔。

總之像這種事情的話,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只有一個目的,尤其是大乘佛法的人,無非是要利益別人,要幫助別人去增長善法,他現在明明在增長善法當中,你讓他疑悔,斷人向善,跟你的目標如何?當然完全違背。

如果把這個心裡的行相以及這個業增長的話,自然你造的業慢慢的慢慢的越來越增長,這一世容或現在這個心相續蠻強烈的繼續下去,到了下一世,完了。

所以第三個毀謗,那個東西是最可怕,前面後面在太多太多地方說這件事情。

所以那個三藏大師的大唐西域記上面,有這麼一段公案。

有一個叫無垢友,我想是不是叫無垢友?如果名字記錯的話,我下一堂要告訴你們的,上次曾經好像跟你們說過的。

我們的奘大師到印度去,還親眼看見無垢友尊者下無鼻地獄的那個坑,現在還在那裡。

無垢友是當年印度的一個小乘的大論師,非常了不起的,博通三藏,有的地方大、小乘互相融的,有的地方小乘跟大乘之間,彼此之間鬧得很厲害。

那個時候,這個世親菩薩已經涅槃了。

世親菩薩在世的時候,他早年本來學小乘的,後來改學大乘。

改學大乘以後,曾經有人批評他,但是世親菩薩並沒有跟他兩個人談。

當初那個世親菩薩的弟子就說,有人某人批評你,你假如說不跟他兩個人談的話,你顯出來好像我們不如他,世親菩薩怎麼說?這是非曲直昭然如日月!何必跟他辯,不要跟他辯,讓他去好了。

弟子在心裡頭覺得他明明錯了,世親菩薩也不管他,所以他也沒有機會能夠跟世親菩薩辯,這個事情是一個很有名的公案。

後來他們也都走了,走了以後,後來就是無垢友尊者,無垢友尊者他學小乘的,經過那個跟世親菩薩辯那個不曉得那個什麼,宗賢論師,還不曉得什麼,我名字也記不住了。

他有一個塔在那裡,他看見了以後就對這個宗賢論師非常推崇,非常讚嘆!說你真是在我們這個教下是了不起的大德,當年你能夠宏揚我們本宗的宗旨,可惜的是你沒有機會跟那個某人,某人就是指世親菩薩!我現在雖然位忝末學,他很客氣,換句話說我是末學,總算能夠跟上你!今天也學了了解了這個,我一心一意的志願要把輕視那個世親菩薩大乘的,要滅其名,把他所有講的論說,要徹底的把他毀除。

就這樣在那個塔前面讚嘆,然後呢說這樣的話。

他話沒有說完,他那個舌頭就伸出來,一直伸出來就縮不進去。

然後七孔流血,他那時候就感覺得恐怖了,因為凡是這種人,他未嘗沒有接觸過,只是他的偏見所在,所以他那個時候懊悔,自己覺得不對了。

然後那個地就裂開,陷入地中,就這樣完了。

後來有一個羅漢經過那地方,看見了洞,一看那個人,以他的神通看見進入阿鼻地獄,那個地方就立了一個這個塔,玄奘大師到印度去的時候這個塔還在。

所以大唐的西域記上面,還記載這段公案。

這一點是我們平常要注意的。

不管是大乘的法也好,大乘的行者也好,所以在這地方我們正在學這個大乘的行者的話,這一點千萬注意。

平常因為我們慢心驕心,看別人總是覺得不對,這也是事實,要找別人的缺點很容易的,就這樣我們不知不覺當中,就是犯了這個毛病。

所以最好的話,你能夠隨時反省自己,當你自己看見自己缺點的話,你的眼睛一天到晚,眼睛生到這裡,誰都不敢看,那事情就好辦了。

那麼關於那個諂曲的事情,我們就不必細談。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零四卷A面   這個,四黑法已經說過,現在反過來,四個白法;反之,卻卻相反的,犯了四個黑法現生呢,就削弱這個菩提心,下一世會不現行。

這個菩提心,他生生增上的,結果犯了以後現生削弱,將來沒有,所以這是他最大的一個障礙。

反過來,白法,他不但克服這個障礙,而且增長他。

現在看: 【「四白法中第一個白法,境者,謂凡諸有情。

說對象是一切有情。

事者,謂於彼所以命因緣下至戲笑,斷除故知而說妄語。

」】   那麼,這些有情前面做什麼事情呢?就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說虛誑的語,乃至開玩笑,乃至開玩笑,也不要隨便說,我們往往覺得是開玩笑,無所謂的。

要曉得,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起一個念頭,然後呢,一舉一動,識田當中就落下來一個影子,現在我們既然了解了要走無上圓滿這條路子,這條路非常遙遠,意義非常偉大,所以我們一切時處一定要防範,那麼尤其是現在呢!我們真正能夠防範的還非是從小地方做起不可,這個習慣啊,往往很難斷,所以啊,沒有的最好,如果有的話,那千萬這個要注意,千萬注意。

【「若能如是,則於親教及軌範等殊勝境前,不以虛妄而行欺誑。

」】   說你普通一切有情之前都不欺誑的話,自然在尊長前面當然也不欺誑,尊長前面也絕不欺誑。

【「第二白法,」】   那麼第二境者是對象, 【「謂一切有情。

」】   還是以前。

【「事者,謂於彼所不行諂誑住增上心,謂心正直住。

此能對治第四黑法。

」】   這個我們了解了,上面黑法當中第四個了解了,那麼反過來這地方就很清楚,就是一切有情在他跟前啊,你心裡面要正直住,直心。

關於這個直心啊,並不是像我們想像當中的,大寶積經上面有詳細的說明,喔!那麼如果大寶積經不太清楚的話,這個了凡四訓上面另外有,平常我們就直心的話,實際上呢?這種人啊,有很多人剛愎自用自以為直心,啊,什麼事情衝口而出,也不是這個樣,也不是這樣,心裡面並沒有這種啊,彎彎曲曲的心裡邊,這是第一個根本。

第二個呢?也不是逞強好勝,啊,你處處地方你能夠啊,護人家的意,然後呢?而對自己心裡面,是正直的,這種狀態才算,這個我們啊,簡單的說明他。

【「第三白法,境者,謂一切菩薩,」】   第三個白法,前面是說毀謗菩薩,現在呢?這地方呢,讚歎,稱揚,所以對象就是一切菩薩。

那麼做什麼事情呢?謂起大師想,對這菩薩起覺得他就是佛, 【「於四方所,宣揚菩薩真實功德。

」】   在任何情況之下,處處地方啊,要稱揚讚歎菩薩的真實功德。

實際上,我們說,好像菩薩還沒到佛的地位,在經論上面處處告訴我們,這個,佛的因是什麼?菩薩!他先發因地心,然後呢,証果地覺,所以經上面有比喻,譬如說,種一個最寶貴的藥樹,最開始細心努力護持的,是那個幼苗,樹苗;佛菩薩尚且這樣,那我們凡夫要學佛菩薩,當然更應該這樣。

所以對於一個初發菩提心的人,你能夠稱揚讚歎那個功德,絕對不亞於佛;反過來,如果是你啊,毀謗他的話,就很糟糕,這毀謗,有的時候我們是有意,有的時候是無意。

有意的,不大容易犯;無意的,是習慣,而且往往由於自己的驕慢或者什麼等等啊,總之,不知不覺這樣呢?輕視別人,很容易啊,看見別人的過失,看不見別人的長處,這本來自己已經是煩惱,本來已經是非常嚴重的過失,這種情況之下,如對象是菩薩,你再加上任意輕毀的話,那我們永無翻身之地,這地方啊,千萬注意。

下面告訴我們, 【「我等雖作相似微善,然無增相,盡相極多,」】   喔,我們啊!雖然平常也好像做一點好事,它那個好事啊,下面四個這四個仔細看,第一個,這個善叫微善,而且這個微善還相似,看起來好像是,看起來好像是,我們啊!的的確確,如果你仔細檢查的話,你會發現啊,簡直是一無是處,本來就已經非常少,而且這個又是相似的,相似的好像,本來就不真實的,這個是所以為什麼,我們雖然學佛,雖然學是要學大士,實際上呢?我們卻是要從像俞淨意公,那種地方學起,這麼現實的例子擺在這地方,假定說我們連像俞先生那樣做不到,而我們說學大士的話,那不是完全顛倒,完全自欺欺人嗎?這個起心動念之間啊,最重要,起心動念當中如果說這個慢心,驕心還是照樣的話,那一點用場都沒有,而這個慢心驕相,慢心驕心最糟糕的地方,你自己不感覺到的,自己總覺得還樣樣對,看看別人是樣樣不對,在這種情況之下,儘管你稍微做一點好事啊,這種好事都是相似的,所以說到這裡順便一提,一開頭我們學的時候為什麼他還沒有講,先告訴我們啊,要我們斷三過,然後呢?說我們具六想,第一個想就是呢,我們在病當中,喔!那麼,這個想呢經過前面共下共中已經告訴我們,我們確確實實在病,理論上了解了,可是現在怎麼要想辦法把這個理論啊,在實際上的心相上面要認得他,這是我們現在修行第一重要的事情,第一重要的事情。

那麼為什麼說這個,啊!就算是一點小善啊,無增相,連他這個小善啊,增加增長都很少,而反過來,盡相啊!處處損減啊倒是很多,為什麼呀?下面這個, 【「謂由瞋恚毀訾破壞菩薩,伴友,而致窮盡。

」】   心裡面啊有一念瞋心,乃至於啊平常的說毀謗,啊破壞菩薩,以及同伴的同修同行者,這的的確確是,我們很容易犯,尤其現在這種情況,大家住在同樣一個環境當中,難免的,我們有無始以來的習氣啊,總覺得,唉呀,這個不大對,那個不大對,那麼這種情況之下各人有各人的意見,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就很容易啊,批評啊,輕輕的這樣的隨便說一點的話,這往往會產生很大的流弊,很大的流弊啊,這個,因為這樣的關係啊!就算結一點啊,自己啊,也造了這樣的惡業,破壞無餘。

【「故能斷此及破壞菩薩者,則集學論說,依補特伽羅所生諸過悉不得生。

」】   假定這個毛病你能夠斷絕,啊!能夠斷絕,能夠不去破壞菩薩,那麼就像這論上面說,依普通人所生的過患啊,他都能夠消除掉,都能夠消除掉。

下面緊跟著又說: 【「然於何處有菩薩住,非所能知,」】   但,究竟那一個菩薩?那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啊,他心裡怎麼想?他心裡發些什麼心?的的確確我們不知道。

所以啊應該像迦葉問經,就是大寶積經上說的, 【「於一切有情起大師想,修清淨相稱揚讚歎。

」】   這樣,所以應該學這大寶積經上面,迦葉尊者所說的,啊!從此以後啊,他對任何一個人啊,起佛想,啊,那麼儘量的修清淨相,就是啊,看見他們每一個人啊,都是值得稱揚讚歎清淨的,這樣,實際上呢,的的確確,就算他不是菩薩,你能夠修清淨相,稱揚讚歎,結果好處是你的不是他的,反過來,就算他不是菩薩,你呀批評他,對不起,對他沒有什麼用場,真正的過失還是你的,還是你的。

這點啊,我們修學佛法的人要了解,平常我們講講道理,空口說說白話,那反正本來就是這樣無所謂,弄完了以後下地獄就下地獄,現在我們真正想認真學修行的話,這個地方很重要,很重要!所以不是一個道理,處處地方你要了解,怎麼樣把這個道理運用在身心上面,淨自己的過失,增自己的功德,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

所以我特別常常強調當你看見外面的境界不理想的時候,你會感覺的嗯這麼不好,那個時候啊千萬注意,立刻反省一下,立刻反省一下你自己的內心,那個時候你就發現,你看見外面在說他是非的時候,那時內心的煩惱相,這個我們第一應該了解的,不要說上士,連那共中士剛開始第一步我們都不認識,啊,或者退一步說,就是要學共中士,你真正的目的幹什麼─淨除煩惱。

現在那個煩惱相已經現起來了你都不認識他,你談什麼修行,這一點我們千萬要注意;但這地方並不是說喔他們都是對的,不是這個意思,不是這個意思;那麼詳細一點說,就是當外面的情況,一個境相現起的時候,你那時候感覺他對或者不對,或者說現在我們特別說不對啦,因為這個時候會引起我們對他批評,然後不滿意,或者什麼,那個時候內心上面啊,的的確確我們要曉得這是煩惱相,所以我們真正修學的人,第一件事情啊,就把內心上面認得了怎麼把他,唉,拿掉他。

持戒,持戒,戒指什麼,就這個,所以六祖大師有一句話─心平何勞持戒。

哪,很簡單,你心裡面啊保持到這樣的平穩,當看見了那個境界,你心裡面已經是起伏不平了,你還談什麼,當然這是講的戒的特質,戒法戒體來說。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想辦法,唉對,用這個如理的教法來淨除調伏自己的內心相,調伏自己內心相,以前我們沒有聽說過教法不懂得,拿世間的標準去衡量,那覺得對,自己很對,他人錯,那都是啊,流轉生死的源源不絕的惑業當中,現在了解了,從這地方停止起,啊,停止了以後,然後呢,你心裡面啊,能夠把穩了,如果說你只求自己解決的話,那不管外面天塌下來,你只是一心一意的淨化你的內心,當然從這上面進一步說,我是要學大乘的,那個時候啊你才心平氣和的想,唉,他這是不對,你用什麼方式幫忙他解決,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住在什麼─住在憐憫善心相上頭,那時候就可以談的上幫人家解決這個問題,否則,千萬不要開口,啊,單單這個意念本身已經錯了,一開口,那更是錯上加錯,這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所以,不是叫你說什麼都不辨別的不管,你必定要了解你的目的何在?如果你是講世間的道理,對!如果你想真正淨化自已,那從根就錯!然後呢,要想自己淨化的有二條路子,求小乘的,那時候你只管把他內心啊淨除乾淨了,好了,你就停在那裡,其他的什麼不管。

啊,如果你要進大乘的話,自己淨化了,那個時候你更進一步說,是的,我現在內心已經平伏了,然後呢,那個時候啊,依你的憐憫心悲心利他心,這樣善淨之心啊進一步方便善巧的幫忙他,而不是拿一個標準說他不對,他要這樣,他要這樣。

不!不是這樣的,啊,這一點我們啊,在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一下,啊特別說明一下。

那麼下面有一個, 【「謂有聽者時至,非說不往四方宣說便成過錯,此能對治第三黑法。

」】   這一條是告訴我們啊,稱揚讚歎菩薩的真實功德,啊,那麼這個稱揚讚歎是指什麼?所以有人來的時候,當我們啊,碰見大家聊,談話的時候,不是說你不到別的地方去到處,現在我們修行不必,我們就在這地方,可是外面有一種境界來的時候,那個時候啊,啊,把持前面這個原則,把持前面這個原則,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第四白法,境者,謂自所成熟之有情。

」】   那麼最後一個,對象是什麼呢?就是啊自己已經成熟的有情,啊這個成熟就是善根成熟的。

【「事者,」】   那麼對他做什麼事情呢? 【「謂不樂小乘令其受取正等菩提,此就自己須令所化受行大乘。

」】   啊,前面是說,他本來做的對的啊,然後呢,你呀讓他生憂悔,現在情況是說,不要讓他生起憂悔,這指什麼?他自己呀,不願意做這小乘,而正要趣向大乘的這種人,啊,那正是學菩薩,我們不是學了菩薩發了願心然後談這個嗎?正是我們自己要幫忙他,濟度他的這種人,這個, 【「若彼所化不能發生大乘意樂,則無過錯非所能故,」】   假定說對方是一個小乘根性的人,他不是一個大乘根性的人,勸他沒用,那麼這種情況,那,沒問題,沒問題,啊,換句話說,這個黑法跟白法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他是一個大乘行者,他正是在這個上頭路上做,而你現在是一個學菩薩的行者,你正應該幫助人家.他現在自己學,學對了,你反而令他使他自己做對的事情生起啊,疑悔的心情,你不是害了他嗎?不可以,啊,所以這個白法的話呢,就是哪,現在你正要度化的有情,他在走在這條路上面去,你不要讓他生悔,然後你稱揚讚歎幫助他,稱揚讚歎幫助他。

那麼,反過來說呢,他如果小乘的行者,那個雖然你要去幫助他;但是啊,他不行,不行,那沒辦法,因為他根性如此,啊!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

【「由此能斷第二黑法。

」】   這,前面的黑法跟這裡的白法相一對比就了解了。

【「若由至心欲安立他於究竟樂,定不為令他憂惱故,而行令他憂惱加行。

」】   就是,就是,剛才已經解釋了。

【「師子請問經云:『由何一切生,不失菩提心,夢中尚不捨,何況於醒時。

』」】   經上面告訴我們,總的告訴我們,現在我們啊,真幸運啊,得到了這個無上無比的大寶啊,那怎麼樣想辦法從生生死死,在任何生死當中啊,不再失去這個─菩提心大寶。

這個,不要說醒著的時候,乃至於做夢的時候啊,尚且啊,也是這樣,啊這樣,那麼, 【「答云:『於村或城市,或隨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則不捨。

』」】   是說,不管在任何情況之下,熱鬧的地方也好,清淨冷僻的地方也好,隨便你在任何情況當中,使得這個心啊!內心啊,一直正現在前啊,欣欣趣向菩提,你能夠這樣,現在已經發了,繼續不斷的,當然在增長,既然增長那就不會捨棄。

【「又曼殊室利莊嚴國土經說,另外一個經上面:『若具四法不捨大願,」】   你能夠具足了這四樣東西,那麼這個願就不會棄捨,那四樣? 【「摧伏我慢,斷嫉,除慳,見他富樂心生歡喜。

」】   這個四點,你能夠做到的話,那就不會捨棄。

前面我們已經了解了,尤其在自他換當中特別說明,現在我們了解啊,我們生死當中第一大冤家大仇人,什麼?就是我愛執,一有這個我愛執這個慢相就生起來了,自然而然我總歸是最重要,我總歸是最高,,不要你去想的,他任運的在一切時處自然而然這東西,現在你能夠把他摧伏,他不是斷除喔,把他降伏他,處處地方尊重別人,處處地方把那我拿掉,我們剛才說,所以動不動啊,看見人家不好或者什麼等等,主要還是這個,還是這個─我慢。

我們譬如說,隨便說一件小事情吧!我們譬如談論眼前事情的時候,總是看見這個不理想,那個不理想,這個不理想啊,結果呢?我們不妨想一想看,以其我們現在的來說,譬如常常講的這個,啊,說我們現在啊,這個這個,很多地方啊,到處,不但是我們這裡啊啦!別的很多地方你看見,落伍的國家固然如此,前進的國家還是如此,說很多啊,這政治上的官吏等等啊!他都在這地方的所謂尋利,唉呀,都是啊,只要好像抱穩啦,不敢做事情,實際上呢?這個情況啊,為什麼?因為你要想努力去做事情啊,你辛苦了半天,真正現出來的好處啊,人家都覺得當然的,他不會來讚歎你,他不會感激你,但是呢?你要嘛不做,做了以後他一定有所啊改變,一定有他不方便人的地方,結果各人有各人的意見,大家只是看見這一點。

大的是國家,小的我們眼前很多地方,啊,這個人辛辛苦苦在廚房裡忙了半天,你不看見他,倒是你只會看見他,唉這口味不配你味口,今天太鹹了,明天太淡了,就這樣,我想我們人人都有這個感覺,啊,所以啊,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時候啊,必定要從那裡開始?要從這個地方自己注意,那我們任何情況之下一起念,只看見人家的不是,所以在這個地方啊,我們也可以說很值得我們學的,我們首先為什麼一再提,提醒自己說,我到這裡來幹什麼的?我到這裡來,不要說你來修學佛法,那至少你說,唉呀,這很痛苦要改善他,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這痛苦的根本是什麼?就是你的業,而業前面的上首引導他是惑無明,這種情況就是無明相,如果你把握住這一點的話,你一定了解的很清楚,不是忙別人,忙自己。

他任何起心動念的時候啊,你覺得,唉,又不對了,要改善他。

這種情況之下,就算你不懂得多少經論等等,你對了!反之,儘管啊,你三藏十二部樣樣都通,寫多少文章,講多少大法,對不起,你在門外,根本完全不相應,根本完全不相應,再聰明,再什麼,那是世智聰辯,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我們要了解的,而根本在那裡呢?就是這個─我慢,我慢。

前面已經說過了,將來後面呢,他還特別提這件事情。

所以啊,我們現在啊,常常提醒自己,我們真正的生死當中第一大冤家,就是這個「我」字,這個我字,然後當你境界現起的時候你就隨時會感覺,唉,這個我在背後,有的時候很明顯的在前頭;有的時候啊在背後,你只看見這個人不對,那個人不對。

誰在看見這個人不對啊?好,那個時候你才回過頭來一照,原來啊背後有個東西,那就是這個─我,這樣。

人家對不對,無關緊要,就是你起了這個心的話,那是把你就困在生死當中已經。

然後呢,嫉慳這個容易,人家好你嫉妒他,然後呢,你自己有的東西捨不得,看見他的富樂的話,那麼,這麼,喔,見他富樂心生歡喜,這應該是說斷除了這些東西啊,那麼看見別人好心裡面啊,這個,這一點啊,要是見他富樂,這個,羨慕他仰慕他這種心裡我們不要,再不然的話就是見他富樂嫉妒他不歡喜心,這個不要,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前面這個文字,就是把那個東西,總是拿掉他。

【「寶雲經說:『若於一切威儀路中修菩提心,隨作何善以菩提心而為前導,於餘生中亦不捨離如此寶心,如如若人多觀察。

』」】   等明顯宣說。

下面另外一個經,說,不但是我們啊,起心動念,除此以外啊,行住坐臥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修這個,啊,那麼這個是心裡面呢提示他,更進一步,做任何事情呢都以這個菩提心為前導。

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呢?目的是為了他。

這樣。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記得華嚴經上的一句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你發起了以後,一旦忘失的時候,你做的那個善法,對不起,魔業。

為什麼是魔業啊?因為如果說你這個行為跟菩提心,或者跟覺心不相應的話,不管什麼都是集諦所攝,啊,所謂集諦所攝的就是設使你做了善法,升了天,完了以後啊,又啊,三世怨。

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

所以現法是如此,你能夠這樣努力的話,自然而然一直增長,增長的話,將後來啊,他當然也不會離開,像這樣啊,那我們是應該啊,多多觀察,啊,觀察內心使他步步增長。

【「第三犯已還出道理。

」】   萬一犯了,怎麼辦呢? 【「多作是說,犯四黑法及心捨有情之五,或加念云我不能成佛棄捨發心共為六種。

」】   先說那個犯相,什麼是犯了,是很多地方這麼說,說前面這四種黑法,犯了,加上呢,心裡面啊棄捨有情。

菩提心的特質是幫助一切有情,現在你棄捨他了,啊,這個五樣。

還有呢,就是修了菩提心以後,他一個特別的策勵他增長啊,是早,日三、夜三的話,繼續增長那個發心,如果說這個不做的話,那麼這第六個,這個算是啊,犯了。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一百零四卷B面   這算是啊犯了,犯了之後這樣東西, 【「若越一時則捨願心,若一時內而起追悔,僅是失因。

」】   假定說你犯了這個毛病,而超過一時,這個一時啊,他沒明確的說明,啊那通常嘛我們就可以說,我們通常說一時就是四小時,晝三夜三,啊所以早晨是啊三小時、夜三個時,所以廿四個小時分成六等,那麼六等當中,所以這個地方的一時,相當於我們現在四小時,啊他們是一個可謂一時是這樣算的,如果你犯了這個超過了這個,就啊,啊,捨掉了!如果說這個時候之內,你又覺得,唉呀!怎麼我錯了,那麼算失去的因,並沒有正失去,他很多地方啊,這樣說的, 【「若犯六次發心及學二資糧,亦唯退失之因。

」】   還有,說這個六次發心,是前面告訴我們,發了菩提心也好,我們晝三夜三哪要發,發的就是啊!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歸依,這樣的,要六次,還有呢,同時要學兩種資糧,福智兩種資糧,如果說這兩個東西沒做的話,這是退失的原因,啊這是退失的原因,不是真退失,這個是有很多地方這麼說,這個究竟是與不是,他這個後面會詳細的辨明,特別是,這個大師造的菩薩戒論上面,這一個道理非常深細、非常深細,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只要了解一個大綱,了解一個大綱,啊將來等到我們學了這個戒的時候,然後呢深細的去學它,因為整個的來說,我們現在還談不到,真正的如法相應的跟它去做到,所以我們了解一個原則的大綱,那麼將來進一步細學的時候,我們自己曉得,噢前面所說的這個綱要,現在它的真實的內涵是些什麼,我們哪,就能夠非常具體完整的一步一步深入的學習,而做到它,嗯, 【「若已失者應以儀軌重受願心,若唯退失因者則不須重受,悔除即可。

」】   假定說,你失壞了、退掉了,那麼要照著這個儀軌啊重受,假定是,沒有失掉,只是退失的一個原因,那麼你只要懺悔啊去淨除就可以了,不過下面就來說明的 【「其中若念,我不能成佛,故捨發心,即彼無間棄捨,無待一時,故一切種畢竟非理。

」 】   上面說的六樣當中啊,說捨有情,假定我們心裡這樣想,唉呀!這個成佛太難啦!這個不行啊!那個時你心裡面哪,就放棄掉了,這樣的放棄,當下本身哪,你就破壞掉了,因為你的願心,無非是要幫助別人,所以你一旦說放掉了那個,那個就不行了,不要等到說,噫,這麼長的時候,所以,這個一點啊,在任何情況之下,畢竟不合理的,畢竟不合理的。

這個下面是畢竟啊,不是畢究,這個字錯, 【「四黑法者,非是現法失發心因,是於他生令所發心不現起因,故於現法而正遮止。

」】   上面說:犯了四個黑法,實際上呢,這個四個黑法,不是現在現生失掉,並不是現生退失的原因,是說你犯了這四樣東西啊,他生啊,這個不會再現起了,因為避免他生失去不現起,我們正需要的是生生增上,現在你他生不現起來,當然啊我們不願意的,所以為了這個理由啊,現在就遮止它,避免它。

【「道炬論云:『此為餘生憶念故,如說學處應盡護。

』」】   啊道炬論很明顯的告訴我們,這個是為了你以後生生哪,繼續記起來增長它,啊而不是就現生,所以啊,就像我們學菩薩的學處也一樣,雖然這個四點,沒有在這個菩薩學處、或者說,沒有在這個菩薩戒當中,但是我們哪應該完全保護,不要去犯。

【「言如說者」】   就是括弧裡面如說學處, 【「謂如迦葉問品所說也,即此經意亦是如此。

」】   這個很明白,上面說的哪,就是指啊,如說是指什麼,像這經上面,經上面也明白的說明這一點, 【「四白法時顯然說云:『迦葉,若諸菩薩成就四法,一切生中生已無間,菩提之心即能現起,乃至菩提中無忘失』」】   下面就把經文引出來,啊那個經文上面怎麼說,說啊,迦葉呀,假定那些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們啊,成就了這個四法,那麼一切生當中啊,生已無間,這只要生起來了以後啊,他的菩提心自然就現起來,乃至於証得無上大菩提,他一直不會忘失, 【「四黑法時,雖無現後明文,故亦當知是約後世,」】   這一段話呀,在白法當中有,黑法當中,他倒並沒有說,然於現,所以你根據這個前後的經文的話,你就了解了,雖然是說黑法的時候,沒有講這個意思,但是一定也包含在裡頭,譬如我們隨便講一句話啦,啊這樣今天大家出去啦,啊說啊,某人啦,某人啦,某人啦,某人啦,今天要出去,前面不會說,某人要出去,某人要出去,某人要出去,某人要出去,不會這樣講的,總結起來說,然後最後那個加上去這個文字很明白,所以說他前面講四黑法,雖然並沒有說餘生當中,但是呢,講到最後說白法當中,講完了以後說,那個嘛,你犯了白法嘛,餘生當中,很快現起,反過來說,假定你犯了黑法的話,餘生當中就失去,所以這個經上面哪,這個意思很明白,說到了這個現起以及失去啊,我們眼前有很多例子,啊這種例子啊,我們不必看佛經,不必看佛經,因為菩薩行者的確不是像聲聞乘,聲聞乘行者一定是佛出世,教法住世的時候,現那個僧相,菩薩生生世世在三界之內,啊譬如說我們看看我們中國古代的那些聖賢,西方也是如此,就我們來說,當然我們看哪中國人,歷史上有好多這種了不起的人,他就從小或者是大孝啊友愛,我們無法想像的這種情形,你絕對無法想像,這種深深的說明了什麼,說明了這種很多人都是菩薩行者,耶他這一生哪,儘管沒有啊佛陀來教誡他,但是哪他自然而然哪他這個心裡面啊會現起,他繼續這一生的繼續下去,繼續下去,這個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有非常有名的幾個世家,啊,王、謝、有一句話叫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不曉得你們唸過這個沒有,就是說,那個時候,這個門閥世家非常講究,平常啊,我們總講門當戶對,這個王家啊及謝家,那兩家,生生世世都是啊名這個啊有名的人物,這個他王家有兩個了不起的人物,王祥、王覽、那譬如說後面王導、王敦、啊一大堆,啊那都是那些人,那個王祥臥冰的故事,你們聽說過沒有,啊這個地方說一下,在廿四孝史當中,廿四孝當中,有這麼一段公案,實際上,不單是王祥,還有他弟弟王覽,這個王祥他母親死了,所以他父親哪,就又續娶,換句話說,她是後母,那麼這個後母啊,非常虐待他,虐待得非常厲害,但是啊,不管你怎麼虐待,他這個兒子的孝順是無比的孝順,要我們現在啊,不要說後母,這親生子啊,要談得到對父母好的,已經找不到了,嗯,到了冬天了啊,然後呢?要吃魚,當然到了冬天吃不到,那是北方哦!冰天雪地,他怎麼都沒辦法,啊看見那湖裡結了冰,結得很深哪,就把衣服脫掉了,睡在那個冰上面,把那個冰融掉了,然後去捉魚,你可以想像得到嗎?可以想像得到嗎?但是這個母親還是想盡辦法去虐待他,真正精彩的,所以這個啊真是聖賢人啊,就會生生世世繞在一起,他那個弟弟啊很小啊,一直就袒護那個哥哥,但是他不是違背他母親哦!他的這個弟弟叫王覽,照樣地非常孝順,一方面去孝順那母親哪,他並不覺得他母親虐待他弟弟,而跟他母親,他對待他母親絕對仍舊像母親一樣,但另外一方面啊,就處處地方保護那個哥哥,有的時候啊,他母親打他了,他就抱住他那個母親身上,嗯,她那邊打他,他那邊抱著,嗯,他母親疼愛自己的兒子,就不打了,就這樣,她使用種種方法,乃至於有的時候啊,看看,實在心裡面非常嫉妒,氣憤不過,拿這個毒藥給他吃,結果啊,那個王覽看見了啊,就那個母親啊用那個毒的東西給他,就搶過來吃,那母親馬上給他潑掉了,所以這個弟弟啊是寸步不離那個哥哥,那個母親看看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樣啊,然後等到他娶了媳婦了,娶了媳婦以後,那長媳婦就是王祥的,她也是虐待她,耶,那個王覽處處地方,你要叫她事情,他自己就親自去做。

弄得這個母親也沒辦法,最後終於感化了,所以這種廿四孝等等。

你們有機會,平常我們與其看閒書,倒不如看這個,看這種書自有一股啊激勵你向上的心,不管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種事絕非常人,那麼為什麼這些人做得到呢?哪,就這裡,就這裡,他宿生已經發了這種了不起的大菩提心,然後他在世俗上面任何行為,在家裡面啊孝,所以啊我們中國有一句話,要想找忠臣啊,孝子之門,在家孝,那麼到外面的話一定盡忠,朋友之間一定有信,啊他那個德行一定是多方面的,所以反過來啊,你看如果在一個地方,他不對的話,其他地方大概不,當然我說那個不對啊,就是說?你可以從小地方啊,觀察一個人的各方面,那麼這個地方,我特別順便說一下,如果我們了解了這種道理了以後,觀察旁人是如此,了解了這個觀察的方式,然後呢用來回過頭來反照自己,做為我們借鏡,啊淨除罪障,生生增上啊所以這個是失去,不失去, 【「四黑法時,雖無現後明文,故亦當知是約後世,然於現法若行黑法,則所發心勢力微弱。

」】   雖然它正防止是防止後世的,但是如果你做的話,現在這個發心的力量也慢慢的減弱,慢慢的減弱,因為這個心本身啊,發了以後,你要不斷的增長,現在你做的這一件事情恰恰是相反的,當然把原來這個力量在減退當中,所以說明這個。

若非爾者,下面這個話就是變了喔,變了,因為前面哪有很多人說,犯了這四樣東西啊,說就算哪失去了,實際上呢,大師說不失去,這一生不失去,只是下一生不生起,下面就是辨明,假定說,不是這樣的話,不是什麼,不是指下一生,而指這一生就要失去的話,犯了這四種黑法,就要失去的話,那麼這個罪啊就變成什麼,犯了以後啊就把我們的菩薩戒就應該毀壞,啊應該這樣,可是菩薩戒當中並沒有把這幾條東西加進去,所以他根據這一點來証成,証明說,這一個,不像前面很多人說囉,犯了這個四黑法,就算破壞了,只是下一生不現起的,我先把那個道理說一下,那麼你們一看那個文哪,就很容易懂了,我們現在來看那個文, 【「若非爾者,則具菩提心律儀者,為戲笑故,略說妄語,」】   啊這是這個黑法當中第一個, 【「於有情所略起諂誑」】   這是四黑法當中第四個, 【「瞋恚菩薩略說惡名」】   這是四黑法當中第三個, 【「於他善根略令生悔,自無追悔,」】   這個是啊,四黑法中第二個, 【「過一時竟,皆當棄捨菩薩律儀,」】   他犯了這個,只要超過一個時,這一個時剛才說過了,哪就應該棄捨菩薩律儀了,因為前面說,犯了這個,要棄捨律儀啊, 【「以由此等棄捨願心,若捨願心即捨律儀,菩薩地中及集學論俱宣說故。

」】   因為這個菩提心菩薩戒的根本哪,是菩提願,現在你犯了前面這個,那麼你的願心就捨棄,願心既捨棄的話,當然那個菩薩戒、律儀就是菩薩戒,菩薩戒也就捨棄了,這個道理在菩薩地集學論當中說得很明白,假定這樣的話, 【「若許爾者,亦應立彼為根本罪,」】   它一定這是根本罪,啊,就是我們在菩薩戒當中,那幾個根本罪,說這個什麼叫根本罪,你犯了它,菩薩戒就破壞掉了,這樣,所以假定像他前面所說的,犯了這個四個黑法,超過一時就捨願心的話,這個應該是根本罪,實際上呢?不是,說 【「然任何中悉無立者,不應理故。

」】   所以,實際上呢,在這個菩薩戒的戒條當中沒有這一條,所以說,啊,犯了這個四個黑法,過一時就捨願心哪,不對,這個辨得很清楚,喔,關於這地方的這一種辨啊,大家再記一次,啊大家再記一次,就是我們將來正學的時候,本論的真正殊勝的地方,它乃至於很小的地方啊,它一定辨別得非常清楚,了無一點遺漏,了無一點錯誤,啊儘管我們現在啊說,還是瞎子摸象,但是它絕對不會說,一個毛固然是提都不提,啊絕對不是說,摸到一個鼻子,摸到一個肚皮,摸到一個什麼,一定把你那個象的全貌通通讓你摸到,嗯?就是這個樣,啊,在這種情況之下,到那個時候,你啊,自然而然哪走上去的話,你就不會有錯,這個就是啊,有別於我們現在平常修學佛法,我們才碰到一點邊,乃至於邊都沒碰到,碰到點影子啊,就自己就覺得對了,然後啊,執著這個東西啊,還不肯改,啊,那個是,實實在在我們修學佛法當中,一個最可惜也最可笑的事情。

【「又算時者,當是依於鄔波離請問經,然彼全非經義,我於戒品釋中,已廣決擇故,」】   他上面說那個是,說其一時,這個時啊,他那個根據,應該是根據這個鄔波離請問經,但是這個經不有問題的,這裡並沒有說,在這個菩提正道菩薩戒論當中啊,他有詳細的說明,啊這個地方不談,啊剛才說過了,正式我們啊要來研究這個戒的時候,到那個地方會詳細說明的, 【「心捨有情者,若緣總有情,謂我不能作此許有情之事,心棄捨者即捨願心,極為明顯。

」】   那麼心捨有情是怎麼樣呢, 【「緣總有情,」】   因為發心的時候啊,是緣一切有情的,所以說你說,啊不管哪一個有情,我總是啊,不再想去救他們了,那時很明白,跟你的願心完全相反,當然捨棄掉了, 【「若緣別有情,」】   那麼進一步說,你不是緣一切有情,緣一部份,那怎麼呢? 【「謂我終不作此義利,若起是心,如壞一分即壞整聚,便壞為利一切有情所發之心。

」】   有的時候說,我並不是啊棄捨所有的人,只棄捨某一些人,別有情,個別的對這一些人啊,我不願意,要曉得這種情況怎麼辦呢?雖然你並不是啊整個棄捨掉了,就像你壞掉一分,對不起,你壞掉一分的話,要整個的壞掉了的一樣,就像一部汽車一樣,你不能說這部汽車沒有整個的爛掉,只是那個引擎壞掉了對不起,引擎壞掉了,這汽車不動等於全部壞掉一樣,啊就是這樣,啊這個道理是這樣的, 【「若不爾者,反過來,若不爾者,若棄二三四等多有情已,為餘有情而發心者,亦當能發圓滿菩提之心。

」】   他反辨,說:是的,你,棄捨,棄捨少數的幾個人,啊假定少數棄捨有,棄捨了少數幾個人,仍舊算是圓滿菩提心的話,那仍舊沒有發菩提心的話,那就等於這個你啊這個只緣別的人,只緣別的人上面發那個菩提心的話,不圓滿的,菩提心的特質是什麼,緣一切有情,現在哪,那些要發,那些不發,這個怎麼可以算圓滿菩提心呢?啊這個道理就辨別在這裡,所以總之,捨棄有情,這個絕 對不可以。

【「如是於此發心學處,道炬論釋別說,因陀羅補底,龍猛、無著、勇識、寂天、大德月、靜命等派各有差別。

」】   這個上面說的發心學處,啊是行心的學處是共同的,那就是我們瑜伽戒,我們這裡盛行的是梵網戒,啊不管那一個,這個是行心的學處,那麼這個現在上面講的,是願心的學處,這個願心的學處啊,有各同各派不同的說明,下面這幾個,就是不同的傳承,因陀羅補底、龍猛、無著、勇識、寂天、這些各派他有不同的,有不同的,有的嘛! 【「許為盡初發心及行諸行所有學處,又有許為經說一切皆應守護,復有許為盡資糧道所有學處。

餘者有謂不許如此如此定相,有餘更許於其歸依學處之上,應護八法謂不忘心法及忘失心法,說此諸軌,皆是經說,應隨自師所傳受持。

」】   下面這個地方就是大師告訴我們怎麼辦,這個各派啊,各派有各派的說法,有的說謂盡初發心及行諸行所有學處,說初發心的 人,以及應該做的所有的都要學,有的呢,說所有經上面講的你都要學,啊還有呢就是他廣狹開合的不同,我們現在修學的時候分成共五道、資糧、加行、現在資糧道當中,應該學的你都要學諸如前面所說的,他有一個範圍,後面的一個總相的範圍,後面的那個餘者,有謂不許如此如此定相,就是特別指明啊,這一些東四,那一些東西不可以,那些東西,那些東西該學,啊,這個下面說的各種不同的。

說凡是這些東西,那你怎麼取捨呢?那個標準在這裡,下面這個標準很清楚很明白,應隨自師所傳受持,就照著你自己的師承所傳的,照著去做。

【「說云:『我師所說。

』許彼一切皆是經義。

」】   啊,就是這樣,那個道炬論上面,就是阿底峽尊者說得很清楚,哪說那這個是我師長的傳承,換句話說,阿底峽尊者承認,接受,這個都是啊經論上面的意義,這一段話,宗咯巴大師並沒有特別的明辨,換句話說,這兩位啊,所以堪為後世定量的大菩薩大祖師都這麼說明,是的,我現在所了解的啊,我所接受的,凡是有完整傳承的,都這樣說,有的時候是,這個人那樣說,這個人這樣說,那麼你就這樣說,只要你這個圓滿師承正確地告訴你這樣,你就照著去做,就對了,就對了,這最重要的, 【「總此釋論從善知識敦巴所傳,諸大善知識皆不說是覺窩自造,拏錯所傳,則說是覺窩造是拏錯之秘法。

」】   那麼上面這個解釋是那來的呢?他又說那個傳承,這個是敦巴尊者所傳的,敦巴尊者是什麼呢?是阿底峽尊者,但是啊,大家說這個不是阿底峽尊者自己造的,他們把那個傳承啊,說得清清楚楚,這個裡邊為什麼要這樣子呢?因為啊,這一個概念哪,有兩個不同的說法,有一部分說這是善知識種敦巴尊者所傳下來的,當然他還是引那個阿底峽尊者的說,另外那個拏錯、拏錯也是阿底峽尊者的一個弟子,就是迎請阿底峽尊者入藏的那個拏錯大譯師,他們都是最主要的,阿底峽尊者的主要的弟子,他是說這個是阿底峽尊者造的,造了以後,只是秘傳給拏錯, 【「然諸先覺傳說覺窩,於補讓時做一略釋,次在桑耶譯師請其更為增釋,覺窩教令增廣即可。

是以覺窩所作略解,更引眾談說之事而為增補,故亦略有數處錯謬,」】   那麼關於拏錯大譯師說這個是覺窩造的,很多前輩們怎麼說呀,說是這樣地,在那個地方的時候啊,那個阿底峽尊者,曾經做過一次綱要原則性的解釋,後來在桑耶,那是一個地方,那個地方的譯師請他更把這個前面這一次的綱要解釋啊,再增廣詳細的說明,那麼那個時候,阿底峽尊者就說那就把這個道理啊,你們啊依著這個道理啊,把它增廣就可以了,所以這個是啊,阿底峽尊者是大綱的解釋,那麼其他的人呢再來增加它,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這裡邊是有一些小小的啊錯誤是有的,但是注意噢! 【「然於正義亦多善說。

」】   它真正重要的地方,那是說的對的,說的對的,啊!我看到這地方啊,我真是覺得啊,他們前輩的這個學法,那實在是一點地方都不遺漏,一點地方都不馬虎,像我們現在都是學的所謂差不多先生,差得十萬八千里,也是差不多,隨便聽見一點點,也就這麼就來了,碰見看見一點樣子,就拿著這樣就來了,這個是為什麼我們學不好的道理,那這是我們從這個地方,切切要注意的一個地方,現在繼續下去, 【「諸無謬者,我於餘處及道次第中亦多引述。

」】   哪,凡是前面沒有錯誤的,正確的,我在本論當中,幾個別的地方都應用它。

【「此說學處多不可信,若以發心是為行心,其學處者則於歸依學處之上,僅加取捨白黑八法,定非完足故不應理。

」】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零五卷A面 【「僅加取捨白黑八法,定非完足故不應理。

」】   嗯這個地方啊說的這個學處呀這個有很多有問題的呀!因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學處實際上呢?有兩種:一個是願心的學處,一個是行心的學處,這樣所以我們往往把這二點混淆不清,所以就產生了這個問題,所以它並沒有辨明得很清楚,從前面我們剛開始講願心的時候,他已說的很清楚呀,這個原因在此,那麼在學處上面呀啊,又說這個說將我們發心的這個願心的學處上面,皈依學處僅加取捨這個黑白啊白法,定非完足故不應理,平常說,說的前面,說的簡單的說這個學處呀,就是前面這幾樣,這顯然呀不合理的。

【「故若單取願心者,則其學處不須俱學經說一切,及入行以後所有學處。

」】   所以現在它辨明啊,發心發的願心還是行心?假定是你指的這個發心是單單說願心的話,那個這個願嘛的的確確不要經上面所說的一切學處,它前面這個不是說嗎?尤須尤於啊初發心啊就要所有行一切學處等等,那個不是學習,不是願心而是行心應該的啊!所以這一點啊。

【「若非爾者,則與律儀學處,無差別故。

」】   假定說這個願心就是行心的話,那對不起,這個兩樣東西沒差別囉!實際上願心是願心,行心是行心,兩者當中是不一樣的,這個是我們要分得清楚。

呀這一點呀大家回想一下,說你呀假定不能真正去行那個菩薩戒的這種行持的話,你可以發願心,但是不能發行心,換句話說,我要發大菩提心,但是我不受戒,受了戒以後開始,你一定要照著這個律儀去做,這個叫做行心,所以真正受了戒的話,一定要經上面一切都要學,你辨別了這個以後,然後呢上面那個各派的傳承,你就可以呀曉得怎麼辦?當然你自己來說,如果你老師告訴你怎麼做,你聽他總沒有錯,但是你要辨別彼此之間的這個是非曲直等等的話,那個是一個最好的標準。

了解了上面所說的啊!我們必定要分辨得清楚,行心是什麼?願心是什麼?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呢?這個行心裡邊啊!啊差別比較少,實際上呢?換句話說,就是行心它還是,行心有很明確的根據的,譬如說瑜伽戒就是瑜伽戒本、梵網戒就是梵網戒本,啊這是各家註解的時候呀這個鬆緊開合稍微有不同,這個願心呀就差得很多囉,那麼,在這個地方,大師呀加以辨別,除了辨別以外也特別說明一點呀,這個你的師承那來的?你就根據那個師承去學,啊,這樣總是沒有錯,總是沒有錯,所以呀同樣的道理,現在我們平常呀,根據我們師承,到那時候你只能說,我的老師所傳的是這樣,它這個,喔我不知道!我們注意呀!千萬不要說它這個不對,千萬注意這一點事情,這一點要避免啊,這不但是大乘,小乘也是如此,這十八部當中啊,它明明白白,佛親口交代,乃至於到後來像這種阿底峽尊者這種大善知識等等的話,他很明白的說明了示現了一個事實,他廣通所有各部,假定說有一部不對的話,依他們這種人難道辨別不出來嗎?而且他這個不是根據學理呀,他親身驗證,不但親身驗證而且得到本尊許可;換句話說,親自見到佛菩薩,然後告訴他。

不但是在當年印度,依我們中國南山道宣律祖來說,他十世為高僧,最後那一世就是呀唐朝的道宣律祖,然後呢?他因為持戒精嚴感得那個天人下來,那個天人都很長壽,親自看見佛在世的時候制戒的這種,他都了解,所以稍為一點錯誤,那天人就是告訴他這裡要怎麼修改,那個地方對的那很明白,呀所以我們這一點呀注意呀,我們要一直常常提醒自己,這個常常不是說今天提一提、明天提一點!要恆常。

那一個東西來提醒呢?就是我們呢在長夜無明當中,所以你不作意對治的話,這毛病自然而然就出來了,而且不知不覺就出來了,這一點我們哪要特別注意的,要特別注意的,現在我們繼續看這個文。

【「除前所說二學處外諸餘學處,是如道炬論及發心儀軌所說。

」】   除了像前面這兩種學處就是願心學處、行心學處等等,還有的其餘的都是呀根據什麼啊?這個上面的分別等等,那這是根據道炬論發心儀軌。

【「須學七法經者。

」】   另外有一個地方呀這個上面怎麼說?這個上面另外告訴我們一種辦法,這個辦法是什麼? 【「說是欲求速發通者所應修學,故非發心特別學處,此中不錄。

」】   這個特別的方法是你要學了以後,要很快的學,修神通那麼要照著這個,這個地方現在的不是綁著放在發神通上面呀,所以呀不談這個。

【「如是自宗除捨願心,心捨有情犯餘學處,乃至未具菩薩律儀,無依菩薩之罪犯。

」】   那麼呢?最後呢遂出自宗,哪!換句話說,宗喀巴大師所認定的最主要的什麼?「捨願心」,捨救濟盡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這個心,這個是呀捨哦不下面是捨有情以及捨願心,願心是願成無上菩提,就是說這兩個心一捨,那犯了呀,哦那犯了,所以其餘的學處,其餘的學處呀是什麼?就是菩薩律儀,像上面的說,經上面說的一切律儀呀什麼等等!啊,那個是行心律儀,不是願心律儀,所以呀,並沒有呀於菩薩之罪犯,並沒有呀!這是說犯的因是有的,這個不會失掉這個願心,這個我們要了解。

【「僅違所受中類善性學處,故是惡行應以四力而悔除之。

」】   所以呀像這種情況之下,你並沒有呀失掉你的菩薩的願心,呀願心,而這是什麼?呀失掉了犯了這個呀惡法了,這個非善法這個非善法,不是指強有力的,最強有力一定是律儀戒這個是最強的。

現在呢?既然你沒有受那個律儀呀,所以呀只是中類的這一種,這個也是個惡行,那麼這個惡行啊就是照著四力懺悔就可以了。

【「從得菩薩律儀之後,即犯違越律儀學處,如論所說還出罪法,依行即可,故即攝入行心學處,非為別有。

」】   呀那麼當你進一步有了願心以後再受行心那個時候開始呀,說得了菩薩戒了,律儀就是,那個時候如果你毀犯了這個菩薩戒的話,那就要照著這個菩薩戒論上面告訴我們的還出的方便,這個時候呀不但是四力懺悔還要一定有儀軌的,譬如我們現在僧團也是一樣,半月半月誦戒羯磨,那個時候呀還要如法懺悔,懺遮罪之罪,還要四力懺悔、懺、懺那個性,所以說性罪遮罪要個別如法懺悔,你只要照著這個去做就可以了喔,所以關於這一部份呀是在行心學處當中,行心學處就是菩薩戒,呀不是另外有別的,呀這個我們要分辨得清楚。

【「然六次發心,是為願心不共學處。

」】   那麼最後總結起來的話呢,就是真正願心的不共的,他的特質是什麼?那就是六次發心,所以前面所說的捨願心及捨有情呀,就是六次發心的恰恰相反,這個六次發心當中的為利有情願成佛。

這一句話說的很明白啊!這個才是願心的不共學處,現在下面,發了心了啊!照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來,上面是說上士道修心的次第當中,分成功什麼?說先是如何發心這個道理,現在呢?已經發了以後,然後呢怎麼樣去修學?所以: 【「第三既發心已於諸勝行修學道理分三。

」】   這個就是發了心以後正式修菩薩殊勝行這個道理。

分三部分: 【「一、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

」】   發了心以後為什麼要學那個學處?換句話說,要受那個戒。

【「第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   那麼現在我們要學,第一個懂得了發了心以後還要學,還要行,單單發心不夠!那麼要學習什麼內容呢?有二個:方便跟智慧,這兩者當中單單一部份呀是不能成佛,所以要圓滿兩樣東西,這個都辨清楚了、了解了。

【「第三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

」】   到那個時候才正式講,現在呢?好!我們在開始學了,那前面是辨別得清清楚楚,一點遺漏都沒有,一點錯誤都沒有,既不多既不少,然後呢?這一個路弄清楚了你再去走的話,對! 【「今初,如是發願心已,若不修學施等學處,雖如前引慈氏解脫經說有大勝利,然不修學菩薩學處定不成佛,故於勝行應當修學。

」】   呀前面啊!發了心,是的,發心是有大的殊勝的利益,但是你如果說不進一步的去學應該學的這些,那麼,這個真正的圓滿的偉大的殊勝的利益呀得不到,成佛不可能!經上面這麼告訴我們,所以呀,我們那個時候應該呀學菩薩殊勝之行。

【「伽耶經云:『菩提是以正行而為堅實,諸大菩薩之所能得,非以邪行而為堅實諸人所有。

』」】   這個菩提的果啊,那是要如理如法的這個如法行啊,來慢慢慢慢的堅固增長得到圓滿的如實之果。

這個就是正式的修行者大菩薩所得到的,不是依邪行,這個邪行啊就是錯誤的不正確的這種行為呀所能得到的,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一點,從一開頭其實就說明了,不過剛開頭的時候呢講小的,呀所以講一部份,剛開頭怎麼講啊?就算啊你懂得很多道理,講的時候講得頭頭是道,可是你行的時候不相應啊!沒得用!反過來,就算你懂得很少,如果你能夠行持相應這就對,那指什麼呢?那個是就是說:你真正要想得到這樣的果報,那你要跟這個相應的行持相應,如是因感如是的果,這一點來說,啊說明了這個,那麼現在這裡呢?就是說你現在要得到的圓滿的果報,所以呀要廣學一切,而且要如理如法的去廣行一切,這個我們要分辨得清楚,而不是說現在我們呀學菩薩行了,也呀什麼都不要去學它,只要做一個小小的事情做對了就可以,不是這樣,不是這樣,我們呀要廣學一切了解了,那廣學了一切了解了,你真正行持的時候本身呀那倒是千真萬確的,不是叫你呀一步呀一跨,跨得成佛,不是;你走的時候還是走你眼前相應的一步一步的走上去呀,所以真正修的時候說一門深入,不同的呢?平常曉得只深不廣,現在菩薩是漸深漸廣,而走的次第始終還是在眼前該走的那一步,這我們要了解的,這種地方也應該分辨得清清楚楚。

【「三摩地王經亦云:『故以正行而為堅實,何以故,童子若以正行而為堅實,無上正等菩提非難得故。

』」】   這個經上也同樣的說這一點呀,它很多地方講童子,童子,譬如說華嚴經叫善財童子,這個童子不是叫一個小孩子,這個童子呀有一個特別特別的地方,他正增長第一個,第二個呢心純潔,第三個呢心裡面沒有呀這種呀各式各樣歪歪曲曲的壞習氣,這個,然後呢勇猛堅強精進,這個都是呀他所以特質,所以平常我們說青年,青年,就是代表這種心裡狀態,所以菩薩現的相呀,你看那一個菩薩現的相呀都是十六童子妙齡之相,就是盛壯之年,還有他最完整的時候一直保持這個相一直到成佛呀,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指我們的心裡行相,實際上呢假定你心裡真的做到了,那個行相就是這麼個行相,就是這麼個行相。

【「言正行者謂成佛方便。

」】   那就是這個呀! 【「即是學習菩薩學處故。

」】   那個內容呢就是菩薩該學的。

【「修次初篇亦云:」】   呀所以這個菩薩學處該學的我們也可以說是菩薩戒,所以這個地方,將來你們學的菩薩戒論,你看那個瑜伽戒,他所以好的地方,就是我們曉得,菩薩常常說六度萬行、六度萬行,這個瑜伽戒本,那個戒制的次第,就是照著這個次第來說的。

呀它每個布施是那幾個項目?怎麼樣?一步一步分得清清楚楚,就涵攝了菩薩所應的全部的內容而且綱要次第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麼這個修次初篇說: 【「如是發心菩薩,自未調伏不能伏他,如是知已自於施等極善修學,若無正行不得菩提。

」】   呀那麼這個上面就告訴我們,我們發了這個願心的菩薩,第一件事情要什麼呢?為什麼要舉這個六度?六度正說來是自己調伏,然後呢?四攝是利他,你不是要利別人嗎?你自己都不能調伏,你怎麼能調伏別人呢?所以了解了這個道理呀,對於這個布施等呀,要很努力的,呀所以前面我們一再說:當你看見客觀的環境對象不理想的時候,你千萬不要說唉呀這個不對,你立刻看看你自己內心的行相,你現在是調伏相?由於調伏而推己及人的,憐憫大悲相?還是你看見了這個對象不同,心裡面先煩惱了,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那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說自未調伏而能呀調人者,而能助人者,而能度人者呀,無有是處。

這一句話這個原則呀,我們要牢牢把握在心裡,所以呀正規的去行是這樣的,你能夠這樣去做就得到果,不這樣子做的話就得不到果。

【「釋量論云:『具悲為摧苦,當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

』」】   這個一個偈子呀,前面呀在阿底峽尊者傳當中呀,介紹那個作者殊勝當中已經說過了,現在說你學大乘的行者,呀然後呢發了大菩提心,發大菩提心是為什麼?要救濟一切眾生脫離苦海,所以你具足這個大慈悲心,要摧毀盡世間、盡法界一切有情的眾苦的話,你必須要自己調伏如理去行持呀,對於這個你能夠了解了,做到了,然後你能夠幫助別人,所以這個方便就是剛才這個學處這個方法,呀這怎麼來的呢?那就是呀你自己如法的去做,然後呢一一了解乃至現證,當然這一定是什麼,從聞、思、修,如果這個你呀不了解,不認識,不現起,這個現起也可分三個次第,第一個是聞,第二個思,後來修,假定是說這個而沒有的話,請問你怎麼能告訴別人,怎麼能幫助別人能不能麼勸說別人,平常我們講的總是講證,這個就禪宗來說的的確確是要證得才算,所以在前面不告訴你道理,可是教下的好處呢就是一定有這個次第,當你聞的時候,相應的狀態是什麼?思的時候,相應的狀態是什麼?修的時候,相應的狀態是什麼?這裡簡單的說一下,還是我們呀,剛才這個煩惱說一下,譬如說當你聽聞的時候,呀真正你那聽懂的時候,什麼叫做聽懂,就是說平常呀你看見客觀的環境,一看見就覺得這個不理想那個不理想,現在你聽懂了,曉得了,喔!原來真正不理想的地方不是外面的環境,而是看見這個環境以後,你內心當中呀是否真正調伏?這一個狀態,認識了呀對呀,一點都沒錯,雖然聽懂了,但是呀,等到書本闔回後碰見這個境界的時候呀,對不起這你又看了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噯喔這樣心裡面又煩,你又要想改它嘛又改不過來,跟它嘛又不願意跟,實際上自己心裡面嘛到處煩惱嘛也不知道,本來教我們是降伏煩惱的要共同和合的,結果弄得大家呀,自己也煩煩惱惱,弄得大家也煩煩惱惱,而不能和合,還講道理,這,不行,不懂道理根本就跟聞不相應,懂得了道理以後不一定做得到,那個時候是聞的階段,然後呢你根據這道理呀去不斷思惟觀察,為什麼我做不到?要如何去做到它?做到有什麼殊勝的利益?做不到有什麼大的禍患?這種勝利跟禍患推動你的力量,然後呢策勵你告訴怎麼才能做到它?然後照著這個辦法不斷地思惟觀察,這個包括在前面的呀懺悔集資呀,就是因為現在的現行呀以往的惡習使然,就這樣,那麼這裏面包括很多東西啦,親近善知識啦,然後呢聽聞經論啦,然後不斷的思惟觀察啦,然後不斷的懺悔啦,種種的方法,到時候你心裡面呀,嘿碰見事情呀,譬如說剛才聽懂了道理,聽雖然是聽懂了,想想道理是不錯,可是心裡面那個結,就是解不開,當你真正的這樣子去做的時候呀,你一定會自己有很明白的感觸,哎呀,一下這個心裡面就打開了,啊原來這樣呀你那個時候覺得跟法相應,這樣,這個剛剛開始跟思有相應了,然後呢你把這個道理呀,用不同的方式去堅固加強,如果是你真正堅固加強的來,你隨便看見一個不管他理想不理想,再不理想的環境它不理想它的,你心裡面呀噯自然而然呀平穩的,穩如泰山不為所動,乃至於你說那個時候呀正因為看見它不理想呀,所以呀你覺得啊那個就是你的菩提資糧啊,你的成佛就靠那些不理想的環境,你救度他們啊,在積聚你的福德資糧啊,你假定說這些都成了佛的話還要你來忙嗎?你沒有的話你怎麼能成佛呢?所以那個時候對著這個煩惱境界,你不但不煩惱而且歡喜呀,這個就是跟思相應的喔,所以它每一個地方有它的自然的量,而這一種現起了,你心裡很清楚,然後呢根據這個東西呀,然後你呀因為心裡面善調,然後你那個深入的定慧當中去觀察,證得勝義菩提之心,那個時候呀才是聞相應的,而每一個部份你必定要自己的如實的認識,如量的現起,那個時候你才可以告訴別人,所以說自未調伏而能調伏者無有是處,如果這一點做不到,你要開口勸人的話,要嘛不開口,開起口來都是是非,開起口來都是爭論,所以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第一點必定要知道這個道理,不管是下士,是中士,是上士,了解了你儘管做不到,這個時候有好處來了喔,呀那什麼呀?就是我們是個凡夫呀,所以了解了以後就靠著這個所了解的淨化自己呀,既然是凡夫當然有各式各樣的煩惱,可是現在好的呢,正因為我是凡夫,所以要學,然後呢學到了正確的方法,在這個環境當中呀,越來越調柔,越來越乾淨,就像洗衣服一樣呀,所以這正是我們現在的狀態,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灌注在那裡,灌注在學這個,從文字上面的認識到文字所指的,心裡跟境相應的是這個狀態,如何把這個道理呀,來自己呀調柔自己,進而幫助別人,繼續: 【「謂於他所,若有大悲須除他苦。

又除彼苦但有善心,願其離苦猶非滿足,故應轉趣除苦方便。

」】   就是解釋這個,說你不是修大菩提心嗎?以大悲,大悲是什麼?要幫助別人,除掉他的苦惱呀,但是,你單單有這個善心不行呀,所以你一定要有實際上的行持,進一步呀要去做這個除苦的方法,如果這個。

【「又若自不先趣方便,不能度他,故欲利他當先自調。

」】   就是這個話。

【「又於自調,經說『正行而為堅實。

』其正行者,說『受律儀已,學其學處。

』」】   所以說正行是什麼呢?就是呀,受了這個律儀,受了戒以後努力去學,這個學不僅僅是坐在這個地方學書本上的學,把這個道理,實際上呢這個學是這樣的,受了願心以後呀你就去努力的學,照著去該學的,乃至於是五戒也是這樣,學了自己處處地方覺得嗯可以囉,然後呢自己就要勉強一點自己呀,大概已經可以做到七分,那時候你去受,就是不必,絕不是等到,做到十分才去受,也絕對不是說一點樣子都沒就受,一點樣子都沒有受的話絕不可能,一定破戒,呀等到你學圓滿了去受,也不可能,學圓滿了你還受它幹什麼?所以說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所以學的話呀是從文字開始,而的的確確不單單停在文字上面,這個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所以這個所謂行的話,是指我們心裡的行相,當然這個心裡的行相一定是呀,當你跟境相應的時候,它不離開境的,實際在事相上頭。

那麼: 【「故以正行為堅實者,於所行處無錯為要。

」】   所以你真正的成就要靠什麼,如理正確的行持,既然是這樣的話,你對所行的你先要,要認識的正確,錯了不行,錯了不行,好,下面是卷十。

這內容是繼續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零五卷B面   第二者,第二者,第二呀,就是告訴我們說學習智慧方便呀,單單學一樣東西不能成佛,前面是先告訴我們說發了願心以後,一定要學那個學處換句話說學那個菩薩戒,那麼正式在菩薩的行當中又有兩樣東西,一個是智慧,一個是福德,一個是明作,兩樣圓滿的時候呀那是佛呀所以說。

【「第二者如是欲求成佛猶非滿足,應須進趣成佛方便。

又此方便須無錯謬,於錯謬道,任何勵力終不生果,如欲搆乳而扯牛角。

」】   嗯看看呀,是的呀,你要成佛的話呀,單單發個願心不行啊,那麼你要呀照著去作呀,要去作的時候,對於你做的方法要不錯呀,如果你作錯了是不管你多努力啊!絕對不能呀得到結果呀,就像你要擠牛奶,擠牛奶你不在奶上面去擠呀,拉這個牛角直轉呀是沒有用啊!現在呀我想呀我們這個地方呀,實實在在的太多人這樣,這一點呀說起來真是容易呀,實際上呢也是我們呀人人都容易犯的毛病,人人都犯的毛病,這是必須要呀自己靜下心來,靜下心來,這前面已經說得太多太多了,所以處處地方告訴我們,我們學到後面的,前面的那個基礎不要忘記,哦,實際上就在這個前面的基礎上面慢慢的深廣,所以本論一開頭的時候呀就把很多地方,就辯得非常清楚,越到後來越深越廣的話,越是重要,越是重要,呀這樣。

【「若雖不錯然不圓滿,縱多勵力亦不生果。

」】   你看呀錯了固然不行,就算你不錯,不圓滿呀,還是不行啊! 【「猶如種子及水土等,隨缺一緣亦不生芽。

」】   你說我這種子沒錯弄對了,對不起你那個種子擺在石頭上面曬,曬它一千年也沒得用,所以呀它還要其它的種種的圓滿因,所以我們常常說第一個,要把握住根本因,然後呢在根本因上面哪再增長它,這個叫做圓滿因,這個圓滿因,如果你弄錯了只忙這個圓滿因的話,那就像在牛角上面去採,採那個擠那個牛奶一樣,實際上呀你在牛角上面,採呀多多少少碰上牛了,這樣,這是千真萬確的,我們現在牛是什麼根本不知道呀,到處去亂搞呀,自己呀還是覺得弄牛奶,這麼個可笑法,這個是我們這個地方應該理解到的。

【「故如修次中篇云:『若於錯因殷重修習,雖極長時終不能獲所欲得果,譬如從角而搆牛乳。

若不修行一切因者,亦不生果,如種子等隨缺一緣,亦不發生芽等果故。

故欲得果,當依無錯一切因緣。

』」】   這個看看呀,當依無錯的一切因緣呀,在這個地方呀特別提醒大家,這個佛經上面告訴我們呀,說法華、華嚴兩部經典的差別,在這個地方就分別得出來了,就分別的出來了。

佛法常常說,像小金鋼吃了以後呀是絕定不消,它總歸有一天發芽增長,所以我們呀常常拿這個做為藉口,然後呢就在這個外面的大口,轉圈子轉了一大堆,說經上這樣子講的啊,就是犯這個大毛病,就是犯這個大毛病,現在我們了解了共中士道當中的十二緣起,這個它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清楚什麼?快則兩生,慢則三生,對不對?第一個,三生是什麼,換句話說你這個成佛的正因啊,雖然你種在那裡,它遲早會生芽,可是啊,耶!你如果不用相應的法,當然惡法是愛取,正法的話呢,是正知見相應的善法勤精進去滋潤這個成佛的正因,你還是要拿它來,這個佛經裏面只是說,就怕你不種那個因,種了因,你遲早會結果的,我們呀往往拿了這個呀,好,弄錯了,然後呢弄了種了因呀,然後呢到處去亂轉,不曉得轉了一個十萬八千里,然後轉回來,說經上是這樣說的,現在我們了解了,那這個理路要辨得很清楚,你要想結那個果,轉了半天,最後啊還是把以前的東西放掉了,重新開頭,不但重新開頭,而且必須要把你以前轉錯的那個路呀,一一要淨除乾淨,不曉得多辛苦啊,不曉得多辛苦啊,所以說一個簡單的比喻,像我們這裡到正覺寺,簡單你跑下去幾步路就這麼下去了,耶它現在啊,從那邊走翻山越嶺,乃至於經過了歐洲,美洲轉了半天,然後它也轉到正覺寺,他說我也到了,是當然到了,你願意走這個路嗎?啊所以這種事情啊,我們在這個地方啊的的確確要認識得很清楚,條件不具足不談呀,所以關於這一點啊,我們不是勸一切人,如果它條件不具足,你只有告訴他,哎呀,你看見這個佛啊跑得去拜拜也好,乃至於土地也是菩薩,城隍也是菩薩,不錯呀,他把這菩薩兩個字也認得了,這也好,這我們一定要分得清楚,他的條件是什麼?現在我們具足了這個條件了以後,居然這個直路不走還要這麼轉大圈子呀,這一點啊是務必應該分別得清清楚楚呀,所以我們學論以及本論的真正殊勝的地方就在這裡,否則你看那個經的話,你一定會說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好了囉,反正你要種下個種子,然後隨便怎麼去搞都可以了,對不起,這就大錯特錯,而這錯的結果呢?一句話,自己傷害了自己,當然我們不願意。

【「若爾何為圓滿無錯因緣耶。

」】   哪,下面就問了,對了你講的道理是一點都沒有錯,那麼,什麼是不錯的根本因?而且呀把這根本因圓滿的圓滿因緣呢? 【「如毘盧遮那現證菩提經云:『秘密主,一切種智者,從大悲根本生,從菩提心因生,以諸方便而至究竟。

』」】   這三樣東西,這個佛的一切種智呀,是根本在大悲,由於這個大悲來促發了那個菩提心,這個就是他的種、因種,然後呢這個因種啊要用種種的方法,這個方法一定是正確的喔,啊一定是正確的喔,所以你時時記牢十二因緣當中,說慢則三世 ,一定是策發這個正確的,否則其它的因緣你弄上去的話,採那個牛角,那個不是方便,那非方便行啊,這樣的正確的路子,那麼才達到究竟圓滿的果。

【「其中大悲如前已說,菩提心者謂世俗勝義二菩提心。

」】   啊那麼菩提心有兩個,世俗菩提心及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就是前面已經說的發起這樣的心,勝義菩提心啊當這個證得空性的時候,在後面會告訴我們。

【「方便者謂施等圓滿,是蓮花戒大師所說。

」】   這方便呢就是六度萬行,這個是下面這句話,指出他的傳承,下面有一段辨,很有意思。

【「支那堪布等,於如此道顛倒分別。

」】   本論一開頭的時候,曾經啊,說,分別這個錯誤,執著的時候呀提出來,這個支那堪布的事,現在這個地方詳細說明一下,這個對我們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我們以前曾經說過,普陀山那個田雞和尚的故事啊就是這樣,啊老僧兩腳一盤什麼都沒有了,啊所以他歡喜吃田雞,啊就有人說他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空掉了,田雞不空,實際上豈但田雞不空,他嘴巴也沒空,不但嘴巴沒空,他的貪心也沒有空,就是這樣,啊這個毛病就在這裡,所以我們現在要注意,他那個人怎麼說呀。

【「有作是云:『凡是分別,況惡分別,即善分別亦能繫縛生死,其所得果不出生死。

』」】   他的這個錯誤的說法是什麼呀,他說你不要什麼都不要分別,因為凡是分別呀那個都是不對的,我們要得到的無分別智,所以你現在分別的話,啊,不要說這惡分別不可以,就是善分別本身啊它也在分別當中,跟那個無分別不相應的,你只要分別,它就是啊繫縛生死的煩惱,所以你啊,就算是善分別,你還在三界當中,不能跳出生死,那個上面所說的錯誤的見解是這樣,他又舉個譬喻來說。

【「金索繩索皆是繫縛,黑白二雲俱障虛空,黑白狗咬皆生痛苦。

」】   不管你用什麼綁,普通的繩子綁固然綁住了,金子的銀子的也是,雲呢不管是黑雲白雲一樣障住了虛空,狗咬不管是黑狗、白狗都是,所以他怎麼說啊,他說。

【「是故唯有無分別住是成佛道。

」】   你不要去分別,因為這樣的關係啊所以: 【「其施戒等為未能修如是了義愚夫而說。

」】   所以他這麼說,啊你真正了解了以後,你只要無分別就行了,而不要布施持戒,啊那個是啊不能得到這個無分別的那個愚夫呀才做這種事情的。

【「若已獲得如是了義,更修彼行,如王為農得象求跡。

」】   所以假定你已經得到這個無分別智,無分別了以後,你居然還要修布施持戒呀,那你完全錯了,完全錯了,好像你呀這個,這個像做皇帝,已經做了皇帝,你在居然還要去耕田去,這個做皇帝還要耕田嗎?換句說做了皇帝,還要做下人的事情,還有呢如象得跡,你本來要去找象是從那個唉是找到一個象的足跡,然後呢你去找,找那個象,現在你象已經找到了,你還找那個足跡,你不錯了嗎,這個就是前面這個人啊,顛倒錯誤的這種說明,他不但說明這個。

【「和尚於此引八十種讚歎無分別經根據成立。

」】   它還引經上面成立喔,喔,這個經上面怎麼說,這個經上面怎樣說,就這樣。

【「此說一切方便之品,皆非真實成佛之道,毀謗世俗破佛教之心藏。

」】   那就是主要的一句話,上面這個人的錯誤的見解呀,他把一切的方便品,所謂方便品呀,我們前面所說的修佛要二樣東西,一個是福德圓滿,一個是智慧圓滿,要福德圓滿,一定要行那個種種方便,這所謂呀布施、持戒,六度萬行。

他現在前面這個人錯誤的說法,他說你只要證得了空性,安住空性上面一切圓滿具足這些東西都不要的,這些東西不是真實成佛的,真實成佛的話,這個是你在分別當中,分別當中是不行,他前面的說法,實際上這是一個大錯謬。

下面這段這個辯論呀對我們非常重要喔,對我們絕端重要,它並不是說不要,實際上呢在什麼情況之下,如何才是應理呀,它下面有非常完整的,所以我們呢耐著心一步一步學下去,同時如果下面這個地方有不懂的,你們就應該提出來,應該提出來,那麼在晚上溫習的時候呀,我還會特別釐清,不清楚的地方呀要把它一一的指明白。

啊,因為他上面有了這種說法,說那些方便分,六度萬行啊都不是真實成佛的,啊所以這麼一來的話呢?如果你跟著他去做的話,就變成什麼呀,你什麼都不要做了,你只要坐在這地方的,安住在空性上面就行了,實際上呢,成佛啊它不但要智慧圓滿啊,還要福德圓滿,福德圓滿一定是從那個世俗的世俗諦上面去做的,現在根據他這個說法的,破壞了這個世俗諦的話,完了,你不能成佛,說,實際上呢,說我們中國的禪宗祖師好像特別強調這一點,是真的嗎?不是,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真實的內涵,往往會誤解,大家還記得百丈大師說過一句話,實際理諦是一塵不染或者一塵不受,佛寺門中是一法不遺,很清楚,你講智慧份的話,那的確是空到絕端,實際理諦裡一支聖義諦當中呀找不到一點點東西,所以說大地無寸土,整個的山河大地這麼多,連他的一點點的地方你都找不到空的麼!耶,但是呀他叫佛寺門中,佛在我們真正行持世俗諦當中是一法不遺,一樣東西都不遺漏,不能少掉一點點說得很清楚呀,一點點小事情都不能遺,何況是你要學的六度萬行呀,這樣,所以它上面說那支那堪布就是指中國和尚,實際上他並沒有真實了解,就像剛才那個普陀山的那個田雞和尚一樣,那這種事情太多了,所以要找啊善知識,他前面一開頭就告訴我們,真善知識,有很多人啊,它自己也懂得一點,得到一點呀一分相似決定,前面還記得吧,耶,他碰到一點點似是而非,你說他不懂嗎,他好像懂得一點,哦然後呢懂得一點自己還覺得喔;就是這個樣,這種人你跟著他呀,他自己固然啊是走錯了,你跟著他你註定也是走錯了,而這一點啊是太重要,太重要,實際上呢這一點呀我們不要責怪人家,一定要眼前反省自己,什麼?自己的業力所感,反過來我們要歡喜喔,啊我們雖然呀,在這上面的業力感得沒有完善的知識,卻種下了善根今天才遇見這麼圓滿的教法,總算把這個關鍵所在的是非呀,分別的清清楚楚,這樣,那個時候呀我們啊,不責怪人家,只從自己內心當中淨化自己開始,對了嘛,對了嘛,所以說,如果是這樣的前面所說的話,他不要一切的這種世俗方便分,一天到晚安住在這個無分別當中,那個是什麼呀。

【「破觀察慧思擇無我真實義故。

故亦遠離勝義道理。

」】   他前面啊講正修的時候剛開始道前基礎,講修的時候,他後面緊跟著破除此中邪執,所以講修行的時候有很多錯誤的,還執著。

把基本的已經指出來了,現在這個地方就進一步告訴我們,固然修方便集福德資糧,你一定要觀察思惟,實際上就是你求智慧資糧,你還同樣的要用那個觀察慧去思惟抉擇空性的真義,結果你現在不要分別了,對不起,你不要分別的話,那個思惟觀察的心整個的一刀兩斷,這個是唯一的破除煩惱,積聚功德的唯一的一個工具寶貝,你現在把它不要了,請問,你還能成什麼?所以不要說,這個方便福德分由此而整個的損掉,就是你要證空性的智慧分也得不到,所以啊它同樣的遠離勝義道理。

實際上我們仍舊不妨以禪宗來說,禪宗的祖師告訴我們很清楚的,啊有的人啊得了個定安住在這上頭一動都不動,耶他說,錯啦,你這個是死水,如果說大家學過禪或者看過禪宗公案,很清楚很明白,它絕對不是啊,死死的腦筋啊在那兒不動的,要幹什麼起疑情,疑是什麼?哎你想嗯?嗯?要找它啊,這個時候找的這個心情是什麼?在觀察慧啊,你去觀察嗯嗯?念佛的是誰?哪一個人念佛?或者拖死屍的誰?這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在找啊,找那是什麼?嗯思惟嘛,就是觀察嘛,這個才是智慧,這很清楚很明白,這一點啊我們務必要清楚,以前的祖師的所有的大德說得清清楚楚,記得馬祖大師當年這段公案嗎?他在那兒著定,作的很好,他的老師跑得來,說你在這兒幹什麼啊,我在這兒學佛。

嗯?這樣。

這個老師啊妙咧!啊讓他,他坐在那兒地方,他自己拿了個磚頭跟啦跟啦的磨,然後呀馬祖奇怪這個人跑得來磨這個磚頭?哎問他磨磚頭幹什麼呀?我做鏡子。

什麼?你磨磚頭作鏡子,那有這樣的道理啊,你說要造那個鏡子,用磚頭來磨,磨得成功嗎?那當然磨不成功。

這個人怎麼這麼荒唐。

馬祖就說,你要作鏡子怎麼磨磚頭啊?他老師怎麼講?嘿,是的啊,作鏡子是不可以磨磚頭的,成佛呀不是坐在那裏不動的。

大家還記得吧?耶然後呢給他開示,他就馬上就開悟,馬上就開悟,啊!然後呢我們看看六祖大師也有這麼一段公案,當時有一個叫臥輪禪師,啊這個臥輪禪師啊,這個定功非常好,他自己覺得很得意,他說: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哎唷這個定功很好喔,他沒有分別啊,啊他有伎倆。

我有本事,什麼本事啊?哈,叫對境心不起,能斷百思想,把腦筋裏的雜念啊通通把它斷掉,一點都沒有。

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任何境界來,心裡了不動心,然後呢菩提日日長,啊一天一天的增長,一天一天的增長,要我們看起來對啊,喔,結果六祖怎麼說啊?大師怎麼說啊?他說惠能沒伎倆,我啊,六祖大師自稱,惠能啊,我可一點本事都沒有啊,我可一點本事都沒有,他這個有本事的人啊,能斷百思想,他,大師怎麼說?不斷百思想。

都不去斷它,什麼東西都不去斷它。

對境心數起,啊對著境界啊,境界來了嗎?哎看見了嘛就看見了,聽見嘛就聽見啦,所以對境心數起,叫菩提作麼長。

它這個菩提怎麼增長法呢?耶那就是六祖大師自己說他內證的經驗,很明白說在這個地方。

耶禪宗可沒這樣說喔,所以我們哪的的確確不了解啊,禪不是容易好學的。

記得黃蘗,那是好了不起的大師喔,那是盛唐禪最鼎盛的時候。

他說過一句話,說大唐國裡不是無禪只是無師,所以說現在我們這地方啊,論禪啊有修有證的人哪,嘿,有多的很呢,但是啊夠得上做老師的人啊沒有,那個這樣耶,他是馬祖門下的主要的啊一個大,一員大善知識,他那個時代,說換句話說禪宗最鼎盛的時候,所以我們輕易開口真不簡單哪,耶那個地方啊我們要了解啊,我們現在影子都沒有啊,自己在我這個對,他這個錯,哎呀我以前一直犯這個毛病,所以現在一聽見哪,驚心肉跳之感!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那隨便一提,現在我們哪繼續下去。

【「任何勝進終唯攝於奢摩他品。

」】   看見沒有?說他這個心裡面這樣的話,不管你怎麼不分別,安住在這裏,對不起,這是定。

【「於此住心執為勝道,是倒見中最下品者。

」】   喔你把這個作為,居然作為殊勝的勝道,勝道是什麼?殊勝的,超勝的智慧,你把這個定執為慧的話,那是最大的大錯誤,倒見當中最差的一種,倒見當中最差的一種。

這個無問比丘證了四個四禪,以為得到四果,所以臨終的時候啊,耶,謗佛,下阿鼻地獄這段公案,就在這地方,所以前面也說過了,耶,你定慧啊一定要分得清楚,就算自己只解脫自己,現在啊的的確確啊,這我們啊這地方實在分不清楚,不要說一點功夫都沒有的喔,我上次跟你們說過,我親自遇見的有幾個有功夫,然後呢得力坐了一點點哪,乃至於啊這個定啊,尤其是根本定都沒有得到,住心相,最多是欲界定啊,然後呢或者更超越一點,那個時候內心當中啊,就自然而然那種情況啊,先是啊眼前的境界啊,如雲如煙那樣慢慢的,慢慢慢慢的,乃至於身體也消失掉了,耶他自己覺得啊見到空性了,啊!那是根本定都沒得到,所以這個沒有完整的教授啊,憑自己也看一點書摸索的話,實在危險哪!實在危險哪!現在我們啊繼續下去。

【「蓮花戒大菩薩以淨教理已善破除,宏揚如來所愛善道。

」】   關於這件事情,在這個西藏的佛教整個過程當中是一件大事情,當年這個,這個支那和尚,就是漢地這個和尚啊,是跟文成公主一起去的,的的確確也帶了很多經典去,可是他那個觀念本身錯誤,很多人跟他學,於是啊大家都走上這個錯路了,啊那時候好在這個蓮花戒這一位大菩薩,他就是靜命祖師的、靜命菩薩的一個弟子,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有成就者,耶結果兩個人辯論,結果啊把他,把他這個錯誤的見解哪破毀掉了,破毀掉了,後來那個漢地的和尚就跑掉了,就跑掉了,儘管如此啊。

【「然由聖教將近隱沒,能以了義無垢教理,判決正道圓滿扼要,諸善士夫亦盡滅亡。

」】   但是現在啊!由於那個啊正法啊慢慢慢慢的隱沒了啦,所以能夠呢完整教授不錯誤的道理,來說明正確圓滿綱要的那些人哪,也漸漸漸漸都消失掉了,這個是指善知識。

【「又諸有情多是薄福,雖於正法略有信仰,然其慧力最極贏劣,故現仍有輕毀行品持戒等事,於修道時棄捨此等,宛如和尚所教而修。

」】   另外一方面善知識是慢慢的隱沒了,修學的人呢─福薄,福薄相,啊,雖然哪對正法還有點信仰,信仰是有的,但是啊智慧呀畢竟呀太差,不能分別正確的如理了解正確的內容,所以很容易啊輕視,乃至於啊毀謗這些,當然毀謗行品持戒固然不可以,反過來你毀謗智慧也不可以,不管是那一個,從這地方我們現在就曉得了到末法的時候啊,這種情況是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嚴重,你一毀謗,修道的時候都不要啦,不要了嘛就像上面所說的那個和尚說的,所以這種情況啊,現在啊我覺得發現最嚴重的是日本,啊這個事情真是啊,你不能想像啊,啊譬如說像講教的,本來天台是弘教的,講得非常圓滿,它現在到了日本變成個什麼呀?喔,最究竟圓滿的是妙法蓮華經,所以啊他到那時候呀就只要念幾個字─南無妙法蓮華經,好了,好了,你其他都不要了,講教的都是這樣的,那麼講淨土的呢?他也有啊,叫淨土真宗。

我們至少還要一個念佛呀,他說這個呀你只要一個信字就夠了,連它那個六個字啊,乃至於四個字都不要了,啊,是是是是,實在是啊真是糟糕啊,這樣的弄法,啊結果呢慢慢的演變出來,講教的那些人,他也講,講了半天哪,啊然後呢總歸啊說教本身啊要理性化,教當然要理性化,可是不幸的,它那個理性化,拿世俗的概念去看,譬如說佛講很多神通,他處處地方說這個不合理性化,這是迷信,那個時候的民風末開,所以哄哄他們,講這樣,耶他始終拿什麼,拿現在的概念哪,覺得是理性化,所以這一點哪說起來真是可憐,前面已經舉了很多的例子。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零六卷A面   前面已經舉了很多例子,像我們目前科學家,那時提那個口號一點都沒錯啊!要理性化,你要親自見到經過驗證,可是這個地方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你要確定他的存在是要經過見到、驗證,但是沒有你親口驗證的事情,你不能肯定它不存在,對不對,因為你沒驗證嘛,現在他們犯了什麼呢?犯了什麼毛病啊!沒有驗證的事情啊,明明是他見不到,他卻是用他有限的理性啊一筆抹殺,一筆抹殺,就是這個毛病,所以說我是人,所以人是我,你們呢?妖魔鬼怪,都變得這樣子,這句話,這個是真正糟糕,結果他的佛法啊,說它,這個文字上面,也對呀,沒錯啊,但是那意義上面啊,完全錯到十萬八千里以外了,這是隨便一提呀!啊!做為我們自己的警策,啊!我們也不必去衡量人家是非,啊這是這個警策了以後啊!我們自己努力,反過來剛才說過了,正因為如此啊!現在在末法的時候,我們能夠如理去做的話,會產生無比的功德,也有靠著這麼一點力量啊!使得那個正法多多少少能夠啊再多延一些時候,多使一切有情得到好處。

哪換句話說,我們的福德智慧也從這個地方增長,我們都還要感謝他們哪,啊還要感謝他們,下面繼續說。

【「又有一類除不毀謗方便而外見解道理,許和尚說而為善哉。

」】   另外一種比較好,啊!他毀謗倒不毀謗,但是呢他以為說,啊這個人講的對的。

【「又有餘者棄捨觀慧,全不思惟,意許和尚修法為善。

」】   又有一個呢?他不要觀察慧,啊就是不思惟,但是心裡面,啊如如不動了說,就這樣,實際上呢?都在無明當中,真正的如如不動破了無明,它本身就沒有可動之處,絕對不是我們凡夫上面說你在大無明當中叫如如不動啊。

【「此等之道,全未接近修空方所。

」】   啊這前面所說的啊!他根本不了解修學那個勝義應該怎麼辦?啊!不了解才是怎麼樣? 【「縱許修空,然若說云已得無倒空性之義,無謬修習,有修證者唯當修空,不當更修世俗行品,或說行品不須執為中心,多門修習,亦與一切聖教相違,唯是違越正理之道。

」】   啊再進一步,縱然許修空,有一個人說:修的。

但是呢?說像這樣修了,就算已經得到了正確完整的,啊修法,就只要修這個,不要再學其他的世俗的行品,換句話說,除了智慧以外,不要再想那個方便品啊,或者說:雖然要,不要把它作為執為中心,因為實際上真正修學佛法的,佛法的上首是方便,前面說過了,佛法的上首是什麼啊?菩提心。

這個是重要的,然後呢,智慧啊!是是矛盾的助緣,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他現在反過來了,反過來,乃至於完全不要他了,所以這個啊,跟真正的完整的正教相違背的,錯了。

請翻到二百四十八頁。

那麼昨天談起啊,有的人不善解空性啊,產生了誤會,這個下面一段呢,這一段呢?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啊!但我們現在目前啊!如果這個概念,辨不清楚的話,啊辨不清楚的話,產生的流弊非常大,平常我們常常說的空空空,然後該空的不空,不該空的都空掉了。

就是啊!對這點的一個誤解,對這一點的誤解,那麼,不但是呀!說我們剛開始的初機對這個概念不了解,就是很多所有修行的人啊,往往也在這個概念上面啊產生了一個誤解。

啊,在我們國內有幾本經特別流行的,譬如,「金剛經」,那是的確非常了不起的一本大乘經典,所以對這「金剛經」的經義啊,如果你沒有深刻正確的了解的話,往往也就產生了這個流弊。

啊流弊的利害一點的那根本啊不曉得跑到那裡去了,就是剛才說的,執空啊!然後呢?無藥可救,這是一種。

其次一類的話呢,因為空了不善巧,所以墮落小乘,墮落小乘,嗯,現在下面的那一段啊,就是正確的辨別這一點,所以到那時候我們會引「金剛經」上說的,你了解了下面這一段,回過頭去再一看「金剛經」,那麼「金剛經」上面的空理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現在我們看,哦! 【「以諸大乘人所應成辦,是為無住大般涅槃。

」】   那就是我們大乘人應該成就的,他這個涅槃叫無住的大般涅槃。

小乘是證得二個,一個叫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是他證得了聖果以後啊!斷盡了這個見、思煩惱以後,三界以內的煩惱都斷掉了,但是呢?他那個身體啊!就以前宿業所感的這個餘報這身體還在,那個時候叫有餘依。

啊!雖然已經證得涅槃了。

一直等到那個身體呀消失掉了。

換句話這個身體拿我們世間來是死掉了,那時候叫無餘依涅槃,那個時候就是安住在空性當中,他,我們平常的所以叫沈空持寂,好了,不能動了,佛不是,涅槃了,但是呢並沒有沈住在這空當中,正因為他涅槃了,所以在無量無邊世間、盡法界、虛空界的,廣行一切諸佛的大事,這個是兩個有絕大的差別,啊!那麼,下面就說明這個道理,第一個呢,進入涅槃的人啊,他都能夠不在生死當中,所以說: 【「其能不住生死者,是由覺悟真實義慧。

」】   所以能夠不在生死當中流轉,是為什麼?是對這個真實義,就是勝義諦能夠認識,啊這個怎麼能成就的呢? 【「依勝義道次甚深之道,智慧資糧智慧支分之所成辦故。

」】   這個,就是佛的二足尊當中的慧足,那個是以勝義諦,這個次第啊!智慧資糧圓滿了,所以啊!在福智二支當中是屬於智慧資糧,這個成就了,所以他能夠啊!不淪落在生死當中,那麼佛呢?不但不淪落在生死當中,而且也不沉寂在涅槃當中,不像二乘果,他證了無餘,無餘依涅槃,沈空持寂,就沉在那個涅,涅槃的空寂當中,他不能動的,佛不是,能動的,他不沉住在這個寂靜涅槃,這為什麼呢?下面說。

【「不住寂靜般涅槃者,是由了悟盡所有慧,俗諦道次廣大之道,福德資糧方便支分之所成辦故。

」】   那由於了解了那個盡所有慧,那個平常那個盡所有慧啊,這是唯識法相的名詞,它有專門的解釋,啊我前面就說過了,我不用法相名詞的解釋,因為大家並沒有啊!哦教,按照教理啊很深入的認識過,所以我們不妨用一般我們常用的名詞,所以天台講的俗諦,或者說道種智,這個概念更容易清楚,更清楚啊。

關於真實的這個說的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智慧的特質等等,一直等到最後講到毘缽舍那那一部份,那個時候才會講智慧的特質,平常我們講智慧,是有一個它特定的,不是像我們以前所講,以前那個都是方便的引發我們眼前了解的,乃至於說聞、思、修相應的,啊這個都是方便的說法。

它真正的這個智慧的特質,一直到最後那個毘缽舍那那個時候,那個啊,都是啊!按照著這個法相的名詞才完完整整的解釋。

這點我們要了解啊!那麼換句話說呢?這個是什麼啊?就是俗諦,啊天台說起來叫道種智,那個道種智啊就是世間的萬事萬物,啊無所不通。

這樣,不是像聲聞緣覺一樣證得了空性,那其他的就不管了,安住在這個裡頭。

而這個是什麼呢?這個是啊廣大道,這個就是福德資糧,這個是兩個啊明行當中屬於行足,另外一種名叫方便智,由這一支所成辦的,所以這兩個具足了,所以他能夠在生死當中而不受生死的支配,這樣,他雖然跳出生死,卻在生死輪迴當中來濟度我們,這個是佛,這個才是大乘人所應該辦的,一開始那個定義我們應該了解,那麼,下面就引經。

【「如祕密不可思議經云:『智慧資糧者,謂能斷除一切煩惱。

』」】   就是這個,因為煩惱就是淪落生死的根本,這個是啊用智慧資糧來斷除的,所以我們平常我們前面講慧,說聞、思、修特別指出這個所謂聞慧、思慧、修慧的特質,針對煩惱而言,我們要了解這一點。

可是,關於這個三方面的特質呢,在什麼地方?後面再解釋。

啊這樣,那麼下面。

【「福德資糧者,謂能長養一切有情。

」】   唷這樣,他福德資糧是什麼呢?他不但自己解決,而且能夠幫助一切有情,同樣的解決這個問題。

【「世尊,以是因緣,菩薩摩訶薩當勤修習福智資糧。

」】   所以啊!這個地方啊菩薩要修的努力精勤二樣東西,一個是福德資糧,一個是智慧資糧,所以平常我們說:悲智雙運,成就的果,是明、行二足,所以叫二足尊,我們引很多下面的經,一一經,你看,換句話說,廣應諸經說明這個道理。

下面: 【「聖虛空庫經云:『由慧智故而能偏捨一切煩惱。

」】   由於智慧,智慧甚深道次,所以一切的煩惱都徹底的解決。

【「由方便智故而能不捨一切有情。

」】   他另外就方便智啊,雖然煩惱捨掉了,但是跟有情濟度,有情而在三界當中啊!他卻是啊了無掛礙。

嗯又下面: 【「聖解深密經云:『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能得無上正等菩提。

』」】   啊他是反省,佛自己說:「我絕不會,我從來不會說,違背利益眾生,一直違背利益眾生。

」換句話說:「不利益眾生的那些人啊!他不可能成無上菩提。

」他為了要利益一切眾生啊,所以要廣發種種方便大行,所以不利益眾生,不去利益法,又為了,為了利益眾生而發起廣大諸行,這種行者,背棄了這種行者,這種人啊是不能成功無上菩提。

佛,決不會說,所以,我終不說就是這個,啊!這是反省,換句話說,大乘行者啊!絕對是為了利益眾生要廣行諸行。

所以,菩薩剛開始正學的時候叫道種智,他不是先從空性上面下手的,而是從布施、持戒這麼一步一步深入的。

【「無垢稱經云」】   無垢稱經是維摩詰經,啊維摩詰經,我們玄奘大師,玄奘大師譯的時候啊就稱它為無垢稱經,同樣一個,經上說。

【「何為菩薩繫縛解脫。

」】   它那個上面說:什麼是菩薩做對了,那就叫解脫。

什麼是菩薩做錯了,繫縛。

他雖然想行菩薩行,可是,有錯有對,那麼下面。

【「若無方便攝取三有是為菩薩繫縛。

」】   菩薩是正要在三有當中攝取一切有情,他現在沒有正確的方法,在三有當中攝取一切有情的話,那個菩薩做錯了,所以等於被綁住了一樣。

【「若以方便趣向三有是為解脫。

」】   那就對了,有正確方法的,反過來,智慧呢。

【「若無智慧攝取三有是為菩薩繫縛。

」】   那麼上面說,好了,你用方法去攝取三有,在三有當中啊就幫人家忙,結果啊他固然目的是好的,為了幫別人忙,結果啊,幫了半天是愈幫愈忙,自己不能解決啊!是別人啊同樣的啊互相沉淪在這個裡邊,這個不行,這個不行,所以,在三有當中,還要有什麼呢?要有智慧,所以說:若無智慧去攝取這個三有的話,那菩薩是做錯了,他就被綁住了。

【「若以智慧趣向三有是為解脫。

」】   有智慧那就對了,那麼這二者當中怎麼辦呢?這麼的怎麼辦呢?你要去攝取三有啊!又難免啊纏在一塊兒沉淪,是啊,你不要沉淪嘛,難免啊你又沉在這個空當中,又不能動,所以下面說。

【「方便未攝慧為繫縛。

」】   耶這個智慧啊,要用方便來攝持的,所以啊!如果說這個智慧不用方便去攝持的話,那麼對不起,這一個慧是錯的,被綁住了,換句話說被慧所綁住,那個結果什麼,就像二乘行者一樣,他證得了空性以後啊,但是啊!綁在那個空裡邊,就沈空持寂,他沒有方法,不能從那個空當中跳出來廣行種種利生事業,就這樣,下面。

【「方便所攝慧是解脫。

」】   方便所攝持的這個智慧,這個就對了,啊,那個是說智慧要怎麼運用,要用方便來攝持,不能缺少方便攝持,這個不可以,反過來,智慧如何呢? 【「慧所未攝方便為縛,慧攝方便是為解脫。

」】   喔,你行方便也是如此,這個方便一定要用智慧去攝持的,否則的話,雖然你行方便啊你沒有智慧自己啊也滾在裡頭。

平常,所以我們常常說,愛見大悲,愛見大悲的原因是什麼?雖然你覺得你有悲心,可是啊!你這個悲心跟無明相應的,是 啊!愛、見這二樣東西啊與無明相應的,雖然你有大悲沒有用,世間每一個母親都是以這個世間的量質來,量質來說最慈悲的,但是他沒有智慧。

不要說佛法的智慧,佛法的智慧有他的特質的喔!不是我們平常的聰明才智喔,連那世間的一點點辨別的能力都不如一般正常人,所以我們稱她為叫溺愛。

溺愛是愛他啊,卻卻啊弄反了,把他啊,把他啊沉淪使他沉淪,這個不可以,這樣,所以我們現在有很多人說,唉呀!我要行菩薩道,心好的,但是那個心能不能圓滿,不要說圓滿,能不能具體的實行還要看你有沒有智慧。

反過來說,你要行的時候,你必須沒有煩惱夾雜。

現在我們渾身煩惱在這個地方,然後呢自己說,要去啊幫助別人,不是幫助別人啊,是愈幫愈忙啊。

這個我們必定要了解的,啊這樣。

所以,這個方便要慧來攝持的,沒有慧來攝持的話,沒有慧來輔助的話,錯了。

有慧來輔助的話,那個才是解脫,啊這個解脫那就是啊大乘行者的。

【「如是廣說。

」】   這個地方這引,啊實際經上面啊非常詳細的說明這個道理。

【「是故欲得佛果,於修道時須依方便智慧二分,離則不成。

」】   所以我們要得到圓滿的佛果的話,這二樣東西啊都要學,而且這二樣東西啊要互相配合,啊這樣才可以,所以前面說,方便攝持的慧,慧攝持的方便,不是你是你,我是我,常常我們說鋼筋水泥,鋼筋擺在那裡,水泥擺在一邊,沒有用,鋼筋需要跟那個水泥配合的恰到好處,啊樣樣東西都是如此,下面又說: 【「伽耶經云:『諸菩薩道略有二種,何等為二,謂方便智慧。

』」】   啊也是這樣。

【「祥勝初品云:『般若波羅蜜多者是母,善巧方便者是父。

』」】   這兩樣東西,一個是智慧是母,方便是父。

父母具足啊,那麼自然而然啊就有啊生子、家庭,種種的這家庭的事業,由此而來生那個父子,這就是佛法的事業,由此而來。

【「迦葉請問經云:『迦葉,譬如大臣,所保國王則能成辦一切所作,如是菩薩所有智慧,若由方便之所攝持,能作一切諸佛事業。

』」】   都是說這個道理。

【「故當修習完具施等一切方便,具一切種最勝空性。

」】   所以我們真正修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這一個是啊要具足所有方便的施等,這個等字就是含攝,換句話說,六度萬行以它的綱領來說就是六度,以他的細目來說包括了一切,啊以這個的什麼,一切種的最勝空性,在這樣的去修。

【「僅以單空,於大乘道全無進趣。

」】   單單學空啊!那個對不起,對大乘道是一點關係都沒有,啊小乘是的啊,小乘是的沒錯,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弄的非常清楚,啊再下面詳細辨明這一點,詳細辨明這一點,諸位,如果說,啊尤其是初來的同學們,容或對這個概念不清楚的,那麼,至少你今天記住,將來等到你條件夠了,這一個地方啊,這個地方啊一定要細細的辨明,然後到那個時候,你才能夠深一步啊學空,這個時候才好,才好,否則的話,一定是啊!一番好心就走上錯路,走上岔路。

【「寶頂經云:『應披慈甲住大悲處,引發具一切種最勝空性而修靜慮。

何等名為具一切種最勝空性耶。

』」】   那麼,上面說,要修的時候,啊修具一切種最殊勝的空性,這個才是,而不是偏空,這個偏空沒有具一切種的。

哪下面說: 【「謂不離布施,不離持戒,不離忍辱,不離精進,不離靜慮,不離智慧,不離方便。

」】   所以,必定要不離開所有的那些,這樣的修。

【「如經廣說。

」】.   經上說的很明白,寶頂經,啊實際上平常我們剛才說的,啊「金剛經」啊,這是戒最重要的,其實「金剛經」上怎麼說啊!它說得很清楚啊,佛對須菩提說啊:「菩薩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它告訴我們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哦!他並沒有說:應無所住而停在那裡不動啊!然後呢!下面又詳細的說明,所謂不住色,不住生香味觸等行於布施,這個說到下面的時候,我們再溫習一下就很清楚明白了,要不然,我們就會了解,曲解了「金剛經」的意義,結果最上乘的一個法門,弄到我們手上扭曲了,完全弄錯,啊!既自己損害也損害了佛法。

繼續下去。

如經廣說。

【「上續論中釋此義云:『此諸能畫者,謂施戒忍等,具一切種勝,空性為王像。

』」】   下面就解釋。

【「謂如有一善能畫首,不善畫餘,有知畫手不知餘等,集多畫師畫一王像,若缺一師亦不圓滿。

國王像者譬如空性,諸畫師者譬如施等。

施等方便若有缺少,則同缺頭殘手等像。

」】   這個解釋,就像一個,有一個人啊,畫那個頭啊,啊畫得微妙微俏,其他的不會。

有的人畫手,也各有各的特長,那麼把那些人集在一塊的話,畫出來一個,啊莊嚴的國王像,如果缺掉一樣東西的話就不行,那國王像呢?就譬如空性,那麼,畫師呢?就是畫圖畫的人譬如布施,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必定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平常我們說六度,實際上呢?下面一個十度,還有方便、願、智、力啊圓滿這樣東西,它每一樣東西啊有它的真實的內涵,特別重要的,你把這個所有的做圓滿了,那個時候啊,這個最勝空性,那個空性就是國王像,所以我們啊,用那個圖畫那個譬喻啊倒非常好,譬如我們在黑板上面去畫,畫的時候啊,黑板上面本來沒有什麼,空空如也,然後呢?你拿粉筆東勾一勾,畫一個輪廓出來,畫得的的確確並是不畫什麼,可是啊,那個時候寫一個什麼彎彎扭扭的像一個扇子一樣啊這個叫耳朵,那地方畫一個東西叫鼻子,那個地方畫一個圓圈像雞蛋殼一樣叫臉,最後呢配起來,耶!那個國王的那個面孔在這像起來了,是啊你說畫上去的粉筆,就的的確確不是那個像,然後呢,那個本來那個,原來那個黑板空空地方,那個還是空空的地方,那個像就顯出來了,就是這樣。

所以實際上呢,這個圓滿的這個佛法的內涵,也必須要經過這些每一部份,說六度萬行。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零六卷B面   啊這個必不能少,那麼下面,上面的道理以及經證,以及經證,下面呢就是特別的來一個分辨跟斥破,有很多錯誤的概念,因為一開頭的時候,已經啊有說明了,啊就是那個堪布,啊那個漢地那個堪布,在印度留下,啊在、在這個西藏留下了這惡劣的影響,那麼,下面就是啊善巧的辨別它。

【「又若執謂,唯應修空餘不應修,世尊親為敵者而善破斥。

」】   有的人還執著說只要學空啊!其他都不要了,空當中具有一切,這個啊!不對。

佛陀,他親自啊斥破這件事情。

所以佛陀所說的敵者的話就是啊錯誤的見解,那個見解跟世尊所說的相反的,是敵體相反的,那一種說法,不對的,看,佛陀老人家,親自說明。

【「謂若果爾,則菩薩時多劫行施,護尸羅等,悉成壞慧未解了義。

」】   假定像上面所說的,上面怎麼說啊,你安住在空當中就對啦,啊因為你所有的分別都是啊分別,啊那個分別啊都是啊生死當中的事情。

佛陀是以無分別智,你這樣去要忙這個,又要忙那個啊,這個錯啦!這個是錯誤的邪見邪執分別。

假定這種邪執分別是對的話,那麼,佛陀在菩薩因地當中,多生多劫行的布施等等,那豈不是錯了嗎?因為像你這樣說,你安住在這個不要動腦筋的,世尊就偏偏要布施,要持戒,捨頭目腦髓,他這樣做,豈不是像你這樣的觀點來說,他壞了智慧就錯掉了嗎?嗯,所以上面這個話這樣。

不但如此,道理說明了,下面引那個經證。

【「攝研經云:」】   那個經上面啊世尊跟彌勒菩薩二個人說: 【「彌勒,若諸菩薩為欲成辦正等菩提,修行六種波羅蜜多。

」】   哪!卻說得很清楚,說這個菩薩啊,不像聲聞,聲聞只管自利就算完了,菩薩啊要辦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啊廣行六度萬行。

但是啊。

【「然諸愚人作如是說,菩薩唯應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何須諸餘波羅蜜多。

」】   那是愚人,錯誤的,啊菩薩只要學空就行啦,般若蜜多,說別的不要。

【「此是思惟,破壞諸餘波羅蜜多。

」】   這種想法以及他這種觀念啊是破壞其他的六度,啊是錯的。

【「無能勝」】   無能勝就是彌勒菩薩的呀,啊翻成我們中文的一個意義。

【「此作何思。

前為迦希王時,為救鴿故自肉施鷹,豈慧壞耶。

」】   啊這我們曉得,佛在因地當中啊,那麼為了布施救一隻鴿子啊,這個公案。

哦,我以前啊,在因地當中我迦希王的時候啊,為了救鴿子,把自己的身體布施啊!送給老鷹吃,這樣做,難道就壞了智慧了嗎? 【「彌勒白言,不也世尊。

」】   彌勒菩薩說:「不啊!世尊啊!」】 【「世尊告曰,彌勒,我昔修行菩薩行時,修集六種波羅蜜多相應善根,是諸善根有損我耶。

」】   他們問答詳細的辨明,這個辨明怎麼說呢?世尊又說了:「彌勒啊!我在因地當中修菩薩行的時候啊,為了要修集這個六波羅蜜,六度萬行相應的種種善根,做的這種事情,難道對我有損害嗎?」彌勒怎麼說? 【「彌勒白言,不也世尊。

」】   啊!彌勒菩薩說:「不!」世尊啊!不,對的要這樣做的,啊換句話說,這個時候啊他們兩位對答,要彌勒菩薩證成要廣行,反過來,世尊也說。

【「世尊告曰,無能勝,汝亦曾於六十劫中正修布施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尸羅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忍辱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精進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靜慮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般若波羅蜜多。

」】   哪!不但是我呀!你也是同樣的要花這麼多的時候,專門修這個六度。

【「彼諸愚人作如是說,唯以一法而證菩提,謂以空法,此等未能清淨諸行。

」】   有很多愚癡的人啊這麼說啊,你只要修一法,修什麼?空。

這個啊,根本不了解啊,他的行持也不對啊。

所以我們現在有很多人啊,只是講那空啊,唉呀,就空啊,布施也不要了,持戒也不要了,說起來空,所以大家要了解啊,所以說,不該空的都空掉了,該空的啊都沒有空啊,毛病都在這個上頭啊,否則的話,變成功佛都錯了,啊這一點是這樣。

下面一層進一層的來說明,那麼關於上面這個佛陀,這個救鴿布施老鷹這個公案,容或有的人不了解,說一下。

佛陀在因地當中,修行的時候啊!那時候他,這個正在住在那個,正在修行,那麼,修行啊,就有一個天帝啊,啊來試驗我們世尊,這樣,那麼化成功一個鴿子,一隻老鷹,實際上這個兩個都是啊,一個是梵王,一個帝釋,那麼,來追,那隻老鷹追那個鴿子,那個鴿子啊,就跑的來啊,躲在那個世尊的那個懷抱裡邊。

結果這樣,那麼這個老鷹就追著來,追著來了以後啊,那個菩薩正在修行啊,一看,哎唷!一隻鴿子躲在那裡呀,一直發抖,再一看這老鷹追上來了,那麼這個老鷹要追牠啊!他保護牠,這老鷹不能下來這樣,那麼因為世尊哪,誓願布施身體頭目腦髓解救一切眾生,啊現在那隻,這隻鴿子這麼苦啊!他當然要救護牠了,那隻老鷹就說了,唉!你救鴿子沒有錯啊!但是你救了鴿子呢,我餓了肚子我沒得吃啊!我不是受損了嗎?那麼,老鷹就,那個世尊就跟牠說:「是啊那你可以找別的東西吃啊!」牠說:「不行,不行,我這個習性就是如此,一定要,非要這個啊新鮮的肉才可以,其它東西吃了不行,那你救了牠不是害了我了嗎?」「那好,好,既然你要新鮮的肉的話,哦我發誓要救,我把我身上的肉割給你吃。

」「那可以,但是呢?割是可以的噢!要一定這個重量一定要一樣的重喔!呀你不能少我一點喔!」啊「好好好。

」這樣,然後呢?他自己拿這個刀,我們無法想像的啊,唉拿這個身上的去割,割下來,那因為牠是梵王啊,是帝釋來試驗的,所以牠有神通啊!結果啊拿那個磅稱去磅的話,那割下來的肉啊就是沒有那隻鴿子重,那個鴿子啊擺在那頭,然後呢那個世尊的肉放在那頭,怎麼割啊,就,那個鴿子就是重,是身上的肉就是都割掉了。

啊那個你想想看,不要說我們身手割掉了,叫你隨便劃一刀,你也受不了了,而他自己動手啊,那個時候他人已經昏了,昏過去了。

後來想唉,我啊多生多劫以來就為了這個事情而精進,今天有這個機會啊,圓滿我的布施,這怎麼可以啊,無論發大精進,啊這樣,然後呢,他最後說好,我人通通爬上去,這樣了不起啊,他最後就用盡平生最大之力,就爬到那個上頭去。

大地六梵震動啊,這樣。

那個時候世尊啊!因地當中生生世世這種公案太多太多了,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明,假定,像前面,就是說那個支那堪布這麼說,啊你只要安住在無分別當中啊,什麼都不管啊,那就對啦,說啊你要想布施,要持戒啊,那個是有相的分別啊!那個都是世間的事情啊,修學佛法不是那樣的。

假定像他這樣說是對的話,那世尊親自說,那麼這樣做的話,我因地當中做這個都做錯了,結果,世尊跟彌勒菩薩二個都親自說,這個沒有錯。

世尊固然沒有錯,彌勒菩薩也是這樣做,六十劫當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啊。

所以,我們現在啊,剛剛開始修道的時候啊,觀念啊,千萬不能錯啊,他已經到了這種程度啊,尚且這麼重視,我們凡夫如果不從因地上面努力,說這個也不要,那個也不要,請問你成什麼?你什麼都不成,地獄種子有份。

為什麼說地獄種子有份呢?很簡單嗎!佛是圓滿的經教告訴你這樣,經過你這麼歪曲解釋,那麼人家把佛經的正義把它曲解掉了。

換句話說,我們的確一番好心想去弘揚佛法,結果,卻把完整的教法特被我們這種誤解而損害掉了,效果是什麼?所以,佛一再說,你要殺羅漢那就破壞所有的佛塔,乃至於啊,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羅漢殺掉了,對不起,謗法之罪呀還要重。

現在這個大乘經典講的那個,這樣了不起的空法,我們誤解了以後,那豈不是產生最大的罪障嗎?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墮落逃不了,還說能修行成功嗎?就這個地方啊我們特別應該認識,所以他下面緊跟著說。

【「故若說云,有空解者不須勵力修方便分,是謗大師昔本生事,為是未解了義之時。

」】   所以有的人說啊,啊你真正啊有空解,換句話說,你啊證得了空性以後啊,其它的又不要的,其它的不要努力的,對不起,那個是啊,毀謗我們佛陀因地當中,這是第一個。

還有呢?對這個真正的了義境的特質,他並沒有解了,沒有解了,又謗人又謗法,不得了的嚴重啊! 【「設作是念,由種種門修施等行,是未獲得堅固空解,若有空解即此便足,是大邪見。

」】   所以有人說啊,說你布施這東西啊都是什麼,你呀對這空性啊並沒有正確堅固了解,如果你真正的正確堅固了解的話那就夠了,對不起,這種看法是大邪見,完全錯了。

啊所以眼前我們禪宗最頂勝,大家總覺得禪宗講空的,實際上的,對於這個啊,禪宗也根本不了解,前面曾經說過,今天再引一下,大家還記得,溈仰宗的師弟兩位是開山大祖師啊,啊他的老師啊溈山啊祖師啊問他的徒弟啊,仰山,說這個「涅槃經」啊在你看起來有幾卷是對的啊,佛說的,幾卷是錯的魔說的,他徒弟怎麼講啊,仰山怎麼說啊!師父啊,對不起,我看起來啊都是魔講的,耶涅槃經,大般涅槃經,他徒弟居然說都是魔講的,這什麼話啊,結果啊他老師啊不但啊不說他不對呀,還讚歎他,說唉呀,向後啊佛也奈何不了你,對了,你對那個正知見把握的很正確,你自己一但認得了以後啊,任何人都不能動搖你,換句話說,那個時候講的什麼呢,他真正真見到空性的時候,至於他究竟證的位次是加行位上面的,見道位上面的,那我們不管,總是見到空性的時候,空當中實際理地啊,是一塵不受,是一塵不染,還有什麼好談的,因為我們從這個上面看起來他好像講空吧!哪!喔!看下面這句話大有道理喔!所以,他自己的內證的經驗包括他老師,他老師非常讚許說對了,對了,你完全對了。

但是,他下面一句話說:「師父啊,我這個見地啊是有一點啊,但是呢我的行持呢,就是說我的方便呢,我的修行呢,對不起這個是沒有。

」所以他老師緊跟著說,這個地方啊,是呀這貴知見地啊,是先看看你見地見到了沒有,不說知行律,暫時關於你行持的地方不講。

我在若干年前有人曾經跟我說,不貴,只貴知見地,不貴知行律,一字之差就不知道錯到那裡去了,他就是說,只貴你這見地,行律啊不管的。

實際上呢!他們師弟兩個說的是說:先,你要先見道,然後根據你的見道然後去修道,所以是現在啊!先看看你見了沒有,這個行的事情啊還暫時不要說,而你見到了根據你正確的見解然後去做,所以我們常常說先得根本因,然後呢,再去圓滿它耶,記住喔這一字之差啊,他大修行人尚且五百世墮野狐啊,我們現在這個凡夫啊!再一念之差的話那不曉得錯到那裡去了,這個是,哪!就禪宗,實際上拿我們前面來說,前面這個經上面,「十輪經」上面也說的很清楚嘛!他六十劫當中修這個,六十劫當中修這個,六十劫當中修這個,所以我們這些祖師啊,他在這個多生多劫當中,那段時候是專修般若波羅蜜多,所以,他重視的是那個,那個時候他其他的不管,這樣啊。

所以我們還記得吧,一開始的時候告訴我們很清楚,我們必定下腳第一步,最圓滿的教法,怎麼走法,就是下腳第一步,把這個整個的輪廓認識了,然後呢找到自己進去的這個方便,那時候你進去的時候一點都沒有錯,一門深入,可以不管餘其,等到你這個做到了,然後呢更進一步,啊一樣一樣的加起來。

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啊只能說,啊我現在條件不夠啊,只能在這個上頭啊!同樣的,正因為我們現在如此啊,所以,現在啊這個時候啊我只能念佛啊,看見你參禪啊,唉唷我讚歎不已;看見你學教,我讚歎不已;看見你持戒,我讚歎不已;看見你學密,我讚歎不已;然而我們互相讚歎,互相幫助的話,那麼靠著每一個人盡一點力的話,這個佛法完整的,完整的內容還可以具體而為的存在世間,雖然我們各人做不到,確實是靠不同的人,把那個圓滿的佛法還存起來,這是必然的結果。

反正你得不到的話,大家偏在一方面,就覺得修行就要這個了,別的也不要了,然後呢?啊我修淨土嘛謗禪,學禪的人嘛謗淨土,你謗他,他謗你,不要等到外面人啊來損害你,我們自己就裡邊啊弄得了支離破碎啊!這是千真萬確的,絕對重要的,但假定能夠這樣做的話,你會不會說四眾過啊!會不會自讚毀他,都沒有了,都沒有了,所以你得到了正確的認識,跟不得到正確認識就差這麼個大法。

啊!所以他們告訴我們說大邪見,啊緊跟著,他一步一步的深入廣泛的來辨明這個事情。

【「此若是實,則已獲得無分別智,證勝義諦大地菩薩,及諸特於無分別智獲得自在八地菩薩不須修行,然此非理。

」】   更進一步說,我們凡夫先不談啊!乃至於啊證得加行位或者見道的那些先不談,特別到了八地菩薩,說:假定像你這樣說是對的話,你只要證得空性其它就不要 修的話,假定這個實在的話,有甚麼錯誤,請看,說,獲得無分別智證勝義諦大地菩薩,大地菩薩是證了空性了,特別是啊以無分別智得自在的,啊八地菩薩,那個換句話說啊到空性是徹底的,徹底的啊!所以不動地,不動地的話啊!能夠啊真俗二諦啊圓滿證得的那個,啊第五地啊極難勝地,第六地叫現前地,極難勝地啊是能夠呀真俗並觀,然後呢,六地的時候啊真俗現前,七地是遠行地,八地是不動地,那個時候的的確確對這個無分別智獲得自在的時候,那個時候他應該就不要再修了,但是,這個不對,這個不對,下面又引經上面說: 【「十地經說:『於十地中雖各各地,於施等行別別增上,然於餘行非不修行。

』」】   他每一個互相攝的。

【「故一一地中說皆修六度或修十度,此等經義,無能勝尊龍猛無著,皆如是釋,定不可作餘義解故。

」】   上面在任何一地當中,這個啊都要廣修六度或者十度,這是那一地啊這一部分的特勝,初地是布施特勝,二地是持戒特勝,關於這個道理啊,哪!從世尊經上面下來以後,是無能勝是彌勒菩薩,不管是再傳下來的性宗、相宗,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這樣解說,絕不可能啊,解錯,絕不為其它的意義。

換句話說,凡是正確有傳承的菩薩、祖師都是這樣解釋的,那個地方啊!反正,凡是像前面所說的那都錯了,緊跟著關於這一點有特別說明。

【「特八地位。

」】   就是八地菩薩。

【「滅盡一切煩惱,安住寂滅一切戲論勝義之時。

」】   看哦,那個時候是。

【「諸佛於彼作是勸云」】   佛出來勸他的,啊這八地菩薩啊證得了這個啊,覺得,唉呀,他已經徹底的解決了問題了啊!那就是涅槃了啊,耶!那個時候啊!佛就會起來彈指啊!就警覺他。

【「唯此空解不能成佛。

」】   你單單到這個地方不能成佛啊! 【「聲聞獨覺,亦皆得此無分別故。

」】   喏你別看是小乘喔!啊小乘聲聞緣覺也得到這個,不過量沒有八地菩薩那麼大,啊是就驗證的質來說是一個內容,關於這一點啊,性宗跟相宗所見有不同,這個我們這裡暫時不談它,總是,這是經上面佛陀親口講的,所以說,你得到這個,嗯,不。

【「當觀我身及智土等,此無量德,我之力等汝亦非有,故當精進。

」】   啊說你的目的不是要學成佛嗎?那麼你呀不要看他們要看我啊!我的這個智慧你有嗎?我的報土你有嗎?我的無量的功德,我的十力,四無所畏你還沒有啊!所以你還要精進啊!就你自力來說,啊是這樣。

進一步呢? 【「又當思惟,未能靜寂諸有情類種種煩惱之所逼惱。

」】   你要為,不是要為利益有情嘛,一切有情的煩惱等等還在,利益人來說,你也沒有。

【「亦復不應棄捨此忍。

」】   再說,你也不必離開你現在證得的,是證在你證得的當中,廣行這些,自利利他,這佛親口說的,絕對不是說啊只要空啊就可以了,所以剛開始初地菩薩,八地菩薩沒有一個例外的,現在我們單單居然說,修了空什麼都不要了,那完全是個錯誤,所以說,這樣的八地菩薩到了這種地位啊!他: 【「尚需修學菩薩諸行。

」】   啊他還要努力學這個啊我們現在。

【「得少三眛便生喜足,棄捨餘德,誠為智者所輕笑處。

」】   喏,這地方最後一句話,我們現在稍微得到一點點相應的啊就已喜足了,然後呢其它的都棄捨掉了,真正有智慧看的人啊真覺得啊可笑可憐啊!這一點啊大家千萬注意啊,千萬注意。

我們現在真正的大毛病始終在什麼地方,就是自己的障礙,啊總歸得到了一點點,唉呀,好了,好了我們就這個樣了,好了,好了我就這個樣了,所以真正要懺悔的話,第一件事情一定要把這個拿掉,啊當然,畢竟自己不行,畢竟自己太差,那也不勉強,那只好只有走條遠路,啊尤其是想學大乘佛法的人,這個概念不拿掉,是大乘根本談不到,大乘根本談不到,這樣。

不過呢,我們也並不要去否定別人,啊他雖然沒有這個力量,那怕那個大乘大乘念一念的話,遲早那個大乘總是引發,他還是會回來的,可是那個注意喔!他要回來的時候還要走這個老路子,還要把那個以前啊這個障礙把它拿掉,所以我們今天如果懂得了以後啊,真正更重要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眼前那個障礙就拿掉,你拿掉了很快就上去了,何必吃盡了千辛萬苦,然後到那個時候啊,唉呀!再痛苦的再去同樣的要做這種事情,而且你愈到後來,你的積習是愈來愈重啊!積習愈來愈重啊!然後,你到時盡除那個障礙你是愈來愈辛苦,是愈來愈吃力啊,所以這個道理啊必定要事前的時候啊,先要深思熟慮,你了解得愈透徹,那剛開始去做的話愈省力,現在做的時候是有障礙的,因為你以前嘛,但是現在畢竟那個障礙比較輕喔!所以容易除喔!這一點啊我們應該認識,下面繼續的再引這個十地經。

【「如十地經云:『佛子,若有菩薩安住菩薩此不動地,諸佛世尊於此安住法門之流,發宿願力,為令善修如來智慧,作是教言。

』」】   看那,親自在,佛這麼說,這個經上面說的,說這個,這些佛子之大乘行者啊!一直到了不動地,啊那是高的不得了,那個時候啊,諸佛世尊:十方一切諸佛在這個情況之下啊,就發宿願力,就告訴他啟發他,告訴他某人啊!你的目的不要忘記掉了啊!你現在,就是前面說的那個,你現在這個啊,不對啊! 【「善男子善哉善哉。

」】   說:好極了啊!你現在難得了到了這個地位啊,可是你要注意啊!有一個關鍵問題啊。

【「當隨證悟一切佛法,此雖亦是勝義法忍。

」】   這個是無生法忍,真正殊勝的啊! 【「然汝」】   但是你啊。

【「尚無我之十力及無畏等圓滿佛法。

」】   十力四無所畏圓滿佛法你都沒有啊。

【「為偏求此圓滿佛法故,當發精進,亦不應捨此法忍門。

」】   那個時候你要正精進了,那也不必棄捨這個無生法忍之門,他那兩句話,實際上就是什麼呢,那個時候啊發的精進,就是慧施的方便,然後呢?不捨此忍呀就是方便所攝的智慧,所以八地菩薩的修持的精進我們無法想像的,下面他馬上又緊跟著來了。

【「善男子汝雖得此靜寂解脫,當思此諸異生凡夫未能靜寂,起種種惑種種損惱。

」】   你雖然得到了這個解脫了,但是啊很多凡夫啊還沒有啊,因為你的原來的目的不是要利人嗎?你現在得到了,你還沒利人啊! 【「又善男子當念宿願,饒益有情,不可思議智慧之門。

」】   你要回想你自己的願力喔!你的願力是什麼啊,為利益有情願成佛,不管對你自利也好,不管是利益有情也好,你一定要得到那個不可思議智慧之門喔,你現在還沒得到喔,而且下面又說: 【「又善男子此乃諸法法性。

」】   這個八地菩薩所證得的一切法的法性,法爾如是。

【「隨諸如來出不出世,然此法界恆常安住,謂一切法空性,一切法不可得性。

」】   就是這個,說啊一切法,法住法位,啊世間相常住,就是你現在就證得了這一點而已,這樣,一切法本來空的,一切法本來不可得,這個特點,下面一句話很有意思。

【「非以此故差別如來。

」】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零七卷A面下面一句話很有意思。

【「非以此故差別如來。

」】   單單對這一點來說的話,不是說三乘的差別,金剛經上有這麼一句話:「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既然是無為法為什麼有差別呢?有的,同樣證得無為法,或者是聲聞,或者是緣覺,或者是佛菩薩,差別在哪裹?就在這裏。

現在下面說。

【「一切聲聞獨覺亦皆得此無分別法性。

」】   哪、經上說得明明白白啊,啊,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誤解金剛經哦!然後哪,只講空哦!這個錯了。

【「又善男子當觀我身無有限量,無量智慧,無量佛土,無量成辦智,無量光明輪,無量清淨音聲,汝亦當如是修。

」】   我的一切,一切你要這樣修啊,前天我們還記得吧,佛的這個啊,功德是不得了,不得了啊,聲聞是絕對不可能啊,完全不能比,完全不能比的啊!差別在那地方,就在這裏。

【「十地經又說。

」】   差別就在這裏啊,廣行六度萬行,而這個要用慧來攝持的方便,下面又說, 【「譬如大船入大海已,順風所吹一日進程,未入海前勵力牽行,縱經百年亦不能進,如是已至八地不待策勵,須臾進趣一切智道,若未得入此地之前,縱經億劫勵力修道,亦不能辦。

故若唱言有速疾道,不須修學菩薩行者,是自誑自。

」】   後面這個非常重要,就像大船一樣,在江裹邊啊、哎啊!這個要拖啊要拉啊!不行,啊,在,這是沒有進入大海,一進入大海啊,那個大海有海闊天空,又這個風又大,吹一天所進程的話,唉!在沒有進入大海之前啊,你努力去拉啊!這一百年也達不到這個,所以啊,到了八地菩薩,所謂不動地,無任運無功用行了,它須任何一剎那,在一切智這一條道路上走的這個功德啊,在沒有進入這個之前啊,經過億劫努力修行也不能辦,所以經上告訴我們,進入八地菩薩,它隨便哪怕一點什麼東西─給狗吃,至於做一樣東西,一點點事情的功德把它所有以前的功德積累起來還要超過,就這樣,啊、所以這個觀念就在這裏,那麼為什麼八地菩薩能做,聲聞不能做呢?差別就在這裏,就是啊,它先以方便攝持的慧,而這個東西啊,一定是方便為上首的,現在這一地方,下面會廣辯此事;詳細的,所以我們啊、沒有證得方便之前啊─學空,那是一條啊、是一條歪路,是一條歪路,啊、我們繼續下去,關於這個地方啊,除了我特別說明以外,你們諸位在座的同修,要想走這一條直路,不走冤枉路的話,這個概念務必要弄得非常清楚。

【「設謂非說不須施等。

」】   有的人說唉!說布施等不是不要,要的,那麼怎麼辦呢? 【「然即於此無所思中完具施等,不著所施能施施物具無緣施,如是餘度亦悉具足。

」】.   它怎麼說、說布施要的,只是呢!在無所施中,就是你在那個無分別當中啊,你就可以完,完備了,這樣去做的話,才能夠不著所、所施、能施、施物,我們通常所謂─三輪空,這樣才對呀!啊、不但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等亦是如此,說啊、持戒而不著戒相等等,有的人啊,這麼說的,這個對不對?下面就告訴我們,這個啊也有問題,也有問題!下面這段文就是說明。

【「經中亦說一一度中攝六六故。

」】   是的,經不但是這個人這麼想,經裹邊也說的,每一度譬如布施,布施含攝了後面的所有的諸度,持戒也是含攝了其他,於是他就這樣想。

【「若僅由此便為完足,則諸外道心一境性奢摩他中,亦當具足一切波羅蜜多,於住定時亦無如是執著故。

」】   說、下面就辯說這個錯了,不對,不對,假定說你住在這個定當中,不去分別就算圓滿一切的話,很多外道得到那個定的時候,在奢摩他,定當中,他心裏也沒有想啊,沒有想,不、不去分別,那豈不是也應該圓滿一切了嗎?因為他住在定當中,他心裏面沒有這種執著,沒有這種執著的話,像你這樣的三輪空啊,三輪空的話不就是具足了嗎?這個不是這樣嗎?實際上啊,不對的啊,實際上不對的。

【「特如前說聲聞獨覺,於諸法性無分別時,應成大乘,具足一切菩薩行故。

」】   或者你會這樣說,哦!不,外道的是定啊─定,唉!要慧才行,那麼沒錯,好了你說慧吧!聲聞、獨覺,應該是慧吧!它那個慧啊,安住在法性當中,也沒有分別的、啊如果像你說這樣對的話,它也應該是大乘,也應該具足一切菩薩行啦!實際上是不是,當然不是!所以錯了,所以錯了,啊、那麼下面哪,下一堂課再說,這個概念很清楚,哦!很重要啊。

現在我們繼續下去,啊!所以上面出二段話,啊!說你只要住在這個無分別當中啊,就可以了,前面第一種哪,它說你只要無分別啊,那就對了,所有那些分別啊,那都是妄想執著啊,說、惡分別固然是,善分別也是分別啊,那就記得那段話吧!就是黑狗,白狗咬人都傷人的啊!黑雲,白雲都在虛空的啊,所以啊、你不要分別啊,哪這是辯,實際上呢!在前最早、道前基礎已經辯,中間也辯,這裏也辯,因為這個概念啊,流露、流毒太大了,太嚴重了,啊、那麼現在這地方哪,真正重要說一開始進入大乘的時候,又特別說明,那麼進一步,它又說啊、那麼要的,要的,說那布施度是要的,因為經上面通通說要的,它當然不能說不要啦,但是我這個布施怎麼呢,哪!你就在這個無分別當中,就可以啊,行了,而且經上面也說,一一度當中啊、每一度當中啊,就含攝了其他六樣東西啦,啊、所以它這個地方說假定像你這樣說的話,那麼外道住在這個定當中,不也就得了嗎!也許你會說,這外道啊、這外道啊,這外道之定跟慧不相應,好了,如果跟慧相應的嗎!那麼聲聞、緣覺不是也是慧嗎?它豈不是聲聞、緣覺也就等於菩薩一樣了,當然不對啊!所以這個一層、一層的辯明。

【「若因經說,一一度中攝六六度,便以為足,若爾供獻曼陀羅中『具牛糞水即是施』等文,亦說具六唯應修此。

」】   所以啊、它下面說,假定你看見經上面講了,每一度當中啊,都有其他的六度,就這樣就算夠的話,那麼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啊,供那個曼陀羅的時候,它就這樣念,不管任何東西,哪怕是牛糞水啊,你啊、觀想也成施,那豈不是也樣樣都具足了嗎?啊、實際上呢!這個是、這個藏系的說法,我們哪!這個大乘止觀哪,就是智者大師的師父,啊、南獄慧思禪師,這何等了不起的,他那個大乘止觀當中,他也這麼說,如果你能夠觀想的話,再髒的東西,哪怕你上大號,你觀想也可以,唉!這是同樣的引這東西,於是我們往往、好了你只要觀想,觀想就行了,你不要實際上去布施,那是一個誤解,不是不要你觀想,不要你觀想,換句話說,你觀想的時候也可以行施,施的時候也可以觀想,所以一定是方便攝慧,慧攝方便,現在我們哪!只講其中的一個,另外一個就不要了,就像這樣人一樣,就是半個人,其它半個就不要了,這就是犯了這種毛病,所以它下面緊跟著說。

【「故見攝行,方便攝慧者。

」】   啊、所以我們必定要了解,這二樣具足的,要用、用智慧來攝方便,此就是見攝行,然後哪!用方便來攝智慧,它下面這個比喻非常妙、非常妙,你懂得這個比喻,那個時候你就曉得,說大乘的所謂的三輪空,這個是怎麼個講法,乃至無緣的悲等等,怎麼個講法,看哪! 【「譬如慈母喪失愛子,憂惱所逼,與諸餘人言說等時,任起何心,憂惱勢力雖未暫捨,然非一切心皆是憂心。

」】   譬如說一個慈母,啊、一個非常慈愛的母親,又是一個獨生子,這個兒子好得不得了,家財萬貫,那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的,這個兒子啊,死掉了以後,這個心裡面的憂憂惱惱,不曉得怎麼辦?這個時候啊,在任何情況之下,跟人講話或者什麼等等啊,她心裡邊啊,這個憂心一直在,但是並不是說,任何時候都是憂心哦!她照樣吃飯,照樣做事情照樣什麼,照樣講話,事情照做,可是那憂愁的心還在,那麼現在這個比喻;比喻什麼呢?看下面啊,這一段話非常重要。

【「如是解空性慧,若勢猛利。

」】   啊、同樣的,現在你假如解空性的智慧,非常猛利的話,那麼你對則。

【「於布施禮拜旋繞念誦等時,緣此諸心雖非空解,然與空解勢力俱轉,實無相違。

」】   對的。

現在你同樣的,菩薩不是喪失愛子的這個憂惱心,菩薩是見到了空性以後的這個空的這種力量,這個形式非常猛利,因為證得了空性,所以那時你照樣的布施、禮拜做什麼事情啊,唉!對不起,那一個解空性的心啊,一直跟著他,做你所做的事情,而跟著一起,於於所以說與空解啊、勢力俱轉,實無相違。

一樣的嘛!凡夫尚且如此,何況證得菩薩呀!啊、所以他證得了空性以後,住一切時處啊,都是在這個空當中,但是呢?的的確確,所有的其它任何事情哪!不捨棄的。

【「如初修時若菩提心猛利為先,入空定時,其菩提心雖非現有,此力攝持亦無相違,故於如此名無緣施。

」】   反過來、反過來,前面剛才說的是解空慧,現在反過來呢!方便,就是說你剛開始修的時候啊,先修菩提心,那個修菩提心修到非常猛利的時候,那個時候啊,你證得空定的時候,唉!雖然空性現前了,但是那個菩提心的勢力非常強,非常強,所以啊,雖然哪、你證得了空性,因為一個菩提心的心力攝持啊,你不會墮在這個空當中,這一個就是整個大乘的關鍵所在,這點非常重要哦!否則一解這空,完了!既然是空的,你還在忙什麼?你發現前面說煩惱的中心是什麼?煩惱的中心識執!尤其識執當中有個我執,我固然是沒有,說我所執的法也沒有,找不到了,你找不到了,你還忙什麼?唉!但是因為這樣,你沒有證得空性之前,有很強烈的、非常猛利的菩提心,所以你證得了空性以後,那個菩提心還在推動你,所以他在空性當中能夠動,動、這個是個關鍵問題所在,所以為什麼它修學大乘佛法,一定先修菩提心,不能先修空的,一修空停在這裏,沒有力量了,這個我們要倒,這個我們要倒、懂得了。

【「若全無捨心則不能施。

」】   假定沒有捨心的話,根本不能布施,換句話說你沒有布施心;不能布施,那布施心怎麼來的呢?為了要求大菩提心啊。

【「如是於餘亦當了知,方便智慧不離之理,當知亦爾。

」】   其他的都是這樣,所以方便跟智慧不離,互相攝持的這個道理就在這裏、就在這裏,所以叫悲智雙運。

金剛經上面,所以告訴我們,菩薩應無所住,這是什麼?安住在空性的時候,確是行於布施,現在了解了沒有,很清楚、很明白,所以金剛經一開頭的時候啊,他就這麼說,是他是講的空,可是一開頭他怎麼講呢?我把那經文啊、在這地方給大家唸一遍,說大乘正宗分,這個大乘的中心問題在那裏啊?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這、是的,菩薩摩訶薩真正學大乘行者,他怎麼修啊?怎麼調伏這心啊?說、唉!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所有一切眾生,沒有一點分黨,沒有一個例外,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這四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我要度、救他們滅度,這第一個這是方便,下面呢!又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唉!你把所有的眾生滅度了,救濟了以後啊,卻找不到一個可度的眾生,為什麼?就是慧所攝方便,哪、就在這裏,所以這一開頭的時候,一定有他的次第,所以本論的真正殊勝的方便,下面不是又告訴我們,說妙行無住分當中,有這幾句話;說菩薩呀!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菩薩要這樣布施的,布施而不住於相,現在我們了解,哦!原來這樣,他因為前面有方便攝持的慧,所以證得空性的時候啊,他雖然啦證得了空性了,但是啊、方便的力量很強,所以他那個空解啊,跟那個方便俱轉,他還可以照樣做,反過來呢!以這個方便的力量,這個方便就是發菩提心哦!這個發的菩提心哪!由於證得了空性的關係,證得了空性的關係,所以啊這個時候啊,他兩樣東西啊,互相俱轉,行方便的時候呢!不會著在愛見上面,不會有所執著,然後呢,安住空性的時候呢,他不會沈在這個裡面,而能夠有方便提持,這樣才能夠廣行一切萬行,才能夠證得佛地的種種功德,沒有這個條件的話,一證空性─好了。

現在我們現在所以忙,譬如說我們現在忙,哦!忙了個半天,忙了個半天,人家發現這原來啊你忙了半天,都為別人的,誰願意忙啊!沒有一個人會願意忙的,對不對?這很清楚很明白,啊現在我們裝飾那個房間,你弄得很好,就是最後發現這,原來這個房子別人的,嗨喲!可是我們白辛苦一埸,好了!好了!算了!算了!啊、就算我倒霉,那就是有這個心理,這個很明白、很清楚嘛!啊、所以他菩薩、聲聞的差別就在這裏,聲聞雖然證得了,然後呢,在這個大乘會上,聽佛講那個大乘的功德,然後呢,他也啊跟著佛一起啊,講那些道理,但是他心裡面哪,就沒有一點點什麼,唉!因為愛已經斷盡了,空的嘛!這些東西都是空的嘛!你講還是照樣講,啊、那但是呢,他就是心裡面就動不起來,一點動不起來,註定他必定要走這個遠路的,原因就在這裏。

所以法華上面,以大智舍利弗,以聲聞之首,對不起!說你最後還是要成佛的,可是你啊還要轉這麼多,哎呀!你們不妨翻翻那個法華經去看,現在我們哪!連他聲聞都不如,啊、只是現在還沒做啊!好了!好了!我只要這一點就好了!好了!那是註定你非走遠路不可,啊!這一點我們千萬要注意!千萬要注意的!所以常常記牢,你來幹什麼的?學佛,不要學佛的人,先說:「哎呀!我好了!好了!就是這樣。

」那你不是學佛,這法華上面說得很清楚,佛出世啊!一直想把最圓滿的東西給你,可是偏偏啊就小根小草;小草小根,你那個草就是小,它的甘露是遍大地都是,你的根就這麼一點點,哎喲!我只要這一點點,其他的我就不要了,那佛也拿我們莫奈何我們!假定你真的這樣,安住在這裏,問題解決了,那好嘛!佛本來要救你,你既然要救出來了,佛也省一點氣力啊!偏偏這個問題不解決。

唉!所以佛陀還要勞苦他,實際上呢?倒不是佛陀的事情哦!我們自己的事情啊,你好了、好了,到那時發現問題,還在一大堆,那你重來,所以我們常常說一個比喻啊,你譬如說造房子,唉!我們千萬不要,啊這麼一點點就夠了,然後呢!你把它弄;弄好了發現不對,那麼拆掉再重來;然後呢?釘一釘,又不對,又拆掉了重來;又不對,又拆掉了重來,唉!你不曉得弄到那年那月先不啊!現在我們一開頭做的時候,忙!然後呢?全部精神,雖然剛開始的時候,計劃的時候,好像慢一點,結果你最佔便宜最省事、最討巧,還是這個辦法,這個地方啊,大家一定要特別認識,啊、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又經宣說福資糧果,為生死中身及受用長壽等事,亦莫誤解。

若離智慧善權方便雖則如是,若由此攝持,亦是解脫一切智因。

」】   它所以下面告訴我們,那麼經上面啊、說、說空然後呢!說有的一方面也是這樣,說經上面說,福的資糧果啊,換句話、換句話說布施等等,這個是什麼?就是啊、生死當中的受用的身,以及長壽等事,同樣的不要誤解,對空固然不能誤解,對有也不能誤解,誤解了有啊,愛見大悲,根本就跳不出來,自己都跳不出來,還救人家嗎?現在有很多人說:「哎呀!現在我是大乘行者,像你這樣不行啊!啊、然、你不是看嘛!彌勒菩薩,他說啊、什麼不修禪定啊,不斷煩惱啊,啊我們也這個樣啊,啊、這要廣修方便。

」那又錯了!錯了!兩者都不能誤解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說、所以啊、你離開了智慧啊,你那個方便也是這樣,所以你要行方便一定要有智慧去攝持,你說要布施,持戒要作種種功德這個事情要智慧攝持,前面啊、因為以前的流弊啊,都是講空,講智慧而不要方便攝持的,而現在慢慢的有流弊什麼講方便,也不要智慧攝持的,這反過來也是這個道理啊,這個概念我們必定要雙方面互相認識,這樣,所以在我們修持的時候,的的確確在每一個不同的階段,有他的重點,可是這個重點始終是整體當中的一部份,你絕對不能偏的,比如我講造房子,現在造基礎,那是造基礎,當然這是造基礎,但是並不是說造基礎,其他的不管,我們一定的哦!現在造基礎部份,其他的計劃照樣的源源而來,準備好的門窗在那裏做?磚、磚什麼?水泥在哪裹訂?然後呢?基礎造好了,這些東西又來了,造那些、造這個,然後哪!你慢慢、慢慢這個整個構架上去了,啊、我們現在犯這個毛病,不了解造基礎,外面東西不要了,造好了!你幹什麼?唉!停在那裏,這樣、啊所以這個毛病啊,我們一定要避免。

若由此攝持,亦是解脫一切智因。

─同樣的,這個方便啊、拿智慧來攝持,這個才是真正得到一切智、佛果的因,這兩者當中,一定要同樣配合圓滿,才是二足尊,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真正圓滿的佛果。

所以 【「如寶鬘論云:『大王總色身,從福資糧生。

』」】   總之;色身啊!換句話說,這個色身就是什麼?佛的圓滿的報身報土,這個是福資糧,但是這個福資糧,一定要智慧攝持哦!現在記得哦!這樣,所以佛的所謂最殊勝的法身是什麼?是有方便做攝持的,這樣兩樣你攝我、我攝你,構架起來成功了,教證無邊。

所有的教上面,到處都是說明這個。

【「又汝有時說一切惡行一切煩惱惡趣之因,皆能變成佛之因,有時又說施戒等善增上生因,是生死因非菩提因,應當令心正住而說。

」】   就是駁斥前面那種錯誤論調,那個錯誤論調的人啊,他前面除了前面已經說的,他有的時候又這麼說了,啊、這個假定你得到了善巧方便的話,就是一切的壞事情,一切煩惱等等,本來是要墮惡趣的,你只要得到了正確的方法的話,都變成共成佛的因,實際上哪!這意思就是說,那菩薩不厭生死,在生死輪迴當中轉啊,卻是,唉!大乘的特質,這一點;因為你自己解決了,停在那裏不動,對不起!你不行啊,所以他一定是在煩惱當中,一直在煩惱當中,所以說是不斷煩惱嘛!就這樣,所以有的說叫留惑潤生,這一個不是你這麼說嗎?結果呢!留惑潤生的目的幹什麼?就是要行布施等啊,結果你偏偏又說啊,說施戒等善增上生因,是生死因非菩提心,唉!結果你又這麼說,啊!你到底在說些什麼呀!你先呀,要把你的令心正住而說,這句話很有意思,你先自己弄弄清楚啊,然後你開口不晚啊,啊、那個就是這 一段地方,辯論告訴我們,啊、所以前面啊我們一再的很清楚明白的,說明本論的殊勝的特點,就是每一個地方啊,它辯得很仔細,我們往往含含糊糊,常常說:「唉!你哪一個都對啊!哪一個都可以進去啊!」,這個話倒是沒有錯的,的的確確你只要碰到了,譬如說我們那一天說的,常常舉那個比喻,你去摸象,摸到了象的毛,你也對啊,是問題不是說,要了解這個特質,能夠摸到了象毛,說:「唉!對了!沒錯!這是象的毛。

」那再緊跟著摸上去,這個才對啊!你從那個象的毛就摸到象的皮,然後象的皮,說不定這是腳上的,你再摸上去,就摸到肚皮,其他一樣一樣摸到了,現在的我們的毛病,不是這個啊,摸到了象的毛,說:「唉!這個就是象的好了,好了!好了!我已經摸到了。

」象是這麼大,你就摸到那麼一點點,你說就是象了,那個對嗎?所以這個,整個的概念是在這地方,是啊、所以佛說的一點都沒錯,乃至小低頭一合掌等等啊,皆已成佛道,可是我們現在了解,這個佛道之成,還要什麼?慢慢的有其他的因緣啊,把這個因啊來策發,現在大家概念有了對不對?啊、所以一定是要把這個因,啊、把這個因啊,經過這個所謂凡夫是愛取的滋潤,然後呢!修還滅的時候,以正知見、善法欲的潤發,然後感果報,換句話說你摸到一點點這個毛,你要得到果報的,你要繼續的拿這個法相應的增上他,使我們緊跟著再不斷的摸上去,而不是說好了,我已經摸到了,這個也是、那個也是,這樣,懂得了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現在說,是的,唸佛也對,參禪也對,可是記住我是念佛要成佛、要學佛,千萬不要說哎呀!我好了、好了去了就算了,啊、然後參禪哪!我只求開悟,不是的,啊、我為了要達到圓滿的這個佛果,現在我走的路,眼前走的是從這個上面,從這個上面是步步深入,而最重要的,更重要的,那個時候啊,在深入之前先看看,這個整個的構架不要弄錯,如果你弄錯的話,一定會陷在前面所說的,啊、你說要行方便哪,沒有慧來攝持,結果呢!你雖然一番好心啊,自己也混在這個裹邊啊跳不出來,受的三世怨,修了很多福報下地獄,反過來的話呢!僅管你修智慧,就算修對了,修錯了啊,以定做慧,固然是啊很嚴重,就算你智慧修對了,對不起啊,所謂:「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

」你證得羅漢果,應供還很薄,完了以後還要轉啊,不曉得多遠的圈子才到,那種冤枉路啊,我們如果能夠眼前啊,稍微花它個三年、五年的時間的話,都可以消除掉,太值得了,這是我們一開頭一定應該有的正確的認識。

再下去。

【「又如經說:『著施等六,是為魔業。

』」】   唉!它更進一步啊!真了不起啊,是啊它反過來又有人反證哪,說唉!你現在強調那個布施等等,可是經上這麼說的喲!假定你布施而執著的話,這是魔業哦!它不但是然後呢!好幾個經。

【「三蘊經說:『墮所緣故而行布施,由戒勝取守護戒等,如是一切皆悉懺悔。

』」】   說雖然你布施,但是你墮在所緣,然後你持戒,你執取這個戒取見,這樣的話這都錯的,你要懺悔的。

另外一個 【「梵問經云:『盡其所有一切觀擇,皆是分別.無分別者,即是菩提。

』」】   是經上面告訴我們,你這樣的觀察、思惟都是分別,無分別才、這個才是啊,正軌的覺道。

經上 【「於此等義亦莫誤解,」】   是有這樣的說法的,但是你不要誤解哦!它下面就解釋了。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零七卷B面   但是啊你不要誤解喔!他下面就解釋了,下面就一步一步來解釋這種道理。

【「初經義者,謂於二我顛倒執著,所起施等未清淨故,說為魔業,」】   非說施等皆是魔業。

他說的很明白喔!說,你對這個我法兩樣東西顛倒執著,你沒有弄清楚,那個時候你去布施,這個不清淨啊!不是說布施這件事情是不清淨啊!就是說你雖然布施可是你布施說,哎呀!我送給他,就好像現在說,我送一個人家一個禮、你為什麼送他禮啊!你想有求於他啊!啊!為了要求他,先送他禮,你的目的不在送他耶!你的目的在求,為了你耶!所以你的中心是為了什麼?二我、二我顛倒而做啊,他要叫我們清淨的去掉這個顛倒啊!不是叫我們不要施啊。

【「若不爾者,六度俱說靜慮般若,亦當許為是諸魔業。

」】   啊、假定這樣的話,六度當中,也說靜慮般若,請問這樣的話,豈不是一一都是魔業了嗎?所以若施等、六、做施等六是為魔業,那麼你做靜慮也是魔業,故般若也是魔業,那麼靜慮般若都是魔業啦,不是的啊!於是你的執著,本來他的根本的重點破這個執著,不是叫你不做,那麼我們不信的時候呢?破掉執著啊,又執著在這個空上面了,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呢!你如果在萬一不得已啊!你不能完整了解的話,所以,寧執,寧執,有見如須彌山啊,不可執空見如芥子取,當然希望你是弄對,萬一你弄不對的啊!這個執著總歸弄不對嘛,你執有沒關係,大的像須彌山,須彌山世間最大的,你執著大的這樣不怕,這空、空是最小的芥子,那怕這一點點的就完了,說得清清楚楚啊!他這個地方的,真正重要的啊,要破這個兩我顛倒,佛法整個沒有別的,就是這個兩樣東西,結果啊!你這個經義沒有弄清楚,所以說該空的沒有空啊!不空的空掉了,嗯! 【「第二個經義呢?亦於顛倒執著所起未清淨者。

」】   這同樣的對上面,這個兩種顛倒不清淨,啊!所以啊!就要告訴你呀!布施,不要執著布施,就前面說的,啊!你!以菩提心為主,然後呢?見到空性的時候啊,嘿!他雖然在空性當中,這個菩提心還在,反過來,證到空性以後,菩提心還在,發菩提心的時候,空性還在,因為發菩提心,所以你布施,因為你證得空性,所以不執著,所以布施是布施,持戒是持戒,卻不執著,這個才對,現在你去布施,然後呢?你去持戒,你去執著,這個是不對,啊!所以前面已經辯得很清楚了,你了解了前面的,後面這個三個經上道理我們自然很清楚,否則,你如果不了解前者,弄到後面這個概念,往往誤解,再加上別人哪!這麼一說啊!啊!這個說這個東西,完全是這所謂是人家說兩片嘴唇皮,隨便你撥兩撥,撥起來很容易啊!你聽起來很動聽,我們也沒有正確的知見,跟著他跑,害了!害了!所以我們繼續下去。

【「作如是說.非說不應修習施等.若不爾者者.說墮所緣而行布施,則不須說墮所緣故。

」】   哪!他經上面說得很清楚喔!墮所緣而行布施,錯是錯在什麼上面啊?墮,就是執著執著,執著你所緣而去行布施,他假定說這個是錯的話,應該說布施錯,不應該說墮所緣,這個布施是錯的。

【「理應總云行施當悔,然未作如是說故。

」】   照理說布施,哦!不可以,持戒,不可以,他前面不是這樣講的,前面說墮所緣,就執著你布施,這不可以,執著你持戒不可以,他真正的重點,叫你不要執著,所以說,應無所住,然後呢?行於布施啊!很清楚啊!不要執著,然後呢?再去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啊!金剛經不是你對不對,你懂得這個道理,回去看金剛經,一目瞭然,不懂這個道理,我們現在往往學了金剛經說,哎呀!那個都是空的,這個叫做自在啊!你要持戒,又要這樣,又要那樣,又要這樣,唉喲!修學佛法不能這樣的,真正證得空解當中,既然是空的話,持戒持得最嚴格,他也在空性攝持當中喔!他就不會覺得是個障礙,現在完全是他的兩種執著,哎呀,自己又懶惰,這個又不想做,這個又不能做,然後呢?聽到那個空,這個倒好啊!這個正好又空又可以懶惰,你愛睡麼就睡,反正空的嘛,愛吃嘛就吃,反正空的嘛,佛就是講這個,那就好了,那我們現在大毛病都這個,然後講的人這樣啊!學的人也說,哎呀!這個自在啊!對啊,沒有錯啊!然後自由自在,你看他學了佛法以後,要怎麼辦就怎麼辦啊!佛是這樣的嗎?假定佛這樣的話,佛無量阿僧劫修那個,那不是完全修錯了嗎?啊!這個事情啊!在這地方!大家一再要擺在心裡面哪! 【「修次下編如是回答,理最切要。

」】   唉!這個,這篇論上面告訴我們,這個是最正確了,最正確了。

【「若倒解此.則一切行品皆為補特伽羅.或法我相執.許為有相故。

」】   如果你的這個上面這個道理不了解的話,那你一切的行品,換句話說,方便分啊!那豈不都是人、我兩法執嗎?這不是都是有相嗎?是啊!所以應無所住,就是無相布施,他並沒有叫你不布施耶!他呢?叫你不著相布施,叫你不著相持戒,所以他持戒,持得非常嚴峻,嚴峻的不得了,而沒有相,既然沒有相的話,他自己持得很好,他也不會說別人,那別人有沒有,那沒關係,他自己持得很嚴,因為一直到那個情況,現在我們不了解這個,那就完全錯了,完全錯了,又錯了一類呢?自己持得很嚴,因為不懂得這個慧來攝持,所以自己覺得很嚴,我最好,那別人都不對,這是一種錯誤,還有一種呢?他不執在行品,執那個空解上頭,總覺得,啊!只要只要解空就好了,根本就不要持戒,然後呢?看見人家持戒覺得這個不對,嗯自己啊!這個空啊!這個自在啊!這兩種喔!都是,一個是空未攝的方便,一個是方便未攝的空,都錯了,這是啊!繫縛!前面已經說過,那麼現在繼續下去。

【「又若捨心念捨此物.及防護心防此惡行.如是等類諸善分別.一切皆是執著三輪法我執者。

則諸已得法無我見.於一切種理應斷除.如瞋慢等不應習近。

」】   他進一步來辯論這件事情,來辯論這件事情,說假定像你這麼說,啊,前面這個經上面啊!是說,墮所緣而行布施,等等啊!這個不對的,他假定說弄錯了,說弄錯了以後不要布施的話,那麼現在看喔!說你以布施心去想布施,以防護心想去持戒,持種種的非理行,啊!如果像這樣的念頭,你必定要有念捨心才去捨東西,必定有持戒的心才去持戒,假定像你這樣說,這種都是妄分別不要的話,這種善分別,是如理分別,真正說來正是我們需要的,結果他不了解的人以為這種分別,這個是叫做執著,有執著不是三輪空,所以說,假定這類像你說是執著,是三輪我執的話,那麼已經得到法無我見的這一些菩薩們,應該啊在任何情況之下就再不要他,啊!再不要他,而一切菩薩得到三輪空等等,對瞋慢等啊!絕不再去做,因為這個叫做斷除的,結果呢?實際上是不是如此,不是,得到這個無分別智的菩薩,瞋等是絕對不行,但是布施等施,都在這兒行,前面後面啊!都說明,記得在供養當中吧!在剛皈依的時候供養當中啊!有人說啊!唉喲!我們不要供養啊,修學佛法不再這個上頭,他就引一段經文,如大地菩薩乃至於等覺菩薩,我們看處處經文啊!那些大菩薩們啊!以無邊的供養,譬如普賢十大願王,哎呀!他是供養是不得了啊!盡法界虛空及種種東西去供養,如果像你這樣說他們都錯了,當然他們不錯了,所以這是我們的誤解。

【「又諸分別念此為此,一切皆是分別三輪法我執者,則思知識所有功德,及思暇滿,死沒無常,諸惡趣苦,淨修皈依,從如此業起如是果,大慈大悲及菩提心,修學行心所有學處。

一切皆思此者為此,此從此生,此中有此功德過患而引定解。

如於此等增長定解,當是漸增諸法我執,又法無我增長定解.此道定解漸趣微劣。

行見二品違如寒熱,故於二品全無發生猛利恆常定解之處。

故如果位.安立法身為所應得.及立色身為所應得.二無相違。

」】   這一段話,要詳細的解釋一下,這個概念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啊!假定說像你這樣說啊!這個是分別啊!這、念、又諸分別,所以念這個,分別怎麼分別呢?就是我們的思惟嘛?所以這個是這個,這個是這個,這些都是分別,都是執著三輪,我們現在要三輪空,不要去分別,那麼假定這個話對的話,一開頭對的話,我們現在常常說,如如不動,你不要去思惟,不要去分別,如果思惟都是執著,那麼這樣一來,結果啊!我們修道的次第,這個修道的次第,從佛世傳的來,不管是龍樹菩薩,無著菩薩,性相二宗,經過阿底峽尊者,乃至於宗喀巴大師,沒有一個例外的,凡是圓滿正確有修證的大菩薩祖師都是這樣的,他那個次第要怎麼辦呢?哪!第一個要思惟善知識的功德,是外在的,然後呢?自己修行的第一步是暇滿人身,暇滿的人身這麼難得,而這麼容易死沒無常,死了以後呢?墮惡趣,因為墮惡趣啊!所以感到恐怖了,所以淨修皈依,等到你皈依了以後,發現哪!正式皈依的是法,然後呢?法的特質是什麼啊?由這個上面一步一步推進啊!啊!了解這個業感緣起,說啊!從業感緣起,而修善法,發現啊!雖然生得人天,但是不能究竟解脫,所以你求解脫,因為求解脫,推己及人,那個時候進更一步啊!修慈悲菩提心,所以修菩提心呢?先學願心,然後呢?再修學行心,所有這種學處啊!這個所有這些東西啊!都是要思惟的,一切皆思此者為此,此從此生,啊!所有這些東西都要這樣去思惟,而且在剛開始的時候,正式思惟之前,一定先是,你這樣去做的話,有多少殊勝的好處,不這樣做的有多麼嚴重的患害,你了解了這個推動你,有這個推動的力量,緊跟著去照去做的話,那個時候啊!你就才能夠慢慢的增上,才能夠一步一步得到,假定現在像你這麼說,說你這樣的思惟啊!都是什麼增長分別啊!就是啊!增長那個啊虛妄的,說不是如如不動,這個分別都是法我執,結果這麼一來,就害了,當你這個增長,勝定解就是勝解,這種跟善法相應的勝解,漸漸增長的時候,結果同時啊!你的法我執也增長了,這不是完了嗎?所以,反過來呢?又法我執增長定解嘛?此道定解漸趣微劣。

呵!這個兩樣東西,你有了這個,就沒有那一個,有了那個,就沒有這個,哦!所以當你要行的時候,說方便的時候,你必須照著這個次第,啊!思惟善知識啊!然後呢?暇滿人生,這麼一步一步上來,這個是 方便,這個行必須要的,假定像你的看法,說這個是分別,這個不相應的,那個就是智慧了,所以,你的行跟那個見,換句話你的福德跟那個智慧兩樣東西啊!兩樣東西啊卻卻相違,你有了這個了,這個增長了,哦!因為你增長這個,所以法我執,對不起,你那個法我執既然增長了,你又不行,去掉了法,要為了增長法我執,那麼這些行持又不要了,所以這兩樣東西啊!像寒熱一樣,有了寒,一定沒有熱,有了熱,一定沒有寒,有了亮,一定沒有暗,有了暗,一定沒有亮,這個行品跟見品啊!完全相違背,而經上面正式告訴我們的,不但不能違背,而且互相攝持,要行攝見,見攝行,對不對,唉!你那個行持啊!一定要用那個真智慧來把他攝持,把他惑除,反過亦是如此,像你現在這麼說的話,這兩個不但不能互相攝持,互相保護,反而是互相損壞,請問你怎麼辦?故於二品全無發生猛利恆常定解之處啊!這兩樣東西,你根本沒辦法,啊!到這個地方,注意喔!這個兩樣東西,因地當中是一個是行,換句話說方便,一個是見,是智慧,因地當中這個兩樣東西啊!互相配合圓滿的時候,在果位上面是什麼?一個是法身果,就是見智慧的,一個呢?是報身果,就是行,所以說,故如果位.安立法身為所應得.及立色身為所應得.二無相違。

【「於如是道時二我相執所緣之事.雖微塵許戲論永離.引發定解.及於此從此生.此中有此功德過失.引發定解.二須無違。

」】   所以你在果位上面,你要得到什麼?法身跟色身,這個色身通常我們說起來,叫報身、叫應身、叫化身,對不對?這個法報二身,必定要互相配合,不能相違背,你要在這個果位上面不違背的時候,修道的時候,如道未始,這個兩樣東西啊!也絕對不能違背,雖微塵許戲論永離喔!絕對不能有一點點錯誤喔!如果說道未修到信當中,要這樣的話呢?就是前面那個解,這個境啊!信解的認識,就要一點點不錯喔!你能夠這個兩樣東西不錯,然後呢?引發決定的定解─勝解,這個兩樣東西,有了正確的認識,照著這樣去做,最後感得的這個果位才能圓滿喔!所以他說,哦!這個在道未始,與如是道時,就是這個在道位,我們通常啊!華嚴上面說的時候啊!叫信解行證,這四個大家還清楚吧!哦!這個宏燦法師,請你幫忙在這個上面寫一下,因為我一站起來了,這個就啊!信解行證四個位次,在西藏平常一般在,在印度平常叫境行果,境行果,就是剛開始因道果,換句話說,你要得到那個果,一定要修那個道,要修那個道呢?因地當中要有正確的認識,這個因地當中正確的認識,所觀的對象,或者叫,換一個名字不用因字,用境,那就是我們應該信,應該解的,根據所信所解,然後呢?去修,修的話另外一個名叫道,啊!然後呢?這個相應了,感得了那個果,嘿!信解行證,另外一個名字叫因道果,所以說道位上頭,才那個修道的時候,這個兩樣東西啊!絕對不能違背,那怕一點點的違背,這不可以,就像我們眼睛裹面,那怕一點點灰塵沾進去的話,對不起,這個眼睛不行,現在修學佛法是這麼個圓滿的,難道可以插一點進去嗎?這我們要了解,所以啊!這個道理啊!也引發定解啊,要曉得這個功德是這樣生的,這功德是這麼來的,啊!這個兩樣東西啊!絕對不可以相違背喔!清楚不清楚這一段,這個概念很重要喲!如果你們不清楚,這兩天一定要弄清楚,明天正好禮拜天,好好的努力。

【「此復依賴因位正見。

」】   那就說了,那道位當中的時候,你不錯,那麼道怎麼呢?先要因位嘛?這個因位啊!在我們華嚴上面啊!開為信解,你開始信的時候,聽的時候,就聽這個,所以要想在這個了解的善知識第一重要,要不然你一開始弄錯的話,啊!那就註定你是一盲引眾盲啊!好可憐啊!說。

【「決擇二諦之理。

」】   所以在因位當中啊!這個正見哪!很明白的把這個真俗二諦啊!分辨得很清楚。

【「故以教理決擇生死涅槃一切諸法.於自本性無少自性立勝義量.與因果法各各決定無少紊亂.安立因果名言之量.此二互相.況為能損所損.實互為伴。

」】   啊!這一段話,真是好極了,這個太重要了,我來解釋一下,那麼既然是說我們要果位上面感得這個佛,必定要法報二身相應,啊!這樣,那麼道位上面呢?一定要對這兩樣東西一定不錯,所以這個靠什麼?因位當中的正知見啊!弄!弄清楚,那麼正知見什麼呢?決擇二諦,真俗二諦,這個真正的智慧,這個地方才叫智慧,所以我們前面說,聞相應慧,思相應慧,修相應慧,就是說來,在這個地方才是,我前面所說的,這個都方便所說,這個大家要了解的,但是呢?現在因為我們條件不夠,講那個東西啊!又不曉得講到那裹去了,這個給給給大家特別說明,第三學年,最早第二學年下半期那時才講,也就是本論的最後的那個奢摩他那一部分,他這個裹邊決擇得非常仔細,非常仔細,所謂智慧的特質是什麼?不是我們普通的聰明,啊!這是智慧的特質破煩惱,可是到現在為止我們煩惱什麼?我們不知道,所以我祇能啊!就我們眼前的你所能了解的這個,拿我們眼前的煩惱,這都是方便說法,這個要了解的啊!所以正今天正講到這裏,那麼我特別的提醒一下,特別提醒一下,講起那個提醒還有一個特別的好的同學當中,有一個同學,真是,我非常讚歎,嗯!他就說,法師這地方好像有一點問題,是的,是有問題的,啊!所以我特別今天告訴你們啊!就是前面這個,就是啊!跟我們現在相應的那一部分說些什麼,我們有了這個,把我們的粗猛的煩惱拿掉了,然後進入深細的地方,才能夠正確的了解,否則我們腦筋一天到晚啊!為那個事情苦苦惱惱,關於稍微深細一點的理論,你就辨別,不可能辨別,不可能辨別,註定我們永遠在門外空轉,陷在這地方啊!下去,他這個真俗二諦,怎麼個決擇,所謂真諦是什麼?就是勝義諦當中,這個是真實的,這個一點都不假的,在這個裹邊啊!不管是生死也好,涅槃也好,所以涅槃是最後的境界,生死是最低的境界,從最低到最高,你要去找真實的自性啊!對不起!一點都找不到,微塵許也找不到,所以這個時候,立的叫勝義量,或者呢?叫真諦,但是雖然哪!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正因為自性不可得,一切法的因緣都現既然因緣現起的,有如此因,有感如此的果,所以啊!這個因果的法則,彼此間啊!各各決定無少紊亂,從這個因,感這個果是一點都不錯,一點都不亂,是啊!所以從真諦當中講,好像一樣東西都沒有,我們如果不了解的,一樣東西都沒有了,什麼都不要了,撥無因果,就這毛病就來了,乃至於啊!講空,空嗎?好了,哎呀!這個自在呀持戒也不要,布施也不要,什麼都不要,要睡覺就睡覺,要什麼就什麼,毛病都來了,不,正因為是空,所以他不是天生來,不是實執心,就是你什麼因,感什麼果,既然你要得到佛的果,那麼你因地當中,一定要照如法行持,所以持戒也是非常謹慎,布施等等,每一樣東西,沒有一點點可以亂,沒有一點點可以欠,所以在因果緣起這個過程當中啊,各各決定,如此因,決定如此的果,沒有一點點差別。

而這個是安立什麼?安立叫名言量,名言量就是俗諦,這樣一來真俗啊!這個互相啊!正好你也我,我也你,因為真諦空的,所以必定是緣起,因為他,必定是緣起,他不是天生來的,所以必定是性空,恰恰這兩個東西啊!是分不開的啊!怎麼會兩樣東西啊!互相啊!損害呢?我們現在講空,好了,講空什麼都沒有了,講有,好像又跟空不相應,這個是絕大的錯誤啊!所以關於這一點啊!我們要正確的了解的,這地方,這是簡單的說一下,啊!到後面正式的進到奢摩他,毘缽舍那,那個時候會正確,可是我們真正要了解這個毘缽舍那的時候,單單我們嘴巴講講,還不行,嘴巴講講,這是初基本的概念,你沒有一點點真正的相應的,寧靜的,契機的心啊!不要說修慧,連它思慧都得不到,這個我們要了解到,所以我們前面所說的聞思修等等的話,那是始終記住,這是方便所說,將來我會一一如理如量的介紹給大家。

【「獲此定解,其後乃為證二諦義,始得墜入獲得諸佛密意數中。

此理於毘缽舍那時.茲當廣說。

」】   說,對於上面這個東西啊!嘿,你有了確定認識的勝解了,那個時候,你然後進一步去證,修證這個,修證的結果是得到圓滿的法報,圓滿的佛果,這樣做法,才是真正是諸佛的深密的正確的了解。

啊!這個道理在最後毘缽舍那的時候再說,眼前我舉一個簡單的比喻,譬如說這個地方,有一個茶杯擺在這裏啊,是的,你們大家看見這個桌上有一個茶杯,或者是一個東西,又這地方,假定我們譬如說,隨便說空啊!空不空啊!有一個茶杯,那當然不空,現在我把那個茶杯從這地方拿掉了,這地方還還有沒有茶杯?沒有了,這地方空不空啊?大家說空了,啊!然後呢?這大家說空,我又把那個茶杯搬回來,請問這地方空不空啊?你們說說看,空不空啊?你們說說看,空不空啊?啊!不空,好像是不空,錯了,這個色法,你講的不空,沒錯色法,就是實際上呢,還是色法,假定他的真的空的話,你東西擺進去,拿掉他,有沒有關係啊!請問啊!他是如果是空的話,你擺在那裏,他也是空,不擺在那兒也是空,並不影響你擺不擺,對不對,這個了解不了解?哦!如果說這個拿掉了,這個是色,就是我們看得見的形式上面他是空掉了,可是他本身啊!不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是要空性,他空的特質是什麼?就是儘管你茶杯擺在那裏,他還是空的啊!正因為是空的,所以你擺進去沒關係,你拿掉也沒關係嘛,他總歸總是空啊!這個道理,理念有沒有,大家想想看,這是個非常淺近的比喻喔!所以我們現在都錯了,結果喔!這個叫空,然後呢?這個叫不空,這個色法顏色的色,這是你看得見的,可以觸摸得到的,對不對?真正的空性,是不是我們的眼睛看得到,我們觸摸得到,假定我們的眼睛看見到的,觸摸得到的話,那佛是一點用場都沒有,他還要忙著半天,我們曉得空,拿掉嘛,就空了嘛,還要你說個半天啊!清楚不清楚?啊!所以這個概念啊!但是這個算不算啊?這是比喻喔,始終這個淺近的比喻,你們千不要把那個淺近的比喻當做真的,一層一層的深入,啊!這個單單這個道理的話,不是語言能夠表達的啊!這個倒千真萬確,啊!我們一定要什麼,一定要持戒,把業障慢慢消除,然後呢,心要寧靜深細,那時候啊!你能夠由聞而思,把握住真正。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零八卷A面   即要寧靜深細,那時候你能夠由聞而思,把握住真正這個思相應慧,我們不妨拿現在我們平常說的,這個法相跟那個相宗跟性宗是判位是有一點差別,但是大致的內容我們可以了解,我們天台智者大師說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實際上這個境界才是真的思相應的慧哦,這真正很不簡單,很不簡單的哦,那麼這個思相應慧究竟是什麼呢,因為後面毘缽舍那再講,現在講了也沒有用,因為剛才有一位同學曾經提起啊,剛才就來問,說他希望呀在這個地方了解一下,我告訴你現在不可能的,所以你一定要如法的去好好的行持,前面那個根本沒有建立起來,後面絕無可能,前面那些一步一步的次第,如果說自己反省一下,從親近善知識開始,在親近善知識之前,一定要懂得怎麼去聞,聽聞的道理,如果這個次第建立不起來的話,你根本爬不上去,隨便哪講一點道理,種一點種子是有的,真正要如法的爬上去,這個絕無可能,這一點呢在這地方特別說明一下,清楚不清楚?現在到這裡為止,這個上面哪應了,應了這個三種經,那麼現在呢,第一,第二啊,它都已經說清楚了,現在我們再繼續說下去。

【「第三經義。

」】   第三經義就是前面說的,說其盡所有一切觀者,都是分別,無分別才是菩提,所以它現在解釋這個: 【「其經文時正是觀擇生等之時,故說施等真實無生。

」】   哦這個文字,現在這裡大家不一定能夠清楚,那麼,但是我也要解釋一下,是的,沒有錯,這個經文裡邊告訴我們啊,這個分別都不對,無分別才是,菩提是什麼?就是當你正觀的時候,觀生的時候,這個是怎麼個觀法呢,說觀後面所說八不,八不,這個八不啊就是中論上面說的,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來、不去,等到你去觀察的時候找到耶,原來這個裡面沒有你以前一想依謂的,有一個生有一個滅,有一個一有一個異,有一個常有一個斷,有一個去有一個來,其實一樣東西,一樣東西現出來不同的面,現出來八個相,原來你找不到沒有這個東西,所以你以前的這個呢它都是虛妄分別,你證實了,了解了真實的內涵,原來沒有這個東西,那個時候,才對了,才覺,這樣的,所以說見到了這個施等啊,不管你作任何東西,就真實的勝義諦來說,它找不到,真實的找不到,所以說你只有在這個狀態當中,它是相應,說: 【「言分別者,顯其唯是分別假立,非說施等不應習近而應棄捨。

」】   那麼分別是什麼呢?分別是什麼?是所謂它講的分別啊,就是分別假立,名言當中,名言當中,如是因感如是果,這是由於我們分別而產生的,這樣,在勝義諦中沒有這個東西,所以它並不是叫我們不修習要棄捨,這一點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這應該了解的,這個道理呀,這個道理呀!現在我們暫時不一定能夠很清楚很明白,但是記住你只要照著次第去學的話,後面會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否則的話我們很容易產生一個很大的錯誤,很大的錯誤,本論的真正最殊勝的地方,就是最後,所以再進一步說這個之前啊,大家再回想一下,宗喀巴大師,這個應化因緣集,大家都有一本,你們不妨看一看他年輕的時候,這麼絕頂聰明,然後呢,還沒有這麼真正修學什麼,剛開始的時候啊,大家在作早晚課的時候,他就能夠進入無分別定,在這個定當中,人家都動不了他,他跑到那裡他生了病叫醫生看,結果醫生看了以後,一談了醫理,這個醫生發現啊,原來他對醫理最通達的還是那個病人,不是那個醫生,你看這樣的絕頂聰明的一個人,一學學了幾十年,廣學當年所傳的所有的各宗各派,沒有一個不學,沒有一個不修,沒有一個不證,你仔細的看,到了那個時候啊,他就才寫那個本論,菩提道次第論,先寫廣論,就是詳細抉擇所有的那些內涵,結果寫了前面以後,他想唉呀!現在眾生啊,末法了都顛倒了,你真正每一樣東西仔細講,對他們也沒什麼好處啊,他最後那個毘缽舍那,止觀部份有關部份,他想不寫了,那個時候的本尊,換句話說,譬如說我們念佛,他已經親見了阿彌陀佛了,不管他念了什麼,那就親見告訴他,某人啊你現在啊寫這個論的時候,你如果寫到這裡為止的話,一般人連它下等的利益都沒有,換句話說,種點善根那是可以的,絕對好,如果你要如法修持的話,這個修持的利益一點都得不到,如果說你現在,反過來把那個毘缽舍那真正的抉擇勝義的這個道理寫出來的話,那有肯修的人如法去修持,還可以得到中等利益,這段話你們好好的看一看,可是這地方呢,一定要注意哦,我們種種子跟證真實是二件事情,在種種子來說不要說毘缽舍那,前面的那怕你跑到廟堂中,這個叫佛啊,這也種了一個種子了,這不是就這一點來說,而是說我們如理如量的一步一步上去,親自證得,證得什麼,證得見道乃至於更上去,所以宗大師的很多弟子當中啊,那個這個不要說加行位上的人很多,乃至見道的人很多,他不是有一個人曾經問他一個道理啊,問他一個道理的時候宗喀巴大師說,這樣子他想不對啊,我以前所修的跟宗喀巴大師所修的不一樣,那麼他那時候已經見到本尊,換句話說拿我們來說念佛已經見到佛了,所以定中見了他的本尊,耶某人告訴我的法,跟我以前修的怎麼不一樣啊,說那個時候那個本尊就告訴他,你以前學的是前方便,現在告訴你才正確的,就這樣,然後呢,就改過來照著宗喀巴大師告訴他,他沒多久,登地了,見了道了,這樣,以後宗喀巴大師去的時候不但他看見,他的弟子,他對他的弟子說恭喜你師父啊,你看看,由此可以曉得這個他講的毘缽舍那的的確確是如理如量證得,當然對我們現在來說條件不具足,可是記住哦,假定我們要想得到圓滿果位的時候,道位不能錯,道位不能錯,因位不能錯,所以我們現在目前下腳第一步就是什麼,因位對不對,這個概念一定要辨別得很清楚,你能夠辨別得清楚,將來走上去這一條是直路,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二百五十五頁,那麼上面把我們容易誤解的,這個經文啊,來辨明,來辨明,經過前面這個說明以後,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有正確的了解,正確的了解,前面一開頭的時候曾經提到,這個大乘的不共的種子是什麼,然後呢共因是什麼,種子就是因,這個理路以及這個概念,前面已經提出來,但是呢到現在這地方,才把它的內涵呀慢慢的慢慢的來加進去,使我們認識,所以到現在我們了解大乘的不共的種子是大菩提心,而要把這個大菩提心真正成熟,那個時候就要其他的共因,換句話說其他的因緣配合了,那麼那個時候啊就要真正的戒空慧,就是這樣,它次第一定是先發世俗菩提心,發了這個心以後,隨學六度,然後呢集聚資糧,這個叫資糧位,更進一步有了資糧了,然後呢正式修習的話,那時候叫加行位,那個時候呀才成能夠真正的見道,見道那時候,那個叫勝義菩提心,那麼見道這個時候,發了勝義菩提心那個時候才算是修相應慧,對了,說到這裡,前面哪,好像是二百四十五到前面二百四十六頁,我解釋的時候啊,曾經說過,什麼是聞思修,這個是修相應慧,結果啊這個我說過的時候,把那個最後那修字說成聞字,那麼這個今天特別的說一下,我想順著這次第來聽的話,大概不會誤解,就這樣,我也曉得年紀大了,有的時候這個自己有一點錯誤,就像人家寫字的時候有點筆誤,年紀大了,有的時候我常常會有這種現象,那時候要請大家注意,如果當你感覺了,隨時提醒我,現在我們說這樣的次第,這必須要認識,必須要了解,這個兩者當中的關係,前後等等一點都不能錯,錯了以後就會走著迂曲的路,走著迂曲的路,會冤枉,浪費很多時間,結果是很不理想,很不理想,那麼我們常常說的,事倍功半啊,那就是說很小的,實際這個地方是浪費的時間是不曉得多多少少,吃的冤枉苦頭是不曉得多長,這個前後那段文,都在很明確的辨明這一點,這一點啊,諸位一定要在概念上面弄得很清楚,那麼照著這個正確的概念去行持的話,才不會走冤枉路,要不然你匆匆忙忙的去走,這個習性養成功了,很難改,很難改,很難改,這個前面一再說明,現在我們繼續說看第三經義,大家還記得第三經義是什麼,第三經義就是二百五十三頁上面,說盡其所有一切觀擇,皆是分別,無分別者,即是菩提,這個意思從表面看,實際上意義也是如此,說無分別才是菩提,才是覺,其他的都是在思惟分別當中,可是我們如果不了解這個真義的話,就把我們現在的前面的必須要的,如理思惟,就把它一下就拿掉了,實際上前面這個如理思惟,是達到後面無分別智,必須要的方便,必須要的基礎,因為我們前面不了解,所以啊剛開頭的聽見了,說哎呀你不要分別,結果呢因為你的方法沒有,所以怎麼弄啊,都在門外空轉,現在這解釋這個道理,請看文。

【「第三經義,其經文時正是觀擇生等之時,故說施等真實無生。

」】   要曉得這段的經文裡邊所說的,說到什麼地方,就是說這個前後正在抉擇這個勝義諦,說勝義諦當中啊,關於詳細的道理,在後面那個本論的最後那部份,毘缽舍那會講。

上次我們曾經講到,說宗喀巴大師造論的時候,想不造這部份,後來本尊就告訴他,你造了這麼長一段如果最後那部份不造的話,下等利益,正確的利益一點都沒有,所以這個關於觀擇生等詳細的道理,後面在這裡後面會說,這裡呢就簡單的說一下,我們眼前一切的境界,我們看起來都是啊,唉千真萬確的,然後呢,就在這個裡邊流轉,學了佛法以後正確的了解,原來這是生死的根本,所謂二我執,我執,法執,就因為無明,不了解真實相起了執著,所以造業感果,流轉生死,那麼這些東西真實的內涵是什麼呢,找到它的真實的內涵啊,原來空,它本性空,根本就沒有生起,這樣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所說的這個這個,原來都是虛妄分別,所以在這個時候說它,真實,換句話說,在它的究竟意義上面,就他的,找它的本性,根本自性,找不到,所以我們叫性空,性空所以緣起,緣起的這個法則,緣起的前後的因果行相,這個俗諦,這個是有的,但是呢,找它的真實的特質內函,卻是沒有,那麼這種道理啊後面詳細講,眼前我們隨便舉一個比喻,眼前隨便舉一個比喻,比如說我們講我們這國家,我們說我們這個什麼一樣東西,你任何一樣東西,當我們講的時候,對呀,這是國家就是國家,可是你仔細找找看,國家這樣東西,到底什麼是真實的國家啊,你發現這個這是說,啊有那個地方,然後有那些人,然後那些人啊,共同互相配合成功這樣,就是這如此而已,照真實的實質上,實質上那個國家那個東西找不到,大的是如此,小的呢,因為眼前我們正在看那本書,是的,你說這是一本書,這本書真實的是什麼呢,它不是天生來有這麼一本書,這個我們很清楚,原來這是紙張,然後呢上面寫了字,然後呢把線釘起來,如果你把那個東西,這個組成功這本書的,種種因緣,因緣就是它組成它的條件,拿掉的話,書這個東西並沒有天生來就是這個,實質上沒有這個東西,所以我們找它天生來這個東西,找不到,但是找不到並不表示它沒有,就是找它的實在的、確實的、真實的這個本體啊找不到,這是說因緣條件所現起來的這個現象而 這種現象,又有這種功效,這個是沒錯的,在這種情況之下,說我們現在講的,這是名詞,由這名詞而去執著這個東西,都是錯誤,所以這個地方啊,所謂分別的話是指什麼呢,由於這個叫做分別所假立的,什麼叫假立呢,就是剛才這本書,那這些紙,這些字配合起來,然後你給它一個名字,叫作書,假定你給它一個另外一個名字,它就叫別的,對不對,它實質上,並沒有個實質上的東西吧,外國人不叫它書,另外取個名字,比如說英文叫Book,嘿那不影響啊,印度人怎麼樣我不知道,日本人怎麼樣我不知道,沒關係,它取的名字不一樣,它並不影響這個東西,所以這個是啊原來是分別,就是說我們個人去辨別它,由於這種概念,因為它有這樣的形象,然後呢給我們這樣的概念,我們就給它一個定義,所謂言詞,這樣的假安立的所謂,這樣的情況,所以說它,它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你不認得這個特質,而去執著的話,那就錯了,那就錯了,不是說施等不應習近而應棄捨,它並不是叫你不要修,這樣,叫你修而不要執著,在前面已經說過了,所以說應無所住,然後呢要行於布施,下面當然持戒,忍辱,精進。

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等等,以及一開頭就說度一切眾生,到最後叫實無一眾生實滅度者,是什麼,就是你啊,這些事情要去作的,但是你不要去執著,這個才是它的真實的意義。

【「是故乃至未成佛前,於此諸行無不學時,故須學習六度等行。

」】   所以啊一直等到你成佛,那個前面的所有的東西啊,無時無刻,都不能停止,都要去學,所以綱領來說六度,整個的細緻的來說萬行包含了一切,這是不懂這個道理的時候,由於無明起執,然後就造生死輪迴雜染世界,現在你了解了,如法如理的去這樣去作,那麼將來感得的就是報身報土之果,這個我們不能弄錯。

【「此復現在當由至心勵力修行,諸能修者策勵而修,暫未能者當為願境,於能修習此等之因,集聚資糧淨治業障廣發大願,是則不久當能修行。

」】   那麼前面這個道理,我們了解了,所以下者緊跟著告訴我們這種道理不是說說罷了,而是我們眼前當下馬上要努力去修的,這個努力的程度,他就說至心勵力,這四個字,第一個,心裡邊哪不是說啊浮浮泛泛,你要認得了正正確確,然後呢切切實實,這樣的一點沒有錯,一點不浮泛的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學的時候呢用的力量同樣的就是要策大精進力,所以我們一直要記得,凡是我們現在所了解的,這些道理,不至心勵力的話,沒有多大功效,原因是無始以來的習氣,在這種習氣的現行當中,這個現行的力量非常強,如果你不作意對治的話,他一定沒有用,要想作意對治的話,那個時候必須要至心勵力,必定要至心勵力,所以這一點我們應該注意到,那麼修的時候呢,就看我們個人相應的那一部份,我們就努力去做,所以說諸能修者策勵而修,就各人有我們各人相應的部份,努力策勵我們去修,關於這一點我們看別人比自己,不必把別人的東西,把作自己的,說人家不如我,自己覺得很驕傲,啊我高高在上,然後呢自己就覺得很好啊,這個增長慢心,完全錯了,反過來啊唷人家很好,我不如,又羡慕他哎呀心裡面覺得這樣一就,這個也不必,每個人有每個人他相應的地方,只要自己找到自己相應的地方努力去做,這就對,這個是最重要的一點,所以佛法裡面特別告訴我們啊,你不是要得到圓滿的果嗎?對,那麼從那裡開始呢,哪!你只要時時刻刻,心心念念,因地上面作對了,那自然而然那個果就在這裡,自然而然就會得到這個果,事先沒有作的時候,他先一定讓我們對業感緣起的這個道理,產生一個決定的定解的原因,就在這裡。

因為我們普通凡夫,的的確確都是忙著從果上面,看見這個好的,哎呀羡慕大家要啊,這樣,現在呢,我們對業感緣起這個道理如實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你一看到那個果,立刻想到耶這個果是好的,那麼這個果那來的?必然有感得的因,所以說你當看見果的時候,你就立刻想到因,同樣的當你在因地上面努力的話,你立刻覺得我得到果了,所以自然而然啊,你會勤勤懇懇在因地上面,要不然我們說,只問耕耘,就是耕了半天,沒有收穫的話誰願意作,啊一點都沒錯,所以破除這個難關,就在這裡,所以古人有一句話叫,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這樣,這是漢朝的大儒董仲舒傳上面的,而且很多人引這個,說你跑到河邊看見那麼多魚或者人家在網魚,唉呀!這個好啊,耶你不必在那地方空,哎呀!他有魚我怎麼沒有啊,耶你趕快回去結網,正好啊,你現在要想撈到這個佛果的大魚的話,那你就自己在因地上面下功夫,這樣,下面這一段暫未能者當為願境啊,這個太重要了,前面說的有很多人自己覺得,比別人強他又傲慢了不可以,另外大部份人說碰到那時候,覺得哎呀這個道理現在聽懂了覺得好難噢,道理是好啊,叫我怎麼辦啊,耶,現在就告訴我們這個正確的辦法,前面一再說的,我們修學的第一步,絕對不是馬上叫你去作,這個概念一定要弄清楚,馬上叫我們去作是走遠路,我們第一個概念一定是對整個的綱要有個認識,既然這樣的話自然而然對那個綱要的內容,我們只是認識而不是做到,所以實際上呢,這段話確是對我們可以說最主要的教誡就在這裡,哪!我們對沒有作的,不能作的怎麼辦呢,那這個就是我所希望的願境,願境,所以我們平常說,境行果,這個境就是我們所願的,對境界,我們了解世俗凡夫的,不理想的地方我們了解怎麼樣改善理想的佛的果,這個樣是我們哪所願的這個境界,現在世間充滿著苦啊,我要去掉它啊,耶這個就是我願望所在,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零八卷B面   那麼不但自己去掉而且幫一切人解決啊,如何解決啊,這些道理,那個時候聽見了以後,就是前面所說的,那時候我們千萬不要說,哎呀,這麼難啊,我不行啊,耶,它告訴我們非常巧妙的辦法,是的啊,這就是我盼望的,我要的,既然你要這樣的結果的話,所以它下面說,嘿!你就努力啊,做下面這件事情,什麼啊,修習這個因,你只要這個因一步一步作上去是自然而然得到,那麼因是什麼呢?集聚資糧、淨治罪障、廣發大願,這個前面是一再說過了,你能夠這樣作的話,因為因你一步一步一點一點的積累,所以自然而然啊,慢慢慢慢的不久啊,都能夠作到,這是我們最最重要的關鍵,一而再,再而三,這個地方的提,那麼,所以在這裡的話也停下來我們說一下,那麼像我們現在這個狀態該怎麼辦呢?就是這樣三件事情,簡單極了,淨治罪障、集聚資糧、廣發大願。

懺悔就是這個,然後呢,忙所有的這些現在我們出家以後為三寶的事情,無非都是在這地方,集聚資糧。

可是我們要記得這個都是什麼,一切迴向無上菩提,否則就成為三世怨。

不管三者當中作那一個,它必須要有一樣東西,正知見,沒有正知見你作起來的話總歸是呀吃力得很,效果不大,乃至於啊空轉,你能夠作到了,慢慢的自然相應,我想有很多同修,現在已經能夠感覺到,你那怕一念相應,耶,那個時候,相應的時候,他就感得很清楚那一念相應了,所以前面說的這千真萬確的這個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在這裡呀講了這個道理以後要把了凡四訓這一類書,拿出來溫習的道理,僅管他求的目的,只是很淺的世間的,我們求的是最圓滿的,但是我們用的心都是一樣,他也用這個心,我們也用這個心,這樣,這個用的心行相是一樣,可是所見的深遠不同,只是如此而已,所以這個配合,然後來演習照著去作的話,的的確確無往不利,無往不利,那麼假定下面緊跟著說,我們不能這樣作。

【「若不如是行,執自不知及不能行,謂於此等不須學者,自害害他,亦是隱滅聖教因緣,故不應爾。

」】   如果我們現在不能行,作不到,或者呢自己不知道,上面一個執字這就麻煩了,自己不知道呀自己還很執著,自己不能行啊,自己還很執著,你不知道,說哎呀努力要去求,你不能行,然後呢找到不能行的原因,慢慢的改善,這個是我們現在應該的,萬一你弄得不對,怎麼辨呢,我們就不知道就說,哎呀,這個不要去學了,這是一種,還有因為自己不能行啊,然後就不要去學這個是什麼,自害害他,最嚴重的是莫過於此,莫過於此,下面舉了一個特別的說聖教隱沒的因緣,我們現在每每大家都是嘆啊!現在末法了,大家就感得了,為什麼末法?就是聖教隱沒,為什麼隱沒?為什麼隱沒?請問,這是果啊,這是我們的共業啊,換句話說因地當中啊,就不重視那個,乃至於忽視這個,乃至於反過來說哎呀這個不要啦!不要去執著自己的不知道,以及不能行就不要它,那麼既然我們都不要它的話,在因地當中有這樣的因感得的果報。

當然,說到這裡這地方要特別提醒,現在我們見到了這個圓滿的教法,有很多人說哎呀看見了歡喜得不得了,這說明什麼,說明他的因地當中啊看見了這個教法以後啊,唉呀,好啊!要肯努力學,還有一種呢,雖然見到了這教法是好,哎呀他就覺得難啊,那因地當中什麼?當初的時候就這是心理,乃至於就覺得不要的,無非都是這種原因,我們已經清楚了,所以說眼前這個果,現起的時候你很容易檢查的出來,當時因地當中我們是下的什麼因,由於這樣的異熟,所以感得現在的聖教慢慢的隱沒,由於當時的這個等流,所以感得現在對這個境界的心裡的這個狀態,現在我們幸運而了解了,唯一,而且必須應該作的什麼?就是啊告訴自己要努力不知道的一定要想辦法去知道,千萬不要說唉呀,這個好難呀!我現在不行呀,應該這麼說,唉呀這個的確難啊,是原來這個裡面還有這麼多,但是它的好處有這麼大啊,我以前沒能好好作呀,所以啊,感得現在還在苦惱,現在曉得了,趕快努力還來得及,雖然我宿生造了這個聖教隱沒的這個業,今天感得末法,但是總算還有一點點善根,在末法當中居然還能聽見這樣的圓滿的教法,就憑這麼一點點最好的那個寶貝,如果這一生再不努力的話,如果自己還是唉呀我不行,一放,完了,下次就沒機會了,所以大家常常記著一個比喻,比如說現在我們這考學校,哎呀這個考學校真千難萬難啊,要考一個好學校啊,考一個好學校,當然啦你有本事考上狀元,那固然了不起,可是我始終有一個感覺啊,這個第一名跟最後一名當中,我覺得最後一名比第一名來得幸運,你們相信不相信這個話,第一名沒關係,得第二名,第三名不管它那一名,總歸進去了,可是最末一名的話,那差一點就完了,對不對,想想看,現在我們什麼狀態,記住,就是最末一名哦,所以前面沒有好好的努力啊,但是我們總算努力的趕到最後一名啊,你只要進到最好的地方去,你肯努力的話,將來這個地方畢業的時候,你可以趕上第一名,這個很明白嘛!所以這幾個概念我前面一再跟大家說,跟大家打氣的原因就在這裡,我所以跟大家打氣真正說起來,是給我自己打氣,因為我自己深深的感覺到了,我跟你們打十分氣,我自己脹足一百分,耶就有這個力量,你們不妨自己試試看,這個道理就是這樣當你還沒有作,心裡想了退縮那一面,你就完了,始終記住,事情還沒作,先打了退堂鼓,你只有一條路失敗,打仗絕對不能拿背跟人家打的,你再逃的快人家看得清清楚楚,瞄準了一槍打不到,還有第二槍,第二槍打不到,第三槍,一直把你打死為止,這個不是很明白嗎,對不對?所以不要說自己能夠逃得了,這個動物當中,我常常有一句話,這個是我們的方言,那個,我小的時候呀看見人家那個老法,捕捉那個雉,叫山雞,曉得吧,長得很漂亮那個,那個捕捉,他用特別的方法,用什麼,用那個老鷹,那個老鷹他先要養的,養出來了以後那個眼睛非常尖,然後就放出去,牠在天上轉,耶一下看見了就追下來,追下來那個山雞一看見上面老鷹追呀,牠就逃,當然這個凡是打獵的人不但有鷹還有狗,然後嘰呤誆啷就追,然後這個山雞啊,能飛但是飛不快牠又飛又走,最後實在逃不走了,牠怎麼辦啊,看見前面一個草堆,就把那個頭啊縮在草堆裡,頭縮在草堆裡,那個屁股就翹在外面,牠覺得很安全,牠覺得很安全,你們想想看了解不了解這個道理,我們現在在這地方就是這樣,哎呀看見這麼難啊,沒辦法,怎麼辦呀,就把那個頭蒙起,不要看哦,這個不行,這個不行,然後你自己覺得安全了,結果呢你看不見他,他看得清清楚楚啊,這個狗也來了,鷹也來了,註定你被他抓到,所以這個畜生特質是什麼--愚痴相,所以現在在這個地方啊,大家記住,想想看,對不對,這個道理不要說今天聽過了就完了,所以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就是經常思惟這種道理,你不斷的能夠心裡去思惟的話,這個力量就強了,強了以後,你就自己策發自己,要曉得你一念這個策發,這個念頭是什麼,現在說修行、修行,沒別的就是這個耶,這不是說你落下去的因嗎,對不對,那很清楚了,前面是無明然後行,行必定在識心當中熏習下一個識種子,換句話說呢,現在呢你得到了正知見,正知見的行,行在那裡?就是那個起心動念嘛,前面跟無明相應的,因為你不知道說,哎呀這個難啊,我不能作啊,然後熏習下去是什麼,註定你失敗的這個因,現在呢說,對呀,啊我無論如何要去作,這個是跟正知見相應了,把成功的因就放下去了,那麼這個因怎麼能夠感果呢,現在我們懂得了,也了解了,也懂得了,如果我們仍舊跟無明相應的時候,哎呀我不行呀,我不對呀,我什麼,我不知,不行,還執著它的話,那就完了,現在,不,那有不行的,佛陀,每一個佛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都是這樣來的,我當然也是這樣來的,當然也是來,一切法都是是什麼,說性空緣起,沒有天生來就是佛,沒有天生來固定就是眾生,你什麼因緣感什麼果,現在你那個種子下下去第一個先呀,哎呀我不行啊,好,這個因就是個不行的因,然後呢完了既然不行,哎這個不要作,那個不要作,這個要退,這個也退,那個緣這樣,好了,結果呢,你這個事情不作,那個事情不作,你忙些什麼,嘿偏偏你啊,在世俗當中這些也逃不了,等一下張三跑著來要麻煩你,李四要跑得來麻煩你,親戚要麻煩你,朋友要麻煩你,這個也麻煩你,哎呀你空忙一生,對不對?你說你現在不努力,忙些什麼,你就算不作這些事情,你要不要吃飯,要不要睡覺,要不要那個,結果呢二者當中,你同樣的把一生辛辛苦苦過去了,二條路是完全不一樣啊,是這個我們一開頭是務必要辨別得清楚啊,現在大家都是稍一點不行啦,所以你如果說前面這個道理不清楚不明白,固然沒有用,聽清楚聽明白了,不深思熟慮的話,聽完了以後等一下還是老習氣在轉,這個還是沒有用,所以記得啊,因下對了以後,怎麼樣把那個因繼續策發它滋長它,所以說到這地方,我前面那個共道的時候,共中士,共下士,那時候都是,所以一一取來修習,在原則上面我們現在了解,啊原來這個十二因緣當中,這個一個能引的因,怎麼樣經過這個後面這個生,一個是引支,一個生支,能生支來引發它,如果是不了解的,世間錯誤的概念引發的什麼?生死輪迴,結果呢,這個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呀?一句話拿我們世俗常常講的叫「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枉之為小人,。

」這個小人不是說那些的小人,就是你修行啊,嘿!就什麼憑空得來的一樣,你不修行就真正冤枉了,因為你不修行並不真正的省力耶,你還是這麼忙耶,這千真萬確的事實耶,那假定說啊你不修行,在那兒吃大飯一天到晚快樂,快樂完了以後升天,到那時候佛天上掉下來了,那誰都不願去忙這些 個事情,對不對,但是天下的事情確確相反耶,這個概念所以我這個地方特別多說它,雖然是很淺近的話,可是這個道理確是千真萬確,千真萬確。

這是自害害他,同時你這樣去作的話,聖教隱沒,我們現在總是覺得唉呀要弘法,弘法,既然你要弘法的話,他說得很清楚,如果你不如理去作的話,聖教隱沒,法不弘則已,是越弘是越壞,所以你真正要弘法的話,從這裡弘起,一定要自己有正確的了解,然後呢如理的行持,否則的話你說什麼那都在那地方啊說空話,說空話,所以這一件事情是不可以啊。

【「集經論云:『觀察無為厭有為善是為魔業,知菩提道而不尋求波羅蜜多道,是為魔業。

』」】   現在呢,進一步說,是的啊,我們現在要學跳出這個生死輪迴,所以啊懂得生死輪迴說些什麼,這個啊叫無為,要學的這個東西這個!然後因為你觀察的這個東西,世間一切的有為啊,唉呀這個不要啊,去厭患的話,這個是魔業,錯了,真實的意思是前面了解了,到這裡不會誤解,前面說了些什麼,要方便所攝的慧,是觀察無為這是慧,這個慧一定要拿什麼,一定要拿方便攝持,因為你方便攝持,所以你雖然在智慧行,但是呢他不會厭患這個有為,這是所以菩薩在生死當中,在生死當中,雖然在生死當中,因為這個生死當中行的方便行,這是福德資糧,但是同樣的,他這個方便有智慧攝持,所以他不會沉淪在這個有為當中。

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一段的辨別,對我們修學大乘佛法的人來說太重要了,太重要了,而實際上呢,大乘佛法是我們最後必須走的,不管你眼前走的那一個,只是說這一條路最省事,最直接,最方便的,你如果不了解這個的話,雖然你想討一點便宜,結果是走了很多冤枉路,只是如此而已啊,所以認識了這個道理曉得啊,這是必然最好的就是這個,那麼下面是知菩提道而不尋求波羅密多道,是為魔業,是的啊,你現在要求菩提道,既然要求菩提道的話,對不起,那從什麼地方作啊,那就是六度萬行當中啊,假定你不從上面作的話,是為魔業,這個印證,同樣的印證經,所以假定前面說那個經上面對的話,像前面那種解釋,前面的經是什麼,說這些都是分別,這無分別才是菩提,所以你這個也不要思惟,那個也不要思惟,這個也不要作,假定這些對的話,那後面這不都錯了嘛,這不是都矛盾了嘛,實際上不矛盾,所以經過現在這樣一解釋,你就道理非常清楚,所以我們真正的學一定要經論配合,必然的一個問題,佛說的大小性相顯密,決不會有衝突,這我們要了解,如果有衝突了,那一定是我們這個裡邊的知見有問題,而這個知見是修行的第一步,你一開頭的知見錯了以後,對不起,那個總歸錯,所以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再推回到說現在我們不急,正知見把握得住,把握住以後,但是這個也不是說不要行哦,如果沒有行的話,正知見根本談不到哦,然後呢在我們能行的地方下手,高的地方作為我們的希望,最高的願境正式一步一步上去,自然能夠越高、越高、越高,最後圓滿。

【「又云:『若諸菩薩離善方便,不應勤修甚深法性。

』」】   那地方更直接來說了,真正要走這一條直路的大乘行者菩薩啊,如果說他沒有善巧方便的話,對不起,那個時候啊不應該也不可以努力求這個甚深法性,這是什麼?空性,換句話說,所以在這地方了解了,這一點的話我們哪對眼前,目前譬如有很多人要求大徹大悟,這個時候就要檢點一下了,我們是不是現在已經發了大菩提心,有了這個方便作為它不共的種子,是不是有了這個集聚資糧,有了進一步的的確確,你非要修習這個甚深空性,否則的話你雖然有這個大心呀,對不起,你自己是沉淪生死啊,何況救人?反之如果說你這個沒有的話,不共因沒有的話,那麼求這個甚深空性,你就是大徹大悟等等啊,這個是什麼,這個是共因,這個是共因,這樣的話呢,你已經走上了叉路去了,下面這個一段。

【「不可思議秘密經云。

」】   引經上面證明哦,下面這個經,證明很重要的。

【「善男子,如火從因然無因則滅,如是從所緣境心乃熾然,若無所緣心當息滅。

」】   這個文字看看很容易懂,這裡的意義是非常重要,就像火啊!要燒那個火一定要有它原因的,憑空不會升起火來,比如說燒木材,木材的火,燒汽油,汽油的火,電燈,電爐一定是有它的因,才能夠燒起火來,沒有因的話這個火不會,現在我們這個心裡邊啊,也要有一種猛利的行相去修學,這個心的猛利的行相怎麼起來的,從所緣的境,就是說你心裡面的確緣一個對象,那麼有了這個所緣的對象,策發你內心的好樂心,那種好樂心,很強烈的叫作熾然,拿我們世間的來說,唉呀你歡喜這個東西,這個貪心熾燃,如果說這個東西你可怕的瞋,瞋心熾燃,再不然的話呢癡心也是熾燃,不過這個癡心的熾然我們感覺不到。

若無所緣心當息滅,如果沒有所緣的對象的話,那個心生不起來的,所以當我們一個境相,如果這個境況你一點興趣都沒有的話,唉呀坐在那兒打哈欠,那怕早晨剛起來,看見那個東西啊,就這樣,你沒味道了,你看見,唉呀這個很有味道那怕你晚上要睡覺了,唉忙了一天了,到了那個時,這個電視節目唉呀好的不得了,叫你是呀早一點休息,哎呀,沒關係,沒關係,沒關係,對不對,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那麼這個說什麼呀,重要了,重要了,所以前頭我曾經跟大家說過,為什麼聲聞、緣覺,他存在這個空性當中生不起來的原因什麼,因為他第一個發心的目的是的確一定是先見到世俗的苦,了解世俗的形象,那個痛苦的不得了,那麼他就找到那個苦的因,去解決他,為了息苦去找苦的因,找到了苦的因,然後呢啊去如理修持,把這個苦因消失掉了,苦果就沒有了,結果發現那個苦的因在什麼,在煩惱最後,而煩惱的最終的這個生起的原因,原來在什麼?執--執,我執,這樣,所以到那個時候啊,修了結果發現我沒有了,所以那個心所緣的,它本來一直忙的說: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為什麼,為了我嘛,這個很明白,現在我既然沒有了,你還有什麼東西,心當然跟著也就沒有了,所以這是為什麼前面說,沒有善方便不能修甚深空性,你一但證了空性,好了,你心所緣的對象,沒有了,那個心,息滅了生不起來,就生不起來,沒有一點好樂心,這是二乘所以必然會沈空持寂的原因,所以我們現在儘管說說要修大乘,修大乘忙著把自己的問題解決,這實在是一條很糟糕的路,那麼現在怎麼辨呢,那只有二個方法說你要究竟圓滿解決問題,不是單單把這個問題找到可以,你要得到無上菩提,但是要得到無上菩提,你先尋求空性的話,到那個時候,耶,推動你的力量還是什麼,還是你的心形相,那個心形相推動你什麼--欲,不是,世間的欲,是三毒,然後呢?佛法的欲是善法欲,欲為勤依,你有了這個善法欲,才是精進而有了精進才能夠圓滿一切資糧,現在你善法欲沒有了,換句話說再好的東西,人家說哎呀這個天上衛星多好,多好,天上衛星跟我有什麼關係啊,肚子餓得要命,吃飽了哇!好舒服,躺在那裡睡覺要緊,管他天上衛不衛星,這不是很簡單一個道理嘛,就是這樣,所以他現在呢,在沒有修得之前啊,要第一個要把大菩提心提起來,對不起,前面告訴我們,而這個發大菩提心的因雖然很多,就是這裡面最殊勝的是什麼--大慈悲,那麼這又為什麼呢,就是在你還沒有證空性、證勝義菩提之前,為什麼一定要學先發世俗菩提心?也在此,是那時候啊你自己的苦,推己及人啊,哎呀看見一切眾生都苦,你要解決一切眾生的忙,所以等到發心發到這個時候,那個夠量的這個大慈悲心是什麼呢?,他全不看見自己,他說全無苦受啊,所有的苦受沒有一點點的是他都棄捨,都要去接起來,為什麼,幫助別人,全無樂受世俗不捨,所有任何一點點的快樂都捨掉了,也給別人去,所有的苦受他來受,所有的樂受給別人去,為什麼他能這樣作呢,那時候他已經心目當中,全部的自己心裡所緣救一切人,那時候他就一直忙這個東西,忙這個事情然後去證得空性,他見到沒有我,也沒關係啊,我雖然沒有,我要救的對象都在這個地方啊,對不對,那時候就好了,所以平常啊他要救人啊,因為這個有實執,所以痛苦不堪,那個時候他現在要救人啊,發現那個痛苦本身是空的,救人的願力,就是實實足足的在這裡,對不對,所以我們不能幫助人家,因為這個我沒空掉。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零九卷A面   所以我們不能幫助人家,因為這個我沒空掉,現在你啊,如果沒有修這個方便的話,我一空掉,推動我們的力量就沒有了,好了好了那就完了,現在你還沒有修的之前啊先要幫助別人,所以你心裡面所有的想法都在幫助別人,幫助別人然後進一步去修,結果到那個時候發現啊,前面你沒有修的之前幫助別人的時候,哎呀,我這個東西給了別人哪我就不得苦,啊我受了苦我就痛苦,到那時候發現原來空的,所以你自己身上的苦的感受空掉了,就是幫助別人那個心,因為這個別人還在生死輪迴當中啊,對不對,所以那個時候啊你越正深意是自然而然那個行持力量是越來越大,那個跟聲聞二乘恰恰相反的理由就在這裡,了解了沒有,那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你們必定要知道的,所以說發大菩提心的因是有多種,但是最最結實最最堅固的,就是這個大慈悲,所以初重要,中重要,記得嗎?初重要推動你,終重要呢?然後你救人去了,那到後來的時候啊,他等到你自己證得了空性以後,耶自己空掉了不怕苦,而要緣的眾生就在這裡,因為你以前修的心緣的對象,是這些苦眾生,所以心緣的對象,既然啊自然在苦海當中,那你這個大慈悲心啊,越來越自然越來越自然,前面的燒不旺是為什麼?因為你去救人的時候還有一個苦,現在那個苦拿掉了,換句話說那個燒,不能燒旺他那個障礙拿掉了,像那個燒柴火一樣,剛開始燒的時候那個柴火裡面都是水,現在那個燒燒水燒乾掉了哇那個火是越來越旺,嗯就這個道理。

所以這幾句話的關鍵啊!非常重要啊,了解嗎?啊!所以現在我們不必啊說哎呀急著忙啊,就把我們已經知道的這些概念,能夠心裡面能夠經常思惟觀察的話,這個大乘的根性啊是無有不堅固,無有不生長。

又生長又堅固的話,然後呢?你自然而然啊要照這條路去走,照這條路去走的話,你不要憂愁,啊!你不要求,祈佛,佛啊要來接引你,非接引你不可,為什麼?很簡單,佛的目的幹什麼?要接引你們嘛,可是你自己退縮啊,這你沒辨法,所以佛一再說啊,我無量劫以來,目的無非為這個啊,偏偏你們啊,自己啊心裡面就這麼縮了小,哎呀我不行,我不行,就這樣,哎啊!小根小草固然不可以、中根中草、大根大草都不行,大草大根都不行啊,要什麼?大樹,那我們現在就是個大樹,你是大樹的話佛高興的不得了,他的目的本來就是要助長你嘛?那有不救你的道理嘛,這個道理很清楚很明白啊!這樣所以前面這個告訴我們啊,說我們皈依的時候啊外支已成,缺乏了內支,現在我們了解了喔所說的內支原來在這裡啊,那前後是不是互相呼應的,你越學到後來前面的道理越懂,越懂啊然後你修的時候越起勁,然後呢?前面因為修了,有了認識了,障礙淨除了,所以自然而然力量是越來越增加,就是這樣啊,現在看, 【「此諸善巧方便菩薩般若波羅密多遍清淨故,亦能了知息滅所緣。

」】   嗯!對了! 【「於諸善根不滅所緣,於諸煩惱不生所緣,安立波羅密多所緣,亦善觀察空性所緣,於一切有情以大悲心亦觀所緣。

』」】   現在分得很清楚了,所以關於上面這一些殊勝的巧妙的善的方法,那個修菩薩,善巧了解的那些人,對於這個道理啊遍清淨故,有了智慧有了正確的認識,普遍的清淨故,那個時候啊,他了能夠了解什麼?息滅所緣,那一些東西他應該息滅的,清淨為什麼清淨啊?息滅了煩惱,跟他不相應的他息滅了,但是呢於諸善根也是不滅所緣喔,那策發他善根那個他就不滅喔,所以啊,因為他息滅煩惱所緣,所以在生死當中啊不為生死所纏,因為他對那善根不滅所緣,所以他儘管息滅了煩惱絕不會乘空持見,因為他由於善根所緣的對象,救一切眾生,這個願力非常熾燃,就這個道理嘛,是啊!所以他下面說於諸煩惱不生所緣啊,他曉得這個不對的把他息掉,安立波羅密多所緣,對於這個我們要修的這些東西啊,他就能夠善巧的安立,也能夠善巧的觀察空性,還有呢?對一切有情大悲啊,也善巧的觀緣,所以那個時候他心裡面啊!始終所觀所緣的善法,結果呢?對善法是越來越熾燃,越來越猛,所以菩薩的智慧火啊能燒一切,的的確確的,就靠什麼?就靠這個啊,就靠這個,所以以我們現在來說,我們雖然沒有很深入的了解許多啊空性等等,也談不到,但是拿我們現在的同樣的,你以正知見不是叫你閉上眼睛不看呀,那是什麼?諾你善巧的了解了以後看你該看的一面,喔!平常這個境界啊,引發你貪的啊,啊你曉得哎呀這個是原來是大冤家,引發你瞋的啊,啊你了解啊,是大冤家,但是這個冤家,不在外面這個,而在你裡面的瞋心,嗯!原來這個才是啊,所以啊他外面來,來引發我的瞋心是成就我的忍辱,我要真正息滅的是內心這個境相,同樣的引,去掉貪的是不是外面那個狀態,而是內心的這個境相,這個我們分的非常清楚,所以下面說, 【「此中別說無緣有緣,當善分別,」】   前面說的很清楚,那一個是不要去緣他的,那一個是應該緣的,那兩個分別的很清楚,我們應該善巧分別, 【「如是煩惱及執相縛當須緩放,學處之索則當緊束,當壞二罪,不當滅壞諸善所作。

」】   所以這個煩惱跟執著這一種縛著,這一種東西的話我們啊要慢慢的放掉他,放掉他,他這個不是一口氣耶,不是的,你了解這個道理,就在事相上面慢慢的練習,否則你懂得了道理沒有用,所以真正的懂得了道理以後啊,這個境界啊,同樣的不但對你不損害,反而有幫助你,反過來你如果沒有這個境界來幫助你,懂得了道理也是空話,如果說睡覺.睡在那裡就能解決煩惱的話,哇那天下的人都是佛了,啊而修行不應該是輪到我們,就是那種啊豬啊,吃飽了睡在那裡,一天到晚睡,啊他那個煩惱一點都沒有啊,那,那有這樣事情,當然沒有啊,所以只要你懂得了道理,境相現起的時候,耶,好好好,以前啊碰見這個情況啊你就瞋心現起來了,現在應啊,他引發我,不是他啊,而是我內心當中不如理的這種分別啊,現在呢?這個時候啊你只要把他拿掉,前面關於這個,前面都講過了,啊所以啊,你在這地方認得了以後,那麼你要想淨化這個靠什麼啊,靠正確的認識,所以呢學處之索則當束緊啊!反過來你該學的要努力,因為你要滅煩惱,唯有的什麼?靠你學嘛!現在我們啊覺得很難啊,覺得啊該放的不放,不該放的放掉了,覺得難啊,唉啊!那不要去學了,這個恰恰相反,學處之索啊放掉了,放掉了結果呢?為什麼,為煩惱所縛,他為什麼不能學,就是在煩惱當中嘛,前面一再講這個道理這是我們要了解,你能夠這樣如理去做的話,當壞二罪,這是你應該,應該對治的,你也能夠破壞那一個呢?這有兩種,說性罪啊!遮罪啊!通常我們說,啊學了這個戒以後,戒告訴我們不要做的這個叫做遮罪,本性是罪的這一種,不當壞滅諸善所作啊,應該好的事情,千萬不可以啊,所以前面是告訴我們,好了不要分別,只要安住在這裡什麼都不要作了,他不是的,他這地方分得很清楚,啊絕對要這樣作,廣學六度當中, 【「學處繫縛與執相縛二事非一,護律緩放與我執縛緩放,二亦不同,」】   這個地方辨別的清楚吧,我們啊,學處跟這個執相,換句話說執著跟這個,這個兩樣東西的綁不一樣的喔,不一樣喔,啊這個兩件事情不是一樣喔,現在我們啊像在海當中啊,把我們人家拉起來一樣,人家拉著救命圈,套著我們身上要牢牢的綁在身上,然後呢靠這個救命圈爬上來,是拉著你也許很緊,很痛,你這個東西千萬不要放掉他,這個是最重要的,所以這個學處啊要綁的越緊越好,啊然後呢,煩惱的話漸漸的要把他拿掉他,這兩件事情喔,要分的很清楚,在我們心裡上面的眼前不了解的心裡形相,一樣的說哎呀忙不過來透不過氣來,可是你要知道,你透不過氣來,忙不過來是忙什麼?忙修學佛法,咬緊牙關不要放,忙世俗煩惱的事情啊,再好的事情趕快丟,這兩個東西所以說力反過來呢,要把這個放掉的東西啊也是一樣啊,護律我們要認真保護律,這個不要緩,啊對我執,我的這個東西煩惱執著要慢慢的放,剛才我們說到,持戒或著護律緩放,就是說對這個持律的放鬆,以及我執的放鬆啊,這兩個不同的就要辨別的清楚啊,我們不要混為一談,啊這兩者當中一定要辨別的清楚,不要該放的沒有放,不該放的放,所以這兩者當中的話差別要弄清楚,現在緊跟著告訴我們, 【「一切種智由多因成,僅一一因非為完足。

」】   啊真正要成無上佛道,一切種智啊要有很多原因,啊這個單單一部份,不具足的異因絕對不夠的, 【「獲妙暇身,本當從其種種門中而取堅實。

」】   現在我們得到了這個美妙的暇滿的人生啊,我們真正重要的,主要在那裡啊,從各方面去啊去堅實啊,這是一開頭我們要知道的,現在我們啊很難得的得到了這個暇滿的人生,忙這個不相干的事情太可惜啊,太可惜啊,所以剛才我一開始的時候,特別說明啊,大家常常說哎呀現在末法了,不行啦,記住喔,末法了我們居然還能夠得到暇滿的人生啊!反過來說得到了暇滿的人生,末法當中這個暇滿的人生,比啊什麼時候都可貴啊!就像你考學校考了最末一名一樣啊!居然最後被你考上了,那時候你又一件事情要做啊,別的事情是千萬不可以再忙,如果說你得到了暇滿的人生,尤其是出了家了,還忙不相應的事情的話,那太對不起自己啊,然後要是去救人的話,不從這個地方救起的話,那都是開玩笑,你唯一的得到可以救人的工具然後還去忙世俗的事情的話,那叫救人嗎?這一點我們務必要知道啊!不管是自利,利他啊,這地方要了解,得到了這個什麼是堅,什麼是實的,這分的很清楚,分的很清楚,分的很清楚,所以古德們固然是如此,現在的人,我們看看現在的人虛雲老和尚,啊第一個例子,印光大師第一也是一個例子,不管是那一個,虛雲老和尚,他自己父親是做官吧,然後呢兩房啊,就只有這麼一個寶貝的兒子,耶,他就不管了跑出去,實際上,真的是這個自利利他啊,印光大師雖然沒有他這樣,他有一個哥哥,對不起他抓回來,他又把他逃走掉了,對不對,弘一大師中年出家,這樣的才華,然後家裡人不管怎麼去找他,對不起,他一出了家,家裡人啊你在任何情況下就是不理,第一個跳了出去,你當他死掉了,就是這樣,我們就要下這個決心,要下這個決心啊,不是什麼亂來啊,你先要了解,什麼樣才是真正的對你自己有利,怎麼樣才是真正的幫人家忙,啊這個佛經裡面告訴我們啊,我們應該看得遠大,所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你看遠大地方看了以後啊,眼前的小事情擋不住你,要不然的話我們總歸為眼前的那個啊,小小的利益只看見眼前的,大的害處就不看見了,所以世間東西都是什麼?糖衣毒藥,吃進去是甜的,但是呢?把你毒死了,啊這個事情我們一定要知道啊,得到了暇滿人生應該忙些什麼?那麼現在當然從下士中士告訴我們,我們真正的目標是忙什麼,一切智智圓滿佛因,所以要學種種方便善巧,而不是啊隨便學一樣東西可以的,啊不是說叫我們樣樣作,我們只有兩個手,只有兩個眼睛,作是確是眼前該作的,是了解應該了解,這個始終分別也分別的很清楚喔, 【「若說一石驚飛百鳥,修道一分不修餘者,當知是遮二資糧門不善惡友。

」】   啊有的人就說啊,你做了一樣,樣樣有了,就等於說一個石頭一丟啊一百隻鳥統統驚飛掉了,現在你同樣的修這個道啊,啊這個修了一分其他的不要修了,這也是個大錯誤,這兩個譬喻不相應的啊,如果說你這種概念去看的話,那個是一個什麼,是不善惡友,我們現在真正要修的是福智兩種資糧,這個要廣學多聞,啊居然說你只要這個是什麼都不要的話,那個是惡友.所以惡友善友啊前面已經再一再的說明了,一再說明了,真的對我們最大的影響就是這個,啊說到這裡一個證明,證明完了以後啊,我們不妨現在引佛經上面的一些公案,佛經上面譬如說,捨身啊餵鴿前面捨身啊餵虎,大家都曉得這個公案了,啊所以佛出世了以後在金光明上面有這麼一段公案,有一天啊佛帶了一些人啊到一個地方去,然後呢停下來,然後呢叫這個舍利弗尊者啊大家安住,然後呢他指那個地,那個地就裂開放光,然後加持這個地就裂開湧出一個寶塔,湧出那個寶塔佛就繞著這個寶塔,對他禮敬,在當年這個圍,圍繞,繞塔是最恭敬的禮,佛成了佛了,居然對那個塔這麼恭敬的圍繞,大家非常驚訝,說佛陀啊,你老人家怎麼禮這個,啊他說這個裡面有大因緣,最後叫舍利弗尊者說你把那個塔開開來看,裡面有舍利,一看所謂舍利就是遺骨啦,遺下來的骨頭,那個地方雪白的骨頭,那麼這個舍利弗就說,這個應有什麼大因緣,一點都沒有錯,那就是這個菩薩當年啊精勤修學,然後呢?他現在證了果,證了果嘛就是我,啊當年修學的因緣就是,捨身餵虎那段因緣,假定說佛陀說他不要修波羅密多,只要在定當中這樣想想的話,他那個在因地當中,應該做錯了,就算做錯了在結了種了證了果以後,他一定指出給人家說耶諾我因地當中做錯了,你們不要做這種傻事啊,他不會這樣說,一再的讚嘆!我之所以能夠成就為什麼?就是這樣,當年啊所以有那些人一同發心的,可是我因為這樣的精進勇猛廣行六度,所以我超越那些人多少劫,早證果,說得很清楚啊!他那個超越多少劫早證果,不是坐在那裡不動啊!而是說廣行六度,這麼捨身,難行能行啊,所以我們的的確確要多看經教,那個時候才能夠真正的慧通,要不然很容易誤解的,啊那個分別都沒有用啊,你只要那個到那時候大徹大悟了然後在空當中啊,那就好了就完了,錯了,啊在那一個階段非修這個不可,那是千真萬確,沒有這個是不成就,但是單單靠這個也不成功,啊所以大智度論上面,引那個經上面有這麼一段,那個賢愚因緣經上面也有啊,啊那就是說一個大愚人,那部賢愚因緣經,雜譬喻經,我記憶不清楚了,反正經論上面都引這段公案,說有一個鄉下的人啊,跑到城裡面有一次啊,去吃哎呀這個味道非常好吃,耶奇怪,同樣東西為什麼他這麼好吃,我這麼不好吃,城裡人這麼告訴他,我這裡面沒有什麼特別,鹽,喔原來這個鹽這麼好吃啊,什麼是鹽啊,啊那個城裡人的啊,就拿給他鹽看一看,他想哎呀這個鹽這麼好吃啊,啊別的不要了,抓了一把鹽就吃,一吃啊,啊又苦又鹹,現在我們就這個樣的,你把那個鹽加在那個菜裡的話,哇那好的很,這說明什麼了,就是智慧所攝的方便,妙極了,但是你現在說,啊那個方便那個菜就不要了,單吃鹽那就完了,啊所以,前面啊,為什麼我這麼詳細的跟大家說,這兩者當中的關係啊,一定要弄清楚,繼續下去現在, 【「又大小乘,亦是修時學不學習無邊資糧,曰少分乘及曰小乘,二是異名。

」】   大乘小乘的差別,發心固然是,發了心以後修的時候也是一樣,大乘是集無邊資糧,小乘不是,所以叫少分學,一點點,這個兩個名字是不同,內涵是一個, 【「少分義者是一分故,現在劣果飲食等事,尚須眾多因緣成辦,而於士夫第一勝利,欲修成佛,反計一分而為完足,極不應理,果隨因行,是諸緣起法性爾故。

」】   說你眼前啊一點小小的事情,還要很多因緣才能夠成功,啊大家都曉得燒飯,那簡單極了好像是,還要忙這麼多,啊作任何事情,造房子,我們衣食諸因沒有一個例外的,現在居然啊,成就最無上的這個大果啊,反而以為是一點就夠了,那是絕不合理的啊!要曉得這個果一定跟因相應的,這個是緣起法性如此啊,啊所以現在千萬注意啊,說哎喔,現在就這個算了,就這個滿足了,絕對不可以,注意一再的辨別,修行的時候你一定要一門深入把握住了,現在從這個地方步步上進,這每一個時候一定是跨一步,絕對不是說我一跨,跨個一百步,又要做那個,又要做這個,這個絕對不可以,但是呢你的心裡面啊,千萬注意我的目標又一定要是究竟的,啊這兩點同樣的,前面說這個那兩者要辨別的清楚,現在我們同樣的這兩者也要辨別的清楚喔,啊你辨別的不清楚,一下含糊的話,那自己就完全走錯了, 【「悲華經於此密意說云:『少分成少分,一切成一切。

』如來出現經云:『若諸如來出現於世,非一因緣,不是一個簡單的,何以故,最勝子,諸如來者要以十億無量正因,乃能成辦」】   佛要這樣多十億無量的唯正因喔,這個因還不能錯喔, 【「何等為十,那個十億啊謂無量福智資糧圓滿正因。

』」】   無量無邊的福德資糧,智慧資糧,這兩樣東西啊要正確,還要圓滿, 【「乃至廣說。

」】   那經上面說得非常詳細。

【「無垢稱經亦云:『諸友伴,如來身者從百福生,從一切善法生,從無量善道生。

』」】   所有的經都說,啊說諸位友伴啊,諸位各位啊菩薩,各位朋友啊,要曉得這個如來的身啊,報身啊是百福,這個百福啊不是一百樣喔,啊凡指一切,所有的福沒有一樣不圓滿的,所以說一切善法從無量善道,要想得到那個善果一定要修無量的善道, 【「如是廣說。

」】   經下面是菩薩。

【「龍猛菩薩亦云:『若佛色身因,如世間無量,爾時法身因,如何而可量。

』」】   佛的色身是有量的無量,尚且要無量無邊的世間法,法身是無量的無量,怎麼可以拿我們眼前的一點點來衡量,那是無量無邊的,所以果既然是這樣,因怎麼可以少。

【「如是方便智慧,以六波羅密多總攝修學者,如前所說是諸密咒與波羅密多二所共同。

」】   現在我們了解了啊,修學佛法這樣的無量無邊,一一收縮起來最後歸納成二樣東西,一個是方便一個是智慧,那麼這個方便智慧呢?來大綱提起來就是所謂六波羅密,所以叫六度萬行,這個內容就把我們所要學的,統統包含在裡頭了,啊這是什麼,這個是不管顯教密教兩者啊都要共同學的,這個概念很清楚,很重要, 【「諸大咒典釋諸宮殿及中諸尊,盡其所有,一切皆是內心德時,數數說為六波羅密多,三十七菩提分,十六空等圓滿波羅密多道故。

」】   那麼顯教當然沒沒話說絕對是這樣,密教當中啊這個大咒典,就是密教的經典當中啊,他密教的修法有什麼呢?修曼陀羅曼達拉,這個地方就是宮殿,換句話說這個佛的淨土,那個裡面有如何的美法,中諸尊以及裡邊的種種的本尊,然後呢眷屬說眷屬等等,佛菩薩護法等等,啊那些東西都是什麼,啊內心德時,就是你啊!所以佛法叫作內明嘛,就是的的確確你如理的生起來,所以這個內心德時,就是我們剛才說,外面的境界啊,你沒有辦法轉變過來的,啊就是說當著外面的境界的時候,你內心如何第一步不要被他所動,進一步才能夠是去轉化他,所以實際上那些東西啊,也可以說,都是心唯心所現,所以華嚴經上面說嘛,啊這個所有的三世一切,我們每天晚上放焰口的時候,第一個這個句子就是這樣,啊第一個句子就是這樣,都是啊,無不是我們啊,那個心如工畫師啊,也都是這樣,無不是我們從內心上面,啊修學而安立的,那麼修學是什麼呢?就是這個波羅密多,啊然後呢下面又廣分作三十七菩提分啦,十六空啦,那把這些圓滿啊那個大乘道,那個大乘道,那個波羅密多就是渡彼岸,啊從生死的苦海渡到這個,那邊去了,這是原則,下面還有 【「故除少數補特伽羅差別,以諸欲塵為正道等與波羅密多所說,略有取捨,當知諸餘唯是共學。

」】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零玖卷B面 【「知諸餘唯是共學。

」】   這裡邊有一個,密乘裡邊,密法裡邊啊有一些特別善巧的殊勝的法門,啊它那個殊勝的法門啊,是以煩惱為道的,比如說現個貪相,現了瞋相,現了癡相,都有它的特別的道理,特別的道理,這一個,在這裡狀態當中啊,跟我們顯教的如理這樣走上去稍為有一點不一樣,這個其它的都是共同要學的,其它都是要共同要學的,而尤其是這個基礎,所以大菩提心的那個基礎,是絕對共同的,絕對不能少的。

【「若以上說而為種子,善思惟已非一分道,於全分道未獲定解,則不能知大乘總道。

」】   像上面所說的這個因啊,這個不共的因種啊,啊那麼你能夠認識善巧思惟,這個善思惟那這裡修行的特別重要了,不但認識,而且你要善巧思惟,要得到決定勝解,否則的話,聽的時候有的,書本一合也就沒有了,啊這個東西啊始終啊把我們啊走到遠路上去,吃冤枉苦頭,那麼這個時候了解了所以說,啊是的,絕對不是啊一分道,啊絕對不是一分道.假定對這個整個的圓滿的道體,沒有獲得定解的話,那麼的的確確對這個大乘佛法的真正的原則綱要不懂得,不懂得,既然不懂你怎麼修呢?啊現在我們啊始終記了這一句話,哎呀在末法了啊,既然我們有幸運得到啊,最近啊有兩位同學來跟我說啊,哎呀他覺得啊,覺得啊上去很艱苦,哎但是他心裡一轉過來啊,就自己策勵自己,不管他再怎麼艱苦,我一定要克服它,結果啊,剛開始的是一點辛苦,到後來啊發現啊,克服了這個困難心裡非常快樂,實際上一點都沒錯呀,不是別的,就是自己的心裡面煩惱障礙的自己呀,喲就是還沒有作啊,心裡已經是委委縮縮,你一但說我什麼都不怕,真的心裡面這個心提起來的話,的的確確沒什麼好怕的,就像我們小孩子怕鬼一樣,哎呀到了晚上哎呀鬼來了就害怕的要命,其實外面真的有沒有鬼呀?沒有鬼呀,不一定有鬼呀,其實有鬼也不用不要怕呀,鬼有什麼好怕呢?啊就像我們現在看見人一樣,他也是六道眾生之一呀,一看見了有什麼好怕呀,就是世間啊,不但是鬼啊,我們平常這樣的,我自己影響很深,小的時候啊,看見那個什麼啊,很多狗啊羊啊,哎看見就害怕,就這樣,現在想起來真好有意思,哪它也怕你喲,你心裡面不怕的話,你站起來瞪它向前走,它就逃了,你看那個狗就這個樣,啊它站的遠遠的在那兒嚘啦的叫,你不敢走過去,它就逼上來了,你向前走,它就逃,夾了尾巴逃走掉了,我們呢?就這個樣,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啊所以前面說啊世間的敵人啊!你把他打退了,他還會來,這煩惱這個敵人你如理的一旦降伏了它絕對不會來的,現在我們自己就太差,就自己太差,而好在我們現在幸運的懂得了,一定要想辦法去克服,所以說: 【「故具慧者,當於此發堅固定解,由多門中漸增大乘種性堪能。

」】   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啊,要發堅固的定解,啊第一個要正確的認識,然後呢?這個不斷的思惟,要確定不移,確定不移了然後堅固,這幾個次第喔,啊沒有生起的要生起,生起了要堅固,啊那麼要想這樣的話,應該怎麼多門中各方面啊漸漸的增長種性,使得這個力量啊堪能,現在我們啊很明白說,我們不堪能,乃至於不認識,這幾句話就說明了,是的我們凡夫的的確確這是個事實,正因為我們凡夫沒有這個力量,所以要來學, 你有這個力量的話,你還來學它幹什麼?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說哎呀我不行呀,啊應該這麼說,啊我還不行啊,所以要努力啊,那就對了,我們要了解我們不行,啊然後呢?因為了解了不行好好去學,學了以後好好的去照著去作,所以他說漸增,所有的修學都這樣來的,絕不可能啊說一口氣啊一步登天,沒有這樣的事情,那麼上面呢有說啊發了心以後,那麼應該怎麼個學啊,發了心以後啊就告訴我們啊,說要修學處,為什麼?然後第二個呢?學的內容當中啊福德智慧啊兩分同時,單單一分啊不能成佛,關於這一點啊講完了,關於這一點也是特別重要,真正每一個理路辨清楚了,那個時候才開始談修,清楚嗎?所以這個次第始終很清楚,那時候你修的不走冤枉路,平常我們忙著哎呀要去修去了,啊然後呢自己修固然處,然後呢要去幫忙別人去了,那都是顛倒,你根本次第都沒摸清楚,你修了一點用場都沒有,自己都沒有還要幫助別人,那更是啊,不曉得糟到那裡去了,所以現在呢?每一部份辨清楚了,下面就告訴我們怎麼學。

【「第三解釋學習學處次第,」】   喔然後呢?要學該學的,分成兩部份, 【「一於總大乘道學習道理,二特於金剛乘學習道理。

」】   那麼現在這個大乘一共分成共二個,一個是普通的顯教,一個是密教,那麼現在呢?先講這個大乘道,啊所以就實說來本論啊,那金剛乘根本沒談到,厚厚的好幾百頁,後面啊真正講金剛乘的幾句話,就是說啊你那個基礎啊,有了,如果你願意啊學什麼的話,那是決定要走這個特別的路子,這個才是真正牽涉到,現在前面告訴我們完完全全都是大乘的根本,而這個大乘從什麼,我們下腳第一步,下士開始,這是眼前增上生,所以不管你求世間的好處也好,求往生也好,求自己解脫也好,禪淨律密沒有一個例外,他這個主要的根本觀念,基礎都在這裡,那麼現在這地方大乘這地方,分三部份: 【「一、淨修欲學菩薩學處,二、修已受取佛子律儀,」】   然後呢? 【「三、受已如何學習道理。

」】   第一個發了這個心以後啊不是馬上啊要去廣行六度,要怎麼樣啊在學菩薩應該學的,啊學處,等到對這個,這個菩薩學處就是戒啊,發了心以後那時候去學那個菩薩戒,了解了菩薩戒以後然後呢,受這個菩薩戒,受了菩薩戒以後,然後呢學廣行六度,分三部份: 【「今初:律咒二中,若先未受各各律儀,不可聽聞所有學處。

」】   說基本的律,律就是啊別解脫比丘戒啊,咒就是密乘,密乘這個兩個它都有戒,這個兩部的戒你沒有受的話,比如不受比丘戒,對不起比丘戒不能聽不能學,然後呢沒有受密宗的灌頂,是密宗的戒不能聽,啊現在這裡的菩薩戒不同。

【「此不同彼,此諸學處先當善知淨修相續,」】   所以菩薩戒跟前面不一樣,在你沒有受戒之前先應該啊好好的了解,了解了以後呢認真去修習,拿這個了解道理啊去淨化修習你的身心相續,等到你有了把握,或 者是內心上生起絕大的好樂, 【「次樂受者,」】   其次你生起了好樂心,覺得哎呀現在我也可以了,我也要學, 【「乃可授與諸律儀故。

」】   那個時候才給我們菩薩戒,於正規的受菩薩戒啊,不是說啊大家出了家了,好像一起受一下,真正的這個地方規矩不是那樣的,啊他一定要有了正確的認識,所以以前啊,比如出了家沙彌先要學然後呢學了解了,然後呢再去受比丘戒,比丘戒然後呢有了根本再菩薩戒,這麼一層一層來的。

【「如菩薩地云:『欲受菩薩淨戒律儀,先應為說菩薩法藏摩怛履迦。

」】   那個菩薩地上面告訴我們,要想受菩薩戒的人啊,先應該啊好好的開導給他說,什麼啊?說菩薩法藏摩怛履迦論藏,就是詳細的說明啊,這個啊菩薩應該學習什麼?如何學法? 【「其中所說菩薩學處及犯相處,若慧觀察自思擇已至心愛樂,非為他勸非為勝他,當知是名堅固菩薩,堪受菩薩淨戒律儀,如受戒法,彼亦應受,亦應授彼。

』」】   那麼這個菩薩法藏裡邊啊說的菩薩學處,什麼是該學,什麼是不該,不該的就是犯了,那麼自己學了,以智慧去觀察,觀察了思惟決擇,然後到至心愛樂,覺得啊好啊我一定要去學啊,那一個心情,不是別人說,現在有人說哎呀這個菩薩戒很有功德啊,啊這樣勸勸嗎,大家就說啊沒關係啦,這個無所謂啦,就受了,你也就去受去了,啊太多這種狀態,再不然呢,還有啊就是說非為勝他,乃至於現在還有人這麼說了,哎呀說啊那個白衣啊你要出去啊,作一件什麼佛法的事情,不受菩薩戒不可以啊,說為了這個而去受菩薩戒,啊當然你要學菩薩非要學菩薩戒,那是對的,如果的其它的理由啊而去作的話,那個有問題,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啊但是呢,對種種子結緣來說都好,所以我們總是讚歎,但是你如果自己如法的去作的話,這樣的自己正確的認識,至心好樂這樣的叫做堅固菩薩,對的,這樣才不失壞,啊那麼這一種人啊真正啊可以受菩薩的淨戒律儀,啊如法去受戒,啊那麼然後呢?老師啊也應該啊去這樣的如法的告訴他,這樣的人嗎,也應該學。

【「故先了知諸所學處,為作意境。

」】   啊所以啊,我們在受戒之前先應該把我們該學的內容啊了解,了解了以後怎麼辦啊?作意境,哪如理作意觀察思惟,啊所以我們平常現在真正要修的什麼啊?就這個,經常把我們該 學的內容啊正確的認識,在心眼上面啊,經常的牢牢的綁住在這個上面,綁住在這個上面。

【「若於學處至心愛樂,修欲學已,次受律儀則極堅固,是善方便。

」】   哪,你先學好了,了解了,非常好樂,要一心一意想去受,那個時候去受這個戒,這個戒就非常堅固,這個才是什麼?正確的善巧的方法,對的,啊, 【「此及下文二處宣說,文恐太繁,當於後釋。

」】   啊後面還要講,所以啊這裡不講了,那麼啊這是說淨修菩薩學處。

【「第二者初當如何正受道理,受已無間於根本罪及惡作罪防護道理,設有毀犯還出道理,戒品釋中已廣決擇。

未受律儀定須先閱,如彼當知。

」】   第二個受戒的那個儀軌,啊那個怎麼受,受了以後怎麼防護,啊萬一犯了怎麼辦?這個在前面也講過,到後面啊在這個講那個戒品的時候啊,還會詳細講,啊這樣,那麼關於我們正式學的人啊在沒有受戒之前啊,一定要先把這個道理啊弄清楚,啊了解它,現在受了戒了,下面呢正式的去學,那個時候才是啊廣學六度的時候,廣學六度的時候。

【「第三分三,一、何所學處,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

今初」】   他還是這樣的次第,那麼這一個六度是學習什麼內容呢?這一個東西呀,第二個能把我們應該學須要學的所有的內涵啊,都包含在這個六度當中,它也詳細的辨明,一點都沒有遺漏,遺漏了以後不圓滿,也不多餘,多餘是浪費,多餘是浪費,有的時候只是浪費,有的是多餘了還不成事,所以這第二個辨別,我們了解了這些,那麼正確圓滿了,下面才開始怎麼樣去學,現在第一個。

【「若廣差別雖無邊際,隨類略攝,於六度中盡攝菩薩諸應學處,故六度者攝菩薩道一切扼要大嗢柁南。

」】   如果你詳細的來說是啊,要學的內容是無量無邊,啊然但是假定說你分類歸納起來,分成共這個六個項目的話,這可以把菩薩應該學的一切原則綱要統統包含在裡頭,乃至於說我們通常說六度四攝,四攝也包含在裡頭,四攝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所以先簡單的說一下。

【「攝施易知,」】   因為六度第一個也是布施,然後呢四攝第一個也是布施,啊至於說這個裡邊有一點不一樣,那是後面說,但是呢布施的行相確是一個, 【「愛語者是依六度教誡所化,」】   你這是愛語啊, 【「利行者是安立他於所教義,同事者是自亦同所化行故。

」】   所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就是這一個四攝也包含在六度當中。

【「又二資糧及三學等,亦攝菩薩一切正道。

」】   兩種資糧就是福智兩種資糧,三學是戒定慧,也統統在這個菩薩戒,啊就是六度當中, 【「然如六度所引解了,諸餘能攝則不能爾,」】   啊這個六度能夠含攝其它的,其它東西能不能把六度的內容統統包含呢?不行,不行,所以呀因為這樣的原因呀, 【「故以六度為能攝事最為第一。

」】   真正的能夠把所有的內涵包攬無餘,而且不多不少的,最圓滿的就是六度啊最好,那麼這個是啊要學的內容是學些什麼?換句話說,不管二種資糧啊然後呢四攝啊,然後呢?三學啊,總之是什麼?就是六樣東西,第二呢說第二是什麼?就是能攝諸學,它怎麼個攝法呢?攝包括: 【「正義數量決定、兼說次第決定。

」】   說這個內容當中啊數量,其次再說次第,啊數量是說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樣東西,第二呢為什麼按照著這樣的次第上去,一點都不能欠缺,也不能混亂。

【「今初:佛薄伽梵略說六度總嗢柁南,最勝紹尊如佛密意而為開解,解釋如是重要因相,令發定智,即此數量決定道理。

若於此理獲勝定解,則執六度修持為勝教授,故當得定解。

其中分六,」】   佛陀啊,啊把這一個我們修行啊,啊說成功共這六個大綱,包含了所有的內容,那麼現在呢?最勝紹尊,就是紹即如來這個教法最殊勝的,那就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所以啊把佛的真正的生命的意趣來解釋啊,解釋,解釋清楚,為什麼是這樣的,實際上呢,就是佛說的什麼?大般若,大般若就是凡夫到成佛的圓滿的內容,那麼這個啊我們彌勒菩薩比如說造的現觀莊嚴論,一詞四字那些大論就是把這個內容啊詳細的說明,引發定智讓我們啊確定正確無誤的了解啊,即此數量決定道理,哪就是說啊要了解佛要修持佛法,整個的內容就是這個,對這個啊決定無疑,那麼假定若於此理獲勝定解,則執六度為勝教授,故當得定解,就是說你對這個道理啊,獲得了殊勝的勝解的話,那你一定曉得,啊我們真正現在修行的就這個,就這個,這個是唯一的,也只有這個最殊勝的,啊我們一定啊學這個,既然 要學這個,一定要對它有確定的認識,現在下面分六個項目來說明它,它這個數量決定呀第一叫: 【「觀待增上生數決定者。

」】   我們看看這什麼意思,啊第一個呢根據增上生來說,啊這個數量是一定確定的。

【「謂圓滿菩提廣大行者,必須轉經無量生世,此復進道若無圓滿德相之身,如現在身略有少相,縱勤修行實難增進,故須身德一切圓滿。

」】   是的呀,我們要想修行圓滿無上菩提,這個要行廣大行,這不是短短的時候可以成功的,要經過啊無量世無量生,不但如此,而且這個無量生無量世你在地獄裡邊,你在惡道當中,乃至於在天道當中,我們無始以來一直在這地方轉,沒有用啊,還要人道當中,人道當中還不行呀,還要修學佛法的是進道,要圓滿的德相之身喔,現在的身啊,哎有了,但是啊還不圓滿啊,說縱勤修行啊實難增進啊,這兩句話是絕大絕重要的啊,千萬記住喔,你如果說不圓滿的,縱然努力呀,進步很少,其實眼前到處都是一樣啊,啊不要說什麼難的事情啊,我們每天早晨要燒飯吧?拿一把刀,那把菜刀鈍的要命,啊你切就切不動,啊然後呢我們早晨起來啊,比如說要刮鬍子,我今天就是那把鬍子刀沒注意,刮了個半天,怎麼摸摸這個地方還有,就是沒用啊,它就要這個圓滿的德相,其實作任何事情都是一樣啊,沒有一個例外的,現在簡單的事情尚且如此,何況是修道啊,所以啊要身德一切圓滿,什麼是圓滿的身德,大家還記得嗎?大家還記得嗎?大家再重溫習一下,單單得到人身啊還不算,暇滿人生,暇滿人生當中啊,乃至於受八關齋戒、沙彌戒不行,還要比丘身,大家記得不記得,所以呀,他前面的特別說明同樣發了大菩提心的兩個人,心是一樣的,一個在家人啊,他把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燈作什麼等等供養,一個出家人呀,點一個小小的燈燭啊,這個功德是超過了這一位在家菩薩以這麼多,他發的心是一樣的,但是供的內容是差這麼多,結果多的啊得到的功德反而少,為什麼?因為他修行的這個工俱圓滿的德相,這個就是絕大的差別,這一點啊我們務必要知道,不過注意喔,這個不是說,哎呀我剃了個頭了喔,啊然後呢跑到戒壇上面啊,頭上面燒了幾個疤了就算了,不行啊,這是呢內心當中如理如量的相應的,硬是要把十方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撐起來,因為你是代表的清淨幢相,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圓滿的功德了,這個清淨的幢相啊主要的在那裡,就是你起心動念之間,業,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業是什麼?一定是啊,是思,思已業也,這樣啊,所以啊這一個道理啊,將來啊在在這個啊菩薩戒,在這個菩薩戒之前啊,說在家備覽當中啊會特別說明這個道理,我們務必要辨的清楚,啊不但如此。

【「又須具足所受用財,能受用身,受用同伴,凡所作業悉能成辦,四種圓滿。

」】   不但是這個,身相圓滿,還要呢,能受用的財,所受用的身,啊還有呢受用的同伴,那麼要辦的事情啊統統成就,這個要圓滿,這個要圓滿。

【「又此盛事亦多變為煩惱之緣,故須不隨煩惱力轉,」】   所以前面這個圓滿,比如說啊你擁有各色各樣的受用,這個身體麼又好又強壯,長的又好,然後呢又有錢,你周圍的人嗎又這樣,要辦的事情成功,但是不幸的話,喲!耶這個樣子,其實很多好事情啊,通常一般人呀,是增長煩惱,作壞事去了,講享受,哎呀爭名奪利,所以你有了這個東西呀,還要不被煩惱轉, 【「此猶非足尚須對於諸取捨處,能善分辨無倒進止。

」】   這個還不夠,喔!對於啊諸取捨,什麼是我們該作什麼是不該作的,要善分辨,分別的清清楚楚,然後呢怎麼該作的,進,怎麼不該作的,止,啊要一點不錯,一點不錯,然後呢你有了最好的暇滿的人生,有了最正確的認識,照著去作,不隨煩惱轉,而轉煩惱為功德,轉過犯為功德,那就行。

【「若不爾者,猶如竹蕉結子便枯,騾孕自死,即彼盛事而為害故。

」】   假如你不了解這個的話,那害了,不結果啊還可以,得不到這樣的東西還可以,得到了以後啊反而自己害,就像竹頭啊然後呢芭蕉香蕉都是這樣的,竹子一開花一結子這個竹子就完了,香蕉樹也是一樣,啊芭蕉也是一樣,母騾子啊懷孕就死,你得到了這個好東西以後的話,你反而自己害了自己,糟了。

【「若有智慧,知是往昔妙業之果,更勤修因令漸增長,若無智慧,受盡先果而不增新,後苦起首。

」】   這個道理,你有了智慧了以後啊,耶那就不會了,為什麼呀?因為你曉得,你所以現在感得這樣的圓滿的時候,往昔的妙業,啊既然是你覺得這個很好,而這個也必定要是啊,因地當中宿生這個妙業感得的果,所以呀現在啊更努力在因地當中去修啊。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一百一十卷A面   啊!現在啊!更努力在因地當中去修啊!讓它增長啊!如果沒有智慧的話,那自己覺得唉啊!現在很好啊!等到這樣的作法的話,既然沒有下因,就把以前這個果啊,浪費乾淨了,浪費乾淨了,下面什麼呢?苦嘛,苦嘛,啊!所以碰到這個地方啊!自然而然哪,我們了解了正確.譬如說現在啊!冬天,哎呀!躺在這個棉被裡面真舒服啊!你感覺了舒服吧?趕快起來,為什麼會舒服啊!就因為你往業啊!所以這個因對了,這因是要勤修學啊!如果你覺得,哎唷!現在很舒服貪著的話,你就錯了,所以得到有了智慧以後,自己處處地方啊!就不會為眼前的染著,喔!好東西擺起來,噫!你要貪,對啊!為什麼有好東西啊?你因啊!那,那個時候啊!你覺得我趕快努力,處處地方,他不一定啊用反面的抑制你,就正面的引導你啊!你有了智慧啊!也很容易啊! 【「故於餘生感六盛事,非為無因,不平等因,其隨順因定為六度。

」】   所以啊!那麼,我們這一生的是靠以前的往業,這一生的善果是以前的善因,那末將來的餘生的盛事啊!也同樣的不是無因?不平等因,而是跟它隨順因,這個隨順因一定是六度,一定是六度。

既然我們現在修行的時候要這個,經過很多生,一生一生這樣的話,那麼怎麼辦呢?因地當中要努力嘛, 【「故於現法,當修當習當多修習六到彼岸,以殊勝因能感如是殊勝果故。

」】   所以啊!努力!努力啊!努力啊!要多努力啊!這個殊勝的因就是這個。

【「此是現前增上生果,身圓滿等究竟增上生者,唯佛地有。

」】   噢......噢看了,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個六度這樣做啊!是增上生因,感得增上生的果,生生增上,等到你這個圓滿到最究竟的時候啊!就這個增上生就 是究竟決定勝,就是它嘛,所以,我們現在不要怕呀,怕就怕不懂,就怕懂了不修,你懂了去修的話,一生比一生好,好到最後成佛了,就這麼嘛,就這麼嘛!所以眼前,始終注意這件事情,修學佛法,的的確確,不是叫你憑空的啊,說觀空中樓閣啊!所以抬起頭來羡慕這個太空人造衛星啊,是那眼前就是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的跨上去啊!等到最後那一步跨到那一步的話,圓滿了就是佛啊!如 【「莊嚴經論云:『受用身眷作,圓滿增上生,恒不隨惑轉,諸事無顛倒。

」】   就是這個,我們的身,受用身,自己受用的身,自己受用的眷屬,以及所作的事業,就是什麼這個是都增上生,這最究竟,最圓滿,你要想它真正增上的話,要以智慧引導,智慧不引導的話,馬上三世怨完了,你一切時處,恒常無間,一直增上到最後圓滿就是佛,這樣去做的話,一切正確,不錯。

啊這個是前面對增上生來說這個只有六樣東西。

【「第二以如是身學菩薩行,菩薩唯有二所作事,謂正引發自利利他。

」】   現在我們拿這個暇滿的人身啊來修學的是菩薩行,菩薩要做的兩件事情,一個是自利,一個是利他, 【「是故觀待引發二利數決定者。

」】   那麼以這個自利利他,就是這兩樣東西,現在看 【「其修利他,先須以財而作饒益。

此若損惱有情而施亦無所濟,善遮損他及所依事,利他極大,故須尸羅。

」】   第一個是布施持戒,說你是要利他嗎?要想利他的話,一定要先哪,所謂財施,先結個善緣啊!那麼,所以啊!你一定要布施,其次呢?如果,你損惱他的話,嗯,布施,譬如說我們送給別人家,「哪,拿去!」就這樣,那人家不一定高興,你布施了以後還要傷害他,他往往反而啊不聽你的,啊還要善巧的遮止損他及所依事,那末這個利他對了,所以這個尸羅,戒的特質有一點哪,叫善護他義,你心裡面處處地方要怎麼樣護,善護別人,所以現在我們啊,自己持戒了,總覺得我這個是戒,你這個不對,他那個不對.那不要說戒取見,拫本大乘的戒根本不相應噢,這樣,所以真正持戒的人,他的的確確的是在我們僧團當中是互相規勸,而規勸的時候,一定是什麼?善心,無記心。

啊!說,你好好地這樣做,要規勸他,到了在另外一種狀態之下,絕不拿自己覺得持戒,看人家不對,這個不是,而是說他處處地方反而乃至於總以委曲婉轉的要護持人家,說,啊,怎麼樣啊!不要傷害別人,這個是大乘戒的特質,其實小乘戒的真正內容也是這個樣,詳細說起來,自然你會了解, 【「若不能忍他作怨害,報一報二,戒難清淨,故戒究竟須耐怨害忍。

」】   那麼,你雖然想持戒啊,噯!但是你不能忍害忍受的話,這個不行,因為世間都是報惡的,尤其是呢,你行大乘,這個人做了,你又覺得不對啊,那個人做了不對啊,你要去報復他啊!那完了,那戒一定持不清淨,所以那個時候啊你要想究竟持戒清淨的話,需要能夠忍辱。

【「由不報復,能免眾多他所造罪,他若信樂堪令行善,故是最大的利益他。

」】   你如果能夠不報復,能夠忍的話,那麼可以避免人家造很多罪,然後呢,他就信賴你,也安樂快樂,那個時候你可進一步教他行善,所以最大的利他就是這個,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譬如說彼此之間有了意見,有了意見了,我們往往跟人家吵,跟人家談,其實假定我們這個忍耐一下的話,過一下,他自己往往我們會這樣,自己還想「對啊!我錯了,唉!對不起」,心裡面終歸會這樣的,反之呢,我們兩人吵了半天,他本來自己做錯了已經有點懊悔了,結果你與他一吵的話,他心裡面引發的都是瞋心種子,啊!自然而然哪,他那個就跟你兩個人就完全排斥掉了,這是很明白的道理,所以不要說你不對,就是你對了,人家錯了,忍耐一下,也有也是這個世間很淺近的,很淺近的一個道理,關於這些道理,後面會詳細說,真正利他,這個也非此不可, 【「自利者,謂以慧力得解脫樂,若心散亂不能得此,故須靜慮令心住定,堪能如欲安住所緣。

」】   那麼,二利當中一個自利,自利是什麼?要智慧得到解脫,要想得到解脫一定要智慧,要想得到智慧啊一定要靜慮,心散亂不可以,所以啊,他需要靜慮,這個靜慮就是定,你要它定它就能夠像你所想像的安住,而 【「有懈怠者不能生此,故須晝夜發勤精進無有勞倦。

」】   要想得這個的話,一定要精進,這個精進要晝夜精勤,那才行。

【「此即彼等一切根本,故修二利,六度決定,」】   那,這個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那麼,這個裡邊啊!,從這個上面你要利他來說,不管是自利,這個利他,兩樣東西圓滿的話,那就對了,所以就這一點來說,這個六樣東西夠了,布施持戒忍辱,然後呢,精進禪定智慧, 【「如云:『勤行利有情,修捨不害忍,住脫及根本,一切自利行。

』」】   為了利益有情呢,修捨是布施,不害是持戒,忍是忍辱,止,住是止,就是定,脫是觀,及根本就是精進,啊!所以是這個六度之圓滿沒有精進的話,不行,啊!沒有精進不行,所以啊,這個六樣東西,包含了一切,包含了一切,此中利他非一切種, 【「此中利他非一切種,言住脫者心住所緣,是靜慮行跡,解脫生死是慧行跡,若辨此二則於寂止,不致誤為毗缽舍那。

如是自許甚深持心,亦僅是此靜慮一分,故於六度圓滿之體,當求定解。

」】   上面所說的,那個括弧裡面引的那個東西啊!這是就利他方面來說的,呃,就自利方面來說,啊,就自利方面來說,那麼,所以我們分開來說的話,六度是自利,四攝是利他,可是前面已經說過了,那你能夠自己調了才能夠調他,這是第一步,同樣的你就把自己調的經驗啊告訴別人就是利他,所以這地方雖然沒有說利他,實際上利他也必定包含在這裡頭,那麼下面,上面當中住脫及根本,就是住脫是什麼呢?安住在一處,然後呢?有了這個,才能夠解脫生死,所以這個住脫,應該說住及脫,所以心住所緣是靜慮,換句話說,那就是啊!定,啊定,啊!然後呢,脫什麼?解脫生死是慧,是觀,這兩樣東西,若辨此二,對這兩樣東西你能夠辨別得很清楚的話,那麼你就不會把這個止當作觀,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後面還要詳細說,這個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我們現在現在很多人啊,總是一開始修行啊,就忙著,哎呀,我要修學定,這個實在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大錯誤,很大很大的大錯誤,你必定要先得到正知見,然後呢,依次進入去學,定不是不要,必須要的,我們要弄清楚,這個是共因,不是不共因,那麼,尤其是啊,如果說你辨別不清楚,得了定以後,對不起,共外道的以為世間,這個是很糟糕,很糟糕的事情,如是自許甚深持心,亦僅是此靜慮一分,所以不要說你不得定,就是你得到了定以後啊!你能夠得到很深的深定,對不起,這個僅是什麼│止,六度當中的靜慮,襌波羅密,還不是慧,真正解脫,自利都談不到,何況其他的,所以我們必定要對於這個六度圓滿的這個特質應該決定認識,確定不疑,那這樣才可以。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二百五十九頁,關於這個數量的決定,已經說了前面兩樣,啊!前面兩樣,第一個是增上生,呃,這樣就是這是所依的,我們要修學所依的這個的身,暇滿圓滿的德相所依的,有了這個身,那麼要做些什麼呢?要利益啊苦海的眾生,所以自他二利,前面第二個說應自他利,然後呢,下面今天講第三個。

第三, 【「觀待引發圓滿一切利他數決定者。

」】   而菩薩正所應作的,就是在圓滿利他,而這圓滿利他正所以自利,他那個利他啊,一切要圓滿的利他,關於前面的那一條,他並沒有強調這個圓滿的利他,所以現在這地方就把利他的圓滿的所有道理,啊!在這個地方我們來辨明一下,說這個六度也完全包含了,現在看文, 【「先以財捨除其匱乏,次於有情不為損惱,且忍怨害,於助他事發起精進而無厭離,依於靜慮以神通等引攝其意,若成法器次依智慧善說斷疑,令解脫故六度決定。

」】   那麼我們要幫 助別人,怎麼辦呢?第一個先以財捨幫助他能夠啊生活圓滿,啊!生活圓滿,所以,啊,平常啊!我們可以看得見,如果一天到晚忙這個生活都忙不過來,你要談修行,談什麼都不可能,現在大家忙得不得了啊!就這樣,所以古人說:「衣食足,然後知榮辱」,啊!這衣食,就是平常的生活,你的生活有了,那才可以談得到啊,所謂進德修道的事情,否則的話,忙這個都來不及,所以第一件事情要財布施,實際上呢,這個布施啊,不但是財、法、無畏、啊他的缺乏你都幫忙他,使他得到無憂無慮的生活,那麼其次呢?單單幫助不夠,因為這個有情啊,的的確確的啊要想幫助他,一定要結一個善緣,不能損惱他,次於有情不為損惱,那麼怎麼樣不損惱他呢?戒,所以戒的特質,尤其是大乘戒的特質在護持別人啊,這個不但不能損害,還要去保護他,心裡面,在我們皈依的時候,剛皈依談不到戒,他就說皈依了以後,就不能再傷害任何動物,讓任何有情,亦是就是指從這個上面特質開出來的,第三呢,且忍怨害,你不但不能傷害他,而且要耐他來的怨害,要不然的話碰到一點事情耐不住囉,那自己的煩惱都沒有辦法降伏,何況是幫助人家呢,更是談不到,那末進一步呢,你要幫助他,於助他事發起精進而無厭離,進一步幫助別人的時候,那個時候要有大精進力量,要不然先啊!噯呀!高高興興的幫助,做了一些時候啊就自己厭煩了,不要說幫助別人了,現在我們自己修學,自己做一點小事情,剛開始的時候勁很大,做做做做等一下塌掉了,到那個時候,怎麼叫你做啊!他也不願意做了,這種事情絕不可能的啊!現在我們要救濟法界一切有情,如果沒有精進力量,絕不可能,啊!實際上呢,這個精進通於一切,通於一切,那麼這裡專講,專講利他,進一步,依於靜慮以神通等引攝其意,那麼下面是定,你真正要幫助別人,那個一定要有神通,實際上呢,定真正的主要的目的,不在神通上面,啊!是智慧,但是這個地方就純粹是利他來說的話,乃是屬於所謂神通,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題目,那麼,最後,你前面的經過財施等等啊!因他沒有種善根,種善根,種了善根讓它成熟,所以若成法器,他成了法器,那麼,最後依智慧啊善說斷疑,把正確的方法告訴他,斷除錯誤的,然後呢,使他得到解脫,所以呀這六樣東西圓滿了這個利他的事業, 【「如云:『不貪及不害,耐怨事無厭,引攝善說故,利他即自利。

」】   那就是前面不貪呢,就是施,不害就是戒,耐怨事那麼就是忍,無厭就是精進,啊!然後呢?引說善說故,那這個就是啊,定慧,這樣地圓滿利他,這樣地圓滿利他,也就是圓滿地自利。

【「此二頌說修自他利,不可不依六度,」】   那是第二第三,兩個就說的很清楚,不管你自他二利也好,純粹利他也好,都必須要六度,而且只要有這六樣東西,那就圓滿,可以達成這兩個目標, 【「若於引發自他利理,獲得定解,則能殷重修習六度。

」】   現在你的目的不是要達到究竟圓滿的自他兩樣的究竟利益圓滿嗎?究竟圓滿的利益嗎?那麼,那你要想獲得這個圓滿的利益,就是這樣東西,就是這六樣東西,所以你對這個概念認識了很清楚,確定不疑了以後,那時候你就曉得,既然如此,那你全部精神自然就很認真得去修,這個廣行六度,啊!前面一定要把這個該學的內容,有一個正確認識,且確定不疑的勝解,那麼,再下面, 【「第四觀待能攝一切大乘數決定者。

」】   是啊,現在我們整個修學佛法說是自他利,那麼,這個是不是還有遺漏呢?整個的佛法的內涵,大乘是圓滿的包涵,所以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說即於大乘來說,換句話說,整個圓滿的佛法的內涵來說,它也能夠通通包涵,一無遺漏, 【「謂已得財位無所貪著,及於未得不希求故,於諸財位能不顧戀,有此則能守護學處,受戒敬戒,依情非情所生眾苦,能堪忍故不起厭患,修善所作勇悍無厭,修奢摩他無分別瑜伽,及毗缽舍那無分別瑜伽,以此六事攝盡一切能趣大乘,此由六度次第引發無須更多。

」】   那麼現在我們大乘要做些什麼事情呢?對於 任何世間的一切的三有當中,任何一樣東西啊,沒有一點點的貪著,沒有一點點的貪著,所以已得的財位,換句話說,有形的,無形的,財是有形的,位是無形的,是一種心裡上的一種狀態,說你位子,位子說不上來,但是就是這樣,啊!所以不管是那一個世間的一切的三有之內的沒有一點貪著,啊!那麼,已有的不貪著,不得到的不希求,所以能夠對於這些東西啊!毫不顧戀,你必須有這個不會被它所染著,有了這個,然後受戒的話,你就能持得住,所以有此則能守護學處,因為你啊要守這個戒,所以受了這個戒,敬重戒,了解這個戒的特質,真正要想徹底圓滿解決一切問題啊!這個對世間的染污,固然是一點都沾不上,而你的行持本身啊!必定還要有正確的業,才能夠感得圓滿的果,而這一點哪非佛制的戒不可以,只有佛才徹底圓滿的認識告訴你這樣做得這樣的果,那麼這一個佛制的戒,就是正式告訴你得到圓滿果報應學的學處,所以自然而然就受這個戒,而且恭敬這個戒,那麼,你要去,這樣去走的話,去做然後要行持,有了這個,可是啊,下面呢在生死大海當中,要經過無量生死的修習啊,要耐種種的苦,有情非情,譬如冷熱寒暖,病痛飢寒,這是啊非情所生起的,人與人之間的話,彼此的互相的逼惱,有情所生起的,啊,那麼,你一定要能夠忍耐,如果你不能忍耐的話,你一定會走錯。

哎呀!早求解脫就算啦!實在是不行,所以啊!你要善修忍耐,耐得住,不但耐得住,而且對修善法,除了外面來的加上你,還有其他的修行上的種種的辛苦,如果說沒有大精進,勇猛強悍的力量的話,矇矇茫茫,哎喲!心裡面疲厭起來了,這樣的話也不可能,所以啊!它下面要忍跟精進,那麼具足了這些條件以後,然後,繼續修啊!止,觀,這樣的話呢,才能夠把我們要學的一切圓滿,這一個也包含了大乘所應學的全部內容,不能少也不需多, 【「如云:『不樂著受用,極敬,二無厭,無分別瑜珈,諸大乘唯此。

」】   不樂著受用就是啊,不貪,布施,極敬就是戒,二無厭的話就是忍辱跟精進,能夠忍辱跟精進啊,才能夠在生死苦海當中,長夜修習這個圓滿的大乘佛法,不會厭患,不會退心,那麼最後下面兩樣東西無分別瑜珈,這個大乘的內容也就這樣囉, 【「由是因緣,欲入大乘捨棄六度,實為相違。

」】   所以我們曉得的,真正進入大乘的話,也只有這個,除了這個,那就不對,這是相違背的,既然相違背,就不能得成就。

第五, 【「依一切種道或方便數決定者。

」】   進一步說,我們大乘人要學的方法啊!所以這個就是叫一切種道,菩薩正所學的,廣學一切,然後呢,這一點來論,用這一個觀點去看, 【「謂於已得境界受用,無貪欲道或方便者,謂行惠施,由修能捨離彼貪故。

」】   是的,那我們要修學大乘的話,增上生一直在增上,然後呢!這樣才能修,假定說你這一個捨心沒有修的話,到那時候得到了境界受用啊,就不行了,你執著在上面,所以你就為它所綁,所以這一個就無貪欲道,啊,在這一個一切境界上面,你能夠善巧地利用它,然後成就生生增上,達到究竟圓滿,就是布施,啊!你能夠修捨的話,捨就是貪的正對治,啊!這個就是第一個布施波羅密。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一十卷B面   啊!這個就是第一個布施波羅密。

【「諸未得境為得彼故功用散亂,防護方便謂持淨戒,由能安住苾芻律儀,一切事業邊際散亂悉不生故。

」】   那麼進一步呢?你要想啊!慢慢的自己增上,對於你沒有得到的你要想進一步去努力的話,這個散亂當中不可以,那麼要防止散亂呢?是什麼?持戒,持戒,於平常我們啊!總是講唉呀,我心很散啊!我學定啊!那根本錯了,要曉得現在是,定,是的的確確降伏你的散亂的一個最好的一個辦法,但是如果前面沒有戒的話,你絕不可能學定,因為這個粗猛的現行當中,僅管你身體盤在那裡,坐在那裡,心裡面東想西想,忙這個忙這個,平常的時候啊!在別的地方忙啊!是的,你手腳忙的不得了,還無所謂,等到你坐下來的時候,手腳不忙啊!正好,那時空下來,讓你更加胡思亂想得厲害,胡思亂想想完了,待在那裡呼呼大睡,打起瞌睡來,這是這個不行,真正的那個時候怎麼辦呢?持戒,所以它戒的特別什麼?就是破這個煩惱的現行。

喔!你曉得這個這些東西啊!東攀緣啊!西胡思亂想啊!這個都不行,所以啊!靠這個戒,所以說持戒不在行相上,而在主要的正知見上,你有了正知見,認識了,你這個行相自然跟它相應哪,所以就依體起行啦!有行了就有儀相,這樣來的,這個相等到你內心相應了有這個行相,自然而然會達到這種狀態,當然我們要了解,剛開始的時候,外面的環境會幫助我們,所以眼不見為淨,這個是事實,所以它開始的時候啊!一直到後來,內外一定是同樣的並重,同時我們也曉得我們的心,怎麼起來的?對境而起,啊!沒有境沒有心,反過來,沒有心也沒有境,所以它兩樣東西並不忽視,但是它的重點是在內心,認識什麼是如理?什麼是非理?然後呢?在心裡上面防犯,在境界上面防犯,這個主要的什麼?是淨戒,那麼那個時候他能安住在這根本的戒律上面,能夠安住在這樣的話,所有的亂,散亂,做任何事情的散亂,都停止,止息了,所以我們這裡可以想一想,四種資糧,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這不是最好的持戒嗎?實際上,你能夠這樣做的話,當然這個散亂都拿掉了,那這個東西,真正說起來啊!都是什麼?都是屬於戒學範圍之內,你能夠這樣的很慎重,努力地防護自己心裡的散亂,那個時候你才可以談得到學定,這個我們要了解,那麼進一步呢?現在我們這裡的目的,不是說持了戒,得了定要去解脫,要利益一切眾生,要利益一切眾生要跟人來往的話,那個時候非要下面的忍辱,精進不可,這 【「不捨有情方便謂能堪忍,不厭怨害一切苦故。

」】   因為你要跟人來往的話,那一定哪要受種種的煩,世間所有的這種的麻煩,如果你沒有忍辱的力量,忍波羅密的力量的話啊!你受不了,所以那個時候啊!要來忍波羅密才能夠不捨有情,不棄捨他喔!啊但是從這個上面,你還要更進一層地精進行善的話,這個力量還不夠,所以啊! 【「增善方便謂發精進,由發精進善增長故。

」】   這個更從這個基礎上不退這個基礎,還要向前猛衝,才能夠圓滿一切菩薩所應做事,啊所以一切種智這個必定要這些條件│精進,那麼最後呢? 【「淨障方便謂後二度」】   淨除一切障,煩惱所知種種障,根本這個就靠止觀兩樣東西,止是伏,然後呢?慧是斷,所以啊! 【「靜慮伏惑,般若能淨所知障故,故六度決定。

」】   這也有這六樣東西就可以圓滿包括,不能少也不需多。

【「如云:『不貪諸境道,餘防為得散,不捨有情增,餘二能淨障。

』」】   第一個是貪,啊!這個第二個呢?防,餘防為得散,這是戒;不捨有情這是忍,增就是增善方便精進的。

下面餘二就是止跟觀。

【「又不隨已生欲塵散亂自在轉者,謂無貪施。

若先未生預遮滅者,則須尸羅,防護無義非義散亂。

惡行有情數多易遇,由此因緣退捨利他,能對治者,謂當修習有力堪忍。

淨善眾多長時修作,令增長者,要由思惟此勝利等,發起恒常猛利勇進。

暫伏煩惱,須修靜慮。

滅煩惱種及所知障,謂須般若。

此於六度,能與最大決定知解。

」】   下面又把這個再進一層的來說明一下,我們修學大乘佛法,要長時期的在生死輪迴當中,而且生生增上,得到一生比一生好的圓滿,種種的財位等等,而得到了這個能夠不被這個塵欲所轉的話,靠什麼?就是施,無貪,你雖然有種種的東西,你啊!自己一點都沒貪著,所以自己不亂,然後呢?因為你不貪,能捨,所以能夠利益別人,這個祇有布施,啊!所以叫布施波羅密。

那麼進一步呢?在這個上面你要想真正的進一步增上的話,那個時候,單單這個布施不夠啦!所以啊要能夠斷破現行,而進一步深入定慧,這個時候啊!所以要尸羅,說先未生預遮滅者,尸羅,那你心心念念曉得你該做些什麼?然後呢?你又曉得你現在怎麼樣去做你該做的事情,這個一定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佛告訴我們的。

這個叫做戒,要這樣做對的,你該去做,這樣做不對的,你不可以這樣做,做該做的,對的,那調伏你的內心,使得你的熱惱,慢慢地調伏變成清涼,使得你的縛著,變成解脫,這樣,這樣把世間動亂,毫無意義的煩惱啊!能夠一一降伏,都是啊!這個戒的功效,啊那麼平常如果我們只學自律的話,有了戒,馬上學定慧,定慧,現在不,我要廣利一切有情,那個時候廣利一切有情啊!單單這個你自己啊!雖然定了,可是跟人家來往過程當中,你如果不能忍受種種情,非情的苦的話,你沒辦法向上,你會退失,所以啊!所以能夠對治這個惡有情而不退失的,自己要有忍力,就是這個忍辱波羅密多,單單在這個基礎上面,這個基礎是防止你不退的,不是主要的力量在退那方面,真正向前,還要另外一個向上面,這個吧增上勇悍的力量,這個是精進,那麼所以啊!對這個精進啊!要有什麼呢?思惟此之勝利,說這樣的做有無比的大利益,等到你了解了這點以後,所以雖然啊!做這件事情辛苦萬分,但是你想到這個辛苦的代價啊!雖然大,可是得到的果報啊那更是不得了的果報,那個殊勝的意義啊!才能夠策發你的善法欲,才能夠策發你的勤精進,你的任何艱難都不怕,這是精進。

那麼最後到了這個程度,那個時候,最後的要把煩惱徹底地淨除,那個時候,要靠兩樣東西,定是伏,慧是滅,慧是滅,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曉得了啊!原來這也是要靠這樣,所以關於所以要學六度,必須要學六度,同時也只要學這個六度,這個的內容啊,我們在這個地方啊也說明,而且決定有這樣的認識,前面雖然是這麼隨隨便便的,好像講,實際上這個內涵我們在正式修學過程當中啊!必定要有相當正確的認識,而且這個認識要發生堅固決定的信解,然後呢?一步一步照它去做,啊!絕不動搖,這樣才能夠啊,得圓滿的果,得圓滿的果,最後, 【「觀待三學數決定者」】   真正說起來,我們整個真的要學的內容,也就這三樣東西,戒、定、慧,啊!現在我們看,這個啊六度的內容跟三學的關係。

說 【「戒學自性即是戒度」】   當然戒波羅密本身就是戒,而 【「此要有施不顧資財,乃能正受,是戒資糧。

」】   在六度當中啊!在這個波羅戒波羅密的之前有一個布施波羅密,這是為什麼啊!說你啊對一切的資財啊,要沒有一點點貪著顧戀,這樣你才能夠啊圓滿的受這個戒。

所以前面這個布施,正是為了你圓滿持戒的時候的基礎│資糧,可以說。

【「既正受已,由他罵不報罵等忍耐守護,忍是眷屬。

靜慮學,般若慧學,精進遍通三學所攝,故六度決定」 】   受了以後,平常妳如果修小乘,全部精神根本不管,修大乘偏要在這生死苦海當中長時輪轉,那個時候你要遇到種種不如理的,如果你不能忍耐的話,你這個戒啊就破了,所以啊!要由這個忍耐,忍波羅密來守護,這樣,這個戒才能夠圓滿,所以這個忍啊,是戒的眷屬,有了這個戒啊!然後呢?進一步啊!學定,定就是心學,靜慮是心學,般若是慧學,啊!就是心暫伏一切煩惱,般若是連根盡除,這個五樣東西,最後呢?精進是遍通三學所攝,要想把這個戒定慧能夠徹底究竟圓滿的做到,一定要精進,一定要精進,所以這個精進啊!遍通戒定慧三樣,故六度決定,所以也有這個六樣東西呀,能夠確定的含攝,像前面一樣, 【「如云:『依三學增上,佛正說六度,初學攝前三,後二攝後二,一通三分攝。

』」】   下面這個道理是說:從三學,戒定慧三學來看,這個三學是簡略的,然後呢?廣義的,我們把它深廣的來說,那麼這個可以開支為六,開支為六,所以前面那個布施、持戒、忍辱啊!就是包含在戒裡邊,然後呢?後面那個靜慮、般若是包含在後面,其中有一個第四精進波羅密啊,是通攝在這個整個的幾樣東西當中,所以戒定慧無不需要精進,好,那麼這個是第三,啊!第六,以三學來看,經過了前面這個六種方法的分析以後,現在我們進一步看,為什麼他要以這樣的六個層次來說明這個六度的數量決定呢?因為我們整個修學佛法過程當中,需要這樣的幾個條件,這樣的幾個層次,看看那些層次?每一個層次須要什麼條件,內容如何? 【「如是當以何等勝身,圓滿何等自他二利,安住何乘,由具幾種方便之相,修行何學,能滿能攝如是身利大乘方便,及諸學者。

當知即是六波羅密」】   現在呢?我們哪!整個的修學大乘過程當中,他說你要修學大乘,需要依靠什麼?依靠身,單單普通的身行不行?不行,所以啊!要最圓滿殊勝的身,所以這第一個以何等勝身,是殊勝的,不是普普通通的,那個要什麼?要增上生。

就是六度當中第一個決定,那麼你有了這個身要作些什麼事情呢?說啊!圓滿自他二利,圓滿自他二利,那麼這個圓滿自他二利,你修的這個在佛法裡邊屬於什麼呢?是安住大乘。

那麼這個裡邊用什麼方法呢?就是修學的所謂一切種道這個方便,學的內容就是三學,所以這兩個主要就是說,依這個身啊增上生,辦這個圓滿自他二利,啊這是屬於大乘,然後修一切種的方便,修學這個,這個什麼,就是這個六樣東西,所以這個六樣東西啊! 【「總攝菩薩一切修要大嗢柁南,乃至未得廣大定解應當思惟。

」】   關於這個道理,我們沒有認識固然不行,有了認識以後啊!還要啊產生決定不疑的勝解,這個內容非常的深遠,所以這個定解,不是浮浮泛泛的,要廣大定解,得到這個的方法是思惟,啊!那麼前面呢大概已有說明,後面再補充的, 【「又初不令超出生死,其因有二,謂貪資財及著家室,能治此者謂施及戒。

」】   平常我們所以不能超脫生死的原因有兩樣東西:一個呢?貪資財,二著家室,實際上這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不能超脫生死,一個生死的根本│家室,就是淫欲,然後呢?這個是以淫欲而增生命,得到了這個生命以後呢?繼續保持滋長這個生命是什麼?貪著資財,真正在生死當中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所以欲是生死的根本,飲食是生死的第一增上緣,就是這個,就是不能超出生死的原因,那麼現在對於這個,能對治這個的話,是施及戒,真正對上面這個問題的正對治,對症下藥的什麼呢?一個是布施,捨掉它。

還有一個戒,啊曉得你那一個該做,不該做, 【「設暫出離,不能究竟而復退墮,其因有二,謂由有情邪行眾苦長修善品而生厭離。

」】   那麼進一步說,現在你不貪著了,你能夠跳出來,跳出來了以後,要長時這樣的不使得自己退心啊!這個啊!有兩個原因,反過來說,有兩種原因哪,使得你啊!要退心,那兩種啊!說儘管你想在生死當中啊!長時去濟一切眾生,圓滿無邊的福智資糧,但是你所要救濟那個眾生啊!無量無邊的多,而他那個惡行啊!又是不但是多,而且非常的暴惡,這是第一個,你啊!忍不住,進一步呢?還要不但忍還要修種種的善品,這兩樣東西,這是你退墮的因, 【「能治此者謂忍及進。

」】   對於這兩樣東西能夠正對治的藥是什麼呢?忍辱跟精進。

【「以耐眾苦及他怨害,經無量時猶如一日」】   這個就是忍,就是忍,儘管非常長的時間,但是啊,因為你忍啊!輕輕也就過去了,輕輕也就過去了,所以雖然很長時候,你安忍在這個地方,所以很快就過去了,這個靠什麼?忍辱的力量,下面精進呢? 【「善知修習勇悍之法。

若多修練發起忍進,則能對治退墮之因極為扼要。

」】   那這個就是我們在大乘道當中,所以不能上進的最大原因,就是缺乏這個,所以啊!對於要學大乘而不退墮.這一點是最重要的關鍵。

【「非但修此菩薩諸行,即現在時修諸善行,於少艱辛忍力薄弱,於所修道無大勇悍,以是因緣初入雖多,然於中間能不退者,實不多見,皆由未修忍辱精進教授所致。

」】   好,我們不要看,說啊修這麼樣的無邊難行的菩薩廣大之心,啊不要說這個,就是眼前的那些啊!一般的修行的好事,並不太辛苦的事情,並不太辛苦的事情,如果說自己的忍辱力量不夠的話,對不起,啊!這個啊動不動啊!一點點就耐不住了,唉啊!就不行,動不動,一點點就不行,所以啊!這個時候根本就談不到,進一步就算你能夠耐得住了以後,但是啊!你沒有精進的力量啊!要向上去能夠深入的這種力量又不夠,就這樣,所以防止你退是忍,要向前衝要進,兩樣東西,因為策發這樣,所以眼前做一點小小的事情啊!都做不到,何況是要修菩薩的大行啊!因為這樣,所以啊!雖然很多人發心來,但是啊!來了以後,慢慢慢慢的,愈來愈不行.愈來愈不行,中間退掉了,所以能夠不退的人啊!實在啊!少之又少,原因在那裡呢?就是對於這個忍辱、精進這兩樣東西啊!沒有認識,沒有認真的修習,沒有認真的修習,所以我們現在這一點哪要有正確的認識,那麼更進一步,好了,第一個呢?前面這兩個東西,前面這兩個布施、持戒啊!是說能夠啊,不超出生死當中,能夠超出來,然後呢?能夠在生死當中不被他染污,靠第一個第二個,而長時候在這個地方修習靠第三第四,經過了忍辱、精進這個力量的策勵的話,你能夠不退,但是呢?說 【「又於中間雖未退轉,然有二種失壞之因,」】   這是根本問題,如果沒有解決的話,它還要壞,那兩樣呢? 【「謂心散亂不住善緣,及壞惡慧。

」】   如果你心散亂的話,這個不行,你心如果散亂,一方面不能專注做你的事情,還有一方面呢,你根本不能善巧分別世間真正的法相,所以你的見解總歸錯誤的,所以呢?更進一步還要了解這個智慧,這個智慧是破壞一切惡根本的,那麼對這兩點能夠正對治的是什麼呢? 【「對治此者,謂靜慮般若,佛說散心修念誦等無大義故。

若於內明法藏之義無簡擇慧,雖於粗顯取捨之處,亦起錯誤顛倒行故。

」】   所以你要想真正的產生大的功效,啊!那麼散心是不夠的,所以佛就告訴我們啊!說散心啊!不用說慧得不到,就普通的一般念誦等等啊!這個意義也不大,啊那麼更進一步對於真實的內涵啊!你要有能夠抉擇,了解如理非理,然後呢?如理的是取,非理的捨,這個東西一定要智慧來辨別,你如果沒有智慧的話,不要說深細的,連他普通的你都沒有能力去辨別,這個眼前我們就是這樣,我們因為缺少正知見,所以啊!正、誤之間哪實在呀不容易分辨得清楚啊!這個完全要靠智慧,下面說, 【「此依斷除所對治品能治增上數量決定。

」】   上面這個解譯,是說我們整個修學佛法,它的障礙,問題在那裏,啊那麼要想斷除這些問題,斷除這些障礙,諾!就像前面所講的六樣東西也就夠了,也就夠了。

【「依能成辨一切佛法根本扼要數決定者。

」】   最後說現在我們要修學一切佛法,圓滿修學一切佛法,它的根本,主要的根本,那麼在下面,在下面,這個我們也來看一看, 【「謂初四度是定資糧,以此四種能成不散靜慮故,依此因緣若修妙觀則能通達真實義故。

」】   我們真的要學的一切,前面已經說過了,一切都是止觀之果,啊世、出世間乃至於,當然,現在佛法包含了所有,所以前面那個布施、持戒、忍辱是定資糧,由於這個四樣東西,能夠成功達到最究竟圓滿的靜慮,那麼由這個靜慮,然後呢?才能夠修妙觀,那個由於這個妙觀智慧的觀察,才能夠通達真實義,才能夠把煩惱,所知二障作徹底解決。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十一卷A面   把煩惱、所知二障,是徹底解決。

最後 【「隨順成熟有情增上數決定者,與前所說第三義同。

」】   那麼,整個的佛法,要為了成熟一切有情,這就是世俗啊,就世俗,真正菩薩所行的目的,就成熟一切有情,那是前面六樣當中第三,第三呢?就是什麼?圓滿利他,已經說了。

【「此是聖者無著所許,如獅賢論所立而說。

」】   啊!這也特別說明後面這幾樣,那就是,那,這個相宗,無著菩薩所傳的,這樣解釋法,不管怎樣解釋,總是這六樣東西啊,不多不少,圓滿的包含所有其它的,其它的法門,戒定慧呀!二資糧呀!都沒有這個六度的廣泛,那麼圓滿,能夠包含一切,所以啊!這個。

【「對於六度引發定解,最為切要。

」】.   啊,那麼,從這個地方,我們了解了,剛開始修學的時候啊,對於這個六度啊,要策發決定不移的見解,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然後呢?我們去做,我們去做。

前面,再提醒大家一下,我們正修的時候,不是說,碰到了那一個啊,就去修,這樣做的話,不但沒有益處,結果,常常是一生善行,終成過失,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在前面四十五頁上頭,說得很清楚,很明白。

而且,到現在,我們更了解了,這不但是一生,由於自己的這個業、習性所使啊!後面會生生世世的,就害這種毛病,所以有的人,習性就是這樣,他就是,叫他做出來,做事情啊,他剛開始,非常起勁,啊!一股勁啊,比誰都大,噢,他又要這個,又要救苦眾生,又要發悲心,又要這個,然後,這個要做,那個要做,過了三天啊!沒勁了,最多,再長一點啊,維持一個月,蠻好囉。

這樣,到後來,塌在那邊,怎麼拉也拉不起來了,啊!都是這一種毛病。

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你不是急著去修,你先把你修的內涵,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然後,這認識了以後,曉得為什麼你要去修?如何修法?正確的是如何?錯誤的怎麼辨別的清楚,一切的違緣啊,也都事先啊了解,準備好了,然後一步一步上去,自然沒問題,要不然的話,都是這個樣,所以在這個地方,一而再,再而三,用種種不同的立場,用種種不同的角度,說明這一個要修學的內容。

啊!現在我們了解了,前面是為什麼?哪,我們要學的內容啊!就這個,六樣東西啊,這樣安立的。

啊!這個內容,所以數量決定。

第二呢,也順便說一下,次第決定,它這個六樣東西,不但圓滿的包含所應學的一切,而且,這個六樣東西呀,安立這樣,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有它的次第,必定是從淺到深,數量錯了,固然不行,次第顛倒了也不成,所以,它進一步說這個次第,啊! 【「第二說生起次第者,若能布施於諸資財,不顧不貪則能受戒,若具尸羅善防惡行則於怨害而能堪忍,若有忍耐不厭難行,退緣微少能發精進,若能晝夜發勤精進能發正定,心於善緣堪能安住,若心定者乃能如實通達真實。

」】   哪,這是第一個,依照我們修學的程序,怎麼樣一步一步的深入,能夠把修學的內容如理如量的生起來,有它的必要的次第,有它的一定正確的次第,那個看,你能夠布施一切你有的東西,沒有一點貪著,沒有一點顧憐,那個時候,你才受戒,要不然哪,戒是受了,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那個戒是沒有用場,不但沒有用場,反而受害,所以啊,第一個,先是能夠施,能夠施了以後,然後呢?持戒,然後呢?你能夠這樣的善巧的防護這個尸羅,種種的惡行不去犯它,那個時候啊,人家來傷害你的話,你就能夠耐得住,能夠耐得住啦,因為你能夠耐得住了,所以啊,那個時候,困難啊,你就能夠擋得住,從那個消極的擋住,更進一步啊,才能夠策發精進,否則的話,自己連小小的苦啊,都擋不住,退下來了,你還能夠進一步向前衝嗎?所以坐在那裏啊,你站都站不住,你說呀,我還向前啊!快步走,那個不可能,所以,忍,下面才是精進,能夠精進的話,那個時候啊,才能夠學大、深入的定,所以晝夜精進,才能發定,得了定以後啊,那個時候啊,這個心,能夠如你所欲的,你要怎麼,就怎麼,不會像我們一樣想,不是胡思亂想,就是昏沉瞌睡,這樣的話,你那個心能夠很凝聚,很深細,集中起來,才能夠啊,深觀一切世間的法相,那個時候,才能夠如實通達這個真實的道理,這樣,所以這個生起必然的次第。

說到這裏,隨便提一下,一個小事情,這是因為我們常常啊,會誤解的,說學定,學定,這個定啊!現在,我們不必從理論上去講,我們從另外一點,看看我們古代大祖師們,啊!那個禪宗大祖師們,你們看看那境界啊,哇!那真是,我現在有很多人學定了,為什麼要學定?如何學定?定從那裏學?都不知道,看見別人家兩個腿一盤,坐在那裏,他一個開頭,也去學個不倒單,啊!真是啊!然後呢?人是不倒下來了,一坐在那地方,呼呼大睡,然後呢?到了晚上嘛,不睡,然後呢?白天嘛,提不起精神來,做那個,眼睛半開不閉,做那個,眼睛半開不閉,真是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的的確確的,哦!你們看看那個祖師的傳記上面,他這個真正精進的時候啊!他是有這個精神,然後到那個累得實在不得了啦,剛開始的時候,是疲倦,疲倦了,他下去,睜睜眼睛,再不行了,下來,跑一轉,再不行了,用冷水沖沖面孔,再不行了……他是這樣的全部精神提起來,他不在形相上的兩腳盤在這裏,而精神上面,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裏,他有任何的艱苦,決定咬緊牙關,要堅持下去,所以,你沒有大精進的力量,絕無可能啊!現在,我們說,啊!哎呀!要學個般舟三昧啊!那不簡單啊!那很不簡單,現在,我們常常這樣的,我以前看見了以後說,哦,這個般舟三昧,我也想學啊!幸好沒有去做,那個時候,我還準備好了以後,拿了關房裡面去弄,結果啊!幸好事前有人告訴我,我還是先不聽,但是他雖然不聽啊!他那個話,可落在我耳朵裡面了,我這就忙了一天,忙好了,環境弄好了,第二天哪,就跑了一下,自己啊!發現啊!不行!不行!想想那個善知識的話,沒有錯啊!以後,我自己也遇見過這樣事情,後來,那個時候,在紐約,那有一個同學,他也想學,他倒沒有學般舟三昧啊!他來了以後啊!他先想學定,或者學什麼,我告訴他,你不要在那邊忙了,慢慢的來,他心裡看看非常著急,我說,好吧!既然,你這樣想,你試試看吧!那是在鄉下,那個地方,很寬敞啊!哦!有一百英畝大,那一個大房子,幾十間,總共兩三個人住啊!那個!那個地方,有一個相當大的一個佛堂,那個佛堂比我們這個房間這麼大,我說:那你這樣,告訴你一個方法,你也不必限定你啊!一定怎麼樣,就是你告訴自己,今天除了吃飯以外,因為這裏邊,大小便都可以在裏頭啦,你今天一天不要出來,不要跟人家講話,那怕你睡覺,你睡睡看,結果,在那裏弄了一天,第二天跑得來就不要了不要去了,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哦!他沒有精進的力量的話,絕無可能,現在我們啊,一點都不懂,就想這樣,想這樣的話,那的的確確是很有趣的事情,也 可以說啊,這告訴我們哪,你要想這樣的如理生起,它一定有它的量質在裡頭,這一點,我們必定要知道,那麼這前面所生起的必然的情況,下面來講 【「勝劣的次第者。

」】   那一個比較深細?那一個比較粗淺? 【「前前微劣,後後殊勝。

」】   啊,前面那個比起後面那個,有這樣勝劣的差別。

【「粗細次第者,前較後者易轉易作,故相粗顯。

」】   這個很明白,前面這個布施,那個比較容易,啊,定,這個東西的話,你看是看不出來,但是啊!這個東西啊!越向後面的話,越細、越難。

【「後較前者難轉難作,各較自前故為微細。

」】   它每一個向後的,每一個比前面的要來的深細,要來的難作,所以,一作的時候,一定是啊!容易的先做到了,粗淺的做了,你才能夠一步一步的進入深細的、難作的,這個一定的次第。

【「莊嚴經論云:『依前而生後,安住勝劣故,粗顯微細故,說如是次第。

」】   哪,這一個六度,不但是它內容包含無遺,而且,這個次第的必然性,也是這樣的,也是這樣的,不管,從它的生起來說,不管它的勝劣來說,不管它的粗細來說,必然都是這樣的次第,所以十方一切諸佛,無不是這樣說,這樣行啊!這樣修證,那麼,前面那個,大概的說完了,說完了以後,我們再重新溫習一下啊!在修學之前,不要先莽莽撞撞的,我要修什麼?必定要先了解,你為什麼要修學?啊!然後呢?為了這個原因,要修學些什麼?修學的內容是如何?一定要把握得住每一樣東西,你如果說,並不了解,為什麼修學,你根本後面沒有,像一個無頭的蒼蠅一樣 ,不曉得你自己為什麼,糊塗蛋一個,世間的事情都做不成,何況是修學佛法?所以哦,確定把握得住,那麼,為了你要這一個目的所以你來修,那麼說啊,現在我說要脫苦,從那個時候啊,你進一步啊,才能夠去找脫苦的內容,脫苦的方法,以及苦是什麼?這些觀念哪,每一個地方前面已經說得清清楚楚,一步一步的深入,一步一步的增上,所以,關於這些東西啊!先必定要在理論上面有正確的認識,然後呢?把這個正確的認識啊,產生堅固的定解,然後呢?在那個時候,發猛利的誓願,依次修行,對我們現在來說,都是由於宿生的善根,所以啟發了,宿生的善根,雖然有,可是,前面所說的,這真實的內涵,卻不清楚,不明白,所以,要趁著我們這個善根剛啟發的時候,先把這個正確的內容,把握住了,然後呢?你有了這正確的認識,照著這個正確的認識走進去的話,那個才有把握,要不然的話,跑!跑!跑!跑!過了一些時候啊,自己的善根消失掉了,然後呢?要想做的內容,也做不到,啊,徬徨不已,好了,或者是退,或者是爛,這是非常可惜。

那麼,現在經過上面的一層一層,依著層次的說明,深入啊,前面發了心啊,發了心以後,然後呢?應該學習什麼?學的內容當中又分成那幾個?所謂普通一般的顯教大乘,以及金剛乘,啊,那麼金剛乘當中,應該學的內容等等啊,這每一個層次跟著這樣的次第來,最後呢?歸結到……到這裏,我們才說啊,為什麼,我們必須要學六度啊,這樣,那麼,以及六度的次第都了解了,才正式的開始,告訴我們六度的內容是什麼?如何學法?看看,所以這個,本論真正的構架的完整次第的必然性,有這樣的嚴密法,有這樣的嚴密法,我們能夠,照著這個次第,每一步,無差缺的,能夠這樣上來的話,必然產生圓滿的結果,因為,因地當中,啊,一點不遺漏,一點不錯誤,既正確,又圓滿,根本因、圓滿因都沒有一點遺漏,然後,你只要有了正確的認識,如理如量的去學,自然會達到圓滿的結果,否則的話呢,你雖然一番好心,匆匆忙忙的去做,做出來的結果啊,總歸有問題,好的呢?忙了半天啊,叫功虧一簣,啊,做到最後了,乃至於耶,就差了一點點,差的啊,是掛一漏萬,差的,你說啊!才摸到一點點,摸到一點邊,啊!賸下來的什麼都沒有,他以為做的很得意,空忙一生。

至於說,不得其門而入,在外面轉的,那更不曉得是多多少少?到現在這裏為止,我們可以比一下,就了解,啊!差別何在?平常我們說,動不動說,發菩提心,動不動說六度萬行,到現在為止,我們才曉得啊!文字上面了解,是菩提心的內容是什麼?那個時候,才有個膚淺的認識,至於說,六度的正確的內容,到現在,才開始說,現在啊,才談得到,說可以告訴你六度啦!我們能夠這樣去做的話,掛一漏萬固然是必定避免,功虧一簣啊,也不會發生,自然而然哪,因圓,果滿,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第三學此次第分二。

」】   這個時候,它下面還說。

【「初於總行學習道理,二、特於後二波羅密多學習道理。

」】   那麼我們正式開始學習這個六波羅密多了,那它還要分成二個部份,第一個呢,總的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而後面禪定、智慧,要特別說明,為什麼?因為整個的佛法,最後的結果,也可以說,總括起來,無不都是止、觀,兩樣東西所獲得,所以,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啊,那是後面兩樣的資糧,所以,它那個基礎說明了,有了這個資糧,正式開始學的時候啊,最後的這個,最重要的內容,還要特別詳細說明,所以,這是為什麼,總學以及特別對以後兩個波羅密多要深細講的道理,所以,了解了這裡啊,我們大概就不會再犯以前的毛病,動不動,哎呀,我啊,要學一個定啊,等等啊,這種毛病啊,就不會犯了,不要說學定啊!乃至於啊,至少,最起碼的時候,哇隨便皈一個依啊,都可能要,要慢慢的啊,了解了才好。

咦!昨天有幾位同修上來討論,他已經啊,學了佛法很長一段時候,以他的學歷,是在這裏唸最好的學校,啊!最完整的課程,結果呢?接觸佛法,也很多年,結果,由於這一次,以前當然,他宿生的善根,他能夠努力的去做,說:哎呀!我現在啊,才知道啊,什麼叫皈依啊,我現在啊,才知道啊,怎麼要去皈依。

呶,這千真萬確的事實,那個時候,自然而然啊,你懂得了,去皈依的話,像經上告訴我們,皈依福有色,就是假定皈依了以後,那一個得到的福,可以衡量,可以看得見的話,拿三界容器來衡量,都沒辦法衡量,因為,經過這樣的認真,圓滿,次第、數量的學習,他正確了解內容,了解內容,照著去做,當然,他的果報,你可以圓滿得到啊,這是一個很清楚明白的一個道理。

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初中分二。

」】   啊,這個又分成共,總學道理。

【「一個是學習六度熟自佛法,學習四攝熟他有情。

」】   自他二利嘛,啊,分兩部份,那麼先求自利部份。

【「初中分六。

」】分六部份,學習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道理。

」】   那麼,現在呢六樣東西,一一的來說,先第一個講布施,這個布施當中啊!初就是布施波羅密。

【「一布施度性。

」】   啊!布施波羅密的特質。

【「二轉趣發起布施方便。

」】   了解了這個特質,怎麼樣才能夠啊!啟發你修的方法,你要了解了這個,然後照著這個方法去修的話,那麼就可以了,然後呢,就布施的時候,它還有不同,所以。

【「三布施的差別。

」】.   最後。

【「四此等略義。

」】   啊,把它綱要的說明一下,這樣。

【「今初。

」】   換句話說,現在說,布施波羅密的特質,自性是什麼? 【「菩薩地云,『云何施自性,謂諸菩薩不顧自身一切資具,所有無貪俱生之思,及此所發能捨施物身語二業。

』」】   布施是什麼?它的自性,它的自體、特質是什麼?這樣,是說一切菩薩,學習大乘行者,能夠啊,不顧自身一切資具,不但外面的一切,外面的財,乃至於自身,所有的內外一切,這些東西啊,無貪具生之思,說這個是一種思心所,最主要的啊,這個思心所跟什麼無貪相應的,沒有自己一點點顧戀,不為一點點自己,這一種,及此,能及此所發能捨施物身語二業,就從這個上面,然後,把自己的內身,乃至於滋養這身體的一切的財物等等啊,透過身語而施捨給別人,這樣,所以這個才是布施的自性。

【「謂善捨思,及此發起身語諸業。

」】   那就是說,施這個施是什麼?以前,我們是處處地方愛、取相應的這一種行,現在呢?恰恰相反,是由於善法欲的策勵啊,是送給別人、捨給別人,由於這樣的思心所 而發起的身業、語業,以前,想盡辦法,把別人的變成自己,現在呢?想種種辦法,把自己所有的送給別人,使人家得到好處,這個啊,這一種業。

【「圓滿布施波羅密多,不待於他捨所施物,捐除眾生所有貧窮。

」】   那麼,下面特別說這一個概念,我們要了解,所謂布施波羅密多,波羅密多啊,就叫到彼岸,換句話說,究竟圓滿的時候,我們從生死苦海這邊,到超越這個生死苦海的彼岸,安樂之處,什麼是圓滿呢?什麼是布施波羅密的圓滿呢?不是說,那些人哪,一個一個都由於你的布施而不貧窮,不是的,不是的,所以,它不待於他捨所施物,不是說,看別人,別人怎麼講呀,耶,都是窮人,因為你去幫忙,幫了他啊,他啊,都富樂、安樂,不是從這個上面,不是從這個上面看的。

【「若不爾者,現有眾多貧乏眾生,過去諸佛所行布施,當非究竟。

」】   下面印證,為什麼說?不從外面的這一些眾生來看,假定是說,從外面的眾生來看的話,過去的每一個佛,都行布施,都圓滿,所以假定布施一定要等到外面的眾生都得到富樂,才圓滿的話,那麼,現在這個時候,那個就應該沒有不富樂的眾生,啊,所有的眾生,都絕不會再貧乏,但是現在還是有這麼多貧乏的眾生在,而佛陀的布施圓滿了。

所以,這個道理說明了,真正的布施的圓滿,不從外面的境況來看的。

【「是故身語非為主要,唯心為主。

」】   身語本身啊,就是從行為上面,幫助別人,而這個布施的圓滿指什麼?指你的內心,不過,這個內心啊,我們到現在漸漸了解了,不是前面說的空話,啊,我心裡好,就好了,絕對不是,有它一定的質,有它定的量,這個自己檢查,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絕對啊,騙不了自己,騙不了人更騙不了因果,這我們了解的。

【「謂自所有身財善根,一切慳執皆悉破除至心施他。

」】   是說,布施圓滿的時候,是以內心為主的,那個內心怎麼樣呢?對於我們自己所有的任何東西,外面是一切財物,裏邊是我們身根,乃至於種種所修的善,任何一樣東西,沒有一點點捨不得,沒有一點點執著之心,徹底的破除,而一心一意,至心的統統送給別人,統統送給別人,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不簡單哦,啊,真不簡單,我已經有好幾,遇見好幾位啊同修們,啊,說,這個大悲啊,不容易生起啊,咦,難得的這一些同修,居然他能夠生起,所以,他的的確確心心念念啊,是為了幫別人,可是等到你這個心念,一生起來了以後啊,下面就問題來了,真正要你送給別人的時候啊,哦,那個時候有困難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十一卷B面   為什麼呀?啊!你所執著的財物啊,到那時候,雖然你想呀,送給別人,心裡覺得,嗯,有一點不大味道,乃至於你身上受點苦惱的話,哇!到那時候,要捨那個頭目腦髓啊,這個又不行,是啊,平常比如說,我們做任何事情,拜佛,總覺得,為什麼?供養,為什麼?啊,說這樣的有福報,事實上,你內心的深處還是有福報,所以平常說:唉喲!這很有修行哦!你就去供養他,為什麼有修行才供養他啊?然後呢,這個是啊三寶,你才去供養他,一個窮人來要的話,我們不一定願意給他,為什麼?說穿了,也就是,你做了這個,你可以得到回報,所以,它現在布施的善根,換句話說,布施完了以後,得到那個福報,它也不是我要的,也送給別人,那既然這樣的話,你管他那一個,只要對人家有利嘛,你樣樣都送,啊,固然是他這個佛,我也供養他,他這個窮人,我也一樣供養他呀!這是為了他呀,所以,這個地方啊,要了解啊,說對自己所有的身、財、根、善,沒有一樣東西,有一點點捨不得的心,要至心徹底的破除慳貪,而且,從內心深處的,要送給人家。

【「又非唯此,即諸捨報亦施有情。

」】   你布施以後,一定有功德,對不起,這個功德,也同樣的布施,自己沒有一點點貪著。

【「由修此心到極圓滿,即滿布施波羅蜜多故。

」】   到圓滿的時候,那是圓滿布施波羅密多的時候,那個才是真正的圓滿,所以啊,所謂布施波羅密多,到那個時候,真是所以啊,三輪空了,不過,要這個三輪空,我們現在了解了,這是達到布施圓滿的時候的境相,不是一句空話,現在,我們不了解這因果的必然性,剛開頭下腳第一步,就說:哎呀!有相布施沒有用啊,你要三輪空啊!結果啊,固然,這是句最好的話,可是你沒有方便,不曉得因地上如何下手去努力的話,這句空,這句話,就變成一句空話,啊,我們因地當中,必定要怎麼樣,步步的走對,才能夠達到真正三輪空的,圓滿這個的境相,這前面已經一再說明,這地方也大家提醒自己一下。

【「如入行論云.『若除眾生貧,是施到彼岸,現有貧眾生,昔佛如何度。

一切有及果,心與諸眾生,說名為施度,以是施即心。

』」】   入行論上面,就提出來了,說,假定說,你為了啊,要解救一切眾生的苦惱、貧乏,所以要布施,這個叫布施圓滿的話,請問,現在有這麼多窮苦的眾生,在那個世間,那以前那些佛,做些什麼呀?他以前,那一些佛,不是要度他們嗎?結果呢?這麼多窮苦的眾生,還在這裏呀!嗯,下面告訴我們說,不是的呀!布施圓滿是什麼?是指一切有,你所有的一切啊,以及你所經過了布施的一切的果報,你那個心裡邊啊,沒有一點貪著,都捨給一切有情,這個叫做布施波羅密,或叫施度,所以,這個地方說的布施波羅密,就是你的心相,達到這樣的究竟圓滿的狀態,這個是我們要了解,說布施的自性是什麼。

【「故修布施波羅密多,現無財物可施於他,當由多門引發捨心漸令增長。

」】   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現在就算我們沒有東西,可以送給別人,那個時候啊,我們照樣可修,為什麼?修的心嘛,所以,你處處地方,使得自己的捨心增長,捨心增長,這個地方,我說一個小小的故事,平常啊,我們在家人,固然,在家人本身,就是只為自己忙,這個我們也不必談,應該的,現在說了,出了家,乃至於說大乘說利人,請看,現在我們出了家,跑到廟宇來,不要說利人啊,我們說供佛,佛殿上面啊,大家肯捨棄自己時間啊,好好的,把那個佛,伺候一下的,有幾個人,碰到嘛自己,自己的事情哦,弄得乾乾淨淨,啊,公家的事情啊,不一定,所以啊我當年哪,的的確確剛出家的時候啊我始終感念我的老師,他告訴我說,私財如土,公財如命,對自己的東西啊,像土一樣,公家的東西啊,像命一樣,這一句話,在別人嘴裡也聽見,雖然少,但是還聽得見,可是從他嘴巴裡聽見了,產生了絕大的力量,咦,我發現,他是在那兒去做,所以,我們剛去的時候,他也人少,有的時候,自己也來忙,唉喲,他做常住的事情,做的很起勁,可是,他跑到他房間裡面啊,他髒得不得了,我有的時候,去幫他忙,啊,不要!這個我自己來的,那個時候問他,你別的地方都弄得乾淨,這地方骯髒,哪有時間啊!一點都沒錯!他實在用功得不得了,他房間裡面,弄得這得這麼髒,他不管,可是外面的事情啊,哦,他做起來,是非常認真,這一種地方啊,所以,我真正覺得那個善知識的重要,他不是個道理,他處處地方,會使得你策發你,比如昨天來說啊,我在那兒啊, 在洗澡間裡面哪,啊,正在洗腳,旁邊有一個同學弄弄,哎呀!這煤氣沒有了,就這樣,他就是講話,馬上有個同學出來,他正在忙啊,出來就問,沒有了,啊,來幫忙,我聽了真感動,這真善知識,跑到這裡來,因為太多地方啊,反正,別人的事情,我自己要忙,我自己的看書要緊,管他,管他幹什麼!所以,我隨便一提,提這種事情啊,說是,為什麼要提呢?就是我們現在學這道理啊,不要把它看成一個道理,總要把這個道理啊,認識道理所指的是什麼?就是我們內心,心裡的形相,總要不斷的在那個內心當中,去改善它去,改善它去,所以,我們的晚自習啊,為什麼要講,講了凡四訓?這一類的書,這你們漸漸就了解了,昨天晚上,我們剛做到,哪,它的的確確,不管啊,事情大小,只要對人有利,他總歸努力去做,就算做不到,心裡也要圓滿,哎呀!我也要去做,我怎麼做不到,而這個東西必定要靠什麼?靠如理的認識,然後呢?作意的對治,否則的話,你不知不覺的習慣,總覺得現在太多的人哪,都是這樣,哦,來修行囉,所以,他自己啊,說不定很認真,早上幾點鐘起來,然後呢?要唸多少卷經?要拜多少拜,唉別的事情,誰都不管,啊,然後呢?自己好像覺得修了行了,該人家送給你吃的,他為什麼自己不修行,要送給你吃啊,就送給你吃了,你就是這樣,什麼事情都不管了,這個就叫修行啊,我當年我也犯這個毛病啊,總覺得人家送給我吃是應該的那樣,人家還要向你磕頭,人家是好像求他的福,現在我了解,錯了,不是這樣,尤其是學大乘佛法,的的確確不是這樣,這種道理啊,我們首先要認識,認識了以後,還要自己啊,作意辨別,那個時候,你才慢慢,慢慢的,真正的,能夠碰得見大乘的邊,然後呢?不要停在這裏,步步上昇,所以,如果,我們能夠起心動念,隨時這樣的話,那才能夠相應,不要說,哎喲!我在這兒修行,我一天拜幾拜,拜多少佛,啊,我能夠看多少經,所以,古德告訴我們,你呀!看了很多經啊,不解它的意思,解它的意思,不照著它去做的話,不對,也沒有多大的意義,所以,在這地方說,哪,現在我們修,前面是總說,啊,總說的時候,是你要學這個東西啊,就算你沒財物,那時,內心當中,要告訴自己,對啊,我一定要去做到它,我一定要去做到它,任何一方面,都要策發這個心,千萬不要打退堂鼓,下面。

【「第二者。

」】   第二是什麼呢?轉趣發起布施的方便,咦,現在我們曉得要布施,曉得布施的特質是什麼?但是呢?策發我們布施,它還有一定的一個正確的方法,有了這個方法,才能夠啊,有一種照著這個方法修學,會產生一種力量,所以,不斷的會推動你,要這樣去做,要這樣去做,才能夠對治,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啊,自己停在那裏,只管自己,啊,沒有這個後面推動你做的力量的話,你這個習性改不過來,儘管說布施,要布施嘴巴上面講,講了半天,坐在這地方的話,哦,要忙輪到你的話,趕快縮在後頭,然後呢?讓人家找不到,這個心情,自然而然,你不一定想耶,它就會到那地方啊,毛病又現起來了,好事在這地方的話,哦,耳朵豎得很大,唉喲,不要人家來,不要人家來,通知你,你總歸跑得第一個,所以,他在這個地方啊,進一步告訴我們,怎麼樣有一個正確的方法,來策發我們,推動我們,去做這一件事情,所以,這個是進一步講的。

【「唯盡破除身財慳吝,猶非布施波羅密多,慳是貪分,小乘羅漢并其種子無餘斷故,故非為除慳執施障,須由至心發心施他一切所有。

」】   這個才是,不僅僅是你對自己本身,以及你所有的資財等等的捨不得、慳、吝,這兩樣東西啊,就說你自己有的東西捨不得,啊,說你能夠把自己的這些東西捨不得,統統不在乎,啊,我根本不在乎,這個還不是,為什麼呀?因為這個慳,自己捨不得啊,那個是啊,貪煩惱,貪分所攝,用不著大乘啊,大乘裡邊去講,小乘這個阿羅漢啊,都能夠把這個貪現行、種子都斷除,都斷除,所以,單單除掉這個慳吝,這一件事情啊,啊,這個障礙拿掉,不是布施波羅密多,還要什麼?還要啊,至心發起,說你一心一意啊,要布施別人,一切所有,你自己所有的一切,要送給別人,這個才是,這個才是,所以,你先要認得,哪,內心的心裡行相是什麼,那麼怎樣才能夠產生這樣的一種力量呢? 【「此須修習攝持過患,惠施勝利,故當宣說。

」】   那個地方啊,有一樣方便啊,先要好好的學,說你呀,攝持,自己有了這麼多東西啊,有多大的害處啊,平常啊,我們總是這個也捨不得,那個也捨不得,自己有的捨不得,沒有的,還要去貪著,想辦法弄得來,現在他告訴我們,呀!這個東西呀,種種的禍患,不曉得有多少害處,不但是這個害處,還要進一步告訴你,現在送給別人,以後的話,唉,有多大的利,當你了解了這一點,心裡上面,的的確確升起來之後,你有了這個東西的害處,送給別人的好處的話,那時候,你才肯努力去做,就像平常我們自己一向經驗到的,好東西,哎呀,叫你捨啊,就捨不得,看見別人的羨慕,反過來,壞東西啊,叫你盛啊,你也不願意盛,誰都不願意,把那個髒東西,乃至於大糞擺在自己的房間裡面,就有一點點,你忍不住,一定想盡辦法,把它清除出去,為什麼?因為這種東西擺在這裡有種種的過失,種種的麻煩,然後把它清除出去了以後呀,啊,有大好處,他現在也是這樣,方便善巧,的的確確是重要極了,他現在就告訴我們這個。

【「月燈經云.」】   啊,那個時候,你才能夠做得到,否則的話呢?儘管嘴巴上面講,懂得了道理,可是心裡面啊,始終背著無始的習氣啊,就在那個地方,哎呀,這樣,我們不要說這個布施吧,比如說,平常我們哪,小乘,不要說小乘,實際上呢?是三乘的共基,啊,三乘的共基,不過呢?小乘特別重視,真正說起來啊,要上去的話,這個基礎一定要的,剛開始叫五停心觀,為什麼要修五停心觀呢?就是因為我們一向無始以來的散亂、惡習,這心裡邊,隨煩惱轉的形相非常粗猛,如果說,你那個粗猛的煩惱,沒有啊,把它降伏的話,沒有辦法深細的進入,那麼,那個粗猛的煩惱,有不同的人哪,不同的根性哪,現出來的形相不一樣,有很多人貪特別煩惱,貪特別重,有很多人,嗔特別重,所以,貪、嗔、癡、慢、疑,這力量非常強,那怎麼辦呢?他修貪的眾生,修不淨觀,那個貪有幾種,比如說,對身體的執著,那麼,怎麼修法?對於男女、飲食的執著怎麼修法?它一定的,對於這個男女,飲食的執著,修不淨觀,平常你看見這個東西,好的不得了,美的不得了,哎呀,種種好處,修這個大不淨觀以後啊,那個你一向歡喜的東西啊,就變得醜惡不堪,他不是個道理,不是個道理,他有一套完整的修法,等到你如理如量修起來了以後啊,不管是你一向男女上面的,或者是飲食上面的,你一看見啊,那個時候啊,又臭又髒,不但是你心裡上面的感受,乃至於你鼻子上面聞到,心裡面反胃,你要吐啊,受不了,會這樣啊,這千真萬確的,所以啊,它就告訴我們哪,攝持的過患,你要幹什麼?要修習這個東西,這個要修的哦,不是空講,然後呢?還要把它清除出去,你把它排開掉了以後,哎呀,渾身清涼,現在這個地方,勝利遠超過前面所說的,同樣的,過患是遠比前面所說的來的大,你如果對這一個,先能夠修習的話,它有一股非常強有的力量啊,自然而然,會叫您去布施,那個時候啊,那個無始以來的習性,慳貪等等擋不住你了,所以,在正修之前,又告訴我們哪,你怎麼樣能夠發起布施,他有一個正確的方法,就這個經上面怎麼說啊。

【「此腐爛色身,命亦動無主,如夢如幻化。

愚夫由貪此,造極重惡業,而隨罪惡轉,不智被死乘,當往那洛迦。

」】   先引經上面,然後下面解說。

【「說此身不清淨。

」】   哎呀,髒得啊,非常的髒啊,而且這個。

【「命動搖如懸岩水。

」】   啊,這個命無常迅速啊,剎那剎那在那裏啊,而這個生命,都什麼? 【「隨業自在,無我主宰,觀其虛妄猶如夢滅除貪著。

」】   我們根本沒有辦法主宰他啊,我們總覺得,我!我!我!完全錯了啊,完全被業啊,說你了解了這個,深入的觀察,曉得他完全是虛妄的欺誑啊,就像夢當中啊,就像如幻如化的啊,你了解了這個業,無主的,根本沒有你在,而這個東西又這麼無常迅速,而第三又這麼不清淨,骯髒啊,又造種種的惡業,這樣的你了解了,你就對他沒有什麼貪著了,啊,沒有什麼貪著了,反過來,如果說。

【「貪若未除則隨貪轉。

」】   你不能把這個貪除掉的話,你就跟著他轉,這個貪,這個東西前面說過,實際上呢,我們自己也了解,永無滿足之時,不但沒有滿足,而且是越貪越烈,越貪越厲害,平常,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很多小事情,第一次,你看見了,也不覺得什麼啊,隨便一下,比如說,吃一點隨便東西吧,平常,我們咖啡啊,乃至於普通的酒啊,很多嗜好,剛開始的時候,不覺得非吃不可耶,你隨便吃吃,到後來,覺得慢 慢的上了癮,到後來越吃,你越吃,到後來是越厲害,如果,它沒副作用,產生痛苦的話,你,我們根本擋不住它,這個貪的特別的,所以啊,由於這樣,不但永遠沒滿足,反而不斷地加深,而加深的結果啊!造極大的惡行,造了惡行啊,得到一點眼前的小好處啊,將來受絕大的苦果啊!所以啊。

【「造大惡行,而往惡趣。

」】   啊,這樣的嚴重法,我們對這個道理啊,要努力的了解,認真的修習,如果說了解,修習了,那個時候,才能夠說對治,下面另外一個經。

【「修無邊陀羅尼經云,諸有情鬥諍,根本為攝持,故於境斷愛,斷愛得總持。

」】   我們三界之內,一切有情的真正的爭吵的根本,在什麼地方?就是貪著,捨不得,所以啊,你對於所貪愛的境界啊,了解了真實狀態,知道它的過患,斷除的殊勝利益,照著它如法的修習,斷除它的這個無明相應的貪愛的話,那麼,那個時候得總持,總持就是啊,持一切法,對了。

【「集學論云,『如是我身心,一一剎那滅,若以無常身,垢穢常流注,得常淨菩提,豈非獲無價啊。

』」】   平常我們啊,對那個身心不瞭解啊,所以,貪著,難捨啊?現在,我正確的了解,這個東西啊,是一無可取,既是不淨,又是動搖無常,而且也作不了主,反而是為貪它而造種種惡業啊,這樣,這個是一切罪垢髒垢啊,聚集之處,依止在這地方啊,流轉當中,這它有一個好處啊,唯一的好處是什麼?耶,修習佛法,還要非此莫屬,就這樣,非此莫屬,所以,我們現在了解了,啊,那好啊,就把這個身心,以前一直顛倒的身心,轉過來了以後,修學的話,耶,也就可以得到無常消滅,不僅消滅,最主要的原因,與愚癡、迷惑解決,所以啊,常淨菩提,常淨菩提,所以啊,苦、空、無常啊,變成常、樂、我、淨,豈不是獲得無價之寶嗎?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大大的認識,深刻的策勵自己啊,猛省回頭。

【「本生論云,無我易壞無堅身,眾苦無恩恆不淨,此身若能饒利他,不生歡喜非聰叡。

」】   耶,本生論上面告訴我們,我們現在,說這個我,說這個身體啊,什麼?這個身體什麼?叫做壞聚見,或者叫有身見,啊,或者叫我身見,我見等等,我所見等等,有,真的有嗎?沒有啊,沒有啊,這個是不堅實的,容易壞的,無常迅速,剎那剎那消滅,不但如此啊,而且是眾苦的根本,眾苦所依,不但是眾苦的根本,眾苦所依,而且造種種苦,而且永遠在苦海當中輪轉,都是這個,這種東西,實在對我們一點好處都沒有,而且是這麼髒,為什麼原因哪?你把它看錯了,看錯了,假定我現在正確的了解,覺悟了,能夠利用他來幫忙別人的話,咦,自他俱利啊,所以,居然把上面這樣一無可取的這一個虛假的東西,能夠透過正確的方法,利益別人,結果,自他俱利的話,啊,這個何等好的事情啊!所以啊,聰明有智慧的人啊,都非常高興歡喜的做這個事情,反之,愚癡的人,對這個事情,就不了解了,所以說不生歡喜啊,這個非聰叡。

【「雖勤守護無堅實身,然定須捨。

」】   哪,這個很明白,啊,不管你怎麼努力,實際上,我們世間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一天到晚,忙的就是忙這個東西,哎喲!這個身體啊!要錢財積聚,衣食住行,無非忙這個東西,現在,我們講種種的飲食,種種的口味,種種的什麼啊,然後呢?衣、食、住、行、安樂啊,無非是為這個,但是啊,對不起!不管你怎麼努力啊,這個身體,本身啊,並不堅實啊,它最後啊,一定還要捨掉它,你忙了它半天,它到那時候不理你,反倒是,你忙了半天啊,它就是把你送到地獄裡面去,真划不來啊,現在,我們了解了。

【「若思施他能辦眾多自他義利。

」】   假定,你現在反過來,不為自己忙,趁現在這個,得到暇滿人身的時候,努力,像佛所說的,把一切啊,能夠幫助他們,送給他們的話,一切的好處,自己的、別人的,都得到了。

【「未能如是淨修其心,當自思擇我誠愚癡,故當發心施他身等。

」】   而現在,我們對於這個道理啊,居然不懂,或者懂得了以後,居然不能好好的修,修習了,而居然沒有產生清淨的形相,什麼叫清淨的形相,換句話說,經過這樣修習以後啊,你心裡面,再也找不到一點點為自利的,一天到晚,只為別人忙,那個時候,利他自性,清淨了,而現在假定說,我沒有做到這樣的話,想想看,唉,我這個人真是愚癡,真是愚癡極了,這個才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應該策勵的,就像一個大糞一樣,明明是這麼髒,這麼臭啊,又拼命拿出去,不可以啊,你還寶貝的要命,唉喲,把它保護起來,放在你這個房間裡面,這樣去弄,沾到那裡啊,就害到那裏啊,所以啊,故當發心施他身,所以啊,那個時候,內心當中,就策發了,要送給別人,要送給別人,這第一件事情,就是這個,你有了這個,然後呢?慢慢慢慢去做,這才是。

【「入行論云.『捨一切涅槃,我心修滅度,一切終等捨,施諸有為勝。

』」】   說,上面這些東西啊,對不起,無堅實,你本來怎麼弄它,它都沒有用,都要捨你而去,現在呢?我懂得了,啊把那些東西啊,一切統統捨掉,然後呢?我能安住在這個上面,這何等好呀!這何等好啊!所以啊,一切終等捨,你了解了,樣樣東西,一股腦兒的,唉!心裡面什麼都排開它,所有的世間的,這些一切有為的,都送出去,這個才是真正對的,才是真正殊勝的,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哪,我們要修學布施的殊勝的利益,了解了。

【「攝波羅密多論云,『資財無常現可見,若能任運起大悲,當知布施極順理。

』」】   這上面啊,經、論多方面的,告訴我們的道理。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十二卷A面   上面那經論多方面的告訴我們的道理,啊我們也多方面的每一個地方去聽聞思惟,你如果能夠抓到一個跟你相應的,馬上從這個地方深入,把它堅固起來,然後呢其他的地方也從多門的多門的,以這個已經產生堅固形相的或者升起形相的為主,其他的一一緊跟著來思惟,觀察,產生哪這個有力的如理的布施之心,所以它前面用這麼多經論來說,下面又引這個啊論上面說,說我們眼前那些周圍很多東西啊這是無常的啊!難可保住的!不要講道理,很明白很清楚就擺在這地方,太清楚,太明白了,啊你誰曉得有什麼變化?啊不要說三年五年以後不知道,今天突然之間一個小小的風暴,一下股票漲跌,啊!昨天這個百萬富豪,明天啊身無立錐之地,欠了一屁股債,反過來也是如此,天下有的是這種情形啊!眼前很明白可以啊!所以啊你了解了這個,啊!那絕對不會自己呀去攝持啊!那怎麼辦呢?照著如理的正法呀,趁得到這個暇滿人身的時候好好的努力啊!由於前面的那個次第啊!然後呢生起這個大菩提心,那個時後啊大悲幫助別人啊是任運,任運就是自然而然起心動念,要嘛不起,起來就是幫助別人,這個時候啊曉得唉!這個布施啊太正確了,太對了,你不布施,忙了半天結果兩腳一伸,身體不是你的,卻造了業,這個業就送你下地獄去,現在呢,你努力幫助別人啊,最後啊這個身本來要捨的,他還是捨,你卻圓滿無上菩提,所以這個太正確了,所以我們記得前面那個啊,所以一個是餓鬼鞭屍記,還有天人禮屍記,餓鬼啊來打那個屍體,大家還記得嗎?旁人說它已經死了這個很臭很爛的死屍你還打它幹什麼?啊!這就是我的前身,我一天到晚為它忙,忙了半天啊把它養的胖胖好好肥肥的,卻它現在把我送到地獄裏,我想到它呀!切齒咬牙,今天又有空,還不要休息要來打它,那就這個樣;這個天人啊,尤其生到天人美妙不得了的喔!跑著去看見繞著一個骨瘦如柴的骷髏在禮敬它,人家說這個骨瘦如柴的骷髏你禮它幹什麼?唉正因為它骨瘦如柴啊!它在生前的時候一天到晚忙別人啊所以弄的骨瘦如柴,結果啊我卻是靠了它呀!它就是我的前身,我生天!前天我們講我們本師釋迦世尊的捨身故事,記得嗎?所以我們多讀經典就有這個好處,啊但我們想,唉喲這個事情很難做吧?不要怕!記得嗎?不要說修大乘行者,乃至於不要說修小乘行者,像俞淨意公他是一個世間的凡夫,他剛開始的做的時候啊怎麼也做不到,而且一惡習,前面從十幾歲開始到四十幾歲養成功這麼嚴重的惡習,經過這一番警策以後啊,啊行之三年,他下面怎麼說啊?靜則一念不起,動則萬善相隨,記得嗎?唉心定下來,一念不起,他能夠啊不胡思亂想,只要一動念,隨便一動,萬善相隨,心裏面任運都是起的善,這說明什麼?我們那不修,啊!所以前面啊自他換的時候就告訴我們那,啊這個困難不應退啊!皆於修力成啊!不要說困難,沒有一個事情例外了,都是你修行了以後啊才能夠成功的,現在我們那修麼不修,唉喲!覺得難的不得了啊!這個真正的毛病就在這裏,所以還沒有修,心裏上的障礙陷在這裏,唉喲!我不行啊!還沒有做打了退堂鼓了,你能做什麼?所以這個地方啊我處處地方,用前面的這種概念來提醒我們,或者是無上的出世大法乃至於世間的沒有一個例外;那個時候啊你布施什麼? 【「猶如他物寄自舍。

若施由此啊無恐怖,置於自家生怖畏,無足共他恆須護,若施無此諸過失,由施能生他世樂,不施現法亦生苦,人間諸財如流星,定無不捨諸財物。

」】   嗯妙極了,這布施這個東西啊就像什麼?本來就是別人的嘛!這個就是啊他寄在我這裏啊!他要來拿耶,那來拿嘛正好嘛!送給你嘛,啊為什麼就是本來是別人寄在我那裏?請問這個東西是我的嗎?本來不是我耶!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耶!這是業啊!啊這個,這身體本身是什麼?自己的業加上父母的液體,本來沒有一樣東西是你的,我們不了解,啊然後忙了半天,忙了半天是別人的啊,現在我了解了,這本來就是別人的嗎,就這樣它寄在我家裏,好好,好好好那麼你拿去,你拿去,本來我還代你保管耶,現在啊你拿去了,我就好了嘛!所以由是啊若施由此無恐怖,啊不要,平常我們世間人忙守護,忙爭取,現在這個都不要了,啊你擺在自己家裏面啊生種種的恐怖,第一個無足,這個貪著這東西永遠不得滿足,還有呢說五家所共,我們的財物是五家所共的,水,火,子孫,兵難等等,對不對?啊你儘管有保險櫃擺在這裏,一把火來了以後,保險櫃沒有用,等一下你保險櫃你拿開來看看啊也是灰,水來了也沒有用,強盜,盜賊,子孫都能夠把你敗的乾乾淨淨,所以啊共他呀!還要擺在這裏一天到晚要去忙著守護呀!哎呀種種過患,你送的送出去了,哎!好了,這種問題都沒有了,而且送出去結果呢?嘿!眼前送一點小小的,他世得到大果報,現在我們眼前想要賺一點點呀,噢喲花了一個十萬八萬,哦賺它個三千五千覺得很高興,你能夠布施的話,布施一點點呀!賺回來是不曉得多多少少呀?不要說呀他世,眼前不施啊也生苦啊!這很明白啊!你要去守護他,就是你守護的好好的還是把握不住啊!這個人間的財產像流星啊!啊無定的,快速的不得了呀!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啊!所以啊絕對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夠保得穩啊!能夠不捨棄的,沒有這樣的事情啊! 【「諸未施財無常滅由施反成有財庫,饒利有情所惠施,諸財無堅亦有實。

」】   這個哦你沒送給人家,對不起,無常很迅速,或者這個東西壞掉,或者啊東西雖然不壞,你死掉了!對不起不捨也要捨,反過來呢,你布施了以後啊,反正有財庫,它變成你的庫藏,藏在那裏真堅固,是啊,所以啊你真正的能夠懂得這個道理,為了利益有情而布施眾生的話,那個時候啊,這個不堅實的財物啊倒真正變成功堅實了,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

【「若能惠施智者讚,此諸愚夫樂集財,攝持終無不離散,由施恆感諸盛事。

」】   你真的布施,啊那智者稱讚,實際上呢?真正有智慧呀才能夠布施,同時呢智者也稱讚,換句話說凡是有智慧的人都這樣做的,而只有愚夫,愚痴的人啊樂集財物,為什麼呀?哪,你不管你怎麼,最後一定是離散,所以忙了半天還是離散,你忙它幹什麼呢?這是愚痴到極點呀!你布施了以後呀嘿妙了!種種的好事由此而來。

【「由捨不起染污執,慳非聖道生煩惱,若施即是道中尊,聖呵餘者為惡道。

」】   那麼進一步啊這個說你由於布施的關係,心裏面啊不會染污,不會執著,而不布施是什麼呢?慳貪啊,這個不是聖者應走的正道,是生起的煩惱,而這個實際上慳執,貪著無非是煩惱,如果能夠布施的話,那個是修行這條路當中最殊勝,最珍貴的,這個執著,這個煩惱這是聖者所呵,其他的呢對不起,你因為這樣的關係呀走惡道當中輪轉,哦想想看,下面這樣的詳細的一再說明啊,這個啊執持的過患,布施的殊勝的利益,所以, 【「隨修大小一切善根,至心迥向成辦有情,眼前究竟廣大利樂而行布施,則由依於一一有情得爾許福,速當圓滿福德資糧。

」】   不但是前面的說外面的外財,裏面的身財,外財是資財啦,什麼等等啊!那是身體一切東西啊布施,布施了以後啊所有的善根,這個善根啊也啊迴向,說我這個布施的這個善根也迴向給有情,為了利益別人,這樣,那麼你能夠這樣的眼前,究竟廣大利樂,不管是眼前的,是究竟的,能夠這樣的利樂一切有情而行那個布施,啊這樣的做法因為你布施的時候一定先發菩提心,由於菩提心以後,然後呢到那個時候了解布施的特質,然後呢修這個布施的方便,然後呢那個時候去布施,你布施的對象是什麼?法界一切有情,所以你能夠這樣做的話,很快的把你自己的福德資糧圓滿了,很快的把我們的福德資糧圓滿了,前面哪,到這個地方我們不妨再停一下,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生,你只要去修,啊一點都不困難,我們也可以想一想以前一再說的吃辣椒的公案,哎喲第一次嚐到辣得不得了,吐啊吐了個半天,啊哭啊鬧啊弄了水啊,哦到後來啊非辣不可,哎呀沒有辣啊今天沒有味道了,耶事情就這麼就這麼,啊所以現在我們哪往往覺得哎呀這個難啊!你不要想到難,要從另一個方向去看,是,你難如果退,結果什麼呢?如果你這樣一想的話,什麼事情也難不倒你了,所以你為了一點小難而退的結果啊是大難無窮的大苦等在後面,反過來呢你向前的話呢克服了以後啊,耶雖然眼前一點小難小苦啊!無邊的大利益等在那地方,這個是他非常殊勝的善巧。

【「如寶鬘論云:「如所說福德,假說有色相,盡殑伽沙數,世界難容納。

此是世尊說,正因亦現成,有情界無量,欲利亦復然。

」」   那麼這個把論上面告訴我們說前面所說的布施的福德啦假定有行相可以看得見、可以衡量的話,啊盡恆河沙數的世界,我們前面說皈依是什麼?三千大千世界,現在盡恆河沙數的這個世界都容、都容不下啊!不得了!那是無法想像的大,你看看有這麼大的殊勝的利益,啊這個是世尊親口說的啊!啊親口說的,這個是什麼呢?就是啊成就利樂一切自利利他的正因,啊這個是正因,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啊不但是自利利他無不在這個上頭,無不在這個上頭。

又能障礙捨心增長,增長慳貪能令捨心未生不生,已生退失,所有眷屬及諸資財,先已有者不應攝持,若他施與亦不應受。

除了上面所說的那些道理以外,這個是從正面來說,另外呢還有一方面防止,在萬一我們現在要修的是捨心啊,萬一有一些事情啊能夠障礙你這個捨心的話,啊這種障礙能夠使你的捨心啊,啊退失,而能夠增長你慳貪這種情況,如果說有的話你要怎麼辦呢?啊不要接受他,所以說障礙捨心增長的,而反過來增長你慳貪的,能夠使你的捨心沒有生、生不起來,一生就退失的所有的這些啊事情,譬如你眼前啊放不下的哎呀這些啊、這些啊那個東西啊趕快把它送掉,擺著擺在這個地方的話增長你的過患,你已經有的啊都不可以,如果說別人來送你的啊更不應受,啊這個一方面這個理論了解,一方面事實上面也在策勵我們,處處地方啊我們先把那個布施的心把它策發起來。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百六十五頁,那麼關於怎麼樣啟發那個啊布施,這個布施的方法啊,換句話說我們一步一步已經進入正式進到開始學習六度,那麼在正式行持的時候,第一件事情了解所謂的六度當中這個布施度的特質是什麼?這個布施度跟我們平常的布施有絕大的差別,同樣的布施,你同樣的把你的東西送給別人,形相上是一樣的,但是現在這個地方所說的布施不但使我們能夠度脫生死輪迴的苦海,而且可以幫助別人,凡是受者都得到這個好處,輾轉的影響,功德是無量無邊,如果這一點沒有、不認識的話,那麼你雖然布施,啊錢、財乃至於身體送給別人,為別人而忙,結果呢他得到的是什麼?三世怨!這個第一個我們必定要認得很清楚的,這個裏邊的差別就是認識正知見,你想你同樣的花了好大的努力送了別人東西卻得到這個果報,那根本完全不能比啊!啊我們現在世間常常說那個比喻,那個是無法比喻的說,一個人做了半天啊賺一點,好像賺一點啊,小賺大虧!一個人賺了個百千萬,這個是總歸可以比的,實際上呢現在這個地方根本不能比!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要說你啊這個小賺大虧,就是賺到了不虧都無法比啊!何況是你還要虧,所以這一點啊這個布施度這個字指的特質啊波羅蜜多的這個特點我們第一個認識。

然後呢曉得這個好處,怎麼樣策發我們布施的這個內心動力這個第二現在我們正講這一部分,第二行、這一頁的第二行我們繼說下去, 【「攝波羅蜜多論云:「由何增長慳吝過,或能不令捨心增,虛誑攝持為障礙,菩薩應當盡斷除。

」】   說現在既然你要布施,而布施的障礙啊、它根本障礙是自己的慳吝,有的東西捨不得,啊這個是第一個,樣樣東西啊不但啊自己啊沒有一點的捨不得還要至心的捨給別人,所以凡是任何一樣東西能夠增長你那個慳吝心的,這個東西啊要破除它,你這個東西啊把我們的捨心啊會損害,消極的是損害我的捨心,積極的是不能增長我的捨,捨就是布施,這種東西由於我們不了解它的真相,為無明所覆,所以明明是虛假的來欺誑我們,由於這種虛誑的這個概念,換句話說無明哪,有這個的關係啊,而我們牢牢的不捨、把它攝持著這種障礙、這種障礙啊我們修學菩薩的人一定要徹底的斷除、徹底的斷除。

哦在這個地方啊對我們來說我們平常啊有太多的機會隨時隨地可以體驗這個東西,我好歡喜的東西把它藏起來,人家來要的啊!覺得心裏面啊真是、你立刻就感受到你的心裏的行相就是這個,啊這個是一種財,然後呢更另外一種就是說我們的內身這個是更難捨,其實這個裏面最重要的見,我們的見解,當我們跟人家談論問題的時候啊,我們每個人都根據我們的知見啊作為出發衡量的標準,外面的財固然是難捨,這個無量無邊以來無量劫來的習氣、無始以來的習氣,而這個根本還在什麼見上面,你這個裏的正知見從根本拔除的下面就可以做的到,這順便一提。

那麼像這種事情啊我們修學菩薩的人要破除,怎麼破除?第一個重要的要認得,要認得必定要把以前遮蓋我們,我們的這個錯誤的無明要拿掉,拿掉了以後你才曉得這個是虛假的、這是欺誑的。

【「若諸能障惠施心,及障真正菩提道,如是財寶或王位,皆非菩薩所應取。

」】   嗯任何一樣東西啊能夠障礙我們這個布施心的,這個東西啊一定就是障礙我們真正的菩提道,凡是在這種情況之下任何財寶地位名譽等等啊,都不是修學菩薩的人所應該的,那麼這個地方要注意啊!我們要修學菩薩一定要增上生,要增上生哪這些東西都要的,前面講要圓滿的身的這個東西啊,不但是自己要有種種的暇滿的人身,跟他相應的財位眷屬等等沒有一樣東西少得了,但是要那些東西的目的幹什麼?目的是求無上菩提,現在你以這個東西障礙你的菩提對不對?錯了!所以在這個地方任何一個地方我們必定要把握住一個原則、目的,這個就是正知見,你有了這個正知見那就對,反過來我們往往啊在這個地方又要產生種種諍論,有人說啊這個都不要的,啊不要對不對?不可以,修學小乘只求解脫的話趕快解決問題是不要,大乘行者需要,少了還不行,但是要了這個東西絕對不是為了自己,這樣所以這個時候正式的徹底的了解我這個東西啊什麼?我們無始以來第一生死大冤家就這個,耶絕對不是為了我,這個對他有一個徹底的了解、認識,這叫─覺;而現在這個覺不僅僅是覺現在的小範圍之內,要大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要求這樣的一個果位,所以在因地當中要行這樣的布施,所以假定你要這樣去做的話一定要有這些圓滿,財寶、王位,所以這個辨別的很清楚,但是我們必需要了解這個東西目的幹什麼?是為了要成就這個果所以要布施,結果你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啊障礙你的布施心啊,那萬萬不可以,啊這個就是菩薩戒的根本所在,所以小乘戒絕對不可以碰的,那麼在這個、這個大乘戒當中說的很清楚,你要受,可是要受的時候注意喔,這個菩薩戒的真正難持的地方,行相騙人家、騙自己都容易,但是業這個一點都不能錯、一點都不能錯。

繼說下去: 【「如是行時,若由慳心貪著資具,應念能仁捨一切有而證菩提,我亦誓願隨佛學習。

」】   啊當我們布施的時候,照前面這樣去做的時候如果說生起了這個慳貪之心,對自己的哎呀心裏捨不得,好的也放不下,啊然後呢對於種種的這種啊資生之具啊,如果心裏面生起這樣的障礙來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隨時應該努力提起正念,說我們佛陀他怎麼做的?他捨一切,外捨財,內捨心,然後呢把捨的果位也一切捨掉,捨的硬是一點都不剩、一點都不剩,這個才是圓滿的果位,那麼現在我既然了解了、發願而且立誓守這個菩薩戒,學這個菩薩行,怎麼可以這樣做呢?啊我現在怎麼樣呢? 【「我將身財一切善根,於有情所先已惠施,若我今者,仍貪資財而受用者,如同諸象為日所逼,入水洗沐至乾岸已,於地滾倒,見土沾身仍下水洗次復如前,如是思已當修無貪。

」】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十二卷B面   我現在的狀態是早已發了這個誓願,是什麼誓願,菩薩戒嘛。

啊我一定要學菩薩、菩薩戒是什麼?將我一切自己的內身外面所聚的財、以及布施所得的善根,沒有一點餘遺的都施捨給一切有情早就先起誓,而我現在既然仍舊貪著這些東西的話,那不是顛倒了嗎,那顛倒了嗎?下面舉一個比喻,就譬如那大象一樣啊,唉呀在這個夏天啊被那太陽晒的熱惱得不得了,然後、幸運而找到一個清涼甘露之池,跑下去啊、把身上的泥巴髒垢洗的乾乾淨淨,就像我們無始以來被這個煩惱這個煩惱是貪染等等啊種種的髒垢沾得不得了啊,現在了解了以後修學佛法靠著三寶的威德得到了這個戒,就是解除了所有的髒垢那麼所以在這個情況洗乾淨以後再爬出來,爬到那個乾岸,那個乾淨的地方去,結果啊,哎你爬出來了以後,又滾在地上又沾了一身,那麼再下去,那你如果這樣的話呢,完了,你一直在那兒滾,滾來滾去仍舊啊,跳不出這個輪迴,啊!白費氣力,所以啊,要這樣的認識這樣的了解,然後呢根據這個了解思惟觀察,策勵自己啊!生起真實的對治,如理去行持,那麼那個時候的慳貪啊,自然而然就可以捨掉,如所以說,萬一我們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那就是我們應該修的,前面這個論又說: 【「即前論云:『應念諸佛殊勝行,當自立誓思隨學,為除貪著攝持故,以善分別觀察心。

」】   那個時候我們啊,應該憶念十方一切諸佛之所以為成佛的原因,他就有這種啊殊勝的功德、殊勝的行持,啊想想這麼個好法,他之所以好,因為這樣做,所以啊我也發誓要去跟他學,所以,把所有的這種為貪著而攝持的這種統統捨掉,現在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啊,就是懂得了這種道理,把這種道理非常善巧的融會貫通,各方面了解的非常透徹,理、量、次第,整個內容根本何在?如何圓滿?把握住了,不斷的去深入思惟,把這個道理啊,拿來運用在自己內心上面,觀察自心,有則勸勉增上,啊好的方面,壞的方面,馬上把他淨除,這樣子步步上昇, 【「我身已施諸眾生,施身果法我亦捨。

我若反貪諸外物,如象洗垢非我理。

」】   像這個比喻,那我自己的身體啊,所有的東西以及布施身體感得的果報,凡是這東西,統統已經捨掉,身都捨當然財物也包括在裡面身受用也捨,乃至於布施以後所感得的這個善果也統統捨掉,既然這樣我還反而貪著外面這東西的話,那真是顛倒極了啦!顛倒極了啦, 【「如是多思能捨勝利,若能引發廣大歡喜,及多思惟攝持過患,若能引發極大怖畏,則能任運生惠施心。

」】   這個下面三項,就是總結起來,怎麼樣策發我們布施的最善巧最殊勝的方法,如果你能夠啊多思惟觀察布施的這個殊勝利益,這個地方的勝利,不是打仗的普通的勝利喔!這個殊勝也不是普通的殊勝喔!一開頭就說這個殊勝簡直你沒辦法比的,昨天晚上有位同學來問我說華嚴經上面啊這個普賢菩薩讚嘆諸佛的功德,說假始這個十方無量無邊的佛讚嘆不可說不可說的時間,這個佛的功德啊說不完,他就無法想像這個佛的功德這樣嗎?千真萬確,不要說我們凡夫不可能,佛他這麼了不起,他佛來讚嘆佛的功德,都讚說不盡,原因我們在任何情況之下,多是限在一個量當中,這個這個量你再怎麼樣大你沒有辦法超脫這個範圍,所以這個無量無限究竟是什麼樣的境界,法界,那是個究竟的,我們無法想像你能夠想多大,他總歸比你大,還不曉得大多少,這個殊勝是這樣的殊勝的利益,這個眼前哪我們要經常思惟觀察,眼前一點點小小的好處,你把你沾住了那個時候啊,最好的事情就是你把那個好處啊,把它擴大加深加遠,千萬不要眼前這個小的地方被它沾住了,並不是叫我們放棄我們的利益,確確相反的告訴你啊,正因為要得到利益所以你要認得利益的真假,你眼前那些利益啊,是假的啊,一點點啊害了你得到大利益,深遠的利益,而且這個深遠利益是無量無邊的,這個才是真正的殊勝的利益,這才是我們應該了解認識的,然後呢?根據這個認識多思惟觀察,否則的話宿世的這個業力,隨時隨地它會跑得來掩蓋著你,你跟著這個老脾氣就又跑掉了,能夠這樣做的話,那個時候你覺得,哎呀好啊!好啊你對眼前一點小的事情都這麼放不下,反過來說,多這麼喜好貪著,現在有這麼大殊勝的利益,當然會啟發我們的大歡喜,有這樣的大歡喜的話,作起事情來就起勁啦,眼前為這麼一點點的小好處,哎呀忙得不得了,人家作了一個障礙啊,要跟人家吵架乃至於拼命,現在得到了這麼大的利益的話你在任何情況之下啊,你都會去拼命,所以要發那個精進啊就很容易啦,這是第一個道理,反過來呢?你不捨,你把它攝持啦,結果啊,哈,對不起啦,這裡有絕大的過患,確確相反,也不曉得多大的害處,以及過患後患無窮,眼前有不曉得有多少,而這個東西不管眼前,將來啊,啊那個是產生大恐怖的,你兩者一比較以後自然而然你那個心裡面啊,不要人家來勸你,自然啊,你一定升起這個心,乃至於人家勸你不要布施,你也絕對做不到,所以,我們看佛經上面很多典型的公案,啊當佛陀在因地當中捨頭目腦髓的時候,有一次他是一個國王,是一個大國非常了不起的大國,這樣,那麼人家要來侵略他侵略他就這樣結果啊,他就送給別人了!啊乃至於有人啊要拿頭要拿眼睛,他那個施千頭王的那個公案啊,就是有人要頭,那個國王把那個頭啊送給人家,那麼他是個國王耶,很多人啊大家都勸他呀,然後呢?種種的理由,他就說我多生多劫得到了這個東西一直為了自己啊,害了自己,前面已經告訴我們太多了,我們無始以來,一直忙自己,結果啊,你拼命保護這個東西,他就偏偏把你送下地獄去,現在我了解了絕對不做這個事,現在把這個東西把你送給別人了,你千萬不要為自己打算,我已經努力這麼多生了,現在這個時候,豈可以停止?不可以不可以,我在這裡的目的,就是這樣,啊,然後呢?不管人家怎麼勸,怎麼阻礙,啊,他就到後來把那個頭送給別人,就這樣啊,當然這個叫我們剛開始第一步做不到,我們也不應該這樣做,後面說的很清楚,我們現在應該做的是什麼呢?就是上面二個多思惟觀察這樣的布施度,注意這個度字喔,殊勝的利益,以及你不布施貪著攝持這個的禍害,你對這個道理確定有了認識以後的話,你那個布施的心裡面自然就任運升起來了,那麼講到這裡啊,昨天晚上那位同修啊,也來跟我談起這個事情,他現在因為最近啊!我看見到他很用功,我也非常歡喜非常讚嘆,那麼啊他就說啊!好的時候的確很好,啊但是呢壞的時候啊,就很難抵擋,他也熬住啦,就這樣,熬住了,這、這努力的衝,結果呢?嗨!實在感覺得很辛苦。

我想我們在座很多同修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啊,這樣高興的時候,固然高興,有的時候等到低潮的時候,你要想突破的話,啊,儘管這個環境大家帶著,然後呢上面是師長,周圍是同學再加上頭也剃的光光的你也沒辦法跑出去啊,放肆一下,啊,逼在那個地方啊,覺得很辛苦,這個地方啊,就告訴我們非常的善巧它真正的重要是外面的行相可以幫助我們,譬如說你現在在這個環境當中,你要想放鬆放縱一點啊,上面的師長、周圍的同學,這個環境乃至於你跑出去人家馬路上一看,你頭剃得光光的穿那個和尚衣服,你怎麼跑到這個地方來了,這是外面是有幫助我們的力量,而且是非常的重要,尤其是初機修學,但是,最主要的什麼,就是你內心上頭那個正知見,這個東西太重要了,我自己啊,苦了一二十年啊,現在才多多少少體會到一點,哎呀這個味道真美,甜極了,可以說,嚐到那個甜頭,你嚐到這個甜頭,別的什 麼東西你都不要啦,你問我現在這樣情況嘛,你們也得看得出來,哎呀我這個身體啊,實在是有氣無力,啊,這兩天我為什麼早晨要去自願寺,的確早晨如果說,這個早課我用一點聲的話,上課就沒氣,然後呢?很多地方那個腸胃也不好,少吃了嗎,等一下到了傍晚就冷的要命,氣力就沒有了,多吃了嗎,肚子又脹,又難過,經常都在這個上面,唉呀這個背脊骨又受了傷了,一直在痛一直在酸,如果在以前的話我自己曉得不要說挺挺不起來,躺在床啊哼哈呀到處找醫生啊,到處找這個求這個,哼好處從那裡呢,佛陀、那的的確確,凡是碰到這種情況越是來這個精進的心越強,馬上感覺得到這個什麼啊?業感緣起,唉呀我宿生啊,多生多劫呀就為這個東西忙了半天忙了得半天不但沒有保護你,沒有對你一點好處反而讓你造了很多惡業,結果呢?到了這一生啊!我現在已經懂得了佛法這個還在這邊感得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多可怕,它現在又來了,告訴你,這個善知識喔,告訴你趕快精進喔,趕快精進,是的呀,它現在這個地方肚子一下脹、一下飽,氣也沒有,頭也痛,我是莫奈何你,啊我的確,莫奈何你,但是我今天啊,我談不到學菩薩,我認得了你啊,我這個心就不屈服不再為你做奴隸,不再忙你的事情,你也莫奈何我,宿生造了這個惡業,今天這樣的話,什麼時候要走,那莫可奈何的事情,就是如此因感如此果啊,但是呢趁這口氣還沒有斷的時候,我要盡量的利用他,今天多拜一拜佛,啊!多跟同學講一點,那好,這個至少下一世我可以啊,少一點啊這種痛苦吧,你想對不對,佛陀告訴我們就是這個,這個知見本身太重要了,平常撐我的是什麼?就是這個,就是這個,所以我想到這裡唉呀真啊歡喜啊,啊歡喜歡喜過了,一下頭又不痛啦,氣也來了,當然啦,實際上因為這個身體虛嗎?完了以後等一下又痛,痛也沒有關係,我就躺在那裡也要去想他,所以儘管啊,身上是苦的,心理卻是快樂的,這樣,而對這個身上的苦,你了解了很清楚很明白以後的話,那個苦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當然這種小苦啊,大苦我也老老實實說還擋不住,還是擋不住,那個時候怎麼辦呢?你能夠真的這樣的努力不斷的去做的話,生生增上,那個大苦慢慢減輕了,這是第一個,第二呢?我想我們大家啊!這個經驗大家都有的,你本來一點小小的沒有什麼,小小的不如意,然後心裡面想,唉呀越想越難過越想越氣,小小一點事情,你越想越氣,想到後來,把你自己纏在這裡面幾天幾夜睡不著覺,其實呢你想開了實在沒有什麼事情啊!你從這個地去了解了,我們可以處處體會,真正重要的事情,就在這個地方,如果你能夠小處真的能夠了解了這個法的這種殊勝利益的話,這種地方啊,你就一碰見啊對了對了,你就隨時能夠善巧的利用,善巧的利用,你在這種情況有一種特別的好處,這是什麼好處呢?剛才說你同樣布施吧,啊世間的人布施了以後對不起三世怨,你能夠了解了這種心理進一層的話,現在你在這地方做的話,不要說你有病的時候開心,啊不不應該這樣說的,啊有病的時候,有病的時候固然開心,沒有病更開心啊,本來你身強力壯跑來這個地方做嗎?做並不辛苦嗎,所以你看最近為什麼我們這裡這樣的改善這樣的好法,的確大家同修啊,這是我也看的出來,我以前經過那麼多地方,很少看到幾十個人在那裡大家怎麼全部精神啊努力這樣做得很有精神,為什麼他心理上了解了,我在那個地方忙,這個才是真正為了我自己,要不然以前的話好像我等一下多掃了一個地,我等一下多做一點事情,看看這個傢伙在那兒偷懶,心裡面啊就是放不下人家,這個心情啊,自然而然就減少,乃至於自然而然就消失掉了,乃至於你多做了你覺得啊對了,我多賺了,我多賺了,所以你越做是越歡喜,不是嗎?還有煩惱嗎?沒有啦!這個佛法真正的巧妙啊,真正的巧妙啊,你不是要度眾生嗎?不是要自己救嗎,至少乃至於最起碼我們現在要求往生嗎,這個功德,俯拾皆是啊!俯拾皆是啊!你的的確確的平常我們常常說唉呀我想念一心不亂可是偏偏心理亂糟糟的,你不能集中起來,為什麼?你要忙這麼多事情,現在你懂得這個道理以後,你去忙這些事情,你隨時增長功德,拿這個功德要迴向往生啊!一定往生品位還不低啦,這不是很簡單嗎?然後呢?即使你能夠不迴向,你在這個生死當中你也行菩薩道更好,到淨土修一百年不如這裡修一天,整個的關鍵不在那些行相方法上面,就在你知見上面,如何運用知見,怎麼去轉過來,你能夠轉的,善法是任運而生,現在這個地方講惠施心,這自然而然升起了,可是如果你在這個概念上面不認識的話,盡管啊你在那苦苦的在那個弄的話是有一點效果的,但是不大,不大,所以眼前我們啊要兩方面雙管齊下,雙管齊下,啊我們也不要說既然懂得這個道理好了,其他的行相不管啦,剛剛我們初機開始這是大話說起來沒有用喔,坐在這個地方講可以不要說這個你們如何,就是我我講的頭頭是道,好的時候是這樣,不是一切時,經常情況之下在壞的環境當中還是把這個善法忘得乾乾淨淨,何況是諸位,諸位當中有好的固然好,但是不太理想的同學大家有這個經驗,聽的時候很來勁,眼睛瞪得大大的,耳朵豎得直直的聽得很來勁,書本一闔,不行,然後這個無始以來的習性跟著流轉啦,那個靠什麼?靠這個環境,所以說一定是雙管齊下,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順便一提。

【「如是修習慈悲之心,及善思惟諸佛菩薩傳記等後,亦當引發能捨之心。

」】   啊那我們照著前面這麼一步一步來的話,當然必定會引發這個心, 【「發起道理者,」】   下面說哪發起什麼樣的這個心情呀? 【「如入行論云:『身及諸受用,三世一切善,為利諸有情,故當無惜施。

』」】   身體以及身體所受用的一切的財物就是所有,然後呢?一切的善,自己所積聚的一切善根、好處,只有一件事情利有情,所以,統統把這些好的東西,毫無顧惜的布施出去送出去, 【「謂身受用善根三法,為所緣境,」】   這個三樣東西為所緣境,那就是我們啊把這個做為啊這個東西, 【「思惟惠施一切有情。

」】   把這三樣東西啊!都送給別人去, 【「如是若於一切所有破我所愛,數數修習施他之心,是名菩薩。

」】   這樣的做法,對我們一切所有的,不再自己啊,顧惜執著,不斷的去修習,布施利他,這個就是菩薩。

這個就是菩薩,那麼這個數數兩個字你們要記著哦,這兩個字是形容詞,意思不是說一下做一下做,這樣,一直做,不停的做是這個意思,啊這是最重要的,數數數數就是一直,在那行相上面可能在不同,但是呢心裡的行為一直保持不斷,有東西的時候你用身口相應的思來送,沒有東西的時候身口盡管不動,我這個心還是緣念在這個上頭。

然後呢?就算它不現行的時候在睡覺的時候,這個種子還在這裡,這個種子唯識上特別的名字,叫種子。

我們另外一個名字叫習性,這強烈的習性,一直潛伏在那裡,如果說你這個習性是受了菩薩戒,這個叫菩薩戒的戒體,你證得了這個菩薩戒的戒體,只要不破他,如果要求往生的迴向是上品,最小上品下生,這麼有力哦,所以你要了解啊!這個這個真正佛法的玄妙精彩,殊勝實在我們無法想像的好, 【「如攝波羅蜜多論云:『此等一切是汝物於此我無我所慢,數數觀察此希有,隨行正遍覺功德,誰有此德名菩薩,難思勝士佛所說。

」】   啊,說現在這些東西統統送給你們啦,都是你們的啦,在這個地方我再沒有我所,就是說沒有一樣東西是我的,因為有了我,所以有我所,有了我所,所以就跟我相應的慢,不斷的去觀察,這個真是啊,希有難得啊,前面我們一開始修,修的時候啊,這個告訴我們自己具六想,然後呢對於這個說法的知識具五想,五想當中有個什麼啊,希有罕有,哎呀,這個法珍貴無比而又那麼難能可貴啊,這又難能可貴,又這麼希有啊,啊好啊,得到了以後,再也不肯放掉,沒有一樣事情啊有這麼重要,乃至於根本不能相比,所以呀,由於這樣的思惟,認識正確的養成我們的習性,或者說種子,或者作戒體,然後呢?跟著這個隨行,這個隨行啊普遍一般啦跟著來的行為來啦,實際上戒上面啊,然後呢?受了以後要隨行,就是這個,這個才是戒的法體行相的行,你有了這個行持以後啊,那麼,這個行相自然就表露在外頭啦,這個行相我們就是儀則啊行為,正偏覺的功德,我們隨時隨地的跟著這一個啊,做什麼?哎呀,集佛的因,集佛果的因,增長這個功德,那麼誰啊,在這上面去真實的行持,這個德行叫做菩薩,啊,這個是不可思議的殊勝大事啊,這個是佛告訴我們的啊,好,前面告訴我們這種道理啊,了不起,下面告訴我們如何去正行持?這個話怎麼講呢?我們想哎呀!這個佛陀這麼了不起啊,我也跑過去送人家頭,我也這樣送眼睛,不是,不是,下面正式開始行的時候,他告訴我們方便善巧, 【「現在力弱勝解未熟,意樂將身已施有情,不當真實施彼肉等。

」】   哪,這句話,這個很重要的,這個道理是這麼講的,然後你根據這個道理,他所以告訴我們數數觀察,善巧分別,思惟修習,他並沒有叫你馬上去捨喔,為什麼呀?現在啊這個力量還弱,乃至於啊,連他這個習性本身啊還沒有養成,乃至於這個正確的知見都沒有建立,那個時候我們不忙這個,要一步一步的來,第一個建立正確的知見,有了這個正確的知見思惟觀察,養成功這個習性,使得這個習性堅固,非常強有力,那個才可以,現在力量不夠,這個殊勝的見解還沒有成熟,那怎麼辦呢?我們啊,就要這樣想照前面,我這個身體送給別人,我這個身體送給別人,所以這是意樂,意樂就是啊,心意所好要的,我所願望,現在我們心意所好要的,一天到晚忙這個,執取哎呀,這個我、這個我,好的總歸我,壞的送出去,現在不,壞的我來替代人家,好的送給別人,就這樣,所以是心裡面要這樣,不應該,不但是說不必要喔,不應該真的就把自己的肉捨給別人,不要,現在我們真的要修的,修這個,這一點非常重要喔,他下面一句話, 【「然於身命,若不淨修能捨意樂,由未修故後亦不能惠施身命。

」】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十三卷A面 【「然於身命,若不淨修能捨意樂,由未修故後亦不能惠施身命。

」】   所以我們現在不要說,那麼既然現在我們不要捨的話,那麼好了算了,我們忙別的吧!嘿不。

我們現在正要忙的就是啊實際上的行動還不要,可是啊,修心要努力哦!這是我們現在最重要的。

這樣。

所以假定說,你目前不照著上面這樣在你的觀念、意樂當中這樣的修習,這個修習叫淨修,這個淨修就是如理如法,一點都不錯的。

因為你沒有修,於是無始的習性,一廂的知見都老是在這個地方,老是在這個地方。

在任何情況之下,都是隨著這種啊以前無明知見而轉,隨著老習氣而轉,你永遠啊,不可能。

所以集學論中作如是說,那個論當中告訴我們啊故從現在當修意樂。

哪這就是我們現在要修的。

看見沒有?所以我們現在,正是什麼?關起門來好好的正確認識。

等到你有一天,認識了、生起了、堅固了,然後慢慢的開始去行持。

這樣,這個是它必定的次第。

【「集學論說,如是至心於有情所,已捨衣食及房舍等,若受用時當作是念。

」】   那麼論上面又告訴我們,現在我們既然照著上面,至心,那個心裡的的確確不說,不說一個空話,以及確確實實如實的一心一意的,把所有的自己的東西送給別人。

那送給別人的時候,結果是別人的你還自己去受用它,那怎麼辦呢?他現在告訴我們,為利他故受用此等。

哦!我現在這個東西都送給別人,都是別人的,別人的,卻我去受用它。

這下面還有個道理在哦。

所以這句話說,因為你已經想成別人的。

那個時候,你去受用它的時候,你就想,噯!我為什麼受用啊?為利他故。

我這個身體送給別人,既然送給別人要別人幫忙的話,要怎麼辦?希望這個身體產生最大的功效去利益他。

所以這樣的關係,把那個身體,不妨養得肥肥胖胖,啊!不妨養得非常健壯。

不但不妨,而且需要。

前面告訴我們,所以你不圓滿的身體是不可能啊!因為你沒有一樣東西少得了的,為什麼啊?你要做最偉大的利他事業。

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這一點。

所以,一再本論提醒我們,你先不要在枝葉四周轉,根本因把握住了,你怎麼做就對。

就這個原因。

不但世間世間的東西啊,我們做的還嫌少耶。

世間做的現在那一個人能夠比得上,而現在我們說死了以後,把眼睛送給別人,佛陀啊活生生的就把眼睛送給別人,頭送給別人,沒有一樣東西不送給別人。

嗯!對我們現在來說。

不要說啊,活的不應該送,依我的話,我死了我也不送,這是老實話。

這個為什麼原因?就是啊,你這個次第弄得很清楚,假定說我今天內心當中已經確實曉得生起了,那沒有關係,我會寫遺囑,死的時候送。

如果身心裡面更強了,我眼前就送,巴不得就送出去。

這個一定要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啊!所以本論的真正的好處地方,如是理,如是量,如是次第。

它每一個地方,這麼明確,而這種道理啊。

都是在我們自己內心上面,你只要如理觀察的話,一一像天平上面秤出來,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若忘此心,愛著自利而受用者,是染違犯。

」】   對不起,你已經送給別人,你之所以啊,受用這個東西啊,要幫別人忙,現在呢?你受用了,而既然忘記掉了利別人的話,你為了自己的話,那個時候啊,什麼?犯了。

犯了菩薩戒了。

而且是有染污的。

【「若無愛著或忘安住緣利一切有情之想,或貪利益餘一有情,非染違犯。

」】   這個都是戒上面告訴我們的哦。

等到真正講到瑜伽戒的時候,有很詳細說明。

那麼!這個地方就是簡單的說,說你啊!受用是受用。

但是呢?那個時候,你忘記掉了,你為什麼受用。

所以我們記得吧!前面說過,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就是這個。

你前面這個忘失了以後,為了自己,那完全錯了。

後面一種呢?你忘記了,安住利益一切有情,但是呢?你不是為了自己貪著。

這是一時的忘念。

或者你現在雖然利益,不是利益一切有情。

利益於一個。

譬如說嘿!這是我的親戚朋友,那我就去幫忙他去。

是幫忙他,對不起,那個時候跟菩提心不相應,啊!利益一部份。

菩提心它後面告訴我們,廣緣一切,廣利一切。

雖然你送的時候,送一樣東西,送給一個人。

可是你的心始終是,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這個心一切時候,遍緣的。

所以為什麼?發了菩提心以後,作這個功德會這麼大。

就是你這個心啊,是無比的大。

因地當中有這樣清淨的心,所以自然而然感的果會大,這個原因在此。

那麼在這種情況呢,雖然犯了,但是呢?非染違。

這個染污就是心裡的染污。

這個染污相就是什麼?自利,愛著。

啊這個心拿掉的話,那麼這種無記性,無記性的話,實際上是犯。

但是呢?並不染。

這個我們要分得很清楚。

【「於已施他,作他物想,為自受用成不與取,若價滿足,犯別解脫他勝處罪。

」】   嗯!要注意哦!這個地方有人說,對啊!你實際上已經犯這個戒。

說你實際上已經送給別人的東西,那麼這個東西你也是想,這個已經送給他了,結果你自己去受用。

那不是變成用了別人的東西了嗎?照著戒上的規定,規則,你拿別人的東西,滿一定的數量的時候,你就犯了他勝處。

他勝處是最重的重罪,這個就是破壞了菩薩戒體的,那麼關於這個論典啊,下面有幾種說法,這個要辨別得清楚的。

【「此中有說,以迴施一切有情,待一有情價不能滿,故無他勝。

」】   有人說,你現在要送給的,送給所有的一切眾生,這樣的,現在你單單送給他。

啊!要送給一切有情,譬如說,我從一切有情方面盜了,譬如我們現在隨便說啦,現在國家的法律,盜了五塊錢沒關係,盜了十塊錢要關起來,盜了十五塊錢要殺頭,假定這麼樣說啦。

這樣,那麼現在呢?我這個地方的布施,說送給一切人。

然後單單從一個人上面算的話,不算。

嗯!因為我現在好像說,啊送給你們,每個人你們都有。

可是呢?我現在單單取了他,其他的我沒有犯你們了。

第一點是這個,所以他說,不算。

【「有餘師說,於一一有情,皆施全物,前說非理。

」】   啊!另外一派呢?說不是全部的。

說你對任何一個有情,任何一個人,你把你的全部的東西都送給他。

不是說總的,而是每一個人來說,所以你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面用滿了這個錢的話,就犯了。

又有人說。

【「雖已施他他未攝受,故無他勝。

」】   另外一種說呢?你雖然想送給他,但他並沒有接受啊。

啊!所以並沒有犯。

那麼種種的說法,現在呢?大師告訴我們。

其密意者。

說上面這個真實的意趣,是指什麼? 【「謂於人趣至心迴施,他亦了知執我有時,作他物想為自利取,若價滿足可成他勝。

」】   就是說,你布施的對象是人。

然後呢?你的的確確要送給他了,他也曉得說是這個東西是你送給他,覺得這是他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拿它用,而滿這個犯罪的這個數量的話,那是犯了,那是犯了。

譬如剛才說,偷了別人五塊錢,那麼就處罰一下。

盜了十塊錢,就關起來。

盜了十五塊錢,要怎麼,就是你偷滿了這個,盜滿了,那麼成這個罪。

那是說,不但你自己送給他,他也曉得這個東西,你已經送給他,屬於他的,那才是。

【「故說是為他部之義,亦不應理。

」】   所以說,這個他這個前面所說的不合理的,我們要了解。

這個才是正理的說明,前面說施別人的東西他物想的這個正義。

【「若謂受用他有情物作利他事,由作是念而受用者悉無違犯。

」】   那麼?假定說你啊,這個東西都送給別人,然後你受用的東西都是別人的,你所以這樣的話,是為了什麼?為了利益別人。

是的啊。

你把這個東西,也送給別人,然後呢,你用這個東西利益別人,這個並不犯。

下面,論上面,說明這件事情。

而且舉個比喻,這個比喻一看就很明白了。

【「以有主財護有主身,若由是念受用無罪,僕使恆時為主作業,非自有財以為存活。

」】   說這個現在那個東西啊,我這個財物啊,送給別人,所以這個財物啊是有主的,不是我的。

然後呢?我現在這個身體也是送給別人。

對吧!我這個身體也是送給別人,同樣的是啊。

同樣的。

那麼現在呢?接納別人的財,來保護,來維持這個別人的這個身,這樣。

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去受用,沒有罪過。

就像下面說,做別人的佣人一樣,這個佣人啊!是的啊!我這個身體是屬於那個主人的。

然後呢?所有的事情是忙主人的事情。

結果呢?我受用,吃、住、穿都是主人的,對不起,沒關係,沒關係,應該的嘛,就是同樣的道理。

現在我們學菩薩的人,也是這樣。

這個心通通送給別人了,但是你還去受用它,因為為什麼?同樣的,你這個身體,送給別人了所以啊。

為了要幫別人,所以你去受用它,還是為了他啊!那就對了。

【「設作是念,此諸資具已施有情,他未聽許用當有罪。

」】   無如是故。

那麼有人這麼說啦。

噯!你送給別人了,但是他沒有允許,或者你沒有跟他說明,這個不對啊!這個是沒有過錯的。

他下面說就像僕使一樣。

【「譬如有僕善勤主事,主因病等其心狂亂,雖未聽許受用無罪。

」】   是的現在呢,我們哪待人家做僕人,那麼一心一意的努力,而且善巧的不是做壞事,好的,為主人而忙。

結果這個主人啊,就是病,病的什麼?病得神經錯亂,神經失常,他可不知道,所以我儘管這樣做,噯那個世間的人,就不同意我這樣做。

你既然說你送給人家了,你這樣去做,那麼人家不同意,那你不是錯了嗎?那個沒關係啊!他下面,為什麼啊?那個人家就是你的主人那個心狂亂,他卻在迷糊當中,只要你了解得清清楚楚,你現在這樣做,對你那個主人是正確的話,那沒錯。

所以雖然不要他聽許,你受用它,沒有罪過的。

就個道理很清楚,這是我們世間來說。

所以我們古人有一句話,要聽自命,不要聽亂命。

這話怎麼講呢?說古人哪有的人哪,生前就是遺言,遺囑啊,相當於現在的。

將來啊我啊身後啊,這件事情該怎麼辦?那是他正常狀態當中,所說下來的遺命。

到後來或者是臨終,或者受了特別的影響,神經錯亂的時候啊,他改變了他的原來正確的想法,這個叫做亂命。

大家曉得不曉得?所以啊!他不聽呀!他不聽。

這個中國古代有一個結草銜環的故事,不曉得你們知道不知道?這個在春秋戰國時代啊,有一個好像是魏文侯啊,是那一個,我忘記掉了。

那麼他自己啊有一個非常得寵的一個,這個宮妃,那麼換句話說,諸侯天子多有很多女的啦,非常得寵,那麼他很歡喜她。

所以平常的時候,都立下遺囑了,將來他身後嗎?就是怎麼排遣,怎麼安排那些,這樣。

後來他到以後老了,生病了,他自己心裡面,放不下,他就又重新訂立一個,怎麼說啊?他說我死了以後,我很歡喜的那個要她殉葬,就是我死了以後,把那個活的,我歡喜的,活活的把她葬到我的墳墓當中去,後來沒多久死了。

死了以後,他當然真正的這種大官,那個春秋的魏文侯,實際上就是諸侯了,那個時候,各小國的國君。

那麼這個後來他那個兒子,嗣位的時候,看他的父親說臨終的遺命是如此,但是以前他父親立下的遺囑,告訴他,他身後如何安排。

所以這個叫自命。

自是自己的自。

還有一個亂命,雖然是同樣的。

一個是自命,一個是亂命。

雖然同樣的命令,可是他這個兒子腦筋很清楚,說嘿,他後來他這個亂命不要聽,所以把他父親的那個後宮把她如理安排。

以後他跟人家打戰,打戰了以後,打敗了。

唉呀非常緊難的狀態當中,那個敵人啊,追他的時候,嘿忽然之間看見那個敵人的馬前,有一個老人在那個地上啊,那個荒野當中打嘛,那個馬前面啊,有一個老人在那個敵人的馬前面,把那個草打了個結,所以啊,把那個馬蹄綁著了,那個那個馬啊,那個敵人的馬就跌了跟斗,所以那個敵人就沒有追上來,他就救了他一命,救了他一命,到後來,這個老人在夢當中我告訴他,我啊!就是某人的父親。

這個就是女的。

因為你啊生前聽從你父親的自命,沒有亂命,所以救了我女兒一命,這是非常正確的,你有這個德行,然後我也來報你這個答。

世間的事情尚且如此。

所以佛法也是如此,所以沒關係,現在世間人都是發了神經了,不是發神經啊,無始以來,為無明所縛,我現在覺醒了,你現在呢?的的確確覺醒了以後,你去侍候他們,雖然他們不聽,你做對了,沒錯。

未繼續下去。

【「現於有情一切不施,以心惠施實為欺誑,故如此修全無堅實,莫生不信。

」】   嗯!上面曾經告訴我們說,布施的自性,特質是指什麼啊?是指我們的心,是我們的心裡面。

結果呢?也有人這樣說,我這個心好就好了,我心施就好了,實際的行為上面也就不管它了,拿這個心施做為一個藉口,那對不起,那倒是自欺欺人之談,都是自欺欺人之談。

所以啊!假定你真正有了至心要送給別人這種心裡的話,那一天到晚就想著要送,一有人來,馬上送都來不及,不可能說,啊心裡面說我要送的東西擺在那裏捨不得啊。

所以說這個地方要辨別一下。

眼前啊!對於有情啊什麼東西都捨不得,而說唉啊!這心惠施。

啊!這個是什麼?這是欺誑。

欺騙,欺誑,所以這樣的做法啊,全無堅實,都是假的,都是空的,這個道理要正確的認識啊。

要生起淨信心來啊。

不要嘴巴上面啦自己說說。

【「即前論云:『若有一類於如是行,諸菩薩前未見實施而不信解,不應道理。

當知捨心最希有故,於此道理,有起疑惑,不應道理。

』」】   上面就廣辯這一類啊,說,因為第一個說真正的學菩薩的行者,他並不是一開頭的時候啊,就捨頭目腦髓的,所以在這種狀態他覺得嗯菩薩是應該捨頭目腦髓,實際上他不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不懂得道理,總覺得應該捨頭目腦髓,現在看見那些人啊,沒有真實的去做啊,他不相信,這個不合理啊!這個是辯前面一半。

所以眼前啊,我最近啊偶然聽見人家說,現在有人大家在辯論啊,說死了以後啊,這個眼睛等等啊要不要送,這個道理。

各說各的,說得很多,大家來問我。

那麼我沒回答,所以不回答,現在這個地方最好的說明,問題不在捨不捨,前面已經說過了,這個內容知是如何?量是如何?次第是如何?你剛開始的時候,的的確確不但發了這個願心,而且受了這菩薩戒的行心。

所以這個時候,你要修的是什麼?內心的意樂,在這種狀態當中,你不捨不算犯。

反過來,等到你那個意樂修了堅固了,當然捨,不但是啊,死了以後捨,眼前都要捨,何況死了。

所以它的問題,不在形相上面。

而在這個特質上面,因為這樣的話,所以我們不能從那個形相上面看了就說他不是。

反過來,如果我們不懂得道理,判斷別人是錯。

反過來我們自己說,哎唷,我們現在也學菩薩行了,那麼這個時候,也要衡量衡量自己。

如果說沒有達到足夠的量,那個時候啊,你,不實際上的行動,對的。

反過來,你如果說,自己心裡拿這個做為藉口,而實際上,根本沒有修這個捨心,這個說,耶,菩薩嗎?主要修心裡的意樂,我心可捨了,而那個時候啊,而實際上東西捨不得,乃至於根本沒有修這個心,那就錯了。

這個辯得非常清楚,非常清楚。

所以本論從開頭到現在,一直下去,一直說,到那個時候,你只要觀察自心啊,非常清楚。

更說,假定你聽懂了這個道理,不在實際的形相上去努力的話,那都是空話,沒有意思。

當知捨心最希有啊,故於此道理,有起疑惑,不應道理。

前面就說了,所以這個地方再說,這捨心真正希有的在這裏。

在這個地方。

那麼這個捨心呢?所以為什麼?緊跟著前面,說單單說心思,而實際上行為捨不得,這是欺誑,說完了這個,下面就告訴我們捨心最希有。

那個地方我們辨別的出來,這個心是什麼樣的心?如理如量,相應的心。

而不是嘴巴上面講講的,浮在嘴巴上面的空話。

好了,那麼現在我們呢已經懂得了。

怎麼來啟發布施的心念,這個善巧的方法,有了以後呢?下面就是布施。

要去布施的時候,這個布施它又有不同的方法。

所以。

【「第三布施差別。

」】   那個布施的真正開始送的時候,它還有不同吧!那不同分三樣。

【「一一切總依當如何行。

觀待別依所有差別。

布施自性所有差別。

」】   那麼,嗯!那麼我們布施做任何一件事情,有它的一個原因。

你根據什麼原因,依據什麼而去做這個。

整個的原則是如何?然後呢?觀待別依,等到你去布施的時候啊,由於你所布施所依制的這個特質,比如說,出家在家等等也有差別。

最後就談到布施本身又有什麼不同。

我們看一下下面就了解。

三個項目當中,各別所指的是什麼?初中總一切依。

換句話說,我去布施的時候,整個的大原則,根據這個,依據這個,是來布施的。

那麼這個根據是什麼?分六點。

這是我們布施的時候,應該有的正確的認識。

換句話說,我們布施的時候,以這種心理,基於這種心理去布施的。

這個心,就是我們所依的。

有六樣東西,這六樣東西都是最殊勝的。

第一個呢? 【「依殊勝者,依菩提心。

」】   我們這個布施是依菩提心,由此發起而行布施。

嗯!有這樣的心,平常我們送人家一點東西的話啊,都是什麼啊?都是為了自己。

送禮,你為什麼送禮啊。

哦,要有所求。

或者是他給你東西啊,你感恩。

而且都陷在那一個圈子裡面了。

繞來繞去繞我,然後呢?進一步啊,你把我放掉了。

那個慳貪的執著之心沒有了,但是沒有去想捨。

他現在呢?要捨,而是什麼啊?要為利益一切有情,不但利益一切有情,得到世間的快樂。

要共同圓成無上菩提。

這個所依殊勝啊!這個叫菩提心。

嗯!叫為利有情願成佛。

以這個心,沒有一樣東西可以跟它比的。

第二物殊勝,你送的,所要用來送的東西,這個東西也是非常殊勝。

耶,同樣的東西,拿到了菩薩手上的話,這個東西就變得非常殊勝了。

為什麼呀?總諸施物無餘行施,若於別物而行施時,亦應不忘總施意樂。

現在菩薩的布施啊,就說我發心那個時候開始,所有我的東西通通送給別人了。

就是這樣,這樣的。

所以他這個所依的物本身特別。

儘管我今天送給你一個銅板,任何一樣東西,但是呢它整個的說起來,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啊!它就是以這樣的心情,我的一切送給你們的,你要用多少,就給你多少,反正這個都是你們的。

所以任何時候,他所施的內容,儘管是個別的一樣東西,一塊錢,一樣什麼東西,但是他內心當中,總是根據這個內心,所有的東西送給你們的。

你要,來,拿去。

就這樣。

這第二個。

還有第三個呢?所為殊勝。

你為什麼要去施。

你的目的。

為利一切有情眼現前安樂究竟利義而正惠施。

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十三卷B面   為了利益一切有情,利益一切有情分兩方面,以同樣的是眼前是增上生,究竟決定 勝,我們要求的是這個,當然別人也是如此,別的剛才說私的是,你目的幹什麼?弄了半天還是為你自己,現在他是利別人,而且是利一切有情,眼前我們普通一般的送,這是對他眼前有好處,將來也沒有好處,現在我們這個布施不但眼前有好處,將來永遠都有好處,這個無出其右的,所以這個三樣。

第四, 【「善巧方便殊勝者。

」】   哎!送的這個方法是美極了,好極了,善極了,巧極了,為什麼啊? 【「經說無分別智之所攝持。

」】   嗯他以無分別所以施的時候啊三輪空,這不著這個事相,不會受染污,那麼初發業的呢?教我們剛才初心行人呢當以空通達法無性慧之所攝持,雖然我們並沒有真實的證得,但是啊已經瞭解了法無自性,這個智慧,這種心理去送,我們前面講聞思修聞思修,這個真正的無分別智是修慧相應的,而我們現在剛開始的時候呢,聞思相應,前面我說過幾次啊,前面都是方便說,真實的聞思慧的特質是什麼呢?慧的特質就是沒有錯,破煩惱,可是不是說隨隨便便的啊枝葉上頭,他那個破煩惱啊後面告訴我們的,一定有他的重心,從根本上面破了枝葉自然破,但是呢?一下要找到根本找不到,譬如說我們現在煩惱的不得了,你說一下啊要談一下細的題目你沒辦法,所以把粗的地方慢慢的弄,所以廣義的來說啊,整個的廣義的來說,是的,對治煩惱,可是這個我們通常講毘缽舍那,那個慧的特質並不是講我們普通的,哪眼前啊小小的吵一個架啊,說啊,這個破除了這個叫智慧啊,這個這個如果說這個講是智慧的話,應該這樣說,就像說這個是不是麥,麥是穀類,沒錯,但是穀不一定是麥,啊這個辨別我們要清楚,好像說我是人,也沒錯啊,但是呢人?就是我了,除了我以外不是人,這個是錯的,啊這個地方我們順便講一下,因為避免啊,大家對這個聞思修的這個定義弄含糊,那麼這個已經說過,真實的這個嚴密的定義,一直到最後那個毗缽舍那部份,他會說得很清楚,聞相應是什麼?思相應是什麼?修相應是什麼?那個地方說無分別智攝持,那是修相應的,而我們現在前面初發業的人呢?就是聞思相應的,記得吧!前頭說八因三緣的時候,那個三緣,就是剛開始做的時候我們心理是什麼狀態,那就是我們現在下腳第一步開始的時候,那麼這個是第四殊勝,所以我們送別人東西時候啊,心裡面要懷著這個念頭,現在我送,是的這個都是迴向無上菩提,就這樣,那個菩提的翻成中文就是覺,覺些什麼?當然,這有兩樣東西,啊!一個呢瞭解實際上的勝義諦,真實的狀態,一個瞭解世俗諦,那麼唯識法相上面叫如所有性,盡所有性這兩個,對於這兩個的特質,你有了這個的認識,這個正確的認識,這個叫智慧,嗯,下面,五、 【「迴向殊勝者,迴向施善於大菩提。

」】   平常我們做了一定有功德的,啊,然後呢!我現在這些功德啊目的為什麼?為了這個求這個,不求別的,第六 【「清淨殊勝者,攝大乘論說,滅煩惱障及所知障。

」】   前面東西都是染污的,現在我這樣的做這個事情的話,能夠把這個煩惱障跟所知障徹底弄乾淨,所以啊,他的清淨,別的是染污,這個六點是他的殊勝的地方,哦!所以這個總一切事,換句話說布施的時候,哪,這個布施之所以成為波羅蜜,所以能夠渡這個生死大海到達彼岸的原因,根據這樣的特質,嗯,進一步,布施一度當中是具足六種波羅蜜,如行法施防止聲聞獨覺作意,名為持戒,布施本生當然是就是布施度,那麼,然後呢?你行法施的時候啊,那個時候就是講說佛法修持等等,防止這個聲聞獨覺二乘作意,這個就是持的菩薩戒,於種智法信行堪忍。

那麼對於這個無上的大菩提一切種子這個法,能夠信、能夠行、能夠忍,安住在這個上頭,我們這一點啊說起來啊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昨天有一個同修啊,曾經問起我來,說現在有很多人啊,對這個啊大小乘之間啊有種種的不同的論點啊,啊就這樣,那麼我就跟他說,這個概念啊是呀,你說他重要是重要極了,但是啊你要真的幫助別人啊,是也難極了,所以我們至少現在我們不必深談,對我們自己眼前修行第一步這個最重要的,建立這個正知見真難啊,我為什麼說幫助別人很難呢?我們不必從理論上,這個理論啊長篇大論不曉得說到那一天,佛在世的時候啊,耶他就是啊,處處地方希望把最圓滿的教法帶到世間來,但是真正接受他的人卻不多,「知」,至少是有人接受了,還有一些人,佛的這個公案當中有十四無記,大家曉得什麼叫十四無記啊,這個十四種情況佛不回答,佛為什麼不回答,佛說明一個理由,就是啊,佛雖然啊具有不可思議的無窮妙辯,四無所畏,十力四無所畏,他沒有一點畏,啊在任何情況之下,瞭解一切事情,但是碰見這種事情啊他就不開口,對這種事情啊,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佛都莫奈何他,所以憑我們現在就有力量能夠說服人家了嗎?所以在這個地方我隨便一說,啊真正重要的這個地方,我們眼前對我們真正重要,真要幫別人啊,還非自己啊對這個東西有正確的瞭解,絕不動搖,信得過,然後照著去做,能夠堪忍,要不然的話自己啊弄得心動搖,懷懷疑疑哪動動搖搖,那你自己都站不穩腳跟,你怎麼能幫別人呢?啊所以這個對法的,然後呢?你要行布施的時候啊,對不起,你雖然去幫別人的忙,可是有的時候啊,別人就不一定領情啊,我想這件事情我們大家都感受的到的,哎呀,你不做嘛,躲在後頭,但也沒關係,你去忙了半天啊,這個人覺得要你這樣做,那個人覺得要你這樣做,哎呀,你覺得我不做,沒關係,做了以後啊,這個人這樣,那個人這樣,你弄個啊暈天腦脹,這樣,忍恕他罵,啊他們現在人家還沒罵我啊,嘀咕幾下我們就受不了了,這個什麼啊,忍啊,所以布施啊,你真正的要想做到的話,一定裡邊具足了忍辱波羅蜜,還有呢?你要這樣去做,令法施倍復增長,發起欲樂是名精進。

啊儘管這樣我還努力去做,這個就是精進啊。

【「心專一趣不雜小乘,迴向此善於大菩提,是名靜慮。

」】   你專心一致不為其他的動搖,不夾雜其他的這是靜慮。

【「了知能施所施受者悉如幻化,是名般若。

」】   這個布施所以成波羅蜜的,就是由於這個前面所說的瞭解,你送給人家不是為了你 自己,啊為什麼為了別人,平常我們做不到的,哎現在瞭解了原來這個本身就是虛假的啊,哦!對這個正確的瞭解,這個智慧的特質瞭解一切世間的萬事萬物的真實的特質是什麼,性空所顯的緣起的相,所以他是如幻如化的相,他正代表沒有他的特質,你瞭解了這樣,然後呢行為上面儘管去自然行施,心情上面是了無執著,那個就是啊,慧所攝持的方便,方便所攝持的慧,所以說,應無所住了行於布施,那個就是布施度當中所含攝的般若,六度具足,啊具足六種力最強大。

那麼這個是八千頌廣釋所說。

八千頌的廣釋就是般若,大般若的解釋的,說得很清楚,嗯這個是總一切啊總括的來說,第二呢?第一這個第一就是說,我們所依的僧,修菩薩道的初逆行者,都是我們人,總之,經說在家菩薩應修財施,出家菩薩應行法布施。

個別的來說,那麼因為你所依的修行的這個身不一樣,所以布施的方法也不一樣,在家人應修的是財施,出家人應該用的法施,所以菩薩戒上面說。

【「舍利子,若有在家菩薩。

」】   如果修菩薩的人在家人,那麼以七珍寶充滿克伽沙,克伽沙就是恒河沙,恒河沙數諸佛國土,供養如來應正等覺。

啊那麼這個是出家菩薩所應該的,他上面所供養恒河沙佛,實際上呢,廣利一切,舍利子,若有出家菩薩,那麼出家人怎麼辦呢?開示宣說一四句偈,此所生福極多於彼。

【「舍利子,如來未許出家菩薩修諸財施。

」】   嗯這個裡邊啊,是講戒,特別的是告訴我們,我們真正的修行,圓滿的僧相出家人,剛開始的尤其是,所以這個戒上面真正說,說這個菩薩戒,在家人是這樣的,然後呢?他這個地方是鼓勵強調法布施,那麼所以出家人的法布施的功德,這麼個殊勝,在家菩薩有這麼大的供養啊,不如出家菩薩說一四句偈,他的福多,下面一句話很重要啊,說出家人啊,如來並沒有教我們修財施哦,所以我們現在出了家以後,哎呀忙這麼多事情啊,對不起,這不一定是我們該做的,不是不要做哦,不一定,那麼什麼東西來判斷呢?在下面,下面啊集學論說了,此中密意,這個裡面有一個內涵的,什麼內涵啊,障礙聞等,謂遮出家特集財寶而行布施,因為你真正修學的內涵啊,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正知見,那個東西一定要靠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現在我們真正努要的要忙就是忙這個東西,啊,假定說你現在說哎呀修布施一天到晚忙別的事情,這個不管的話,那麼對我們正確的修行的這一條路是個大障礙,所以這個不可以,遮止的,這個遮止的,說,所以說你特別忙了去弄了財,然後自己去布施,這個不可以,這個不可以,而另外一種狀態。

【「若無妨害自善所作,由宿福力所多所獲得,當行財施。

」】   你自己並沒有忙這個,啊但是因為那是宿生的福德因緣,自然而然那個財就來了,來了以後這個東西你要送出去啊送出去的,譬如像我們老和尚一樣,他,我最佩服他的,他從來不忙這個事情,那個時候在這裏啊辦學,沒得飯吃,沒得飯吃嘛,我們出家人該幹什麼,討飯嘛,拿了缽到馬路上去討,這樣啊,這真了不起耶,但是現在哎唷現在那個財源滾滾而來,這是他什麼,他的修持,他從來沒求過,從來沒求過,這個好了不起,然後呢他一點都沒錯嘛,他只要看見什麼人家,哦,那個財拼命的送出去,對,就這樣,我們出家人要做的這樣的做,那就對了,這個有兩點啊分得非常清楚非常清楚,啊,所以說我們不要說哎呀我們哪!那好像做了很多功德啊,要曉得那個功德的特質在什麼地方。

根本因一定要把握得住,不要在那個差別因,其他的上面啊弄,這一點分清楚啊,好重要好重要。

【「霞惹瓦云:『我不為汝說施功德,我是宣說攝持過患。

』」】   嘿那個祖師就告訴我們這一點,耶避免,他們都是出家人啊,避免他們忙這些事情啊,要告訴你啊,攝持的過患,你瞭解了去除他。

【「是於出家辛勤追求,集積財寶而行布施啊,令其淨戒多生瘡尤不喜之語。

」】   這個裡,這句話的意思什麼,就是說你出了家以後,你出家人的真正特質要弘法嘛,要弘法你先要去瞭解,瞭解去如法,這個才是,結果你忙了半天你自己都不如法了,請問你還談什麼,不管行財施行法施,都是如此,財施固然不可以,法施也是如此啊,現在我們很多人啊,大家去弘法,我常常感覺的,哎呀,這個實在是也有一點啊,我不曉得怎麼說,所以很多人勸我,哎呀說你老人家怎麼不出來啊,哎呀,說種種道理好像你不去法施啊,我自己曉得我當然願意法施,可是我自己對佛法沒有懂耶,我不去施至少啊我沒有害人家,我自己對佛法沒有弄錯了,根本已經弄錯了,然後你告訴別人家,人家覺得,如果是個在家人,如果是個天主教徒,我寧可跟人家講佛法,那沒關係啊,人家說起來,他根本就是天主教徒亂講,不聽他的,那在家人他信仰了佛法就覺得那些法師們瞭解的道理,結果我一開口說錯了,結果呢?他們聽了把那個錯的當做對的,當這種情況產生了,他自己覺得這個就是法,先入為主的概念,正確的辦法倒是聽不進了,法就這樣衰了,我自己深深的感覺到這件事,所以我非常害怕,這真正講起來啊,我真慚愧啊,財施固然做不到啊,法施也做不到,所以你說我不做嘛,耶我正在做,因為我為了要幫忙別人,我至少自己要弄清楚耶,然後弄清楚了你才有機會幫忙耶,這不是很清楚嗎?所以不但佛法如此啊,世間沒有一個如此啊,世間所有的人說,哦!小孩子長大了以後,將來希望他發大財有高的名位,那個時候啊,不但是他沒有賺到錢,還送到學校裡邊去,還要在身上賠錢,對不對?耶,你說你養了這個兒子,希望他將來賺錢,你怎麼還賠他錢啊?正因為將來要賺錢,所以你得培養他,這道理不很明白嗎?然後你送到小學,這個叫小學一年級最低,正因為你將來希望他爬的很高嘛!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弄得清楚,弄得明白,我們談佛法,佛法靠什麼啊?如理如量的正確內容,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辨別的清楚啊,是在家的忙些什麼?出家的該做得如何,這個一定要辨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下面,嗯!施性差別,施性差別第三樣,那個布施自性他有不同的,那一個?財、法、無畏,那麼這個法施跟無畏施簡單,所以先說財施比較內容廣泛,所以擺在最後,平常我們說的時候,是財施擺在前頭的,所以現在看法施者,謂無顛倒開示正法。

諾第一句話就說得清楚的,你那個法施是什麼啊無顛倒啊,要沒有一點點錯誤的,把正確的方法開示,說,剛才我說的我為什麼我不敢出去,因為啊我出了家以後啊,啊聽見的五花八門各說各的啊,啊是大乘小乘性宗相宗,啊然後呢?這個是淨土這個禪,這個什麼,唉!各說各的你不曉得怎麼辦?很清楚很明白,這個裡邊是有了問題了,如果說你聽見了隨便拿一點,拿出去的話,這是在這個混亂當中增加混亂,現在他告訴我們的法施是無顛倒,正確如理的,結果你不施還好,為什麼,垃圾少一點,你越施的是垃圾是越多,叫人家是根本沒辦法解決,所以一句話說得這麼清楚,前面已經告訴我們,我們尤其是修學大乘佛法的,對那個大乘應該信,應該解,還要堪忍,在任何情況下絕不動搖,那個忍兩個字不容易喲!要具足兩個條件,第一個如理的認識,然後呢?如理的思惟,一切得到了正解,勝解以後,譬如說在天台講,大開圓解,到那個時在任何情況下絕不動搖了,那個時候,對了,不管人家怎麼說,天塌下來你心裡邊了不動搖,這樣哦,現在這個是談不到,我自己本人來說,由於啊得到善知識的攝持指示,啊,至少有一點啊我自己覺得蠻高興的,不管外面啊說得天花亂墜,哎呀大家懷疑,我也沒有力量幫助人家解答,說服人家,可是我至少我內心當中的的確確沒有,再沒有什麼疑問,不是說我開了圓解,不是,是因為啊,碰見這種問題,這善知識都告訴我了,我這個只是說,起碼的、有一點點,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大開圓解的,我已經可以出去弘法了,現在沒有沒有,所以我把握得住這一點啊,所以自己安住在裡邊,自己修行,把穩了不敢動,否則的話,連他修行不敢動這點做不到,哎唷,你要不曉得怎麼辦是好,哎呀又要去動啊盪啊西啊弄啊一生空過,所以這個地方啊,尤其是做為我們同修們,出家的同修,準備出家的同修啊,這點很重要,啊那麼菩薩不但是對於這個法,菩薩是要廣通五明,還要對世間其他的,如理教誨工巧等明,世間無罪事業邊際,令受學處。

哪、廣學五明,凡是世間所有東西啊,都要相應的,這世間法也要無罪的喔,要正確的喔,嗯所有的事情,那麼特別是受該菩薩所學的,這個是法施。

【「無畏施者,謂從王賊等人間佈畏,獅虎鯨等非人怖畏,水及火等大種怖畏救護有情。

」】   這個容易啊,這個無畏施,使人家能夠得到啊不恐怖,啊這樣,我們就是分這幾部份,那麼現在那個布施本身三項當中,法施,無畏施以及第三個,財施,因為財施要詳細的說,所以現在呢?緊跟著下面說財施,這個財施部份,分兩部份,第一個,實捨財施,啊實際上東西送,第二個唯意樂施,單單心裡。

下面這個廣辨啊真妙,我們看初中分三,捨財道理,若不能捨當如何行,習近對治布施障礙,第一個就是布施,他有布施的正確方法的哦,還有呢?如果我們不能捨的時候,那麼應該怎麼辦?嘿他有,因為實際上的要捨嘛,有的時候碰見一些事情,的的確確你不能做,那麼再怎麼辦?他有一個正確的方法,還有呢?萬一有障礙的時候,你怎麼對治這個布施的障礙,一項一項,第一個呢?就是捨財道理,這個送實際上的布施財物的時候分,惠施何田,何心惠施,如何行施,施何等物,你布施的對象是什麼,布施的時候心裡是什麼?應該以什麼樣的心裡去布施,以及,然後呢?以這一種心裡拿了這個東西送給別人的時候怎麼個送法?以及送所送的東西,什麼東西可送不可送,他每一個地方都有很明確的說明,如理不如理,嘿這樣,現在看第一個惠施何田略有十種,這個比較容易。

【「一諸親友於自有恩。

」】   這個。

【「於諸怨敵謂作損害。

」】   第二個。

【「三中庸者俱無恩怨。

」】   平常我們送啊,自己好的啊就送,冤家不但不送啊,還是啊我們害他,中庸的無關緊要,他現在真正布施的,三者一律平等。

【「四有德者謂具戒。

」】   五。

犯戒的反過來,哦,你看,六是劣於己。

【「七是自相等。

八是勝於己。

」】   不管任何。

【「九是富樂。

十是貧苦。

」】   從這個裡邊看,他是包含了一切對象,不管是從你的感情上面來說,從他德行上來說,從他的富樂來說,從他的地位名聞來說,嗯一切這樣都是我們布施的對象,這個就是田,這個就是我們啊成佛的資糧田,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啊,說啊我們恭敬佛是為什麼,因為佛能夠使得我們究竟離苦得樂,但是真正究竟離苦得樂,你要廣行六度萬行,現在那些人就是能夠成就你究竟離苦得樂,你為什麼不敬他呢?正是我們要恭敬的呀,所以眼前我們平常要多觀察多思惟這個道理,尤其是我們出家的同修,啊,這個地方我也說,眼前我們這個團體真正和樂的原因,是任何一個團體啊,一定是龍蛇混雜,在普通世間上面啊,三個人在一塊的話,大家就不行了,所以人家說,一個嘛去擔水吃,兩個嘛是扛水吃,三個啦就沒得吃了,嘿,現在我們不,人就是越多越好,啊我自己有力幫助別人,他沒有力,嘿這是我的資糧田啊,他懶惰啊成就我成佛的功德啊!我是越做越高興啊!就這樣,就是我現在力量不足的時候,心裡邊我們跑到這裏來學什麼?學這個嘛!就算你做了辛苦了,回頭想想,哎呀,好的興,好的是他呀,啊他現在啊,就是我雖然啊,多做一點點,可是至少我從他身上面,曉得我,我啊以前的心裡啊是如何的顛倒,看見他了使大家嫉妒障礙,啊他現在提醒我,你看,我這個心裡面啊,就什麼?慳貪啊!這麼厲害呀!是不會放人家不下的,第一個,這裏啊,說明了,萬一碰見這種情況,自己放不下人家的時候,那是自己學,我跑得來這裏來幹什麼呀?你去問他一下,問題就解決了,問題就馬上解決,如果不解決趕快到佛堂裡面多多,好好的多磕幾個頭,啊,說真正我們為什麼要懺悔就是這個,就是這個,啊這樣一來的話,自然而然啊嘿就算是不會做得很好,至少這個裡邊啊,大家沒有什麼爭論,對吧,從這個基礎上面,所以一定消極的防範,才有積極的增上。

根本的意趣就在這裏,那麼現在呢?這個我們瞭解了,進一步啊說,施的時候心是什麼樣?意樂分二。

這個意樂就是,你實際上面把那個東西財物送給別人的時候,你的心裡狀態,剛才那個大科裡邊是啊,沒有東西的時候如何修心,這個兩個的不同啊這個我們要辨別的清楚,初當具足何等意樂者,緣所為事謂作是念,當依此故圓滿無上菩提資糧。

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十四卷A面 【「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   當你布施的時候啊,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啊就這麼想,我現在把那個東西送給別人,啊對我們出家人來說我現在說那個法,我現在做那個事情,啊我現在做那個事情或者是供養三寶的,莊嚴這個佛殿,或者我處理這件事情施人也具無畏,我忙了讓他省力,這是我們所做的事情,念頭怎麼念的?耶我因為這樣啊所以圓滿無上菩提資糧啊!所以越做越高興啊,圓滿布施波羅蜜多啊,會不會說就唉好像自己多做了一點,看見別人在那兒摸魚,心裡面就是嘀咕,你這個就沒有了,啊這樣,所以這個概念哪我們要了解的,處處地方提醒我們自己,你嘀咕了半天啊,事情照樣做了,結果呢?唉對不起啊!這真是冤枉了,所以常常記得:「君子是樂得為君子,小人是枉自為小人哪!」結果你還是白白辛苦了,結果心裡呢卻偏偏又再增長那種雜染,所以當你感果報的時候,為什麼我們現在會在這個世界上面?這很明白!你所以得到這個受用,當初你因地當中一定種了這因,就是說你也布施了,但是我們得到的果報的時候,為什麼心裡面啊還是呀要,要去動腦筋,要去什麼?就是你當初布施的時候心裡面就這麼沒有清清淨淨,如果說你一心一意的歡喜送給別人,到那時候人家來,財物回來的時候啊還是一樣的要不了一點點,所以你看古代那些人哪是妙極了,他就有這種寶藏,不曉得怎麼來的他自己也不曉得來,來了就歡歡喜喜很省力啊!我們現在幫助別人的也是這樣,你能夠歡歡喜喜無條件的幫助別人,心裡不要這樣想,將來那個果報還是你的,這是就世間來說喔!現在我們要求得無上菩提,那更是不曉得要比它超勝的多少,那個是不能比的呀!所以這個心我們一定要認識,把它建立起來,把它建立起來,不過這個地方不是說好了好了那些人偷懶的,對啦,讓他去享福吧!對不起我自己偷懶了以後啊,然後在這個地方穿了這身衣服的話,眼前貪了一點小便宜呀,將來這個後果的可怕不得了啊!這一點是我們每一個同修必定應該了解的,這個小便宜是絕對貪不得,這一個地方講布施,我們不講這個地方,布施的,就是前者講小便宜就是慳啊!對自己的放不下,財物放不下固然,心裡放不下,這個偷懶等等都是從這地方,這兩面都應該認識。

【「緣所施物,謂於自物作他物解,所施之物如取寄存,當念菩薩一切所有,於有情所先已施故。

」】   啊那麼對所做的事情是像前面的想法,那麼對我們送的東西呢?把這個東西送出去呢?平常就覺得這是我自己的,現在不是,說這個東西啊本來就是他的,已經送給別人,這是他暫時寄存在我這裏,這樣,如果已經送給別人了,所以啊財物嘛送給別人,然後我那個身體,我這個氣力也送給別人啊!對啊!既然是別人的話呢,就像前面說,耶這個現在啊他要我做嘛我當然高高興興做啊!這樣前面就是說那個僕為那個主而忙,現在我們就是如此啊!這個身體是什麼?僕人,這個主是什麼?無上圓滿佛果等著你啊!你只要這樣去做呀!你就為著這個而做呀!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所以我們現在心裡面要了解這一點啊,我們人人在那個地方必然會精進努力,啊盡我最大的力對啊我做,啊這個身體啊千萬不要等到你死了以後養了肥肥胖胖來打它,到那時候來不及了,啊,耶至少嗎要怎麼辦呢?要瘦瘦枯枯的跑著來禮它,最好的像佛一樣,啊!到那時成了佛啊還要向他還要禮敬,讓天人讚仰,所以說對於物作他物解,耶這樣想,啊是為了這個主,平常那個主人的話是這樣的主,現在我們這個主就是無上圓滿菩提果位。

第三: 【「緣行施田,為善知識。

」】   現在呢你拿這個東西要做這樣的事情,要做這樣的事情一定有受者呀!這受者就是啊你的資糧田,那個啊是什麼?善知識。

【「謂於來乞未乞諸田,應念此等滿我布施波羅蜜多,當具如是三種意樂。

」】   那麼有的人跑的來向你要的什麼?你的資糧田嘛!他如果不來要的話還不能滿足你的菩提資糧耶!這很清楚啊!你有一身的氣力,對不起你沒有地方去施氣,跑到了淨土,對不起!你還要掃什麼?你還要忙什麼?那個地方這麼乾淨啊,所以你沒有集聚資糧的地方啊!所以為什麼在這地方修了個百年啊不如在這裏修一天,你沒資糧可集嗎!這個不清楚明白嗎?有人來跟你要東西,以前則捨不得,喔現在好極了,喔,送給他,我圓滿菩提資糧,我擺在這個地方的話,對不起啊這是虛誑的,反而還害我,送給他了,耶,安全而且堅實,你有的氣力也是一樣啊!一樣有啊!耶所以我們這裏同修當中啊有一位啊他因為伺候老和尚,我曉得他是,你們不了解他實在是辛苦啊!啊,不但是白天,整天的忙,嗯到了晚上啊,晚上還要起來幾次,嗯睡的時候呀睡墊上面冷的要命,我一直跟他說你這樣不行啊,嗯他也沒關係,哦不是為你啊,這個老和尚是我們這裏的精神哪,靈魂啊你無論如何要保護他啊,你要好好的努力,啊他晚上還睡的冷的要命,睡的時間比任何人少,做的事情比別人多,有的時候人家還這麼跟他這麼說,唉他心裡覺得還忙了個半天,後來想唉沒關係,我在這裏修學他成就了我的忍辱,你看看就是這種心理,啊所以我讚歎啊,我真歡喜啊,這裏都是我的善知識,為什麼?他了解這個,哦他就這樣去做的話,他資糧田嘛,就是越做越高興越做越快樂,現在我們在這地方啊佛在這地方,啊上面伺候佛,下面呢成就你資糧的,當然是越做越開心呀!耶所以不管啊你對於所施的東西也怎麼樣,就是做的事情是如何以及你的對象是如何?三輪清淨,因地當中聞思相應,果位當中的話修證相應,有這樣的因,感這樣的果啊!所以現在前面已經說過了不是馬上叫你捨頭目腦髓,而是說我們第一步重要的把這個道理啊聽懂,然後呢思惟觀察,所以當這些人來的時候呢你覺得噯,來來來來他成就我,啊他成就我,如果要你財,他成就你這方面的財施,他如果要做事情他讓你做,啊我們不必說這樣,他在偷懶,耶在成就你的無畏施啊!不但成就你的無畏施,讓你多做了以後這個地方啊這個功德你佔了,這個都是你的功德田哪,資糧田哪,你感激都來不及這是你的大善知識啊!他使你成佛的,你怎麼能不恭敬他呢?這不但歡喜而且恭敬呀,所以現在啊我心裡面經常就這樣想,啊說實在我做不到,但是正因為我做不到所以這樣想!我就剛才告訴你了,因為做不到所以難免痛苦,這樣想所以快樂,所以啊身上面雖然哪受一點苦啊,心裡卻是越來越快樂,啊我曉得我只要這樣就快樂下去的話是增上生,這樣的增上生到最後的圓滿佛果就等在那裏,諸位啊,天下那有這樣好的事情,那有這樣便宜的事情,你不在這裏忙,請問你世間忙些什麼?哎呀世間人都是這樣,所以我一開頭曾經給你們說過,哦我當初出家的時候人人笑我,等到我出了家多少年以後跟以前的老朋友碰見了,啊那老朋友都說:「某人啊算來算去還是你最好。

」那當初我們在學校裡唸書的時候大家都在想,哎呀要什麼啊?每一個人有偉大的志願,要成家立業,現在呢每一個人都五子登科,啊所謂五子登科啊?嗯什麼?房子、什麼?車子、妻子、金子、還有什麼子啊?兒子,哦每個人都五子登科了,結果他忙了半天問他幹什麼?哎呀還不是圖這個家,還不是為為了這些孩子!你說忙了半天,結果呢?哎他就是這個樣,現在我們有幸把這個呢呢脫出來了,在這個地方集聚資糧,所以啊千萬要把這個正知見建立起來啊!正知見建立起來啊!當剛才這種心裡現起的時候你就說:「諾諾諾諾這個無始以來無明相應的習氣又來了,這個真是我的冤家,我現在跑到這裏真正要跟它鬥的什麼?就跟它鬥嘛!不是說已經成功了,前面告訴我們,耶!我就是被它冤家壓在下面了,我啊在下面咬牙。

」大家還記得這段話吧?這什麼意思啊?不是我是時時戰勝的,我自己很清楚嘛,我一直在敗,人家說常勝將軍,我自己覺得我是個常敗將軍,這話怎麼講呀?普通一般人哪敗了一次就完了,啊那個就不行,我敗,敗了以後我還再打,又敗,敗了再打,又敗,再打,所以啊叫做常敗,真正了不起的就是這個常字,你能夠這樣的倒下去再打,倒下去再打,倒下去再打,你成功了,記著,我但願諸位能學這個,我現在就學這個常敗將軍,我在這裏只是把我的敗的經驗告訴諸位,啊雖然敗啊,快樂的哦!啊美不可言,美不可言!好,那麼現在我們繼續下去,啊下面就是引那個論上面。

【「攝波羅密多論云:『乞者現前諸佛子,為增菩提資糧故,當於自物住他想,於他應起知識想。

』」】   諾!就是剛才這個道理,啊這個乞者現在我們前面,我們是學菩薩的人啊,啊這是會增長我的菩提資糧呀!哎呀!高興呀他是我的善知識呀!這個東西本來啊就是他的呀,現在是滿足我的這個菩提資糧啦。

【「施一一物,念為如是如是而施,緣所為事意樂廣說,如妙手問經及攝波羅密多論,應行了知。

」】   不管你所送任何東西的時候要像這樣,這樣子做法,啊要這樣的做法,所以啊當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那個內心啊,那就是這樣,詳細的內涵啊就在這個經論上面,這我們應該了解的,這個地方提個綱要,所以我們真正修行的時候,他為什麼要教我們啊不斷的多讀多閱無垢經論,這個原因在什麼呢?這我們有這個經驗說,在這個地方啊我們大部份同修聽的時候,聽得真起勁,書本一合沒有了,現在不!哦聽的時候聽的很起勁、很高興,然後呢出去的時候啊休息幾分鐘,這個高興的這個概念還在,然後呢這個正知見的餘勢還在,休息了幾分鐘馬上再回來,不在這地方聽論,就是看那個經啊,然後繼續的,噢剛才這論上面怎麼講的?現在經上面怎麼著?噢你看,啊然後呢這個內心當中啊不斷地薰習薰習,累了,然後再出去,出去休息的時候在這個跟法相應的這種快樂的心情,餘勢未盡之前休息一下,讓眼睛休息休息,使身體鬆弛一下再進來,所以你這麼這樣不斷地做的話一定成功,這個道理後面的精進波羅密多當中會告訴我們,所以你所以得到了如理的正確的方法是無有不成功者。

繼續下去: 【「如前所說緣田意樂,於一切境皆應起故,是總意樂。

」】   像前面這個意樂啊在任何情況之下都應該這樣,這個是啊整個的綱要; 【「別意樂者。

」】   那麼有不同的境界,它還有不同的方法,啊有不同的方法,下面看: 【「於諸怨害以慈意樂、於諸有苦以悲意樂、於諸有德以喜意樂、於諸有恩以諸意樂而行惠施。

」】   哪,他這個心就是這樣的,如果這個對我有怨害的話,我慈,啊慈!這不但行的布施啊而且還對治了你的瞋心,不但對治了你的瞋心啊,而且啊增長了你那個無量慈悲,你看多苦多好啊!於這苦有情以悲意樂,啊然後呢於諸有德以喜意樂,於諸有恩哪種種不管你那一個,我說到這個地方啊!有特別的講一下,於諸有苦以悲意樂這一點,我們現在說,在家那固然是啊布施,那你這個出家人他現在的重點是法施,那麼你怎麼個悲法啊?哎!要曉得苦有兩種,身心二苦,現在我們哪好好的是,身容或不苦可是心啊大部份都很苦,我不敢說你們如何?我自己曉得我很苦,為什麼?我是個凡夫啊!雖然曉得佛果這麼美妙,啊!遠得很,我在努力,雖然我在追求,還是大部份心情啊都是跟凡夫的雜染相應,因為我了解了這個雜染相應,這個雜染相應啊自然而然什麼?貪著難捨、偷懶茍且偷安,因為我自己很體會到這種心情,所以我看見別人的時候啊有的時候是,我啊拿世間的量去衡量,這個傢伙又偷懶了!回頭一想,錯了、錯了、錯了、錯了,他在苦惱當中,他在苦惱,什麼?被無明大苦所陷,這是一個真是苦惱眾生啊我現在不是修學佛法?我不是要布施、我不是要成就?我那麼我自己覺得我修學佛法的,我都做不到,還談他嗎?啊!一方面策勵自己,一方面說這個人真可憐啊!好啊!好啊!我正好趁這個機會然後幫忙他,你這樣一來的話,那這個意樂不是離開前面的總意樂哦!剛才前面我們總意樂當中說:唉!人家偷懶啊你覺得啊怎麼去做?人家偷懶,他為什麼偷懶,他偷懶有種種理由,也許他今天生了病,也許他心裏面是偷懶,他為什麼偷懶啊?啊!他還是心病苦啊!所以這個是可悲眾生哪!咦!正好我不但增長我的菩提資糧,而且啊!增長我的大悲心啊!修學菩薩不是初要修、中要修嗎?所以你看哪!我一面是增長資糧,一面又增長這個悲心,好在對面有這個人哪!到那個時候你越想越歡喜、是越做越高興,因為你做了功德,你又歡喜了,做的當下是,這個歡喜的心情是個隨喜心情,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哪,你思惟思惟,坐在這裏思惟還思惟不起來,境界現起的時候啊你思惟是特別有力,這我們大家了解的,對不對?所以你看,這麼好的環境大家不努力真是啊!如入寶山空手而回,現在我們這裏啊說來說去就是講這個,啊!所以我在這裏讚嘆,大師真了不起,多少傳承的祖師、譯經大師,乃至於啊印這個書,那些郵差把那個送進來,都是感謝他們,我們才有這個機會啊!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又於諸田當住捨心,行善施果,亦當迴施乞等有情,特於苦田當住悲愍。

」】   啊!那麼所有這些做了以後啊,最後的心都是捨,啊!那麼乃至於啊布施的果啊也都迴向給他們,咦靠他成就了,當然你還是迴向,本來你要迴向一切有情成大菩提嗎?當然這樣,而這個地方特別是苦田當作悲愍喔!這個有他的道理,剛才已經說過了,真正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而大悲必定是要苦眾生,這個 【「如月稱云。

」】   月稱大論師,一個大菩薩。

【「施謂離慳貪,於諸器非器,平等心等施,此施施者淨,悲施及施果,二俱施來求,此施無慳吝,善士所稱讚。

」】啊!施是什麼?離慳貪,這種情況之下不管他是器非器,就前面中說十種那種田你布施的時候啊!平等心,這個布施的施者是清淨的,這個是清淨的,所以你布施的時候啊以悲心去布施,還有呢!布施所得的果報,這兩樣東西呀都布施給人家,這個布施啊才是真正圓滿的,這個才是善士所稱讚的,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最後唸一下。

【「無量功德讚云:『若見諸貧劣,眾生有求心,無悲希果報,尋餘有德器,意壞雖行施,等同諸乞丐,故尊由大悲,布施諸乞者。

』」】   看看現在有的人啊!哎呀!說唉!布施有功德,唉!怎麼怎麼,要供養什麼?但是有窮人跑得來呀耶來求你啊!他卻沒有悲心,啊為什麼呀就覺得這些窮人啊!布施啊!說供養什麼人有德,這個窮人沒有功德,不行,他把那個錢集在那裏啊要布施有德者,這個時候啊他意壞,他的意樂已經不清淨了,雖然行布施啊,就像乞丐一樣,啊就像乞丐一樣,而真正珍貴的世尊是什麼?有大悲。

有大悲心,正因為看見他苦、貧窮所以布施,剛才這個苦是我特別說過啊,身心兩方面,對我們現在來說是特別注意對方心苦而行布施,這個話再說一遍,當他是貧窮的時候,固然,然後呢他如果說啊有種種不如理的時候我們也是一樣,啊不要說哎喲這個老和尚之功德了不起,我處處地方去伺候討好他,想辦法,這個傢伙莫名其妙我才不理他,哦不是這樣!我們修學菩薩道的人啊心裡面要了解,嗯不對不對!不是由於他要不要,而是說我該不該,那個時候你很清楚地明白,這個境界現起了,不對不對,我要真正修改的就是我內心的這種不如理的慳吝的狀態,這個拿掉,這就對了,這個是布施的時候的意樂。

今天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二百九十六頁,上一次這個那一段啊最後一句,啊最後括弧裡這個唸一遍,有意思再說一下。

【「若見諸貧劣,眾生有求心,無悲希果報,尋餘有德器,意壞雖行施,等同諸乞丐,故尊由大悲,布施諸乞者。

」】   那麼它下面說啊意雖壞行施,等同諸乞丐,他雖然布施了,但是呢這布施的意樂啊他的心裡狀態錯了,所以啊像乞丐一樣,啊像乞丐一樣,那麼這個乞丐是比什麼呢?比啊珍貴的意思,是世間名位來講最尊重的是王者,最下賤的是乞丐,現在你雖 然布施了,這布施了為什麼還要這樣呢?那麼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必定要了解一個道理,它這個根本因在那裏?哦是以大菩提心行六度萬行,啊所以如果你那個大菩提心,悲心沒有了,那就錯了,啊!所以它前面說,有的有的窮人來求,那個正是我們大悲所緣的為了救濟,你現在不救而求果報的話,根本錯了,這個意思?就是它的特別意思,我們應該要了解的,那麼現在呢繼續下去,前面是說怎麼因地的行法?下面是違理的我們不應該做。

【「次當斷除何等意樂中。

」】   其次那一類概念啊那一類心理狀態這個不對的應該把它去掉? 【「無惡見取意樂者。

」】   第一個那是一定要有正知見,啊正知見,那麼這個相反的呢就是啊惡見取,這是就是見煩惱當中的狹義來說,廣義來說跟不正知相應的都是。

【「謂念布施全無果報,及念殺害而行惠施以為正法,或計瑞相吉祥而施,或念唯由布施圓滿,便證世間出世離欲,莫如是施。

」】   啊這種我們了解的,以為布施沒有果報的,啊這個世間啊不了解因果法則的人是斷滅見的人的是,還有呢由殺害而行惠施,這個也不可以,本來布施是除了除自己的慳以外,還有啊要滿人家願,現在你殺害當然不對,還,雖然布施了可是你傷害了這樣的,這個不對啊這個正法不相應,乃至於要求啊種種的吉祥啊等等,那麼這個我們容易了解,或者以為有了布施啊就可以得到圓滿的世間,出世間的種種離欲等等,這種不正知見,這應該斷除。

【「第二當無高舉意樂者,謂不毀求者。

」】   是平常我們哪凡夫總是隨著我慢轉,我能夠有東西送給別人,自己心裡面總有一種啊高高在上的高慢之心,把那個啊高慢之心啊要拿掉,那麼來求的人也不輕視他,乃至於啊毀謗他,還有呢。

【「不為勝他。

」】   啊這個勝他啊也是一種慢的心裡面,憍慢的心裡,他好像這樣做了我要比他做的更好。

【「亦不施已而起憍慢。

謂我能施餘則不爾。

」】   還有呢,布施了以後啊心裡不憍慢,自覺得唉!我能布施,那些人哪都不行,啊這個道理,下面經上面告訴我們,引經這段文。

【「清淨業障經說:『若諸異生行布施時,於諸慳吝便生不信,他發憤恚而墮地獄,故於布施而為障礙。

』」】   那麼這段話主要的意思就是說在平常啊對於世間的一般人來說,假定你布施的時候,而是像前面這些啊這個啊或者你布施完了以後你自己覺得我行別人不行,或者雖然你布施了以後啊然後呢這個毀謗別人,啊所以毀,毀不是毀謗啦,就是對來,來向你求東西的時候啊你給了他你還呵斥他,譬如說一個年輕人,你說那個年輕人好好的啊這個事情不去做,嗯啦啦啦送給你,你這種人真沒出息!送完,他雖然受了你,他心裡還在那裏嘀咕,啊這個不好,還有呢,勝他,為看見別人這樣做,他超勝於他,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使得不如你的那些人啊,啊或者其他的原因,乃至於你送了別人不送,那麼由於這個理由使得人家啊對於這個正法生起不信的不信的念頭,乃至於由此而引發啊瞋恚之心。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十四卷B面   乃至於由此而引發瞋恚之心,這樣的話呢,他就受到害處,那就墮地獄。

所以這一件事情,是由你布施的時候不如理,也就是高舉意樂,而影響到的。

你原來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別人,結果因為你不如法,意樂不正,所以呀!使得人家反而受了傷害,這個是布施的一種障礙。

【「又說:『守護戒時毀訾犯戒,令多有情起不信心,他由不信而墮惡趣,住忍等時毀訾安住,此等逆品故障戒等。

』」】   那麼除了這個布施以外啊!還有持戒、忍辱等,都是這樣。

我們自己持戒,那麼說別人啊!不持戒。

那個時候,就使得很多人哪,起不信心。

這個很多人哪!含意很廣,比如說,我持戒,那麼另外一個人不持戒,我說他不好,結果說他不好,你可能對著他說,可能對著旁人而說,乃至告訴別人,那麼如果對著他說!他不持戒他固然是由於這樣而跟你心裡邊彼此之間有嘀咕,或者你說給別人聽,那別人說了,喔!原來戒是這樣的,那麼他就對你一時恭敬了,對那個毀戒的人就輕視了。

要曉得這個佛經上面告訴我們很清楚,是對我們自己來說,策勵我們自己,可是對旁人來說的話,我們並沒有責斥旁人的理由。

啊!這個是一個特別,所以內明總說,處處地方來淨化自己的。

那麼現在你自己持戒,毀犯別人,這個本身錯了,而同時因為毀犯了別人,而那麼隨著我們現在目前這個狀態,常有的,那些信佛的居士們來了以後啊!然後呢?自己很認真的持,然後呢啊自己說,他不一定是自己讚嘆啦!但是他自己會毀謗說別人啊不持戒的。

那居士聽了喔!原來這樣的。

他就對這個不持戒的人哪!生起輕毀之心,因為生起輕毀之心的話,對他的信心受了損害。

因為有這樣的關係的話,乃至由此而遠離佛法,這樣。

經上面告訴我們很清楚、很明白。

說末法的時候,他披了這件衣服,那怕會犯種種戒律,你還是不能輕視他。

本來他並不了解,那麼而是你持戒的人說了這個話,他了解了去隨便的毀謗不信的話,他會墮惡趣,這個持戒是這樣,忍辱也是這樣。

不過在這裏要說一下啊!我們出家的同修不要以為啊人家不能罵我,天經地義的,唷,這個那是人家的事情喔!我們穿了這件衣服的話,那一定要持啊!你如果做不好的話,非墮落不可啊,處處地方記住,處處地方記住。

佛法講內明,每一點,每一個地方就告訴我們哪,我們自己啊,自己來反省觀照,怎麼淨化自己,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內涵。

所以不管站在那一個立場上來說,我們必定要分別得清楚,要不然,這個地方從在家人那邊,說他不應該毀謗出家人,那麼然後呢?自己犯了戒,還自己覺得好唷!你不可以責備我,好像天經地義的樣子。

那他下一層地獄,你就要下十八層地獄。

他要下十八層地獄,你就要下三十六層地獄,不得了啊。

喔!這個事情我們千萬要注意,千萬要注意。

那麼反過來說,在家人的話,也千千萬萬不要這樣說,啊!那個出了家應該怎麼樣的,應該怎麼樣的,不!那是他個人的事情,這件衣服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他毀戒犯戒,那是他的事情。

你能夠恭敬的話,你就得到無比的這個功德。

這個精進就你自修來說,到現在我們這個地方,我們說要行菩薩道,要幫助別人,那個時候更進一步,正因為看見這種不相應可憐的眾生,你種種方式怎麼樣去同情憐憫幫助他,你看見他做錯了,不但不責備,你還得反過來反省,說我的目的幹什麼,就要救他們出來。

現在那些人做錯了,那不是我的責任嗎?這個才是我們這個地方應該有的特質。

所以我們必定要在任何一個地方,把握住這個原則,所以說當我們一啟發了大菩提心、行大乘行的話,你在世間就找不到一個惡人。

你在內心上面就生不起一點啊!貪瞋等煩惱相,他就有這麼好處,這個道理是很清楚很明白。

所以我們學習大乘的行者在這地方啊!應該特別認識的一點。

那麼下面同樣的呢,對忍辱的時候也是一樣。

像凡是這種東西的話,那都是對這個持戒的障礙。

啊! 【「故當如無量功德讚說而行。

如云。

」】   那應該怎麼作呢,應該做下面。

【「如云:『汝聞慧大時,未嘗自讚歎。

」】   那個夫字錯了,未嘗,沒有,唉。

【「餘少德眾生,亦曾高恭敬,自住功德時,取自微惡行。

」】   說,不錯。

你現在啊!能夠如理啊如法的跟善知識修學佛法,是這個叫聞慧大時,唷這個地方啊!它慧上面加一個聞慧,要曉得到現在這地方,我們所學的是什麼?發了願心,然後受戒行心,那個是資糧位上的行者。

那個資糧位上的行者,相應的慧,這是聞慧,那個聞慧如果不大的話還做不到,所以那個地方的慧的特質,假定你真的有智慧,那個智慧雖然是最起碼是聞的,如果說,你有思修相應的話,那自己就不會自己讚歎,那很清楚,那種煩惱都會對治掉了。

啊那麼在這個時候,絕對不會啊!自己讚歎自己的,啊!原因是下面,餘少德眾生,那其他比較差的人,每一個人都很重視,被恭敬。

這樣,這世間人的形相如此。

所以我們跟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話,千萬要自卑謙下,這樣,恭敬別人不要自高,所以啊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應該怎麼辦呢?自己努力去修行啊!自住功德時,要不把自己的功德沾沾自喜。

沾沾自喜得少為足,拿出來誇耀別人的更是錯了了,啊所以要取自己的微惡行,啊!這樣,真正說起來呢?我們到了這個階段,如果說真實的如理的能夠走上去的時候,他心目當中具足的一個心相是什麼?大菩提心,一心仰望無上菩提。

因為有了這個心,所以行那個布施。

在這種情況之下,他那個行持是有功德,可是比起他的目標來的話,事實上確是差得天差地遠,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說你把握住這個根本目標的話,它自然而然不會出問題。

那個時候自己看看嘛!你自己看起來,還是覺得,唉呀差了一大截啊!雖然現在發了個心啊!那個資糧位剛剛離開凡夫啊,一步兩步,離開那佛地還差得很遠很遠啊!所以它教我們一切時處,不要離開這個皈依跟菩提心。

就有這樣的特點在,雖然理論是如此,但是因為我們哪!無始以來的積習很重,所以剛開始初發業者,自然難免哪!仍舊被這個惑業現行哪!在處處地方啊!來影響我們,那麼,那個時候就告訴我們,啊你自己是有功德,千萬不要哪!拿這個東西啊!來自高驕人。

啊而是處處地方啊!拿壞的地方拿出來,那麼我也聽見,我的善知識常常比喻給我聽,你要曉得你現在這樣去做,是幹什麼呢?我們哪也是賺什麼法財。

世間的人哪,賺世間有漏三世怨之財,我們現在增長要賺的是無漏的佛法如理之財,那個時候啊!同樣的跟世間一樣,喔在這個五濁惡世就相當於在這個貧民窟裡面啊!你居然賺了錢哪!那個時候,這個錢哪!萬萬不能露。

啊!喔!在這個上面,錢財啊!在這地方千萬不能露,你啊外面哪也是裝著一付窮酸相,那個很安全。

要不然的話,這個會出毛病,這是千真萬確的,千真萬確的。

這個障礙啊!如果說你不善巧的這樣做啊就都來了。

所以啊!最近我們晚上那個溫習這個謙德之益這個效,對我們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啊!所以我也希望大家把這一部份哪,像四訓上面的故事啊!作為我們的輔助,都好好的看一看,好好的看一看,你會處處體會,然後呢?從這一事實,從世間的淺近的這種狀態,這個故事裡邊,以及他所以能夠完成這個他的立命、改過、積德、原因何在。

把這個原因哪,運用在我們現在所講的這個道理上面的話,你馬上相應了。

現在我們講一個非常深刻圓滿的道理,但是下腳的起步卻是跟普通一樣,因為我們還是個凡夫啊,不同的呢?他同樣的起步,他的目標,卻是很近,很短,我們同樣的起步目標卻是很高很遠。

他有這樣的好處在。

那麼我們繼續下去。

第三個是。

【「當無依止意樂者,謂不望名稱而行惠施。

」】   它這個地方前面告訴我們依止。

換句話說,我們要依止正確的意樂,而不應該依止這個不相應的這種意樂。

內心好樂,這個志趣所在。

忘了名,忘了什麼?這些內心,不應該的,都應該斷除,再下面。

【「當無怯弱意樂者,謂施前歡喜,施時心淨,施後無悔。

」】   那麼布施的時候,心裡邊哪要這樣,怯弱不可以。

反過來,應該怎麼辦呢?應該堅強,應該堅強,這個始終是最重要的,那麼這個心裡邊哪,分三個層次,布施的時候啊!前面歡喜,平常啊!我們哪!有一點好東西擺在那地方,自己啊捨不得。

要捨給人家唉啊,心裡面啊!就先已經縮起來了,縮起來了,皺起來了,皺起來了,那這個不要。

唉呀!現在有這個因緣好啊!喔很歡喜的,送給別人。

啊這樣那麼這個歡喜呢?一定是跟正法相應的。

這種歡喜啊,這是所謂法喜,這個在布施之前。

布施的時候呢?心淨,這個淨是注意喔!這個是如理如法的,啊布施的時候如理如法的,像前面所說的,送給別人,那是不。

布施以後呢?心裡面還無悔,不但無悔,而且繼續的啊很歡喜,這個布施才正確。

否則的話,我們到那個時候,哎喲!心裡面覺得啊,哎呀怎麼懊悔起來了,覺得自己送給人家自己沒有了,等等。

【「聞諸菩薩廣大施時,莫自輕蔑恐怖退弱,增長勇悍。

」】   對於自己是如此,然後呢?對於別人呢,聽見哪!這個諸佛在因地當中行菩薩行的時候,那種了不起的偉大的布施啊!那個時候自己覺得,唉呀!這個大菩薩境界啊!我可不行啊!千萬不要生起這種心理。

這個心裡面一生啊!註定你只有向後退,因為你看見別人害怕,既然害怕的話,輪到你自己的話,你絕對啊闖不過去,闖不過去,那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增長勇悍,勇,那個勇氣,跟前面那個怯弱卻卻相反,悍是強悍,很強大的力量,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呀回想一下,這個了凡四訓,後面所附的那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的那一個公案。

他就說自己有力量可行時啊!盡量去做。

萬一力量不夠怎麼辦?一定要使得這個施心圓滿。

比如他今天哪!要我來幫忙幾萬塊錢,偏偏我是一個窮光蛋,心裡面沒有,平常我們說我沒有,我沒辦法,那時候,我想,唉呀!我怎麼這沒有,我總要想辦法幫忙他,我總要想辦法幫忙他,乃至於我自己沒辦法,給他怎麼打算,給他怎麼弄。

就算你沒有實際上的行動,心裡面也是這樣。

好,我想我是有了,就要想。

乃至於,好,我變賣了財物,想辦法去幫忙他,儘管你沒有行為,可是你心裡面要這樣,啊要這樣。

所以現在我們哪常常聽見一句話,唉呀!這個善門難開啊這句話。

這句話啊對眼前事實上來說,那是千真萬確的。

啊!你開了那個善門啊!大家都來有求於你。

但是呢?對行菩薩道的時候,這個話不應該這樣說。

怎麼應該呢?唉喲!善門易開。

而且其樂無窮,其利無比。

就這樣,要用這種心識啊來策勵自己。

【「當無背棄意樂者,謂於親怨及諸中庸不隨朋黨,悲心而施。

」】   那麼對於你布施的這個心意啊!一視平等啊。

不可以說,啊!這個人跟你親,你就施,這個人跟你怨,你不施啊,你必定要施,某一些人,另外的一些人哪!跟你無關緊要的,中庸就是沒有關係的,你不施。

那個就是啊,這現在你的朋黨,黨就是同,就是共同的,就是朋友,圈子裡的。

那就是違背了了,你自己的意思,以及背棄了來求者,這個不相應,你布施只有一個原因--大菩提心。

為什麼?要救人家。

所以不在乎人家跟你親、怨、中庸,而是你自己的悲心,這個是重要的,我們一定要把握得住。

下面。

【「當無望報意樂者,謂非望他報恩而施,觀諸眾生缺乏安樂,愛火所燒,無除苦力本性苦故。

」】   你布施,不希望得到什麼果報,啊。

我們真的不希望得到果報嗎?希望的。

得什麼?無上菩提之果。

這個無上菩提之果,拿我們凡夫來說,好像有一樣東西,實際上是歸無所得。

啊!不過在我們凡夫的時候,我們不是這樣說的,我們不是這樣說,就是我們把那個要求的目標放得最高最遠,這個東西才是究竟圓滿的,就這樣。

為了這個,所以才去行那個布施。

不是像世間的這種,那麼這種情況,你去布施的時候,一定基於這個悲心。

唉呀!說,那個眾生啊!是都在痛苦當中啊!為貪欲之火所燒啊!沒有力量啊!去淨除自己,所以你幫忙他,這個布施,包括財施、法施、無畏,全部在裡頭。

【「當無希望異熟意樂者,謂不希望後世異熟身財圓滿,觀一切行悉無堅實,無上菩提有勝利故,非破現前希此諸果,是破唯以三界身財為所欲得。

」】   那麼在下面呢?就是我布施的時候,並不希望得到異熟果報,說這一世我好好的努力,下一世升天,然後呢?得什麼的大圓滿。

這個注意,這個地方啊!他下面有解釋說,謂不希望後世異熟身財,不是要下一世、下一世,就是異熟的,異熟的身財圓滿。

因為這個,所以這些東西啊!都不實在的。

我們要的什麼,只求無上菩提,這個才是真正的殊勝利益,這個才是真正殊勝的利益。

這個注意喔!這個前面啊曾經說過,前面曾經說過,我們真正要求的是眼前增上生究竟決定勝。

那個眼前增上生,我們還是要的。

那麼這個地方說,他不希望。

注意,這個不希望是什麼?那我們布施的目的啊,是為了無上菩提,所以這個眼前增上生,要。

但是呢?我們目的不在這眼前增上生,這眼前增上生,還是個工具,它現在這裏所破的,就是你目的,不在獲得無上菩提果,而只是求這個,這樣。

所以它這個地方所破的是,這是布施以後,希望得到三界之內這個異熟的殊勝之身。

所以說唯破這個,這個才是它所破的,這個我們要分別的很清楚。

像這個地方,現在以後啊!除了特別重要,我不詳細說了,因為前面說的很清楚,本論的真正殊勝的地方,它每一個重要的關鍵的地方啊!它都會分辨得非常仔細。

如果我們沒有這種能力,或者是說不經過這種薰陶的話,往往啊是非莫辨,啊是非莫辨。

這往往差不多,總像差不多,世間尚且做不好,何況是要求圓滿無上菩提。

一點點,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這一點大家要了解的。

啊!所以以後在這個概念上面,如果已經有這個能力,固然應該慶幸增長。

沒有這個能力,在這個地方要特別自己策發自己說,唉呀!我好幸運喔!跑到這裏來,現在居然了解認識了,可以從這地方層層深入。

這同樣的,不要跑到那地方的時候,耶!因為自己不相應就怯弱,唉呀!說,這個這麼麻煩啊!你退怯了。

那這一點,這種心理對學佛是完全不相應,完全不相應。

我們常常記住,事情真正的難易不在事情的本身,而在你對這件事情的本身的心裡狀態。

再容易的事情,你心裡面先已經萎縮了唉啊,那是一件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功,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功。

啊!這個地方,我再特別提醒一下。

下面,我們哪!繼續說下去。

【「復次當無邪命意樂。

」】   那麼下面說,不要這種邪命,什麼邪命呢? 【「謂念行施為國王等知其能施,而起敬事。

」】   啊!這種是邪命。

哎呀自己布施啦!那麼這個國王或者上面的人曉得,唉呀!這個人啊!能夠布施,啊!然後敬重恭敬他,這個不要,這個都是錯的。

【「不應慮貧而不行施。

」】   還有呢?說送給別人,我自己沒有啦,不要去想。

【「又於乞者無欺誑心,不喜忿恚,心行散亂。

」】   那麼對於來求的人哪!心裡面不要欺誑他。

對於求的人啊!不要不喜、不要忿恚、不要散亂,這個欺誑、不喜、忿恚,那麼我們要了解,什麼心行散亂,這個什麼意思?在這一點啊在我們眼前不大容易體會得到的,要注意喲,這個地方是什麼?已經是受了菩薩戒,行菩薩道的行者,所以他那個時候心裡狀態只有一樣東西,緣大菩提心,對不對,這是必須要的。

平常的時候,我們現在的心裡呢!浮浮泛泛一直在那個散亂行當中,所以他說好像布施心不散亂,心行散亂的,這一個,兩個標準,不一樣,這我們要了解,所以他一心一意呀!做這個事情,下面。

【「乞者來作種種邪行應無厭患,雖見乞者欺誑等過,無宣布心。

」】.   哪!這一點啊,這一點的的確確是菩薩真了不起。

啊不要說像前面所講,乞的人啊!我們啊!不能輕慢他,乃至於往往說他不是,就是那個來乞的人自己本身種種欺詐,什麼等等啊!耶那沒關係那是他的事情。

啊!我總是依非常歡喜的,大菩提心相應的大慈悲心,去布施幫助他,依大菩提心相應的恭敬心去布施他,為什麼要恭敬啊?他成就我的布施功德。

他是我成佛的資糧,你恭敬佛,你怎能不恭敬他呢?前面說的很清楚啊!所以他如何,他的事情,這個是,這地方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就算看見他欺詐,嗯!我們不去管他,他來,我總是幫他忙。

那麼下面這兩句話看。

【「從別別施生別別果,深忍而施不為他動。

」】   你布施的時候,個別個別不同的方式的布施,你就生不同個別個別的果報,你拿這個手給他一塊錢,將來你從他手上就還得你送他的錢,你拿這樣的心理,做這個行為,將來你圓滿你的意樂也是什麼,對象什麼等等,你分得清清楚楚,所以現在呢?一方面身口行施,意樂呀!也跟菩提心相應的行施。

所以當這樣的行施獲得果報的時候啊,你受用的什麼,外面是報身報土,裡邊是法身圓滿、報身圓滿。

嗯!就是這樣。

所以,關於這個概念,如果弄清楚了以後,啊!那你就不為被他所動。

所以深忍而施是不為他動啊!前面告訴我們叫我們這樣不要做,那樣不要做。

唉唷!現在在我們看起來,這個事情真難哪!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十五卷A面   看起來這個事情真難呀。

如果你懂得了這個道理,然後呢如理思惟觀察修習,到最後的話,自然而然你曉得呀,啊!那個東西就是這樣,哩你因地上面是什麼樣做,果位上面得什麼樣的報,所以你只注意現在你的心行相,這個事情再清楚不過,再明白不過,它既然是與法相應的你都做了,不相應的你都斷除了,自然而然你深深的安忍在這個上面,不管在外面的境界呀是天翻地覆,好的也好,壞的也好,詐的也好,欺的也好,什麼也好,你都不為它動,呀這樣,呀那麼,這個是第二點,呀第二點引伸布施的時後呀,什麼樣的意樂,說呀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在下面呢, 【「如何行施,」】   第三點,那麼你布施的時候這個行為、加行,換句話說, 【「分二,」】   它也是什麼是不應該的應該斷除,什麼是應該的要去做,分二,先 【「不以何等加行而施者,謂不速與稽留乃與」,】   不快的,呀等了個半天,人家跟你要恩,好好好,好了半天,拖了半天還是好好好,就是這樣。

呀他要幹快去跟他做,把它先做好,呀施,那麼 【「令起煩惱而後乃與,」】   呀你呀要布施給他,儘量地使他得到安樂,結果你送了半天,呀使他生煩惱,不相應。

呀 【「令行非法或違世間道理之業而後施與」,】   這個不可以,呀你送了他東西呀,叫他去做不合理的事情,乃至於這個做世間不順世間理的那種都不可以,因為佛法一定隨順世間。

【「先誓與此後減少給,或給下劣,」】   這個不以,呀先你決定一定要給他,後來嘛給他減少了,呀或者是好的變壞了。

【「數思而與,一時能與而漸次少少相給。

」】   這個給了他以後,說自己的,唉呀有怎麼樣的好處,唉喔這個東西好得不得了,怎麼怎麼呀,呀我自己省吃儉用,然後呢幫了你忙,諸如此類的事情啊這樣,數恩,說它有種種的好處。

我們一下可以給的慢慢的給,少少的給。

呀還有下面 【「自為國王奪他妻子而為惠施,」】   嘿或者自己身居高位,呀古代是國王,現在是高位呀就把,以前的國王呀他可以任意所為的,呀來搶奪別人的東西,然後送給另外不可以。

或者呢自己在下位 【「逼取父母奴婢等財而與餘者,」】   上面這個普通一般的人不是國王的普通一般人呢,上面嘛取父母的,下面嘛取你奴婢等等,然後呢你把它不是你自己的東西你取來了,去送這個不可以。

【「由能損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   這個也不可以,呀你為了損害別人而去布施,這個不可以。

【「自懶惰住教他行施,」】   呀你雖然想布施自己懶惰,叫人去做。

【「於來求者呵責嗤笑,旁言輕弄粗言恐嚇而後給與,」】   那麼來求的人呀你呵責他嗤笑他,呀真是這是,這種現象我們平常呀容易見到,乃至於輕於輕視他啦,呀這種種的不如理的,不是軟語相慰,不是針對著問題,呀所謂旁言是就是不是針對著問題,輕弄的話就是戲弄他輕視他。

那麼 【「違越佛制學處而施,」】.   這個就是我們出家人的要特別注意的,修學佛法的人要特別注意的,呀所以前面一定一再告訴我們,出家人是法師,呀出家人的財施只有一個條件,這只是你自己宿生的福報,呀或者是自己不自求而得到的,這個求二個字大有學問哦,求要如法如理完全如律的,這一點吶很重要,很重要,在座的諸位同學特別注意,呀就是在家人呀也是一樣,你信佛了一定由佛法告訴我們賺錢的原則,你違背了這個原則而去弄來的布施,不對! 【「不能如有資財而施,長時積集然後頓施,是為應斷,」】   呀這樣,這個下面這一種也不可以,說你有錢呀就應該去布施,不要說有錢呀,積在那個地方,積了很久呀,然後啊一下去布施,不要!應該怎麼辦呢?隨有呀隨施,就是這樣,嘿它有有有!他要,要、要!送啊,這樣。

【「故當捨離此等加行」,】   關於這種情況都要放棄,都應該捨棄。

【「又諸菩薩見積集施其施有罪,見隨得施其施無罪。

」】   這個真正修學菩薩的人呀,看得很清楚,呀他所以要布施,對自己來說呀除慳貪,呀就是這樣,現在呢,既然你把那個財物積聚起來的話,對不起,這個東西呀增長慳貪的,所以看見了積聚了財物布施,這個有罪。

呀你隨得隨施,呀得到了馬上就送出去,得到了馬上送出去,呀 【「謂若積集然後頓施,福并無多,及於集時退怯眾多求資具者,令生嫌恨後施諸餘未求者故。

」】   因為你有了財,擺在這地方藏積的話,這個是積集了頓施,你的福並不見得多,因為你真就不要說別的,那個心呀對不對先不管,布施當中所謂你自己的捨心,布施的對象,就是以布施的財物等,單單三輪當中的一輪來說,你慢慢的布施跟一口氣積了很多布施,結果的數量是一樣的。

說我現在的慢慢先不急一塊一塊一塊積了一百塊,變作一百塊,一百,一百塊錢布施,以前你一塊一塊送出去,積的數字總是那麼多,那麼所以這福一樣的,但是呀你聚積的時候呀,糟糕了有的人來求你的,呀沒有布施給他,所以呀使得很多來求的人呀,你把他呀排除掉了,結果呢他心裹面覺得求不到,生了嫌恨心,生了嫌恨心,這個不可以,這個不可以。

【「菩薩地所中說此等極為重要,謂見集時生長慳等眾多煩惱,防等劬勞障多善行,多於中間發生損失,不能畢竟惠施事故。

」】   那麼關於這個道理在菩薩地當中特別強調,所以這一點很重要的,呀前面所說的只是說,先來求的人呀,你把他拒絕掉了,讓他心裹面呀生起了不如理的這種心相,呀然後你布施後者,單單說這個,現在這個地方呢,實際上還是,你聚積這個東西的時候,增長了慳等,不單單是慳喔,還有其它的煩惱,我們把那個錢擺這裹嘛,要守護它,等一下防小偷,或者我擺在銀行裹生利息,或者要怎麼樣,那都是呀煩惱,都是麻煩,所以增長劬勞,會障礙很多善行,時間又浪費掉了,又增長煩惱,那麼何況中間還要有種種的損失,而不能呀畢竟惠施事故,對這個究竟圓滿的布施不相應,呀究竟圓滿的,任何情況,任何時候,一切時處,都是增長功德自他的,這個不相應的,所以關於這種的加行呀不可以,那麼應該怎麼辦呢? 【「當以何等加行而行捨者,謂舒顏平視,含笑先言,隨對何田,皆應恭敬。

」】   舒顏呀,這個叫人家看起來呀看得很舒暢,很歡喜,你自己也歡喜呀,使別人吶也歡喜,呀所以這個大丈夫論上面告訴我們,說這個行菩薩道的人呀!他看見別人來向他要任何東西,結果他送給別人呀,實際上呢,他送給別人的,他內心上的歡喜呀比之這個受你布施的這個人呀,不曉得要超過多少倍,他那個內心的歡喜是無比的歡喜,這個道理在我們普通人的確無法體會的,但是你了解了這個地方所說的菩提心,學菩薩道者,你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因為現在你心裹所希望的祈求的什麼呀?無上菩提,你為什麼希求這個呀?因為你深深的了解,唉呀這個無上菩提果的殊勝的利益是不得了的,在世間任何情況之下絕對不能跟它相比,呀你沒有一點辦法可以得的到,除了修學佛法以外,那麼現在呢你正在修學,所以我們為了容易體會這個心情,就像做生意一樣啊現在只有一條路,可以使你這個賺大錢,那個錢賺得不得了的大呀,現在你正忙這個事情呀,當然歡喜得不得了,偏偏別人不知道,就你知道呀,那個時候心裹歡喜呀,就這個狀態。

所以他這個人來求你,你送給他的時候,他這個人得到的最多只是一點眼前的錢財,他跟本不了得不到你想象當中你心目當中所求的無上菩提果報,他怎麼有你這樣快樂呢,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這樣,所以這一點呀,雖然是在講布施,實際上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任何一個人都應該如此。

呀修學佛法除了這個,這個六度上五度一,每一度都是一樣。

以外特別講精進,精進是告訴我們什麼呀,我們做這種善事呀,有一種強悍的這種心理狀態,唉呀我們現在叫我們做一點點呀,事情還未做,唉呀我心裡害怕,唉呀我不行,唉呀我頭痛,唉呀我這個我那個,他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呀,你不但精進一點都沒有,怯弱得不得了,為什麼?呀就是他不能分辨那個是非好壞,他現前就是難捨貪著這一點小小的利害,對不對?或者是知見上的,或者習性上頭的,所以你正確的了解了佛法,嘿!正因為你要快樂,正因為你要這樣,你要不要嘛?要!這個大快樂呀大好處都在這裹呀,那有破不了的。

這樣,所以處處地方,要注意一件事情,修學佛法真正的中心是什麼呀?正知見,你有了這個,自然樣樣破得了,你既然能夠破除了障礙,那個果報是一樣一樣的得到,這個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點。

所以用這個道理去的話,你做起事情來,沒有一點事情會障礙得住你,無往不利,無往不利。

那麼,這個情況,這種精進的先是心理上面的認識,然後呢,行持上面呀去表現出來,這個地方用在,第一個布施上頭,所以他會說唉呀看見了來求的人呀,好歡喜呀,先言含笑,唉呀他來成就我無上苦提呀,真好呀,你是大善知識呀,所以說當然對於上面的敬田等等,現在對那個悲田下面的窮人等等,也一樣的歡喜而且恭敬。

嘿他像佛一樣呀,佛使得我們成就佛,他也使得我們成就佛,我當然恭敬他,你布施的時候,你能夠這樣恭敬呀,嘿所以等到你成佛的時候,沒有一個人呀不恭敬你,這個道理就這麼單純呀,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就是說,呀別別施生,別別果呀,呀這個別別不單是在事相上面,而且布施的當下呀外面是這個事相,裹面是這個心裹呀,以及你的加行啊,那每一樣東西當你怎麼做的,果報上面呀就感得什麼樣的一個回報。

繼續下去 【「親手應時,於他無損,耐難行苦而行惠施。

」】   布施的時候要親自去做,還有送的時候呀要適時,這個很重要呀,呀他今天有求於你啊,到那個時候你不送,過兩天呀他已經沒有求了,你就送他了,這個不行,呀所以我們說我們送什麼呀,應該雪中送炭呀,不要錦上添花,這是應時。

那麼布施別人於他無損,還有布施的時候要忍耐種種難行苦,然後這個布施,呀這樣。

凡是前面這個道理呀說起來很容易,可是做起來呀,我們就要自己的深加觀察思惟,然後呢你能夠把這個了解的道理去做的話,那就是功德無量無邊,呀功德無量無邊。

所以我這個地方處處地方呀,總是一看到這個地方呀,啊我就想起來了,像德育古鑑呀,呀像什麼感應篇彙編呀,安士全書呀,呀古德們的種種語錄呀,乃至於最常提的了凡四訓等等呀,呢呢呢就這個樣,就這個樣,他也這麼說呀?他說呀不管是任何情況之下,他總歸呀能夠呀,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呀不管外面怎麼樣的難,怨他總歸委曲求全,就這樣。

【「此等果者,如諦者品云:『由恭敬施感親友等而為敬重,由舒手施感得承事,由應時施感一切事應時成辦。

』」】   你能夠如上面這樣做的話,這個因感得什麼果呢?這個經上這麼說,你布施的時候能夠恭敬求者,哪到那個時候你的親友也來恭敬你,這是增上生當中的親友,乃至於究竟決定生的時候親友,他們都是恭敬你,所以他成佛的時候,任何情況之下,任何人一看佛呀,就無比的歡喜,無比的恭敬,這樣。

乃至於佛在世的時候,你看不要說有情呀,他坐在那個地方,嘿結果那個樹自然也蓋過來遮在他頭上,那個太陽移過去了,那別的地方的影子呀跟著它移,他佛坐在那個樹底下的影子還不移,還遮在那裹呀,呀這樣不可思議的。

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說這是布施的時候恭敬。

由舒手施感得承事,你親手呀好好的去幫忙人家,到那個時候啊,人家也會來呀幫忙你所以現在我們常常怨,唉呀現在這個時候呀好像人情呀,很狡薄呀,嘿這是沒有錯,為什麼你會感得狡薄呀?就是你宿生因地當中呀,你沒有這樣做呀,呀真正懂得這因果的必然關係的話,當你看見眼前這種不如理的事情呀,你沒有一點抱怨,不但沒有一點抱怨呀,只有反躬自省,然後呢檢點自己,然後呢精進力行,沒有一個地方例外的。

呀那麼要應時施,你能夠應時而施呀,你辦起事情來,嘿也應時成辦。

【「又云:『不損他施感得堅固資財,由忍苦施感知心眷屬。

』」】   你能夠布施別人,不損害於他的話,那麼得到堅固的資財,堅固資財下面會解釋的,又耐苦能夠能難行,這個而去送給別人的話,那個時候你趕得的眷屬他會也知心,刻心刻意,盡心盡命的來為你。

【「俱舍論說:『舒手惠施得廣大財。

』」】   引那個論上面,那麼下面解釋堅固財是什麼呢? 【「如俱舍釋說:『他於資財不能障難,火等無毀。

』」】   平常我們說我們感得的財物五家所共,這個都是不堅固的,或者是水漂,或者火燒,或者盜賊,或者王難,盜賊容易懂,王難是國家,呀古代的王帝跑到來,像我們現在譬如說我們的財物好好的等一下政府裏邊說嘿這個地方呀有一個什麼樣的事情,呀然後把你把你的東西拿掉了,呀諸如此類的,乃至於世間的屬於資生,呀這個是不堅固的,這是世間來說。

你布施的時候,如果能夠這樣的就感得這個堅固之財。

【「又助他施加行者,」】   嘿這個很了不起,要幫助別人布施這樣的加行法。

【「謂若自有可施財物,見有慳恪,曾未少施,應往其家,歡喜安慰如是告言,」】   那你看見呀這個有人啊很慳貪,他很少布施,也沒有布施過,而你自己呢有很多錢財可以布施,想布施,要布施,那個時候你怎麼辦呢?嘿先不要忙著自己,直接就到那個小氣慳恪那個人家去,呀給他很歡喜安慰告訴他,說 【「我家現在廣大資財,我為圓滿布施波羅密多,希欲乞者,若有求者與汝會過,莫令空返,可取我財惠施彼等,或是將彼引到我所,我行惠施當生隨喜。

」】   那麼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你就跑到那個小氣不捨得的人家去告訴他呀,說我現在呀家裹有好多錢,好多錢,嘿這個東西我呀要送給人家,為什麼呀?圓滿這個布施波羅密多,唉這個東西有多少好處,所以我現在布施要求財呀,我是求人家來跟我要財的人呀,但是呢我又找不到,所以假定是有的人要來求財呀,唔跟你碰到了,你不要讓他空返呀,你就告訴他呀到我這個地方來,或者你不到這個地方來,把我的這個錢送給他,就是這樣。

結果啊他自己是不肯送,也不想送,嘿結果有人到他家裹去要的時候呀,他自己不損失,嘿嘿嘿好了你要錢到某人家裹面去,或者他自己到那人家裹去布施,他自己雖然錢沒有損失,他還是行那個布施,他看見了這個心裹也歡喜了。

為什麼呀?譬如說有人來來找我,呀我自己捨不得,然後呢把這個人拒絕去了,自己又覺得過不去,好好好來來來沒關係我正好帶你去,呀那隔壁那個人家,結果那個討的人也歡喜,然後呢隔壁的人家拜託我說幫他,他也歡喜,我也歡喜了嘛,對不對?唉所以呀那個時候,唔你布施呀,這個慳貪的人隨喜。

說 【「彼財無減,即便歡喜,」】   他又沒有損失呀卻也得到了歡喜。

【「能如是行,如是令彼漸種能除慳垢種子,」】   你能夠這樣做的話,慢慢的幫助他呀能夠除掉他那個小氣的種子。

【「由漸修習自施少財,依下無貪進得中品,依中無貪進得上品。

」】   因為他能夠呀,由你這樣領導,本來這個呀慳垢,垢就是髒,就是煩惱相,呀雜染相,呀慳貪的這種雜染的那個種子呀,自己不能住,因為被你這麼一來的話歡喜了,漸漸地對自己呀能夠稍稍的能夠布施一點,這樣的話呢,他能夠呀下無貪,這個無貪是跟貪相反的,慢慢的進入中無貪,那這個無貪是對治貪的,慢慢的升高了,又再由中無貪進入上品的無貪,進步了嘛,呀這個好了不起。

【「如是若自親教軌範弟子助伴,是慳貪性不能惠施,或雖非慳,然無資財與彼資財,令於三寶樹修布施自己不得,由此因緣自所生福彌更弘多。

」】   所以你像這樣去做,那麼不管是你自己的周圍的什麼人,或者你的尊長,或者你的同伴,或者你的弟子等等,由於他們這個呀心裹面呀為慳貪所逼而不能布施,或者雖然不能布施,但是呢他缺少資財,缺少資財,上面譬如說,那個親教軌範,通常他既然能親教軌範的話,他不會有慳貪,萬一有,可能,就是通常這種情況呀,他是說沒有財,呀由於像前面呀他能夠呀使助他加行,呀這個真了不起呀,你不但自己布施,而且使這個慳恪難捨的人呀,因為你這樣的行為呀也成就了他,從不肯施,然後呢到少少施到中施大施,所以破除呀他的貪從下無貪進到中無貪,乃至於進到上品無貪,上品無貪就捨了,這樣。

能夠這樣做的話,說把這個原則用來如是若自親教軌範弟子助伴,是慳貪性不能惠施,呀或者是他因為呀向來這樣的小氣慳貪呀不能布施,或者呢他雖然不小氣,但是呀沒有錢,呀那個時候呀,經過你這麼一來呀,呀他就能夠呀去布施供養,這樣他自己雖然不做而由此因,這樣一來的話,呀他也就得到了好處了,他得到了好處了,或者是布施的時候你自己雖然沒有施,而讓他幫你去施,不管自他,由此因緣自所生福呀彌更弘多呀,呀因為這樣的,得到的這個福德,比單單前面的得到呀還要多,還要多。

【「令餘一類調伏煩惱,圓滿一類善法樂欲,攝受有情成熟有情。

」】   這樣,說這個這樣一來的話呢,你呀令餘一類調伏煩惱,令餘一類是圓滿善法,他本來呀苦惱的呀沒有錢,或者什麼的話,你幫助他了,唉幫助他調伏了他的困擾,還有一類呢,另外一方面呢,他本來慳貪什麼等等的話,從這個慳貪的煩惱呀,反成了變成布施的意樂,就是這樣,呀所以兩方面又能夠調伏煩惱,那個是一類,又能夠增長善法一類,這麼個好法,又能攝受有情又能成熟有情,攝受是教他調伏了煩惱,幫助了他攝受他,使他增長善法欲樂,是成就他,這樣好呀,所以呀前面這個加行布施當中,嘿別人不能布施,你能夠這樣幫助他,那個真了不起。

【「如是若自現無資助,應以工巧事業之處集財惠施,或於他所宣正法語,令諸貧者及慳吝者悉樂惠施,或諸求者教往俱信富饒之家,躬詣其所隨力隨能助其惠施。

又於施物擇勝妙施,及將所備可施財物圓滿惠施。

」】   下面嘛其它的等等,這都是我們呀應該做的,呀上面是自己有錢,假定是你自己沒有呢,沒沒有關係呀。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十五卷B面呀上面是自己有錢,假定是你自己沒有呢沒沒關係呀,那麼應該你的工巧事業處,說二樣就是你的技術啦,你的了解啦,當你所了解的想辦法去賺了錢,然後去送,或者你不必透過這個,只是說呀宣說正法─法施,呀那麼因為你這樣的法施的關係呀,使得那些本來不能施,本來不能施有二種,或者他窮而不能施,或者是他有錢吝嗇而不能施,那種人使他呀也能施而且很樂意的去施,很樂意的去施。

那麼還有呢,唔是有的人呀不是施,反過來求,那麼如果有人缺少呀,雖然你自己沒有,但是你告訴他嘿某家什麼地方啊他有呀!那個教他去求的那些人家,他又什麼俱信富饒之家。

呀這個人雖然很有錢,但是呢他不具足佛法的信心,然後他跑得去的話,嘿你呀教他跑去,他跑到去沒有求到呀,挨罵一頓,呀這個不是法施呀,或者呢你親自跑到那一個曉得他有錢又俱信又肯送,那麼隨自己的力量能夠幫助他,種種的方法,使得這個布施這件事情能夠圓滿,你幫助人的話,你自己幫助了想施的人也施無畏施,然後呢你助成其施是隨喜施呀,所以這個無非都由施上面增長的功德,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種種這一方面,這個舉幾個例子,真正我們行持的時候,你就把握這個原則善巧行之是無往不利。

那麼布施的時候呢要把好的東西,不要說自己用不到了送給別人,這個不可以,這個不可以,所以說到這裹我又想到我這個善知識,呀那時候剛出家不久,我們這裡東西呀很多呀,有的時候呀用不完,有的時候呀吃不完,我就說呀這個吃不完送給別人去,或者用不完,呀用不完把差的送給別人去。

我的老師說這什麼話,你用不完,你最多你只能說,對不起呀,我實在用不完了,請你們幫我忙呀,人家收的人呀也感激你。

你明明是用不完,你真的想送人,你捨不得有好的東西你送人,那個對呀,呀我一直到現在為止呀受用不盡,一直到現在為止受用不盡。

所以我們現在往往自己都買了新的,這個舊的沒用,好了送給別人,還要說這個好的送給你呀,呀這個不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應有的布施的態度。

呀那麼對於下面貧窮人尚且如此,呀我們呀對三寶的話,更應該注意,更應該注意呀。

那麼把所備可施財物圓滿惠施,呀下面圓滿這兩個字注意呀,這個裹面包含了三樣東西,你布施的心,以及你布施的加行,以及布施的對象,呀這個布施的對象呀,下面會告訴我們。

啊,那麼現在我們繼續下去看卷第十一卷, 【「第四施何等物,」】   前面是已經講了施何等田,布施什麼樣的田,呀那麼布施的時候以什麼心,第三呢行為,做那個布施的行為加行的時候如何?現在呢應該所送的東西,怎麼個?那些東西可送不可送,它說 【「分二,」】   第一個 【「略示應捨不應捨物,第二個廣釋。

」】   簡單的說明那一個是可以送的,那一個是不應該送的,原則這個地方說,第二呢詳細的說明根據這個原則來一項一項的應用這個原則。

【「今初:謂由施此物,能令現前離惡趣因,引生樂受究竟利益,能令斷惡或立善處。

又於眼前雖無安樂,然於究意能生義利,是則菩薩當施於他。

」】   這個原則,它說,說呀經過你布施這樣東西以後,那個時候呀,嘿能令眼前離惡趣因,現在你造的因呀,這樣布施了以後造了善業你能夠離開惡趣的,是眼前而且呢將來呀得到究竟利益的,所以眼前也對,將來也對,這個是第一個,能令斷惡或離善處,總之不管是現後,這個壞的經過這個行為布施了東西以後,能夠呀斷除他的壞的,能夠使他得到好的,這是前面說的,其次眼前雖然不一定得到安樂,但是呢他究竟能夠得到利益的。

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呀,這一點我們往往凡夫呀只看眼前呀,不能看得遠,不能看得遠,要從大處著眼,大處著眼。

所以這個利害要分得很清楚,這樣的東西那麼我們就應該呀送給別人,這樣的東西就應該送給別人。

【「若由施此,現生逼惱後亦無義,或雖現樂於後有害,不應施他。

」】   如果你送給他的東西呀,眼前也沒有好處,後來呀更沒有好處,那個不要送,或者呢眼前雖然有一點好處,後來有害的,這個不可以,這個原則,現在下面呢詳細的把這個原則去應用。

【「第二」】   這是詳細的說明, 【「分二,一廣釋內物可捨不可捨,二廣釋外物可捨不可捨。

」】   第一個呢詳細的說明,內物呢,呀就是我們自己的內物,內身這個叫內物,外面是呀外財。

【「若知不捨內物道理與此相違知是應捨,故當先說不捨道理。

」】   所以你曉得了什麼時候,這個不可以捨這個道理了解了,那麼反過來那就是應該捨的,所以把不應該捨的道理先說一下。

【「此中分三,初就時門不應捨者」,】   第一呢就時間來說,這個怎麼講? 【「菩薩身等雖已至心先施有情,然乃至未廣大悲意樂,不厭乞求肉等難行,縱有求者亦不應捨。

」】   現在第一步就時間來說,那個時候不可以,說我們修學菩薩的人呀,那個身體,就是內物呀,嘿雖然一開頭的時候已經至心發了這個心,發了願心,當你修行心的時候的的確確這個願已經是夠了,我不管若內若外一切東西都送給別人,心是對了,但是呀你這個大悲的這個意樂呀,大悲的心量呀,還沒有廣大,還沒有廣大,你還沒有廣大這個大悲的心量的時候,就有人來求你的肉,而你不厭呀,對這個祈求人不厭,你就送給他的話,這個不要。

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雖然你自己不厭人家來要你,要你的身要你的肉,就算有人來求你,你也不厭,願意求,那時候不要捨,為什麼呀?下面解釋了, 【「集學論云:『由何能令精進厭患,謂由少力而持重物,或由長夜而發精進,或由勝解尚未成熟而行難行。

』如施肉等,此雖將身己施有情,然於非時,唯應遮止不令現行。

」】   這裏解釋,先就論上面的文字,下面是解釋這個,說你雖然要這樣去做,可是眼前為什麼要遮止你呢?因為不是說做了這件事就算完了。

你要行無量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積無邊資糧,這種情況之下,不是一件小事情,要想完成這件事情必定要發大精進,大精進呀,絕對不是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那個不可以,像昨天晚上我們溫習的時候說呀,一時一興爾,就是一時呀,他與趣來了呀好好好,呀沒有正確真實的充實的內內在的志向,呀興趣來了,就把它忙一頓,忙過了以後,好了蹋在那裹。

呀這個不是,精進這個東西呀是要有原則,要有遠大的目標,從微近的地方,慢慢做越做越來,越做越好,越做越好越做越大,現在一開頭的時候呀,是你有,然後人家來求你,那時候人家求的時候你心裹也不厭,然後送給,送給別人呀,完了以後呀,唉呀你痛得要命,這樣也不行,唉呀想想到的時候呀,就懊悔起來了,一懊悔呀,對不起你怯弱了,一怯弱那個精進就受了影響了。

所以使得你精進退損的,呀這個什麼狀態呢,就是厭患,這個情況下使不得,使不得呀就像什麼呀,你的力量很少,而你要拿重的東西,呀說呀你自己只能扛他十斤,你呀要超過了力量扛他十五斤乃至二十斤,就算你有十斤扛的話,你不要扛他十斤,扛它七斤,這樣才可以呀,呀為什麼呀?因為你真正要努力的是長夜發精進呀,你現在還是什麼?還在異生凡夫當中呀,還在無明長夜當中呀。

你克服這個東西要經過長時期的去發這個精進。

當然你證得了大覺世尊以外,無精進無見,那時候已經智慧明見的話,這個精進是絕對不難,而且絕對會行,現在你在長夜當中呀,要發這個精進的話,這個弄得不好的話,對你的精進會損害,這是第一種。

或者由勝解尚未成熟,呀那個時候雖然你一時呀,意氣很高,但是你的意志本身呀,並沒有很堅強,原因是因為勝解,就是殊勝的見解,沒有建立起來,那個時候所行超過你能力,這個不可以。

呀所以這個時候呀,雖然你呀心裹覺得願意施呀,把我的什麼東西都送給別人,那時不是時候,所以這個要遮止的,現在不要做,呀為什麼呀? 【「若不爾者,能使菩薩厭諸有情,由此失壞菩提心種,故即失壞極大果聚。

」】   那下面就解釋了,因為你時候不到,過分而去做的話,唉你就覺得,唉呀這個真是難弄呀,這個眾生真是難度呀,這個心一起來的話,那個菩提心種就壞了,這個種一壞的話,那個果當然就失壞了。

所以真正修學佛法的人,這個智慧,他決定是看得非常深遠。

那麼下面關於這一點呀,再引經上面。

【「是故聖虛空庫經云:『非時欲行,是名魔業。

』」,】   那以前告訴我們呀,如果心裹面呀又不相應是名魔業,就算是你心裹面己經到了這個認識了,有了這個心,但是時間不對,還是不行呀,經是這麼說,論呢?說 【「悲心未清淨,不應捨其身,」】   你雖然想捨,可是那個時候你的悲心呀沒有清淨,這個清淨呢作何解釋?什麼是悲心清淨?呀清淨有幾種相,說聞相應的,思相應的,修相應的。

就是說你的的確確產生了殊勝的勝解以後,你送完了以後雖然痛,呀但是你絕對不動,這種狀態當中,那你可以送了,否則的話,你送完了以後呀那個心裹面又動搖了,那個就是不清淨,所以前面那個悲心是什麼呀?是世俗的,所以叫做世俗菩提心,這個清淨的?一定是跟什麼?跟智慧相應的。

那個時候呀,你才可以捨,沒有到那個時候不可以,呀這是第一點,指你內心的狀態,這個標準。

其次呢? 【「若能成現後,大利因應捨。

」】   假定說你現在這樣的布施呀,不但眼前而且以後也有絕大的利益,眼前是眼前增上生,究竟是究竟決定生,那個時候才應該捨,所以前面這個事情呀,眼前好像很對,完了以後呀,後面這個東西不對了,這個就不應捨。

這是第一個,以時間來說, 【「就所為門不應捨,」】   那麼其次就是你所做的事情呀,那麼什麼情況之下不應該捨的。

【「若為小事不應捨身,」】   為了小事不可以捨身。

【「即前論云:」】   這個入行論上面說 【「『能行正法身,為小不應損,如果能速滿,諸有情意樂。

』」】   說你現在這個身體呀,要行正法,把圓滿的佛法在世間呀深廣的弘展,結果為了一點點小事情,把身體送掉了,這個圓滿的教法呀是個莫大的損失呀,呀這個不要去送給他,嘿你能夠這樣做的話,雖然你沒有送,確是在圓滿的正法上面有了絕大的意義,這樣做的話,嘿很多人呀得到好處,呀所以呀如是能速滿諸有情意樂,而不是在一件小事情上面呀得到一點少好處。

【「若就自分已離慳等布施障礙,而就他分若不捨身,能辦眾多有情利義大事之時,有求肢等亦不應施。

」】   下面就說那你自己呀內心當中呀,己經離開了這個見,呀前面就是說時間還沒有到,因為什麼呀?你的施心沒有清淨,現在呢你的施心己經清淨了,是啊這個布施的障礙啊已經去掉了,但這種情況之下還不一定捨,為什麼呢?不是就你自己方面來看,而就別人的方面,而就他分,為什麼就他分呀?利益別人,因為你拿了你現在這個身體呀,能夠承辦很多很多利益有情的大事情,所以少數一個人跑到來要你一個手,要你一個眼睛,說不不不!我呀要承辦眾多有情的大利益,不為這個小小的小事而捨身。

這是這個地方所做的事情的第一項。

【「若為令作殺生等事,俱害自他諸惡行故來乞求者,則自不應暫施於他。

」 】   還有一種呢?他是來求你,但是他求你你幫了他以後,所做的事情呀,就像什麼?你幫了他去殺生,結果呢害自害他,關於這一類的惡行,呀這個來求的人呀,你可不要給他,呀你給了他以後呀,他去做壞事,結果他自己也損害,然後呢別人也損害,那不要給他。

【「說第二個又求就求者門不應捨者,」】   這第三個就是來求的人呀,在這種狀能當中不合理的,這個不要捨。

【「若魔眾天,或由彼天所使有情,懷惱亂心來求肢等,不應捨與。

」】   這個魔來求的時候,或者雖然不是魔,或為魔所使的這個有情,呀這個有情被魔惱亂心,或者失壞了自己的本心,那個時候他跑到來跟你求的時候呀,不要給他,為什麼呀? 【「勿令於彼有損害故。

」】   你給了他呀這反而對他有害。

【「若諸瘋狂心亂有情來乞求者,亦不應與,」】   這個不是文字呀, 【「若諸瘋狂心亂的有情呀,」】   這樣,這些人呀瘋狂了,心亂了,那這種人來求的時候啊,你不要給。

【「此等非是實心來求,」】   那因為他並不是實實在在的他己經是呀,心裹面亂掉了。

【「唯於眾多浮妄言故。

」】   這個情況, 【「非但不施此等無罪,施則成犯。

」】   不但不施沒有罪呀,反而施了以後還有罪的, 【「除此等時來求身者,則應施與。

」】   上面所說那些不應,不應該的去掉了,換句話說就應該的,應該的,你就應該送給他。

【「此復有二,謂割身支等畢究施與,及為辦他如法事故,為作僕等暫施自在。

」】   那麼施這個內身又有兩種,有一種呢就把你的身體呀,呀比喻說給他一個送他一個眼睛,送他一個什麼,乃至於像佛陀因地當中呀,捨身飼虎,然後身上割肉餵鷹,他自己的身體送給他,或者幫別人忙呀身體還是你的,那麼暫時幫他解決一下問題,這個都是捨內財的,就是指我們身體。

【「第二廣釋外財捨不捨」,】   那麼身體以外,外面的財物什麼應該捨,什麼不該捨, 【「第一不捨外物道理,第二惠施外物道理。

」】   什麼情況之下不送,什麼情況之下該送。

今初 【「初中有五,一就時門不應捨者。

如於出家及諸近住,施午後食。

」】   第一個就時間來說,呀那個時間不合適不應該,出家人午後不可以,近住守八關齊戒,凡是這種人,過午了以後,他不再吃東西,所以過了午以後,你再送他這個不合理的這第一個,第二就施境門不應捨,你所施的對象,那一些不可以。

【「於持戒者,施殘飲食,或與便穢涕唾變吐膿血所染飲食,」】   這個若真正持戒,這個這種人呀都是有功德的人,這種人呀你應該恭敬他,現在呢你殘食的東西,那等於好像是乞丐一樣,這個不可以,呀或者這個東西呢當中為那個髒東西呀所染污了,這個 不可以。

其次 【「於諸不食蔥蒜者,不飲酒者,縱欲飲食,然具律儀不當授彼,施與蒜等及所雜染。

」】   那麼那一類人呀他或者蔥,蒜、肉、酒呀,嘿不吃的人,就算他想吃,來求你不可以,嘿還有呢具律儀的人不可以,具律儀就是具戒,因為這個戒都是戒絕的不可以,你如果把這個東西送給他的話,那個就是犯了雜染。

【「雖復先以正言曉喻,令其於施生歡喜心,然於怨家藥叉羅叉兇暴所覆,不知報恩,諸忘恩惠來乞求者,」】   那麼這個還有一類呢,就是呀你已經呀說呀如法去說明了他布施,然後呢願意布施,心裏也歡喜,但是有一類人的呀,這個怨家藥叉羅叉等等呀,這種人是在什麼狀態當中啊兇暴所覆,他們那個心情呀,是跟這個心相應的,跟這個心相應不知報恩,忘恩負義,而在為那種暴惡心裹面所使之下,如果這個情況之下來求的話,不要給, 【「與子僕等,病人來求非宜飲食,或雖相宜,然不知量而與飲食,若已飽滿性極饞嗜,來求妙食惠施妙食。

」】   那這個或者不是冤家對頭等等,或者指兒子,子女或者是親人呀,僕人呀,別人呀來求不相宜的,這個不相宜的東西呀,不要給,或者是雖然相宜的不知量的不要給,譬如說什麼是不相宜的,嘿那個小孩子呀,現在的那個小孩子呀,唉呀看見呀那個不應該吃的,唉呀人家現在呀,嘿嘿普通一般講那個叫什麼呀,大麻煙是吧!就是那一類,那一類東西很清楚很明白不相宜的,那個不可以,哦或者呢雖然正餐飲食等等,但是他吃得不知量,呀這個不可以,或者呢已經飽了,這個性極饞嗜,唉那個呀貪心非常強呀,呀來求妙好的東西,這個不要給,不要給。

【「若諸外道為求過端及非求知經典之義,以財貨想而來乞求,捨彼經典,」】   那麼還有呢,他求的東西,是求得經典,求得經典,但是他的目的呀,他不是要來了解這個經意,他要看你這個東西,他要找你的麻煩,嘿看看它這個經,看看這個經裹面,挑剔它,呀如果這種情況之下,這個經不要給他,或者呢他來求那個經不是挑剔,也不要了解,覺得你這本經是古裝古版絕版很值錢,嘿這種情況來求你,那你不要給他。

這個菩薩地中那麼大概這麼說,大概這麼說,嘿菩薩地它這個本地分當中,下面這個決擇分當中。

【「廣如菩薩地攝決擇分應當了知。

」】   那麼詳細的要分辨這個內涵呢,這個決擇分,呀前面是本地分,後面是決擇分,就是說,遇見一個情況,你如何如理如何不如理,詳細分辨的,這就在決擇分當中。

【「如云:『若是已寫完善經典,有嬰兒慧眾生來乞,若施與之當知有罪,』】   就是洗這個完好的經典,己經寫好了,現在來說的話,現在不用寫了,現在印刷很方便,古代這個經典啊唉呦!好難呀,要硬是手一個字一個字抄起來的,在我們國內已經不見了,不過我在印度看見他們寫在那個貝葉上面,唉呀有的人呀,那個工楷寫得真漂亮呀,唉整天是寫的,硬是一一寫出來的,真至寫好了,然後呢當然寫好了以後呀,是專門供養別人呀,呀讓人家讀誦思惟觀察的,可是來求這個人呀,他不懂事,嬰兒慧是小孩子,他根本跟它不相應,嘿這個不要送給他,你送給他反而有罪的,呀乃至你自己 【「若為施彼轉向餘求,亦是有罪。

」】   你自己沒有別人求也是不對,這個經典的目的是增長人家的智慧,他沒有智慧,你送給他,不是白白浪費嗎,呀不要說像前面的來求你過什麼等等,就是他智慧不夠都不要送。

【「若我令他持諸深法及觀彼能如實信解,唯以是思而惠施者,是為無罪。

」】   說這樣的經典呀,是送了他以後嗯覺得他能夠照著它這個經裹面深入法義,這樣應該送,或者你覺得嘿他能夠如實信解,這個時候,你就送給他。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十六卷A面   覺得他能夠如是信解,這個時候你就送給他,這是無罪,這裡面有一點要注意啊,就是容或他像你所想的,他能夠深入,或者他雖然不能而你覺得他能夠這樣,那個時候啊,你自己的意樂當中是正確的,說你現在送給他了以後啊他能夠如實的真正的深入信、解,那個時候你送給他,那個時候那是沒罪。

【「若令諸具正信有情,書寫相似正法典籍,或外道論,或先已寫現在手中而行施者,或從他乞而施與者,是名有罪。

」】   下面這個注意一下,或者我們哪,令那個具正信的有情哪,寫,寫什麼啊,寫相似正法典籍,相似正法典籍,喔,也是正法喔,但是呢這是個相似法,或外道論,外道論嘛當然不可以囉,就是我們現在布施啊,布施那種外道,外道正是啊對內道,對佛法有損害的,不可以,不但外道而且佛法當中相似典籍喔,現在把那個經送給別人都不可以,這個是財施喔,如果我們講給別人家聽,法施也是同樣的道理喔,這一點我們現在啊往往很容易犯,啊,現在我們看見各式各樣的經典,然後呢有很多啊什麼那種偽造的經典哪,不談,還有呢就是不偽造的經典,有很多人現在知見不成熟,啊說了一大堆道理,這個都是相似見解,這種不可以,送那個書固然不可以,說那個道理同樣的不可以,佛經裡面尤其告訴我們破壞佛法,誰?不是那些外道,有兩種人,第一個說相似語,他,你說他不對嘛,嘿,他好像他也講得對啊,說他對嘛,實際上似是而非,這個一點哪說起來容易辨好像很容易,說難辨是真難辨哪,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弟子啊要想開口,要想乃至於不開口,辯論如法與否的話,自己的的確確須要一點努力啊,能夠辨別出如理以及非理,尤其是中間的似是而非的那種,那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那麼這種情況之下,你送給別人那是有罪的。

【「手中現有已寫似典,菩薩應令改拭彼典書佛聖教,自亦應知彼無堅實亦應為他說其非善。

」】   哪,不要說叫他寫不可以,就是現在已經有了那種似是而非的那種,那怎麼辦?把他改掉,啊改寫別的東西,改寫什麼,改寫佛聖教正法相應的,自己曉得他錯誤的不堅實的,曉得了以後還要告訴他,這個不對的,這個不對的。

那麼關於這一點哪首先應該有一個能力,什麼,自己能夠辨別得出來事、證之間,事、證之間,對於目前有太多這種情況,常常有人說,噯呀,某人啊,老法師啊!你該怎麼,怎麼辦哪?啊,我自己衡量衡量,我始終曉得的很清楚,所以我告訴你們哪,我只是個常敗將軍,我只是把我的失敗經驗告訴你們,真正的正法我實在談不到正確的認識,在座的諸位啊,如果說有這個經驗的話,我們互相共同勉勵,要想得到正確的知見是不容易啊,所以呀我們說動不動說,噯呀我去弘法啊,我常常有一個感覺,你法不弘啊,啊,這金字招牌固然人說藏之深山,然後呢等到一旦有時候的話,傳之其人,他那個金字招牌不會壞,古來人就是這樣啊,那怕世間做生意的人,呃,他願意把那東西藏起來,等到真正相應的人出來,拿出來這個金字招牌還在,現在我們忙著要想去傳哪,你不傳不壞,被你一傳,完了,為什麼?因為人家來學的人,他總覺得呃你是一個法師來傳那個法,他自己沒有能力,所以跟你學,他把你看成法師,所以結果你所傳的是相似之法,他以為這個就是佛法,以後他就拿著這個做為佛法,這個相似的跟正確之間一定互相影響的。

真的好的東西來了,他就聽不進了,然後呢他就拿這個相似的來判斷、來行持,好了,完了,佛法的真正衰就衰在這個地方啊,所以現在有太多人哪心是好啊,了凡四訓上面一再說啊,好心而行壞事啊,這是我們哪無論如何應該避免的,絕對不因為你好心而得到的好報,好報究竟是會有的,但是這個外面的壞影響,你先要往往要先受這個果報,啊,乃至於你雖然一番好心,傳了個相似法害了人家,你把別人家先送下地獄去,這個是真的好心嗎?說到這地方這「相似」兩個字,我們應該特別認識,本論一開頭就告訴我們,不要說我們現在自己做,就是要求善知識的時候也是一樣,這個善知識,什麼是真善知識形象擺在那裡,而不是那些他略有知解,稍微碰到一點什麼,噯唷,好像乃至於說得頭頭是道,這種是千萬不可以,啊,繼續下去。

【「若諸紙葉猶未書寫,有來乞者,爾時菩薩應問彼言,汝今以此欲何所為,若云轉賣以充食用。

」】   那麼假定那個紙葉,這個紙葉就是以前印度書寫那個佛經哪,是一種樹葉,啊,一種樹葉,就是這個樹葉就是相當於我們現在紙張一樣,空白的還沒有寫,那麼有人要來求,好!你本來是寫經的,那就,這個菩薩就問他了,說你啊來求這東西幹什麼啊?哦如果他說,噯呀我沒得吃啊,現在看見你有紙啊,我來向你求的這個紙啊,去賣掉了,然後呢去吃飽肚子的,這種情況之下。

【「菩薩若是將此紙葉預書正法,則不應施。

」】   你本來你這個,這個紙張啊準備寫正法的,那不要送給他,不要送給他,不要送給他,那怎麼辦呢? 【「若有財者應施價值,若無價值,二俱不施亦無有罪。

」】   你有錢,他本來的目的就是要錢不是要紙,那麼你把那個紙相當的價值給他,如果說你沒有錢的話呢?你根本不施,不施也沒有罪,這是第一種情況。

換句話說,你那個紙是準備有大利益的用場的,那個時候為了小小的,這個前面原則就說得很清楚,對吧,為了小小的這個,不送,這沒有罪。

【「若非預為寫正法者,即應施與,令彼隨意受用安樂。

」】   假定你原來這個紙不是為了正法的,哦那麼好了你就送給他了,送給他了,讓隨他的意,使他得到快樂。

【「如是若乞欲書最極下劣典籍,不施無罪。

」】   他拿去了這個紙,如果來求的人拿到了那個紙以後,幹什麼啊?寫那種很下等的、惡劣的這個書,那個時候不要送給他,不要幫忙他造壞事。

【「如欲書寫極惡典籍,如是欲修中典亦爾,若欲書寫最勝經典,不施求者,當知有罪。

」】   那就是說,下劣的不可以,罪惡的不可以,就算是中等的也是這樣,他總要有好處的,而反過來他如果說,拿了這個紙張是寫殊勝的經典的,那個時候你不送給他,你有罪了,前面那個原則告訴我們很清楚,你送給人家的時候啊,看他的現在,看他的究竟,兩個都有利益,這個一定要有詳細的比較,那個時候再送,比如像前面那種,啊這個他拿了去以後做壞事不可以,然後呢你送給人家,送給人家說相似法、寫相似法,不可以,這是害人的,眼前好像很動聽,究竟的話不可以,這個是第二,對於你所布施的對象來說。

【「三、就自身門不應捨者。

」】   那麼反過來,不是這個對象,所受你東西的你布施的對象,而是說你布施的自身,在什麼情況之下,不應該呢? 【「若自了知,於經卷等意義未辨,又於經卷亦無慳垢而將經卷惠施求者。

」 】   你自己曉得啊,他要來求的這個經書,你自己還並未了解,有一本書你自己還沒有了解,他要來求,那個時候啊,下面加上一個條件,說你對這個經典本身啊,倒並沒有小氣,捨不得這個心,那時候你不要求給他,不要送給他,不要送給他,這個條件注意喲,就是說第一個你自己心裡面並沒有捨不得,然後呢你自己並不了解,你要求了解他要來求你的時候,你可以不要送給他。

【「此不應施之理者,謂行如是法施,為成三種隨一所須,若不施者,尚有後二殊勝所須,施則無故。

」】   你為什麼不送給他呀,因為呀你現在要想研究這個經典的深刻的內涵,了解了以後你才能夠如法行持,菩薩的如法行持什麼?廣利一切有情,然後呢把佛法能夠流傳世間,他有這樣的殊勝的好處,你現在送給他了呢?最多滿了他的一點的願,以及捨了你自己慳,所以這樣的做法的話,他雖然不捨,可是後面還有兩種殊勝的利益在,你一旦送給他了,後面這兩個殊勝的利益就沒有了,所以他下面解釋。

【「初一所須已辨訖故,謂我自心都無慳垢,故慳煩惱不須更除。

」】   他這個布施有三種利益,第一個呢就是除掉我的慳貪之心,而像上面這個情況,我自己心裡面啊並沒有慳垢,既然既沒有慳垢的話,嘿這事情不要更辦,所以並不違背,而同時如果你不施,不把那個經布施,能夠幹什麼呀。

【「若不施者,見增眾多妙智資糧,施則無之。

」】   所以你把這本經擺在這地方,自己研究的話增加的妙智資糧,送給別人就沒有了,如果反過來不施呢? 【「若不者,便能修集妙智資糧,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即為愛念此一有情及餘一切,若施唯是愛此一故。

」】   這個就辨別了,現在你不送給他的話,你就研讀深入這本經典的那個集聚勝妙智慧資糧,由於這樣的勝妙智慧資糧,能夠安樂利益一切有情,這樣的,現在呢你如果送給他了,只是為了他一個有情,即為愛念此一有情及餘一切,若施唯是愛此一故。

你這樣的一比較的話,那就不捨了,那就不捨了,因為你不捨那是顧及一切有情,如果捨祇是他一個,這個比較,所以不捨。

【「菩薩地中所須輕重如是宣說。

」】   哪菩薩地中就把這個輕重分別了,像上面這樣說清楚了。

【「入行論亦云:『為小勿捨大。

』」】   不但菩薩地,入行論也這麼說。

【「故不施此非僅無罪。

」】   所以呀不送給他有大利益,不但是沒有罪還有大利益喲,但是不施雖然不施哦,他還有個善巧的方法。

【「不施方法者。

」】   不是說隨隨便便的,他有一個善巧方便。

【「不應直言此不施汝,要當施設方便善巧,曉喻遣發。

」】   你要善巧方便的說明哪,打發他,打發他,那麼什麼是: 【「方便善巧者,謂諸菩薩先於所有一切資具,以淨意樂迴向十方諸佛菩薩。

」】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用的方便是這樣的方便喲,不是為我們自己的煩惱啊,找一個藉口而開的方便喲,這個善巧的怎麼說,這菩薩啊修學菩薩的人,把我所有的一切啊以及清淨意樂,統統送給迴向給十方一切諸佛菩薩,下面這個比喻。

【「譬如苾芻於法衣等為作淨故,捨與親教軌範師等而守持之。

」】   出家人持那個三衣的時候啊有作淨法,就是我把這件衣服啊捨給某人,然後呢我代某人啊來持受這個,這個戒律上面平常我們不大注意,為什麼要這樣做?就是說你這樣做得清淨了,你如法受持,實際這個道理是為什麼?實際上你了解這個大乘,了解的千真萬確,這個大乘行者你的一切受用為什麼?為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因為要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所以你要利用這個暇滿的人身,內是自己的身,外面這個身所受用的資財,的的確確你要那些東西,那麼現在呢這個東西,不管是你捨給上面的尊長,不管是捨給別人,就像前面所說的為有主財呀!為以有主身,護有主財,哪,這個是有主的我已經捨給了,然後呢你拿這個身哪保護他們那些,所以呀這個苾芻的這個作淨,有他這麼特別的意義在,有他這麼特別的意義在,所以說已經捨給那些人哪,你代他來持守而行如法事。

【「由如是捨,雖復貯蓄眾多資具,亦名安住聖種菩薩,增無量福。

」】   哪哪哪,這個對了,你像這樣的捨法,雖然你呀儲蓄了很多東西,但是的的確確這個是啊安住相應的聖種菩薩,不是個敗壞菩薩,是一個菩薩而是如法如理的可以增無量福,這地方注意喔特別前面說明,就是說菩薩自己在增上生當中,所以受用這些東西,他絕對不是增長自己的煩惱,絕對不是的,他把持這個東西,他要幫助別人,他要錢他要財,他要身體,他要種種這個東西,所以為了這樣而去受持這個,所以他要作一個法,啊,實際上啊說現在我送給某人了,現在是為某人而持,這個比丘戒當中羯摩當中的這個真實的意義,在這地方簡單的說明瞭了,所以。

【「此於如是一切資具,如佛菩薩所寄護持。

」】   現在你所有的一切資具啊,的的確確都是什麼啊,諸佛菩薩寄在那裡,寄在你那裡的,你是幫忙他而護持著。

【「見來乞者,若施與彼此諸資具,稱正理者應作是念,諸佛菩薩無有少物不施有情,思已而施。

」】   你有了這個上面的這個認識,有了這個了解以後,那麼有人來,向你討啦,討了以後啊,是的啊,沒錯,你是代諸佛菩薩看守的,那時你就想,嘿,佛菩薩的目的幹什麼,佛菩薩的目的啊是無非利益有情,沒有一點點東西啊捨不得的,那麼既然如此,他來要了,我代佛菩薩看,好好,他來我送給他,就是這樣,那個是說他來要的這個人是合理的,如果他來要的不稱理,他來要你的人是不合理的,那麼怎麼辦呢? 【「若不稱理,即當念先作淨施法。

由已捨故,告言賢首,此是他物不許施汝。

」】   如果他在求的人,或者你這樣送了以後不合理的話,那怎麼辦呢?你就想了,嘿,我這東西送給別人啊,那已經捨給送給別人了,那當不是我了,所以對於來求 的人就告訴他,唉啊,賢首,現在我們說善知識啊、菩薩啊、仁者啊,你這位先生你大德等等,我現在這個東西啊,我已,這是別人的啊,這個別人哪,既然是別人的,我沒辦法送給你,所以。

【「●言曉喻。

」】   這個就是布施的方便,上面假定說他,來求那個書寫正法的紙等等,怎麼辦呢?那個紙不送給他,另外。

【「或以紙價二倍三倍施與遣發。

」】   這樣。

【「令他了知菩薩於此非貪愛故不施於我,定於此經不自在故,不能施我。

如是行者是巧慧施。

」】   那麼所以他要來求那個,這個經典的話,你不送給他,而把這個經典相應的紙的價更超過幾倍的價錢來送給他,讓他了解你呀的的確確不是貪愛難捨而不捨,而的的確確你沒有權力,所以對這個經哪不自在,自在就是說,那我可以做得了主,是作不了主,所以既然做不了主,別人的,他怎麼可以把別人的東西送給我呢?這樣的作法那就是我們行者的善巧,對的,所以他不送也有不送的方法喲。

現在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兩百七十六頁,第二段,第二段上面這個關於外物捨不捨的道理,捨不捨的道理分兩個大段,一個呢外物不捨,第二個捨,那麼這個不捨當中又分五個小段,前面三個已經講過,今天講第四。

【「四、就施物門不應捨者。

」】   這個第四點啊,就是你所送的東西,說我是能送者,送給一個受者以及所施的東西,所施的東西有一類不應該送的,下面說明他。

【「若自父母,有蟲飲食,妻子,奴等未正曉喻,雖正曉喻若不信解。

若自妻子形容●弱,族姓之人,雖說此等不施為奴。

然亦即是物之重者,故墮物數。

」】   有些東西不應該捨的,儘管菩薩一切,已經是發心的時候,受戒的時候,送給別人,但是他所以送的原因是什麼,為了增長自他善法,所以凡是這一類不捨的就是說,他不能增長而反而有相反效果的,前面說的很清楚,所以他重點哪在捨的原因、捨的目的,所以這樣去捨,當捨了以後對他的目的相反的話,那就是不捨的,第一個總則已經說明,那麼現在這裡呢,細則所以自己的父母,父母當然不能送給別人,有蟲的飲食,你送給別人是利人的,這個不但不利人,而且有損,那麼平輩乃至於最親近的妻、子,自己的夫婦、子女,那麼以及下面的佣人等,雖然這也可以送人,但是你一定要如理的告訴他,如果不告訴他,或者雖然你如理的告訴他,他絕不能了解也信賴不過,這種情況之下結果他固然是不服氣,受的人哪到那時候也會產生同樣的不合和的現象,所以這種情況之下,不送,還有呢就是不管妻也是子,他很差形容軟弱,這有病哪,這樣如果送給別人的話,人家要派上種種用場啊,結果他身體又差啊有病,乃至心力又差,這個不行,這個不行,還有呢族姓之人,就是他出身很高貴,這個很高貴的出身的人哪你送給別人,送給別人由人家支配啦,印度當年的習慣,那是就是奴隸一樣的,送給別人就是奴隸一樣的,他出身高貴的人做不來這個事情,他雖然你送給他了以後,跟你的原來的原意達不到,產生了反效果,這個不送,那麼原則上呢?上面這一類就是物之重者,故墮物數故,前面曾經哪講過,就是平常啊輕微的東西,稍微有一點損益,這個影響不大,現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一點點弄得不好的話,就產生絕大的反效果,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避免,避免。

【「菩薩地攝決擇分說,若是三衣及餘長物佛所聽許,無慳意樂於修善品極所須者,雖不施與亦無有罪。

」】   那麼除了上面這個以外,在菩薩地攝決擇分當中,攝決擇分就是瑜伽師地論上面,講菩薩地修學菩薩的人,根本意趣說明了以後,本地分就是說明根本意趣,然後呢決擇就是這個裡邊細辨,細辨,討論一些問題,那是說我們出家人的三衣,這個是自己啊修學佛法必須要的東西,那麼除了三衣以外呢?跟我們日常生活必須要的其他的長物,就是多餘出來的東西,這個佛所聽許的,那麼我自己本身哪修學是很用得上,所以呀能夠增長我們自己的善法的,所以呀修善品哪非常須要的,而自己也並沒有對他,放不下「慳貪」的這種心情,這種情況之下不施也沒有罪,沒有罪。

【「如云。

」】   下面就引哪: 【「出家菩薩除三衣外,所餘長物佛所聽許,身所受用順安樂住,若故思擇施來求者當知無罪。

若顧善品非墮欲貪,雖不施與亦唯無罪。

」】   說我們修學佛法的人,那麼在家菩薩當然沒有這個,沒有這個不須要,出家人那麼三衣就是我們這三衣,以及其他的出家人,佛所聽許的那個,這個在我們出家修行的人,不要說菩薩就是聲聞也是如此,他受用的目的,不在乎長養世間的若身若心的這一個哦生命以及染污,而是由於利用自己的暇滿人身,以及暇滿人身所必須要的外面的受用啊,修學佛法,修學佛法,所以這個必須要的,如果你對這個有了認識,那麼說這個是我必須要的,所以故思擇施來求者當知無罪啊。

這個如果說你在這種狀態當中,是你覺得可以送。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十六卷B面   所以他不是冒冒然的像別的東西,人家來要我就送給別人,所以你必須要了解,這樣子送了以後,是不是對人家有利,對你自己也有利,對現在有利,對將來也有利,反過來說你是需要的,但是呢你並沒有慳貪的意思,我們布施的真正最重要的,第一個在慳貪上面哪決定要去除,而且要至心與無貪的心去布施,現在,在這個慳上面我沒有,而修學善品當中這是需要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呢?這個不施也沒有罪,不施也沒罪,換句話說我們在這地方要辨別得清楚。

【「菩薩別解脫經云:『舍利子,若諸菩薩重來求者,捨與三衣,此非修習少欲。

』故出家菩薩施自三衣,即是有犯。

」】   乃至於菩薩戒經上面說,特別說明說關於自己的三衣,就是人家怎麼來求你呀,這個不要捨,因為這是你自己必須要的,我們少欲其他東西可以捨掉,這個三衣是出家人根本需要的,這個不算少欲,所以你把你自己必須要的三衣捨掉了,那個反而有罪的,那上面就辨別有一些東西,東西來說那個不應該捨。

最後第。

【「五就所為門不應捨者。

」】   就他為什麼要來乞這個東西,乞了這個東西去幹什麼?我們要了解,如果說他拿了這個東西做不合理的事情,那個就不要送給他,所以下面就解釋。

【「若有來乞毒火刀酒,或為自害或為害他即便施與。

」】   那麼這些東西呀,來有毒的火、刀啊、酒啊那些東西啊,不管他自己傷害或者傷害別人,這個不可以送給別人。

【「若有來乞戲樂等具,能令增長墮惡趣因,是應呵止,反施彼物。

」】   這個還有一種呢雖然不是傷害,眼前傷害,而是將來能夠墮落的、戲樂,這個沒有義理的事情,沒有義理的事情,眼前雖然不傷害,但是將來就是墮落惡趣的,這種事情啊是應該呵斥,不應該做的,那個不可以呀布施,不可以布施。

【「若有來求或來學習罩羅罝弶為害有情,教施彼等。

由此顯示,凡害眾生身命資財,皆不應學彼等教授。

」】   還有呢有的人來求,求這些東西,或者來學這些東西,求什麼?罩羅罝弶,那個就是捕捉鳥獸的東西,罩通常就是竹子做的一種竹籠,擺在河裡面捕魚用的,羅就是羅網捕鳥的,罝也是種羅網,他不是捕天上飛的鳥捕走獸,通常捕兔子什麼這些,弶就是種弓箭,那個弓箭上面有雕刻的特別的就是這樣,這個東西或者直接來求,或者是學這個東西,他的目的幹什麼?這些東西都是傷害有情哪,你有不能送給別人,然後你知道了也不能教給別人,所以啊更從這個地方說明了,凡是傷害眾生的生命哪資財的話,哪皆不應學也不可以教。

【「若為殺害或陸或水所住眾生,來乞水陸即施此等,若為損害此國人民或為害他,來求王位而行惠施,若有怨家來求仇隙,施彼讎敵。

」】   這些都不應該的,他不管是水上或者陸上,那麼有眾生所以他來求這些,比如這一段我們現在說這個土地是你的,像我們目前在這裡呀,我覺得我們對這種概念不大清楚,比如說一個田荒在那裡,我們任何人就可以跑得去踩上去好像無關緊要的,哦在西方在美國,我就看見就不是,僅管一塊荒地在那個地方,荒地在那個地方,你不能證明他這是公家的,我們隨便決不踩上去,有的地方他那個邊界上面就寫一個,比如說那個公路旁邊哪,他那個標一個他自己的姓名或者寫一個private這是私有的,那在任何情況之下我們不會站到那地方去,萬一有的時候不小心踩過去了,沒有人那當然無所謂啦,有人一定再跟他打個招呼:「對不起不方便」,「好好好」,不像我們現在這地方隨隨便便,哎呀進來了,怎麼妨礙你呀?就是這樣,隨便這麼都不可以,何況你要,所以在那種地方,譬如說到了春天啦或者什麼人家去打獵呀,打獵呀他們一定有一個區域,有一個範圍,凡是那個地方標了一個"private",那個因為他那個地方的地方很多啦,那個很多林野很多,那個我們跑過去看見那地方一標,那就不進去,打獵人都不會進去,所以像這個上面就說明如果這個地方有水、陸等等的東西,那麼人家要來為了傷害這東西,譬如說捕魚啊,那條河是你的,人家來要求,你不要讓給他,不要讓給他,不要傷害那有情,這個是對畜生來說,那麼同樣地對國家來說有人求王位,求了王位而要傷害你這個國民,那不要,還有呢這冤家,這個冤家跑得來,不是為了目的,比如我們,現在有人呀說捨什麼身上的什麼東西呀,他可不是為了救命哪,他是來傷害你,那不可以給他,這個是,這些東西我們容易了解,那麼上面說的五項是不應該,下面呢什麼是應該施的? 【「第二應施外物之道理者。

若即此身非是大師所遮之時,於彼補特伽羅捨所施物,非不稱理,於彼相宜即應施與。

」】   他還是照著這個次第,上面第一個嘛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呢雖然你發了大心啊,樣樣東西送給別人哪,但是你那個悲心還沒堅固,捨心還沒培養,做的時候那個佛不讓你隨隨便便送的,說,如果說他不是佛所遮止的,這種情況之下,所以說這個,就是對我們自己身體來說,你夠了這個條件,然後呢佛不遮止的時候,那麼那個時候啊是合理的,合理的你能夠做得到的,這個時候如果有人來要,對人家有用 你就送給人家。

【「又若自身與前相違,於諸經卷有慳吝心,雖未已辨經典之義,應施來求樂勝智者。

」】   那麼前面曾經說過,說有的人哪來求那個經典,可是你自己對那個經典的道理還沒弄通,還沒弄通,所以你修學這個經典哪,有後面的大利益在,有大利益在,你現在送給了別人了以後啊,是的,你啊第一點哪對於慳貪捨那一點做到了,可是後面的大利益卻不行,所以你可以不必送,但是現在呢情況不是一樣,說你是的你對這個經典的道理你沒弄清楚,你應該去弄,可是你的這個慳貪心在,在修學布施的時候最重要的目的幹什麼?破除你的慳貪,結果你的慳貪心,在這個地方的話,對不起,在這種狀態當中啊!那你就應該送給別人,要破除你的慳貪。

【「此復若有二書即應施與,若無二者應與書價,價亦無者應作是念,我行此施,縱於現法而成癡呆,不忍慳貪,如是思已定當惠施。

」】   下面就說這個道理,說這個時候假定你有兩本書的話,那就送給他哦,你自己還留著一本,假定是沒有兩本的時候,因為你要想辦法了解這個,所以你儘可能的想辦法,給他跟書相等的價值,如果說連這個也沒有的話,那個時候你怎麼辦呢?就想是的呀,我送給了他了以後,那我自己呀沒辦法深入了解啊,就癡呆,但是呢我現在的目的是什麼?破除慳貪,破除慳貪,我拿了這個藉口,結果啊增長自己慳貪,我寧願癡呆,我不可以慳貪,這樣,結果還是把它送出去,這個地方啊有一點我們很值得注意的,他在這個兩者取捨之間啊,碰到這種問題關鍵所在的話,他寧願送出去不願意忍受自己的慳貪,有沒有注意到我們平常做很多事情的話,就是實際上呢自己煩惱,他現在的是慳貪,我們哪什麼不一定,或者好戲論,或者好慳貪,或者好什麼,實際上呢內心真正的重點放不下,然後找藉口,說唉呀修行哪要這個身體呀,然後呢所以你要講營養啊,要好好的睡呀,要好好的弄呀,結果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呀,哪就是這個慳貪,看看菩薩怎麼做的,菩薩怎麼做的?換句話說我們真正想修行的話,你要自己內心檢點,如果說你那個慳貪心在的話,在這個地方很明白的告訴我們,寧願把命送掉,不要讓那個慳貪長養它,大家了解不了解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往往拿一個很好聽的名詞,做一個藉口,保護自己的煩惱,修學佛法的真正的內涵是什麼?我們要全部精神去對治煩惱,本來這個最好的藉口,不是藉口,是最好的方法,用來對治我們的煩惱的,結果卻是保護了你的煩惱,變成功保護煩惱的藉口,這個是修學佛法嗎?這一點哪,我們務必要自己好好的反省,務必要好好的反省,不過前面已經一再說過了,我們做有一個漸次,至少第一個理論上面要清楚,清楚了以後自己做不到,那個時候應該什麼呢?懷著慚愧的心情,第一個,唉我怎麼做不到啊?我要好好的努力,單單這個慚愧的心情不夠,更應該了解,長養這個煩惱的結果是什麼?對自己的傷害,對自己的傷害,為煩惱所使貪一點小便宜,結果受到絕大的大痛苦,受到絕大的大痛苦,你所以放不下是為了貪一點快樂,結果呢傷害了你自己,就是這樣,所以你覺得啊這個是不能忍耐,不能忍耐,然後呢你要找種種方法去對治他,所以在這地方就特別把這個道理說出來,所以我特別欣賞了凡四訓的原因,了凡四訓的改過之方當中起出三個辦法來,恥,然後呢畏,第三個勇。

恥,恥些什麼,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覺得唉呀我怎麼這麼差啊,這個佛法裡面說慚愧呀,慚愧兩個字啊一切百法的根本,又慚恥之服,遺教經上面,那就行了,如果你沒有慚愧,那你就完了,什麼叫慚愧呢?就是說一個惡行的人,當他辨別清楚是非以後,一看,唉呀自己覺得我怎麼這麼糟糕,噯,拿我們中國人來說,恥呀,自己呀,不如,不對,所以你一定要如理的辨明邪正是非,然後自己覺得唉不好呀,自己不好呀,單單這個夠不夠?不夠,我們更要進一步,他這說「畏」,畏什麼呢?就是剛才這個,你了解你的根本原因所以貪,為什麼呀?還是求快樂,結果你貪了半天的話,不但得不到快樂,反而大大的傷害你,噯唷,那個時候啊就不但有恥而且有畏,前面哪旁邊哪都策勵你的力量,後面推動你的力量,那個時候啊,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啊,這個正確的認識叫正信,所以信為欲依,你那個善法欲就升起來,有了這善法欲,那勤精進就跟著來了,所以就有一種精進的力量,世間聖人說知恥近乎勇,不是就是勇喲,近乎勇,這一點我們在這地方要特別說一下,他現在這地方,對法是如此,對其他的亦復如是,所以關於這一點哪,尤其是一心向上的出家同修們,在這一點務必要三思而行。

我們繼續下去。

【「若所施物除前所說,又自作王時,終不抑奪餘妻子等,令離其主而轉惠施,唯持村等可施求者,如是不為墮惡趣因。

」】   那麼這個,還有呢在上面所說的除前面所說的這一些東西,前面說的不應該送給別人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如果說自己是王者,古代的王者對於他屬下的一切東西,他有主權,他雖然有主權,但是呢不搶奪奪取人家的妻子,然後轉送給別人,這個不做,還有呢他可以任意的比如說,國王封下面的臣下,有功的或者什麼人哪,那些地噯呀這個給你,有人來求他給他,不過跟上面相違背的,你送了他以後,他不會做壞事,因此他不會墮落,這種情況之下,你可以,下面。

【「諸戲樂具及罩羅等,不損於他眾生所居水陸之處,不傷眾生無蟲飲食應施求者。

」】   這個容易懂,就是跟上面所說的恰恰相反。

【「若有來求毒火刀酒,為自饒益或饒益他,即當施與。

」】   前面說過的毒火刀酒這些東西,它不捨的道理,不在這幾樣東西本身,而是因為這個東西能夠傷人的,也能夠致害的,他現在拿了這些東西,能夠自己饒益能夠利益他人,那就送給別人,那個送給別人。

比如說毒,噯!毒這個東西妙不可言,人家以毒攻毒,如果你身上面有了不好的東西,或者外面的瘡,或者裡面的病,往往啊要那個毒藥來攻,就把他弄好了,那個時候對啦,這樣,那麼下面的火呀、刀刀呀、酒呀,亦復如是。

【「若如是行財施之時,來二求者,一貧一富應如何施。

」】   嘿,你在布施的時候,兩個同時來求,那麼一個窮人,一個有錢的,那怎麼辦呢? 【「先作是念,設二求者來至我所,若堪於二充足滿願,即當俱施滿願充足。

」】   事先你心裡面哪先要有這個認識,說,假定說有兩個人同時到我那裡,我能夠同樣滿,滿他們的願,那最好,不能呢? 【「若不堪者,則當圓滿貧者所願。

」】   這個是不行的時候,那個取捨,先滿窮人之願。

【「由其先作如是念故,若不能滿二所欲時,即當滿足貧者所願。

」】   那麼因為他以前,先已經有了這樣的心念,所以到兩者不能滿的時候,先貧者所願。

【「應以●語曉喻富者,告曰賢首,我此資具於此貧者先已捨訖,切莫思為特不施汝。

」】   這個既然你只送給一個人,另外的人得不到,那個時候他始終有一個原則,你不能讓他啊過分失望,那時候啊你呀輕言善巧的來給他這麼說,說噯呀這個大德呀,我這個東西呀先已經哪對這個窮人哪,已經送給他了,已經準備送給他了,所以你來呀實在太對不起,太對不起,我倒不是不送給你。

要這樣去做法,那麼他為什麼要先這樣想呢?這個我們要了解,菩薩之所以為菩薩,他固然為利有情願成佛,這個大菩提願,這大菩提願的最中心、最堅固的什麼啊?大慈悲,大慈悲是看見人家苦,他要幫助人家拔除,要使得人家得到快樂,現在貧富兩者當中,當然是對這個貧者來說更需要,他的痛苦更大,給他一點點利益更大,所以他這個取捨是這樣,但是他為什麼先想呢?因為先想了,他心裡的的確確他存著這樣,如果先不想臨時這樣說的話,那他這個欺誑或者分配不公平,不好,所以這種小地方特別說明了一個什麼事實呢?即便是菩薩,他平時的時候用一點方便,所以這個善巧方便哪,我們常常方便妄語方便妄語,實際上他不是妄語,他是方便而不妄語,因為他的的確確事先也已經想好了,我這個東西這樣分配的,他的確有這個概念,所以他來的時候,哪,這個是真正叫做方便,我們現在常常講方便,方便,人家方便的結果是什麼?善法增長,善法增長,增上生到決定勝,我們現在也說方便,說了方便以後開惡趣門,忍非說因,就是這樣,該忍的就不忍,這個是煩惱,然後呢不該忍的去忍他,長養這個煩惱,還找種種的藉口,這個地方我們務必要辨別得很清楚,這個文字很容易懂,這個文字一看就懂,可是他為什麼要這樣,這個這樣安立法的這個特則,你必定要把握得住,這個才是我們真正學佛法應該了解的這個基本概念。

【「受菩薩律初發業者,如是學施極為緊要,故特錄出,凡無別義者,皆如菩薩地意趣而釋。

」】   上面這些道理啊,這個對於剛開始學菩薩的人,受了菩薩戒以後,那麼第一件事情就學布施,這個事情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特別從菩薩地,菩薩地就是廣說這個的,把他摘錄出來,如果你們要詳細的了解深刻的個別的意義,那可以到這地方去,我們這裡也有這個書,你們願意好好的看,那麼上面說這個外財應捨的這個呃道理,那麼下面呢我們緊跟著說明,當不能捨的時候該怎麼辦?在不能捨的時候。

【「第二不能捨時當如何行者。

若有求者正來求時,為慳覆者,應作是思,此可施物定當離我,此亦棄我我亦捨此,故應捨此令意喜悅,攝取堅實以為命終,若捨此者,則臨終時不貪財物,無所憂悔發生喜樂。

」】   那麼這是第一個,我們雖然學了大乘的佛法,乃至發了這個願,可是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性所使,願是發了,真正境界上的時候,心裡面就會唉呀捨不得,那怎麼辦啊?這樣告訴我們,說假定說境界當前人家來向你要東西,那個時候啊你呀為這個慳貪心所覆蓋,換句話說那個時候慳貪現行當中捨不得,捨不得,那麼這個該怎麼辦呢?他下面告訴我們,我們應該這樣思惟觀察這件事情。

注意哦這個思惟觀察,一定在事先學習的時候啊,先哪如理的思惟觀察,假定前面沒有善巧的話,你到臨時的時候,你腦筋裡面這個道理的影子都沒有,這時候唉喲這個心裡面覺得唉喲給人家怎麼可以呀?他只想到那一方面,這個如理的思惟,這種正念絕不可能提起來的,所以境界現前所以能提起來,還必須要我們平常的時候啊多學習思惟觀察, 然後呢在很多小小的境界上面哪,有了對治這個工夫,那麼到那時候境界現起的大一點的時候,你這個如理如法的這個力量才能升的起來,那麼現在是說碰見這種情況,你應該怎麼想呢?說那個東西呀我現在捨不得那個東西,儘管你怎麼個捨不得,對不起,到最後你一定要離開他的,沒有一個人哪可以保得住。

所以我們古人有一句話,「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啊喲,這個秦始皇的雄心大略不得了,以那個時候這樣的一點工具都沒有的,造了萬里長城,一直到今天這樣科技發達,算起來世界的幾個大奇觀當中,我們中國的萬里長城攤他一份吧,這麼了不起,結果請問你保得住嗎?這萬里長城都保不住,現在我們這些東西你保得住嗎?千真萬確沒有一樣東西例外的,所以不管你怎麼個捨不得,對不起,到時候一定捨離掉,反過來呢此亦棄我我亦捨此,彼此都是如此,既然如此的話,你何必牢牢執守呢?啊,早點送掉,送掉了以後歡喜啊,啊,好啊,這圓滿了布施波羅密,以前由於這個慳貪難捨,一天到晚忙這個我,結果呢你忙著我啊,他這個我啊就偏偏把你送到地獄裡面去,唉,一直在輪迴生死當中受盡了痛苦,現在呢我捨掉了,結果呢唉把這個不堅牢的物啊,換得了堅牢的這個法財,呃,好啊,好啊,最後呢送掉了以後,嗯!到最後,這樣你的一生這樣的努力,豈不是好嗎?所以說若捨此時那麼你一直捨捨捨,捨到後來的時候啊,生前已經養成功了捨,到臨終的時候你心裡面是了無掛礙,是了無掛礙,不但沒有掛礙,因為你沒有掛礙啊,同時因為你一生都集了那個善法,所以你一直覺得哎呀!好啊,好啊,否則臨終的時候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現在樣樣送掉了,我集的是法財,那個財呀集在極樂世界,或者集在天上,啊,現在我正好啊,到時候了,去享受了,歡喜啊,歡喜啊。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十七卷A面   到時候了,去享受了,歡喜啊,歡喜啊,所以,平常我們到臨終的時候,唉呀,這個也不行啊,那個也不行啊,那個也不行啊,這樣,於是呢,就因為這種貪著,這種力量啊,就把我們牢牢的綁在這裡,所以關於這點啊,我們可以把前面那個十二因緣當中那有支的力量啊,你們多多的去反省觀察,那時候你們就曉得了,嗯為什麼樸窮瓦那個大善知識啊,在有支上面下功夫的,道理就在這裡,就在這個地方。

【「如是思已仍不能捨。

」】   像上面這樣你思惟了以後啊,還不捨那怎麼辦啊?咦,他妙囉,這個佛菩薩啊真了不起啊,啊他倒不一定強迫你,啊他強不強迫你,還有一個更退一步的善巧。

【「如勇利經說:『應以三事曉喻求者。

』」】   以這樣的三件事情來好好的給求的人說。

【「謂我現今施力微弱善根未熟,於大乘中是初發業,隨不捨心自在而轉,住於取見我我所執,唯願善士忍許,不生憂惱。

如何能滿汝及一切有情意樂,我當如是漸次而為。

」】   第一個呢?是的,說我呀,雖然啊想修菩薩道,然後呢要學菩薩行,可是對布施這件事情啊,啊力量還不足,善根還沒有成熟,在修學大乘當中啊,是剛剛開始,是剛剛開始,譬如說,我目的將來做一個什麼啊,醫生利人的。

或者做一個什麼利人利國的,乃至於做一個工程師,儘管你有這個目的,可是現在你在小學乃至於幼稚園,對不起,那是將來的事情,我將來要做到的,啊所以這個同樣的這樣道理,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目的是如此,咦,因為沒有如理的修習,所以我在目前的狀態呀,還是呀被煩惱所捆住,是呀,所以啊這個煩惱就捨不得,被它所捆住。

謂不捨心自在而轉啊,這種情況之下,為什麼捨不得啊,住於取見,就是啊這個惡見當中的見取見,見取見大家還記得吧!對於不是真實的殊勝的東西啊,他自己的見解覺得啊這個好的,這個重要的,這樣,所以他把那些啊,該捨的東西由於世間一般無明相應的染污知見哪,他覺得這個對他很好,啊捨不得,至於這種見解啊被他自在,換句話說這種心裡籠罩之下,以及我、我所這些概念,所以啊祈求你原諒啊,那你不要生憂惱啊,啊不要生憂惱啊,雖然如此,但是這個布施的這件事情,要滿一切眾生,利樂的這件事情啊,這是我的志願,現在眼前我不能做,但是我正在努力做啊,將來我一定要這樣認真去好好、好好,做到,圓滿了,然後幫助你們的,這樣的啊去自己努力,去對這個呀對治這個自己不能捨,以及來求的人。

此是斷除。

【「此是斷餘不信過失,非無慳過。

」】   不過這地方要注意喔,這樣做,不是你沒有過失喔,你這個慳貪的過失是有的喔,不是沒有喔,只是說經過了這樣的善巧的做法以後的話,免得人家啊在你的地方失去信心,這一點避免,所以你看這個地方啊,辯得實在好呀,在一步一步,那個次第是一點不染,然後呢崇高,萬一你這個做不到,退一步該怎麼辦?這個做不到,退一步該怎麼辦?再退一步該怎麼辦?這樣,把我們做的這個次第啊,層層說明,還有呢?他做了以後,你的內涵啊也分析得清清楚楚,所以他最後這兩句話就是這樣子,你這樣去做的話,至少有一個好處,人家來向你求乞的那個人啊,他不會失去他的信心,啊,乃至於啊他不會啊生瞋心等等,這個至少做到了,但是你應該破除的這個慳貪那個過失,對不起,這個過失是有的,你還得努力。

【「集學論說,菩薩慳吝是應呵責。

」】   關於你沒有破除的這個慳吝啊,這個是應該大大努力啊,呵責,你眼前雖然做不到,如果你在這種狀態之下你肯努力呵責這個慳吝的話,將來你漸漸漸漸就,就能做到了。

【「然如是行似能遮免:『由慳不施財法他勝。

』」】   除了上面這個道理以外,還有一點,菩薩戒當中啊,有一條啊,這個慳貪財,慳貪自己的財法,犯那個他勝,他勝是根本罪喔,你如果能夠這樣去做的話,把這個根本罪能夠遮止,噢,所以這個地方就特別說明這點。

如果那個根本罪不能遮止的話,對不起!你破了戒你就完了。

【「攝波羅蜜多論亦云:『若有求者現在前,力極微故不能施,必令求者不退弱,應以軟語慰其意。

』」】   那麼這個啊,攝波羅蜜多論上面啊也這麼說,若有人哪跑到你跟前來啊,來向你乞討,那個時候你的布施心啊還,還差,所以不能送他,那個時候啊你應該怎麼辦呢?應該溫言軟語來安慰他,不要讓求的人啊失望。

不要讓求的人失望,為什麼這地方要說這一點,我們重新再想一下,我們現在所以要布施的原因是為什麼?不是世間一般的,我們是要求無上菩提果,無上菩提果的特質是什麼?為利益一切有情,今天他來向你求,即使你沒有直接的當下的圓滿他的欲望,至少你不要使他失望,對不對,哪,所以這個層次很清楚,所以雖然我今天沒有圓滿他的意,但是那個時候啊至少保護他,這點啊我們在修學菩薩道上面,多多少少也向前了一步,結下了一個下次見面的善緣,等他的好好好,那等到你呀,慢慢、慢慢的修習,啊然後呢?到那時候你力量強了再來,這個緣結下了,實際上呢我自己也是想,我怎麼自己這麼慳吝的,呵斥自己,努力修學,心裡面也強了,下一次來了,那東西也會送出去了,自他倆啊都得到利益啦! 【「以後若再來前乞,必定不應令失悔,當除慳吝諸過失,為斷愛故應勤修。

」】   下面就說,若以後再來的話,那一定啊不可以呀再使他失悔、懊悔,也絕不可以再讓自己失掉這個機會,所以等到他走了以後,努力的把慳貪那個過失啊,把它去掉,對治掉,然後呢在這種狀態當中,自己啊努力勤修,把這個貪愛難捨啊斷除掉,這個是說萬一我們真正碰到境況,做不到的時候應該這個樣。

在這裡布施是一個,其他的所有東西都是這樣喔,所以凡是我們目前該學的東西,啊,做不到的時候該怎麼辦?注意哦這個地方,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非常認識的那一點啊,我們常常說,唉呀!我還差啊,是一種回答,還有一種呢,唉呀!這個是佛菩薩境界呀!這話倒是沒錯,是佛菩薩境界,現在的問題,不在這個境界是不是佛菩薩,在那裡?請問你跑到這裡來幹什麼的?如果說你忙的是忙世間那個,是,那是應該的,你本來應該忙世間的嘛,不必到這裡來,如果你到這裡來,你要學佛菩薩的,你應該怎麼做,這個地方很清楚、很明白。

所以時時告訴自己我來幹什麼的,我努力學這個,來對治我的煩惱,而且前面那個也是一樣,不是等到境界來,而是說事先要學習,事先要認識,所以我剛才說昨天晚上,我們羯磨的時候有個同學,在那地方啊懺悔,唉唉,我非常讚歎、非常高興,是啊,我覺得我也是這樣,我的確是個凡夫,但正因為我凡夫絕不寬恕凡夫,啊我說我是個凡夫就這個樣,那你跑來幹什麼,我因為是凡夫所以跑得來,所以要努力地學,這個時候就分得很清楚,因為我是凡夫啊,所以啊還沒學的之前一個不小心就犯了,但是呢?因為我是凡夫來學,來學所以犯了以後,假定你保護你,說我該如此的,你趕快回去,唉,那時候心裡啊呵責自己呀,我一定要改過,一定要改過,在我的經驗當中,我自己覺得自己學的以及看見佛菩薩,這是我們目前真正該做的就是如此,我們能夠這樣的努力,不斷的策勵的話,自然而然將來會做到的,我們更進一步看看佛菩薩怎麼?佛菩薩說得清清楚楚耶,沒有一個天生彌勒、自然釋迦,絕不是天生生下來的啊,祂,沒有一個佛菩薩例外的,最初的時候都是什麼?唉都是三惡道當中眾生啊,祂然後呢也是如理如法的,所以啊勤勤懇懇努力多少阿僧祇劫,就這個樣嘛,照這件事情說,啊,一聽就會了,那這無量阿僧祇劫算什麼啊,那些人真是笨得實在不能再笨了,當然不是,天下唯一真正了不起的就是他們,祂們這樣呢,那我現在所以要學祂們,哪我們也是這個狀態,所以,這個概念啊!我們要特別注意,啊,再說一遍,我們真正學本論的時候,這個才是我們跟著應該學的,這個是文字裡邊的真正的意思,你能夠把握住這一點,一定學得成功,一定學得成功。

實際上呢,我們現在真正應該學的也就是這麼一點,再下面。

【「第三習近對治布施障。

」】   唉!妙極了,不能捨是為什麼啊?由於障礙嘛,由於障礙嘛,所以呢,現在你好好的修習,怎麼樣對治這個障礙,怎麼樣對治那個障礙,呀,這地方雖然單說布施啊,實際上呢。

所有一切的障礙同樣的,啊我們應該推而廣之,聞一知十。

【「障者如攝決擇分略說四種。

」】   這個障礙有四種,這個障礙就是不能送,那四樣。

【「謂未串習,匱乏,耽著,未見大果。

」】   這四樣東西,第一個沒有習慣,這通一切毛病的,就是你還沒有好好的練習,修習這個障礙,老毛病嘛!習氣嘛!我們所謂墮性嘛!第二呢你匱乏,就是你自己沒有東西。

第三個呢?雖然你有啊,但是對你自己的東西呀耽著難捨,最後是啊未見大果,沒有了解,沒有正確的知道這樣做的殊勝,偉大的果報,現在一樣一樣來說,一樣一樣來說,這個事件對我們很重要喔,我們要想修學就在這地方,啊,所以前面制戒的時候啊,講那個中士道的時候啊,他講戒之前,他不說這個戒的體性特質,而是說犯戒四因,現在一樣的,所以要修布施之前的布施的時候啊,那個障礙的原因,你能把那個障礙的原因找到了,能夠對治去掉它,那布施就行了,其他的亦復如是,第一個是什麼? 【「其中初者,謂雖現有可施財物,然於求者不樂惠施,能治此者應速了知如此過患,是我於施先未串習,今若不施,則於後世亦不樂施,強思擇已而行惠施,不隨未習過失而轉。

」】   這一點非常重要喔,嗯說眼前啊我有可以送的東西,但是呢?人家來求啊你就啊不願意送給別人,那這個毛病呢,什麼方法去對治它?對症下藥,什麼呢?要了解啊,不送的這個過失,不送的禍患,說,因為我以前啊沒有啊習慣,啊沒有練習,這個串呢就是繼續的,啊一串,繼續不斷的練習,因為沒有修習啊,所以不習慣,假定我現在還不開始去做的話,對不起!這個布施的這個習慣啊,始終生不起來,這是第一個,倒是什麼,不送的這個習慣啊老在長養,所以註定你永遠墮在這個裡邊,害了,於是經過這樣的思惟觀察了,勉強自己、堅強自己,然後呢提起勇悍的心來,說,啊!我一定要去做,絕對啊不跟著這個老毛病,這個老毛病有禍害的,嗯,不要讓它這樣做,布施是如此,其它一切都是如此,啊!所以我們前面經過了一段修學以後,以後啊現在有很多同學有好現象,他心裡就堅強起來,一點都沒錯。

啊,先心裡堅強起來,然後呢碰見小事上面去做,眼前我們看得見,處處地方都是如此,我想在座的各位,這是我最歡喜的一件事情,啊最讚歎的,大家這麼努力啊,做了這麼多功德啊,我沾了大家的光,可以說啊非常感謝大家,沾什麼光啊?隨喜功德。

儘管啊我啊坐在這地方,可是你們這麼努力啊,我真是感激不盡,我想啊,你們自然也是更歡喜無窮,就是我們在這個地方啊,慢慢、慢慢一點啊,一點的積累起來,把我們啊,十足是的生死凡夫,漸次漸次啊,轉向於超脫生死的聖賢,乃至於幫一切人解決都好,這是第一個,第二呢? 【「第二者,由其財物極●闕故不生捨心。

」】   因為自己匱乏嘛,自己很少呀!啊自己都很少你怎麼送給別人呢? 【「能治此者應作是念。

」】   咦!妙了,要平常我們自己都窮的要命怎麼送給別人呢?他自己很窮啊,他有對治的方法,他說,他就應該這樣想啊。

【「我於生死流轉之時,或由宿業或繫屬他,於他人所未能饒益。

令我具受眾多難忍飢渴等苦,設由利他,於現法中發生眾苦乃至殞歿,此施於我猶為善哉。

」】   嗯!對呀,說,就是你沒有東西啊,對不起,他還有一個正確的對治的方法,說:我啊,一向在無始生死當中流轉啊,因為啊宿業,啊宿業所感啊,所以繫屬於他,繫屬於他通常指什麼?就是啊,被啊業力所綁,這是大原則,啊,那個別的來說呢?因為啊我宿業啊沒有造好事,做了壞事,所以啊被人家做庸工等等,就其自己啊乃至於做做不了主啊,啊這樣,所以呢?總不能真正的幫別人的忙,不但不能幫忙,自己呀受盡了種種痛苦、飢渴等苦。

我們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我宿生啊一直慳貪、一直不捨啊,假定我以前啊了解了不忙自利,能夠利他的話,啊,一定不會這樣的,一定不會這樣的,所以眼前啊我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能夠轉一向這種無知的自利,而去利他的話,這樣,就算啊眼前啊受種種的苦,乃至於命都送掉,好呀,還是好的呀,為什麼?因為所以眼前這樣不行的是宿業,假定這個宿業,你還不努力轉的話是每況愈下,現在雖然窮啊,還把這個窮人啊再窮下去的話,你就是畜生再下去是餓鬼、地獄了,啊,所以想到了這點啊,就要拼命了,啊不要說拼命,想到這地方啊,就算是再苦啊這也是值得的,所以我們常常說的那個譬喻,平常啊躺在那裡,哼呀,哈呀站不起來,一下那個地震的時候,塌下來的話,哇逃出去,還是有氣力啊,他這一身累啊,逃出去把命救出來了,就是的的確確我們應該這樣想,啊這個對治的方法之善巧啊,真是讚歎、無限的讚歎。

【「非空發遣諸來求者,縱無彼財尚有菜葉可以活命,如是思已,忍匱乏苦而行惠施。

」】   嗯,既然這麼好的話,他今天來求了,不成就我的布施嗎。

唉!絕對不讓他空手而返,我雖然少一點,啊他比我更窮送給他,送給他了以後啊,那怕沒有米物,我還有一點菜葉子啊,唉呀還可以多多少少啊,啊自己活下來,這樣的啊,忍受了自己的匱乏而行惠施。

說實在啊現在我們遠比他好啊,啊遠比他好啊,所以剛才我們常常說到,唉呀,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啊,實在是我們沒有如理的去思惟啊,沒有如理的思惟啊,你真正如理思惟的話,我們現在太多的事情啊,絕對不會說,唉呀,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啊,我們會樣樣都行幾乎,啊這個就是啊,得、未得正知見,以及是不是照著這個正知見去如理思惟,如理思惟。

二百七十九頁,啊菩提道次第廣論二百七十九頁,嗯上一次已經講到,第三習近對治布施障,說講那個六度布施的時候啊,他如果有障礙,那麼這個障礙啊,用什麼方法去對治。

說這個障礙一共有四種,前面二種沒有習慣,那麼我們曉得怎麼辦?還有呢?缺乏怎麼辦?上次特別說:沒有習慣的不但是布施,我們做一切事情都是如此,啊,我們怎麼樣想辦法,現在最主要的啊要努力,如果現在放棄了不努力,那以後永遠沒希望了,那麼呢第二,現在下面是第三,第三耽著過失。

【「第三者貪可施物極為悅意最上勝妙,於來求者不能生起捨與之心,能治此者應速了達耽著過失。

」】   啊就是對自己有的東西,啊這個本來應該捨的,居然耽著難捨,那麼對於這個自己難捨耽著的這個過失啊,我們要了解,了解了以後啊,你就不會再耽著難捨了。

【「我今於苦倒執樂想,由此能生當來眾苦,如是知已斷除耽著,即將此物而行惠施。

」】   說,對於這個對治的方法這樣,你啊,先要看見他這個的過失,啊這是錯的,這是錯的,有種種的患害的,明明這個是苦的因,我現在要除苦,卻不在苦因當中除,反而還增長那個苦因,請問這個苦除到那一年呀,豈不是愈除愈多,愈弄愈錯唉,所以他說:明明這是苦的因哪,我現在顛倒了,而不但顛倒,而執著這個顛倒以為這是快樂的,這是錯誤的妄想當中,如果說我對這個不能認識,以及雖然認識了還做不到,這樣的話,仍舊是為這個煩惱貪所使,造了這個煩惱貪相應的惡業,是啊將來啊會感得啊眾苦,啊既然我現在怕苦而來的話,一點小苦都忍受不住,將來感得這個大苦,而且輾轉的增長這怎麼可以忍受啊,唉呀!不可以,不可以,無 論如何啊唯一的辦法,就是趁現在苦還小,第一個,而且知道的時候斷,到那個時候,又大,苦又大,又不知道,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到那個時候就完了,所以你對這個概念啊努力觀察,然後呢思惟,這樣一定能夠斷除得了,於是就把那個東西捨掉了,它不但如此啊,實際上呢,你捨掉了以後還應該怎麼辦呢?還應該啊隨喜,這應該高興啊,唉呀高興啊,你看,你們只要去做,那個時候你內心當中一定會有相應的覺受,那個時候你會產生跟法相應的快樂,這美不可言,所以不管你前面對於這過失的認識、思惟、觀察,斷除它也好,以及斷除掉了以後,對於這個功德的思惟慶喜也好,這兩方面,一個是懺悔業障的功德,一個是隨喜功德的功德,假定說你能夠由此而引伸出去的話,那十大願王都在裡頭,而這個本身就是什麼啊?隨佛學嘛,又是法供養嘛,都不是這些道理都在這個地方嗎?尤其是你在行布施波羅密,這個又是啊幾乎十大願王每一個包含在裡頭啦,所以你必定要了解他的啊,這樣的一個過失,啊那麼第三。

第四呢? 【「第四者未見行施能生正等菩提勝利,觀見廣大資財勝利而發施心。

」】   這個話應該這樣唸的,啊若,未見行施能成,能生正等菩提而發施心,是觀見廣大資財勝利。

或者應該這樣唸,但見廣大資財勝利,而未見行施能生正等菩提啊,所以啊,不能發那個布施之心,這個意思就是這樣。

你因為對法沒有正知見,不如是的了解,所以你呀只看見啊,這個財物的好處,而你沒有看見啊,把這個財物送給人家,行布施波羅蜜多,而得到這個殊勝菩提果的偉大的利益,所以你不能發心,這個道理。

【「能治此者當速見其過。

」】   要對治他的辦法呢?還是啊見到這個過失,啊上面是見到對於自己財物耽著的過失,現在是見到什麼啊,見到看不見這個大利益的這個過失。

平常我們只看見眼前的小利益,只看見眼前的小利益,是這個人的真正的可憐愚癡的地方,我們為什麼要來學啊,來學就是說我們不知道,偏偏我們學了半天啊,真正他好的地方卻學不到,還始終在這地方,纏著最可憐的一個地方,最可憐的地方,所以我們如果真的曉得了以後啊,我們這個罪啊叫你犯也不肯去犯,通常很多事情啊我們啊譬如說,常容易見到啊,這個語言上的過錯,乃至於利害上的,都是啊不見他的真正的殊勝的大利益,始終被自己的煩惱所捆,顛倒的眼前的啊只似是而非的小利益上面在轉,結果造了大罪還不知道。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十七卷B面   結果造了大罪還不知道,啊這個真是好可怕啊,所以在這地方啊,我們特別要說明,我們要見到發無上菩提以及信,跟這個廣行六度,所以跟菩提相應的行持這個偉大的鼓勵,對於這個道理,見不到這個過失,過錯啊是應該呀改過來,怎麼改法呢?以最快的方式,想辦法觀察思惟看見它、認得它,我們看見有一個遠大的,好的果報在這地方的話,那我們啊眼前這種小,很小的啊就擋不住了,擋不住了,這樣,所以平常我們總是唉唷,怕人家笑呀,怕人家什麼呀,這個世間的人啊,因為你怕人家笑怕人家什麼啊,一天到晚就纏死在這個裡邊,你們看古來這種大德是屬於那他們這種啊,那屬於用的這種真正了不起的大手段,都是啊超乎常情的,都是啊有絕遠大的眼光,這樣才談得上說啊出家呢大丈夫事啊,非將相所能為啊,這是很明白的啊,我們眼前啊是目光如豆,唉呀,那只是看見一點點,唉呀總覺得,喔唷這個也這麼說,那個人也這麼說,你在這裡學佛啊,還是學那些人,如果你學那些人,是嘛,你本來就不必到這裡來嘛,你就跟他們去混在一塊兒去算了嘛,啊。

如果說你要學佛的話,那一定要看,佛是怎麼做的,啊佛是王帝喔,王子喔,啊他這個王位都捨呀,這樣,為什麼啊,他是見到這個啊絕大的鼓勵啊,啊唷,這樣,他哪眼前事情都擋不住啦,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總應觀察一切諸行,皆念念滅,特觀資財速滅速離,一切所施皆當迴向廣大菩提。

」】   那麼他觀察的時候怎麼辦呢?哪,就是啊從兩方面,整個的來說,諸行無常啊,這沒有一樣東西啊能夠啊保,保得住的,這個無常這東西啊,有粗有細,現在我們這裡始終講的只是講粗相,那個細相我們這裡根本談不到,啊就是一念一念,念念在滅當中,啊這樣,而特別是那個資財啊,更是啊很快的去捨離,所以,所以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啊,樣樣東西趁他還可以利用的時候啊,趕快用來布施,趕快用來種下無上菩提大果的這個因,這樣就可以啊,把不堅固的,毫無意義的這種事情啊耶換來,堅固的、廣大的大勝利。

【「若唯顧視財等異熟,則唯能得廣大財位,不得解脫。

」】   假定你只看眼前的異熟的話,你呀,就算你得到,得到了廣大的財位的話,這還是不能解脫啊。

啊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啊特別看這點,固然這地方是講那個財物,其實世間,那一樣東西不是如此啊,啊那一樣東西不是如此啊,所以我前幾天啊到台北去的時候啊,我那天啊我們這裡有個同學離開了,咦他雖然離開了,那離開那天他還說,唉呀,我聽了這個廣論是很歡喜啊,就是這樣,但是呢他說他家裡頭啊為了一些事情,啊結果我到台北去,事實這個同學非常好,到台北去看見他的一切的行為也是,他去幹什麼啊,去請廣論這個帶子,他的的確確相應的,啊,實在他聽了歡喜,他不只請一套咧,啊他要去送給別人去,那時候我心裡有個很大的感慨,唉,所以我覺得人哪,總是看不見遠大的地方,是,他只看見眼前的這些東西,乃至於我們常常有人說啊哎唷要顧慮到那個,有人要顧慮到那個,這樣啊,所以古來那些那些出家人啊他的確是一樣,啊我們常常說一句話,這個很有意思的,壯士斷臂,就好像被毒蛇咬了以後,那個毒啊很快的啊循著心臟來,唉唷,我們痛惜,唉唷這個不行啊,對不起,你痛惜一個手指頭啊,最後那條命就捨掉了,所以這個壯士最唯一的真正有智慧有勇氣的人,那時候曉得唯一的辦法拿起劍來叭一下,連手臂切斷,是啊,是要一點損失的啊,佛陀絕對沒有說天上掉下來的,你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天下沒有這樣的事情啊,你要牠好,啊那個食量很大,你要牠不吃草對不起,這匹馬註定啊跑都跑不動,你要背牠都背不動,噢你還要騎牠嗎?這樣,所以我們啊一定要了解這個,不要為眼前這些啊小事情所捆住。

【「如諸商賈為與價故,一切資財悉無●惜捨與於他,此唯得利非能得福。

」】   要曉得,假定你不了解這個菩提的無上的廣大的功德,啊那個時候啊,你呀所注意的只是啊異熟的財位,那就像什麼?做生意人也是一樣,做生意人也是一樣,儘管你也布施,就像做生意人一樣那個東西也送給別人啊,但是他為什麼啊,咦他把那個東西賣出去,又是毫不顧惜,喔,噢賣給人家,啊東西送給人家來得人高興喔,他也曉得什麼,他賺到錢嘛,他得到了什麼,他那是得到的利益,世間的利益,不是得到福。

【「四百頌曰:『云於此行施,能生大果利,為報而行施,如商利應呵。

』」】   說我們現在這地方呢?行的這個波羅蜜多,布施波羅蜜多啊,要曉得它有無上大果,啊什麼果啊?菩提大果,就這樣,不是為了一點點眼前的報,如果為了報而做的話,那就像做生意人也是一樣,那個呀應呵斥的,啊那個要呵斥的,所以我們眼前啊千萬注意喔,啊,不要說求將來人天這種不要,眼前的不要,人天的不要,乃至於聲聞的小果都不要,要求無上菩提大果,這是我們必須應該了解的,這個四點。

第二,啊那麼下面繼續。

【「第二唯意樂布施者。

」】   上面這一段啊,就是說啊將財施,財施當中的話呢,啊說,分辨這幾個項目。

現在呢這個屬於第二的話,針對著布施當中有二項,一個呢,實際上的東西來,第二個呢?單單我們觀念當中,所以這個是叫唯意樂布施,說。

【「內居閑靜由淨意樂淳厚淨信,分別化現種種廣大無量財寶,勝解惠施一切有情,以少功用生無量福,亦名菩薩巧慧布施,是菩薩地說。

」】   那時候啊,我們不是在外面,以實際上的財物,自己送給別人,而這是啊自己啊,靜靜的安居在這個裡頭,而依什麼啊?依淨意樂,啊這是內心清淨的淳厚的這個心情,啊還有啊淨信心,關於這個淨信心,我想我們大家都了解了啊,這裡特別說明,我現在這個布施是為求無上大果利,所以這個財物是無條件的送給別人,還有呢,送給別人了以後,絕對不望報,平常我們啊送給別人哪,總是覺得,唉唷,我幫了你的忙啊,好像啊就是做了一個好人一樣,這個千萬要不得,不要求回報的,就是這樣,然後呢?不但不要求回報,而且呀這個布施了以後得到的一個善根也是啊一起捨給一切眾生,一定是根據前面的這個大菩提心相應的一種心情,這個才是啊淳厚的淨信心,清淨信心,那麼以這種信心,我們分別化現種種廣大無量財物,就是觀念當中啊去想有無量無邊的這種財物,啊,勝解惠施一切有情,以這樣的殊勝的正確的認識,運用自己的思惟,來布施給一切有情,你這樣去做的話,不要花太大的氣力,不像我們啊身口實際上的行為,辛苦得很,但是他也有無量的福德,啊這個地方的福啊,要注意啊我們往往啊把它看,在這個梁武帝跟達摩祖師的這個公案,一個說福報,一個叫功德,把這個福看做福報,不是在本論上面啊,前面已經說過的,一個利,世間的這個利益,現在這個地方的福的話,就是福智二資糧的福資糧,這個福資糧是一定有慧來攝持的,啊所以這個,這地方的福資糧,就是將來圓滿報身寶土的資糧,這是慧攝持的,是成佛必不可少的,這一點我們要了解啊。

亦名菩薩巧慧布施,哪這個就是啊最善巧的,真正有智慧的布施方法,這是菩薩立場說的。

【「妙手問經雖說此是無資財者所應修學,非有財者不應修習。

」】   這個說法上面那個經典上面,雖然只是說你沒有資財的時候啊,要這樣修,但是呢不是說有財的人就不要喔,有財的也要,這個意思是說,有財的人啊不但要實際上的財物施,還要拿意樂來施,如果說你沒有財物的時候,你就單單意樂施,尤其其中有一點很重要的,如果是個出家人的話,我們真正應該的千萬不要以財施,啊現在有很多人啊,出家人啊還要去忙財,那完全錯了,啊如果說你是已經說過了,如理如法以及你的宿業所感得的,那個時候啊你要毫不顧惜的去布施,求來的布施那完全錯了,這個絕對不是佛法裡邊的事情。

那麼繼續下去,繼續下去。

【「無資財時巧慧布施,是為乃至未證增上清淨意樂初極喜地,若證此地,則諸資財定無匱乏。

」】   上面這些啊,是沒有資財的善巧的布施的方法,是說只要在你還沒有證得初地,這個初地特別的說明叫增上清淨意樂初歡喜地,這,這地方不詳細的說明它,換句話說這是見道以後,啊這個之前是這樣的,為什麼呀?說當你真的修菩薩道,一旦真的證得了那個初地的話,這個初地的果報不得了的大,他的那個財位啊是一定不會缺乏的,一定不會缺乏的,所以在這地方啊,這地方文上面並沒明確的說明啊,特別,但是旁邊有一點啊,證明一個事實,證明一個什麼事實呢?就是現在,哦我們哪常常尤其是在我們,譬如說啊國內我們是禪宗很盛的地方,禪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這個大法,這是千真萬確,但禪這個法呀,很妙,從凡夫地一直通到佛地,都可以用的上,都可以用得上,所以它是沒有漸次的漸次,所以是種最殊勝善巧的方法,所以單單用這個方法是不能判斷你的位置的,前面曾經說過了,大小乘的判斷不在這個般若慧,而在你發心的方便,這個我們要了解。

當菩薩證得初地的時候,他一定也見道,換句話說那個時候他一定也是個開悟的狀態,這樣,但是呢他開悟了是不是算初地,還是二地啊,佛地啊乃至於還是個凡夫呀,加行啊,那個不在他見,而在他的行,前面記得吧,見是行,行是見,所以如果說,真正的地上菩薩的話,從初地開始,這個十地經論上面有很多乃至於像那個入中論等等它都說,那個初地菩薩的福德是不得了的,不得了的大,他絕對不會說啊證得了初地囉,還是窮光蛋一個,絕不可能的,這個我們要了解,啊但是,二乘果那是沒錯,見到的時候啊,他見到的空性固然是可以,但是對不起,他如果說沒有修福的話,他可以窮的飯都吃不到,那這地方也是順便提一下,繼續下去。

【「如菩薩地云:『如是菩薩現無財寶,巧慧方便而行布施,此說乃至未證增上清淨意樂,若諸菩薩已證增上清淨意樂,如已獲得超諸惡趣,如是生生必當獲得無盡財寶。

』」】   他下面就引那個論上的文,那個是瑜伽師地論,菩薩地上面的,這個我們要學菩薩行的人,譬如說在資糧位啊,加行位啊,那是容或現在我們資糧不具足嘛,那個時候,用上面這個意樂來布施,這是啊非常好的方法,假定你一但真正的證得了這個初地以後的話,那絕定不會啊再窮,一定有啊無盡的財寶,那麼上面關於啊,布施的幾個特質都說明了以後,最後。

【「第四此等略義者。

」】   這個啊,值得我們這地方啊很認真的研討一下,啊是上面大要都說完了以後,還有一個重點哪,這個地方重新,也可以說是一個結論,也可以說,在布施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我們一定要認識,把握得住的,說。

【「正受菩薩律儀已,學習大地布施道理,發願修學。

」】   說是當我們啊發了願心,然後呢,正受了菩薩這個戒以後,開始學,學什麼?要學像地上菩薩那樣的,這個道理,我們啊雖然現在是凡夫,但是一定要發願去學,為什麼要這樣說,為什麼要這樣說,我們一定這個追根究底要把握得住,反過來,我應該問一下自己說我為什麼到這裡來,我到這裡來是要求無上菩提之果,我們不妨更平舖直擺,更確實的說要徹底解決一切痛苦,要究竟圓滿啊一切福德,對,如果是你要求這個果,請問你因地應該做些什麼,因地當中第一個是:正知見,然後呢根據這個發這個廣大的願力,說我一心一意要求這個,一心一意要求這個,你有這樣的這個心願力的話,自然而然不斷的增長,逢緣觸發,耶它就來囉,要不然你沒有這個心的話,你處處地方畏縮,唉呀,我不行啊,我不行啊,我馬馬虎虎,算了,你平常一天到晚想著這個心的話,一個退緣來的話,你就退了,然後呢?真正那個進的上緣,上來的時候啊,你又上不上,唉,總是反正我沒有份的,我就這個樣啊,因為為什麼啊?因為你因地當中啊,播下去的那個種子,就是失敗的,退縮的這個因啊,所以遇到這個緣啊,長起來這個失敗退縮的那個種子啊,都在這個地方啊,所以他這個地方儘管啊,我今天啊身體這麼衰,年紀也比較大,可是我自己一直告訴我,噢唷這個只要有一天命在,啊我一,真正能夠做到的就是這個,我一定要做到,一定做到,啊,絕對不是說等到下一生,下一生,下一生,當下這一念,我牢牢把握住這一念,我絕對不放過,這一念「果」那我就不去管它,應該這麼說,我正因為要得到這個果,所以我必須在當下一念上面這個因當中要把握的牢牢的,我發願要做到它,我一定要做到它,我一定要做到它,就這樣,就這麼簡單哪。

這個佛法你說它啊,深奧是深奧,但是呢它就這麼,這麼個踏實法,就這麼個踏實法,然後你拿你這個心願你去念佛,念佛一定上品,你一去持戒,持戒一定上品,你去參禪,參禪一定上品,不管你學那一個,所以我們千千萬萬啊,不要說唉呀我不行啊,我不行啊,啊前面一再告訴我們,乃至戲笑,你乃至於笑,說笑話,你千萬不要說我不行,不,要懺悔的時候,同樣的是,懺悔的時候啊,不要說,唉呀,我這個樣啊,我一定要是連根把它拔起,是不是現在能夠連根拔起,那沒關係,但是我這個因本身啊,要沒有一點點漏洞擺進去,唉,一直加強這個因,所以外面的任何一個緣碰到的時候啊,一直碰到了,助長你那個連根拔起的,把惡業連根徹底斷除的,反過來說呢,你一直發這個圓滿的圓成這個因,所以外面任何外緣碰到了時候啊,觸發的啊都增長你那個圓滿得到這個,那個就是個直路,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平常的最重要的是心裡建設,千千萬萬不要把那個失敗主義擺在心裡。

譬如我們上一堂課那個檢點等等啊,沒有別的無非說來說去,就是共同的目標,所以你一定要把這個什麼,大的,殊勝的大利益擺在這裡,啊你有了這個的話,什麼小事情都擋不了你,你如果沒有的話,唉呀,那風吹草動啊,就跟著人家,人家這個眼睛看你一眼呀,你心裡面又那麼嘀咕的半天,人家要跟你說一下,噢唷,你又在那裡轉,那個弄了半天,你搞什麼呀,你要解決進入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之苦,現在一點小事情你就纏在這地方,就轉不過來,唉,所以啊我這寫在黑板上面,所以這麼講啊,嗯,我來幹什麼啊,嗯記得這個話,你時時記到,我要盡苦,乃至於要盡法界一切有情,虛空一切有情的苦,那苦的根源在那裡啊?惑業,所以呢要發這個願,而且這個心啊你一定要非常強有力,要猛力,如果你能夠啊,正確而且是個猛力的話,哇這個力量不得了的大,我告訴你,就是這麼不得了的大。

【「如前所說布施之理,當先了知現在進修開遮之處而勤學習。

」】   那麼前面已經說過了,那些對於第一步,這個地方特別講布施,那麼你真實發了這個願以後,這個願子能不能成滿,還要如法行持,你要去如法行持啊,必定要了解正確的方法,所以什麼是該做的是開,什麼是不該做的是遮,了解了以後啊精勤努力,照著去學這個原則,而在這個原則當中特別是什麼啊。

【「特於慳吝身財善根而修對治,勵力增廣能捨之心。

」】   對於壞的那一面,對自己的身財善根啊,這個捨不得的地方啊,要勤勤懇懇,認認真真,如理如法的去針對的這個毛病去治療它,要努力增廣能捨之心,正面的要把那個能捨的心啊,要把它增廣,這地方妙了,他叫我們是啊能捨之心噢,你心真的能夠能捨的話物就能捨了,反過來呀,我們不了解這個特質,唉,這個什麼特質啊,我們把那個心跟物啊,往往啊分開來看,在這點啊讓你們體會一下,這個心跟物呀,世間說是兩樣,佛法裡面說分不開的,看起來是兩樣東西,但是那個彼此間啊,這麼個密切,譬如說,現在,我有一樣好東西,擺在那個地方,平常擺在那裡你不覺得什麼,那有人啊要你的時候,你是最歡喜的東西,唉呀到那時候啊,你就心裡面啊什麼感受啊,那個感受你自己去體會,自己去體會,所以那個心啊,難捨這個心啊,是從物上產生的,但是絕不是物,耶所以這個心,這個時候主要的,假如說你真的了有了這個心以後,當人家來要你這東西的話,你就是平常以為你這,針對這個去想這個要是,一旦有人來了哎唷很歡喜的送給別人,這樣,所以他前面一直告訴我們啊,說布施的特質在心,但是啊你不要誤解了,說啊,既然心的話由心送就可以了,實際上那財物積了一大堆,真是要送的時候又捨不得送,那個是騙自己,那沒有這樣的事情,啊這個我們要分得清清楚楚,布施是這樣,講其它的都是這個道理,都是道理,下面兩句話。

【「能如是修應自慶喜,心若未能如是薰修應生憂惱。

」】   咦妙了,這兩句話,你能夠這樣做啊,他不僅僅是教我們做了就算,還有什麼,應生慶喜這四個字噢,這是個大學問噢,前面我們一直說,隨喜功德,隨喜功德,要曉得真正修學佛法過程當中最善巧,最有幫助的就是隨喜一支,啊真是美不可言啊,實在好啊,啊你自己的功德啊,也要隨喜,別人的功德啊也要隨喜,說,總之一句話,你一切事處隨喜功德的話,那個本身的功德固然在無限的增長,而隨喜本身也就是無比的功德,而這功德又絕大的力量,這個力量還是幫助你下面行持這件事情啊,會產生絕大的力量,布施如此,像我們剛才說改過等等也是如此,你一旦改過了呀,你對自己改過還要隨喜,能做了,啊歡喜啊,唉呀,我居然做到了,你自己也歡喜呀,功德也增長啊,下次你做的時候能力也增強,還有呢萬一不能做怎麼辦呢?咦他有一個巧妙的辦法,唉,應生憂惱,如果不能做的話,那個時候要應生憂惱,平常我們現在啊,做的恰恰相反,不能做還歡喜,還找一個藉口,唉呀,我這個東西為什麼啊,我本來要捨給你,應該這樣做的呀,可是如何如何呀,唉呀,他自己呀保護煩惱,就這樣,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啊,我們跟煩惱鬥的時候啊,要什麼啊,要對這個煩惱啊不能忍耐,如果說這個煩惱留在你心裡啊應該生憂惱,應該總要想辦法去除它,你能夠這樣做儘管眼前一時做不到,可是你這個心理狀態,你這樣的行持本身卻是在懺悔業障,對不對,當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慢慢慢慢的,自然而然這個障礙減小的話,那個時候啊你就能夠改善了。

所以啊我們在整個的修行過程當中,無非三件事情,淨除罪障、積聚資糧、增長廣大迴向無盡這三件事情,哪哪這個裡面就告訴我們,就是這樣,而且如果你能夠善巧運用的話,所以它不管是好事也好,是壞事也好,沒關係,那事情是有好壞不同,可是對我來說是一直增長功德,或者是用第三支的懺悔業障,或者是用第四支的隨喜業障,你那一支做對的話是常隨佛學,那一支做對的話是以法供養,對不對,而且這個裡邊,一定是啊有迴向無上菩提,這個事情實在好啊,因為你這樣做,處處地方都是如法,處處地方都是增上,不管是好,是壞,實際上你能施,那麼是慶幸啊,是不能施,那麼是憂惱懺悔啊! 【「若如是者,則如妙手請問經說。

」】   我們能夠這樣去做的話。

【「於當來世,少用功力能滿布施波羅蜜多。

」】   這句話最重要。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十八卷A面 【「少用功力能滿布施波羅密多。

」】   這句話最重要,你能夠這樣做的話,耶!眼前先不管,將來啊你不要用太大的努力啊,就能夠滿布施波羅密多,這個話哪裡啊,在經上面佛親口講的,那這地方很清楚,所以前面先告訴我們,先發願有了這個願,然後哪!正行持,正行持的時候,如果說你能做到了,那麼慶幸,如果你不能做的話,那麼憂惱而懺悔,所以我們在一切時處,都是在這個上面,願一定有信解在裡頭,一定有正知見,下面這個行,既然是有見有行,修學佛法沒別的,見道然後修道,見、行俱足,嗯!圓滿的果就出來了,所以既然你這一世下的這個因,這麼的正確,這麼的圓滿,所以當來世自然嘛少用功力,那個自然而然那個果報就現起來了,你那個波羅密多就滿了,說到這裡我們同樣的馬上要看看,如果我們這一世不行的話,說明我們宿生沒有努力,既然如此的話,現在趕快努力,布施如此,其它的也是如此哦!任何一件事情,凡是眼前不理想的境界,現起來的時候,千萬這地方要有一個認識,所以眼前為什麼不理想啊!就是我們啊,宿生因地當中沒有如理的認識,發正願,然後呢!得正見、行正行,所以現在趕快努力還來得及,將來自然有這一天,如果你沒有這個認識,然後就抱怨,然後呢!在其它的次要的,乃至非理的事項去忙的話,越走越遠啊!是不曉得錯到那裡去啦!所以它下面緊跟著反顯,前面是正面告訴我們怎麼做,反顯就是另外一方面。

【「若此一切皆悉捨置,即於現法亦當恆為重過所染,於當來世心不趣入,極難趣入諸菩薩行。

」】   假定我們不能這樣做的話,啊,把那些所說的道理啊,皆悉捨置,就擺在那裡就不去管它了,前面所說的分幾個部分,第一個哪,發這個願,發了這個願以後哪!然後呢!努力去學,怎麼個做法,做了、學了以後呢!對治這個毛病,增長那個功德,對治的時候是如此,增長的時候如此,假定這些道理我們擺在那裡不管的話,結果呢?現法也啊一定會;恆、恆是一直啊,一直為什麼?重過,很大的過患所染污,這個是最嚴重的事情,實際上的的確確的,我們碰見太多的情況,唉呀!我不行啊,那是不行啊!那不行,好了,結果呢?你就不要去做,請問不做的結果,你在做什麼啊?這個馬上檢點一下就行了,啊,我們不做的結果呢噯呀在染污當中啊,真是阿彌陀佛啊!我現在所以、雖然今天到了這個年齡,常常有人說,唉呀!某人啊,你啊這個年紀大了啊,然後呢!身體不好啊,我常常反過來想,正因為我年紀大了啊,老了啊,身體不好啊,我再不努力的話,完了!啊,我年輕的時候沒有好好的努力啊,現在年紀大了,如果還在那裡噯喲!這養老的話,那我這一生就完了,然後正因為身體不好啊,隨時隨地都有兩腳一伸就走了啊,我趕快趁著身體還可用的時候,還要用它,啊,我覺得佛在因地當中都是這樣的啊,的的確確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所以千萬不要說噯呀!現在什麼原因而放在這裡,當然身上固然說,心上也是如此,啊我們常常說噯呀!我是凡夫啊,我自己現在想到這地方,自己覺得啊,嗨!我這個常敗將軍的經驗啊,我就告訴你了,我以前一直在這上面敗,可是啊;我正因為敗了,還肯站起來肯鬥,所以我自己啊!美其名曰將軍,我還再鬥,我鬥的經驗,我今天告訴你們,當年我一直這樣的,我總覺得噯呀!我是凡夫啊,噯!現在我完全反過來,對啊!我是凡夫我趕快努力啊,你們記到這個話,我總算今年鬥到五、六十歲了,這個經驗有了,唉!是啊,僅管今天老了,身體差了,沒關係我要鬥下去,以前年輕的時候,已經浪費掉了,我還是凡夫,你看嘛!我跟你們凡夫是一樣的,可是你們年輕力壯,原比我來得好啊,對不對!啊你看看我這麼老了,身體這麼差我還要鬥,何況你們現在年輕力壯啊,所以啊年輕力壯一點小病啊,我但願你們啊不要去管它,你趁著一口氣還在又鬥,好、這一生啊,成就與否啊,就靠我們現在的這個情況,這一生的一切、一切都是宿生的這個宿業所感的,如果說你保護了這一生的話,對不起!你就完了,身體保護的好好的啊,結果它耽擱了你,啊、你能夠這樣去努力下去的話,到那個時候啊,你會啊、去對那個上了天到了極樂世界,然後對那個骷髏頭啊;啊、去感謝它,我常常告訴自己,哦!千萬不要到地獄裡面啊去拜那個;那個養得胖胖的那個,絕對划不來、絕對划不來,在這地方我們必定要注意的,所以說要注意,假定我們現在不理的話,產生這麼大的毛病,而這是我們最大的大毛病,通常我們的大毛病就在這裡,聽是聽見了,嗨呀!懂得了很多大道理,懂得了就擺在那裡,唉啊!好可惜啊,不懂嘛!還不信;不懂了,懂得了還擺在那裏,結果呢?又養成功了什麼毛病?平常我們為什麼提不起來的原因就是這樣,不懂嘛!固然不懂了又不行,懂得了嘛!懂得了還是擺在那裡不動,結果這個串習了以後,就難改得過來,所以你沒有旁的辦法,修習佛法絕對沒有一點點,可以討巧的地方,咬緊牙關就提起來,咬緊牙關就提起來,所以譬如說在這個地方,而我為什麼會很歡喜這個地方呢?因為我回臺北去兩天,啊那天回去啊,實在累,我想第二天啊要做這麼多的事情,我平常的時候,到了個早晨幾點鐘一定起來了,然後呢?我想唉!今天還做那麼多事情,完了回去還要講課,好了,好了,然後把那個鬧鐘啊,就把它這樣,結果就睡著了,我回來想想,我真懊悔,結果我睡過了以後,又、又回來並沒有多長幾斤肉唉!到那時也並不見得怎麼樣唉!如果說這一個靠這個東西,而延長生命的話,那個業感緣起的道理,就沒有用了,我們也不必來學佛法,越想越懊悔,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所以這一點我特別說明啊,如果你不去真的當下去努力的話,對不起!眼前是什麼?恆為重過所染啊,不管生理啊、心理啊,所以這一點啊,我們必定要注意,如果你心裡面真正提起來的話,就算你不做你正念擺在這地方,你剎那、剎那什麼?增長善法。

剎那、剎那盡除惡法,沒有一刻在那兒浪費掉的,只要你這樣去做的話,自然嘛!你那個因地當中都是這樣的,到下一次來生的時候,結出來的果就這樣耶!所以這個當來世啊自然行,因為現在你反過來,既然不做的話,當來世你養成了習慣什麼?就是這個,到那個時候啊,你就沒辦法趣入了,眼前有了這個機會,你都放棄了,將來這個惡習,越來越重、越來越重,你就有力量了嗎?眼前叫你拿個三斤,你說拿不動啊、擺在那裡,擺著五斤,變成十斤、五十斤,你就拿得動了嗎?我們常常有這個事情,噯呀!擺在明天,今天嘛!拖一點事情擺在明天,明天嘛!又拖一點事情擺在明天,越拖越多,眼前這麼一點點事情,都解決不了啦!你能解決得掉了嗎?天下任何一件都是如此啊,到那時候啊,絕難趣入啊,你就越來越難啊,天下沒有一點點投機取巧的辦法,就在這地方,注意!就在這地方,所以咬緊牙關來,咬緊牙關來。

【「又如攝波羅密多論云:『布施根本菩提心,勿棄如此能施欲,世間具此能施欲,佛說此為施中尊。

』」】   布施的根本什麼?這個地方的布施是布施波羅密度,他的根本在菩提心,這個、這個布施的根本在菩提心,這個心啊、千千萬萬不要輕輕的棄捨,這個心就是什麼?能布施的這個好樂之心,如果說你能夠有這個好樂之心的話,這個是啊布施當中最珍貴的,世間做任何事情,拿這個菩提心相應的話,就是任何事情當中最珍貴的,實際上呢?也是唯一珍貴的。

【「此說應當憶念修習菩提心,為諸行所依。

」】   那麼總括起來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啊,憶念,這個我們現在要行的真正的重心什麼?菩提心。

而菩提心是啊,是我們現在一切行持的根本依據,所以這地方就用得上這句話:「妄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現在了解得清清楚楚,一切時處,我們真正重要的,就是這個啊,實際上哪!現在你們慢慢的、慢慢的會注意,你只要肯去,只要肯去做,你會發現真正得到好處的啊,就是、還是為你自己,還是為你自己,一旦啊你忘掉了以後啊,噯呀!那時候煩惱叢生,你還自己覺得很有道理的,真是顛倒啊,真是顛倒啊,啊表示、下面: 【「願證菩提即是一切能捨根本,是為一切能捨之尊。

」】   因為你依止的這個菩提心啊,所以這個菩提心的特質是什麼?說為利有情願成佛,乃至於不管是自他二利,究竟圓滿之處是唯有這個,所以你發這個心,一心要這樣,為了你要滿這個願,那個就是啊策動你,做一切事情的根本,現在這地方是布施,這也就是布施的根本,那麼這個啊也就是啊,最珍貴的。

【「故於此心應勵力學,此即總攝妙手問經勝扼要義。

」】   這個是啊把妙手請問經上面,最殊勝的重要的經義啊,總括的來說。

前面這地方是此等略義,所以這個略義是好重要、好重要的一點。

啊前面大概的以及仔細的總略的說明了以後,最後、啊,又、這綱要提起來,這麼重要,布施如此;其他的一切都是如此,總之這一句話,大家千萬注意,發願,然後呢?如實的正學習,努力的行持,行持的時候,正面的應該怎麼做;反面的應該怎麼做,這樣、正面的時候說,啊、能修慶幸,不能修應該如何?這個是所以這一方面的,然後呢?如果說我們不能做的時候,要了解他的大的禍患,兩個這樣的一對比的話,那自然而然,這樣平常我們真正空閒的時候啊,如果要自己坐在那裡思惟,就應該思惟這個,開起口來討論,就應該討論這個,然後呢!站起來的行為、行為就要這個,你能夠這樣做就好了,否則的話!僅管你講的太多的道理,等到真正行持的時候,他總在那地方為自己的煩惱找藉口,總在那找煩惱找藉口,啊、所以啊我自己以前也是這樣,噯呀!你做什麼事情啊,做的很起勁,但是呢!對不起,就是那個修行的時候啊,他有種種的理由的,種種的理由的,這個就是跟法不相應,如果說你能夠把上面所說的這種道理,建立起正知見以後啊,然後呢!這個正知見不是說建立起一下就算了哦!你要不斷的把它堅固,不斷的薰習,隨時隨地讓那個正知見引導你的話,你那個行持的一點不會有難關,什麼東西都衝破了,為什麼呀!因為你平常的時候啊,你沒有養成功這個薰習,所以它起心動念一定都什麼?無始的妄習、顛倒的錯誤概念,你還沒動心,覺得噯呀!嗨今天這個不行啊、這樣,今天那個不行啊,今天又這個不行啊!哈!哈!所以那個菩薩八進八退之法,上面那一段話,我現在想起來,覺得!也可以說很好笑;也可以說很有意思,它說啊、吃飽了啊就覺得噯呀!吃得太飽了,身體覺得疲倦,然後呢!肚子餓了啊,一直直肚子餓了太虛,就這樣,啊、這個吃飽又不好啊,這肚子餓又不好,反過來的話,吃飽了、哦!吃飽了那麼正好努力啊,就這樣;然後呢!然後呢!肚子空了,空了嘛!正好嘛!現在呢?輕力啊,就這樣,啊他又說等下跑完了以後呢!跑完了以後覺得累了也不行,就這樣啊,就這樣他總是處處地方,反過來他是這樣講,噯喲!我今天跑了一天啦!耽擱了這個事情啊,趕快停下來努力去做啊,啊生病了嘛!生病了又不好,老了嘛!老了又不行,他反過來又說,嗨喲!病是死因啊!趕快正因為生病啊,趕快努力啊,老了啊,時日無多啊趕快努力啊,那個進退之間啊,就差這麼一點點,啊、所以絕對不再這個事項上頭,處處地方注意啊!處處地方能夠注意,就是你怎麼樣自己去心理建設,處處地方注意心理建設,所以我始終記得這一句話,當知善知識如寶不可捨,這個善知識啊,是最寶貝的東西,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能捨棄,這個善知識有兩種:人跟法。

當然實際上呢!都是人,就是這個佛我們最大的善知識,他現在把這個他告、教誡的給我們,現在我們旁邊的人也是這樣,反過來就是惡知識,所以這個真正的世間的來說,我們一定要注意到的,一定要注意到的--人;彼此間在這個團體當中,應該以法共同策勵,怎麼樣使得彼此之間,互相成為善知識,從心理建設開始,到行持上面的步步增上,千萬不要被這個顛倒的錯誤,這種走這個八退之法,在任何情況之下,要走那個八進之法,那麼上面這一點呢!就是關於這個布施,啊、關於這個布施,在下面嘛!啊,尸羅就是持戒,唉!在這個地方啊,啊它持戒那一點啊,它並沒有說的很多,並沒有說的很多,不過這地方要特別了解一點;一點特質,這個戒,我們平常啊,用四個啊,概念去了解它,所謂戒法、戒體、戒行、戒相,說法、體、行、相,所以這地方它不詳細的說明的話,它有一個最大的理由,這地方我們啊!真正要把握住它的中心的根本問題所在,根本問題所在,那麼這個根本問題什麼呢?就是大菩提心;大菩提心,所以你能夠把握住這一個;認識了這一個,然後呢!能夠跟這個相應的話,那個時候我們所謂得到的這個叫戒體,這個概念是我們第一重要的那一點,所以在正式講那個文的之前啊,我希望諸位啊,把它事先把它好好的看一遍,把它事先好好的看一遍,尤其是啊在這個環境之下,我們現在啊是以出家為主的,戒是我們的根本,實際上整個的修學佛法過程當中,能不能成就一切都是靠這個戒,我之所以在這地方,特別說的話,現在大部份人,是啊,很難得的難能可貴,了解這個戒的重要,大家總是說噯呀!這個戒是最重要啊!然後呢!說出家五年啊一定要通戒啊,這已經是好難得、好難得;好難能可貴的,可是他往往不了解,戒的制、真正的精神在什麼地方?他始終啊!這一個概念上面弄不清楚,假定你能夠自己曉得說我是個凡夫,我無條件的尊 敬這戒法,那個你這個尊敬心,將來遲早它會很快的結果,這個還好。

又有、又有目前尤其是這有一類,常常這樣學說,噯呀!這個佛啊、當初啊、制戒的原因是這樣啊,現在時代不同啦!他覺得要怎麼、怎麼樣啦!這個話裡邊啊,就有兩種不同了,他假定說真正的了解了戒法;得到戒體,像古代我們中國的大祖師;那樣做,那的的確確適應時代,有他很了不起的地方,他那時一定產生什麼現象呢!心平何勞持戒,那心平兩個字已經說過了,他平到什麼程度啊!像六祖那樣;一把刀在他脖子上面砍過去,他頭沒動,嗯!就這個樣,然後呢!人家罵你一句,啊、乃至於人家呢!砍你一刀,你心裡面是了不動心--對了、對了,或者你還沒達到那個果位,你全部的精神,你一心一意的參個唸佛是誰,或者一句阿彌陀佛;天塌下來你不管,那、不錯;是因為你現在全部精神這樣做啊,如果是你沒有這個,拿了這個做為藉口的話,那你就完全錯誤、完全錯了;完全錯、完全錯了,所以說我們正規學戒的人啊,一定應該了解,它戒的特質為什麼?從那裡戒起?為什麼制戒?這個簡單的說一下,我們要修學佛法所以要制戒,修學佛法的目的是除痛苦、破煩惱,而破煩惱的根本在這地方,所以戒是從煩惱上面說起的,這一點你們要把握得住,那個時候啊、下面的都對了,如果說這一點認不清楚的話,對不起!你都錯了,所以如果這一點弄不清楚的話,我們拿這個戒相,大家去爭論你說這樣;我說那樣結果是越爭啊,這個煩惱越大,嗨!大家還覺得講這持戒。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貳百捌拾壹頁,那麼上面講完了布施一度,這個布施一度最後,第四此等略義。

啊,這一點啊、我特別的強調啊,所以你們啊關於這個概念啊,啊、要很認真的體會一下,在,我們不妨溫習一下,在我們前面講到業的時候,大家還注意到沒有,還回憶起來沒有,講業的四種現象的時候,業決定一切、業會增長廣大,曾經有這麼幾句話,它說、很多人啊諸人由修善、不善諸業,這個修就是我們平常的行持啦,這個所謂修行、修行,善業是修行,惡業不要修行的,那麼也可以說,就是我們平常的起心動念的心裡的行為啊,就是這個樣,你們、不、不寫啊,在前面壹百壹拾玖頁上面,我可以指給你們看,那一段話在哪裡,你們重新溫習啊,所以要溫故知新就曉得了,壹佰壹拾玖頁倒數第四行最後一個字,它前面所告訴我們啊,不管啊大小啊、小的善也好;小的惡也好,一點、一點點,集到最後集的大的不得了,這個地方是最後一個字,由修善不善諸業,這個修就是我們的行持,啊、善當然要修,就是不善還要修嗎?換句話說那不管你的行為是做些什麼?諸人即成慣習性,他養成功了習慣,養成功了習慣以後呢?這一世固然習慣,如是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他這樣的話,雖然不特別的去努力什麼,到下一世生起那個現行啊,就像夢中一樣,那麼你到這個地方,跟現在我們這一對比就曉得了,它這地方告訴我們啊,說假定我們布施這一度;不馬上修的話,將來啊,你沒有機會!而你現在雖然做 不到,努力這樣去做的話,你能夠這樣去努力做,他世少用功力就能夠圓滿,為什麼呢?現在我們了解了,你以前啊,養成功了這個習慣;善業也是這樣,不善業也是這樣,那麼到這一生啊,自然而然現行了,這一點以外;然後呢!我們啊,還記得不記得;前面講那個因果的時候啊,講業感就是說,在壹佰壹拾壹頁,唉!壹佰壹拾玖頁那地方;不是講業嗎?講業啊然後你再向後翻幾頁,啊、翻到壹佰參拾伍頁,壹佰參拾伍頁啊,它那地方講的是異熟、等流、增上諸果,昨天晚上我們溫習也是溫習這個,講等流果的時候啊,這個等流果當中,有一種叫造作等流;這個造作等流什麼呢?叫愛樂、殺生等事。

換句話說他碰見這種情況之下,它又來了;它遇境逢緣啊,它自然而然起心動念;就是這種念頭,很自然而然來了,那麼前面的,從、從這個啊,這個整個的前後的因果關係說,現在那個等流因果的話,就是從果上面說,當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我們起心動念為什麼起這種心念呢?換句話說它因地當中就是這樣的,到那時它就現起來就是這個,大家注意到沒有,就這樣;所以他平常啊、如果一向這樣的話,他起心動念碰見事情;想的就是這個樣、就這樣,除非是你自己啊、深入的去思惟觀察,譬如說我們現在;在這兒講很多道理,為什麼?我平常特別強調;說這個單單道理沒有用啊,單單道理沒有用啊,這個道理是幫助我們修行最好的,但是所謂單單道理兩個字,注意哦!你不能把這個道理;所指出來的內涵,真實的意義,換句話說我們現在這裏告訴我們,就是心裡的行相,假定你不能認識這一個話所指的心裡的行相是什麼的話,你不曉得真正的心性在怎麼轉?都在文字上面轉啊,這個都不相應,而你心裡的養成功的,還是這種習慣性,這個習慣性的確沒有什麼用場、沒什麼用場,就是這地方啊,我們了解,所以啊、我們不談修行則已;啊談修行的話,我們必定要把它所說的內涵指出來的,在自己的身心上要反省去找到,那個時候你才可以啊,找到它的特質什麼?找到它的一個特質什麼?所以說我們現在再回憶一下,我們常用的這個幾個祖師的比喻啊,那有很多人啊,他一小看見了,他就要去出家,譬如我們常講的這個密勒日巴尊者那個故事,唉!他很有意思啊,他遇見這麼大的處置,人家對他這麼大的不合理,但他起心動念之間什麼?他只是總覺得噯呀!我這個業障很重啊!我這個業障很重啊!這個地方已說明一個什麼?他宿生哪、修這個善;修這個淨信心,所以不管這個老師怎麼處置他,他有沒有一點點、點,這一種啊說跟法不相應的,有沒有?為什麼原因它沒有,啊、我們大家看過那個傳記,一點都沒有,一點都沒有,他為什麼能夠一點都沒有呢?他就是以前已經修行過了,他假定有一點的話,他一定是覺得唉!第一個受不了,受不了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會走,就算不走在這地方,它一天到晚大家,這個啊、你說的我不相信,我說的你不對頭,那這個東西就跟法不相應,結果造成的損害對不對!所以為什麼講淨信心、淨信心,就是這個,淨信心、淨信心就是這個,而且這種地方啊,你一定啊還非自己親身體驗不可,否則的話你看別人看不見,譬如佛陀來說,佛陀他任何情況之下,他看見人家,人家怎麼傷害他,他只有悲憫、憐憫心,是說當然我們現在信得過佛的人,啊、信得過佛,但是他究竟什麼樣的憐憫心呢?那我們可不了解,除非有一天你自己跟他相應了,反過來說啊,像提婆達多、還有善心比丘還有好幾個,就是侍候他的人乃至於,唉!他一天到晚跟在佛的身邊,佛明明說遇見碰見這種事情啊,他就是憐憫什麼東西,但是那一些人啊,他聽不進他總覺得佛在那兒哄人,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十八卷B面   他總覺得佛在那兒哄人,為什麼原因呢?耶因為啊,那些人一向心裡狀態啊!他一向是用這種心裡狀態,想這件事情去的。

所以他的等流心識,自然而然啊!他想的是他的那一面,我的話,你們清楚不清楚,我們現在舉一個簡單的譬喻,我們常常說的,當我們心裡面,被一種強烈的現行心識籠罩之下,你不管什麼境況現起的時候,他自然觸發的就是這個,就是這種情況,所以譬如一個歡喜吃的人,他隨便一動,嘿!他就聽見了,嘿喲!這地方呢?今天有什麼好東西,廚房裡吃的,啊!歡喜什麼的,他心裡面就這種狀態的現起了,這樣,所以我們啊!講到這地方,我們可以溫習一下前面太多的東西,哦!那麼前面講到業的時候,還有講到苦的時候,還有一段話,哦!這個我不必翻了,叫熱逼,當他這個被熱逼的時候啊!熱的不得了的時候,這個雪飛也這個,這個雪啊!是最冷的東西,打的他身上啊!他也像火燒一樣,寒逼,他被這個寒苦所逼的時候啊!雖然火燒的時候,他身上,他也覺得很冷,這個實在苦啊!三惡道苦當中的,說這是為什麼呢?他有他的猛業成熟的時候,他強烈的這個業成熟的時候啊!他就這個現象,大家還記得這段公案沒有,前面那就是說我們這地方可以體會的,所以他前面啊!我們為什麼要溫習的很熟呢?前面有一個地方,要告訴我們,說,他假定說將來啊!他到地獄裡面受苦的那個時候,很苦的話,那你現在祇要看他身心上面陷在這惡濁火,換句話說,我們現在心裡面啊!就是或者貪心,猛力的這個啊!你一心一意的就求這個,或者是猛力的瞋心,或者猛力的痴心,陷在這種猛力的心相當中,我們剛才說的,你在任何情況之下,一碰,喂!他總是以這個他的這種觀念去想,他觸發會這東西,所以我們常舉個譬喻,譬如說啊!我們啊!每個人都有這個感覺,比家裡邊,啊!如果說這個家庭是非常和睦的家庭啊!父母非常歡喜,今天很高興啊!那個子女稍微犯點小毛病的話,平常要責罰他的,嗨,他也覺得好沒關係啦!好好就過去了,高高興興,反過來啊!今天兩個大人,如果正式啊有什麼問題,或者是外面受了什麼事情啊!正在很難過的時候,發大脾氣的時候,也許那個小孩今天很乖,一看見了啊,一個事情無關緊要的事情啊!說不定那個父母就大發一頓脾氣。

不是說這個小孩,換句話說不是外境什麼,而是他那個時候內心的心裡行相這樣的,現在大家注意到了沒有,這個事實對不對,我們人人感受到的,這修學佛法,沒有別的,主要的就在這個上頭,那個,你們了解了這一點以後啊!先來講講那個尸羅,那個尸羅就大有意義了,那個尸羅就大有意義了啊!現在我們啊!是說從前面溫習布施開始,而談到這裡,緊跟著下面講尸羅,喂!怎麼用法啊! 【「第二尸羅波羅密多分五。

」】   先說波羅密多是什麼?到彼岸,什麼叫到彼岸啊!就是說現在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受盡種種痛苦,喂!要想超越過去的一個方法,啊!小乘那是狹義的戒,大乘是大乘的戒,你有了這個戒啊!就可以超脫這些困擾,這個叫尸羅,那麼尸羅是梵文,翻成功我們中國話,他那個正翻叫什麼叫清涼,清涼是什麼意思呢?因為啊!我們身口意三業一直為無明所縛,無始始來造種種罪惡,啊!黑業,造了這個黑業以後啊!是焚燒我們,啊!就像是熱一樣啊!那個燒嗎!就這樣,所以當我們啊!心裡面有這種強烈的這種情況會坐立不安,強烈的貪瞋,換句話說這個煩惱向上仰的時候,坐立不安,痴重的時候呢?這個向上滴的時候,你又提不起,塌掉了時候,眼睛又張不開,又睡著,就這個樣,就是這種狀態,那時這個心裡邊啊!是被這個三業所焚燒,那麼現在呢?這樣東西啊!他能夠使他清涼,這個叫做尸羅,尸羅的真正意義就這樣,所以從這地方,也說明了這個戒是從裡邊開始的,但是呢?凡夫修學的時候,的的確確他這個裡邊,裡邊就是內心,他這個內心並不是無緣無故生起的,而是從外境而引發的,所以啊!的的確確我們防的時候啊!防,因為外境引發的嘛!但是重點就在內內內在啊!所以他一定是啊!從內外具防,而他的主宰的中心在裡邊,那麼譬如我們現在說,我曉得我要努力這樣去做,因為外面會引發我這個東西,所以我有種種方式防止,啊!我們出家人啊!是住在阿蘭若處,離開那種憒鬧的地方,引發這個煩惱的,我們總啊!不可以,就這樣,心裡面要主宰著,否則的話,儘管關在山裡面,你心裡面亂糟糟啊!那沒有用,啊!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剃了頭,穿了袈裟,不但我們自己曉得說喔!我摸摸頭,我為什麼要這樣做,要人家一看說,嘿!你這個和尚幹什麼的,啊!所以他們泰國人這個出家的比丘,假定你下午出去跑到市場裡,人人瞪大了眼睛看你,你到那時一看啊!喔!趕快走趕快走,所以養成這個,他有這麼好處在,啊!可是這地方我們主要曉得,啊!原來這樣的,那麼這個戒!為什麼稱為戒呢?戒的意思,因為他能夠啊!防非止惡,又防犯作用,又防犯你禁止你造惡,所以啊!又稱為戒,所以大乘一章上面來說,旁業叫戒,證明應該叫清涼,這個現在呢說明分五點。

【「第一個尸羅自性。

」】   他本質是什麼? 【「第二趣入修習尸羅方便。

」】   我們怎麼樣去修,啊!先不是馬上叫我們去修,他一定有一個方法來告訴你,你怎麼樣去做的話,你可以好好的修了,啊!換句話說,我們常常說的,我們呢背後缺乏一個推動的力量,這個很重要,很重要,你有了這個推動的力量,然後你要去做的時候,那麼你曉得做的時候,他這個裡邊啊!還有不同的行相,所以: 【「三尸羅差別。

」】   那麼再下面呢? 【「四修尸羅時應如何行。

」】   啊!正修的時候怎麼辦?這個尸羅有這幾種,每一種不同的,這個裡邊應該如何做法,最後還有。

【「五此等攝義。

」】   就像前面的,最後的,總略的把重要的地方提一下,現在一個一個來。

【「今初,從損害他及其根本,令意厭捨,此能斷心即是尸羅。

」】   這個第一個概念,我們要把握住啊!這個戒是什麼呢?平常我們說戒,啊!現在雖然說,這個正翻則清涼,可是我們現在概念已經有了,而且我們習慣上用的都是戒,所以以後啊!說到這裡,都說戒,這個戒的特質,是損害別人,啊!平常我們的損害別人都是指什麼啊!都是身口所業,對啊!打人啊!罵人啊!然後呢?這樣的話呢!乃至於瞪人一眼啊!乃至於種種行為啊!根本是什麼呢?他的根本就是你的起心動念啊!意樂,你先有了這樣的想法,還有呢?這個意樂的種子,這個就是損害他的根本,啊!平常我們容或啊!行為上面沒有,可是心裡邊啊!卻一天到晚啊!懷著這種啊!自利利他的事情,這個都是啊!損害別人的,固然我們啊!傷害別人是戒,啊!那瞋相應的,還有呢?貪相應的,你為了你自己的利益,用種種方式啊!則不顧別人,這個也是,對不對,也就是這個就是根本,然後呢?你心裡面有這樣想,不管你的行為,做的多好,那個總歸不相應,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及其根本,那個事情怎麼辦?令意厭捨,我們一定要從我們的內心上面,因為這個內心主宰啊!厭離,啊!說這個錯了,這個這麼錯了,怎麼不對啊!然後呢?要去捨棄他,要去捨棄他,就是這樣的這個意念,是能斷心,要斷除損害他,以及損害他那個根本啊!這個心裡,這種意念,乃至於要從根拔除,習氣一點不保留的那個決心,這個就是尸羅,看見沒有,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戒的真正的特質在那裡,在 這裡,就是你能斷除這個決心,我一定要斷除他,因為你有了這個東西,然後呢?你啊!進一步去的行持,這個,所以正受戒的時候,你了解了這個,一心一意我先學這個,得到了戒體,所謂戒體什麼沒有別的,就是這個,一個心意。

所以將來在南山律的這個裡邊,尤其弘一大師所集的在家備覽當中,解釋那個戒體的時候,它就特別說,譬如說,說一切有部的,說,他們講戒體怎麼解釋,乃至於下面,譬如經部的那麼他們怎麼解釋,等到南山道宣律祖他怎麼解釋,這個是南山的精華,我看的實在真是讚歎不已,這次回來,跟老和尚談起,想不到,老和尚真了不起所以我的確佩服他,他也告訴我同樣的話,的的確確!千真萬確,你不懂得這個的話,你這個要想對戒有正確的認識,那很難,很難,是!並不是說你認識了這個,你戒圓滿了,意思是說,你了解這個以後你就懂得戒的根本從那裡開始,你根本因抓住了,即算是不圓滿,你走上去,一定能夠走到圓滿的地方,反之,你把握不住根本因,在枝末上面轉。

以前說過了,你如果了解從枝末上面,再追根究底的話,一樣你還是可以追到那根本上面,不幸的是,我們沒有這個抉擇的能力,始終在那個行相上面轉的話,那你不曉得要轉到那一年?吃多少冤枉苦頭,所以關於戒的自性,我們一定要特別認識清楚。

【「由修此心增進圓滿,即是尸羅波羅密多。

」】   耶!把這個心啊!增長進步,達到圓滿的程度,那就是戒波羅密多,換句話說,我們能夠圓滿的把這一個部份作圓滿了,所以這個必須要對自己的身心,心裡的行相認識清楚,你們懂得了這一點,那麼才了解平常我們研討的時候,一直說一定 要自己反省,觀察自己的身心相續,乃至於說為什麼,世間講的大家講的道理,講講的百分之百有理的時候啊!在佛法上面已經百分之百的錯了,根本意趣在那裡,那麼那時候,我們才有一個了解,你有了瞭解了,去行持修持的話,才有進步,才得到真正的功德,有了這個功德的話,那個苦啊!就可以離,樂就可以得,否則的話,不管你怎麼樣,說好!好!好了半天的話,你始終在文字上面轉,所以這個叫作作戲論!那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非由安立,諸外有情悉離損惱,為滿尸羅波羅密多。

」】   這個解釋,蠻重要的,說,你要曉得啊!這個布施的這個自性,是從你內心當中圓滿這個心,而不是從外面安立的,他外面什麼?就是損惱他,不損惱他,所以不是從外面這個地方來看的,假定從外面來看的話,既然說你不損惱他的話,應該所有外面的那些一切有情都沒有一點點煩惱了,因為每一個佛都發這個願,要圓滿這個戒波羅密多,假定這個戒波羅密多從外面來判斷的話,那麼,只要有一個佛成就的話,所有外面的眾生都應該沒有損惱,離開損惱了!這個很明白,但是現在呢?佛啊!不但一個佛成就了,個個佛都成就了,可是外面的眾生他照樣的煩惱無比,這個說明什麼?它不是說防止不損惱他,這個懂得了,我們就看下面的文很容易,說: 【「若不爾者,現諸有情未離損惱,過去諸佛尸羅波羅密多應未圓滿,亦不能導此諸有情,往離損害諸方所故。

」】   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他一定是裡邊安立的,裡邊安立的不在外邊安立的,所以那一天,我就曾經跟我們老和尚談起,這是我們也是其中一位同學啦!這個同學他規勸那個同學,我想大家知道這件事情這個,現在我們都了解都是我們的善知識喔!那個同學說得振振有詞,當時老和尚就跟我說,唉啊!我心裡面一點都不生氣,只同情他憐愍他,以前我不大會懂得,以前不大會懂得,這樣,要我以前聽見這個話,我也許還會想,這老和尚他在那兒說得好聽話,我現在慢慢體會到了,千真萬確,那就是老和尚的功夫,那是真正為老和尚的地方,他的的確確,他遇見這個境界,他自心調伏了,這樣,然後呢?他自己因為調伏了以後,他不隨這個煩惱在轉,當別人給他說這個很多似是而非,他能勸得醒,固然勸,勸不醒的時候,他自己內心卻是一動都不動,他不但是如此,而且他還說我越來越憐愍他,曉得他這樣去做的話,他這樣的話是會墮落的,但是啊!我真是很同情他,就是這樣,所以以後這位同學跑得去改過了,他也很高興,因為那一次因緣,他就特別跟我講,所以這個地方我特別,你們要了解這個行相以後,那麼曉得從什麼地方下手,等到你自己能夠調伏了,然後呢!你才能夠引導別人,說喔!原來這個方法是這樣的,假定你這個做不到的話,他就說不能導此諸有情,你就沒辦法引導別人,這個話,你們也很清楚了,所以從這個地方你就了解了前面剛才說的,一個人猛業成熟的狀態是怎麼樣,然後呢,你戒是如何戒法,自己怎麼防,緊跟著怎麼幫助別人,乃至於圓滿的狀態等等,那彼此間沒矛盾了,如果從外面行相判斷的話,那人家說起來,嘿那個佛不是要布施?那個佛不是要持戒?結果佛說,如果他不滿願的話,他不能成佛,結果他成了佛了,窮的人還這麼多,喲!那個佛的布施,布施到那裡去了,不是的,持戒呢!也是一樣,這個概念,我們第一要認識,一方面固然是對這個不矛盾,另外一方面,對自己是最好的鼓勵,啊!原來這樣啊!那真正主要的,我只要內心上面認得了這個行相以後,努力去改善的話,那就對了嘛!更進一步,因為我自己真正找到了問題中心,改善!才可以幫助別人,那才是真正幫助別人,離窮苦!離熱惱啊!哦佛法原來是這個樣啊!你也就真懂了,繼續: 【「是故其外一切有情與諸損害隨離不離,自相續上有離損他能斷之心,修此即是受行尸羅。

」】   所以說外面的一切有情,他對於這個損害被損害,或則離或則不離,那個不是主要的,只是主要的真正的特質在那裡,就是你自己的身心相續上頭,不但是行為啊!這個開口也好,行為也好,以及起心動念等等,沒有一點點損惱別人,這個心裡面狀態,徹底的把它拔除掉了,這個就是圓滿,現在呢?你了解了要去修,這個要想斷除這個的心,那個,我們就是啊修受行尸羅。

受行,受戒隨行,就是從這個上開始的,所以: 【「入行論云。

」】   那麼下面呢,就引經論證明。

【「魚等有何處,驅彼令不殺,由得能斷心,說為尸羅度。

」】   說這個魚等那是表示一切畜生,那些畜生當然是被人殺害的,你在什麼地方,你那一個地方能找到這個魚不被捕,不被殺的,不可能對不對,說實在的,我居然看見人家跑到放生池裡面還去抓魚哩,嘿嘿嘿!這個,那個放生的地方,他都要抓了,你還有其他的什麼辦法好想嗎?是的,就是這樣,所以那何況其他的,其他的地方,你沒有地方能夠是叫別人家不被殺,所以說外面的境界,這個是外面的,我們現在修學佛法是由得能斷心,你能得到這個了,圓滿成就了,那就是布施波羅密圓滿的時候,那麼: 【「戒雖有三,此約律儀尸羅增上。

」】   現在講的那個戒,這個是什麼呢?是就這個律儀尸羅,律儀尸羅是三種律儀,主要的是別解脫什麼等等根本,換句話說,戒有三種,那三種?下面會一一介紹,在這個戒的差別裡邊。

【「說為斷心,此復若具等起增上,斷十不善是十能斷,若就自性增上,斷七不善是七能斷,身語業性。

」】   那麼這個戒,就是能斷的心,我們從兩個角度去看它,從它的等起增上,我先不要說等起增上,從自性增上,他說戒的特質、本質,反過來就是說,你犯的那些事情,你現在不犯,要去斷除它,就它的本質來說,就這一點來特別的說明,增上的,就是啊!認真的確定,嚴格的確定,那麼這是七樣東西,這七樣東西能夠斷除的七個,七樣東西,這個就是戒,反過來你不能斷除的就是惡,戒是防非止惡嘛!那就是身三口四,那麼由於這個等起,跟這個相應而生起的,相應而生起的,還有什麼意業,這個意業是看不見的,實際上不是一個什麼外面的行為,但是也是跟它相應的由此而起,那麼,所以在這個上面麼就加上那個貪瞋痴,所以斷十不善是為十能斷,所以或者我們講,防身口七支,或者是加意理三個,就它的自性的特質來說,也就是講尸羅,所以的的確確的,我們剛才說這個三種,有有部跟經部,以及進入大乘的以後的三家判那個戒體不同的時候,有的是從身口上面說起,有的時候乃至於防心說起,這個都有它的根據的,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就是說,求自性增上的話,它本質說,的的確確,哪外面現出來的行相,戒是一種行為嘛!那是身口,這樣從它的整個的內涵來說,它的等起來說,就是跟它相應的由此而引生,那麼這個貪瞋痴意業也在裡頭。

【「入中論疏云:『此由不忍諸煩惱故,不生惡故,又由心中息憂悔火,清涼性故,是安樂因,為諸善士所習近故,名為尸羅。

』」】   這一個戒這個東西,是什麼?是不忍諸煩惱故,這句話大大的重要,我們現在啊!動不動啊就不能忍耐啊!唉啊!乃至於會發脾氣,唉啊!覺得難忍,我們現在叫做忍非所應,忍不應忍的,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應該忍什麼?應該不忍什麼?應該分得很清楚,現在修學佛法的人,不能忍耐的自己的煩惱,這個是很重要的啊,所以你要不能忍耐自己的煩惱,首先要,首先必定要認得什麼是煩惱,假定你對煩惱不認識的話,那個就無從談起,對不對,所以平常我們常常說的,噯啊!我們講道理,你不管你講得多大的道理,你已完全已經錯了,為什麼?這個在煩惱當中增長你的見惑,增長你的思惑,不管你有多大的道理,沒有用!這個我們不應該忍受的,這個才是這個,所以我們必定首先要認得煩惱的行相,認得了煩惱的行相說:噯啊!我現在的大冤家就是這個東西,這一個才是我絕對不能忍耐的,嗯要斷除它,那你能夠對這個有的認識,你能夠不忍耐這個東西,我絕對不受它的騙,一點生氣我要跟它鬥到底,就是這樣!能夠這樣的話!耶!你就不會造罪了,所以不生惡故,由於不生惡的話,心中的憂、悔、火都調伏了!啊!又由心中息,息是息滅,息憂悔火,平常我們啊憂心紛紛唉啊!懊悔,然後呢?火,這種東西!由於了解了自己的煩惱,經過戒的修習,把它調伏了以後啊!這種東西就沒有了,這個熱惱相啊,所以平常啊!唉啊!坐立不安我們往往有一點小事情,心裡面就這樣想,那樣想這是什麼東西啊!憂惱火,就這個東西啊!那個火在那裏燒啊!所以這個是啊得到了清涼心了,這個是什麼?安樂的因,現在你能夠清涼造了善業,將來的果報比現在是更好,反過來,現在儘管是啊!講道理說什麼,現在是又憂!又惱!又火啊,等到這一生壞了以後,將來去的地方,噯呀!那不得了的可怕啊!好一點的畜生,所以我很早以前曾經跟大家提過,噯呀!自從我懂得這個業以後,我就隨便一看,看見那螞蟻,一看就曉得了,哦!你看那螞蟻一天到晚嘟嘟嘟嘟嘟的爬,一碰到什麼就鬥起來要跟你鬥,其實人家還不一定要跟它鬥喲!但是它心裡面,就是這個行相,就是這個心裡行相,另外一種呢可愛的東西,的的確確,譬如說你,我們現在隨便說哦!嗯!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這個,你們各人有各人的經驗,是你們這西方人啊!有很多人,養那個小動物叫寵物。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十九卷A面   這西方人有很多養了小東西,叫寵物或者小貓,小狗,可是你一向跟牠弄的很好的話,牠一看見你啊,唉啊牠就上跑來,什麼,就來跟你親熱,就是這樣,換句話說,這是什麼呢,就是他當初的時候,不同的一個是啊,由於貪相應法,由於一個瞋相應法,都是愚癡的結果,我這隨舉一例,隨舉一例,就是最下品的惡業,如果是嚴重一點的話,那決對不是那個樣,哦就是這樣,是這個上面所說的你能夠把這些調伏的話,那就得到安樂的果報,這是我們真正善士所習,所近的這叫尸羅, 【「此以七種能斷為相,無貪無瞋正見三法為其等起,故具等起尸羅增上說十業道。

』」】   上面解釋過了,這個是從形象上面看,戒是清淨幢相,那是七種,那麼無貪無瞋正見就是痴的反面,所以這個最重要的就是正見,這個三樣東西他的等起,那麼具足這樣的等起的尸羅增上叫作十業道,前面已經說那個就是根本,啊,根本,這是他的自性,我們了解了,那麼現在了解了以後呢,要去修的時候,它一定有方法,你怎麼樣正確的方法,你能夠策視你修習這個。

【「如是發心受學諸行,此即誓辦一切有情,令具正覺尸羅妙莊,應修其義。

」】   像這樣的發,這樣的大菩提心,然後呢學這個,去行,照著去作,這個誓願為了使得一切有情要具足最圓滿的正確尸羅,這個真正最殊勝,微妙的莊嚴,那麼我們必定必要這樣去修習,要修習這個 【「此復自須先生清淨戒力,以自未能清淨尸羅及有損當墮惡趣,況云利他,即自利義莫能辦故。

」】   現在你既然發這個心,要幫別人的話,對不起,你自己先要有啊,你自己都不能清淨,還有墮落惡道當中,你怎麼談得到利他呢,這很清楚很明白,你要利他,你自己先要有利他的本事嘛,本錢嘛你現在還自己都要到地獄裡邊去,都要叫人家來救你,你怎麼可以救別人,你自己在煩惱當中,這莫可奈何了,而且墮落了更談不到, 【「故勤利他,當愛尸羅不應緩慢,必須力勵守護防範。

」】   所以真正努力講利他的人啊,他必定最抱愛這個東西啊,不可以慢啊,必須要努力去守護防範,啊,那從這地方我們就看得見了,諸佛菩薩,祖師,講利他有沒有說,哎呀現在我要為利他啊,這個戒馬馬虎虎啊,佛經上面有沒有這樣講啊,我是沒看見,論上面我也沒看見,現在這地方說得很清楚,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不要說這小乘的,小乘為了自利,尚且這麼認真你現在要利人,你倒反而可以馬虎,天下有這種事情嗎,可憐的是什麼呢,就是很多人說利他實際上乃至於戒的真正內涵都不知道,說的更正確一點,他那個心裡的形象到底是在造罪,還是自己在這如法行持他不知道,自己還覺得我在利人,那毛病出在這裡,假如他真正了解這個尸羅調伏的自性了以後呢那看得很清楚,所以最近經常有人,其實以前我也犯這這個毛病,那時候我跟著我法師的時候,我常常說,法師啊!現在這個時候你老人家不出來啊,你怎麼可以啊,他當年回答我的話,我一直不同意,現在我覺得很遺憾啊,我當年不同意的話,現在也用來回答別的同學,這個道理是什麼呢,他就是有的時候笑一笑,有的時候,他就跟我說啊,你慢慢的,好好的學啦,學了一段時候再講啦,我覺得我一番好心去勸他啊,大家這麼爭論,你說這個我說這個,我現在慢慢的真正感覺到了,這一點都沒有錯,不是說,你就憑著認得幾個文字跟人家爭辯,就算你百分有道理,你說對了,對方說我就是不理你,就是不聽你,你是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那千真萬確的事實,這世間狀態如此哦,對不對,必定要什麼呢,你自己的內心當中,你能夠調伏了,那個時候看看這個情況,如果在適當的因緣,你還能幫助別人去,所以決對不是認得了一點文字以後,那麼既然如此這地方就很明白說,你要想幫助別人,你能夠把戒這樣事情放在一邊嗎?所以他說勤利他當愛尸羅,決對不可以緩慢啊,第一重要,從這地方說,不管你自利,利他,這個總是第一個,談佛法戒一定是第一,不管是大乘,小乘如果你在這地方不談,那我們不談,當然了這地方要注意,如果他播一點種子,他是一個菩薩心腸,他安住在菩薩律儀上頭,他自己心裡面非常清淨,那種人這是第一等了不起的人,我們不要從形象上面看人哦,我們不要聽了這個東西以後,那個也瞧不起那個也瞧不起,我們就完全錯了,反過來我們懂得了以後,這個也尊重,那個也尊重,只有一個不尊重,我自己呀,我覺得我沒調伏,說實在的我現在只好關在這地方,因為我沒調伏嘛,再說進一步說,就是那些人,他不一定真正的調伏,就算不是真正的調伏,何況他真正調伏,就算不是真正調伏,他也把佛法的種子傳播出去啊,現在我關在這裡我不能作,而他把佛法種子傳播出去,那不是正好,作了你不能作的事情了嘛,所以我還是很尊重,還是很感激,還是很佩服他,而我唯一應該作的只有什麼,看看我自己內心哦,這個很清楚很明白,對不對,所以不管你站在那一個立場上來說,你那個時候所應該注意的是要調伏自己,要努力的守護防範,不過這裡有一點就是,我們要真正要開口談戒的時候,這個要原則把握住,這個在任何情況之下,這沒的話說的,這個原則要把握住。

【「攝波羅密多論云,若具正覺戒莊嚴,勤修一切眾生利,先當善淨自尸羅,發起清淨尸羅力。

」】   假定你要拿這個圓滿正確的戒來莊嚴,由於這個努力,去利益一切眾生的話,那麼那個時候要怎麼辦?呀要善淨這個自己的戒,修習然後呢產生清淨戒的力量,清淨尸羅力這個力是大得不得了哦,這個力真是大, 【「又云:『毀戒無能辦自力,豈有勢力而利他,故勸善修利他者,於此緩慢是不應理。

』」】   所以你一旦毀了戒自己都保持不住,那裡還有力量利他啊,所以要好好的勸那些說講利他的人,你要不利他則已,要利他的話,這個地方馬虎是不合理的啊,決對不合理的啊,說到這裡我就想起這清淨尸羅力的一則公案,這個佛世的時候,有五百個羅漢證了羅漢果了都是三明六通大阿羅漢,那個地方有個毒龍,在那地方,大家以神通力,怎麼也莫奈何那條龍就是在那裡不動,最後來了一個比丘,那個比丘是很認真持戒的,他沒有具三明六通哦,也不是大阿羅漢哦,就跑著來對那條龍說,說對不起菩薩你讓一讓啊,耶,那條毒龍就走掉了,哎呀,這五百個大阿羅漢是大為驚訝,以我們的這個神力都趕不走,那跑來一句話趕走了,問他說你大德修些什麼啊,他說我什麼都沒有,不可能,最後他檢查了半天,只有一樣東西以小小戒啊,最細微的戒,看的比什麼都重要哦,只要是佛制,那怕一點,那麼認真持,那這個我想大家都知道的,所以說明了這個自利尚且如此,何況利他,所以現在說我即便說作不到,但至少應該了解這個根本在那裡,這一點我們在這地方我們應該認識的, 【「如是能令尸羅清淨,依賴於諸進止之處,如制行持。

」】   現在我們要想淨我們的戒的話,要靠什麼,這不是你想一想就算了,你要去行持的啊,所以要看,你的行為,該作的是進,不該作的是止,這個不管是進止,或者是說,或者是說作持,止持戒當中,作持就是該作的去作,止持就是不該作的要止住它,一定要什麼,如制行持,這個佛的教法以戒來分的話,叫制教,大家曉得,這就是佛制定的規則,其他的這個教法,化教這東西啊,其他的菩薩,乃至於化人啊,羅漢啊都可以講的,制教,除了佛以後,沒有第二個人,沒有任何人能夠講,這麼個嚴重法,所以他像國家的憲法一樣你要想如制行持的話,對不起,你還必須要什麼啊,如力應學啊,照著這個學的不是說文字認識,還要認得這個文字所指的月亮,它現在所指的,這個月亮是什麼,這是我們的心月,指的我們的身心相續,所以前面在共中士的時候告訴我們學戒的時候,說你先不要談戒,先談犯因,換句話,什麼是錯的,大家還記得吧,第一條是什麼,無知,不知道,那個時候真正的學是要學這個,這是我們必定應該正確認識的,就是這樣,但是下面所以剛才特別說這個話,就這個知道不是知道文字,如果你學了半天只知道文字的話,那你完全錯了,不知道文字,他還少一點口是是非爭辯,知道了文字以後,那個爭辯是越來越多,是越來越錯,不曉得錯到那裡去了,所以這一點我們特別注意, 【「又此隨逐猛利堅固欲守護心,故當久修,未護過失善護勝利而令發起欲護之心。

」】   那麼前面就是現在我們了解說,這個戒的特則是這樣,那麼怎麼樣才能夠如制,如佛所說的去作呢,這個要看我們有沒有強烈的去持戒的這個,你有他就作的到,沒有就不行,所以這個跟著,隨逐就是跟著你猛力而且堅固的防護的心,不但堅固而且猛力,就這樣堅固是別人都沖不破,猛力的話,你還有一股力量有了這個你就能夠持戒,所以這個是推動我們的,守護的心嘛,所以我們要久修,要經過長時候的修習,那麼修些什麼呢,就說不護那個戒的種種的,害處以及保護戒的殊勝的利益,你對這個了解了以後,你內心當中說我一心一意要發起,一心一意要去保住這個事情去了,所以我們在前面布施波羅密,講完了以後,四義的時候,為什麼要引伸前面那些道理,就剛才說的這無非是讓我們真正認識我們自己的心裡行相,到現在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好處,跟以前不一樣,以前講的很多道理迷迷糊糊,現在我們經過了道前基楚,下士,中士,以後,再講他所指的心裡行相就很清楚了,比如我們剛才說,這個猛業成熟的狀態,然後宿生造了以後,他世現行像夢,以及眼前當下任何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我們這個等流的心識等等,你處處地方就了解,那業的中心在那裡,然後要去防護如何防法,所以他那個次第從這裡我們曉得,這個次第的必然性,反過來說當你學到以後的話,了解了更多,然後你回過來防以前簡單的時候,那就是輕而易舉,現在我們繼續說下去, 【「初者如前論云:『當見猛利大怖畏,可斷雖小亦應斷。

』」】   初是什麼呢,就是先不護的,不護戒的種種的過失犯害,這個前面這個攝波羅密多論上面就說啊,說,你應該見到,這個的禍害,換句話說,你不持戒的,這個可怕的地方,哎呀,這個是利害極了,大怖畏,因為這樣的話,所以你見到了決大的怖畏,那怕一點點,可斷雖小亦應斷,是啊,我們現在小小的,少作一點點,將來受決大的大苦報,反過來呢,你努力的作作一點點的好事是大安樂,現在先說那個可怕的那一部份, 【「謂由過患深生怖畏,雖於小罪勵力斷除。

」】   這個概念我們說的很多很多,但是最重要的還要靠什麼,平常我們多思惟,如果你不思惟的話,聽的時候蠻好,聽過了以後呢我們還在什麼,還在一相的現行當中,這個地方我們馬上就可以溫習一下,這個現行說明什麼,說明我們一相無始以來的習性,就宿生就是這樣,前生就是這樣一直這樣,所以它這個力量非常,對不對,到了這裡呢,尤其是我們領會,這個戒法,如果到這種事情況之下,你不拼命努力,再也沒有機會,這很明白擺在這裡,如果說在這種情況下不努力,還讓它再一增長的話,那完了,你沒有增長,這個惡的力量你都防不住,再把那惡的力量一增長,你還有什麼希望,對吧,這個概念清楚不清楚,現在我們一般的情況之下,就像前面說叫你拿那個東西你說拿不動,拿不動你總想辦法去怎麼樣增加你的力量,減少你要拿的東西的那才可以,現在我拿不動啊,就把你這力量就浪費掉了,叫你搬那個石頭你搬不動,然後呢別地方再搬幾個石頭來壓上去,現在我們作這個事情的話,你要那天搬的動啊,你只有被他壓死在那地方,永遠不動,這個概念很清楚很清楚,這樣所以從前面而來到這地方的任何一句話,這句話對我們的內涵,對我們內心上的策勵應該產生的功效是越來越深越來越深,不過這地方不是叫我們,哎呀,感覺得害怕為止,這個地方是要我們害怕的,害怕了,什麼呢?耶它確有一個很善巧的方法,你不要怕啊,既然你怕你努力啊,努力你就把這問題解決了,對對對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他就能夠如理如法的行持,慢慢的減輕它了,所以這是告訴我們說啊,先要見到這個過患,然後呢,努力思惟觀察,當你最小起心動念一點點的時候啊,馬上就把他一下斷掉除,一下斷除掉它,這我現在慢慢的有經驗,慢慢的有經驗,有的時候我經常到老和尚那裡討教他,他老人家的確了不起,就這像如果你慢慢的好好的努力的話,你會發現,當真正的這種這個煩惱現起的時候,比如說你慢慢心平氣和的時候,有一個境界引動你的時候啊,你不觀察,他剛開始引動時候,你完全看不見的,你完全看不見,但是如果說經過了思惟觀察的話,到那時候,你很清楚很明白的,比如說一個瞋相現起了耶,你自己覺得心裡面就哦一股所謂火要冒起來了,耶那個時候你只要有過觀察,他一起來你立刻察覺到它,它馬上就拿你莫奈何,耶這個東西用功真妙啊,你立刻就保持你的平靜,貪亦復如是,通常說起來我的經驗,瞋容易要壓伏那個嗔原比壓伏貪來的容易,這個貪的這個力量,猛是沒有瞋來的猛,但是那個勁是非常大,非常大,所以你那個貪必定要有很努力的這樣,它少微一點點起來的時候,嗯來了,但是那個習慣難斷啊,我可以告訴你們的經驗,比如說很多這種瞋的境界來的時候,看見的時候,當時一下,然後心裡面自然而然就很寧靜,對於事情的觀察處理等等,自己會把持的很穩,如果覺得不對了,哦,離開一點,那時候自然很好,那個貪我自己的調伏就不是這樣,我一定要事先準備的很努力,比如說我歡喜吃一點什麼東西,假定這麼說啦,比如說飲食上面,習慣的東西,事前先想好,到了眼前了然後堆在那裡,看見它起來了,不要讓它動,僅管自己覺得心裡面,滿平靜,對不起,口水咕嚕咕嚕就在那流,哎所以我覺得這習氣啊,這個潛意識裡呢,粗猛的是沒有啊,細的啊,那一點都沒有動,這千真萬確的,現在這地方我們根本動都沒動,自己還說大話,說懂得很多佛法,我自己實在所以我跟你們說,我常常講心裡頭我的眼睛為什麼,長到這裡,理由就在這裡,等到你自己內心當中一觀察的話,你就看的清清楚楚你騙別人是非常容易,可是騙自己啊,就這麼難法,但是你不認得他的話對不起,你自己一天到晚被他騙你根本不曉得自己還覺得很有道理,這佛法這東西啊,就這麼千真萬確,而就這麼現實擺在這地方,所以下面說尸羅障品其粗顯者,謂十不善所有過患,如前已說當思惟之。

那個你不是要尸羅,觀察那個尸羅的害處嗎,那前面已經說過了,你好好的去思惟,那麼有這個過患推動噯唷千萬不能害,下面呢就是他的勝利,說你犯了以後有這麼大的害處,然後你守了以後有這麼大的好處其勝利者前亦略說。

前面已經簡單的說過了,總之我們真正開始的時候,第一件事情要認得它的特則是什麼,然後呢認得這個特則以後一定把它那個好處壞處對比的非常強烈,你一定要想辦法把那個強烈的狀態在眼前現起,就在眼前的境界上面,如果你能夠體會到的話,你去持這個戒也好,布施也好很容易,很容易,所以我上面一堂課特別的提出來,實在到這地方我不願像我這樣一點點的窮人啊,發了一點小財啊,我以前常常跟你們說不是發小財,那個錢藏起來都來不及啊,拿出來啊,實在是大不智,所以常常這樣多多少少說因為我唯一的經驗也就有這個,所以我這是告訴你們,你們真正的肯去體驗的話,它這個力量的的確確就會這麼大,你有了這個力量平常你就持戒,或者作不到的事情,啊作起來自然就會那麼輕而易舉,不但輕而易舉,而且作完了以後你內心當中,那個快樂啊,所謂這個清涼解脫,那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沒有一點點我們想像當中的,然後你有了這個經驗,然後你看人家的話,你就看得很清楚,其實看人家,我們不要說戒,別的事情也是一樣,比如說你今天我們大人了,然後回過頭來看那個小孩子,他那個小孩子,僅管他想掩飾什麼東西,可是你看的很清楚,對不對,耶所以那個世間的聖人啊,曾經說過這個話,說觀其所義,察其所有,你只要觀察,觀察他這個起心行為,開口然後呢,這方面的話,你就曉得他腦筋裡動些什麼了,所以人也所在,人也所在,他怎麼瞞就瞞不了啊,瞞不了的,這樣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在這個下一次溫習的時候談到了凡四訓、改過的時候,你們不是現在在看嗎,他一開頭就說,春秋諸大夫,看人家的行為,然後預策他的話,他就能夠曉得他未來的禍福,為什麼呀就是這樣你心裡上面如果說如法行持跟戒相應,他得到的一定好的,反過來理一定壞的,就這麼現實也,當你這個看到的話,那我們要去持戒啊,那的的確確是輕而易舉,不過這時候還不夠哦,還要怎麼辦啊?還要堅固,還要猛力,那時候無有不成者,現在我們看那個勝利, 【「吉祥勇猛所說者,即前論云:」】   那個祖師啊,那個應用的就是論上面 【「『可愛天物及人財,妙樂妙味天盛事,由戒因生有何奇,當觀佛法皆此生。

』」】   樣樣可愛的東西從人間的種種之財到天上的那些,微妙的各式各樣的好東西,種種的事情無非都由戒而出生的,這有什麼奇怪啊,要曉得整個的佛法都從戒,所以戒如大利啊,沒有戒什麼都談不到,什麼都談不到,不管你說什麼, 【「又由依此,能令相續輾轉勝進,與諸菩薩大悲性者共同學處,永斷一切惡行種子,得淨妙智。

」】   由於依於這個戒,然後呢,修學以後,使的我們的身心,這個相續就是身心,不斷的輾轉勝進,這個輾轉二個字,反過來如果在壞事情上頭就變成什麼呢,惡性循還,這一點大家注意,平常的時候我們處處地方都是這樣,好的事是輾轉的增長,壞的事惡性循還,的的確確的有太多事情它都會產生那個連環效果的,連環效果的,那麼現在這個戒,你能夠輾轉勝進增上的話,再跟什麼,跟那個菩薩的大悲心一起學啊,是永斷一切惡行種子而得到最微妙的淨智,這是根本換句話說從這個根本上面再增上的話,才能夠圓滿你的大菩提心,乃至於大菩提果,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最好的莊嚴,所以莊嚴的話就是我們普通事先來說,打扮,打扮啊,修飾,修飾啦就這樣, 【「餘莊嚴具太老太少,若著戴者成譏笑處,非為端嚴,尸羅莊飾,老幼中年任誰具足皆生歡喜,故為第一莊嚴之具,」】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十九卷B面   其他的莊嚴的東西比如說打扮打扮我們說這個老年人打扮我們看起這個老妖精,哦的的確確年輕的人當然,這個小孩子怎麼作的這樣,那麼我們出家人更談不到了,對不對,頭剃的光光的,乃至於香肥皂,你都不能用,就這樣,一點都沾不上,所以這種東西如果說你不相應的話,你帶在身上的話,被人家看了譏笑的,實際上也不是真正的好的,只有尸羅這樣的莊嚴,是不管那一個,老,老好,小,小好,如果這個老年人莊嚴覺得,哎呀,這個,這個是了不起的這是一位老法師,哎呀,我們尊敬無比,如果是很小的時候,我們覺得,哎呀這個宿生大有善根,是了不起的再來人,耶,所以不管那一個呀,誰都自己也歡喜人家也歡喜啊,所以這個才是真正的莊嚴而且莊嚴當中最好,最好的, 【「諸餘香者,能薰順風非薰逆風是有方限,戒名稱香薰一切方。

」】   別的東西啊,它比如說香,順風可以,逆風的話聞不到戒香的話,普通十方 【「能除炎熱檀香塗香有違出家,能除煩惱炎熱塗香,於出家者隨順無違。



」】   這個平常我們夏天在印度的習慣身上要塗一種油,塗一種香的油能夠除炎熱,實際上呢我們在這地方,不太熱不會注意,不會注意,這個太陽太大的時候我們這個燒傷皮膚的,那時候有一種油塗了以後,保護它,保護它這樣,我們出家人就不可以,那個塗香不可以所以啊只有一樣東西那個煩惱香啊保護啊那個熱惱就對了,不但是可以啊而且是隨順的, 【「雖同具足出家之相,具戒財者勝出餘人,」】   這樣,就算我們現在進一步,大家你出了家了,行相是一樣的,耶,僅管你形相一樣,但是你有具足這個戒財的話,你比別人要超勝,這地方說明什麼,耶那我們不要說我是這個比丘,耶要說我持這個比丘戒持的如何,清淨與否,這個才是真正判斷這個是否出家人的根本原則, 【「及前論云:『尸羅能得殊勝道,與諸悲性平等修,清淨勝智以為性,離過第一莊嚴具。

」】   由於這個尸羅戒,才能夠得到什麼,殊勝道,殊勝道就是你要修殊勝道這地方就大乘道,還從這上頭去的,由從這個然後呢跟這個大悲心啊平等修,以這個為根本然後呢,其他的一切清淨勝自以為性,離過第一莊嚴具,這個戒不但是我們這樣,它那個最後跟智慧相應的徹底清淨,這個是他的特則,戒的自性本身跟智慧的本身到最後是究竟圓滿的狀態,一樣的,那時候離一切過失,那個時候是真正的莊嚴,最微妙第一 【「遍薰三界悅意香,塗香不違出家眾,行相雖同若具戒,此是人中最超勝。

」】   這個香遍薰三界,這個香塗在我們出家人身上,不違背的,同樣的就算同樣的出了家了,但是你能夠嚴持這個戒的話,這個是最最超勝,就是上面解釋的,又說 【「又雖未說虛讚邪語,未以勤勇功力積集,所須資財任運而得,不以暴業而令怖畏,然諸眾生悉皆禮敬,非為親屬,先未利彼,初本無識,然諸眾生自然慈愛,足跡之塵亦為天人恭敬頂戴,得者持去供為福田,此諸勝利悉由戒生。

」】   下面又說種種戒的好處,平常我們現在這地方由其是要想得到名文,得到名稱的話,種種怎麼辦,用種種辦法作宣傳,作廣告這個宣傳廣告本身啦,這個虛讚,就是加油加醬加油加醬,說知名度現在拿世間的話來說,打知名度,就是這樣,耶現在不要用種種的宣傳虛頭的這種誇,然後因這虛頭的誇,啊,所以啊說不正當的這種事情你不要你就可以得到大名稱,還有呢,不勤勇的積集這個努力,平常我們要得資財的話要好大的努力去賺錢,現在你不要很努力的話,你任運可以得到,這樣,另外呢,就是如果在世間上面來說的話,要以暴力啊那麼叫人家來怕你,這個暴力有二種,一種呢,違背世間常規的,就是世間壞蛋,唉,他處處地方窮窮即惡的樣子,你見了就怕順著世間的狀態話那就是威武的那種,這個將軍,他不管是順違世間是這樣,種種這是報惡之業,有了這個你就害怕他現在呢,我們出家人不用這個,但是人人都恭敬禮拜,這我們看的見的,哦世間的惡人,你看見他躲的遠遠的,然後呢,世間的這種好人,你恭敬他,他最多站在你面前恭恭敬敬,可是一個出家的法師,就像我們老和尚一樣,他向來都那麼慈悲,人人看見他不但歡喜親近,不但恭恭敬敬趴這個地上就給他老人家叩頭,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耶就這個道理,非為親屬先未利彼,初本無識,但是啊,眾生自然會慈愛,乃至於你足跡站的地方那個灰塵啊,天人跑過去恭敬頂戴,反過來我們也曉得一個破戒的人如果你站在那裡的話,那個天人跑過去啊,就把他掃掉它,破戒的人站在這個地方,雖然他走掉了,那個足跡都不引許,很多這種類似的公案,所以你可以看的出來,那個持戒,破戒之形,二個差別差得太多太多,你破了戒他站在那裡,他固然是,他莫奈何你等到你一跑,他馬上把你足跡,都掃的乾乾淨淨,就是這樣,然後呢,你持戒的話,他站在那裡,他就繞著你,讚歎恭敬禮拜,你跑掉以後,他把你站過的灰塵,他還請著去作供養,這是他的福田哦,你看看啊,這個持戒的勝利是不得了啊,即前論云,那麼上面說明,後面就引那個論證,我們就唸一遍就算了, 【「未曾出言未力集,」】   未曾出言就是講那個虛讚等等,未力集就是忙這個, 【「能攝所須諸資具,」】   這個資具的話,有的是名文,有的是利養, 【「無怖世人悉敬禮,無功未集得自在。

」】   你不要以威猛,這樣去作,耶人家都來恭敬你,人家都自然慈愛,都不要的,所以都不要用什麼很大的努力,去集聚,你都得到了, 【「非可說為諸親族,未作利益及除害,先無相識諸眾生,皆禮持戒勝士夫。

」】   的的確確現在我們有太多人,啊聽見了,這個大法師比如我們老和尚,乃至於沒見過,哎呀他老遠跑著來,就看見了一定,要到那地方給老和尚,頂一下禮,就是這樣, 【「足履吉祥諸塵土,頂戴接受諸天人,稽首禮拜得持供,故具尸羅為勝種。

」】   你看,你看那怕你地上,站在那地方的灰塵,人家,哎呀你在那裡人家來恭敬,頂禮然後還拿去把那灰塵,還去受持,所以這個戒是最殊勝的根本啊, 【「如是智者善為思惟,功德過失應善守護。

」】   真正有智慧的人要善巧的思惟,他的好處,所以真正說來說去,我們這地方,才真正應該體會得到的,我現在發現我們有的時候的確很愚癡,我們常常覺得自己覺得大人,大人了,我現在想想這個很有意思,那個對世間來說是大人,對佛法來說那真是幼稚,說到這裡,想起一個很有趣的,我有一個親戚,應該說是一個表姪兒,那個時候,他這個家裡面的人啊,當然啦一個獨 生子嘛,哎唷要求他總是,我這個表哥,他自己的地位什麼等等,都很不錯,所以自然希望他那個兒子克少家業,他那個媽媽也是一樣的,對那個子女逼的很利害,結果有一天啊,他這個子女弄到後來,怎麼說,我不唸書了,就是這樣,那麼我到他家裡談起來了以後,對啊,他固然在他的感受當中啊,他覺得這個媽媽,處處逼著他,好像為了爸爸,媽媽,就是這樣,偏不唸最近他自己長大了,哎呀自己在懊悔,現在在外國,哎呀他自己啊一天要勞碌奔波一天忙這個,我現在深深的感覺到,我到了我這年齡也是一樣,出了家也是一樣,哎呀往往感覺得,等到你真正一但,體會到的話,已經來不及了真的來不及嘛,來得及他佛法就這麼妙,因為就世間來說只看一世的,佛法來說無限的,對不對,所以常常記著,為什麼,我講前面那個布施一度最後這個略意特別強調,你啊那怕再晚,只要你一但覺醒了以後,你那個時候心裡面那個,種子說我一定要作一定要作,一定要作,咬緊牙關,那怕開玩笑,你千萬不要說,相反的話,那個種子種的越強烈,耶將來方便我自己覺得為什麼,我不如你們,你們這個從小就出家人了,這麼努力,我中年那就是我宿生沒有努力,就這樣,既然我說我宿生沒有努力,我現在老了,覺醒了,我現在拼命努力,那怕我體力上面不如你們但是心力上面啊,我自己告訴自己一定要努力決對不放鬆,決對不馬虎,我到那個時候,從小的時候心裡面現行就生起來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所以這也告訴我們只有一個我們沒有第二條路好走,你第一個認識了正確了以後,心裡面所謂這個心裡建設最重要,加強它,加強它,時時刻刻決對這個把握著這個根本正確的因,我要作到它,我要作到它,力量是什麼呢,就在這裡,你先把這個心裡建設的很堅固的心,猛力了,然後你去行持,再慢慢慢慢,這就對了,這我們現在目前所能作的到的,應該作以及要求的也就些了,這個才是真正的智者,所以說是故智者善思惟功德及過失,然後呢,好好守護,下面 【「即如此論云:『菩薩應護諸尸羅;莫耽自樂而破壞。

』」】   這是我們學菩薩的人了,菩薩什麼,學覺者,要覺一切人的,這個是我們現在正要作的事情,他一定是努力的,作這件事情,因為什麼,有了前面的認識嘛,所以他決對不會什麼,耽自樂,他破壞的真正原因,為什麼,在這個難捨,為了自己求快樂,實際上呢他真正找到快樂了嘛,真的為了自己了嘛,錯了,錯了,所以叫作顛倒,所以我們要好好的學,你真正學了以後你才發現真正為你自己,真正為你求快樂,是要什麼,要去守護它,不要讓那個煩惱增長啊,這個才是哦,所以乘我們現在得到那個人身的時候,趕快努力哦,你不仿讓它少微辛苦一點,他僅管弄得骨瘦如材,將來你要感謝他呀,反過來你現在給他養的白白胖胖啊,到那時你要鞭打它是來不及了,所以說啊!莫耽自樂而破壞了尸羅,這個尸羅才是快樂的真正的因啊,又說, 【「『得自在故恆受樂,智讚護戒妙莊嚴,圓滿具足諸學處,極圓無慢依尸羅。

』」】   你能夠得到種種自在,而一直永遠不斷的受快樂,這個因在那裡,就在這個上頭,這個上頭那麼同樣的呢,現在我們已經得到了這個暇滿的人身可以自由自在努力的要趕快作這個事情,這個是真正有智慧,這個智慧說不顛倒,不把事情弄錯的,這個,稱讚這個,然後行為的時候,行持這個,保護這個,這個才是真正我們的莊嚴啊,不管我們吃的穿用的,名文利養這個才是啊,我們一切時處努力,讚是嘴巴上面,護是行持上面,而根本上面就是我們對內在的認識,要把這個圓滿,它下面有一個妙極了,極圓無慢是依尸羅,要作到決對的圓滿,千萬不要一點點的馬虎,這個慢就是怠慢,慢,它有幾種意思在這個裡面,我們在這個地方要特別說明的,什麼,就是這個慢的形象,永遠是隨著我轉的,這第一個,還有呢特別的有一個當我們去行持的時候,作到了一點點就覺得我很得意,那個時候叫做增上慢,錯了,所以凡是我們修行的時候,得到了一點點得少為足同時又一個形象就增上慢起來了,這個不可以,換句話說不能使一點點的得少為足,得到了一點更進,更進,越得到是越上進,反之我們現在有了一點的話,自己覺得了不起看看別人不如的話,那就錯了,所以啊,無慢,你能夠無慢,就不得少為足,能夠不得少為足就能夠圓滿,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能夠這樣去作的話,根本依處是尸羅,同時我們行持也是這個。

【「又護尸羅非唯為自怖畏惡趣,又唯希望人天盛事,當為安立一切有情於妙尸羅。

」】   現在我們這地方的行持的根本是什麼,大菩提心,所以啊,不是為了單單怖畏惡趣啊,也不是單單是希望得到三界之內人天啊,乃至於不單單要求自己解脫啊,要求一切有情都得到圓滿的解脫,所以一切有情,都要得到這個妙尸羅, 【「即前論云:『若欲安立無邊世一切有情於淨戒,為利世故修尸羅,說為尸羅到彼岸。

」】   就這個了,為了使無量無邊一切世間有情都安住於淨戒,然後這個樣利益世間修習這個,這個叫作布施,到彼岸,到彼岸就是波羅密多,梵文翻成我們中文就是這個意思, 【「非畏惡趣希王位,乃願善趣諸圓滿,唯願善護淨尸羅,為利世間而護戒。

』」】   不是怕惡趣,不是求什麼好的果報,乃至於種種其他善趣的圓滿,其他善趣圓滿,就是三界之內的,我們真正唯一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為了這個目的,好,這個是趣入,修戒的方法,翻過來, 【「第三戒差別分三,一、律儀戒。

二、攝善法戒。

三、饒益有情戒。

今初。

」】   那麼現在這裡說了,剛才說戒有三種,這個地方特別講尸羅而說,律儀而說,現在解釋了,第一個叫律儀,第二叫攝善法,第三叫饒益有情,所以這個戒的三類是這種,那麼現在我們這裡說的話呢,第一個就是別解脫戒,別解脫戒,第二個叫攝善法戒,第三個饒益有情利益別人的,現在把它分開來說一下, 【「菩薩地說,即是七眾別解脫戒,故若具足別解脫律儀而住菩薩律儀者,或在家品或出家品,所有真實別解脫律儀,及諸共同能斷律儀是律儀戒。

」】   那麼所以這個第一律儀戒的內容是什麼,七眾弟子,七眾是什麼,就是在家的五戒,男女二種,然後呢,比丘,比丘尼,然後呢,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以及在家的二眾,這樣,這個就是七眾,以這個具足七眾的別解脫戒,各有各的特則,那麼安住在由於這個而安住於菩薩戒的,不管他是在家,出家,這個根本就是真實的別解脫,除了這個以外,還要一個共同能斷律儀是律儀戒,所以這個菩薩戒包含的範圍比較廣哦,這個我們要注意哦,這個以前我不懂,到現在最近才了解,這個菩薩的戒經上面,說是共同的,比如說我們僅管這個受了戒,乃至於世間法他那個威儀等等。

一定要隨順世間,如果這個世間認為不合理的話,雖然你這個戒條當中沒有訂,你也要去遵守,這樣嗯,乃至於比如經上面,這個經上這個地方沒有說的,可是那個地方有說的,你菩薩戒你要圓滿的話你也要守,你說這樣的話戒裡面好像有了漏洞啊,不,戒沒有漏洞的,這個佛真了不起啊,所以戒的最一句話,隨方毘尼,你們在家人是容或不了解,出家人都曉得的這個佛的確了不起,他說的很清楚,隨方毘尼,我現在那個制那個戒,它有它的實地法的,你用的在別的地方去,在這個環境之下的話,如果在這種狀態的話,你適應它,我想諸位出家的同學一定了解這一點,對不對,這個佛真了不起啊,所以我們現在制那個戒以後啊,跑到這地方大家執著,那是決大的錯誤,所以我那一天談起那個,我讚歎啊,那個泰國人,那個泰國比丘,而且他是什麼,我希望你們有機會,到台北去遇見這個人,的確我們值得請教他,他跑到中國來以後,耶卻穿我們中國的衣服,穿中國和尚的這個袈裟,然後很多行持什麼等等,他不是個初學,他是跟不曉得跟僧團最高的一個什麼學校裡面最精彩的來了三個人,那戒的特色,所以他一定是,剛才這個叫共同能斷律儀的律儀戒,這樣。

【「若非堪為別解脫律儀之身而具菩薩律儀者,謂共別解脫斷除性罪及諸遮罪,隨其所應能斷律儀,是律儀戒。

」】   它有一類戒啊,這個戒有特色,如果是別解脫,像比丘戒的話,非人不可,但是呢,菩薩戒,不,龍,天啊,乃至於很多其他的,他只要有什麼的具足條件的他能受,但是這個卻,不一定能受解脫律儀的。

不一定能受的,所以這地方所非堪為別解脫律儀之身,這個就是指這一些,那麼他同樣的具菩薩戒,那麼這個時候他要上面呢共別解脫斷除的性罪及諸遮罪,那是共同相共的地方,他還要,他還要比如說他雖然啊,不是比丘他也不受比丘戒,但是在這個地方共同的那一部份,這個性罪固然不可以,這個遮罪本身啊,就是剛才說共同的那一部份,他還是應該斷除,這個就是律儀戒。

這個範圍是菩薩戒的,在菩薩地上面詳細說明,這是第一個。

【「攝善法者,謂緣自相續六度等善,未生令生,已生不失令倍增長。

」】   這個就是善法。

這是善法,換句話說我們通常說作持,該作的好事樣樣東西都要作,而現在經過前面的決擇我們現在曉得,我們不管是自利也好利他也好,所要作的內容在六度當中,已經能夠圓滿含攝,所以說在自相續上面學這個,還沒生起令它生起來,已經生起不要令它失去,還要令它倍倍增長,這就是善法戒, 【「饒益有情者。

」】   什麼是饒益有情戒 【「謂緣十一種利有情事,如其所應引發彼等,現法,後法無罪利義。

」】   什麼是饒益有情,是幫別人的,這緣十一種,這個地方菩薩地上面告訴我們的詳細分別利益有情的事情,就像他縮所說的這樣去作,這樣去作能夠引發,說現在、後在的種種好處,這個好處啊,下面二個字很有意思,無罪,無罪,現在我們作很多好事啊,作了個好事啊都跟那個雜染啊混在一塊的,現在這個地方談到饒益有情,你更進一步的話,對不起,這個好處不能雜染的,不能雜染的。

此等廣如戒品釋中我已決擇,定應於彼數數參閱,詳細的道理在戒品釋,這個戒品釋就是菩提正道菩薩解論,大師在這地方詳細的說明,所以正式修的時候,一定要在這裏邊去努力,我們這裡將來講完了,這個在家備覽,南山律的這個精華以後,緊跟著共同講的就是這個,這本書現在正在酬印當中,本來已經有了,這次印的內容當中有補充了,把我們這個菩薩戒的這個條文等等,而且以最精緻的方式,那一次我到台北去大家談起有的人隨便貼一貼,哎呀這樣的莊嚴的東西,別的地方花錢不在乎,那地方往往省錢啊,我們大家都不讚成,所以 啊,這本書現在印的非常莊嚴,你們看我們還專門排版的,專門排版的,大家好好的努力去學。

故別解脫所制諸戒,是諸出家菩薩律儀學處一分,非離菩薩學處別有。

這地方特別說明,所以這個別解脫所制的戒,就是什麼,那我們出家菩薩應該學的,不是離開,這個地方也特別說明,由其我們現在很多誤解,說我是學大乘的,大乘行者菩薩戒啊,所以這個別解脫戒就不要它了,錯了,錯了,錯了,錯了,我們真正行的就是什麼,就是這個,耶,你這個是根本,你這個律儀戒沒有而是講菩薩的話那根本都是開玩笑,是,為了你每一種方便,你可以顯在家身。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二十卷A面   這開玩笑,是為了你每一種方便,你可以選在家身絕對可以,那個時候你必定要把在家身的七種別解脫戒持的圓圓滿滿,如果你學出家身,那麼就應該把出家身的這個別解脫戒持的圓圓滿滿,這華嚴經上面很清楚嘛,所以善財童子參的大善知識一位一位,這是最徹底圓滿的所謂圓教經典,第一個德雲比丘出家人,頭上兩個還是參個我忘記了,頭上兩個出家人,第三個也是出家人,然後呢中間有一個比丘尼,最後一個是出家人,下面這個四、五十位都在家人喔,很明白喔,這樣,啊所以啊,說你要嘛不出家,要出了家這個形相一定是要護持的很好,再不然你可以的,怎麼呢?現那個逆相,像金山活佛一樣,人家說這個人瘋掉了,你要有這個本事喔,你要有這個本事喔,啊!啊那個金山活佛真了不起啊,人家把那個馬桶,啊啪一下擺在他頭上,他毫不在乎,他老人家嘻哈哈這樣,就這樣,他跑到那邊去的時候沒得東西吃,肚子然後呢地上面的什麼花生殼、鐵釘,撿起來往嘴巴裡塞,人家送給他好東西他送給別人,然後餵那個狗,嗯你有這個本事喔,那你可以亂來了,啊這個是千真萬確,千真萬確的事情,所以密教裡面講這個明禁行,叫做瘋沾行,啊這個密法一定是密傳的,那時候高人也是一樣,到了他那個每一個境界以後啊,他行那個明禁行,瘋沾行,就是說本來這個是禁止的,但是到那個時候啊嘿對你來說的話那不錯,那麼怎麼辦呢?你現出來啊瘋啊瘋子一樣啊,啊那個瘋瘋顛顛那個樣子,換句話說拿我們現在剛才說的這個逆形相,這是我們應該認識的一點,啊不過處處地方注意啊,眼前啊我們啊拿這個戒是衡量自己,看別人的剛才這個原則說了,別人都是菩薩啊!這是我們必定要把握住的一個原則。

【「三聚戒中律儀戒者,謂於真實別解脫戒或此共戒而正進止,此於菩薩亦為初要,故當學彼。

」】   在那三聚淨戒當中,這個律儀戒,就是剛才說就是啊別解脫戒,而這下面,上面加上兩個字--真實,妙極了,我想這個不必解釋,大家有書,大家了解,啊是什麼呢,就是上面所說的共,就是共同的基礎,二要正、正一點都不能錯,一點都不能含糊喔,如法的禁、如法的制,該作的要作,不該作的不可以,啊這是什麼,諾我們修習菩薩的初要、基礎,要學。

【「攝決擇菩薩地云。

」】   在瑜伽師地論上面,攝決擇分當中說。

【「此三種戒,由律儀戒之所攝持令其和合,若能於此精進守護,亦能精進守護餘二。

」】   這個三樣戒,攝律儀戒,然後呢善法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啊這個是什麼,耶說耶,由律儀戒之所攝持喔,一定要靠這個律儀戒啊作為根本,然後呢,把這個和合起來一起做,所以啊你在這個上面,這個攝律儀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比丘根本戒,或者如果在家居士的話,不管是你們是五戒是八戒也好,在這個上面啊以這個為根本去攝持他,能夠精勤守護,那麼你也就能夠啊守護其他兩個。

【「若有於此不能守護,亦於餘二不能守護。

是故若有毀律儀戒,名毀菩薩一切律儀。

」】   那說得清清楚楚,是!所以對這個東西,你如果不能守護的話,這個比丘根本戒不能守護的話,別的就不談了,其他的也不行,在家居士的話五戒守不住,這個菩薩戒也不行,所以這個一毀了,什麼都毀了,這個一毀什麼都毀,這個是基礎,啊這個很清楚很明白,你屋頂上面屋頂吹掉一張瓦補起來就行了嘛,然後呢那個基礎下面的這個斷掉了,整個的大樓就塌倒,天下的事情都這個樣,啊。

【「是故若執別解脫律是聲聞律,棄捨此律開遮等制,說另學餘菩薩學處,是未了知菩薩戒學所有扼要,以曾多次說律儀戒,是後二戒所依根本及依處故。

」】   所以啊如果有人執著,有人說啊,這個別解脫戒這個是小乘聲聞的啊,啊說不要這些東西啊,棄捨說關於這些東西啊不要他了啦,啊說我現在修學菩薩,是另外有學菩薩的東西啊,那是根本不了解學菩薩戒的真正的重要中心啊,因為在很多地方啊,很多地方啊特別說啊,這個律儀戒換句話說是聲聞的根本戒啊,是後面的菩薩戒的根本依處啊!說的很清楚是根本依喔,這簡單極了,這是根本喔,你別的東西可以少那根本就是說,說少掉了以後什麼都談不到喔,啊。

【「律儀戒中最主要者謂斷性罪。

」】   哪來了,說這個律儀戒當中最主要的斷,斷什麼?性罪喔!然後呢性罪現在我們了解了,不在形相上頭喔,對不對,犯罪當中,圓滿的時候一定是意樂,事、意樂、加行、究竟,大家記得嗎?事是所做的這件事情,譬如我殺--所殺的對象,啊盜--所偷的錢,意樂呢--你的心裡,加行你作的行為然後呢做成功了,這個裡面我們仔細的看,如果說你沒有意樂,這個意樂沒有的話,啊往往這個都是下品的,乃至於根本無犯,根本無犯,譬如盜,盜者在印度啊,那個時候戒喔要殺頭的,然後呢在這個根本的戒當中啊,這個是犯了這個盜是不可懺悔的,但是他不知道,他又不曉得,把那個拿走了耶沒犯,不但是大乘、小乘戒當中,處處地方說明這個,這樣所以儘管是遮罪,遮罪的根本還是什麼?還是性罪,性罪指什麼?那就是那個本性,而這個本性的根本就在你的起心動念,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主要斷的是斷性罪,性罪意思指什麼?就是,就是不制他本身是有罪的,同樣的制過了以後,你形相雖然作好了,你心裡如果那個也不對,啊這個地方雖然說是說性罪,啊性罪這個地方性罪主要的是對性遮兩樣辨的,沒有制的之前跟制了以後,如果說沒有制的之前不犯,制了以後才犯的,這個叫做遮罪,譬如說飲酒,佛沒有制的時候可以,那麼制了以後就不可以犯,這個叫作遮罪,但偷盜這樣東西的話,佛制了以後啊那固然是犯,佛沒有制之前他也犯,那麼這個東西就有了性罪而且還有遮罪,這我們要辨別得清楚。

【「攝諸性罪過患重者,大小乘中皆說斷除十種不善,故於彼等善護三業,雖等起心莫令現起。

」】.   啊現在對了,說那麼現在既然是最重要的是性罪,那麼性罪當中,最嚴重的什麼呢?不管大乘小乘,都說這些樣東西,這些樣東西我們再清楚不過了,啊殺盜淫這個是身,然後妄語離間啊惡口綺語這是語,意三的貪瞋痴,所以啊要好好努力的保護這個東西,乃至於起心動念也不要讓他生起。

【「攝波羅密多論云:『不應失此十業道,是生善趣解脫路,住此思惟利眾生,意樂殊勝定有果。

』」】   那個論什麼就告訴我們啊,這個十業道啊千萬不要失壞啊,千萬不要馬虎啊,這個是生到善趣當中的,乃至於得到解脫以及究竟圓滿的這一個道路,啊要安住在這個上頭,然後呢就不斷的去加深認識,思惟觀察利益一切眾生。

啊你能夠這樣的思惟觀察利益一切眾生,生起這個殊勝的意樂,這種意樂是最殊勝的,啊能夠生起這橏的殊勝意樂,就是心裡的好樂志願的話,那一定有他圓滿的大果。

【「應當善護身語意,總之佛說為尸羅,此為攝盡尸羅本,故於此等應善修。

」】   啊所以啊佛說的尸羅啊,那個這個地方包括了一切根本,啊戒的根本啊都啊包含在裡頭了,我們要好好的努力。

【「月稱論師於尸羅波羅密時,亦說是斷十種不善,十地等經多如是說,故先於此如前所說修靜息心,則諸餘戒亦易成辦。

」】   那麼不但是這個論、這個祖師、這個菩薩,也是這麼說啦,關於這個月稱論師,談到這個戒波羅密的時候啊也說那,那個十種就是前面,從前面引伸過來的,十地經也這麼說,換句話說祖師、菩薩、論、經都這麼說,所以我們現在要努力,啊努力修這個,這個是什麼?能靜息心,啊處處地方點醒我們,真正講的戒在什麼,就是我們的能斷之心,要去斷除跟這個煩惱,其他的就容易辦了,啊所以不管我們說什麼啊?總之一句話,自己只要觀察、觀察自己的自心,在痴心當中嗎?在貪心當中嗎?在瞋心當中嗎?那個痴裡面又開出,就是見煩惱嗎?是思煩惱嗎?就這樣,啊這些東西啊,你辨別得清楚以後,然後呢自心對治他,我們啊不應忍的,這個才是我們不應忍的,我們要鬥的,就是鬥的,所以我們天天在那裡拜這個鬥戰勝佛,大有道理,鬥戰勝佛降服的是什麼,對治的什麼?大家記得嗎?煩惱嘛!一點都沒錯耶,所以我們現在修行第一件事情啊,要鬥的是鬥這一個,那你就對了,如果你不鬥這個的話,你跟別人鬥啊,你傷害不了別人,傷害了是你自己,千真萬確,我們了解了這個,別人要跟你鬥的時候,你了解了這點讓他去,你只有同情、只有憐憫他,你幫忙他固然好,你心裡面啊自然你就不會跟他一樣的,萬一你跟他一樣,你隨時檢點喂錯了錯了,馬上你心裡平靜,你懺悔,啊至少你不會跟著他一起,你不會跟著他轉,然後你要發心,啊你要幫忙別人,這我們才談得到啊修習大乘,啊。

【「第四如何修此等者。

謂應具足六種殊勝,及具六種波羅密多而正修習。

具六波羅密多修時,自住尸羅,亦能將他安住尸羅是尸羅施,餘如前說。

」】   啊那麼修的時候怎麼呢?這個跟前面一樣,這不詳細解釋了,就像前面布施的時候完全一樣,啊這個裡面也包含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像前面說的,我們只要重新溫習一下。

【「第五此等攝義者。

」】   啊那麼這個要特別的再說一下。

【「諸行所依謂菩提心。

」】   喔我們時時要提起,這個時時不是說啊提了一下,過了一下,提了一下,過了一下,這樣,我們要想辦法念念提起,所以你們必定要記住,這個正念本身是什麼個狀態,這個念力本身當下,這當下而且必定是當下一念,你們一定要記住的,啊這是我們要修,一定要修,所以不是過去不是未來,我們平常一天到晚啊,啊說起來這個當下兩個字實在美不可言,我們很多煩惱啊都是莫明其妙,都在什麼?都在想,哎呀這想某人什麼想某事怎麼樣?以前怎麼樣,這個跟我們真是了不相干,這個都是以前無始煩惱繼續的相應,跑到這個地方還忙這個東西;那錯的不曉得錯到那裡去了,啊你真正重要的就是當下一念,看看他現在念頭是什麼,很簡單就是這個,前頭為什麼有這個呢?很簡單啊,前頭就是啊因果,因緣所生法,這個源源而來,自然而然啊這個色、名色、觸、受、愛,從一生說是如此,從一念說也是如此,那麼現在當下一念怎麼辦呢?就是保持正念,嗯現在可不被他騙了,你能夠提起來的話不管是什麼境界如何,那個貪瞋痴當下就斷掉,你也沒什麼道理好講了,你認得了很清楚那個道理都在害你的,都在害我的,所以這個東西--覺,沒有別的就是「覺」這個東西,現在你要更進一步把這個心要覺,幫助一切人覺,所以當你一覺的話心裡就平了,這千真萬確的事實。

啊真正的這個修相應的平我們是談不到的,啊也不是我們現在要談的,我們現在要談的是聞思相應的,你有了這個因的話,修相應的自然一定得到,那麼聞思怎麼辦呢?就聽懂了這個道理啊!他所指的形相啊?然後擺在心裡上面去緣啊,去觀察啊、去思惟啊!就是這樣,那麼把當下一念提起來嗯他來了,我不認輸,要跟他鬥,就是這樣,啊就是這樣當下一念,所以當下一念如果跟無明相應的、愛染相應的那麼錯了,愛染什麼呢?你歡喜什麼就貪著難捨,你不歡喜嘛你就排斥,然後用你的道理啊講那些種種的,再不然的話呢迷迷糊糊呆在那裡,這個都是不對的,現在懂得了佛法了,哼現在我認得了你,哼!你原來就是我生死第一大冤家,啊無始以來一直跟著你,我也莫奈何你了,因為這樣現在眼前感得種種不如理的這種環境什麼等等啊,那不管他了,那以前造的嘛,我也莫奈何他,那儘管我莫奈何你,但是我現在我了解了那個決心提起來了,對不起,你也莫奈何我,就這麼妙法,啊心裡面就太平無事。

這是我們啊聞思相應的這個正念,還要有正知見喔,喔這個正念正見啊永遠是兩個難兄難弟,啊不要說難兄難弟,難兄難弟是壞的喔,兩個好的好搭檔的,啊這樣,你保持這個沒問題了。

【「不應失壞漸令增長者。

」】   這個不可以失壞,不但不可以失去,不可以壞掉還要把他增長。

【「是為趣入戒等諸行所有根本。

」】   啊我們一切行持的根本在這裡。

【「亦是第一遮止損害一切有情,大地以上所持尸羅為所願境。

」】   啊這是一切損害有情,你損害了,對不起,反過來都是損害你自己的,所以你能夠遮止損害一切有情的話,你對一切的損害你也遮止掉了,這個是啊,真正是啊大菩薩所學的,啊這個是大地以上菩薩所持的,這個是我們真正所願的,我們現在平常啊,我常常鼓勵我自己,我也但願啊諸位同學也一樣,在這地方學的話就要學這個鼓勵自己,啊我算什麼,出家大丈夫事,人天這個將相根本算不了什麼,三界法王這個才是真正我願的地方,這樣,所以人家說你真正見到了大的地方,啊小的地方根本不在乎,前面不是作生意嗎?作生意的還比我們強的多啊,這個話怎麼講呢?啊我們現在東西啊難捨,作生意人啊就那個好東西,包裝的好的就怕人家不要,對不對,是不是這個樣啊,他想盡辦法把那個東西啊叫人送給人家,他為什麼要送給人家,賺錢啊簡單極了!所以我們真正說起來的話,我們還不如一個世間的作生意人,為什麼呢?他就看得比較遠,他把那個東西送給別人了以後,喔他錢賺回來了,現在我們就這麼差,那一點都看不見,喔!這這為我,這為了我把我害了,就這樣,所以並沒有叫我們啊說損害我們啊!恰恰相反的,佛是真正為了我們說,啊某人啊為了你好要這樣作啊,我們現所以傷害,說來說去還是兩個字顛倒,啊自己以為作對了,結果完全傷害了自己,所以現在唯一的辦法,曉得哦我這個不管怎麼都是錯的,啊要聽的佛說,耶結果啊就對啦,那麼這個正確的好的才是啊我們真正所願之處、所願之境,我們要求這個,所謂大地菩薩所持的尸羅,這個就是圓滿的尸羅,這個是我們應該要的,所以我們先千萬一開頭的時候不要說,哎呀我是凡夫啊,啊然後呢下面一句話這是我們才是不應該的,說我現在一直說,啊我是凡夫啊,我要趕快努力啊,他已經成了菩薩了尚且這麼努力,我是凡夫怎麼可以不努力啊,我要是凡夫啊,所以我在因地上面,絕對不讓一點點那個錯誤的種子放下去,正因為我是凡夫,所以我因地上面啊,絕對說我一定要圓滿,一定要圓滿,要達到的境界一定要圓滿,要斷除的這個壞處啊要徹底拔除,我一天到晚就為我自己打那個氣,你別看我老了,我就這麼打氣,將來啊等到我再轉世出頭的時候啊,我那時候作的時候就比你們走的前了,人人應該有這個志氣,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啊,說大地上所持的尸羅是願境。

【「於初發業諸進止處,當從現在至心修學。

」】   對的,這是我們凡夫嘛,這我們初發業啊,初發業的該作、該遮的地方,就從現在開始,這個現在從那裡開始啊,當下一念喔,然後當下一念怎麼做法,至心修學喔,啊那絕對不是馬虎,不是騙別人,騙別人那是騙自己啊,啊的的確確至就到,意思要到我的心裡深處,啊不讓他有一點點漏洞在。

【「特當了知十不善等性遮諸罪,日日多起防護之心,又於自受律儀諸根本罪,尤應勵力數起防護。

」】   那麼上面所說的這是個原則,這是個原則,啊這樣,那麼這個原則當中,眼前我們真正行持的時候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就是關於前面的四樣東西啊叫性、遮諸罪,為什麼叫做性遮呢?就是說這四樣東西本身都是性罪,然後你受了戒以後的話,這個又是性罪而是遮罪,啊所以我們現在出了家以後,有很多人說哎喲出了家了,好像該受人家供養,人家來供養來的時候總是說,耶你沒有受戒你沒有得你的份,我現在啊恰恰相反,啊我現在受了我的戒了,啊我以前可以貪這個東西,現在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啊,這個心裡面的的確確啊我儘管做不到,但是我心裡面很清 楚很明白,這樣所以為什麼譬如說隨便一件小事情,乃至於在齋堂裡面,這個道理為什麼要這樣作呢?就是這樣嘛,我只曉得我心裡面沒沒有擺得平啊,那怎麼辦呢?學他,要這樣去作,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啊所以啊這個性罪下面還加一個遮罪喔,我們千萬不要看錯喔,不是說啊好像我們現在啊穿了這件衣服,該人家頂禮喔,啊我以前還犯了一個錯誤,哎呀覺得這件衣服不好穿,從前人家跟我磕頭,我也磕還他,現在發現不是,絕對不是,磕還也沒有用,啊在磕的時候你心裡這樣想,我一定要把這清淨幢相撐起來,一定要撐起來,不是我的啊,這是佛的啊,讓他磕,然後呢我全部精神貫注的話,我也得到好處,他也得到好處,啊我這是戰戰兢兢啊他磕了我個頭啊我心裡面告訴我善知識,他隨時提醒我,我那地方啊不可以,我最早以前啊,穿了這一件衣服人家磕了一個頭我很得意,覺得啊自己好像那個,啊後來過了一些時候啊,啊不可以不可以,哦他磕了一個頭我覺得沒有這功德,我磕還他,現在發現這兩個都錯了,兩個都錯了,啊這是我隨便啊把我常敗將軍,那個敗的情況來告訴大家,總之一句話你們要記住,性罪固然不可犯,遮罪猶不可以犯,啊遮罪啊這個裡面啊我們現在不必去講啊,到那個將來這個在家備覽上面會告訴我們,會告訴我們,佛不出世性罪也在,可是呢?遮罪這個制戒的話一定要到佛出世,啊佛出世真是難得啊,所以我們千萬要注意這一件事情,啊然後怎麼辦呢?有了這個認識啊日日多起防護之心,其時這個日日啊時時刻刻,啊沒有一分一秒的這樣,你真正能夠做到的對,尤其是對自己的根本罪,因為別的罪啊我們煩惱生一個不小心還可以懺悔啊,那個根本罪一來的話就壞掉了,這要努力防護,那麼在談到這個地方我大家要了解,所以這個裡面啊一再記住啊,這個貪心還勉強,那個瞋心是萬萬不可以,啊那個東西真是利害啊,我自己也曉得這個是最難斷,我花了這麼大的努力,到現在才發現,啊才多多少少啊自己稍微有一點點,啊現在我還是啊隨時隨地提醒自己,一旦粗猛的現行來了,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平常的時候處處地方小心,耶效果很好,你只要稍微一起來感覺到了把他擺平,等到你一起來了以後啊你要想擺平已經來不及了,為什麼?一旦起來了以後啊,他那個業你要懺悔乾淨很難喔,啊現在尤其是我們出了家,這個圈子裡頭,不要說不出家呀,就這樣,你這個大寶積經上面告訴我們,那一個菩薩你又不知道,所以你一個不小心,把一念瞋心起來了以後啊,啊那這個將來這個,這個惡報之可怕啊,可怕的不得了,你現在要自度、要度人,你連這個都做不到,你還談什麼啊!所以關於這些事情啊,這個最好的辦法,我是鼓勵你們為什麼要多看那個德育古鑑,你就看,哪哪哪這世間的人,他起心動念之間一下,啊馬上那個果報就現起來了,所以你把這個配合了 ,現在這個理論我們這麼清楚,這麼明白的知道了,然後呢再加上那種果報擺在這個地方,你只要多思惟、多觀察的話,沒有做不到的道理。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兩百捌拾伍頁,上面關於戒啊波羅密多講完了,那麼這個我們要好好的回憶一下啊,從雖然他這個很簡單、很扼要,但是把這個戒的基本精神就告訴我們,啊告訴我們,啊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啊,大家非常難得啊都是精進了解戒的重要,可是呢戒的基本精神在什麼地方呢?啊所以在前面就簡單扼要的介紹,所以在戒波羅蜜多沒講之前,我就跟你們說先看一遍,原因在此,儘管他的主要的內涵沒有講,可是這個裡面最重要的特點你啊一定要把握得住,啊換句話說我們出家,從小乘的厭離心開始出離,解脫,求解脫乃至於大乘的求無上菩提,根本原因你一定要把握的住,那個時候才談得到所謂戒定慧,如果你這個把握不住的話,那其他的我們做的事情,都在那裡啊在支末上面走遠路,在支末上面走遠路,那麼前面一再說過了,剛開始我們接觸一定接觸那個支末,這是沒錯,但是我們必定從支末的地方,要摸到那根本上去,這是一般狀態、一般的正規路線,特別的呢?他一開頭就找,從那個根本的地方找到,那是非常特別的,而大部份現在我們錯的,摸到了支末就停在那個支末,啊覺得這個很對,你別看那個支末喔,那個支末有他非常殊勝的意義的喔,我不要聽那個文字上面來說啊,啊那個支末有他非常殊勝的意義的,但是呢這個支末的話,就是要轉到那個根本上去的話,經過的時限是天文數字的長,這是我們啊說過很多次的,所以在這個地方呢?我們重新再提一下,跟前面這個自己回憶一下,現在我們繼續下去,忍波羅密多那就是六度當中的第三,一度--忍辱波羅密多。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二十卷B面   那就是六度當中的第三--一度。

【「忍辱波羅密多分五。

」】   他內涵分成功五個項目。

【「一、忍之自性。

」】   第一個忍的特質,啊是什麼?就是忍自己本身這個特質,所以自性、體性是一樣,第二個呢。

【「二、趣入修忍之方便。

」】   我們了解了這個特質以後,他每一個地方都告訴我們,你要學這個方法的時候,不是馬上教我們去學,一定還告訴我們,你用什麼一種善巧方便,這個善巧方便會推動我們,會引誘我們,策發我們全心全力去作這件事情,那麼有了前面這一個條件,第一個了解忍的特質是什麼?以及有了推動我們學這一個啊忍的主要的力量以後,那個時候我們要去學,正學的時候才告訴我們,說那麼忍的內涵有些什麼?所以。

【「第三忍之差別。

」】   這個不同的狀態當中使用不同的方式,啊產生不同的效果,最後啊。

【「第四修忍時如何行。

」】   那麼正式修的時候那時候再談到修,還沒有包涵在裡頭的主要的意義在第五最後一個項目。

【「五此等攝義。

」】   現在一個一個項目來看,翻過來,第一個就是忍的自性。

【「今初耐他怨害,安受自身所生眾苦,及善安住法思勝解。

」】   這個忍啊,忍辱波羅密多包涵了三個內容,包涵了三個內容,所以它不單單是世間的所謂忍耐,啊或者說這個人脾氣很好,或者很有修養,叫做忍波羅密多,啊那麼現在我們看看這個三個內,三個方面的特質是什麼? 【「此等違品亦有三種。

」】   喲他先從反面來反顯,然後呢才正面的烘雲托月的撐出來忍的特質,如跟他相反的,這違品的是相反的,那麼這個違品兩個字啊,現在大家了解啊,始終要記住在決擇這個法的時候,他並沒有一點漏洞在裡邊,換句話說不是明就是暗,絕對不是說啊你贊成第一案、贊成第二案,有很多人既不贊成也不反對,在這種情況之下沒有,在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必定要了解的一點,就是一點漏洞都沒有的,啊這件事情當中就這麼的體體相環的,你能夠認識了那個錯的那一面,怎麼針對那個錯的那一面去把它對治,徹底的解決就是對的那一面,這樣,所以現在從反顯來說明正確的那一面,那麼反顯還有一個原因,因為他正面是什麼?你成就了以後的狀態,既然對我們學的人來說,我們是一個凡夫,所以成就的狀態,就算你說的很清楚,對我們來說非常陌生,而是說他成就以後的違品,相違的就是要對治的這些毛病,確是我們現在眼前所有的,所以他從違品上面說,我們就很容易了解體會得到,就這樣,那麼你從這個上面遮止了這個所產生的功效,雖然我們沒有直接的正面的體驗,可是從我們已經感受到犯的那個違品的那個上頭啊,我們就可以體會得到了他的狀態,這個是理由之一,當然還有更深遠的理由,這裡我們先不去說它,那麼這個上面有三句話,現在呢同樣的這個三句話是針對著三件事情,那三件事情啊。

【「初謂瞋恚。

」】   第一個,這是啊瞋恚,平常我們說三毒當中貪瞋痴,這個內涵蠻廣泛的,第二個呢。

【「次謂瞋恚及怯弱心。

」】   第二個呢就是啊瞋心跟自己的啊怯弱這兩個字,就是說委曲自己啊不夠堅強這個心理。

【「三謂不解無其樂欲。

」】   啊這不了解,不了解什麼?不了解這個發善淨之法的特質,因為你不了解的,所以對這個真正的善法的美的地方、好的地方啊,你體會不到,既然體會不到的話,就生不起跟法相應的這種樂趣來,既然沒有這個樂趣,你也不了解的話,自然你不會有追求這一個法的啊一種力量,這好樂心,這樣,那麼這講完了以後呀,再把它詳細的說明一下,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第一句叫耐他怨害,啊能夠啊忍耐別人啊來傷害你,啊別人啊來埋怨你,換句話說這二個字,不管是心裡上面、生理上面啊,別人對你有損害的時候啊,你能夠忍耐,反之你不能忍耐呢,就什麼?你就發脾氣呀,注意瞋火、無明火,所以說他二個確確是相反的,那麼平常我們一般人碰見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對我們自己造成傷害的時候,生理上面心裡上面啊,我們啊就自己無法忍耐的這種心裡的煩惱相,我們曉得這個叫瞋,啊叫瞋恚,現在呢經過了這一個善巧的方法能夠針對他,能夠平息他,這個就是啊耐他怨害,這個是忍辱當中的一個特質,其次呢不是,是外來的,是對自身所生的種種痛苦,那麼自身所生的痛苦,我們會產生那二種反應呢?第一個還是瞋心,哎呀自己呀對自己的身心上的東西呀會有瞋惱,下面還有一個呢叫怯弱心,為什麼講怯弱心呀?實際上呢就是這個特別是當我們要作一件事情的時候,因為作這一件事情的時候啊,自己的力量不夠,所以呀產生很多苦惱,那個時候啊心裡面啊就畏縮退怯,啊不夠堅強,特別是在修行這件事情上頭,我們現在先不必說經論上面告訴我們,佛因地當中這種捨頭目腦髓,啊我們退一步然後看菩薩作事嘛這種精神,再退一步一直退個一百步,看看我們現在眼前的狀態,我們自己就了解,坐在這裡講起來啊講的頭頭是道,真正開始作起來了以後啊,那雖不能說一無是處啊,但是啊的的確確是啊問題叢生,啊到了冬天啊天氣冷的時候啊,啊這個打板響了以後啊,哎呀起來覺得還捨他不得,啊這樣,哪就是這個狀態,啊但是你反過來是情況,到這裡天氣暖和熱的時候啊,他又是反過來一種狀態,我們從起床開始,然後呢上殿、過堂,任何一件事情上面,叫我們如法如理去作,這個如法如理去作,對我們現在來說,我們算是出了家,理路上面已經了解了,說哎呀這個貪是不好呀,要去掉它呀,儘管你理路了解說的頭頭是道,對不起,這個境界擺在上頭的話,你就是拿它沒的辦法,啊好一點的時候,我要跟它鬥,實際上呢?有沒有鬥的過呀,還沒鬥的過,鬥敗了,也就說這麼一句,而經常狀態就碰到那種情況,哎呀!嘖,所以我自己的感受,啊我自己現在深深的感覺這個,當年我剛開始的時候,我的師長們啊常常策勵,策勵了以後我心裡總說我還是個凡夫嘛,要求我這麼認真啊,這樣,那個時候的心裡啊總算自己並沒有太差,啊是太差那就完了,所以的的確確是可以說夠差的啦,但是並沒有太差,幸好的啊還有個太字在那裡啊,自己啊慢慢慢慢的現在體會到,就是什麼?這個時候啊自己就怯,心裡膽怯,啊然後呢自己感覺得不夠堅強,所以在這個地方真正要想修行的話,這一關衝不破的話,你絕不可能,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怎麼去作?怎麼去作?這樣所以前面所講的非常重要,你們一定要在這心理上面建設起來,而這個心理建設,大家還回憶一下,絕對不是說碰見強大的事情,你來那時候來不及了,而是很小的細微的地方,我們作任何一件事情,你能夠細微的地方,慢慢慢慢把握住了,你才大的地方才有可能,要不然呀道理是永遠講的啊,那個講的頭頭是道,講的是人造衛星,對我們來說啊在天上,我們總歸就在地下,啊這個概念在這個地方啊就會特別告訴我們,說啊我們真的真正殊勝的地方在什麼呢?是人造衛星,那麼高的在天上,可是啊喲它確是啊我們步步踏實了正在走上去,所以我們必定要把我們了解的道理,在我們形式上面每一步就踏實了去作,你認得了這個道理,然後呢作到了,這樣走上去的話,那個才是真正針對的,要不然的話呢?這種作學問的事情的話,對我們啊是一個大戲論,本來這個是對我們最好的引導必經的次第步驟,所以祖師們常常說哎呀這個無價之寶摩尼寶,你拿來跑的去換糖吃啊,那是糟蹋了啦,啊這一點。

所以對是自身所受的眾苦啊,那個時候或者你沒辦法忍受而生瞋恚,或者你沒辦法擔得起來而啊退怯,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呢他說善安住法思勝解,我們現在在顛倒當中、在錯誤當中、在非法當中,我們現在所以要修學佛法的原因是為什麼?雖然我們並沒有如理如量的感到法的真實的內涵,可是我們確確實實眼前的狀態,這種痛苦多多少少體會到了,我們有幸而找到佛門當中說,哪這個真象是如此啊,啊這個苦趣是何止這麼一點點啊,還多的多啊,大的厲害啊,喔原因在那裡呀?原因在你顛倒,你對於所對的境相,我們眼前的一切沒有正確的如理認識,啊乃至於如量的能夠啊把這個所認識的產生圓滿的啊這個了知,既然不了解那當然不行啊,所以呀在顛倒當中,自然會產生這種問題的,那麼現在呢,既然來了以後要想解決這問題的話,一定要對這個法如理如量的了解它,了解了夠不夠,不夠,那是人家的,那是人家的,所以前面這一段叫做聞,然後呢你正確了把握得住這個內容了以後,上去的時候是思,經過了這樣的善知識的如法的聽聞,然後你如理思惟得到了跟法相應的一種勝解,這個特質前面一再說過了,他法的特質我們要把握得住--破除煩惱的,所以我們修學佛法一定要把握住這根本,那個時候當解決了這個煩惱以後,你內心當中得到那種清涼感,那個是跟法相應的,啊原來這個東西這麼好呀,這麼美啊,那個叫法味,那個叫法樂,所以叫,昨前兩天談起那個事情的時候,我想你們還記得,在我們不了解佛法之前,儘管說哎呀我看了很多經、念了很多講的頭頭是道,但是呢文字上面轉,如果你能夠進一步從他所指的內涵,上面了解了他要指出來的形相的時候,那時候你體會到煩惱的特質,以及破除煩惱的方法,你能夠運用上了以後啊,喲,人家來罵你、人家騙你,結果呢對你內心上產生了什麼?歡喜,在以前的話哎呀你碰見了這種情況之下,人家來罵你、人家來騙你,你心裡面啊會無法忍受,這樣現在呢你一比較的歡喜,結果你發現啊真正受用的是你呀,你當下是清涼,然後呢不再造業,以前的業是到此為止得到解脫,那這麼清楚、這麼明白的擺在這個地方,這種啊實際上還沒有到根本喔,根本,真正的根本問題還在後頭喔,這樣,所以我就是說,就我們眼前能夠體會得到的這一種地方來告訴你,於是那個時候你對的這個法呀,如法的思惟得到了勝解,啊能夠安住在上頭,這個法都是善法,這樣,這個法你能夠善巧的安住上面,否則的話呢?儘管啊我們啊文字很通,你無法安住,講的時候可以,碰見事情呀完了,所以這一個地方第三啊叫不解,不了解這一個佛法的特質,啊那麼不了解當然有幾個,第一個呢,你根本連他碰到了解的人這個機會都沒有,然後呢碰到了以後你如理的聽聞,聽聞了夠不夠,不行,這個我想我們現在都有這個概念,聽得覺得有道理,啊自己又用不上,為什麼?他所以告訴我們叫法思,喲你的的確確非要如理思惟不可的,啊這個從前面一路上面,每一個地方都都決擇,都告訴我們關鍵就在這裡,然後呢到那個時候啊你不要說等到修相應,修相應那是境界非常高了,絕對動搖不了你,你就安住在這一個跟法相應的這種樂當中,或者是定相應的樂,或者是慧相應的樂,而佛法上面真正講起來的,是偏重是真正主要的在這個慧相應的樂,啊當然一定要透過定,那個以後再說呀,所以說這一個真正重要的啊叫不解無其樂欲,無其樂欲。

就是這個忍呀也有一層一層的深,當第三層的究竟的時候,這個叫做無生法忍,啊無生法忍,在這個前面也可以說平常我們叫生忍、法忍、無生法忍,這個三句話所代表的這個內涵,大概也是如此,繼續下去。

【「圓滿忍辱波羅密多者,唯由自心滅除忿等修習圓滿。

」】   那麼啊這一個波羅密多到什麼情況之下成就了呢?是說我們自己的內心把這個瞋忿,瞋恚的忿等,等字包涵了所有跟瞋相應的以及它的根本,啊瞋相應的那也許表露在外面的形相上的,也許只是心裡的這種瞋恚之心,乃至於它那個根本,啊根本什麼啊,那個種子習氣徹底的解決的時候,那個是啊這個忍辱波羅密多圓滿的時候。

【「非為觀待一切有情悉離暴惡,非能辦故,調伏自心即能成辦所為事故。

」】   啊這個不是說使得外面一切的有情,觀待一切,就是說啊像對待而說明這件事情,不是由於外面一切有情啊,他都沒有暴惡了,啊因為我們所以這個地方應該這麼說,我們所以呀起瞋心是為什麼?因為外面有那一種啊,啊暴惡眾生,啊非常惡劣,行為非常粗暴,哎呀碰見這種情況呀,然後呢使得我們啊發瞋心,這樣,它不是從這個上面著眼、看的。

而是說我們內心來看的,因為你真正能夠調的,只能調這些,外面那些眾生可不是我們能力,啊所以說非能辦故,這不可能,你可以一個二個可以,要想法界一切有情把他調伏,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要你能夠把自心,自己心裡面啊,把這個瞋恚,不但現行而且種子習氣徹底盡除的時候,那麼這個忍辱就行了。

【「入行論云:『惡有情如空,非能盡降伏,唯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敵。

』」】   這個暴惡的有情啊,哎呀那是無量無邊,就像空一樣,那個空就是的的確確那是無量無邊的,你絕對沒有辦法可以呀徹底的調伏,就像前面講這個布施,持戒的時候是一樣,那時怎麼辦呢?你只要把自己內心當中,這個瞋恚呀能夠摧破的話,那就等於破了一切敵人,啊一切敵人,那個瞋心就是當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啊,產生這個對立狀態,如果是你能夠忍的話,那對不起這個敵對狀態在任何情況之下,自然而然啊就不會產生,我們看看佛陀因地當中,那很典型的例子都擺在那個地方,就是這樣,所以他下面這個比喻啊,妙極了。

【「以皮覆此地,豈有爾許皮,唯以鞋底皮,如覆一切地。

」】   這就像啊我們跑在走路的時候啊,在那個沙石子充滿著荊棘的地上去走一樣,你想要那個皮或者用那個地毯舖起來的話,那不可能,這大地這麼多,喲現在有一個很妙的辦法,用不著這麼大鋪那麼多,你只要啊作一個鞋子,把那個厚厚的啊一雙鞋子穿在你腳上面,對不起,你穿了這雙很厚的這雙皮鞋啊,跑到那裡都沒問題,所以我們現在學忍辱也是一樣,你能夠這樣作到了,就等於把所有地都履蓋住了。

【「如是諸外物,我不能盡遮,應遮我自心,何須遮諸餘。

」】   啊,所以外面東西啊我不可能,應該遮的遮住我內心,而不是遮外頭,哪從前面一路上面來告訴我們,佛法是內明,內明,所以我們這個地方特別要注意啊,特別要注意,我們如果是聽了這個道理以後,不在自己內心上用功夫那完全冤枉,完全冤枉掉了,冤枉掉了自己,啊也對不起我們穿這件衣服,所以這個地方的特別,我們啊每一個人應該警惕一下,佛、菩薩、祖師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我再提醒一下,哪我自己的當年的痛苦的經驗,啊不要說我是凡夫啊,我是凡夫趕快努力呀!要這樣說,喔佛菩薩聖人已經成就了啊,他尚且還這麼精進啊,我是凡夫啊再不努力更待何時啊,這個是我們應該講的話,注意,啊平常我們如果說第一句話前者的話,我是個凡夫啊,叫我怎麼怎麼怎麼作得到,這是佛菩薩的事情啊,那個等於說講剛才那個舉的比喻當中,哎這個人造衛星美不可言啊,可是你永遠哪仰起頭來,坐在那個地上,然後呢趴在地上去看它,不是,完全不是,修學佛法絕對不是這樣的,啊何況現在諸位大家有個心裡說,我要學佛,什麼學佛啊?你要解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的痛苦,現在連他這麼一個小小的問題,碰到了以後你都不能解決,是不能解決,當然我們是凡夫,可是最主要的不能解決,那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說我趕快努力呀,然後呢?現在學到這裡為止,我們已經找到了,處處地方總是在自己內心上面對沒錯,如果說你碰到這種地方說,你責怪別人的話,你第一步已經走錯了,下面根本完全不談,這個是它的一個根本問題,啊所以他前面比喻,一方面是告訴我們修忍辱是這樣修,一方面也特別的這個方向已經很明白指出來了,很明白指出來了,就是在我們自己的內心上面下功夫,這個叫做內明,啊所以這個忍字啊,妙極了,心上一把刀,這一把刀擺在別的地方還可以馬馬虎虎,擺在這個地方,你向前一點就刺破一點皮就算,再過再過再過去的話刺穿,擺在這個地方,一把刀擺上去,你向前一步的話啊送你命,現在送的什麼命呀?法身慧命,這個肉身的命固然送掉了,法身的慧命的命是更可怕、更嚴重喔,喔這一點是我們要了解的,啊所以這個是忍的特質,啊那麼下面呢。

【「第二趣入修忍之方便者。

」】   在我們沒有修之前先告訴我們,耶,有一個善巧的方法,你怎麼在這個方法上面啊能夠善巧了以後,然後呢喲你呀再去修,再去修,他下面告訴我們這個。

【「雖有多門。

」】   這個修忍的方法是很多呀,這一個地方。

【「且當宣說修忍勝利不忍過患。

」】   啊修了這個的殊勝利益,不修這個的啊大的過失以及患害,對我們的害處,處處地方都是這樣,因為這兩樣東西在這個策發我們修行的方便當中可以說最主要的、也是最有力的,我們目前只要把最主要的、最有力的根本把握住了,然後推動你去向上,自然而然啊那個支末根本都來了,都來了。

【「其中勝利如菩薩地云:『謂諸菩薩,先於其忍見諸勝利,謂能堪忍補特伽羅,於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乖離,有多喜樂,臨終無悔,於身壞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

見勝利已自能堪忍,勸他行忍讚忍功德,見能行忍補特伽羅慰意慶喜。

』」】   那麼先引菩薩地,這是啊這個瑜伽師地論上面這一段文,說這個菩薩呀,先看喔,喲他在修這個忍辱之前,他為什麼要去修啊,先看到這個忍辱波羅密多這一件事情啊種種的殊勝的利益,啊這個利益是什麼呀?啊說謂那就是指下面啊,分別的說明,他凡是能夠修忍辱的那一些人,補特伽羅就是那些人,啊於當來世是無多怨敵,無多乖離啊,這一種人啊將來啊很少冤家對頭,這是最惡劣的,啊其次呢沒有乖離,他周圍的人啊,啊都跟他呀非常親厚,不會啊相乖背,不會離開他的,不會離開他的,而且這個反面啊有多喜樂,這個冤家對頭啊,那是給你的無非痛苦,啊無非痛苦,然後呢第二種人的話,你周圍的人的話,啊雖然是蠻好的,可是一但啊離你而去,而跟你呀不相應的時候啊,你心裡面啊,前面的樂反而生苦,現在呢這些呢都沒有,而且啊有種種的喜樂,「時間沒到!」有種種的喜樂,所以,所以說無多喜樂,啊這個詳細的下面會解釋啊,那麼還有呢?這是將來的,將來的。

眼前呢?是臨終無悔,啊我們這一生啊,到臨終的時候呀沒有悔,為什麼沒有悔呀?這個地方倒可以簡單的說明一下。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廿一卷A面   到臨終的時候,沒有悔,為什麼沒有悔啊?這個地方倒可以簡單地說明一下,簡單地說明一下。

平常我們一生忙完了以後,到你臨終的時候,什麼境相?這個我們啊!沒有感受得到,因為誰還沒有到死的時候耶!但是啊!我們卻有一個經驗,什麼經驗啊?當你或者病,或者一個突然的突變的時候啊!那個時候啊!我們心裡面有一種狀態產生了,這個當年輕的時候,病了以後趕快要求好,如果說年紀大一點的病的話,噢,就怕死!然後呢?擔心噯呀這個事情還沒有成,這個事情還沒有,那個事情還沒有,心裡一大堆事情擺在這地方,都現起來了對不對?這個經驗我們有。

還有什麼叫突變呢?譬如說現在我們這裡覺得蠻好的,安安穩穩,忽然之間有一個突然的變故產生了,要我們被迫要改變一個環境,遷離一個環境,於是哎喲,這個事情不曉得怎麼辦?那個事情也不曉得怎麼辦?是不是這樣來啦?然後呢?這一種情況之下,有很多不如理的事情,如果以前做的不恰當,不如理的話,唉!到那個時候你就不曉得怎麼辦?這個就是前面我們說過了--業,業就是這樣來的,嗯!業就是這樣來的。

現在呢?嗯,你如果說照了佛法去做,這個忍辱波羅蜜一定跟佛法相應。

所以到那時候啊!你碰見這種情況的時候,你感覺的是什麼?唉!你感覺的啊!我一生忙就忙這些,現在忙完了以後啊,要等待這個安樂果來啦!你會不會感覺到後悔啊?不後悔啊,不但不後悔,我們現在就拿剛才這比喻來說,生病也好,或者被迫遷離也好,生病是就我們的身體來說;啊!被迫遷離,對我們外面的器世間受用來說,我們不了解這個事實的真相之前,一天到晚為這個人忙,忙了半天萬一生了病的話,哎喲,失去了,該怎麼辦?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真相以後,就發現了,唉!原來這個生死根本,就在這個上面,什麼?壞聚見。

這是根本的,本來就沒有我在,這是五蘊,這個五樣東西,它是無常、要壞的,因為你顛倒而執著,所以你認識了這個一直在修行當中,安住在這個善法當中,所以你經過每一個步驟,在修行過程當中,種下每一步的善淨之業,然後呢,到這一生快走的時候,你覺得現在我啊等在那兒啊!結果了,等在那兒結果了。

以我們現在來說,我們一生祈求念佛往生,然後呢,到那個時候啊,自己覺得是啊,這個娑婆世界是夠了苦,我本來一直求它,現在病了,快要死了,啊!那,美不可言!你會憂嗎?會悔嗎?嗯,自己的身體是如此,外面我們所受用的器世間同樣的道理,平常我們不了解啊!噯喲!忙這個,忙這個,忙那個,這樣,現在我們了解以後怎麼辦呢?說我們在這個地方要修行啊,還非借它不可,所以這個房子,這個房子啊,有得住就好了嘛!這樣,吃、用、噯!只要能夠維持就好了嘛!所以我當年剛出家的時候,老師就說,現在我們這個地方啊,一個小茅蓬啊,遮遮風啊!遮遮雨啊!我現在越想越美,越想越好。

你看,我們古代的大德│蓮池大師,他跑到那地方,他並沒有先跑去,噢唷!造一個大廟,然後這樣,沒有耶,他先跑去那地方,住在那裡,有人來了,好,好,好,有人送東西來,那麼我們就造一個,就這樣,始終這種狀態。

所以,如果到那個時候啊,現在這個環境說要變化了、要被遷離了,假定你不了解這一點的話,你會若有所失,因為你所認識的只是這個,你了解以後,要你遷,遷到那裡去,遷到極樂世界去,嗨!歡喜得不得了,求之不得嘛,哎,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你對於這個法有了認識,能夠有了法施勝解以後,一生當中,我們前面的能夠修這個,感得這個果報是將來的,那末眼前呢?唉!當然不會憂悔,因為這樣,所以你身壞命終以後,當生善趣天世界當中,一定到好的地方去,一定到好的地方去,這個善趣,包括整個的從人以上,然後呢,這個天有二種,這個天有二種,一般的世間的來說,就是我們的所謂欲天、色天、乃至於無色天,實際上這裡邊還包括第一義天,第一義天。

通常在教理的正規講起來,這個第一義天當中,那是說的是平常說方便有餘土開始,就像這個裡面特別的我們目前學淨土法門的,這個的的確確是,這個都是在前面說的是善趣,天世界當中,你想嘛!剛才說的損壞以後,到那個地方去唷,那多好啊! 【「見勝利已自能堪忍」,是說,噢!原來啊!】   修忍辱啊!有這麼大的殊勝利益啊!所以眼前吃一點小苦啊,你得到這麼大的大利益啊!啊,那美不堪言,這是為什麼我們必定要正確的認識,如理的思惟,要不然大家沒有正確的這個認識,總把修行看成個什麼,好像現修現買現賣一樣,對這個因果概念都弄不清楚,那個就錯了,那完全錯了,因為你因果概念弄不清楚,所以總覺得修行好像跑得來,這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跑得來要坐享其成,天下哪有這樣事情,絕不可能,自然而然啊!你就不可能,小苦都忍不住,何況是大苦啊,前面這個是整個的談不到啦!所以不但自己做,還要「勸他行忍」, 【「讚忍功德,見能行忍補特伽羅慰意慶喜。

」】   不但是勸他,然後呢,往內心深處深深得體會到,一開口一行為,啊,開口啊就讚歎,然後呢,行持啊,就跟它相應,自然而然,然後呢,不但自己如此,看見別人能夠行忍補特伽羅啊!「慰意慶喜」,好啊,歡喜啊!讚歎啊!這個是菩薩地說的,下面,攝波羅密多論云, 【「若有棄捨利他意,佛說忍為勝方便,世間圓滿諸善事,由忍救護忿過失。

是具力者妙莊嚴,是難行者最勝力,能息害心野火雨,現後眾害由忍除,諸勝丈夫堪忍鎧。

惡人粗語箭難透,反成讚歎微妙華,名稱花鬘極悅意。

『又云:『忍為巧處成色身,功德端嚴相好飾。

』」】   這個是攝波羅密多論上面的,這不管是前面的菩薩地也好,這個論也好,都是說學大乘行者的內容,那末這部份講的是忍辱,這個括弧裡面印的下面解釋就是這個,所以我們亦要看下面的文啊,那麼就會了解上面引的那段話的意義, 【「謂有情邪行不退利他,從能摧壞眾多善根忿恚怨敵而為救護,下劣為害亦能堪忍,是極悅意莊嚴之具,諸難行者破煩惱逼惱最勝之力,能滅害心大火之水,諸暴惡人以邪行箭不能透鎧,微妙色身具金色相,奪諸眾生眼觀意思,是能造此黠慧巧師,以如此等眾多勝利而為讚歎。

」】   我們仍舊在括弧裡邊攝波羅密多論這地方看,這個一段話前面是引論,下面是解釋,是說我們不是要學菩薩乘嗎?學佛乘嗎?然後呢學佛乘是行菩薩行嗎?那時候要利廣利,盡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嗎?但是現在啊,那個有情啊,都在顛倒、愚癡、大邪見當中,他的行為是非常的暴惡啊!你現在要去幫他忙救度他啊,噯呀!困難無比啊,那個時候就感覺到了,不行啊!不行啊!所以啊,就自己啊,就覺得,噯喲!我不行啊!這力量就怯弱了,啊!力量自己覺得不夠,所以對於這個利他的事業,就產生了退卻了,啊!所以說棄捨利他意,那時候怎麼辦呢?噯!他有一個非常善巧的方法,什麼,忍,所以說佛啊,說忍啊!這個是最最殊勝的方法,能夠使得學大乘的行者,不退菩薩行最殊勝的方法是忍,是忍,是這樣,是第一句,第二句。

,啊,因為你能夠忍,啊,然後呢你就能夠不退你的菩薩行,不退你的菩薩行,於是呢,你能夠步步向上,反之你能夠退,如果說不能忍耐而退心的話,那個時候怎麼辦呢?於是你的善根啊,所以就到此為止,萬一你還發了脾氣什麼等等的話,那整個的善根被它摧毀掉了,所以說能摧壞眾多善根的忿恨怨敵,這個真正的善根最大的大怨家是瞋恚,後面會告訴我們。

啊!這一個憎恚這個嚴重,這瞋恚的過患之大不得了,只有一個方法--忍,能夠從這一個摧毀善根的這個怨敵當中救護出來的,就是它。

所以佛說這是殊勝方便,不但如此噢,那世間圓滿諸善事啊!也都是由忍救護的噢!都是由忍辱救護的噢,實際上呢,這個地方說世間圓滿啊,我們要了解啊!不是指我們輪迴世間的這個,應該這麼說,不是單單指,所以前面講共下士,這個共字有他的特別意義的,對下士來說,他要求的是世間圓滿,對中士對上士來說,我們求的是共世間圓滿,這個話怎麼講,你世間圓滿是增上生,到最後圓滿的是什麼--決定勝,就是佛的報身報土,這個靠什麼呢?靠忍來救護的,所以大家還記得嗎?前面啊,在 還沒有開始講大乘真正的內涵之前,他就抉擇,換句話來說,來辨明啊!大乘應該學的內容,說要兩樣東西,一個是智慧,一個是方便,隨缺一種不成,大家還記得不記得?所以他引了很多經論,所以菩薩啊!如果厭惡有為的話,不行,但是呢,你要在有為當中轉,你要有真實的本事噢!要不然你在有為當中轉,轉轉你又轉掉了,是要慧來攝持,那麼現在這個地方所行的,從布施持戒忍辱開始,這種時候啊,這都是方便所攝的,就是世間圓滿。

啊!這個都靠這個忍辱救護,你不能做這個事情的話,處處地方怯弱,噯喲!碰到一點事情啊!不行啊 !現在你有了這個,就能夠勇往直前,真正能夠圓滿無上大菩提,佛陀世尊我們稱他為大雄大力,一點都沒有錯,靠什麼?靠這個,所以說具力者妙莊嚴啊!真正的大雄大力,什麼地方開始?就在這裡,這個才是真正菩薩乘最殊勝最奧妙的莊嚴。

能夠使種種難行的,能夠行的,最殊勝的力量就靠這個。

實際上呢要兩樣東西│忍、進,忍是消極的防範,然後呢,從這個上面你有了這個本事,能夠擋得住一切,才能夠談向前啊!猛進,擋都擋不住,那還談什麼進呢?所以這個是最殊勝的力量,最殊勝的力量,那末能熄害心野火雨啊!這樣,這啊!平常啊!最真正的損害我們身心的這個野火,這個野火,為什麼叫野火呢?平常室內的火小小的,小小的,這一個野火是原野一片,噯喲,這個火是不得了,嗯!不得了,這個大火也靠這個忍辱之雨來熄滅,來熄滅。

那末,現後眾害由忍除,不管眼前的,不管後來的,一切的這種大禍害,都靠這個東西,都靠這一個東西,這一個是殊勝的忍啊。

噢!最妙的所以堪忍鎧,不管你任何情況之下,噯!我可以擋得住,因為擋住了,所以啊!在任何情況之下,不管他多難,都能夠行,這個才是真正的力,啊!平常我們啊!碰到一點小事情啊!自己暴跳如雷,這是最差勁,一點用場都沒有的,真正的大丈夫在什麼地方?就在這個地方,他能夠啊克服自己的煩惱,不為一切任何境界所轉,那個時候你才能夠有力量轉那個境界啊!這才是真正的力量,這叫做大雄大力,否則的話,自己都是煩惱的奴隸,碰到一點情況啊!被它啊!弄得團團轉,哎喲!自己啊!纏在那個煩惱當中多少時候轉不出來,所以前面啊,它特別的說,說這個世間的敵人再大的勇士沒有用,因為你別以為戰勝了很多的敵人,你不去殺他,所有的世間的人沒有一個例外的,到最後都是死,你不殺他也是死啊!只有一樣東西,那就是什麼--煩惱,噯!對不起,唉,這東西,它永遠存在的,你真正有本事的,要把這個克服,對了,所以這個殊勝,殊勝,那末你有了這種力量的話,不管外面的境界也好,人也好,這個惡人啊!粗語啊!換句話說種種的不如理想的這種傷害你的事情啊!為什麼叫箭呢?平常啊!我們曉得啊!我們說這個嘴巴,啊!那個嘴巴像利刃一樣,那個最容易傷人的,而且一句話出來的話,你就沒有辦法可想的,這樣平常我們常常彼此之間談話也是一樣的,所以說舌鋒,舌鋒,那個舌頭像一把利劍一樣,一出來就把他傷人,噯!你有忍辱的話,對不起,它沒有辦法你,莫奈何你,莫奈何你,不但是啊!你沒有辦法傷害他啊!噯,妙了,反成讚歎微妙華噢!這個我們就不大懂了,明明人家來罵你,怎麼是變成了讚歎的微妙華呢?現在我們哪,心平氣和進一層來看看,我們眼前馬上舉一個例子,兩個人對面對吵起架來了,啊!吵起架來了,啊!兩個人大家爭得面紅耳赤,乃至於打了個半天,不管你有多大的力量,你有多大的道理,平常我們情況之下都是這樣的,自己總覺得有道理,就算自己輸掉了,不服氣,你有道理,我也不服氣你,就這個樣,人家看起來啊!這個人啊!反正是啊!不說他是個畜生啊也是個蠻子,好了好了,好了,就讓你,人人怕你,你說你真的勝了沒有,你發了半天脾氣,這是人人厭惡你,表面看起來,這個傢伙,你給他笑面孔,最好如此,心裡面擺得遠遠的,對不對,是不是這個樣,大家想想看哪,我想我們應該每一個人都有這個經驗吧!噯!然後呢,兩個人啊,碰見這種情況的時候,你能夠忍,儘管對方面罵你,旁邊的人,看起來的話,這個是非我們每一個人還是就是不要說深的,世間的常理一看儘管這種人啊,好了,好了,但是人家看起來,這個人有功夫這個人有修養,這個人懂道理,如果修學佛法的話,噯喲,這個是真功夫,這個真本事,結果啊!他罵你啊!平常我們暴跳如雷,你發現啊!你能夠不暴跳如雷得到的啊!結果他罵你,就一點傷不了你,不但傷不了你,倒反而變成功你的最佳的讚嘆,對不對?乃至於對方罵你的人,弄完了以後半天他想一想,如果你跟他吵了,往往啊!不一定大家都不一定有道理,如果你跟他對吵的話,他就算有一點理虧,他吵完了以後他一定想我沒有錯,如果你能夠忍的話,他完了以後,他想想,哎呀!這!終歸反省的時候,覺得我理虧了,哎呀真對不起,哎,,,你喲!不要說旁觀者在讚嘆你,這個對方跟你吵架的人,他都會讚嘆你,對不對?所以我們人啊!都是近視極了,我們都被煩惱啊!自己綑死了,自己還覺得啊得我對,那實在是愚癡顛倒莫甚於此啊,這是淺近的,深的我們不談。

已經說過了,你能夠真正體會到淺近的,如果深入的話,你才有機會談得到深的,現在如果淺的地方都談不到,你講深的有什麼用啊!這個地方我特別說明一下,大家了解了,說你真能這樣的話,能夠壞人啊來傷害你,他不但不能傷害你,反而變成功最妙的讚嘆,這個微妙華,這不是普通世間的噢,是千真萬確的。

莊嚴我們的報身報土,啊!名稱花鬘極悅意,啊!美極了!下面有一句話,忍為巧處成色身,功德端嚴相好飾,下面的解釋當中,這解釋在二百八十七頁,第一行的下面說,微妙色身具金色,佛三十二相的根本因是什麼?你們知道不知道?「忍」這一個字,不過佛的這個忍,不是像我們普通的說,哎喲!這個人很有功夫,這個人老成持重,不從這個地方忍起的啊!他當然剛開始的時候也是一樣,從外面的生忍法忍,可是根本的無生法忍,他能夠深深的體會到一切法,原來根本真象是如此,這樣,所以圓滿色身的根本因是個忍字,這我們要了解的。

反過來說,我們世間的人長相的美好等等,噯!有幾種原因,根本因還是忍字,平常我們常常說,如果你供佛啊!什麼花、什麼等等啊!會長得美,沒錯,我們現在不妨去看人家的面孔,有很多的人啊!美、秀、雅,這個不太一樣噢!噯!你看他長得非常美,但是呢,他雖然美啊!你看起來,你不一定歡喜他,有很多人的話,不一定太美,但是你教你看起來你就會歡喜,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經驗,對不對,長得很美,你不一定歡喜的話,他那個時候根本因是在什麼呢?就是他是供養這種美麗的花啊什麼,這樣而來的。

這個,噯!你看了使你歡喜的,那是忍辱功夫當中來的,這個不一樣噢,其實如果你們真正了解了以後,你們也可以判斷了。

前面呢,講業的時候,大家還記得不記得?異熟、等流、受用、增上,這幾個因,這幾個果,記得不記得?異熟是什麼?那你供花啊!這些東西,當然忍辱也包括在裡頭,但是同樣還有什麼?等流,這個等流當中一個叫領受,一個叫造作,對不對?噯!你看見了他你為什麼歡喜啊?你這個地方仔細地想一想,你就曉得我剛才講那句話的意思,所以現在佛啊學的這個忍,卻不是我們普通的噢,哇!那最究竟、最圓滿的,所以他得到的也是最究竟最圓滿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實際上仔細說起來是啊!噯喲!無量無邊,這佛的功德,要我們去讚嘆的話,不要說我們凡夫沒辦法讚嘆,啊!那個佛都沒有辦法讚嘆了,不是沒有辦法,就是要說給我們聽,我們根本要經過無量無邊的時間來說,我們還是沒有辦法聽圓滿它,這樣,哎,,,這地方我們不必廣說。

下面一句話, 【「奪諸眾生眼觀意思」,】   他這個佛生的相好啊,在任何情況之下,你一看,啊,,,自然而然就把我們全部的人的精神給吸引去了,我們世間的人啊,哪幾種狀態,有種人一個醜八怪,你一看,噢喲!噢喲!你不要再去看他了,對不對?還一種剛才才說有很多人你看了以後,不但美啊,而且看了你歡喜的,那是什麼?佛呢,不管任何人,你祇要一看見他的話,你就不知不覺就好像看見最美的東西啊,你的意識就完全被他吸引去,根本因在這裡,當然注意噢!根本因,還要圓滿因噢!啊!這麼個好法,當我們想到這樣的話,自然而然,內心當中,不知不覺之間,油然生起,我要學,我要學,這個就是他所以說告訴,告訴我們啊!趣入修忍的方便,現在還沒有正式講修忍噢,這個讚歎忍的功德,說明這個忍的殊勝的利益, 【「是能造此黠慧巧思」】   啊,噢,說,你所以啊,有這樣的微妙的身相,啊!所以啊!能夠產生這樣的功效,就是剛才說,什麼功效?什麼樣的人,一看見啊!啊!被他全部吸引去了,這個結果,怎麼來的?哪,就是這個東西造成功的,是能夠造出這樣的微妙色身金色相的,這個最了不起的這個技師啊,就是他啊,誰啊?忍辱,是以如此等,這些這些,那實際上下面無量無邊的殊勝的利益讚歎,假定我們現在修學的時候,對這一點覺得特別需要的話,你就用多方面的找種種的殊勝的利益,眼前哪注意一件事情,我也常常特別說明,我們所以發脾氣為什麼?還是為了利害,噯!所以啊!貪著難捨,為什麼還是為了利害,假定我們了解了佛法以後,他不教教你說,噯喲,你這個利害放掉了,那的確教我們說了,不要說你們不願意學,我第一個就不願意學,而佛法恰恰相反呢,而說這個利害,這個利益不但不教你放掉,還教你認識真正得到這利益噢,不過不同的是我們見到的是用愚癡、顛倒,只看見眼前小小的利益,啊!結果忙了半天,辛苦了半天,哎喲!要想賺到那個,苦不堪言,忙完了半天啊!把我們送到地獄邊裡去,啊!受無量苦,現在佛法告訴我們,你真正要得到利益嘛!噯!你不要被他騙啊!然後你眼前稍微一點努力的話,得到這麼大的好處啊,現在不必說要一點辛苦,他反過來先告訴你,你要得到的利益,噯!這些是小的,沒有意思啊!有這麼大的好的好處啊!就策發我們,所以在這個地方,這一點我們特別應該深入思惟觀察,你能夠了解了這一點啊!我相信,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人人都祇有一條路好走,幹什麼,學佛,幹什麼,出家,幹什麼,不但是形出家,而且啊會精進努力,忍耐種種的痛苦,噯!得到這個大利益,所以這地方就告訴我們啊,怎麼樣的,用種種的殊勝的利益來讚歎他,策發我們自己的好樂之心,把這個力量提得非常強烈,那個時候不是忙著去修噢!你還不曉得怎麼去修,只是把我們要修的心提起來,然後呢,那個時候好好地去學啊,好好地去學,時間到了,讓我們休息一下。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廿一卷B面   我們翻到二百八十七頁,我們開始講趣入方便的最後一段,我們說唉呀!這個忍啊!有這麼大的好處,那麼反過來的話呢?就是不能忍啊!能讓瞋恚的現行,造這個惡業的過患,現在繼續下去看第二行,最後, 【「入行論云:『若勵摧忿勃,此現後安樂。

』若能恆常修習堪忍不失歡喜,故於現法一切時中常得安樂,於當來世破諸惡趣生妙善趣,畢竟能與決定勝樂,故於現後悉皆安樂,此等勝利皆由忍生。

」】   那麼這個引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我們啊!現在真正應該作的事情,什麼呢?努力第一個啊!幹什麼,要摧毀那個瞋恨之心,啊!瞋恚這個惡業,勃啊!那就是啊!說突然之間,突然之間一種變色,平常一個人發脾氣的時候勃然大怒,形容這個怒的這種狀態,這個我們現在應該摧毀的,這個摧毀不是說浮浮泛泛、馬馬虎虎,應該努力地!應該勵心克己,啊!應該勵心克己,應該勵心克己,那麼關於這個勵字後面有一個精進一度,到那個時候詳細說明,詳細說明。

,總之,這個在一切善法當中,啊!包括把惡法的消除,把善法的增長,它這個精進是資糧善當中第一善都需要的地,至少我們現在心裡上面應該有這種認識,然後呢?把那個心裡建設起來,我要做這件事情一定要努力,一定要努力,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這樣子去做,你能夠這樣的話,現在也好,後來也好。

所以說,能夠恆常不斷的修習這個事情的話,哪一個事情?忍辱波羅密多,因為你能夠努力精進,勵心克己,當然是一切時處都在這個地方,那你就不捨歡喜。

喲!平常說起來,這個怒,一定要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啊!才會發怒,你說境界沒有現起,沒有你發怒的地方,你怎麼個修法啊?這個地方是怎麼一回事情?是說要了解,你啊!境界現起的時候,你所以能夠擋得住的原因,必定是在境界沒有現起的時候,你已經有了思惟、觀察的力量,而且升起這個力量了,對不對?啊!前面一再說,我們也都能夠體會到,雖然善法上面不一定體會的很強,但是平常一般的事情上面啊!我們都體會得多,當我們不斷地習慣串習了以後,那麼那個時候境界現起的時候,不知不覺那個習慣就起來了。

我們以前習慣的都是惡法,所以境界現起的時候不知不覺這個惡法現起,那麼現在呢?你要修忍辱啊,一定要事先修對治,而事先修對治的時候啊!那個時候什麼狀態呢?要努力,所以說勵,那麼這個勵是這樣講的,那個努力針對著什麼情況呢?就是平常我們心裡浮浮泛泛那個心,所以任何地方,你現在要注意到唷!這個當你平常一般狀態之中,你一觀察自己的內心就曉得了,啊!這個心是什麼心啊?無記相應的,所以我一直好用了凡四訓的這幾句話,平常是悠悠放任,你真正提起來的時候,內心上面有一種戰競惕厲現象,譬如說我們在這裡拜三十五佛,啊!那麼平常的時候,你就是說噯喲人家唸你就跟人家唸一遍,剛開始你沒唸會的時候,你要注意的去背呀,弄呀!是唸會了以後啊!就不對了,唸會了就隨口溜過。

對了,我想起來、那天晚上講熟、溜兩個字就是這樣子,剛開始你不熟,啊!你要去背啊,要去記啊!熟了以後啊!就是隨口溜過,溜字曉得不曉得,三點水,一個留下的留,心裡面有沒有?心裡面啊!意思一下,浮在,浮在那個水面上一點點麵粉的樣子,這個本論上面,前面上面說浮在上面一點酸酒啊!那個沒有什麼味道,就是這個意思。

啊!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啊!真正的一定要提起來,努力的提起來,恆常地思惟觀察跟法相應的這種狀態,那麼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啊!那個跟法相應的如理如量的這個力量現起來了,現起來了以後,境界現起的時候啊!你能夠擺得很平。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喔!所以恆常修習,是這樣恆常修習法的,了解了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知道,我們真正平常的修行在什麼?就在思惟觀察,所以很不幸地是我們往往說現在修行,修行了,總覺得好像修行什麼?去拜佛叫做修行,做早晚殿叫修行,打坐叫修行,結果呢?等到我們去上早晚殿啊!做這也沒味道,拜佛也沒味道,做這個也沒味道,做那個也沒味道,實際上呢?根本問題,前面一再說,後面呢?到這地方真正用的時候,所以我在這裏再提醒大家一下,你能夠經常這樣去做的話,就是不失歡喜,眼前雖然境界沒現起,你在思惟這個佛法,唉啊!你愈想愈歡喜,愈想愈對,平常心裡面啊!就浮浮泛泛,看見一個人啦跑過來大家就聊聊天,今天天氣好好好,就是這個樣,這種狀態,這毫無意思,然後你思惟法的時候,裡邊覺得,唉啊!這個裡邊啊!趣味無窮,當境界現起的時候,更是使得你立刻感受到啊!以前隨煩惱起的這個熱惱之火,被善業,在惡業當中燃燒相,現在呢?確是啊!以淨法淨化了以後啊!得到了那個調伏清涼相,就這樣啊!所以這個地方要告訴我們啊!恆常修習這個的話,你不失歡喜,因為你能這樣呢?現在呢?常得安樂,喔!這個這麼清楚,這麼明白,這樣。

上午我們剛才講得,乃至於人家罵你啊!不但你沒有受傷,反而變成功讚歎你的最好的微妙花,不但如此啊!而且當來世破諸惡趣生妙善趣啊!喔!當然啦!現在你不瞋,無貪無瞋無痴,你能夠如法相應的話,不但無瞋,而且無痴唷,所以在這個裡邊,能夠無瞋無痴的原因,你進一步說的話,一定還有一個無貪在,所以,唉!在這個地方你不發脾氣怎麼還有無貪,你為什麼發脾氣?你有什麼地方被傷害了,對不對,就是說你對你傷害這個東西貪著難捨,然後那個地方覺得被人家傷害了,譬如你有個好的東西被人家拿走了,或者你的名氣被人家損害了,於是你自然發瞋了,當你不瞋的時候,噯,同樣的你所對你顧惜的這個東西啊!它就有不再執著它的力量在,你所以能夠做到這個的話,又是有個無癡在,多美啊!所以這個地方的修習,我們要了解啊!前面對這個法的認識,這世間上的人家說,這個人老成持重,啊!這個人是不動聲色,是這個有修養的,是有修養的,可是萬一弄得不好的話,他雖然不動聲色,他下面一句話,他不一定是代表了跟法相應的修養,世間的,說不定人家說,這個人啦,府城甚深喔!下面他不一定講,但是如果講的話,說不定是說老奸巨滑,或者說笑裡藏刀,現在呢?完全不是,完全不是,完全不是,完全是跟法相應的,這個情況,我們要了解,所以啊!當然你眼前安樂,將來修了這個善法,一定感生善趣,然後呢?這樣得生生增上啊!哈哈!必定,畢竟從決定的勝樂,到最後圓滿的是究竟勝,眼前增上生,他是最後是究竟決定勝,都在這上面,故於現後都安樂,這種殊勝的利益啊,都在這上面啊!生起啦!那麼前面這個道理告訴我們了,告訴了我們以後,下面有一句話,再點醒我們一下, 【「於此因果關係乃至未得堅固猛利定解之時,當勤修學。

」】   那前面這樣一個必然的關係,他處處地方提醒我們因果,我們現在要求的注意喔!目的是求的果,你要求果的時候,你因地上面就應該時時刻刻,心心念念,這樣,這個彼此間的關係,你啊!經過了啊!聽聞以後,如理思惟產生正確的認識以後,使它堅固,使它猛利,在你還沒有得到之前,所以說乃至未得之前啊!要努力去,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候,所以我們剛才特別解釋那個「勤」字喔!而這個勤字,你們現在慢慢體會啦,你們務必要去體會到它,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平常真正的修習,就在什麼?就在這個時候,固然你坐下來的時候,你在早晚課的時候,你在拜佛的時候固然是,而更重要的,在我現在的感覺,尤其是初機,確是離開了佛堂以後,所以你這個前面這個加行沒有準備的話,換句話說,你前面沒有準備工作,你匆匆忙忙跑到這地方的話,你心裡什麼狀態?請問,心裡什麼狀態,跟煩惱相應的,本來那邊你沒有準備,這種煩惱相應的,他就覺得悠哉悠哉滿歡喜地,今天叫你跑到那個佛堂裡去,你心裡還唉啊!真是麻煩,雖然這個心裡面沒有明確的概念,可是這個習性帶在這裡喔!所以乃至於現在啊!有人說,這個早晚課徒具於形式啊,是不如不要,我一聽這個話,我就曉得這個原因何在?為什麼啊!因為我自己犯的毛病就是這個,多少年來都是這樣,所以我們現在講修行,講道理,講了個半天啊!大部份人都是這樣說的,那麼是徒具形式,內容呢?好,沒有了,內容就沒有了,大家如果說不了解這個特質,然後呢?這個文章作了一大堆,啊!什麼樣的三藏十二部都看過,請問這是內容嗎?這一點我們啊!在這個地方務必要知道,那個是講道理固然如此,現在你念佛呢?現在你持戒呢?難道就是這個衣服穿得整整齊齊喔呀,這個條子,他那個怎麼樣?他那個怎麼樣?然後一點細節的地方,我們爭論不休,可是真正地關鍵在那裡呢?等到爭論完了以後,剩下來心裡面懶懶癱癱,所以爭論的時候在增長瞋心,懶懶癱癱,增長痴心,請問修行嗎?持戒嗎?念佛亦復如此,這是我們必定應該了解的,所以這個地方才是、才是。

現在我們繼續講下去。

那前面呢?是他殊勝的利益,現在呢?如果你不能忍,隨著這個瞋毒而轉,那個害處分兩部份,一個是現在看得見的;一個是現在看不見,所以不現見之過患者,現引論上面說明, 【「瞋恚過患中,不現見之過患者,「入行論云:千劫所施集,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

」】   經過一千劫布施等等,積聚的那些啊!啊!供養善逝等,啊!那是不得了的,親自供養佛,我們呢曉得佛法當中,我們佛教當中,有一個很有名的一個人物,阿育王,阿育王唉呀很了不起,在印度啊!那是真是了不起,阿育王這個人家,在印度啊什麼地方,最有名,最好的東西拿這個,印度那個鈔票上面,印得那個東西就是阿育王那個標誌,三隻獅子,所以他們在他們的感受當中,這阿育王在印度是無出其右的,無出其右的一個人物,在我們中國還很難找到這麼一個人啦,為什麼呀?他的武功、文吏、武功、德行三方面,都是做一位千古的人啦所景仰的,喔!我們現在譬如說,漢武帝、唐太宗,武功很盛,但是他的德行也不一定特別怎麼樣,當然這種人有他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這是我,實際上呢?我也並沒有研究歷史,不敢啦,隨便的衡量,可是我的感覺,的的確確,喔!在印度的地位是無出其右的,他為什麼感得這個果報,佛在世的時候,供他什麼!什麼!一個沙對不對?啊!在那個地方看見佛來了,造了那個什麼東西,好像?我記不住了,好像是捧了一捧沙不曉得怎麼樣,去供了這個佛一下,就感得這麼大的果報,現在呢?不是什麼開玩笑,不是捧一下喔!經過一千劫的時間,然後呢?你所集的供養善逝等?供養佛陀等等,此一切善行啊!這麼大的功德啊!你祇要發一次脾氣摧壞掉了,啊!這麼嚴重法。

【「此是如其聖勇所說錄於入行,曼殊室利遊戲經說,摧壞百劫所積眾善。

」】   哪,這樣,那個是上面啦這一位啊祖師啊!說了錄在裡邊的,還有下面的這個是論,論下面還一個經,經上面怎麼說呀哪!你這麼一發一次瞋心,就這麼百劫所積眾善,這個裡邊所以集的各式各樣的善,就是發一次脾氣那就摧毀掉了,經論上面都這麼說,又引 【「入中論亦說:『由起剎那忿恚意樂,能摧百劫修習施戒波羅蜜多所集諸善。

』」】   啊!剎那還是一下喔,升起這樣的這個瞋念來,就把百劫當中所修習的,看喔!下面這個非常嚴重喔!施、戒、波羅蜜多喔!不是說普通的布施喔!他是修習的布施波羅蜜多喔!換句話說,他這個百劫當中修的是什麼?是菩薩行喔!我們請問現在我們這種布施,我們這持戒有沒有跟菩提心相應?跟大菩提心相應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哦,他經過了一百劫這樣去修學,所集的諸善喔!這麼發剎那的瞋恚竟破壞掉,啊!這點我們千萬不要把這個文字唸過喔!一定要把它深刻地記在心裡面,當你了解了這個概念了以後,現在我們不但應該注意不要發脾氣,而且應該注意到瞋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喔!所以啊!平常啊!我們見解特別強的人啊!動不動好歡喜跟人家爭論的人,千萬注意啊!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不一定是發脾氣瞋的,但是就因為那個見解擺在那一個地方,梗在那裡,動不動積在那裡,等一下一下就發起來了,一發害了,這麼個嚴重法唷!所以我們必定要深深的找到這個因所在,深深的找到這個因所在,那麼這個是啊!講這麼壞善根這麼個厲害法,不過這下面有個特別說明,這麼嚴重的摧毀的這個善根,啊!這個瞋,是要瞋什麼樣的對象呢?所以說, 【「須瞋何境者,或說菩薩或說總境,前者與入中論所說符合。

」】   說那麼這樣的嚴重的壞善根,發起這個脾氣,是不是一般發一個脾氣就算呢?還是發這個脾氣的對象有特定的呢?所以說,他瞋什麼樣的對象,那個境啦,就是所瞋的這個境界。

啊!有的嘛,說所瞋的這個對象一定是個菩薩,有的是說,不管你祇要發了脾氣對任何人這樣,那麼這兩者當中,說前者所瞋恚菩薩那個是跟入中論說的符合的, 【「如云:『由瞋諸佛子,百劫施戒善、剎那能摧壞。

』」】   因為在這個入中論上面有這麼一個說明,由於你瞋恚諸佛子、佛子的話一定是指菩薩,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啊!百劫所修的這個施戒之善啊!那麼,一剎那,一剎那瞋恚一個菩薩的話就害了,就害了,實際上面呢?我們最近在讀大寶積經啊!大寶積經上面也特別指出這件事情來,所以最後啊!那個迦葉尊者這麼說啊!對啊!這個事情這麼嚴重啊!但是誰是菩薩我也不知道,啊!那麼為了這樣的起見啊!那麼不管是哪一個,我是絕對啊!不能發脾氣,後面等一下還說,這個境界不管你知道不知道,那下面馬上就有了,所以我們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以,同時我們了解,他瞋恚波羅蜜的圓滿啊!他在調伏什麼?在調伏我們自心,既然調伏我們自心的,我們管他對方是菩薩不是菩薩!對不對,修學佛法的,我們的目的一定要把握得住,這個地方所以強調這一點是說,萬一是個菩薩的話,唉!這麼個嚴重法,所以真正重要的話,不是在乎你避免那個過失啊!你一定要圓滿這個波羅蜜,所以我們必定要在這一點認識了以後,這個境界不管是哪一個,不管是哪一個都不能瞋,那麼繼續說下去, 【「生恚之身者啊!」】   那個剛才說你瞋的對象,現在呢?你自己本身是什麼個狀態,就是說發脾氣的這個人啦。

【「入中論釋說:『菩薩生瞋且壞善根,況非菩薩而瞋菩薩。

』」】   對象是這個,然後呢?發脾氣這個人的話呢?它入中論上面的解釋,說這個菩薩啊!生了這個瞋,尚且如此,何況是不是菩薩,前面已經說過了,百劫修學了什麼,施戒波羅蜜多等喔!這個修施戒波羅蜜多一定是個菩薩喔!不是普通人!一個菩薩積了百劫,然後瞋恚一個菩薩的話,都壞掉,何況我們現在呢?對這一點是特別注意喔!特別注意,如果說我們不在這裡,不住在這裡,那我們不談這個,本來是凡夫,本來我們就是忙,忙下地獄的事情,本來就忙著六道輪迴的事情,現在我們有了個覺醒,跑到這個地方來,然後一觀照啊,菩薩都在那邊拼命地努力,我還是個凡夫,更要不曉得努力多少倍啊!這是我們平常經常應該策勵地,就算你沒有正式的修,你這個心當時提起來的話,那個就對了,那個就對了,然後呢?把這顆心繼續不斷,時時刻刻的把它增長、擴大它。

【「境為菩薩隨知不知,見可瞋相隨實不實,悉如前說能壞善根。

」】   這個它就說明了,這個對象啊!是菩薩,不管你知道是不知道,你知道固然不可以,不知道不行,一樣的,實際上呢?我們拿一個眼前說一個譬喻吧!譬如說,我丟掉一個東西,把那個東西丟掉了,或者是燒掉了,燒掉了就是燒掉了,就是不會說,啊!我不知道,不知道了,火裡邊還會這燒掉了又現起來,會不會,當然不會,假定隨便燒掉一樣東西,沒關係,燒掉這張鈔票或是一百萬磅的英磅,對不起,你雖然不知道了,就是沒有,那就是我們必定要知道的,譬如說就這個菩薩,是不是菩薩你知不知,不管,還有呢?見可瞋相隨實不實,你看見他,可瞋之相,不管他是實在地、不實在地,這話怎麼講?這話怎麼講,這個地方要特別地說一下,啊?我們眼前常常有這種事情,有的時候啊!自己心裡面的不對,看見了這個境界是莫名其妙地自己就發脾氣,換句話說,這可瞋之相,實際上並不實在,啊!並不實在,這是我們剛才前面引的內容,喔!有一位同修啊!他自己心裡邊啊!自己啊他又自己不高興,隨隨便便就怪別人,啊!怪這個,瞋這個,所以說是不實在的。

啊反過來,就是他真實狀態,他也不可以,因為菩薩要修的什麼?要修忍嘛!對不對,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實的都不可以瞋,何況是不實的呢?所以不管實不實,你祇要瞋,那個時候的內心現起這個狀態,害了,害到什麼程度呢?就是說壞善根。

【「總其能壞善根,非是定須瞋恚菩薩。

」集學論云:』」】   那麼上面說菩薩,實際上的總整個的來說,不一定啦!一定要瞋菩薩,他也有根據的,下面這個論上面, 【「聖說一切有教中亦云,諸苾芻,見此苾芻以一切支禮髮爪塔,發淨心否。

如是,大德。

諸苾芻,隨此覆地下過八萬四千踰繕那乃至金輪,盡其中間所有沙數,則此苾芻應受千倍爾許轉輪王位。

」】   乃至 【「具壽鄔波離來世尊所,恭敬合掌安住一面,白世尊言,世尊說此苾芻善根如是廣大,世尊,如此善根何能微薄銷滅永盡。

鄔波離,若於同梵行所而為瘡患,為瘡患已我則不見有如是福,鄔波離,此大善根由彼微薄銷滅永盡。

鄔波離,故於枯樹且不應起損害之心,況於有識之身。

」】   下面就印證這麼一段,在那個戒經上面有這麼一段事情。

而這個佛啊!帶著大家,說諸位苾芻啊!諸苾芻啊!你們啊!看見沒有啊!那個時候,有一個苾芻啊!在禮這個塔,禮這個塔,所以他以一切支禮,那換句話說,那不是普通的一個小小的合掌、低頭,是五體投地的這樣,啊!而是以清淨心這個禮法禮,你們看見嗎?那麼說,看見了,看見了,於是啊世尊就說啊!諸位啊!你看啊!他這樣的清淨心禮這個塔啊!他隨他所禮的這個,譬如說我們現在拜下去,拜下去的這麼一塊地,你拜的面積有多大,從你這個地方開始一直向下,一直向下八萬四千深度,表示這麼深,一直到金輪,啊!這個經上面 告訴我們啊!我們這個地什麼,下面是,下面是一個什麼風輪、水輪、地輪、金輪,有一個襯托起來,說從我們這裡下去,一直深到那個地方去,有這麼大的一塊土,唉啊!這個不得了啊!譬如說我們現在這麼大的一塊面積,我們的身體啊!有大禮拜那種啊!那個像金山活佛的那大禮拜,整個的趴下去,五體的趴在地下的,那多大?我們不要說這麼大大拜禮,就像平常我們五體投地的拜的話,也這麼方方的幾尺!然後那幾尺的深度啊!哇?那八萬四千繕踰那的話,我們算算看,它有三種,對吧!就以四十哩來算的話,八萬乘以一個四十,那麼八萬,八十萬,四、八,三百二十萬。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廿二卷A面   萬,三百二十萬哦!這麼三百二十萬里深的,這麼一塊,然後呢把它磨成功啊沙子,那麼由一粒沙子,你就得到一個什麼?轉輪聖王的這個位子,哦!就這麼,這樣的大的功德啊,不得了的功德,這功德之大啊,不得了的咦,下面乃至,下面一個具壽啊,這個具字啊,你們改一改,它文字上面寫一個且,具壽,平常我們說長老、長老就是這個,啊,那個鄔波離尊者,跑到世尊面前啊,請問世尊啊!說這一個比丘啊!他這麼樣的禮這個,他啊這麼大的善根啊,啊,是不是有可能這個善根啊,做了一點不好的事情啊,統統能夠損壞掉了呢?那麼,佛就告訴他,是的,什麼狀態啊,於同梵行,那就是我們哪同道當中,而做了什麼犯了這個過患,瘡患,那麼它這個地方的瘡患,指什麼?就是指瞋心,所以,它下面說啊,他只要一犯了這個瘡患,一害了這個瞋心啊!我就再不看見他那些福報了,沒有了,就這樣大的善根,由於這麼一點點的這個毛病過失,就澈底的摧毀掉了,所以啊,世尊就警告說,鄔波離啊,所以啊,乃至於枯樹,為什麼叫枯樹?那個樹啊,還有派上用場,枯掉了以後,我們就摧枯拉朽,那簡直是,不要說啊,用,用不上,燒火都沒辦法的,那個枯掉的樹,你燒起火來都沒有的,乃至於這樣一點用場,都,東西都,沒有用場東西,你都不能啊,起一個損惱之心,何況是對於一般人哪,啊,有識之身,他那個地方,並沒有說菩薩佛子或者是梵行者,哪,這樣,特別說明的,真正重要的就是不管任何情況之下,你呀,不要發脾氣,不要讓那個瞋恚啊,生起現行。

下面特別解釋一下,壞善根,啊,壞善根,這個壞善根的解釋之前,我先要說明啊,平常我們哪,讀經等等,往往就囫圇吞棗,喃喃……,唸過去了,這個論字真正好的地方啊,它把每一個地方啊,它有一個認真的說明,不但說明,而且還很深細的抉擇,抉擇的話,就是辨別的非常清楚,所以平常我們往往讀經,覺得哎呀,很懂,等到你一讀論的話,你發現啊,原來你在門外,根本它到底說些什麼,完全不知道,所以我們真正要想修行的話,請問,你完全不知道你能修行嗎?當然不能,所以說種善根則可啊,真修行的話,那是非要學它的原因在這裡,所以它下面辨別,這個斷善根是什麼?壞善根前面已經講過了,曾經講過,講到四力懺悔的時候,記得不記得,那麼現在這地方呢,又辨明一下。

【「有諸智者作如是說,摧壞先善速疾感果之功能,令果久遠,先當出生瞋等之果,非後遇緣不自生果,以世間道皆不能斷所斷之種,定不能斷煩惱種故。

」】   他為什麼要這麼辨呢?就是有些人哪,會這樣說,而且這些人,還不是普通人喔,諸智者,這個情況啊,在當年這個印度、西藏,乃至於我們中國,都是這樣,現在我們張眼一看哪,也立刻可以看得見,不要說眼前一般的人哪,只是做些文字功夫的,我們看我們歷代的祖師大德們,的的確確有的人哪,對這個經的文義這麼解釋,有的人對這個經的文義這麼解釋,我們這一些祖師大德,的的確確我們都很尊重、很恭敬,他也有成就,所以公認為祖師大德,這個什麼?智者!那麼,這個地方也是如此,是不是很明白,如果說確定不移的話,那麼彼此之間那些祖師大德所說的話,一定沒有什麼爭議,既然彼此間有爭議,他說他,你說你,這個裡邊有問題,這樣,所以說這個本論啊,它每一個地方,辨別的非常深細,讓你啊,對於真實的內涵是了無餘遺,那個時候你去如法行持的話,你不會出毛病,啊,這是我們必定應該知道的,所以這個智者兩個意思,這樣,所以有的這些啊,這個祖師們啊,他這麼說什麼叫摧壞善根啊,就是說把你很快感果的功能啊,暫時不能感果,實際上呢造了這個以前的這個善業,這個業還在,只是說眼前哪,先感得什麼?先感得那個瞋恚之果,所以說先當出生瞋等之果,這個先出生,而善根那個果呢?原來那個善根果啊只是令果久遠,不是說後面哪不生,所以他說非後面遇了緣哪,它還是會生的,不是後面遇了這個善緣啊不生果,它有理由的哦,下面說,以世間道,因為普通的世間道,是不能斷這個,這個一切的有漏種子,所以啊這個有漏的這個煩惱種啊,它不能斷除,不能斷除,他是根據這個,既然世間有漏之法不能斷除那個種子,那個種子的話相當於現在我們說,造了一個善業有一個善種子,造了惡業有惡種子,所以這個瞋恚是個世間道,世間道是不能斷那個種子的,可是因為你瞋恚了以後,所以你那個瞋的果先生起,而本來所積的這個善根,這個種子啊,是暫時生不起來,只是使得這個果報啊,久遠以後才起,這種說法,咦,現在呢?大師在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

【「然此理不定。

」】   他倒不一定啊馬上否定它,啊說不對或者對,而說不一定,不一定,啊,我們看看哦!他一定呀,要辨別的很深細以後,然後啊如理的抉擇,那一個才是。

【「如諸異生,以四對治力,淨治不善所獲清淨,雖非斷種,然後遇緣其異熟果定不生故。

」】   根據什麼?根據這個,就好像我們凡夫一樣,說反過來說吧,我們修啊,善行、懺悔,懺悔的時候啊,以所謂說四力去對治它,用四個對治的力量,把以前所積的種種的不善之業啊,都懺悔乾淨,淨治了,那個時候獲得了清淨了,清淨是清淨了,對不起,這個種沒有斷哦,如果說斷了種的話,你就證聖果了,對不對?咦,所以沒有,沒有證聖果,只是說你淨治了罪障以後,然後呢你可以如理修行,然後呢,一步一步上去,從集資、加行,而證道,然後呢?先證的話是漸修,然後呢到佛果,是這樣的哦!所以它那個種的確沒有斷哦,但是它雖然種沒有斷,因為啊,你經過了四力對治以後,以後雖然遇緣的話,咦,那個時候雖然遇到緣啊,你那個惡法它不會感果的,既然惡法不一定感果的話,請問善法當然也不一定感果,至於說到底感不感,它沒有說啊!這個啊,這個啊,這地方已經說明了,前面在這地方,四力對治當中,已經很明白的說明,假如你的四力圓滿的,能夠對治它的話,一定不感果,對不對?所以這地方說,你如果說能夠以四力對治獲得清淨,這兩個字很重要哦,獲得清淨的時候啊,那個時候你的惡業啊,將來雖然遇緣的話,其異熟果定不生故,確定不會再生起的。

【「又已感異熟善不善業,雖非斷種,然後遇緣亦定不生異熟果故。

」】   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我們造了這個業以後啊,造完了業以後,一定感果的,那麼等到你再感完,感了那個果以後,善業感善果,不善業感惡果,那個時候感了這個業以後,這個種還在哦,雖非斷種,然後再遇緣的話,它也不一定生。

第三個。

【「又加行道得頂忍時,未斷邪見及惡趣因不善種子,然遇緣時,亦定不起邪見及惡趣故。

」】   哦!他一層一層深入,除了上面這個情況以外,還有修行的加行位上面,加行位有四個,所謂暖、頂、忍、世第一諦,世第一諦後面的話,那就見道了,見道了,當然哪,把那不善的種子啊,整個的就斷除掉了,所以在這個頂位跟忍位的時候啊,他那個邪見、惡趣因的種子啊,對不起,他沒斷掉,雖然沒斷掉,但是你只要得到這個位,他以後雖然遇緣啊,他也不會生起邪見以及去到惡趣,他也不會的,從這地方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前面他,那個諸位智者,前面那些祖師們說這個話不對,前面祖師們說的根據是什麼?他根據說因為世間道不能斷種子,那麼現在呢?就告訴你了,咦,這個種子還在,對不起,他不感果,不感果,就是這個道理啊!我們在這個地方,一定要分別的清楚。

【「又如前引『諸業於生死隨重。

』隨先熟一善不善業,暫遮餘業成熟之位,僅以此義不能立為壞善不善,亦未說故。

」】   嗯,這地方進一層的再說,我們除了這個以外,另外就是業感果的這一個,啊!原則上面前面已經說過了,諸業生死,說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這個業以往造的業,感果的次第是怎麼樣呢?我們曉得隨重、近、串習,然後呢?在最前的先感果,對不對啊?所以說,他,當一個業感果的時候,其他的業啊,好,停在那裡,所以他只要感一個,而感的次第是隨重、近、串習先後,這樣來的,當這個感了果,其他都是暫遮餘業成熟之位,其他的造的業啊,暫時被遮止了,他就停在那裡不動,所以單單說這一個,如果說就這樣叫做壞善根的話,那是不合理的,他並沒有說,那以後這樣,因為前面那諸智者怎麼講,他說那眼前哪,先讓那個瞋的惡果先生起,說這個善根啊以後,結果呢?我們造了種種的業,下一生真正感果的,除了這個以外,其他的下一生啊,嘿跟著來啊,他並沒有說,因為這一個果,這一個業,先成熟了,下面那些業斷掉啊,壞掉啊,並沒有啊,同樣的道理,我們這地方就了解了,所以這個前面,這些人說的這個話不合理。

【「又異熟暫遠,不能立為壞善根義。

」】   要曉得這個異熟是暫時不感果啊,這個絕對不能在從這一個概念上面來說,這個叫做壞善根,這個不可以的。

【「若不爾者。

」】   假定是,不是這樣,反過來說,假定說這個異熟暫時不感果,就叫做壞善根的話,那下面這個毛病就來了,下面什麼毛病? 【「應說一切有力不善業,皆壞善根故。

」】   應該說不管你做什麼,凡是造的惡業的話都會壞善根,為什麼?你造了這個惡業以後,他一定感惡果嘛,假定說這個令那個善業啊暫時不感果,先讓那個惡業感果,這一點上面,就算做壞善根的話,那豈不是所有的這個有力的惡業,他一定先感果,那麼,這個善根,都不都壞掉了嗎?實際上不是,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地方的壞善根,是特別指說,你一旦造了這個業以後,儘管將來遇見那個善緣的話,他就再起不來了,這麼個嚴重法哦,這麼個嚴重法啊,平常我們造了一點惡業,如果善根沒有壞的話,我們也有善業,也有惡業,如果惡業重的話,你先墮落,墮落完了以後啊,他這個善根又來了,又成就了,是啊,比如說我們說我們修學過程當中,正見、軌則、尸羅、淨命,啊,萬一你不能做得圓滿,那麼那個時候你只要正見未壞,然後呢?其他的地方做得稍微一點不大對的話呢,那個時候啊你第一個,你可以不墮落惡道,不墮落這個地獄等等,墮龍當中,等到下一世,那麼賢劫千佛當中,看你的這個業的輕重,起來的時候,耶,他那個善根,還在啊,遇見那個緣他就成就了,就這樣,就成就了,這一種情況是什麼,就是惡業先成熟,惡業先成熟,他那個善業啊,等到前面的惡業成熟了以後,那個善業的力量還在,他會感果的,現在這地方壞善根,是,不是,儘管這個惡業成熟了,等到惡業完了以後,他那個外面的外緣再來的時候,你那個善根沒有感果的力量的,懂不懂啊?清楚不清楚 ?這個概念,你們一定要辨別得很清楚哦,所以啊了解了這個的嚴重性,那個時候才會策勵我們,這是我們所以在這地方要深辨的原因,否則的話,我們修行都是始終馬馬虎虎、浮浮泛泛,常常有人說,法師啊,他們都是這樣做的嘛,所以在這一點,我為什麼要特別說明,我們往往看見好像別人他這樣做,我也不致於這麼壞吧,我也跟著去做,所以你一定要了解,他怎麼做,他是智者,還是愚者,你跟著智者,他怎麼做的話,你大概錯也錯不到那裡去,如果你跟著愚者,那個時候你就完了,所以我們真正修行的人,一定要把聖教的真正的內涵,辨別得非常清楚,辨別得非常清楚,那個時候你不要管他怎麼做,你自己曉得的怎麼是如理如法的,這樣才對,我們繼續下去。

【「故於此中清辯論師如前所說,以四種力淨治不善,及由邪見損害之心摧壞善根,俱如敗種,雖遇助緣而不發芽,後雖遇緣亦不能生果。

」】   那麼,前面這個裡邊啊,清辯論師特別把這一件事情,說壞善根的意義,反顯,就像拿四力淨治不善以後,那麼這個惡業就不會再感得惡果了,反過來說你種了善根,雖然種了善根,由邪見的損害之心,摧壞了善根。

那麼,那個時候這個善業,也不能感善果了,不管他是惡也好,是壞也好,那個種子就像什麼,就像敗種,那個種已經損壞掉了,就像一個稻子一樣,你把那個稻子火裡面烤一烤,然後呢把那個稻子水裡面泡了,發發霉,對不起,到那個時候啊,雖然到了春天來了以後啊,擺在土裡邊,然後呢?晒了太陽加了肥料,這種助緣加上去啊,他不會發芽的,啊,所以我們種的善根也好,或者惡業也好,同樣的道理,如果說摧壞了以後,那就不能生果的,這個才是啊,對斷善根的真義。

【「又如前說,雖以四力淨所造罪而得清淨,而與發生上道遲緩無相違義。

」】   啊,這個是,除了這個以外又順便說明一下,前面曾經說過,我們四力懺悔了以後,得到清淨了以後,是的,這個惡果是不感了,啊,惡果是不會感的,但是並不是說,這個惡業沒有影響哦,什麼影響啊?是影響這樣,你去修行的時候,要想很快證果啊,對不起,那慢了,那要慢很久很久,啊,這樣,所以它下面特別說明這個差別。

【「故有一類,雖壞布施護戒之果圓滿身財,然不能壞修習能捨及能斷心作用等流,後仍易起施戒善根。

」】   他那個破壞,就是我們的善業,這個善業,有很多人哪造了惡業以後,就把布施持戒這種感得圓滿身財的這個果報,異熟果啊斷掉了,異熟是斷掉了,但是呢,它那個等流啊,耶,妙呢,下一次遇緣的時候,他不一定啊,會啊,很有錢,為什麼啊?他布施那個異熟的因,當時造了壞事啊,破壞掉了,啊,這個異熟因,但是呢,他破壞的時候,這個因是破壞了,異熟的因是破壞了,這個等流因沒有破壞,所以他第二世啊窮得要命,窮得要命,窮雖然窮,耶,他這個布施心卻猶在,所以他不能斷修習能捨,這個就布施來說,能斷的就是持戒,他那個持戒心還在,所以這個我們要後仍易起施戒善根,那一種情況之下,他對於布施持戒的善根啊,還是啊,容易生起來的,另外一類呢。

【「又有一類,雖壞施戒作用等流同類相續,然未能壞發生圓滿身資財等。

」】   耶,反過來有一種,妙呢,他做了壞事,破壞了這個善的事情以後啊,他下一生啊,就看他破壞是怎麼個破壞法,有一類啊,他作用等流,那個等流心破壞了,以前是布施的,可是這一生啊,耶,碰見這個因緣的話,他布施不能布施,持戒也不能持戒,但是卻是感得圓滿的財位,乃至於啊,這個身,身相什麼,我們持戒能夠得到人天的果報,也許這裡大家就奇怪了,這怎麼可能,對呀,哪,現在我們啊眼前的仔細觀察一下,就對了,眼前觀察一下就對了,比如說我們哪現在啊布施啊、持戒啊,這樣到那個時候啊,你啊,心裡面啊生起了邪見了,嗯,這個東西沒有什麼意思,生起了大邪見,但是呢,你這個行為本身啊,並沒有做特別的惡的行為,所以那個時候因地當中啊,什麼,就是你把你那個心因破壞掉了,因為你沒有啊行為上面造很大的惡跡,所以到下一世,你外面的行為上面的沒破壞,這個異熟還感果,可是你心裡上面不對,以及眼前我們布施等等,也是這樣,所以他為什麼講不管是布施、持戒、忍辱等等,一定啊,以意樂為先的原因,就是這樣,我們眼前也看得見很多人,啊,喔,他那個錢啊,多得不得了,但是啊,他那個心啊,啊,那縮成一團,不要說布施,不肯布施,自己用啊,都捨不得用,就是這種狀態,所以啊我們每一個地方,辨別得很清楚了以後,自然對這一種行相,我們就了解的清清楚楚。

【「又有一類如前所說,若不瞋恚授記菩薩,一劫所能圓滿道證,由起瞋心自相續中已有之道,雖不棄捨,然一劫中進道遲緩。

」】   還有一類,像前面所說的,發了瞋心以後,他下面特別有一句話,若不瞋恚授記菩薩,你發了這個瞋心以後,假定你所瞋的對象,是一個已授記的菩薩的話,那這個罪過就完了,那你想懺悔,懺得乾淨的可能性太少太少了,簡直太少太少了,下面有個證據的,說萬一這是個菩薩,而且是授記的菩薩,通常這個授記有一個標準啊,這不是普普通通的菩薩,說你一旦對這個授記的菩薩瞋恚的話,對不起,你要想懺乾淨啊,很難,那麼現在呢?他倒瞋恚並不是瞋恚這個啊授記的菩薩,是普通的,那麼那個時候,這種瞋心啊,你可以啊淨除的,雖然經過四力懺悔了,淨除了,但是啊,淨除是淨除了,你要想在這一個短的時候之內啊,能夠修行證道的話,對不起,不行,為什麼呀?因為啊,由自相續當中,前面已經積累的這一個善根,被這一下的瞋心破壞掉了,破壞掉了,所以這個感果的這個,是不會有了,懺悔了,這個瞋心,這個惡業啊經過懺悔以後,把它清除掉了,可是積累的這個資糧本身啊,就被這一個瞋念,統統摧毀掉了,啊,這個有這麼的嚴重法。

【「總之如淨不善,非須盡淨一切作用,故壞善根亦非壞盡一切作用,此極重要。

」】   啊,這個地方是特別辨明,啊,特別辨明,對善的事情做了以後壞善根,以及做了壞的事情,經過如理的懺悔修持以後,淨除這個,啊,這個壞的,我們一定要辨別得很,辨別得清楚,啊,作用的話,就是感果的異熟方面的功能,是善根,也是特別的,這個我們要了解,這個概念前面,所以他引啊,有很多啊,有很多啊,這個布施、持戒這個果在,當然等流沒有了,還有一種呢,他果雖然沒有了,布施持戒的果雖然沒有了,下一生感得的很窮,但是耶,他就是布施的施心還在,這個地方,我們要辨別得非常清楚。

  「唯應依止佛陀聖教及依教之正理而善思擇,故當善閱經教而善思擇。

」】   這一個地方,他特別下一個結論,因為前面剛開始的時候啊,他為什麼要這樣辨?因為有的那些智者,換句話說,拿我們來說,有的那些祖師們這樣說,啊,那個就牽涉到我們現在目前真正實用的啊,說這個祖師這麼說,那個祖師這麼說,大家的概念啊,莫衷一是,更進一步,現在我們眼前啊,更是不要說祖師,啊那更是百家競鳴,各說各的,那麼我們怎麼辦呢?我們一定要依止佛陀的聖教,啊然後呢?佛陀的聖教,還要經過細辨正理而善思擇,所以一定要根據大經大論,那麼本論還有一個特別的好處,什麼好處啊,你就是個大經大論啊,各家各派的說法又有不同,本論的真正殊勝的地方就在這裏了,經過他這樣的抉擇以後,你曉得,哦!原來啊!龍樹菩薩性宗一系,解釋的意趣在那裏,然後無著菩薩相宗一系,解釋的意趣在那裏,彼此之間絕對沒有矛盾衝突,只有什麼?只有深淺程度的不一樣,乃至於針對的對象差別,這一個,你對這一個完全了解了以後的話,那就對了,所以一定要告訴我們善思擇,既然你要這樣的話,你要善閱經教,這個閱這個經教,不是單單讀看哦,我們現在看,看是看得很多啊!但是不善閱,這很重要,這很重要,要善閱這是善聞,善思擇要善思,那個要把握住這個真正的正義,那就對了。

【「如是能引極非可愛粗猛異熟,及能滅除餘業所引最極可愛無量異熟,是為非現見之過患。

」】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一百廿二卷B面   啊!那麼上面啊就說,這個過患就是不忍的過患。

不忍的過患當中分二部分,一個是眼前可以看得見,一個是眼前看不見的。

現在呢?上面已經說明瞭了,說明瞭了,眼前看不見的種種的嚴重的患害,不忍有這麼個厲害法。

那麼我們了解了以後啊!就一定想辦法把它去除掉,想辦法把它去除掉。

再下面呢? 【「現法過患者。

」】   眼睛看得見的,這個比較容易,我們容易體會得到。

【「意不調柔心不靜寂。

」】   對啊,當我們發脾氣的時候,哎呀!心裡邊啊,簡直是不調柔不寂靜,每一個人都能體會得到。

而且還有一點,當那個瞋心現行的時候啊,那簡直是什麼理智都失去了,什麼理智都失去了,我們這個下面先不必深一層談,我們現在再回憶一下,前面講苦的那個啊惡道苦的時候,記得不記得,說當這個業所逼的時候,業所逼的時候,那個雪啊下在我們身上嘛,我們像被火燒一樣,啊那個是什麼?那個是寒業。

反過來呢,業逼的時候,那怕那個火燒的時候,你覺得像冰庫裡邊一樣,所以它下面的結論是猛業成熟,猛厲的、強大的業力成熟的時候啊!你呀!都在這種顛倒狀態當中,這個跟外面的境沒有關係。

我為什麼要說這個話?我們馬上可以體驗一下,當你這個瞋火非常大的時候啊,你一點辦法都沒有,對不對?我們或者是自己,或者看別人,當這個人哪暴跳如雷的時候,你怎麼勸他,理由是一點沒有用的,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碰到自己的時候也是如此。

這說明什麼呢?這個因,就是這樣的因,所以當這個因感果成熟的時候啊!耶!儘管啊!在太陽晒的時候,乃至於火上烤的時候,你覺得冷得受不了。

反過來啊!耶儘管雪冰擺在冰箱裡,你覺得熱得受不了。

是什麼狀態啊?就是剛才這種說法,就是當你這個瞋火非常猛利的時候,你什麼理由都沒有用。

同樣地貪心很熾然的時候,熾烈的時候,外面的什麼境界都完全啊!擋不住。

就一直跟著這個如是因感如是果,再清楚不過,你把這個因果概念認識了,然後在事相上面去觀察的話,那個時候,你就曉得哇,原來這事情是這麼的嚴重、這麼的可怕法啊,我們瞭解了這個,然後啊要去修行,要去斷除什麼等等啊,都辦得到!否則的話,那都是空話,講講道理可以,所以這個概念呢,今天簡單地說一下。

好,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二百八十九頁。

昨天已經把不忍這個缺陷,不忍的種種害處,當中不現見的,眼前看不見的那部份已經講過了。

啊那麼這個後面呢?尤其是辨,辨這個斷善根,實際上這不僅僅是指善根斷不斷?我們很多地方要瞭解,它這個辨的重點在什麼地方?啊這樣,換句話說,要告訴我們,我們真正要想把握住正確的這個根本因,乃至於把那根本如何圓滿,一開頭的時候,這個根本理路不能偏差,不能偏差。

平常我們學的時候啊,總是由於無始以來的無明所覆,由於自己的執著,陷在這個裡邊,碰到什麼先入為主的概念,往往這種概念會對我們產生非常深遠的,絕大的禍害,這個是我們在這個地方要特別指出來,所以我凡是碰到這個地方都指出來。

我自己當年就犯了這個毛病,現在在座看見諸位同修幾乎沒有例外的。

啊尤其是我們好學,剛開始學了一點,個人的知見漸漸這個樣,漸漸地這個樣,而實際上呢都陷在這個同樣的一個啊這個稠樊裡邊。

都是剛才說的。

所以凡是這種地方,你們不要輕輕地放過。

那麼上面一段當中曾經說過了,說辨別了以後,它又告訴我們應該依止佛陀的聖教及依教的正理啊去善巧的思惟、觀察、分辨,這個話本身一聽就懂,做到非常難,做到它非常難,這個因為現在我們是依止的聖教,不是聖人親口對著我們講的,這個有絕大的差別,這個聖人也必須是什麼?佛陀!他是一個徹底圓滿的,他能夠具足十力四無所畏,所以我們的根性的原原本本,他瞭解得非常清楚,應該針對著我們個人的個性,說這個理智也一樣地沒有一點點缺陷。

那麼等到佛說了以後,弟子記下來,這個經典這叫聖教。

這個聖教用到我們身上來卻沒有剛才說的能力。

啊那麼那個時候呢?就是我們判斷的時候啊,還是陷在我們自己個人的見解當中,我們的認識當中,祇能見到這個裡邊的局部,而這個局部就是我們自己相應的那部份。

所以說,是的我們應該依止聖教,但是我們對聖教能夠理解得像佛陀告訴我們那樣嗎?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 們必定要啊還要依論,這個論還是無垢的經論哪,善加抉擇。

這個論就是仔細的,簡巧的,彼此之間,它為什麼要說這個話,理趣何在?啊一定在這種辨別當中跟經裡邊的意旨絕不違背,啊絕不違背啊!在這一點上面的話,那個就不是那麼簡單,這是我們應該瞭解的。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所以它,本論也告訴我們「故當善閱經教而善思擇。

」我們必定要,它這個上面不說廣學而說善閱。

換句話說,你要對這個經教裡面所講的真正的內涵啊,要能夠如理的抉擇,不要走錯,這個才是善的。

這一點在這個地方再提一下、再提一下。

那麼下面呢?我們今天說「現法過患」啊,就是眼前看得見的啊,昨天提了個頭,今天我們解釋那個內涵。

「意不調柔心不寂靜」,那個是它的總綱。

【「又諸喜樂,先有失壞後不可得,睡不安眠,心失堅固平等而住。

」】   種種的好的事情啊,快樂的事情,喜跟樂也可以指一樣。

平常我們喜的?講心裡狀態,樂的?生理的感受,細分是這樣,粗分的話呢?總是好的那一方面,那種感受。

由於瞋的關係啊,然後呢?已經有的這種好的快樂啊,不管是心裡的、生理的就會失掉,以後呢就得不到啊,乃至於不要說白天,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也是睡不好,這樣。

這是一般狀態。

然後呢?我們的心情呢?平常的時候,希求要平穩、平等啊做不到,啊這個一直在粗猛的這種啊煩惱當中,困擾當中,啊一直的這樣的,啊這個,這個我想我們人人都感受得到的。

這樣的大的缺陷,更進一步。

【「若瞋恚重,雖先恩養忘恩反殺,諸親眷屬厭患棄捨,雖以施攝亦不安住等。

」】   乃至於更進一步,如果瞋心大的話,有恩於你的人,乃至於忘恩,不但是負義,反而產生非常激烈的反殺、反殺。

像我們看看,有很多這種兇殺案啊,那個兇殺案的剛開始,固然有很多是由於竊盜等等,有很多它不是。

先啊大家恩恩愛愛的,啊這樣由於一點點小事情看不透、認不清,產生了瞋恚。

結果呢?反目成仇,乃至於家裡邊親屬親子之間,這好可怕好可怕!那麼乃至於親屬等等,因為這樣的話,人人厭惡,人人害怕,捨你而去,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說就算是你用種種布施、幫忙他,你也沒有辦法能夠跟他相處,攝受他;也沒有能夠共同好好的安處。

瞋有這麼大的禍害,這是我們很容易感受得到的。

下面引論上面也特別說明。

【「入行論云:『若持瞋箭心,意不受寂靜,喜樂不可得,無眠不堅住。

有以財供事,恩給而依止,彼反於瞋恚,恩主行弒害。

由瞋親友厭,施攝亦不依,總之有瞋恚,全無安樂住。

』」】   上面這個解釋,就是解釋這個入行論當中的。

所以前面解釋過了,最後論當中,最後一句話,總之一有了這個東西,瞋恚的話,你啊!絕沒有安樂啊,這東西是非常壞非常壞! 【「本生論亦云:『忿火能壞妙容色,雖飾莊嚴亦無美,縱臥安樂諸臥具,忿箭刺心而受苦。

』」】   嗯,當這個忿怒之火燒的時候啊!就算你很美的啊!那也再美的美人一發脾氣,喔再好的人,你一發脾氣,你就見了非常可怕,這是本身的。

同樣的外面用種種的莊飾也是一樣,這是對外面的容貌上來說瞋。

下面呢?就是對你自己的心裡上面的,乃至於安樂的時候,你種種舒服的睡在那個地方,但是啊因為啊,這個恚像箭一樣啊,你心裡面還是痛苦無比,我想這個是我們人人有這個經驗,坐立不安就是這種狀態。

【「忘失成辦自利益,由忿燒惱趣惡途,失壞名稱及義利,猶如黑月失吉祥。

」】   這個東西能夠啊一旦瞋心引發了以後啊,你平常想到的種種的自利這個東西啊,通通忘失掉了,這我們人人都有這種經驗啊,等到一旦瞋火發的時候,啊你什麼也都忘得乾乾淨淨,什麼都忘得乾乾淨淨。

我曾經碰見過這麼一個人,不是看見是聽見,但是確實有這個人。

這一家人家啊,那麼彼此間都是瞋心很大,然後呢等到一旦吵起架來的時候,家裡的東西啊,碰碰乓乓地摔。

結果啊,他平時辛苦了半天,哎呀!這個東西,等到一發脾氣,把辛苦的東西啊,通通把它打破,然後打破了回頭再去買。

啊那是很典型的例子,那是這外頭的東西。

現在實際上呢?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積的財物啊不是外財而是內的法財。

同樣的道理!這辛辛苦苦積集的法財,你一念瞋心一來的話,統統毀壞無遺啊。

我們平常是為了自己,實際上呢?這個地方所以處處地方,要把那個自己的利益要看透,要看得深遠。

他發脾氣未嘗不是為了自己,結果呢?因為不了解如理如法的這個意義,所以反而大大了傷害了自己。

啊這一點為了自己利益,忘得乾乾淨淨啊,那麼而且呢,在由於忿怒所燒,這個煩惱啊,把我們送到啊這個惡途。

走到壞、現在也壞、將來也壞,啊然後呢?名聞也壞、利養也壞。

一切都是這個像什麼,總是這是壞的黑月失吉祥。

這是壞事情,碰到了,誰碰到了誰就倒霉,誰碰到了誰就倒霉,就是這樣。

【「雖諸親友極愛樂,忿墮非理險惡處,心於利害失觀慧,多作乖違心愚迷。

」】   啊在這種狀態當中,啊雖然自己最親近的人,啊非常好的,因為啊一旦被這個瞋恚之心所遮障,啊那都壞了,都壞了。

彼此間都做出極不合理的事情,造成功非常惡劣的狀態,那個時候心裡面為粗猛的煩惱所使,根本理智完全失去掉了,根本不可能正確的瞭解到利害。

在這種情況之下,所作的事情啊統統都是跟正道是背道而馳的。

啊這是可以說愚癡迷惑到極點。

【「由忿串習諸惡業,百年受苦於惡趣,如極損他來復讎,怨敵何有過於此。

此忿為內怨,我如是知已,士夫誰能忍,令此張勢力。

」】   啊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由於我們哪對這個瞋恚之心被它所使,養成功了習慣,造種種為瞋所使的惡業呀,啊!那將來啊!永遠啊這個你的一生啊!就是受苦,受苦。

就是在人間當中,實際上這個過的都是惡道,將來啊一定啊還是走到這條路上去,走到這條路上去啊。

平常啊如果對世間的、外面的仇人來說,外面的仇人來說,你怎麼樣對它有絕大的冤仇,再大的冤仇,沒有一個能夠抵得上這個內心的瞋恚,這麼嚴重的。

外面再大的冤仇,他來傷害我們的這個嚴重性,絕對沒有辦法跟裡邊的瞋恚這個傷害來得比。

所以這個要曉得瞭解了這一點啊,說我真正的瞭解了這個內在的大冤家呀,這個瞋恚心啊,要這樣認識它。

你真正認識它了,誰也不能忍受啊,絕對不讓這個瞋恚的勢力啊把它伸張擴大呀!這妙咧!這個地方教我們對治忍。

但是呢?我們要怎麼辦呢?要用不忍去對治這個忍。

這話說起來很有意思,所以你們有沒有看見密教的這個圖當中,有大瞋相。

它有它的道理,它就善巧的利用人的那個大瞋啊,來對治這種東西,嗯現在也是一樣,我們平常啊忍非因處,不是忍啊,忍不應該忍的就這樣,然後呢?我們不忍呢也做錯了,它現在啊假定你看對了你能夠不忍的話,那好在這種狀態之中,你不忍的什麼?不忍你的煩惱,不忍你的貪瞋癡,對不對?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怕你忍,你能不忍才好。

所以我們啊一定要辨別得很清楚,一切法,問題不在這個法本身的,就是你認得這個法的法相這個種種的關鍵,你善巧的運用,貪,貪也是最好的。

瞋!瞋也是最好的!怎麼呢?你要貪,貪什麼?善法欲嘛!瞋!瞋什麼?瞋你的煩惱種嘛!凡夫就用這一個方面,所以才能夠提起一個人的勇猛精進之心。

所以是真正的這個地方說的士夫啊,這個士夫他有個特別的,這個士夫就像佛家說的「儒」。

啊呀那個儒家中的那個儒者啊,那絕對不是普通一般世間我們想像的普通人,那個人就是的的確確是一個大丈夫。

現在我們啊三界當中人天師範啊,也要做這樣的一個人。

那麼我們應該瞭解,我們起心動念應該如理的行持是什麼?就對這個東西,不忍,不能忍。

【「此等過患皆從忿起乃至未得決定了解應當修習。

」】   這一個過失患害啊都從什麼地方?都從這個地方來的,現見的,不現見的。

那麼我們現在啊在還沒有得到決定勝解之前啊,要努力的修習,要努力的修習。

他每一次講完了,總要把這一句話來叮嚀我們一下。

再三叮嚀的道理,我們一定要在這個地方三覆斯言,再三的反覆思惟!啊然後呢?那個時候你能夠運用它,能運用它,就得到這個好處。

【「如入行論云:『無如瞋之惡,無如忍難行,故應種種理,殷重修堪忍。

』」】   啊那麼這個論上面,菩薩有特別的告訴我們這個,看看啊這個瞋這樣東西的可惡、可怕,以及它的惡劣的嚴重性。

那麼怎麼辦呢?祇有忍耐去對治,但是忍耐這個東西又非常的難做,不是那麼簡單的,卻有它無比的大勝利。

反過來你不能忍耐,讓瞋的話,卻有這麼嚴重的過患。

既然如此的話,我們必須怎麼辦呢?要種種理啊多方面努力的、認真的,殷重是殷重的認真的去修習它。

假定說這個忍很容易的話,說過了,我們就好了,這樣。

另外一方面,若說假如這個瞋沒這麼嚴重的話,你說不定也可以馬馬虎虎。

現在呢,恰恰不是那樣。

啊瞋有這麼個嚴重法。

對治它的忍,又這麼樣個難做法。

所以我們啊祇有一個辦法,要從多方面的認識,深廣的認識。

然後呢?把這個如理的認識啊!還要認真殷重地去修習、去對治它。

【「由見勝利過患為先,應以多門勤修堪忍。

」】   啊就是這樣,結論就是這個樣子。

啊!我們瞭解了這一點,所以說多方面的努力修這個。

【「初句之理由,如入中論釋云:『如大海水,非以秤量能定其量,其異熟限亦不能定。

故能如是引非愛果,及能害善,除不忍外,更無餘惡最為強盛。

』」】   這個裡邊特別又強調一下,正因為這個瞋心之害,實在太嚴重了,所以啊這個菩薩、祖師種種方面,乃至於論上面一再、再三來告訴我們,提醒我們。

就像大海水一樣,不是我們普通的那個秤啊,那個容器啊能夠量的。

那麼現在這個情況之下,那個瞋心所感得的那個異熟的果報啊,那也啊,哎大得不得了,非常可怕、非常可怕。

所以說這一個非可愛的、這種惡劣的、這種傷害我們的這個力量啊,除了這個不忍,換句話說除了瞋心以外的話,更沒有其他的任何一樣東西有這麼強盛法啊。

這是特別地告訴我們啊這個過患,前面任何一個地方,一定告訴我們的過患。

然後呢?我們避免過患呢?推動我們,策勵我們去修。

說現在這個過患,他一再特別強調、特別說明,我們現在了解最強盛的就是這個。

所以平常啊如果我們瞋心大的人,在這一點上特別注意。

還有呢?更重要的,瞋心大的人要特別找到我這個瞋心的引發,通常從什麼地方要注意,有很多從「見」上面,有很多從「情」上面,你一定要找到那個根由,然後從這個地方除去的話,就很容易、很容易。

【「若僅生最大非愛異熟而不壞善根,則非如此最大惡故。

」】   下面又說,說它上面又說因非愛果即能害善,就是啊能夠破壞善根。

它假定這個瞋僅僅引申非可愛的異熟,換句話說,單單引發你惡報的話,啊還情有可原,現在呢不但如此,而且還要壞善根。

啊是兩樣東西,這個任何一樣東西都已經可怕極了,這兩樣兼具說它這東西啊。

【「然能雙具引大異熟及壞善根所有惡行。

」】   而關於這一點。

【「除瞋而外餘尚眾多,謂誹謗因果所有邪見,及謗正法,並於菩薩尊長等所起大輕蔑,生我慢等,如集學論應當了知。

」】   那麼提到這個地方,他也順便一提,實際上呢,就是我們普通一般容易犯的猛利的瞋以外,關於引起大的非可愛的異熟,換句話說,墮落的、墮落的、可怕的墮落,以及壞善根的這個罪惡之行。

除了瞋以外,還有幾樣東西,還有幾樣東西。

誹 謗因果,這個我想我們普通不會犯的很粗,但是細的地方,對不起,我們啊實在很難避免,很難避免。

你們說那我們信了佛難道還不信因果,不懂因果嗎?這個說你不信不懂啊,不能這麼說,但是啊說你真的懂了信了的話,也很難說。

大家仔細想想看,假定我們真正的了解了因果的話。

上一頁目錄下一頁 MadebyanUnregisteredversionofeTextWizardV1.95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